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_杨巧
- 格式:pdf
- 大小:113.99 KB
- 文档页数:3
复调小说理论复调小说理论指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指出,以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只关注他的作品的思想方面,忽视了他的艺术创新。
二是用欧洲传统的已经定型的小说模式——独白型小说的模式来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不了解作家已经创造了一种复调的小说,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和全新的小说艺术形式。
复调小说vs独白小说一、复调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29页和50页)中有两处对复调小说作了集中的说明:1、“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和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
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合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而且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2、“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
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识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巴赫金在上述定义中,强调了复调小说的三个方面:1、复调小说的人物不仅是作者描写的客体,同时是表现自己意识的主体;2、复调小说不只是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展现具有同等价值的各不相同的独立意识。
3、复调小说的作者不支配一切,作品的人物与作者都作为具有同等价值的一方参加对话;4、复调小说虽是由各自独立的声部构成的,但它仍然是个统一体,而且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
二、独白1、小说的是哪个角色、三个生命、三种死亡只有表面的外在联系,它们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展开对话。
马车夫的死,地主老太的死,大树的死,在表面上联系起来。
狂欢狂欢的笑文化有些什么特征呢?首先,狂欢节是没有边界的,不受限制,全民都可参加,统治者也在其中,所有的人都参与其中。
狂欢节使人摆脱了一切等级关系,特权、禁令,它使人们不是从封建国家、官方世界看问题,而采取了非官方的、非教会的角度与立场,所有的人都暂时超越官方的思想观念,置身于原有的生活制度之外。
同时,“狂欢节是平民按照笑的原则组织的第二生活,是平民的节日生活。
”是生活的实际存在,是生活本身的形式,“是生活在狂欢节上的表现,而表现暂时又成了生活”。
这样,它就创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第二世界与第二生活”,类似乎游戏方式,但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双重世界的关系”。
其次,由于它采取了超教会、超宗教的处世方式,由于它摆脱了特权、禁令,所以在生活展现自身的同时,人们也就展现了自己自身存在的自由形式。
人这时回到自身,解去了种种束缚,异化消失,乌托邦的理想与现实暂时融为一体,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分彼此,相互平等,不拘形迹,自由来往,从而形成了一种人的存在形态,一种“狂欢节的世界感受”。
再次,在街头、广场上的狂欢表现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狂欢节的世界感受”,显示了对人的生活、生存的一种复杂的观念,如生死相依,生生不息,“死亡、再生、交替更新的关系始终是节日世界感受的主导因素”。
这种节日的感受,显示着不断的更新与更替,不断的死亡与新生,衰颓与生成。
在这里,“庆节(任何庆节)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第一性形式”(注:巴赫金《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文集》第6卷。
),它总是面向未来。
而官方的节日,则是要人们庆祝它的制度的天长地久,万世永恒,无例外地面向它的过去。
巴赫金指出了狂欢节的笑本身的特征,这是全民的笑,“普天同庆”的笑,是它包罗万象,以万事万物取笑;它是正反同体的笑,是狂喜的,又是冷嘲热讽的笑,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的笑。
在这种笑的里面,“存在着远古玩乐性仪式对神灵的嘲笑。
在这里,一切祭祀性的成分和限定性的成分都消失了,但全民性、包罗万象性和乌托邦的成分却保留下来”,它追求着一种“最高目标的精神”。
一、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概述(一)狂欢化的由来狂欢节源自于盛大的狂欢节庆典活动。
类似狂欢节的节日可以回溯到古希腊-罗马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崇敬酒神并举行祭拜仪式:奥林匹克神系中,狄俄尼索斯掌管丰收,凡逢收获季节,人们在歌舞中向酒神献上祭品,并祈祷来年的丰收。
祭献活动过后,人们佩戴上面具,穿着奇装异服到街上肆意狂欢。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狂欢节庆祝活动还包括但不限于不同地区、国家和时期的被特定命名的庆祝活动,如复活节、愚人节抑或圣诞节等,甚至是可能暗含某些狂欢性质的日常活动,如市集中的一些行为和某些现场的音乐表演。
巴赫金把类似狂欢节的庆祝活动的整体称为“狂欢节风格”,这显然具有其象征性的意义。
(二)狂欢化的基本内容及历史演化巴赫金指出:“狂欢节已经发展出一整套感官形式的语汇,每一种都拥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从复杂的大大小小的群众集会到个体或个别的的狂欢行为,这种语言表达了狂欢世界的统一愿景[1]。
显然,这种独特的语言并不适合精确地翻译成书面语,甚至是抽象的概念。
然而,它可以通过艺术形象的语言进行某种程度的解释,即转变为文学语言。
正是这种狂欢式抽象到文学中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狂欢化。
简而言之,将狂欢节的感性而具体的行为转化成文学表述的语言,就是狂欢化。
巴赫金将有关狂欢化的一切问题放到欧洲历史及欧洲文学发展史及欧洲历史的流程进行研究:他不但精细酌量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世纪时期的文学狂欢化现象,而且通过文学狂欢程度较高的特定作家的作品对上述以及其他时期的狂欢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和梳理,简明扼要地说明狂欢是如何有机地嵌入他们的作品中的,并对狂欢化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概述[2]。
毫无疑问,狂欢节起源于狂欢周杨章崇彬摇滚乐现场的表征与价值研究——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域节本身,17世纪下半叶以前,人们直接参与到狂欢节活动中,并将其具象化。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狂欢节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与狂欢节直接相关,某些体裁甚至直接为狂欢节庆典活动服务;从中世纪开始,许多用各种白话文和拉丁文写成的比拟狂欢体文学,都不同程度地与狂欢节庆典活动有关;至文艺复兴时期,狂欢化的趋势蔓延到正统文学的所有体裁,整个文学实现了非常深入和完整的狂欢化。
菲斯克在自己的著作里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巴赫金的两部著作,一本是巴赫金1968 年撰写的《拉伯雷和他的世界》(Rabelais and His World),另一本则是巴赫金在1981 年所著的《对话的想象力》(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他成功地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解读电视上转播的美式摔跤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以及冒犯式的身体狂欢。
(一)美国学者伯高.帕特里奇最早从社会学的视角对狂欢的社会功能作了实质性的阐释。
他认为,狂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性的半人半兽特性的动力呈示。
狂欢像一股勃发直泻的洪流冲击着自然的与社会的设防,尽管节欲与克制延阻、缓解它,但这毕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而且洪流会因过度的延阻而变成疯狂的冲动,呈现出一种歇斯底里和无法抑制的特点。
帕特里奇说:“人总是处于一种矛盾的地位,在人身上既有文明倾向又有动物倾向,人一般是通过节制动物本性而使两者相谐调,但这并不能解决不断增加的压力。
于是各种各样的紧张状态就导致了一种释放,即狂欢。
”帕特里奇专门写了一本《狂欢史》,重点考察性狂欢。
因为在他看来,性狂欢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而且性在人类社会中.已不再仅仅具有动物本能的特征,而是具有了文化的特性;性欲也不单单是人的一种主观欲望,而是具有了一种人类社会的客观属性,它既超出了个体的心理层面,又摆脱了种族延续的纯生物的偶合形态,成为一种文化的标识与权衡。
帕特里奇从性生活的角度考察了自古希腊罗马直至20世纪人类生活中的狂欢现象,揭示了狂欢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帕特里奇指出,希腊人追求一种健康的性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他们显示出对生命强烈的热爱,他们既懂得生活的艺术,懂得一张一弛的养生之道,又富有理性精神,赋予生活以优雅的风格。
他们明白,无休止的纵欲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不仅性快感得不到满足,而且还极有可能破坏了其他有价值的事情。
所以,克制与自重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个人修养,但这并不意味着禁欲,相反,克制与自重是为下一次性狂欢而作的一种有意识的延阻。
从巴赫金的“狂欢化”视角解读网络综艺《明星大侦探》从巴赫金的“狂欢化”视角解读网络综艺《明星大侦探》近年来,随着网络娱乐的快速发展,网络综艺节目在中国蓬勃兴起,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追捧。
其中,《明星大侦探》作为一档热门综艺节目,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巴赫金的“狂欢化”视角,解读《明星大侦探》所呈现的狂欢文化。
巴赫金是俄国文化理论家,他提出了“狂欢化”概念,指的是现代社会中独特的文化形态,主要特点是融入了大量消费、娱乐、嘉年华等元素,并强调了身体感官和集体意识的激活。
《明星大侦探》正是在这一狂欢化背景下展现出来的一档节目。
首先,节目采用了明星与推理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娱乐形态。
明星们以侦探的身份展开推理,呈现出智慧与悬疑的碰撞,吸引了观众的兴趣。
而明星本身的知名度和粉丝基础,也为节目增添了吸睛的元素。
观众不仅可以欣赏推理剧情的发展,还可以看到自己心仪的明星在节目中的表现,带来了强烈的共鸣感和认同感。
其次,《明星大侦探》将狂欢元素融入到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中。
节目中常常出现的欢快音乐、绚丽的舞台灯光、精心设计的悬疑剧情等,都为观众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官体验。
此外,节目还邀请了众多明星嘉宾参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和默契也为观众带来了欢笑和愉悦。
这些狂欢化的元素让观众在快节奏的节目中得以放松,获得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上的享受。
不仅如此,《明星大侦探》还经常通过游戏等操作来激发观众的参与意识。
观众可以在观看过程中与明星们一同推理,也可以通过节目设置的互动环节参与其中。
这种互动性为观众打破了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界限,并带来了观众的主动参与感。
同时,观众的参与也为节目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内容和灵感,形成了一种共同创造的氛围。
与传统综艺节目相比,《明星大侦探》在表达上更加张扬和激进,也更加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
通过狂欢化的手法,节目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大场面”的效果,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粉丝。
这种对狂欢文化的呈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审美的变革和观众需求的变化。
想象催生的神话——巴赫金狂欢理论质疑【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有着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缺陷,其文化根基,历史依据和逻辑过程都存在疏漏。
巴赫金不是客观地而是按照自身理论展开的需要描述狂欢节的状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理论上的多级跳跃,提出狂欢节是“第二种生活”、“狂欢节世界观”和狂欢化为“大型对话的开放性结构”提供可能性等观点。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具有浪漫主义特质,严重地扭曲了狂欢节真实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夸张了狂欢节的文学意义,与狂欢节真实的文化功能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在本质上是一个想象催生的理论神话。
对巴赫金狂欢理论的质疑,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对国外流行的学术思想反思和审视的态度。
一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领域界都有着重大影响。
但我越是深入思考狂欢理论,就越是强烈地感到这种理论不够严谨的一面,其内在逻辑链条远非完美无缺。
为了对巴赫金狂欢理论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我们先将其内部构成作一简单描述。
关于狂欢,巴赫金有三个基本概念: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
狂欢节是欧洲传统的节日庆典,一年一度地在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巴黎、里昂和科隆等城市举行。
狂欢式是巴赫金首创的概念,按照他的定义,狂欢式“是指所有狂欢节式的庆贺活动的总和”,“这是仪式性的混合的游艺形式。
这个形式非常复杂多样,却随着时代、民族和庆典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形和色彩”① 。
从定义看,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而呈现不同色彩的节日,如中国的元宵节,庙会、泼水节也大致可属于此列。
狂欢式是狂欢节内涵的扩大,就性质而言,它与狂欢节是同一层次的概念。
狂欢化也是巴赫金文论的专门术语,按他本人的定义,“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 ② 。
狂欢化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在文学中的表现,是从民俗学研究的对象狂欢节和狂欢式向文学领域的转化,这是巴赫金文论体系的核心概念。
二在巴赫金狂欢理论的三个基本概念中,狂欢节是最根本性的存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启示作者:吴承笃, Wu Chengdu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刊名:东疆学刊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年,卷(期):2006,23(1)被引用次数:6次1.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20012.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 19863.阿多诺文化工业的再思考 19924.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江汉论坛 2001(10)5.伊布哈·哈桑后现代景现中的多元论 19926.米哈伊尔·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大) 19987.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文化转向 20011.邹赞.ZOU Zan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2.孙长军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期刊论文]-江汉论坛2001(10)3.李勇梅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32)4.黎青.LI Qing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快感理论[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4)5.邱戈.Qiu Ge巴赫金理论的传播思想史意义[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2)6.鄢鸣.YAN Ming狂欢:真实抑或想象——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期刊论文]-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7.曾军.Zeng Jun中国巴赫金接受二十年[期刊论文]-人文杂志2005(2)8.石开斌.SHI Kai-bin费斯克的微观政治思想解析[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9.梅东伟.Mei Dongwei文艺民俗学的一个范畴——狂欢化再解读[期刊论文]-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2)10.曹海峰.CAO Hai-feng詹姆逊视野中的精神分析[期刊论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6(1)1.何树勋.鲁绵茸.冯丽君浅论中国当下的大众文化[期刊论文]-焦作大学学报 2011(2)2.邹赞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期刊论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9(4)3.杨丽娟卡尔维诺作品的"元小说"特征分析[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4.史原.李英庆.刘媛网络文化与文化价值意识建构[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5.王军大众文化:何来狂欢——谈约翰·菲斯克对狂欢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江淮论坛 2007(4)6.周卫忠狂欢人格的双重性与基督位格的双重性——从狂欢论与位格论的内在一致看巴赫金思想的基督教背景[期刊论文]-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本文链接:/Periodical_djxk200601005.aspx。
分析巴赫金诗学狂欢式特征关键字:文化诗学狂欢世界感受巴赫金在阐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同民间狂欢化文化深刻的内在联系时,特别强调民众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对这两位作家创作的影响,并且把这种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当作一种民众的世界观来看待,把它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
什么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这种世界感受主要的哲学蕴含是什么?这种世界感受对于所谓高级的思想精神领域有什么冲击?这是我们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巴赫金文化诗学哲学层面所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作为世界观的狂欢式世界感受1.两种生活和两种世界感受。
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文化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生活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而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世界感受,也就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
他把狂欢节中所产生的民众的世界感受明确当作一种民众的世界观来看待,并拿它同官方和教会的世界观相对立。
巴赫金在谈到中世纪的狂欢节和狂欢化文化时,指出中世纪晚期欧洲各大城市(如罗马、拿波里、威尼斯、巴黎、里昂、纽伦堡、科隆等),每年合计起来有大约三个月(有时更多些)的时间,过着全面的狂欢节的生活。
他说:“不妨说(当然是在一定前提下这么说),中世纪的人似乎过着两种生活:一种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
这两种生活都得到认可,但相互间有严格的时间界限。
”他特别强调,“如果不考虑这两种生活和思维体系(常规的体系和狂欢的体系)的相互更替和相互排斥,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世纪人们文化意识的特点,也不可能弄清中世纪文学的许多现象。
”[1]首先,巴赫金提出了存在两种生活的概念。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概括一、拉伯雷与人文主义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精神。
他主张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束缚,提倡科学、理性和自然,对人类的健康、自由和幸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二、狂欢化与对话理论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狂欢化和对话理论为拉伯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狂欢化是对传统等级制度的颠覆,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活表达方式。
对话理论强调了文学中不同声音的交流和互动,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在拉伯雷的作品中,这些理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拉伯雷作品中的笑文化拉伯雷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诙谐,他的笑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拉伯雷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矛盾,批判了宗教和封建制度,同时也表现了人类的智慧和乐观精神。
四、巴赫金理论与拉伯雷批评巴赫金的狂欢化和对话理论为拉伯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批评工具。
在巴赫金的指导下,拉伯雷作品中的多声部对话和狂欢化元素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
这种批评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拉伯雷作品的艺术特点,也有助于揭示其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五、讽刺与戏仿在拉伯雷作品中的体现拉伯雷的作品充满了讽刺和戏仿的元素,这些手法是其狂欢化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宗教、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讽刺和戏仿,拉伯雷挑战了当时的权威和社会规范,表达了自己的人文主义立场。
同时,这些手法也增强了作品的娱乐性和艺术感染力。
六、拉伯雷小说中的时空观念在拉伯雷的作品中,时空观念的体现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
他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描绘和处理,表现了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的时空观念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也充满了想象力和奇幻色彩,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七、拉伯雷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在拉伯雷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方面。
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研究网络文学 上世纪60年代巴赫金创立的狂欢化理论与网络空间特有的文本模态和文化特征有着许许多多的奇妙契合之处。本文通过从思想和理论层面的分析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解读,进而联系信息时代的特点分析网络文学的产生、特点及其与文学的关系。在两者的信息碰撞中试图捕捉到文学乃至文化意义上的精神火花,并以此为机为e时代文学的走向和文本模式嬗变发挥预示作用和提供可以借鉴的前瞻价值。
“博客”一词一经问世便一夜之间势如破竹地占领了各大网站的重要阵地,无论是各界名流还是普通百姓,博客之情有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拾,大有集体狂欢之势。 “狂欢化”是前苏联思想家巴赫金独创的文艺理论之一。这一概念始见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继而在《弗朗索瓦?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一书中得到全面论述。通常提起“狂欢化”,我们不禁会想起西方古老的“文化狂欢节”,中世纪晚期欧洲各大城市都有着过狂欢节的传统,人们在广场上尽情地吃喝玩乐、化装表演,进行各种可笑的庆贺仪式。在狂欢时刻,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人们彼此可以开玩笑,插科打诨。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即脱迹于此。 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理论前提是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的划分。第一世界又称第一生活、官方世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时空,由官方、教会和封建国家统治,是严肃和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在第一世界中,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话语权力,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平民大众则处于被话语统治的地位。第二世界,又称第二生活、狂欢世界,是与第一世界对峙的“狂欢节”的时空。在“狂欢节”期间(包括其他狂欢性质的节日),整个世界,无论是广场、街道,还是官方、教会,都呈现出狂欢态。这时各种等级身份的人们,打破了平常的等级界限,不顾一切官方限制和宗教禁忌,化妆游行、滑稽表演、吃喝玩乐、尽兴狂欢。狂欢态的第二世界,一切都和第一世界相反,甚至“国王”可以被打翻在地,小丑可以加冕成“王”。正像巴赫金所言:“民间文化的第二种生活、第二个世界是作为对日常生活,即非狂欢节生活的戏仿,是作为‘颠倒的世界’而建立的。”;(P13)更确切地说,这个第二世界实际上就是平民大众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平民大众的情绪、意志是主导的情绪、意志,没有贵族、官僚、教士,有的只是一律平等的平民大众,素日高高在上的官方角色,如面具一般成为人们戏弄的对象。 让我们回归到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层面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巴赫金对狂欢化诗学理论的阐述是建立在双重性思想的基础之上的,他对狂欢文化内蕴和特征的分析和发掘是遵循双重性这一基本原则进行的。他认为:“狂欢式所有的形象都是合二为一的,他们身上结合了擅变和危机两个极端:诞生与死亡(妊娠死亡的形象),祝福与诅咒(狂欢节上祝福性的诅咒语,其中同时含有对死亡和新生的祝愿),夸奖与责骂青年与老年,上与下,当面与背后,愚蠢与聪明。对于狂欢式的思维来说,非常典型的是成对的形象,或是相互对立(高于低,粗与细等等),或是相似相近(同貌与孪生)。”例如狂欢节上的火焰,是毁灭世界同时又是更新世界之火;狂欢节的笑声,既是死亡与再生的结合,又是否定(讥笑)与(欢笑)的结合。相反的两极属性就如此奇妙地结合于事物中,构成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这种两极属性的对照共生是狂欢节形象的共同特点,也是人类亘古以来源远流长的生存状态。 在有的学者看来,“狂欢”是一种独特的笑文化,是狂态的欢快。所谓“狂”,在巴赫金看来即是“无所畏惧”,(p553)这是狂欢的本质核心;“狂欢”的话语内涵可以诊释为“无所畏惧的欢快”(P553)巴赫金认为:“‘欢快的无所畏惧’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义反复,因为完全的无所畏惧,不可能不是欢快的(恐惧是严肃的基本要素),而真正的欢乐与恐惧是互不相容的。(P553)同时“欢”(欢快)的意义也在于消解严肃性(包括恐惧)。(P60)所以,“狂欢”的含义既可称“无所谓惧的欢快”,又可称为“完全/真正的欢快”,而且还暗含另一层涵义:否定一切严肃(包括恐惧)的欢乐。“狂欢” 的本质意义正在于此。 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消解不是目的,打破第一世界的霸权独语,建立两个世界的对等关系,最终使两个世界和解以至交融互渗为一个平等自由的大众世界,这才是巴赫金“狂欢”理论的乌托邦理想。正如巴赫金所述:“一切有文化之人莫不有一种向往:接近人群,打人人群,与之结合,融合于其间;不单是同人们,是同民众人群,同广场上的人群进入特别,亲昵交往之中,不要有任何距离、等级和规范,这是进人巨大的躯体。”(P5) 狂欢节的广场式的开放空间在新的时代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在信息时代的发展搭建了崭新的平台。一种在网络上的表达机会进而也是一种在其他媒体上发言的机会突然降临,与在心头弥漫已久的倾诉欲望一拍即合,就产生了这个概念不清的网络文学。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狂欢理论视阈下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狂欢理论视角下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红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正在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而网红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狂欢理论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揭示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和社会影响。
本文将概述狂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探讨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
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红经济与文化的兴起背景和发展现状,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包括网红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构建个人品牌,吸引粉丝,进而实现商业价值;以及网红文化如何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推动社会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反思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大众对网红经济与文化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狂欢理论与网红经济的内在联系狂欢理论,源自巴赫金的狂欢化思想,主张在狂欢节中,人们打破了日常生活的规范与秩序,进入了一种全民参与的、平等的、自由的庆祝状态。
这种理论视角为我们理解网红经济与文化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在网红经济的语境下,狂欢理论所揭示的全民参与和平等自由的特性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网红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其影响力超越了传统的媒体边界,使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这种平等性不仅体现在网红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上,更体现在网红经济链中的每一个环节。
从内容创作者到平台运营者,再到品牌商家,每一个环节都在平等的规则下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经济生态。
网红经济也体现了狂欢理论中的庆祝状态。
在网红文化的推动下,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一种表达自我、追求快乐的方式。
试析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论文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狂欢化人本主义思想论文摘要:巴赫金的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汤。
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对话是巴赫金对人的生存状态及其本质的独到发现,而狂欢化则是实现对话这一本真状态的理想途径。
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的人本主义内涵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主要产生于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之中。
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巴赫金以其独到而敏锐的眼光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复调小说。
这种复调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于它“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立场,即“认真实现了的和彻底贯彻了的一种对话立场。
巴赫金通过对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分析总结出来的对话理论,蕴涵着他对我们人的存在的深切关怀,有着丰富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
首先,倡导一种平等独立的对话精神。
正如巴赫金所指出的,在复调小说中,众多不同的声音结合在一起,但不是汇成一个声音,而是汇成一种多声部的众声合唱;每个声音的个性,每个人真正的个性,都能得到完全的保留。
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的生命体。
他生存着就要发出声音,就渴望与他人对话。
人只有在对话中,才能交流思想感情,才能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才能显示出人之为人的本质。
但对话的双方地位应是平等的,彼此应是相互尊重的。
尊重对方的尊严和权利,尊重对方存在的价值,重视对方在不同领域的贡献和创造,尽量吸取其合理的、有用的东西,同时对话的双方要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要善于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真正独立的地位。
这才是人的平等独立的对话本质的最好体现。
它充分体现了巴赫金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对人的个性的张扬和对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尊重。
究其实质巴赫金在此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表现出他作为一个人文学者对人的对话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坚执追求。
其次,揭示了人的存在与他人的关照密不可分。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巴别尔《红色骑兵军》中的体现伊萨克巴别尔—俄苏作家,新闻记者,犹太人出身的剧作家,而他赖以成名的作品就是《敖德萨的故事》和以布琼尼领导的第一骑兵军为题材的《红色骑兵军》。
作家的童年生活艰辛困苦,又遭到大屠杀时期反犹主义的迫害,以及当时人类历史上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骑兵大屠杀又使这位年轻的犹太作家成了这场战争的见证者。
巴别尔的创作在苏联文学史乃至于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短篇小说集《红色骑兵军》集中体现了这一独特性。
巴别尔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他本人也被誉为现实主义语言大师和文学巨匠。
《红色骑兵军》也被誉为战争文学的绝唱。
《红色骑兵军》以巴别尔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为背景。
巴别尔亲历了这场战争,他用自己的语言为读者揭示了这段毁灭性的历史阶段中的点点滴滴。
对于战争本身和战士们,巴别尔总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他还将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上人民群众尤其是犹太人的苦难生活以及哥萨克骑兵的精神风貌通过平静诙谐的文字跃然纸上。
在《红色骑兵军》中,讽刺性模拟的诙谐语言符号贯穿始终,是构建作品狂欢化特质的基本材料,作者的惨死,犹太人的悲剧,哥萨克原始的浪漫,抚今追昔又极大时空感的跨度,还有贯穿全篇的爱恨交织……《红色骑兵军》传世得以经久不衰,不光因为它神秘的苏波战争题材,更因为它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学者,被誉为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等。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毕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狂欢化理论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对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反叛,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渴求。
这一理论成果引起了东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兴趣。
而《骑兵军》中巴别尔的语言风格和他对生活场景和其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正迎合了巴赫金狂欢化的用语风格。
本论文的题目: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巴别尔《红色骑兵军》中的体现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杨 巧
内容提要: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其狂欢化理论多次被学术界研究与探讨。大众文化以制造/娱乐0赢得受众,与狂欢化理论都具有狂欢、娱乐的特点,但是二者之间狂欢内核和后果却不相同。关键词:巴赫金 狂欢化 大众文化作者简介:杨巧,上海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与批评。
Title:Bahkin.sCarnivalizationandPopularCultureAbstract:BakhtinisafamousliterarytheoristofformerSovie,tandhiscarnivaltheoryusedtoexplainthephenomenonofpopularculturehasbeenresearchedanddiscussedinliterarycircles.Popularcutluremakes/entertainment0toattractaudiences,andcarnivaltheoryhasthesamecharacteristic,buttheessenceandconsequencesarenotthesame.Keywords:Bahktin carnival popularcultureAuthor:YangQiaoispostgraduateoftheCollegeof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HermajorinterestisTheoryofLiteratureandArts.Emai:lwomo1130@sina.com
米#米#巴赫金(1895)1975)是俄罗斯(前苏联)最有影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之一,也是前苏联在西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少数几位美学家之一。在他的学术研究中,狂欢化诗学理论一直是其核心问题,并且在他的思想领域里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从5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6对狂欢化理论的阐释以来,巴赫金几乎从未间断过对狂欢化诗学的研究。随着大众文化的日趋勃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被学术界拿来阐释大众现象,比如在贺岁电影中用各种/戏仿0和/颠覆0来制造出欢乐。但是有些学者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定位为当代大众文化的思想资源,这是对其思想的误解,是一种理论上的误读。一狂欢节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节日宴会和游行表演,巴赫金非常详细地考察了中世纪、复兴时期欧洲各种民间节日的发展源流,认为狂欢节最完美地体现了这些民间节日共同具有的欢乐的时间本质。通过探讨人们在狂欢节上的表现,比如走上街道和广场跳舞游乐,神父学三声驴叫表示祝福,给小丑和奴隶加冕等等狂欢活动,巴赫金认为这些行为具有特殊的意义,即在狂欢节上的各种仪式、演出形式能够让人们摆脱了束缚,实现了自由的乌托邦。巴赫金用狂欢化理论来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拉伯雷的文学作品,由此发现了他们作品中怪诞现实主义的风格,从民间诙谐文化出发和由此产生的狂欢化美学使得巴赫金的思想独放异彩。巴赫金在阐述民间诙谐文化理论时,频繁地使用/诙谐0/狂欢节0/狂欢化0等概念,在对狂欢化理论进行阐释时巴赫金认为其具有四个范畴:第一是随便而亲昵的接触,各种形态的不平等如畏惧、恭敬、仰慕、礼貌等都被取消了,人们在狂欢的广场上发生了随便而亲昵的接触。二是插科打诨,在狂欢节中,人的行为、姿态、语言都从制约中解放出来,因而从非狂欢式的普通生活的逻辑来看,变得像插科打诨而不得体。三是俯就,狂欢式使神圣同粗俗,崇高同卑下,伟大同渺小,明智同愚蠢等等接近起来。第四是粗鄙,即狂欢式的冒渎不敬,一整套降低格调、转向平实的作法,与世上和人体生殖能力相关联的不洁秽语,对神
214世界文学评论 2010年第1期圣文字和箴言的模仿讥讽等等。大众文化的现象与狂欢化共同的表征使得研究者们常常用狂欢化理论阐释大众文化现象。比如,狂欢化理论中的/取消等级制0和/俯就0表现在大众文化中则是对主流、精英文化的拆解与戏虐,大众文化是属于民有、民享的/大众0的文化,因此从定义和范围来说大众文化就是与上层的精英文化相对。在由电影、网络、电视、动漫和电玩等现代媒介和传统印刷媒体共同构筑的大众文化空间里,话语中的严格规范被抛在一旁,宏大叙事被消解,破除权威、颠覆官方尽显无疑,生活没有神圣和庄严可言,最主要的就是享受当下,娱乐眼前。巴赫金认为狂欢节表现出来的民间诙谐文化是表达生长、更新、自由快乐的内部精神,在网络文化中则更能找到与狂欢化的共同点,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人人都可以拥有话语权,并且全体民众都可以参与进来,如同在狂欢节上一样/没有舞台,没有脚灯,没有演员,没有观众,,这是展示自己存在的另一种自由(任意)的形式0(巴赫金6:11)。平时生活中被制度化神圣化的不平等的消解,使人们真正地进入了另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完全是欢快的,无所畏惧的,可以随意说出粗言俚语,做到了像巴赫金所说的那样打破了种种言语的禁忌、限制和客套。伴随精英文化被解构,严肃的思考力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褪去,大众文化难免流于粗俗和粗鄙,在电视媒体中泛滥的娱乐和综艺节目,为了制造笑料,丑陋和污秽的事物都被拿来调侃,主持也不惜扮演小丑的角色烘托气氛。二但是,在比较狂欢化理论中的/笑0和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时,我们就会发现二者之间狂欢的本质和后果却不相同。从来源上看,狂欢节上的笑与远古宗教仪式上笑的形式是有联系的,而宗教仪式上所有形式的笑,都与死亡和复活联系,与生产现象联系,狂欢节上最主要的形式是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随后脱冕,巴赫金认为加冕和脱冕是合二而一的双重仪式,受加冕者是与真正的国王有天壤之别的人)))奴隶或是小丑,巨大的反差造成了令人发笑的效果,同时在狂欢节的仪式中,加冕和脱冕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个仪式,在加冕之后,人们摘下被加冕者的冠冕,夺走其他的权利象征物,还要讥笑和殴打被加冕者,这就表明了在狂欢式中没有绝对的肯定和否定,而且表现出交替更新的精神。因此巴赫金认为国王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核心,而这个核心就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在狂欢节的笑声里也有死亡与再生的结合,否定(讥笑)与肯定(欢呼之笑)的结合,具有双重性的哲学意义。同样,在巴赫金看来,诙谐的世界观最充分地表现在狂欢节上,/这真正时间的节日,不断生成,交替和更新的节日。它与一切永存、完成和终结相敌对。它面向未完成的将来0(巴赫金6:11)。大众文化中的娱乐体现的则是一时的感官之娱,此时笑只是表面和短暂的现象,更/偏重-感性愉悦.,不同于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中的/笑0具有死亡与再生的双重意义,大众文化的狂
欢并不以提供对世界的理性反思为目的,而主要倾向于创造娱乐大众的文化形式,达到-捕获.大量受众、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快乐.成为大众文化的运作核心0(王一川160)。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工业0生产出/笑0的产品是大众文化为了赢利而有意识地制
造欢乐,取悦大众的,于是出现了一个专门制造娱乐消费并形成产业的群体)))/娱乐圈0,并出现专门伴随报道偶像明星们动态和生活的/娱乐新闻0。大众文化以制作和生产各种电视、电影、流行歌曲的方式虏获观众,让人们得以在视听中使自我压力暂时解脱,达到思维享受娱乐的效果。大众文化中的娱乐使得人们只追求轻松和快乐,于是人们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力,这将导致人类的思维被控制、丧失和消亡的恶果。对此,美国学者麦克唐纳就曾批判过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级的、琐细的文化,它制造出娱乐诱使人们沉迷在那种快感里,变得习惯娱乐的生活方式然后麻木接受大众文化以及它所销售的商品,被大众文化灌输的人们/经过几代人如此这般堕落下来,反过来要求得到琐细的和舒服的文化商品0(McDo-nald72)73)。而在法兰克福学派中对大众文化批判最为激烈、影响也最为深广的阿多诺更是指出/大众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工业,,它是自上而下强加给大众,文化工业在大众传媒的技术下大批量生产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并纳入一种巧加包装的意识形态,用虚假的快乐来让受众沉迷在这些肤浅审美趣味的文化产品中,过着平面
215杨 巧: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化的生活而不去探寻自己本身更有价值的活动潜能0(Adorno92)。因此,按照阿多诺的分析,出于商业的目的,大众文化通过工业生产制造出来的快乐让消费者丧失了自我,人们沉迷并习惯娱乐,已经不再思考,人的思维受到追求娱乐的习惯控制并导致了思考力的消亡。就像尼尔#波兹曼在5娱乐至死6里认为的那样,在娱乐文化里,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就与巴赫金对狂欢化的思想内核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背道而驰。三在对狂欢化理论和大众文化进行理论溯源时,也可发现二者的不同。巴赫金/狂欢0理论的前提是对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的划分。第一世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利,而平民大众则过着常规的、谨小慎微的日常生活,对权威、权利、真理、教条、死亡充满屈从、崇敬与恐惧。而第二世界(第二生活)则是狂欢广场式的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界0,这才是真正的平民大众的世界。因此巴赫金认为在中世纪,官方文化与非官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堵墙0,由于宗教和统治政权的压制,人们只好摆出两副面孔,一种是遵从官方文化一味的严肃口吻;一种是/欢乐的生活0。所以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是非日常的生活。而大众文化现在却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今的主流文化和日常文化,大众文化的生活方式成为了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方式,大众文化中的欢乐成为了我们现在的日常欢乐。在消费利益的驱动下,大众文化工业的生产者通过技术复制产品生产出大量的文化商品,并且随着现代传播媒质的日益发达,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升级成为人们普适性的生活方式。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是在中世纪民间活动)))狂欢节中产生的。狂欢节是属于民众自己的节日,并无官方色彩;另外,民众通过在狂欢节上的游行、化妆、舞蹈等活动来表达祈求神灵庇护的美好愿望,包括祈求神灵祛病免灾、保佑丰产以及庆祝丰收等。因此,狂欢节民间色彩很浓,是民间自生自发的,具有自发性。但是大众文化的出现则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含有商业的经济利益的一种/文化工业0,它的生产、流通、传播、消费都受严格的市场规律的支配,是政治和商业机制自上而下强加给大众,并非由民间自发生成。同时,大众文化通过模式化制作、大量复制的技术推销给大众,造成了文化的全球化;而民间文化则是非模式化的,是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民众的创作和传承,具有个性化的特征。电视、网络等传媒的科技力量使得农村与都市享受同样的视听,跨国传媒的长驱直入,使得各地区的地理障碍消失,于是传统的民间与民族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的影响,其结果就是造成了那些带有浓厚特色的民间文化逐渐弱化。对此,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就认为大众文化/替代了过去民间文化占有的地位0(Williams199),各个地区人们的社会习惯、风俗和民风在同一传媒的影响下,差别已经日益缩小,各个地方的文化逐渐趋同并一致朝大众文化看齐,面对大众文化的喧嚣尘土,评论家们悲哀地指出其对民间文化的破坏:/我们失去的是有机的社团以及它所蕴含的活生生的文化。民间歌谣、民间舞蹈、乡间小屋和手工艺产品,都是一些意味深长的符号和表现形式0(Leavis96)。大众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了当代的主流话语,在接受娱乐之后,人们习惯娱乐并使之成为信仰,娱乐被尽情利用并达到了狂欢的地步,只是此/狂欢0仅仅是感官之狂欢,造成的结果乃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