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相消点能量去哪里了第一期
- 格式:pdf
- 大小:89.03 KB
- 文档页数:1
电磁场与电磁波复习第一部分 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矢量分析1、三种常用的坐标系 (1)直角坐标系微分线元:dz a dy a dx a R d z y x →→→→++= 面积元:⎪⎩⎪⎨⎧===dxdy dS dxdz dS dydzdS zyx ,体积元:dxdydz d =τ(2)柱坐标系长度元:⎪⎩⎪⎨⎧===dz dl rd dl drdl z r ϕϕ,面积元⎪⎩⎪⎨⎧======rdrdzdl dl dS drdz dl dl dS dz rd dl dl dS z zz r z r ϕϕϕϕ,体积元:dz rdrd d ϕτ=(3)球坐标系长度元:⎪⎩⎪⎨⎧===ϕθθϕθd r dl rd dl drdl r sin ,面积元:⎪⎩⎪⎨⎧======θϕθϕθθθϕϕθθϕrdrd dl dl dS drd r dl dl dS d d r dl dl dS r r r sin sin 2,体积元:ϕθθτd drd r d sin 2=2、三种坐标系的坐标变量之间的关系 (1)直角坐标系与柱坐标系的关系⎪⎪⎩⎪⎪⎨⎧==+=⎪⎩⎪⎨⎧===z z x y yx r z z r y r x arctan,sin cos 22ϕϕϕ (2)直角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的关系⎪⎪⎪⎩⎪⎪⎪⎨⎧=++=++=⎪⎩⎪⎨⎧===z yz y x z z y x r r z r y r x arctan arccos ,cos sin sin cos sin 222222ϕθθϕθϕθ (3)柱坐标系与球坐标系的关系⎪⎪⎩⎪⎪⎨⎧=+=+=⎪⎩⎪⎨⎧===ϕϕθθϕϕθ22'22''arccos ,cos sin z r z zr r r z r r 3、梯度(1)直角坐标系中:za y a x a grad z y x ∂∂+∂∂+∂∂=∇=→→→μμμμμ(2)柱坐标系中:za r a r a grad z r ∂∂+∂∂+∂∂=∇=→→→μϕμμμμϕ1(3)球坐标系中:ϕμθθμμμμϕθ∂∂+∂∂+∂∂=∇=→→→sin 11r a r a r a grad r4.散度(1)直角坐标系中:zA y A x A A div zy X ∂∂+∂∂+∂∂=→(2)柱坐标系中:zA A r rA r r A div zr ∂∂+∂∂+∂∂=→ϕϕ1)(1 (3)球坐标系中:ϕθθθθϕθ∂∂+∂∂+∂∂=→A r A r A r rr A div r sin 1)(sin sin 1)(122 5、高斯散度定理:⎰⎰⎰→→→→=⋅∇=⋅ττττd A div d A S d A S,意义为:任意矢量场→A 的散度在场中任意体积内的体积分等于矢量场→A 在限定该体积的闭合面上的通量。
第12章 机械波内容提要1. 波动振动的传播过程称为波动。
通常波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称为电磁波;一类是机械振动在媒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
机械波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作机械振动的物体,称为波源;一是要有传播振动的弹性媒质。
2. 描述波动的几个物理量 (1)波速u波动是振动状态(即位相)的传播,振动状态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称为波速,也称相速,用u 表示。
对于机械波,波速通常由媒质的性质决定。
(2)波动的周期T 和频率ν波动的周期是指一个完整波形通过媒质中某一固定点所需的时间,用T 表示。
周期的倒数称为频率,波动的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媒质中某固定点完整波的数目,用ν表示。
由于波源每完成一次全振动,就有一个完整的波形发送出去,所以,当波源相对于媒质静止时,波动的周期即为波源振动的周期,波动的频率即为波源振动的频率。
因此波动的周期和频率由波源决定。
(3)波长λ同一波线上相邻的位相差为2π的两质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用λ表示。
波长、波速与波动的周期、频率的关系为:νλuuT ==3. 平面简谐波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cos[ϕω+=uxt A y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1)当x 一定时,波动方程表示在波线的x 处,质点简谐振动的振动方程。
(2)当t 一定时,波动方程表示t 时刻在波线上各质点离开各自平衡位置的分布情况,即t 时刻的波形。
(3)当x 、t 都变化时,波动方程表示一沿X 轴方向传播的波动情况,即代表一列行波。
4. 波的能量(1)波媒质中质元的能量动能:])([sin 21222ϕωωρ+-=u xt dVA dE k 势能:])([sin 21222ϕωωρ+-=uxt dVA dE p机械能:])([sin 222ϕωωρ+-=+=uxt dVA dE dE dE p k (2)波的能量密度和平均能量密度单位体积媒质所具有的能量为波的能量密度,用w 表示,波的能量密度为:])([sin 222ϕωωρ+-==uxt A dV dE w 能量密度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称为波的平均能量密度,用w 表示,有:2221ωρA w =(3)波的平均能流一个周期内通过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某个面的能量,用P 表示。
第三节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第四节光的波粒二象性[目标定位] 1.了解康普顿效应及其意义.2.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并会分析有关现象.3.了解什么是概率波,知道光也是一种概率波.一、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1.康普顿效应(1)用X射线照射物体时,一部分散射出来的X射线的波长会变长,这个现象后来称为康普顿效应.(2)光子的能量为ε=hν,光子的动量为p=hλ.2.康普顿对散射光波长变化的解释(1)散射光波长的变化,是入射光子与物质中的电子发生碰撞的结果.(2)物质中电子的动能比入射光子的能量小很多,电子可以看做是静止的.(3)光子与电子作用过程中,总能量、总动量均守恒.(4)光子因与电子相碰,有一部分能量和动量给了电子,光子的能量和动量均减小了,这样,散射光的波长也就变长了.3.康普顿效应的意义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深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的一面.二、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1)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1(2)实验要求:降低光源S的强度,直到入射光减弱到没有两个光子同时存在的程度.(3)实验结果:①短时间,感光片上呈现杂乱分布的亮点.②较长时间,感光片上呈现模糊的亮纹.③长时间,感光片上形成清晰的干涉图样.(4)实验结论: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2.概率波(1)对干涉实验中明暗条纹的解释每个光子按照一定的概率落在感光片的某一点,概率大的地方落下的光子多,形成亮纹;概率小的地方落下的光子少,形成暗纹.(2)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干涉条纹是光子在感光片上各点概率分布的反映.预习完成后,请把你疑惑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问题1问题2问题3一、康普顿效应1.实验结果1918年~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散射的X射线中,除有与入射线波长相同的射线外,还有波长比入射线波长更长的射线.人们把这种波长变化的现象叫做康普顿效应.2.光子说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假定X射线光子与电子发生弹性碰撞,这种碰撞跟台球比赛中的两球碰撞很相似.按照爱因斯坦的光子说,一个X射线光子不仅具有能量ε=hν,而且还有动量.如图2所示.这个光子与静止的电子发生弹性斜碰,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了电子,能量由hν减小为hν′,因此频率减小,波长增大.同时,光子还使电子获得一定的动量.这样就圆满地解释了康普顿效应.图2【例1】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有动量,如图3给出了光子与静止电子碰撞后,电子的运动方向,则碰撞后光子可能沿方向____________运动,并且波长________(选填“不变”、“变短”或“变长”).图3答案 1 变长解析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知,光子与静止电子碰撞前后动量守恒,相碰后合动量应沿2方向,所以碰后光子可能沿1方向运动,由于动量变小,故波长应变长.针对训练在康普顿效应中,光子与电子发生碰撞后,关于散射光子的波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变长B.一定变短C.可能变长,也可能变短D.决定于电子的运动状态答案 A解析因为光子入射的能量很大,比电子的能量要大得多,碰撞时,动量和能量都守恒,碰后一定是电子的动能增加,光子的能量减少,所以散射光子的波长一定变长,选项A正确.二、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A.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B.光在传播时是波,而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就转变成粒子C.高频光是粒子,低频光是波D.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根本属性,有时它的波动性显著,有时它的粒子性显著答案AD解析光的波粒二象性指光有时候表现出的粒子性较明显,有时候表现出的波动性较明显,D正确;大量光子的效果往往表现出波动性,A正确;光在传播时波动性显著,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粒子性显著,B错误;频率高的光粒子性显著,频率低的光波动性显著,C错误.借题发挥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以下知识要点:(1)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也就是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2)光的波动性在光的传播过程中体现出来,具有一定的波长和频率,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3)光的粒子性在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时体现出来,光子具有一定的能量(ε=hν)和动量(p=hλ).三、对光是概率波的理解1.单个粒子运动的偶然性:我们可以知道粒子落在某点的概率,但不能预言粒子落在什么位置,即粒子到达什么位置是随机的,是预先不能确定的.2.大量粒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光在传播过程中,光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可以通过波动规律确定,所以光波是一种概率波.【例3】(多选)在单缝衍射实验中,中央亮纹的光强占从单缝射入的整个光强的95%以上,假设现在只让一个光子通过单缝,那么该光子( )A.一定落在中央亮纹处B.一定落在亮纹处C.可能落在暗纹处D.落在中央亮纹处的可能性最大答案CD解析根据光波是概率波的概念,对于一个光子通过单缝落在何处,是不可确定的,但概率最大的是落在中央亮纹处.当然也可落在其他亮纹处,还可能落在暗纹处,不过,落在暗纹处的概率很小,故C、D选项正确.对康普顿效应的理解1.关于康普顿效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散射时,发现散射光的波长发生了变化,为波动说提供了依据B.X射线散射时,波长改变的多少与散射角有关C.发生散射时,波长较短的X射线或γ射线入射时,产生康普顿效应D.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能够解释康普顿效应,所以康普顿效应支持粒子说答案 A解析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散射时,发现散射光波长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用光子说却可以解释,A错;波长改变的多少与散射角有关,B对;当波长较短时发生康普顿效应,较长时发生光电效应,C对、D对.2.一个沿着一定方向运动的光子和一个原来静止的自由电子相互碰撞,碰撞之后电子向某一方向运动,而光子沿着另一方向散射出去,则这个散射光子跟原来入射时相比( ) A.散射光子的能量减少B.光子的能量增加,频率也增大C.速度减小D.波长减小答案 A解析由于光子既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因此在碰撞过程中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所以光子能量减少,频率减小,波长增大.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3.下列有关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D.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显示出粒子性答案 C解析一切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有些行为(如干涉、衍射)表现出波动性,光的有些行为(如光电效应)表现出粒子性.所以,不能说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虽然光子与电子都是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但电子是实物粒子,有静止质量,光子不是实物粒子,没有静止质量,电子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物质,光子是以场形式存在的物质,所以,不能说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和实验表明,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光的波长越长,衍射性越好,即波动性越显著,光的波长越短,其光子能量越大,个别或少数光子的作用就足以引起光接收装置的反应,所以其粒子性就很显著.故选项C正确,A、B、D错误.4.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波粒二象性指光有时表现为波动性,有时表现为粒子性B.光波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明显C.能量越大的光子其波动性越显著D .个别光子易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易表现出波动性E .光的波粒二象性应理解为,在某种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明显,在另外某种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明显 答案 C解析 光的波粒二象性指光有时候表现出的粒子性较明显,有时候表现出的波动性较明显,或者说在某种场合下光的粒子性表现明显,在另外某种场合下光的波动性表现明显;个别光子易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易表现出波动性,A 、D 、E 说法正确;光的频率越高,能量越大,粒子性相对波动性越明显,B 说法正确、C 说法错误.(时间:60分钟)题组一 康普顿效应1.白天的天空各处都是亮的,是大气分子对太阳光散射的结果.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而荣获了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假设一个运动的光子和一个静止的自由电子碰撞以后,电子向某一个方向运动,光子沿另一方向散射出去,则这个散射光子跟原来的光子相比( ) A .频率变大 B .速度变小 C .光子能量变大 D .波长变长答案 D解析 光子与自由电子碰撞时,遵守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自由电子碰撞前静止,碰撞后动量、能量均增加,所以光子的动量、能量减小,故C 错误;由λ=hp、ε=hν可知光子频率变小,波长变长,故A 错误、D 正确;由于光子速度是不变的,故B 错误.2.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包含有电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种效应中电子与光子组成的系统都服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B .两种效应都相当于电子与光子的弹性碰撞过程C .两种效应都属于吸收光子的过程D .光电效应是吸收光子的过程,而康普顿效应相当于光子和电子弹性碰撞的过程 答案 D解析 光电效应吸收光子放出电子,其过程能量守恒,但动量不守恒,康普顿效应相当于光子与电子弹性碰撞的过程,并且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两种效应都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D 正确.3.科学研究证明,光子有能量也有动量,当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假设光子与电子碰撞前的波长为λ,碰撞后的波长为λ′,则碰撞过程中( )A.能量守恒,动量不守恒,且λ=λ′B.能量不守恒,动量不守恒,且λ=λ′C.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λ<λ′D.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λ>λ′答案 C解析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适用于宏观世界,也适用于微观世界.光子与电子碰撞时遵循这两个守恒定律.光子与电子碰撞前光子的能量ε=hν=h cλ,当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光子的能量ε′=hν′=h cλ′,由ε>ε′可知λ<λ′,选项C正确.题组二光的波粒二象性4.(多选)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的现象是( )A.光电效应B.光的干涉C.光的衍射D.康普顿效应答案AD5.(多选)关于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否定了光的电磁说B.光电效应现象说明了光的粒子性C.光波不同于机械波,它是一种概率波D.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相互矛盾的,无法统一答案BC解析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并没有否定电磁说,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光是体现粒子性的,A错;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说明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B对;光子在少量的情况下表现粒子性,大量的情况下表现波动性,所以C对;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D错.6.下列现象能说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是( )A.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B.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C.光的反射和光电效应D.泊松亮斑和光电效应答案 D解析光的色散、光的反射可以从波动性和粒子性两方面分别予以理解,故A、C选项错误.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只说明光的波动性,B选项错误.泊松亮斑能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D选项正确.7.关于光的本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因此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不可能的B.光的波动性类似于机械波,光的粒子性类似于质点C.大量光子具有波动性,个别光子具有粒子性D.γ射线具有显著的粒子性,而不具有波动性答案 C解析由光的波粒二象性可知:光是同时具有波粒二象性的.但是不同于宏观的机械波和宏观粒子,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是同一客观事物的两个侧面.我们无法用一种学说去解释光的所有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实际上光是一种概率波,即少数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综上所述选项C正确.8.(多选)关于光的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其他同等条件下,光的频率越高,衍射现象越容易看到B.频率越高的光,粒子性越显著;频率越低的光,波动性越显著C.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D.如果让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时,它们将严格按照相同的轨道和方向做极有规则的匀速直线运动答案BC解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显著;少量光子表现出粒子性,但光子的波粒二象性是本身固有的.9.(多选)在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单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会出现衍射图样B.单个光子通过单缝后,底片上会出现完整的衍射图样C.光子通过单缝的运动路线像水波一样起伏D.单个光子通过单缝后打在底片上的情况呈现出随机性,大量光子通过单缝后打在底片上的情况呈现出规律性答案AD10.(多选)为了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将光屏换成照相底片,并设法减弱光的强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单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出现双缝干涉图样B.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单缝,如果时间很短,底片上将出现不太清晰的双缝干涉图样C.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光的波动性D.个别光子的运动显示光的粒子性,光只有波动性没有粒性答案AC解析光的波动性是统计规律的结果,对个别光子我们无法判断它落到哪个位置;对于大量光子遵循统计规律即大量光子的运动或曝光时间足够长,显示出光的波动性.11.(多选)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正确的说法是( )A.光的频率越高,光子的能量越大,粒子性越显著B.光的波长越长,光的能量越小,波动性越显著C.频率高的光子不具有波动性,波长较长的光子不具有粒子性D.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粒子性,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波动性答案ABD解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不同,频率越高,波长越短,粒子性越明显,反之波动性越明显,个别光子易显示粒子性,大量光子易显示波动性,故选项A、B、D正确.12.(多选)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陈述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 )A.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一样的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C.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D.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答案BCD解析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微粒,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一份一份不连续的能量,A错;干涉、衍射是波的特性,光能发生干涉说明光具有波动性,B正确;麦克斯韦根据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近似相等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后来赫兹用实验证实了光的电磁说,C正确;光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D正确.。
2.3 光是波还是粒子[学习目标]1.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解其对立统一的关系.2.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知道概率波的统计意义.3.会用光的波粒二象性分析有关问题.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导学探究] 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比如:光的单缝衍射实验(图A)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图B)光电效应实验(图C)光的薄膜干涉实验(图D)康普顿效应实验等等.(1)在以上实验中哪些体现了光的波动性?哪些体现了光的粒子性?(2)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是否矛盾?答案(1)单缝衍射、双缝干涉、薄膜干涉体现了光的波动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体现了光的粒子性.(2)不矛盾.大量光子在传播过程中显示出波动性,比如干涉和衍射.当光与物质发生作用时,显示出粒子性,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知识梳理]1.人类对光的本性的研究2.光的波粒二象性(1)(2)光子的能量和动量①能量:E =h ν.②动量:p =h λ. (3)意义:能量E 和动量p 是描述物质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长λ和频率ν是描述物质的波动性的典型物理量.因此E =h ν和p =hλ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密切关系. [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 )(2)光子数量越大,其粒子性越明显.( × )(3)光具有粒子性,但光子又不同于宏观观念的粒子.( √ )(4)光在传播过程中,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 )二、再探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导学探究] 用极微弱的可见光做双缝干涉实验,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屏上先后出现如图1甲、乙、丙所示的图像.图1(1)图像甲是曝光时间很短的情况,光点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2)图像乙是曝光时间稍长情况,当光子数较多时落在哪些区域的概率较大?可用什么规律来确定?(3)图像丙是曝光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体现了光的什么性?怎样解释上述现象?答案(1)当曝光时间很短时,屏上的光点是随机分布的,具有不确定性,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2)落在某些条形区域的概率较大,这种概率可用波动规律来确定.(3)光的波动性.少量光子呈现粒子性,大量光子呈现波动性,而且光是一种概率波.[知识梳理]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是光子自身固有的性质,光子在空间出现的概率可以通过波动的规律确定,所以,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光子通过狭缝后运动的轨迹是确定的.( ×)(2)干涉条纹中,暗条纹是光子不能达到的地方.( ×)(3)单个光子的运动具有偶然性,但光波强的地方是光子到达几率大的地方.( √)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1.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显示出粒子性.2.光子和电子、质子等实物粒子一样,具有能量和动量.和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粒子性起主导作用;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由波动性起主导作用,因此称光波为概率波.3.频率低、波长长的光,波动性特征显著,而频率高、波长短的光,粒子性特征显著.4.光子的能量与其对应的频率成正比,而频率是描述波动性特征的物理量,因此E=hν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密切联系.例1下面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B.频率越大的光其粒子性越显著,频率越小的光其波动性越显著C.光在传播时往往表现出波动性,光在跟物质相互作用时往往表现出粒子性D.光不可能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答案 D解析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大量的光子波动性比较明显,个别光子粒子性比较明显,故A正确;在光的波粒二象性中,频率越大的光其粒子性越显著,频率越小的光其波动性越显著,故B正确;光在传播时往往表现出波动性,光在跟物质相互作用时往往表现出粒子性,故C正确;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即具有为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二者是统一的,故D错误.二、对概率波的理解1.单个粒子运动的偶然性:我们可以知道粒子落在某点的概率,但不能预言粒子落在什么位置,即粒子到达什么位置是随机的,是预先不能确定的.2.大量粒子运动的必然性:由波动规律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大量粒子运动时的统计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对宏观现象进行预言.3.概率波体现了波粒二象性的和谐统一:概率波的主体是光子、实物粒子,体现了粒子性的一面;同时粒子在某一位置出现的概率受波动规律支配,体现了波动性的一面,所以说概率波将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在一起.4.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光源非常弱,以至它在前一个光子到达屏幕之后才发射第二个光子,这样就排除了光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2)尽管单个光子的落点不可预知,但是长时间曝光之后仍然可以得到明暗相间的条纹,可见,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而是光子自身固有的性质.例2(多选)在单缝衍射实验中,中央亮纹的光强占从单缝射入的整个光强的95%以上,假设现在只让一个光子通过单缝,那么该光子( )A.一定落在中央亮纹处B.一定落在亮纹处C.可能落在暗纹处D.落在中央亮纹处的可能性最大答案CD解析根据光波是概率波的概念,对于一个光子通过单缝落在何处,是不可确定的,但概率最大的是落在中央亮纹处,可达95%以上,当然也可落在其他亮纹处,还可能落在暗纹处,不过,落在暗纹处的概率很小,故C、D选项正确.1.(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下列各组现象能说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是( )A.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B.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C.泊松亮斑和光电效应D.光的反射和光电效应答案 C解析光的干涉、衍射、泊松亮斑是光的波动性的证据,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光的反射和色散不能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或粒子性,故选项C正确.2.(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下列有关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D.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出粒子性答案 C解析一切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有些行为(如干涉、衍射)表现出波动性,有些行为(如光电效应)表现出粒子性,A错误.虽然光子与电子都是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但电子是实物粒子,有静止质量,光子不是实物粒子,没有静止质量,电子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物质,光子是以场形式存在的物质,所以B错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和实验表明,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行为表现出粒子性.光的波长越长,衍射性越好,即波动性越显著;光的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故选项C正确,D错误.3.(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关于光的本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关于光的本性,牛顿提出“微粒说”,惠更斯提出“波动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它们都说明了光的本性B.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指:既可以把光看成宏观概念上的波,也可以看成微观概念上的粒子C.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D.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相结合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答案 C解析光的波动性指大量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波动规律来描述,不是惠更斯的“波动说”中宏观意义下的机械波.光的粒子性是指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是一个光子,不是牛顿“微粒说”中的经典微粒.某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是指波动理论能解释这一现象.某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是指能用粒子说解释这个现象.要区分题中说法和物理史实与波粒二象性之间的关系.C正确,A、B、D错误.4.(对光的本性的认识)有关光的本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B.光的波动性类似于机械波,光的粒子性类似于质点C.大量光子才具有波动性,个别光子只具有粒子性D.由于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无法只用其中一种去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答案 D解析光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其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A错,D对;光的波动性不同于机械波,其粒子性也不同于质点,B错;大量光子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往往表现出粒子性,C错.5.(对概率波的理解)为了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将光屏换成照相底片,并设法减弱光的强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狭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出现双缝干涉图样B.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狭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出现不太清晰的双缝干涉图样C.大量光子的运动规律显示出光的粒子性D.个别光子的运动显示出光的波动性答案 A解析单个光子运动具有不确定性,大量光子落点的概率分布遵循一定规律,显示出光的波动性.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会出现明显的干涉图样,A正确,B、C错误;由光的波粒二象性知,个别光子的运动显示出光的粒子性,D错误.一、选择题考点一光的波粒二象性1.下列实验中,能证实光具有粒子性的是( )A.光电效应实验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C.光的圆孔衍射实验D.泊松亮斑实验答案 A解析光的双缝干涉、圆孔衍射、泊松亮斑实验都说明光具有波动性.2.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陈述不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 )A.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一样的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C.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D.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答案 A解析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微粒,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一份一份不连续的能量,显然A错误;干涉、衍射是波的特性,光能发生干涉说明光具有波动性,B 正确;麦克斯韦根据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近似相等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后来赫兹用实验证实了光的电磁说,C正确;光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D正确.3.(多选)关于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否定了光的电磁说B.光电效应现象说明了光的粒子性C.光波不同于机械波,它是一种概率波D.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相互矛盾的,无法统一答案BC解析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并没有否定电磁说,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光是体现粒子性的,A错;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说明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B对;光波在少量的情况下表现出粒子性,大量的情况下表现出波动性,C对;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D错.4.(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的波粒二象性学说就是牛顿的微粒说加上惠更斯的波动说组成的B.光的波粒二象性彻底推翻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C.光子说并没有否定电磁说,在光子的能量E=hν中,ν表示波的特性,E表示粒子的特性D.光波不同于宏观观念中那种连续的波,它是表明大量光子运动规律的一种概率波答案CD解析光的波动性指大量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可以用波动规律来描述,不是惠更斯的波动说中宏观意义下的机械波.光的粒子性是指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一份是一个光子,不是牛顿微粒说中的经典微粒.光子说与电磁说不矛盾,它们是不同领域的不同表述.考点二对概率波的理解5.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发现100个光子中有96个通过双缝后打到了观察屏上的b处,则b处是( )A.亮纹B.暗纹C.既有可能是亮纹也有可能是暗纹D.以上各种情况均有可能答案 A解析由光子按波的概率分布的特点去判断,由于大部分光子都落在b点,故b处一定是亮纹,选项A正确.6.(多选)在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单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会出现衍射图样B.单个光子通过单缝后,底片上会出现完整的衍射图样C.光子通过单缝的运动路线像水波一样起伏D.单个光子通过单缝后打在底片上的情况呈现出随机性,大量光子通过单缝后打在底片上的情况呈现出规律性答案AD7.(多选)光通过各种不同的障碍物后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衍射条纹,衍射条纹的图样与障碍物的形状相对应,这一现象说明( )A.光是电磁波B.光具有波动性C.光可以携带信息D.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答案BC解析光能发生衍射现象,说明光有波动性,B正确.衍射图样与障碍物的形状对应,说明了衍射图样中包含了障碍物的信息,C正确.光是电磁波,光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但在这个现象中没有得到反映,A、D不正确.二、非选择题8.(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下列列举的是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A.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B.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证明波动说是正确的C.光电效应现象的发现为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诞生奠定了基础D.光波的传播介质问题是麦克斯韦电磁说诞生的基础E.一切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F.光具有波粒二象性G.微观世界波粒二象性的统一,使人们认识到光的波动性实际是光子运动规律的概率波请按人类的认识发展进程将字母按顺序排列起来:____________.答案ABDCFEG解析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有五大学说.按其发展顺序为:牛顿支持的微粒说,惠更斯提出的波动说,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量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光子说,最后是现代物理学将两大对立学说加以综合的光的波粒二象性,所以顺序应为A、B、D、C、F、E、G.。
图5-100 问题5.11用图 G 问 题5.8 什么是波动?波动与振动有何区别与联系?答:振动在空间的传播过程叫波动。
振动是指一个质点的运动,波动是指介质内大量质点参与的集体振动的运动形式。
波动是振动状态的传播,或者说是振动相位的传播。
5.9 横波与纵波有什么区别?答: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波称为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平行的波称为纵波。
横波的波形图可看到波峰和波谷,纵波的波形图可看到疏密区域。
横波的形成是由于介质元的切应力而产生的相互切应力,纵波的形成是由于质元的压缩和拉伸的线应变而产生的相互正应力。
横波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5.10 沿简谐波的传播方向相隔x ∆的两质点在同一时刻的相位差是多少?分别以波长λ和波数k 来表示。
答: 两质点同一时刻的相位差为:2x k x πϕλ∆=∆=∆。
5.11 设某时刻横波波形曲线如图5-100所示,试分别用箭头表示出图中A 、B 、C 、D 、E 、F 、G 、H 、I 等质点在该时刻的运动方向,并画出经过1/4周期后的波形曲线。
答:由于是横波,所以该时刻各质点的运动方向均发生在y 轴方向。
考虑经过t ∆时间后的波形,其中C 、G 质点已到达最大位移,瞬间静止,A 、B 、H 、I 质点沿y 轴向下运动,D 、E 、F 质点沿y 轴向上运动。
经1/4周期波形向前走了1/4个波长的距离。
5.12 波形曲线与振动曲线有什么不同?答:波形曲线是描述空间任意某点处质元在任意时刻的位移,即位移为空间位置和时间的函数形式。
振动曲线是描述确定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5.13 机械波的波长、频率、周期和波速四个量中(1)在同一介质中,哪些量是不变的?(2)当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哪些量是不变的?答:1)在同一介质中,波速是不变的,频率不变,周期不变,波长也不变。
2)当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频率不变,周期不变;但波速改变,波长改变。
第十章 波动学基础§10-1波动的基本概念一、常见机械波现象 1、水面波。
把一块石头投在静止的水面上,可见到石头落水处水发生振动,此处振动引起附近水的振动,附近水的振动又引起更远处水的振动,这样水的振动就从石头落点处向外传播开了,形成了水面波。
2、绳波。
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拉紧并使之上下振动,这端的振动引起邻近点振动,邻近点的振动又引起更远点的振动,这样振动就由绳的一端向另一端传播,形成了绳波。
3、声波。
当音叉振动时,它的振动引起附近空气的振动,附近空气的振动又引起更远处空气的振动,这样振动就在空气中传播,形成了声波。
二、机械波产生的条件两个条件 1、波源。
如上述水面波波源是石头落水处的水;绳波波源是手拉绳的振动端;声波波源是音叉。
2、传播介质。
如:水面波的传播介质是水;绳波的传播介质是绳;声波的传播介质是空气。
说明:波动不是物质的传播而是振动状态的传播。
三、横波与纵波1、横波:振动方向与波动传播方向垂直。
如 绳波。
2、纵波:(1)气体、液体内只能传播纵波,而固体内既能传播纵波又能传播横波。
(2)水面波是一种复杂的波,使振动质点回复到平衡位置的力不是一般弹性力,而是重力和表面张力。
⎪⎪⎪⎪⎩⎪⎪⎪⎪⎨⎧(3)一般复杂的波可以分解成横波和纵波一起研究。
四、关于波动的几个概念1、波线:沿波传播方向带箭头的线。
2、同相面(波面):振动位相相同点连成的曲面。
同一时刻,同相面有任意多个。
3、波阵面(或波前):某一时刻,波源最初振动状态传播到的各点连成的面称为波阵面或波前,显然它是同相面的一个特例,它是离波源最远的那个同相面,任一时刻只有一个波阵面。
(或:传播在最前面的那个同相面)4、平面波与球面波(1)平面波:波阵面为平面。
(2)球面波:波阵面为球面。
图10-1*:在各向同性的介质中波线与波阵面垂直。
五.波长、波的周期和频率波速波长λ波长λ:同一波线上位相差为π2的二质点间的距离(即一完整波的长度)。
3 光的波粒二象性[学习目标] 1.了解康普顿效应及其意义,了解光子理论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2.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波和粒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3.了解什么是概率波,知道光是一种概率波.一、康普顿效应1.光的散射 光子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转,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散射. 2.康普顿效应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 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 射线中,除了与入射波长λ0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λ0的成分,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3.康普顿效应的意义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深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的一面.4.光子的动量(1)表达式:p =h λ. (2)说明:在康普顿效应中,入射光子与晶体中电子碰撞时,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光子的动量变小.因此,有些光子散射后波长变大.二、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2.光子的能量ε=hν,光子的动量p =h λ. 3.光子既有粒子的特征,又有波的特征,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三、光是一种概率波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屏上亮纹的地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纹的地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所以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即光波在某处的强度代表着光子在该处出现概率的大小.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光子的动量与波长成反比.( √ )(2)光子发生散射后,其动量大小发生变化,但光子的频率不发生变化.( × )(3)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 )(4)光子数量越大,其粒子性越明显.(×)(5)光具有粒子性,但光子又是不同于宏观观念的粒子.(√)(6)光在传播过程中,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2.康普顿效应证实了光子不仅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入射光和电子的作用可以看成弹性碰撞,则当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如图1给出了光子与静止电子碰撞后,电子的运动方向,则碰撞过程中动量________(选填“守恒”或“不守恒”),能量________(选填“守恒”或“不守恒”),碰后光子可能沿________(选填“1”“2”或“3”)方向运动,并且波长________(选填“不变”“变短”或“变长”).图1答案守恒守恒1变长解析光子与电子碰撞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所以碰撞之后光子和电子的总动量的方向与光子碰前的方向一致,由矢量合成知识可知碰后光子的方向可能沿1方向,不可能沿2或3方向;通过碰撞,光子将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能量减少,由ε=hν知,频率变小,再根据c=λν知,波长变长.一、康普顿效应1.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除了与入射波长λ0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λ0的成分,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2.康普顿效应的解释假定光子与电子发生弹性碰撞,按照爱因斯坦的光子说,一个光子不仅具有能量ε=hν,而且还有动量.如图2所示.这个光子与静止的电子发生弹性碰撞,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了电子,能量由hν减小为hν′,因此频率减小,波长增大.同时,光子还使电子获得一定的动量.这样就圆满地解释了康普顿效应.图23.康普顿效应的意义康普顿效应进一步揭示了光的粒子性,也再次证明了爱因斯坦光子说的正确性.例1科学研究证明,光子既有能量也有动量,当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假设光子与电子碰撞前的波长为λ,碰撞后的波长为λ′,则碰撞过程中() A.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λ=λ′B.能量不守恒,动量不守恒,且λ=λ′C.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λ<λ′D.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λ>λ′答案 C解析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既适用于宏观世界也适用于微观世界.光子与电子碰撞时遵循这两个守恒定律,光子与电子碰撞前光子的能量ε=hν=h cλ,当光子与电子碰撞时,光子的一些能量转移给了电子,光子的能量ε′=hν′=h cλ′,由ε>ε′,可知λ<λ′,选项C正确.二、光的波粒二象性1.对光的本性认识史人类对光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牛顿的光的微粒说到托马斯·杨和菲涅耳的波动说,从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说到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直到二十世纪初,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才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对于光的本性认识史,列表如下:学说名称微粒说波动说电磁说光子说波粒二象性代表人物牛顿托马斯·杨和菲涅耳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实验依据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干涉、衍射光能在真空中传播,是横波,光速等于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既有波动现象,又有粒子特征内容要点光是一群弹性粒子光是一种机械波光是一种电磁波光是由一份一份光子组成的光是具有电磁本性的物质,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2.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1)光的波动性①实验基础:光的干涉和衍射.②表现:a.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可用波动规律来描述;b.足够能量的光在传播时,表现出波的性质.③说明:a.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b.光的波动性不同于宏观观念的波.(2)光的粒子性①实验基础: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②表现:a.当光同物质发生作用时,这种作用是“一份一份”进行的,表现出粒子的性质;b.少量或个别光子容易显示出光的粒子性.③说明:a.粒子的含义是“不连续”“一份一份”的;b.光子不同于宏观观念的粒子.例2(多选)下列有关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D.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具有粒子性答案CD解析一切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有些行为(如干涉、衍射)表现出波动性,光的有些行为(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表现出粒子性,所以,不能说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虽然光子与电子都是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但电子是实物粒子,有静止质量,光子不是实物粒子,没有静止质量,电子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物质,光子是以场形式存在的物质,所以,不能说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光的波长越长,衍射性越好,即波动性越显著,光的波长越短,粒子性就越显著,故选项C、D正确,A、B错误.三、光是一种概率波1.单个粒子运动的偶然性:我们可以知道粒子落在某点的概率,但不能预言粒子落在什么位置,即粒子到达什么位置是随机的,是预先不能确定的.2.大量粒子运动的必然性:由波动规律我们可以准确地知道大量粒子运动时的统计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对宏观现象进行预言.3.概率波体现了波粒二象性的和谐统一:概率波的主体是光子、实物粒子,体现了粒子性的一面;同时粒子在某一位置出现的概率受波动规律支配,体现了波动性的一面,所以说概率波将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在一起.例3(多选)在单缝衍射实验中,中央亮纹的光强占从单缝射入的整个光强的95%以上,假设现在只让一个光子通过单缝,那么该光子()A.一定落在中央亮纹处B.一定落在亮纹处C.可能落在暗纹处D.落在中央亮纹处的可能性最大答案CD解析根据光波是概率波的概念,对于一个光子通过单缝落在何处,是不确定的,但概率最大的是落在中央亮纹处,可达95%以上,当然也可能落在其他亮纹处,还可能落在暗纹处,不过,落在暗纹处的概率很小,故C、D选项正确.1.(对康普顿效应的理解)(多选)关于康普顿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散射光的波长发生了变化,为波动说提供了依据B.X射线散射时,波长改变了多少与散射角有关C.发生散射时,波长较短的X射线或γ射线入射时,产生康普顿效应D.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能够解释康普顿效应,所以康普顿效应支持粒子说答案BCD2.(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对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束传播的光,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B.光波与机械波是同样的一种波C.光的波动性是由于光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D.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子说并未否定电磁说,在光子能量ε=hν中,频率ν表示的是波的特性答案 D解析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不能说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故A错误;光波和机械波不是同一种波,故B错误;光波是概率波,个别光子的行为是随机的,往往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表现为波动性,不是由于光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故C错误;根据光子说的内容,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子说并未否定电磁说,在光子的能量ε=hν中,频率ν表示的是波的特性,故D正确.3.(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有关光的本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B.光的波动性类似于机械波,光的粒子性类似于质点C.大量光子才具有波动性,个别光子只具有粒子性D.由于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无法只用其中一种去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答案 D解析光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其波动性和粒子性并不矛盾,A错,D对;光的波动性不同于机械波,其粒子性也不同于质点,B错;大量光子往往表现出波动性,个别光子往往表现出粒子性,C错.4.(对概率波的理解)下列关于概率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概率波就是机械波B.物质波是一种概率波C.概率波和机械波的本质是一样的,都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D.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只有一个粒子,则可以确定它从其中的哪一个缝中穿过答案 B解析概率波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概率波不是机械波,A错;对于电子和其他微观粒子,由于同样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与它们相联系的物质波也是概率波,B正确;概率波和机械波都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但它们的本质不一样,C错;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只有一个粒子,则不能确定它从哪个缝中穿过,D错.考点一康普顿效应1.(多选)频率为ν的光子,具有的能量为hν,动量为hνc,将这个光子打在处于静止状态的电子上,光子将偏离原运动方向,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下列关于光的散射的说法正确的是()A.光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且传播速度变小B.光子由于在与电子碰撞中获得能量,因而频率增大C.由于受到电子碰撞,散射后的光子波长大于入射光子的波长D.由于受到电子碰撞,散射后的光子频率小于入射光子的频率答案CD解析碰撞后光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传播速度不变.光子由于在与电子碰撞中损失能量,因而频率减小,即ν1>ν2,再由c =λ1ν1=λ2ν2,得到λ1<λ2,故选项C 、D 正确.2.白天的天空各处都是亮的,是大气分子对太阳光散射的结果.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由于在这方面的研究而荣获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假设一个沿着一定方向运动的光子和一个静止的自由电子相互碰撞以后,电子向某一个方向运动,光子沿另一方向散射出去,则这个散射光子跟原来的光子相比( )A .频率变大B .速度变小C .光子能量变大D .波长变长答案 D解析 光子与自由电子碰撞时,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自由电子碰撞前静止,碰撞后其动量、能量增加,所以光子的动量、能量减小,故C 错误.由λ=h p、ε=hν可知光子频率变小,波长变长,故A 错误,D 正确.由于光子速度是不变的,故B 错误.3.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包含电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种效应中电子与光子组成的系统都服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B .两种效应都相当于电子与光子的弹性碰撞过程C .两种效应都属于吸收光子的过程D .光电效应是吸收光子的过程,而康普顿效应相当于光子和电子弹性碰撞的过程 答案 D解析 光电效应吸收光子放出电子,其过程能量守恒,但动量不守恒,康普顿效应相当于光子与电子弹性碰撞的过程,并且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故D 正确.4.在康普顿效应实验中,X 射线光子的动量为hνc.一个静止的C 原子吸收了一个X 射线光子后将( )A .仍然静止B .沿着光子原来运动的方向运动C .沿光子运动的相反方向运动D .可能向任何方向运动答案 B解析 由动量守恒定律知,吸收了X 射线光子的原子与光子原来运动方向相同.故正确选项为B.5.X 射线是一种高频电磁波,若X 射线在真空中的波长为λ,以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以ε和p 分别表示X 射线每个光子的能量和动量,则( )A .ε=hλc,p =0 B .ε=hλc ,p =hλc 2 C .ε=hc λ,p =0 D .ε=hc λ,p =h λ答案 D 解析 根据ε=hν,且λ=h p ,c =λν可得X 射线每个光子的能量为ε=hc λ,每个光子的动量为p =h λ. 考点二 光的波粒二象性6.(多选)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陈述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 )A .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一样的B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说明了光具有波动性C .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D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答案 BCD解析 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微粒,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一份一份不连续的能量,显然A 错误;干涉、衍射是波的特性,光能发生干涉说明光具有波动性,B 正确;麦克斯韦根据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近似相等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后来赫兹用实验证实了光的电磁说,C 正确;光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D 正确.7.(多选)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的现象是( )A .光电效应B .光的干涉C .光的衍射D .康普顿效应答案 AD8.(多选)(2021·临夏中学高二期末)下面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B .频率越大的光其粒子性越显著,频率越小的光其波动性越显著C .光在传播时往往表现出波动性,光在跟物质相互作用时往往表现出粒子性D .光不可能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答案 ABC解析 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大量的光子波动性比较明显,个别光子粒子性比较明显,故A正确;在光的波粒二象性中,频率越大的光其粒子性越显著,频率越小的光其波动性越显著,故B正确;光在传播时往往表现出波动性,光在跟物质相互作用时往往表现出粒子性,故C正确;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有时表现为波动性,有时表现为粒子性,光具有双重性质,故D错误.9.数码相机几近家喻户晓,用来衡量数码相机性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像素,1像素可理解为光子打在光屏上的一个亮点,现知2 0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拍出的照片比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拍出的等大的照片清晰得多,其原因可以理解为()A.光是一种粒子,它和物质的作用是一份一份的B.光的波动性是大量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C.大量光子表现出光的粒子性D.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大量光子表现出光的波动性答案 D解析光是一种电磁波,故A项错误;光的波动性是光的固有属性,故B项错误;大量光子表现光的波动性,故C项错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大量光子表现波动性,少量光子表现粒子性,故D项正确.考点三光是概率波10.(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是一种电磁波B.光是一种概率波C.光子相当于高速运动的质点D.光的直线传播只是宏观近似规律答案ABD解析光是一种电磁波,是电磁波谱中频率(或波长)很窄的一部分,故A选项正确;光是概率波,单个光子的运动纯属偶然,而大量光子的运动受波动规律支配,故B选项正确;光子是能量粒子,不能看成高速运动的质点,故C选项错误;因光波长很短,比一般物体的尺寸小得多,所以光的衍射非常弱,可看成直线传播,它只是一种近似,故D选项正确.11.(多选)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观察屏的某处是亮纹,则对光子到达观察屏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到达亮纹处的概率比到达暗纹处的概率大B.到达暗纹处的概率比到达亮纹处的概率大C.光子可能到达光屏的任何位置D.以上说法均有可能答案AC解析根据概率波的含义,光子可能到达光屏的任何位置,只是光子到达亮纹处的概率要比到达暗纹处的概率大得多,故A、C正确.12.(多选)为了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将光屏换成照相底片,并设法减弱光的强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单缝,如果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将出现双缝干涉图样B.使光子一个一个地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装置的单缝,如果时间很短,底片上将出现不太清晰的双缝干涉图样C.大量光子的运动显示光的波动性,个别光子的运动显示光的粒子性D.光只有波动性没有粒子性答案AC解析光的波动性是统计规律的结果,对个别光子我们无法判断它落到哪个位置;对于大量光子遵循统计规律,即大量光子的运动或曝光时间足够长,显示出光的波动性.。
很好的答案很详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许帮助第一章 原子的基本状况1.1 若卢瑟福散射用的α粒子是放射性物质镭'C 放射的,其动能为67.6810⨯电子伏特。
散射物质是原子序数79Z =的金箔。
试问散射角150οθ=所对应的瞄准距离b 多大?解:根据卢瑟福散射公式:20222442K Mv ctgb bZe Ze αθπεπε==得到:2192150152212619079(1.6010) 3.97104(48.8510)(7.681010)Ze ctg ctg b K οθαπεπ---⨯⨯===⨯⨯⨯⨯⨯⨯米式中212K Mvα=是α粒子的功能。
1.2已知散射角为θ的α粒子与散射核的最短距离为2202121()(1)4sin mZe r Mv θπε=+ , 试问上题α粒子与散射的金原子核之间的最短距离m r 多大? 解:将1.1题中各量代入m r 的表达式,得:2min202121()(1)4sin Ze r Mv θπε=+ 1929619479(1.6010)1910(1)7.6810 1.6010sin 75ο--⨯⨯⨯=⨯⨯⨯+⨯⨯⨯143.0210-=⨯米1.3 若用动能为1兆电子伏特的质子射向金箔。
问质子与金箔。
问质子与金箔原子核可能达到的最小距离多大?又问如果用同样能量的氘核(氘核带一个e +电荷而质量是质子的两倍,是氢的一种同位素的原子核)代替质子,其与金箔原子核的最小距离多大?解:当入射粒子与靶核对心碰撞时,散射角为180ο。
当入射粒子的动能全部转化为两粒子间的势能时,两粒子间的作用距离最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得:220min124p ZeMv K r πε==,故有:2min 04p Ze r K πε=19291361979(1.6010)910 1.141010 1.6010---⨯⨯=⨯⨯=⨯⨯⨯米由上式看出:min r 与入射粒子的质量无关,所以当用相同能量质量和相同电量得到核代替质子时,其与靶核的作用的最小距离仍为131.1410-⨯米。
概念·规律·辨析·
"-
T-涉相消点能量去哪里了
霍红梅 罗琬华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干涉是波的特有现象,因而波的干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是很重要的一节.课本中介绍了波可以传递能量,但是未见
对波的干涉现象中能量传递及分布的具体问题深入讨论.机
械波的能量是通过媒质中各质点的振动来传递的,而相消点
没有振动,所以教师和学生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干涉相消
点的能量到哪里去了?相消点的能量形式和传递方式如何?
本文就横波的稳定干涉现象中的能量相消点的能量形式及
转化进行探讨,希望就这个问题的讨论能起到抛砖引玉的
作用.
幽1坡的干涉
我们先以图1来分析干涉现象的一些特点.我们知道形
成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是:频率相同、有稳定的相位差的两
列波相叠加,在波叠加区域里,任何一个质元的总位移都等
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矢量和.某些地方的振动加强,某
些地方的振动减弱,并且加强和减弱的区域间隔出现;加强
的地方始终加强,减弱的地方始终减弱,即形成的图样是稳
定的.质元的“加强”和“减弱”是相对于叠加前而言的,是从
振幅的变化上看出的.每一个质元的振幅都发生了改变.如
果两波的振幅分别为A 和A:,则“加强点”是指振幅为I A
+A2 l的质点;“减弱点”是指振幅为l A 一A2 I的质点.
若有A =A:,那么减弱点有1 A。一A 2 I=0,如图1所
示,我们称此点为干涉相消点.相消点总是静止的,这从位移
矢量叠加的角度解释大家都明白,但是此时此刻该质点的能
量到哪里去了呢?这个点是“不动”的,它又是怎样把能量传
递下去的呢?这里我们就机械波的机理来分析讨论.
先看这样一个常见模型,如图2所示:有多个完全相同
的小球,用相同的不可伸长线紧密的吊在同一水平杆上,如
果拉开最右侧的小球然后释放(图2(1)),我们可以观察到最
左侧的小球被弹开(图2(2)),中间的小球是“不动的”,在这
个模型中右侧的小球的动能是怎么传递给左侧的小球的呢?
在这个模型中如果我们悬吊的小球不是紧密排列的,那么情
况又会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认为在此模型中,中间的小球充
当了”介质”的作用.其实小球本身并不是一点都没有“没
动”,由于碰撞,小球在自己的弹性范围内发生弹性形变,这
样把能量传递出去.靠相互间的这种弹性形变把能量传递给
下一个小球,但是最左边的小球左侧没有挤压对象,所以弹
性势能转变为为动能,摆动起来.
砸
(1) (2)
图2系列小球碰撞模型
机械波的传播需要连续的弹性介质,取介质中微小质元
研究,各质元类似于前述模型中紧挨的一系列弹性小球.波
的传导,靠的是相邻质元相互作用而传递运动形式和能量.
以横波为例,质元沿竖直方向振动,而波在水平方向传播,质
元相继发生剪切形变,因为相邻质元紧密靠近,一个质元的
形变和运动会使得相邻质元有剪切形变而产生剪切力带动
下一个质元形变和运动,靠剪切力做功使能量传递下去,质
元间的相互作用与前面的模型相似.所以我们试用上述模型
来分析干涉相消点的能量问题.在稳定干涉中处于干涉相消
点的质元虽然是“不动”的,但是有弹性形变,因而其能量形
式是弹性势能.相消点处的质元由于形变与相邻质元产生剪
切力,通过剪切力作功把能量传递给下一个质元,而其他位
置处的质元因为波的叠加有竖直方向的位移,则既有形变势
能又有动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做往复振动,同时因剪切力
将能量传递下去.总之,干涉相消点处的质元有形变势能,并
且因为形变而将能量传递给相邻质元,从而实现波的能量
传递.
电磁波的机理与机械波不
同.电磁波的干涉叠加我们可以
从电磁场能的角度解释,如图3
所示.当两电磁脉冲叠加时,电
场方向相反,磁场方向相同.在
干涉相消点电场能全部转化为
磁场能,总能量是守恒的.也就
是说,叠加后的两列电磁波能量
两反向传播的电磁脉冲里
电场和磁场的方向
图3电磁波能量的传播
此时全部以磁场能的形式存在,不以电场能的形式,而在其
他位置是以电场能和磁场能形式共同存在,只是两种能量多
少不同而已,而从光的效应主要是电场能,所以光的干涉中,
成明暗相问条纹.
总结一下,在两类波的干涉现象中,在I A,一A:I=0的
位置,电磁波在该点电磁能量以磁场能的形式存在;而对于
机械波,则该处质元的机械能以弹性势能的形式存在,并且
借助介质的弹性形变把能量传递下去.
以上是笔者的浅见,是否得当,希望各位同行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