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几种常见基因突变类型的治疗简述
- 格式:docx
- 大小:13.59 KB
- 文档页数:2
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目前肺癌的主要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85%。
驱动基因突变是NSCLC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介绍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的几种驱动基因突变类型。
1. EGFR突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经常发生突变的驱动基因。
EGFR突变包括点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常见的突变位点有Exon 19和Exon 21。
EGFR突变可以导致受体激活异常,进而促进细胞增殖和进化,是NSCLC中最为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
EGFR突变与亚型NSCLC的发生有关,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有较好的治疗反应。
2. ALK融合基因ALK基因重排是NSCLC中另一种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
ALK基因重排导致ALK蛋白与其他蛋白(如EML4)融合,形成具有激酶活性的融合蛋白。
这种融合蛋白能够激活多个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ALK融合基因在NSCLC中的检出率约为5%,主要见于非吸烟者和年轻患者。
对于ALK阳性的NSCLC患者,ALK 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3. ROS1融合基因ROS1基因融合是NSCLC中另一种重要的驱动基因突变。
ROS1融合基因的患者通常是非吸烟者和年轻人。
ROS1融合基因可以激活多个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ROS1融合基因在NSCLC中的检出率约为1-2%。
针对ROS1阳性的NSCLC患者,ROS1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4. BRAF突变BRAF基因突变是NSCLC中较为罕见但具有重要意义的驱动基因突变。
BRAF突变通常见于不吸烟的患者,尤其是女性。
BRAF突变可以导致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进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BRAF突变在NSCLC中的检出率约为1-4%。
对于BRAF阳性的NSCLC患者,BRAF抑制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最新:晚期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专家共识(全文)一、EGFR突变EGFR基因突变是非鳞状NSC1C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EGFR突变阳性率在高加索人群中约为10%,在东亚人群中约为50%o对于伴有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1C患者,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为EGFRTKIs,包括第一代EGFRTKIs(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埃克替尼\第二代EGFRTKIs(阿法替尼和达可替尼)和第三代EGFRTKIs(奥希替尼、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入研究证实,与传统化疗相比,EGFRTKIs显著改善了ORR和PFS o但随着治疗的推进,不可避免的面临耐药问题。
免疫治疗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发挥肿瘤杀伤作用,并可获得持续的疾病控制。
共识意见1不推荐ICIs用于晚期初治EGFR敏感突变NSC1C患者(推荐程度:一致不推荐IEGFR突变与肿瘤免疫原性低及非炎症性微环境有关,且早期临床研究表明,IQs单药或ICIs联合化疗治疗初治EGFR敏感突变患者疗效远不及标准EGFRTKIs靶向治疗,然而,在EGFRTKIs基础上联合ICIs的疗效提升有限,且存在较大安全性风险。
共识意见2推荐耐药的EGFR突变患者再次活检,同时检测肿瘤耐药基因和免疫微环境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推荐程度:一致推荐工基于EGFRTKIs治疗会影响肿瘤特征和及肿瘤微环境(TME),建议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再次活检,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检测标本优选肿瘤组织,组织标本无法获得时可以采用其他类型标本替代;检测范围优选高通量检测以获得全面的耐药信息,包括肿瘤相关和免疫微环境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共识意见3对于EGFRTKIs耐药后发生广泛进展的患者,且在缺乏有效靶向治疗的情况下,推荐使用ICIs(推荐程度:一致推荐\对于ICIS的方案选择,应结合患者的体能状态和疾病进展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其中IC1s+化疗+抗血管治疗方案的临床证据较为丰富(推荐程度:强推荐);IQs+含粕化疗方案在多项早期研究中均显示良好的治疗活性,且耐受性方面ICIs+含粕化疗方案较ICIs+含粕化疗+抗血管联合方案具有一定优势(推荐程度:强推荐);ICIs联合抗血管治疗(推荐程度:弱推荐)的证据主要针对多线耐药的患者或体力状况较差不耐受高强度治疗的患者,疗效获益有限。
alk基因突变类型
ALK基因是一种与多种癌症相关的基因,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
ALK基因突变是指该基因发生异常变异,导致蛋白质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
在癌症研究中,ALK基因突变主要涉及融合基因,即ALK基因与其他基因发生融合,产生异常的融合蛋白。
以下是一些与ALK基因相关的突变类型:
1.ALK融合基因: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是ALK基因与其他基因的融合,形成融合蛋白。
例如,EML4-ALK是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的一种ALK融合。
2.ALK基因点突变:除了融合外,ALK基因也可能发生点突变,即某些特定位置的碱基发生改变,导致蛋白质结构或功能的改变。
3.ALK基因扩增:在某些情况下,ALK基因可能会发生基因扩增,即复制多个拷贝,导致基因过度表达。
ALK基因突变的存在通常对肿瘤的治疗和预后产生影响。
针对ALK基因突变的药物,如ALK抑制剂,已经成为一些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
肺癌的分子标志物与综合治疗策略引言: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致死性肿瘤之一,其高度侵袭性和复杂多变的分子机制使得肺癌的治疗策略面临巨大挑战。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组学知识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中,肺癌分子标志物的寻找与综合治疗策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针对肺癌的分子标志物和相应治疗策略进行探讨。
一、肺癌分子标志物1. 基因突变肺癌基因突变是导致正常细胞异常增殖和转化为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原因之一。
EGFR、ALK、KRAS等基因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占据重要地位。
a.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EGFR酪氨酸激酶结构域上特定位置的点突变。
这一突变使得EGFR表达异常增强,进而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
肺腺癌病例中约有10%至15%携带EGFR突变,对于这些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吉非替尼和埃洛替尼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b. ALK(酪氨酸激酶)ALK基因重排是指ALK基因与其他基因发生融合事件,从而产生具有异常活性的融合蛋白。
近年来,针对ALK基因重排的抑制剂如克唑替尼已被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c. KRASKRAS基因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致癌基因突变之一。
在KRAS 阳性的肺癌患者中,传统化疗相对无效,故需广泛寻找新药物或新靶点以改善治疗效果。
2. 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肺癌发生与发展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的紊乱调控。
EGFR、PI3K/AKT和STAT3等进行信号传导的分子通路在肺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a. EGFREGFR通过自身活化或透过其他信号分子进行信号传导,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增殖、生存和迁移等过程。
因此,EGFR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埃洛替尼被广泛应用于肺癌的靶向治疗中。
b. PI3K/AKTPI3K/AKT通路可以促进肺癌细胞生长和侵袭,并参与了患者对放化疗的耐药性形成。
针对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下游靶点的治疗策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佳一线治疗方案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约50%的亚洲患者和11%~16%的西方患者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主要包括Exon 19 Del和21 L858R);对这类患者,NCCN国际指南目前推荐一线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靶向治疗。
近年来,第二代、第三代EGFR-TKI横空出世,同时众多研究表明联合EGFR-TKI和其他治疗方式(比如化疗和抗血管治疗等)的策略在一线使用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在如此众多的可选方案中,探究哪种一线治疗方案是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优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何建行教授、梁文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在读硕士研究生赵毅为主要第一作者,针对“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的最佳治疗方案”以网络荟萃分析的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2019年10月7日,这项研究在线发表于世界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The BM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最新影响因子为27.604),这是BMJ正刊首次发表来自中国的肺癌治疗相关研究,是我国肺癌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
文章一览当前EGFR-TKI呈现“三代同堂”的盛况:一代的吉非替尼(Gefi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和埃克替尼(Icotinib);二代的阿法替尼(Afatinib)和达克替尼(Dacomitinib);三代的奥希替尼(Osimertinib)。
EGFR-TKI的问世极大改善了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预后。
而一线EGFR-TKI单药治疗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的出现耐药,为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延缓耐药的出现,在现有可行药物的基础上联合更多临床可用的治疗手段的联合治疗亦进入人们视线,比如,NEJ026研究中厄洛替尼联合贝伐单抗(Erlotinib+Bevacizumab)以及NEJ009研究中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为基础的含铂双药化疗(Gefitinib+PbCT:gefitinib+pemetrexed based chemotherapy),较相应EGFR-TKI 单药治疗,均显示出更好的PFS生存获益。
egfr20突变类型【实用版】目录1.EGFR20 突变类型概述2.EGFR20 突变的具体类型3.EGFR20 突变的临床意义4.EGFR20 突变的治疗策略正文【EGFR20 突变类型概述】EGFR20 突变类型是指发生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0 号外显子(Exon 20)的基因突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对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EGFR 基因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EGFR 突变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之一。
【EGFR20 突变的具体类型】EGFR20 突变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点突变:指单个碱基的改变,如 G719X、S768I、T790M 等。
2.插入突变:指在基因序列中插入一个或多个额外的碱基,如 E20ins、L858R 等。
3.缺失突变:指基因序列中缺失一个或多个碱基,如 E746-A750del 等。
4.倒位突变:指基因序列中某段碱基顺序颠倒,如 G719A 等。
【EGFR20 突变的临床意义】EGFR20 突变类型对于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EGFR20 突变类型可以作为 NSCLC 的诊断标志物,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其次,EGFR20 突变类型与肿瘤的生长速度、转移能力和化疗敏感性密切相关,对于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EGFR20 突变的治疗策略】针对 EGFR20 突变类型,目前主要的治疗策略包括以下几种:1.靶向药物治疗: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第一代 EGFR-TKIs,以及阿法替尼、达可替尼等第二代 EGFR-TKIs。
2.化疗:如含铂双药化疗、紫杉醇类药物等。
3.免疫治疗:如抗 PD-1/L1 单克隆抗体等。
4.基因治疗:如针对特定突变位点的基因修复、基因敲除等。
总之,EGFR20 突变类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肺癌常见突变基因EGFR与ALK的认知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也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而幸运的是在我国大约有40-50%的肺癌具有敏感基因突变,最常见的是EGFR突变及ALK融合突变(欧美10%),可以应用靶向药物治疗,EGFR/ALK靶点的突变应用靶向药物有效率高达70%,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存期。
有效率虽然很高但总有一个跨不过去的坎那就是耐药。
一、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EGFR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是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的致癌基因,是目前肺癌靶向药物对应的主要驱动基因,常见的突变位点发生在18、19、20和21号外显子上。
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19号外显子的缺失(45%),另外一种是21号外显子L858R(40-45%)的突变。
针对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比如19外显子缺失和L858突变,常用的药物一代EGFR抑制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和二代EGFR抑制剂阿法替尼,三代奥西替尼(9291),这些药物对EGFR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不错的药物。
但多数病人在使用第一代靶向药物1-2年时间内,就会出现耐药,肿瘤进展。
其中原因有四:1,60%的患者是由于出现继发耐药突变——T790M突变,一旦T790M突变,可以使用三代靶向药物奧希替尼(9291);2,20%的患者耐药是因为旁路激活,比如c-MET扩增,也就是说肿瘤细胞的增殖绕开了EGFR,走了另外一条路。
如果基因检测显示MET扩增或突变,可以应用克唑替尼;3,表型改变也是一代靶向药物产生耐药的一种情况,比如腺癌会向小细胞肺癌转化;4,EGFR驱动基因的下游信号通路激活,也会导致的原发耐药或者获得性耐药。
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化疗。
奧希替尼作为一代靶向药耐药后的选择,仍然会产生耐药。
比如继发C797S的共生突变,其他旁路激活等。
在EGFR突变的患者中,除了常见的19/21基因突变外,还有3种罕见突变:G719X(18外显子)、S768I(20外显子)和L861Q (21外显子)。
《癌症进展》2019年10月第17卷第20期ONCOLOGY PROGRESS,Oct2019,V ol.17,No.20*综述*EGFR基因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治疗策略杨路,王燕#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北京100021摘要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类型。
多项Ⅲ期临床研究已经证实,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以给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
然而,接受靶向治疗的人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耐药情况,其后续的治疗策略已成为目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EGFR-TKI耐药的晚期NSCLC患者中,免疫抑制剂单药治疗的整体效果不理想,只有少数患者可以从中获益,但是具体的疗效预测指标尚不明确。
免疫抑制剂联合EGFR-TKI治疗是针对NSCLC的一种新的思路,但是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需要进一步探索。
免疫抑制剂联合化疗及抗血管药物治疗晚期NSCLC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种联合治疗方案有望成为EGFR-TKI耐药后NSCLC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
目前,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在免疫治疗时代的总体治疗策略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索,因而本研究将对免疫治疗在EGFR敏感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关键词::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734734..2文献标志码文献标志码::A doi:10.11877/j.issn.1672-1535.2019.17.20.03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进入了分子靶向精准治疗时代。
据报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在白种人中的发生率约为15%[1],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生率为40.3%~ 64.5%[2-3]。
非小细胞肺癌突变基因类型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是一种常见的肺癌类型,其发生和发展与多个基因的突变和异常有关。
以下是 NSCLC 中常见的突变基因类型:1. EGF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基因突变:EGFR 基因突变是NSCLC 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约有10%-35% 的 NSCLC 患者存在 EGFR 基因突变。
这种突变可以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也是一些靶向治疗药物的靶点。
2. ALK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基因重排:ALK 基因重排是NSCLC 中另一个常见的基因异常,大约有3%-5% 的NSCLC 患者存在 ALK 基因重排。
这种重排可以导致蛋白质异常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
3. ROS1 (ROS Proto-Oncogene 1,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基因重排:ROS1 基因重排是NSCLC 中较为罕见的突变类型,约有 1%-2% 的 NSCLC 患者存在 ROS1 基因重排。
这种重排也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
4. KRAS (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 基因突变:KRAS 基因突变是 NSCLC 中比较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约有 20%-30% 的 NSCLC 患者存在 KRAS 基因突变。
这种突变可以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但一些针对 KRAS 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
除了以上几种基因突变和重排,还有其他一些基因异常可能与NSCLC 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如 TP53、BRAF、RET 等。
具体的突变基因类型会因个体差异和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 T790M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本文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2018,98(32) : 2544-255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是东亚人群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发生率为30%~40%。
既往多项研究支持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单药治疗是EGFR基因突变局部晚期或转移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大多数患者会在用药后9~14个月发生耐药,其中EGFR基因第20号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即T790M突变)是耐药突变中最主要的类型。
目前已报道的EGFR-TKI耐药后组织样本的T790M突变阳性率基本在60%左右,不同技术方法检测结果较为相似,但是血浆样本T790M突变阳性率基于不同方法差别较大,在23%~63%。
奥希替尼是一种口服、强效、不可逆,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活性,选择性抑制EGFR敏感突变和T790M突变的三代EGFR-TKI,同时对EGFR野生型细胞作用较弱,减少了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项随机Ⅲ期临床研究AURA3对比了奥希替尼和含铂双药化疗治疗一线EGFR-TKI耐药后组织T790M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结果显示,对比标准化疗,奥希替尼可显著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
Ⅱ期、开放性、单臂、中国注册临床研究AURA17显示了奥希替尼在EGFR-TKI 耐药后组织T790M突变阳性亚太及中国人群中的疗效,客观缓解率(ORR)达63%,中位PFS 9.7个月。
基于上述研究,奥希替尼于2017年3月22日被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用于既往经EGFR-TKI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 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
目前,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临床肿瘤协会(ESMO)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均推荐奥希替尼为局部晚期或转移NSCLC EGFR-TKI耐药后T790M突变阳性患者的标准治疗。
摘要: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深入,肺癌的基因突变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旨在探讨肺癌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基因检测、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案。
一、引言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和调控。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肺癌基因突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了解肺癌基因突变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肺癌基因突变1. 常见肺癌基因突变(1)EGFR突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是肺癌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约占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15%-30%。
EGFR突变主要发生在亚洲人群,尤其是女性和腺癌患者。
(2)ALK重排: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重排是非小细胞肺癌中另一种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约占NSCLC的5%-7%。
ALK重排主要发生在腺癌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3)ROS1重排:ROS1重排是非小细胞肺癌中一种罕见的基因突变类型,约占NSCLC的1%-2%。
ROS1重排主要发生在腺癌患者,年龄较轻。
2. 其他基因突变除了EGFR和ALK基因突变外,肺癌还涉及其他基因突变,如KRAS、BRAF、MET等。
这些基因突变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三、肺癌基因检测1. 基因检测方法目前,肺癌基因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高通量测序、Sanger测序、芯片技术等。
其中,高通量测序因其灵敏度高、通量大、成本低等优势,已成为肺癌基因检测的主要方法。
2. 基因检测意义肺癌基因检测有助于:(1)明确肺癌患者基因突变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2)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3)监测治疗效果,预测预后。
四、肺癌治疗方案1.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针对肿瘤细胞特异性分子靶点,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治疗方法。
肺癌常见的靶向药物包括:(1)EGFR-TKI: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奥希替尼等;(2)ALK抑制剂:针对ALK重排的靶向药物,如克唑替尼、阿来替尼等;(3)ROS1抑制剂:针对ROS1重排的靶向药物,如克唑替尼、阿来替尼等。
非小细胞肺癌又称非小细胞癌,是肺癌常见的一种,也是目前较为高发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同时,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肺癌在现阶段处于高发,死亡率较高的阶段。
也是目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公敌。
现在较为全新的治疗方式靶向药物治疗的出现,虽然从客观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是一些靶向药物在服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就出现了抗药。
这是为什么?其中的一部分因素就是来自于RAS基因突变。
在动物基因组里存在着三种RAS癌基因家族成员:HRAS,KRAS,NRAS。
这三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大约有90%的氨基酸序列同源。
研究发现HRAS、KRAS、NRAS都是通过点突变被激活。
其中KRAS突变在恶性肿瘤中频发,对恶性肿瘤影响最大。
小编在此提示,NSCLC 中90%的RAS基因突变是KRAS突变,并且NSCLC中近97%KRAS基因突变涉及吸烟相关的12或13位密码子,两种密码子主要发生G-T颠换(嘧啶替换嘌呤)。
研究发现不吸烟患者中存在一种特殊的G-A转换,但尚未明确临床意义。
而KRAS基因突变在肺鳞癌中很罕见。
KRAS信号通路是EGFR和其他信号转导的下游通路,突变后的KRAS基因可获得调节细胞生长与分化能力。
这些突变抑制了KRAS的GTP酶活性,导致KRAS信号处于持续激活状态,进而引起细胞恶性转化。
作为在NSCL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标记,若能研究出针对KRAS基因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法,将会为NSCLC患者带来新希望。
目前抑制RAS突变的治疗方法可分为三大类:抑制RAS蛋白的合成;改变RAS膜定位;抗RAS制剂。
通过抑制突变的GTP酶下游效应分子(例如,RAF-,AKT-,MEK-,PI3K-抑制剂)发挥作用。
由于KRAS基因突变在人类恶性肿瘤中常发,很多学者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在这些制剂的研制上。
其中抗RAS制剂有了一个成果,目前来说还处在研发阶段的安卓健在这个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他是RAS 基因强效抑制剂,针对RAS基因突变,RAS基因高表达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目前这款抗癌新药已经让部分患者受益,更多的详情0请患者们自行查看他们的官网。
NSCLC患者EGFR 突变类型为使患者尽可能地从最有效的治疗中受益,只要条件许可,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含腺癌成分的其他类型肺癌患者都应当尝试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
EGFR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p12-q22区上,包括28个外显子区域。
与NSCLC相关的EGFR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酪氨酸激酶(tyrosinekinase,TK)区域的18~21号外显子上,包括30余种突变。
NSCLC患者EGFR 突变类型18外显子基因突变G719X 基因突变亚洲NSCLC 患者中,G719X 突变约占EGFR 突变总数的2%~3%,是18外显子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对于G719X 突变的患者,临床上使用二代TKIs 作为首选靶向药物预后或许更好。
E709X 点突变E709X 是发生于18外显子的少见敏感突变之一,约占EGFR 突变总数的1.5%。
近年来发表的临床研究或个案报道中,E709X 突变的患者对一代TKIs 的疗效反应不一,或病情得到控制或出现疾病进展。
二代TKIs 治疗E709X 突变的NSCLC 患者是否比一代TKIs 更具生存优势仍待更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DelE709_T710insX 点突变DelE709_T710insX 是发生在第709位外显子上的缺失/插入突变,约占EGFR 突变总数的0.16%。
目前尚缺乏关于DelE709_T710insX 对一代TKIs 敏感程度的系统性研究。
在临床应用方面,二代TKIs 对DelE709_T710insX 突变的NSCLC 患者临床疗效是否更好仍缺乏临床证据。
19外显子基因突变缺失突变外显子19缺失突变超过20种,包括大的缺失突变、缺失合并点突变、缺失并插入突变等。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小的外显子747-750LREA 模体框内缺失,约占EGFR 总突变类型的40%~50%。
多项大型一线Ⅲ期临床研究已证实,与传统化疗相比,一代TKIs 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可以明显提高Del19和L858R 患者的客观有效率(超过70%)、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达9~12个月)和总生存期(达20~24个月)。
egfr突变最佳治疗方案简介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膜上酪氨酸激酶受体,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和存活的调控。
EGFR突变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都常见,特别是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
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对于EGFR突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EGFR突变最佳治疗方案的相关信息,包括靶向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EGFR突变的分类EGFR突变可分为EGFR激活突变和EGFR免疫耐药突变两类。
常见的EGFR激活突变包括第19外显子缺失突变(EGFRdel19),21外显子L858R突变等。
这些突变导致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强,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EGFR免疫耐药突变包括EGFR T790M突变等,这种突变会导致EGFR靶向治疗的失效。
EGFR突变的治疗方案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细胞中特定的基因突变或蛋白质异常的治疗方法。
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第二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阿法替尼、埃克替尼)。
这些药物能够选择性地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从而阻断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对于EGFR激活突变的NSCLC患者,EGFR靶向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能够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一种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对于EGFR突变患者,化学治疗主要用于EGFR靶向治疗失败或不适用的情况。
常用的化学治疗药物包括顺铂、多西他赛等。
这些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的DNA 合成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药物可分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肿瘤疫苗两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抑制T细胞上的抑制性分子(如PD-1、PD-L1)来增强免疫应答,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效果。
对于EGFR突变患者,免疫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期。
非小细胞肺癌几种常见基因突变类型的治疗简述
在我国肺癌病死率已居肿瘤死亡率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的80%以上,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因此内科治疗仍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近十年来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手段并未使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获得突
破性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不断深入,其中
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作为靶点的药物为主,部分药物已经在晚期NSCLC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
21世纪分子靶向治疗已取得了飞跃的进展,许多新的靶向性治疗研究为NSCLC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如RAS抑制剂、ALK抑制剂等。
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基因突变来进行简单介绍:
1、EGFR突变: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和厄洛替尼(Erlotinib,Tarceva)是目前最常用的EGFR-TKI,是专门针对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
的小分子化合物。
由于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和化疗药物是作用机制截然不同的药物,前者的治疗效果不受患者以前是否曾使用过化疗药物的影响。
因此,在治
疗非小细胞肺癌中,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常被作为二线、三线甚至是四线药物使用。
而化疗药物在二线使用时疗效往往已经下降。
例如,最常使用的化疗药物
泰索帝或培美曲赛(Alimta),其二线治疗的有效率只有9%。
需要注意的是,在
肿瘤出现KRAS基因突变的情况下,EGFR-TKI是不适用的,很多研究证明了EGFR-TKI治疗KRAS突变是无效的。
2、VEGF突变:贝伐单抗是首个进入临床的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
它所针对的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它通过与VEGF结合,阻止和减弱VEGF与血管内
皮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进而起到抗
肿瘤作用。
3、ALK突变:ALK具有代表性的抑制剂为克唑替尼,用于治疗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
EML4-ALK阳性者中,年轻患者、男性患者比例较高,不吸烟或轻度吸烟患者较多,绝大多数组织学检查结果为腺癌,且大部分为印
戒细胞亚型。
当然,ALK抑制剂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EML4-ALK融合基因突变发生率低,在肺腺癌中仅为5%左右。
4、RAS突变:RAS基因分为3种亚型,即KRAS、HRAS、NRAS。
在非小细胞肺
癌中主要为KRAS基因突变,但一直以来都没有研制出一种针对性的药物,临床
治疗也只能是依靠化疗或EGFR-TKI来勉强支持。
后来又研究学者发现,化疗及EGFR-TKI并不能使KRAS突变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由于KRAS突变的患者多为
病情不理想,因此若再用这些副作用较大的治疗反而对患者不利。
近期在临床
肿瘤学大会上,首个RAS抑制剂崭露头角,即为台湾国鼎生技研发的抗癌新药安卓健®,目前,安卓健®Ⅰ期临床已经完成,表现出其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同时对肺腺癌的初步有效性也得到证实。
目前研究人员正加快其Ⅱ期临床脚步,期待早日为KRAS突变提供治疗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