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材料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试题及答案解答一、材料分析题1.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中国近代化的先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李鸿章提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超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
材料二:李鸿章大事年表摘录1863年,奏准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人才。
1865年,署理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71年,与曾国藩会奏陈兰彬选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
18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5年,奏设开平矿务局。
寿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开始着手组建北洋海军。
1879年,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请回答:(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请政府内部哪一派别的主张?这个派别的主张的主观目的是什么?(2)写出材料二中李鸿章所创办的军事、民用工业各一个。
(3)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写出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作出的重大贡献。
答案:(1)洋务派;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2)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3)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福”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促进了中解析:(1)洋务派;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2)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3)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福”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于是他们掀起洋务运动。
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是奕,地方是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
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历史材料分析题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一、材料分析题1.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材料三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复兴之路》请回答:(1)材料一中“自强运动”指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指出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2)材料二中“革命”的领导者是谁?结合材料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
(3)材料三中北大的“三个兔子”发起了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基础。
运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4)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归纳一个主题,并说说你的感悟。
答案:(1)洋务运动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2)孙中山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解析:(1)洋务运动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2)孙中山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4)近代化的探索;感悟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②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斗争精神③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起步艰难,曲折推进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期中历史材料分析题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一、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为了高效记忆、理解历史知识,小明绘制了一张历史图表。
(1)根据材料一中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归纳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
(2)材料二第三个方框中的条约里最能体现“完全”二字的内容是什么?(3)材料二括号中的词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哪一个过程?(4)请你选取一条主线,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探索。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3)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对西方列强侵略的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解析:(1)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探索。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3)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对西方列强侵略的认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
对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中国人民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中国人一直在为维护民族独立而努力等。
对近代化探索的认识: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充满了艰难和曲折,不断探索才能进步等。
(选取任意一方面,任答出一点,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材料一图片“圆明园遗址”,结合课本所学可知,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并放火烧毁。
形成了圆明园的断壁残垣。
可归纳为西方列强侵略。
由图片“邓世昌”。
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抵抗日本侵略,最后壮烈殉国。
由此归纳为:中国人民的抗争;由图片“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的机器房”,据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中国各个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发动了洋务运动。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材料分析题复习知识点大全一、材料分析题1.谈判桌、签约是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场景,一些场景定格了一场战争的终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图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哪次战争的结果?其结果有何共同之处?你认为出现这种共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图四反映的是哪场战争的结果?你认为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中国在图二的条约中被占领的什么地方终于在图四反映的战争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4)对比前三次战争,你对图四反映的战争结果....有什么认识?答案:(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腐败。
(2)抗日战争胜利;全民族抗战。
(3)台湾。
(4)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解析:(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
清政府腐败。
(2)抗日战争胜利;全民族抗战。
(3)台湾。
(4)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详解】(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一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场景;图二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场景;图三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的场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在与列强的交锋过程中,清政府都不战败,都签订不平等条约;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导致出现这中结果的原因都是因为清政府腐败。
(2)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四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结果;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抗战。
(3)依据所学可知,图二《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依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和民族屈辱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八年级物理四科材料知识点
在八年级物理学习中,材料知识点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通过
学习材料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和实验结果。
下面将介绍八年级物理四科的材料知识点。
第一部分:固体材料
1.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形状,适用于制作电线、电器、汽车等产品。
金属材料的性质受到晶粒
大小、金属纯度等因素的影响。
2. 非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绝缘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适用于制作管道、容器、绝缘板等产品。
3. 合金
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混合而成的物质,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适用于制作飞机、汽车、工具等。
第二部分:流体材料
1. 水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具有较大的比热和热膨胀系数,适合作为冷却介质和加热介质。
2. 油
油具有较好的润滑性能和抗氧化性能,适用于制作机械设备和润滑油。
3. 气体
气体具有压缩性和黏度小的特点,可以被用于制作压缩空气工具和气体燃料。
第三部分:半导体材料
1. 硅
硅是一种半导体材料,由于其电阻率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可以被用于制作电子元器件,例如晶体管、集成电路等。
2. 锗
锗是一种半导体材料,与硅类似,可以用于制作电子元器件。
第四部分: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量子尺寸效应,因此具有独特的电学、光学、力学等性质,可以被用于制作高性能电子器件、传感器、医疗材料等。
总之,材料知识点是八年级物理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通过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历史1~9课1.阅读材料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4亿两……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等。
材料四: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的斗争矛头开始指向帝国主义。
——“保护中原,驱逐洋寇”“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就是当时中国人民斗争中提出的口号。
但这一斗争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随后,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日等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规定: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请回答(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哪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别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各自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加重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依据材料一、二、三,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归纳列强的侵华方式。
经济:赔款、开设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协定关税政治:以华制华、割地、划定租界(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在经济侵略方式上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原因:资本国家进展为帝国主义阶段,加剧了对外扩张(4)材料四“驱逐洋寇”“扶清灭洋”反映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出自哪一条?矛盾: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者间的民族矛盾。
八年级历史上材料分析题及答案材料二“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___,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的“大会”指的是哪一次会议?这个会议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②材料一中的“第一个党纲”是什么内容?它对___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③材料二中的发言人是谁?这段话反映的是___的哪一阶段历史?剔除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改写每段话如下:材料二:“大会制定党的革命纲领,重申___奋斗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共产主义。
在现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①___是在1921年在上海成立的。
②材料二是在1922年举行的会上通过的决议。
③___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①材料一中的口号出自1919年的“五四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②“国贼”主要是指___的军阀和官僚。
③“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是指在革命斗争中,___要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
④从材料三看,上述运动在6月以后逐渐扩大,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爱国运动。
①___进行长征是为了逃离___的围剿和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②“大渡桥横铁索寒”反映了红军在长征途中跨越大渡河的艰难行动。
③“金沙水拍云崖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红军在四川金沙江上的战斗,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④“三军过后尽开颜”所指的是1935年10月红军胜利通过岷山后,士气高昂,精神饱满。
⑤我们应该研究红军长征中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抗战胜利后,___阴谋发动内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面对这种形势,___的谋士___说:“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
___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1945年8月,___在短短的十天内一连三次电邀___“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材料分析题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一、材料分析题1.屈辱、抗争、牺牲、觉醒、希望、光明在中国近代交织,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某校学生就《回望历史砥砺前行》为主题进行系列探究,请你参与:(屈辱与反抗并存)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自那时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什么战争?列举一位在此次战争中牺牲的清军将领名字。
(困惑与希望交织)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2)因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进行了怎样的政治实践?(污秽与崇高并存)材料三(3)图1所示场景的出现表明中国进入哪一黑暗的历史时期?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陈独秀等人以图2所地的刊物为阵地在思想领域高举出哪两面大旗?(黑暗与光明搏击)材料四材料A: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B: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4)为什么说“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为冲破黑暗,1915年在孙中山等爱国豪杰采取了什么重大革命行动?(回望历史砥砺前行)(5)综合上述历史事件,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答案:(1)鸦片战争;关天培、陈化成等。
(任答一人)(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科学。
(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
护国战争。
(5)反帝反封建。
【详解】(解析:(1)鸦片战争;关天培、陈化成等。
八年级上册材料分析专练五、材料解析题: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试题,1小题12分,2小题14分,共26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战(指抗日战争)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
……甚有赖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摘自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材料二:“本人此次来渝,系应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先生之邀请,商讨团结建国大计。
……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
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毛泽东抵达重庆时在飞机场的谈话摘录材料三:“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
他们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我们,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
”——毛泽东1945年的一次谈话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什么?(2)从材料二看,毛泽东前往重庆的目的是什么?(3)这次谈判的结果如何?(4)毛泽东为什么说“我们去得好”?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
绝不宜以叛逆目之。
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发生于何时?(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3)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是指哪一个国家?(4)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5)这一事件的解决对当时的时局有何影响?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请回答:(1)材料一中“我办了一辈子事”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较为开明的官员发起的什么运动?该运动中提出了哪些口号?该运动有何积极意义?(5分)(2)根据材料二所示信息,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在就义前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其中“贼”是指谁?出现“无力回天”的原因是什么?(3分)(3)材料三是孙中山手书的中国同盟会纲领,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孙中山在该刊物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创立民国”的革命目标最终是通过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实现的。
这次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5分)(4)根据材料四,陈独秀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列举该运动中的两位代表人物的名字。
(3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材料二请看下图:请回答:(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因为第几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2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长征过程途中红军克服了哪些困难?(3分)(3)长征期间召开的什么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分)(4)有哪些长征精神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3分)33.活动与探究:(14分)今年(2008年)7月7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71周年。
延安某校以抗日战争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完成下列各题。
活动一:某班出了一期黑板报,板报设计如下。
假如你是黑板报的设计者,请你在一、二、三、四的板块的括号内分别填上适当内容(重大事件)概括反映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历程。
抗日战争中的标志性事件1.1931年()标志者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2.1936年()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3.1937年()标志着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4.1945年()标志着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活动二: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937年日本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有位日本学生预测中日之间在2015至2020年之间可能再发生一次战争。
若日本再次侵略中国,作为中国学生,你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取胜?答案:(33.活动一:(每空2分,共8分。
)(1)“九一八”事变(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3)“七七”事变(4)日本投降。
活动二:(每个2分,答到任何3点,可得满分6分。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发动民众,实行全民族的抗战(3)争取国际援助,建立反日统一战线(4)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5)增强国防科技与军事力量(6)台湾回归祖国与大陆共同抗日)30、看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右图是孙中山先生肖像,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
请回答:(1)材料一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革命纲领,你知道这个政党的名称是什么吗?(1分)(2)后来孙中山先生把材料一中的16个字阐发为什么主义?(2分)它包括哪三个部分?(3分)它的提出起了什么作用?(2分)(3)为什么孙中山先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2分)(4)你觉得孙中山先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分)31.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充满了坎坷,许多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zhí)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追本溯源。
……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识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鸿章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2分)这些企业的创办客观上有何进步作用?(2分)(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2分)(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2分)为宣传“德、赛两先生”,陈独秀等人发起了什么运动?(2分)32、看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将不国矣!”——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人》一书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可以被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材料三:由于那个时期新的社会力量的生产和发展,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一个壮大的阵营。
材料四: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请回答:(1)上述材料描述的是哪一次运动?(2分)材料一反映出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2分)(2)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走在运动最前列的是什么人?(1分)材料二是他们散发的传单内容之一,你知道他们当时还有哪些其他的口号、标语或传单内容吗?举出两例(2分)。
这些口号哪个最能反映这场运动的性质?(2分)(3)材料三中“新的社会力量”指的是什么?(1分)从材料四可以看出6月以后这次运动出现了什么新变化?(2分)(4)这场运动有何伟大历史意义?(2分)(30、(1)中国同盟会(1分)(2)三民主义(2分);民族、民权、民生(3分);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分)(3)成功的领导了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民主共和等进步思想等等(意思相近即可,2分)(4)博爱、天下为公,不畏革命的艰辛等等(意思相近即可,2分)31、(1)上海轮船招商局(2分)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分)(2)资产阶级(2分)(3)民主、科学(2分)新文化运动(2分)32、(1)五四运动(2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分)(2)学生(1分);口号: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2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2分)(3)工人(1分);从运动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为以工人为主的爱国运动。
(2分)(4)意义: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