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和谐观的古今之异——传统文化和谐观与社会主义和谐观之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93.35 KB
- 文档页数:1
中西文化比较与人与自然的和谐[摘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忘记了二者的同一性前提,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畸形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但由于缺乏科学技术,也没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同一性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斗争性要求我们必须发展科学技术。
两方面结合决定了我们的必然选择: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科技文化;天人合一;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关系引起世人的普遍重视,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上世纪中叶以后的事情。
人们发现,在人类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并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构成威胁。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反思中,人们发现,问题的出现与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文化有着直接关系。
一、西方科技文化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类对自然的无知,人类处在自然界神秘力量的控制之下,惊异于自然,臣服于自然,对自然界充满着崇拜和敬畏,与自然界维持着原始的“和谐”。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带来这种改变的,是近代西方科技文化的发展。
近代西方科技文化是在“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人和客观世界分别作为主体和客体分置开来,把自然界作为客体放在了主体人的对立面。
建立在这种“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基础上的近代科技文化,在认识上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把这种主客体关系看作是第一位的,甚至是唯一的,忘记了二者的同一性前提。
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片面强调把人从自然界超拔出来,放在了自然界之外、之上;而自然万物从此只是作为科学认知和技术改造的对象,只是作为主体的资源在与主体的对峙中获得自己的地位。
传统和谐观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其所以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其深刻的传统文化根底,表达在和谐观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在史学界,人们普遍公认虞舜是我国“道德始祖〞、“百孝之首〞和谐的开创者。
他年幼的家境是“其母早死,瞽叟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顽,母嚚,咸欲杀舜〞,“焚仓实井〞欲害之。
家人虽然待虞舜不善不公,但虞舜仍然念父母之养育之恩,兄弟手足之缘而克己至善,和谐克奸。
后来虞舜居妫水,与邻里“历山让畔,雷泽让渔,陶河滨而‘器不苦窳’〞,实行睦邻相谐,“善德有邻、聚而成都〞的人气爆棚现象。
虞舜继承尧帝后,施仁政,以象征性处分的“象刑〞取代残酷的“肉刑〞,实现了“有德之君用‘戮’而民不犯,无德之君施‘刑’而民不服〞的德治局面。
对待四周部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舜征服三苗以“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予以和谐臣服,这是舜帝行事以“德〞以“和〞治天下的具体表达。
虞舜在家至孝至善,与邻和谐相助,以德治天下,开创了最早的盛世和谐景象。
至此,实施德政,和谐天下成为中古代的价值观。
传统和谐观主要表达在自然和谐、人际和谐、自我和谐和天下万邦和谐几个主要方面。
一、和谐的自然观古代的先辈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自然万物皆有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为上。
1.自然万物皆有道。
古人认为,天地间万物存在、变化、开展过程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我国最早谈道的经典文献是?简易道德经?里所述:“简,道之根。
易,经之本。
道,事物之行径。
经,事物之步法。
无简之道那么曲,无易之经那么荒。
简生道,道法于自然,失道无恒,循道而长。
〞其意指,简是各种自然现象所依的最根本规律,道以这个规律为根本就成了事物的行径,这个行径即有规那么的道。
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龚 茜(中共济南铁路局党校,山东济南250014)[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与灵魂,。
以马克思主义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与主流意识形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才能建设成功。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图分类号] D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09)02—0013—03收稿日期:2008211222作者简介:龚茜,中共济南铁路局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文学硕士。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同时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与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取向。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因此,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灵魂和旗帜。
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有着不可动摇的指导地位(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构成它所特有的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最根本的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前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培育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充满活力、团结和谐的局面。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
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三家,对和谐理念都有深刻阐发,都将和谐视为一种重要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文化,应该借鉴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和谐思想。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国古人普遍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儒家指出,人与自然(天)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自然包容万物、永远在发展变化之中,人也应体现这一特点。
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道家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最高法则,做人处事皆以自然为师,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国传统文化还主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例如,老子将“俭”作为立身处世的“三宝”之一;儒家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钓鱼不要用网截住水流一网打尽,打猎射鸟时不要射鸟巢;等等。
这些都体现了“取物不尽”的朴素生态道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人与人关系上主张和而不同,谋求人与人之间在维持差异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统一与人与自然。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人与自然、崇尚人与自然,但这种人与自然并不等于无原则的调和,更不等同于抹杀差别的同一,而是“和”与“相同”的统一,就是“和而不同”。
《国语·郑语》有载史伯语云:“以他元显恭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天下乃弃矣。
”很似乎,人与自然就是存有差别的统一,而不是无差别的同一。
只有相同的色、声、味的统一,就可以产生人与自然;如果只是单一的`色、声、味的直观重复,便无法产生人与自然。
道家特别强调万物各适其性、各顺其情,互相公平、并无分后贵贱,提倡“词藻”、“恬静”的人生境界;佛家标举“因缘和再分”;墨家倡导“非命、非攻”,都从相同方面阐释了人际交往的人与自然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