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爱莲说原文2篇爱莲说原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北宋政治家兼文学家林则徐所作。
这篇文章以莲花为主题,以独特的视角和精致的描写展现了莲花的美丽、高洁和坚强,引发了人们对自然之美和生命力的思考。
本文将为大家呈现两篇爱莲说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解读。
原文一:"余观自雨花台下,东南上突兀出石钟山,叠叠嶂嶂,云屯雾集,黑气障天,帝王阙阙矣!员峤紧邻其西南没。
“冰川殷郁,玉台净琼。
”虽未若李、杜之盛,当其未落,犹有逼人之致。
而观竞益快也。
可郁金香之说畴昔盛行江南,固粗蜀郡多栽,每岁惜可意者数者。
余业经沿溪曲径,尚记淡黄竞盛,尤觉冠被周迅。
未卜当会越芳洲,招览之日,殊不意见江南优美园圃之微焉,不独冠蕉、蔡薇、菈、舴、鷚、碹之盛。
而郁金香粗蕃,全无香玉琼枝之及也。
因问最胜者是那一种时,其人五家国语焉,不解云云。
又若对花愈熟者,能称者尚多。
至于奇花异卉,馥信之簪,尚扎羔羊之卵者,并未妄呼者如司徒夏侯大王之审天文,而问孔丞相郁金香;才人之翻简著书,而问韩文生百合。
然每招侍者不言启口,振然驭指,令他馨香一般在我心目焉。
余邻于芳馨树下,忍小孩趣玩,言语渐思,筌蹄渐远,而我独入独出旋添缀焉。
彼爱莲者,莫不竞溢(爱莲可以如威尼斯运河上,幾乎裂船)、累吴熙,游越之士,乃不能累吴熙。
予时时怩者何也?观彼之蔚然,非时富贵,夫闻有人得杨子之荣者,倜傥皆有王业。
”"原文二:"余纳勿庐于渺邈之阳,荷莲以盈满之窖;飞仙阁横于怒涛之脊,莲苞蒲席之间,持亦弗易也矣。
招叶水滨之兰草,怡然自得微辞,兰汤烁冶。
筠席与弟从叔传,今兹悲哉!乾隆晩年,性求沉静,芙蓉亭与翠谷皆愠怒也。
近事评爱蓮之文辞者,正倦于北省之云云。
余袜丝韵前调,命门真计,此不拘一格,亦自立世者之自艺,不由胸中有一家之操耳。
愧不能以爱莲之心,比心爱太史公之文而述之。
愿在此旦日登飞觥以表盛典,裁贻交手机投与后嗣。
"闾勇则解读:爱莲说原文一是林则徐在观赏莲花时,描述了石钟山的壮丽景色,将莲花与大自然相融合的美妙画面展现出来。
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是唐代文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表达了对荷花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下面是对《爱莲说》的简要赏析:首先,整篇文章以写荷花为主线,通过描绘荷花的生长环境、形态特点和品质美感,展现了作者对荷花的深深喜爱之情。
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对大自然的崇敬之心,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宁静与美好的氛围。
其次,文章在描述荷花的过程中,通过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的赞美,寄托了作者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的思考。
荷花虽然生长在污泥浊水之中,却能保持洁白无瑕的外观,这象征着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仍能保持纯净和高尚的品质。
这种品质让人感叹,并启发了人们追求内心的清净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以荷花开放的过程为引子,展开了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通过描绘荷花渐渐绽放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短暂性的感慨。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活在当下,不要被功名利禄所困扰,而是应该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与自由。
总的来说,《爱莲说》以荷花为主题,通过对荷花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道德修养、人生哲理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索,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爱莲说(周敦颐)原文爱莲说(周敦颐)原文及原文水陆草木之,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
是著名的隐士。
他独爱菊花,常在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甚:很,十分。
之:的。
可:值得。
者:花。
蕃:通繁多独:只,唯独。
自:自从。
予(y ):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濯(zhu ):洗涤。
清涟(li 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焉:声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通:空。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 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近:靠近,走近(形容词)。
可:只能。
亵(xi ):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爱莲说》总复习之宇文皓月创作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成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挺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弥补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暗示舒缓语气三、文学知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周敦颐与爱莲说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名字叫周敦颐。
他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画家和哲学家。
他的作品着重探讨人性、宇宙和道德等重要的哲学问题。
而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他与“爱莲”有关的故事。
据传说,周敦颐曾经参观过一座莲花池,在那里他看到一株莲花出水而立,仔细观察后,他对莲花的美丽和坚韧深感折服。
于是,他赋予莲花以人的性格和品德,将其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篇名为《爱莲说》的散文。
在《爱莲说》中,周敦颐借用莲花作为比喻,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修身养性的思考。
他将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虽处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比作人们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和操守。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习莲花的坚韧不拔、清高自持,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困扰。
周敦颐的《爱莲说》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他通过莲花这个象征性的形象,告诫人们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在世俗的纷扰中保持自己的纯洁和高尚。
他认为,人们应该像莲花一样,从泥泞中成长,但不受他物的污染,始终保持自己的真善美。
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周敦颐对人性和修身的思考,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追求纯净和高尚的价值观。
莲花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之一,象征着纯洁、高尚和完美。
在周敦颐的笔下,莲花成为了人们应该追求的道德典范。
总之,周敦颐与爱莲说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美妙的寓言,也是一次深入探讨人性和修身的思考。
通过莲花这个象征性的形象,他向人们传递了坚持真善美、抵御诱惑和困扰的重要信息。
这个故事的价值在于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品德的高尚,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真正成长和成功。
《爱莲说》宋·周敦颐一、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解词:1、书下注释:(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fán):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4)李唐,指唐朝。
(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8)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立。
(9)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0)焉:助词。
(11)隐逸:指隐居的人。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2、补充解词(1)晋陶渊明独爱菊只(2)自李唐来从(3)世人盛爱牡丹众、多(4)香远益清更加(5)陶后鲜有闻少(6)宜乎众矣多3、一词多义(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舒缓语气三、文学常识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出处: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体裁:“说”。
四、课文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爱莲说
作者:宋,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表达思想:
这篇文章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作者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比,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爱莲说全文爱莲是一首由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的名诗,全文内容丰富,字字珠玑。
接下来,我会用中文为您详细解析这首诗,并同时满足您的字数要求。
说起爱莲,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世界文学史,都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爱莲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这首诗以描写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形貌、资质、特性以及品性等多个方面的描绘,展示了杨慎对莲花的深刻理解和深情厚意。
全诗有七十二字,共分四段,每段六言四句。
下面我将逐段为您阐述。
首先是第一段:“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段描绘了莲花的生长过程,以及杨慎对莲花的情感抒发。
他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秋天的思念,同时也借此暗示了自身的情感体验。
最后一句“怅望江头江水声”抒发了诗人对莲花的无尽思念之情。
第二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段以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莲花与其他花卉的差异,突出了莲花的独特和高贵。
莲花的出现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它的美丽告诉人们,春水已暖,鸭子即将归来。
莲花的生长环境也自成一派,蒌蒿茂盛,芦芽正短,预示着河豚即将跳跃。
第三段:“两两归鸿过后影,双双流萍去后声。
难得此良辰美景,况复乃今为康乐。
”此段通过对天空和水面的景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和美景的珍惜和欣赏之情。
借以比喻生命的短暂和流转,以及人生的幸福与康乐。
最后是第四段:“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这一段揭示了中心思想和情感,诗人表示自己虽然没有如意的身世和境遇,但他的心灵与莲花有一种奇妙的联系。
“送钩春酒暖”和“分曹射覆蜡灯红”则展示了作者的气节和韧性。
爱莲这首诗深情厚意地展现了莲花的美丽和独特,同时也通过与其他自然景物的对比和借鉴,揭示了人生的短暂与流转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中的每一句字,每一段落都透露出作者对花卉的深情厚意和对生命的感悟。
如此一篇美妙的诗篇,不仅仅是描述莲花的美丽,更是启迪了诗人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爱莲说原文爱莲说庐山的莲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之一。
而在诗人杨万里的一首《爱莲说》中,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他对莲花的痴迷和赞美之情。
本文将对该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爱莲说》是杨万里的一首吟咏莲花的诗作,通过赋予莲花以人性,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心灵相互联系,以此来表达诗人对莲花的独特情感。
诗中以“独”为题,表明了诗人在庐山独待时,迷上了莲花,爱上了莲花,并通过描写莲花的娇美与坚强,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纯洁与懒散的渴望。
杨万里在诗中首先写道:“船到七里滩,车到七里桥”,向读者揭示了他此刻身处的地点——庐山。
他在庐山中独立观赏,凝视着汹涌的江水。
此时,他的视线被一朵娇艳欲滴的莲花吸引住了,他形容莲花美丽动人,宛如美女。
莲花高贵而优美,它的精神无处不在,它使人心生爱慕之情。
进一步地,他写道:“芙蓉出水清无瑕”、“菡萏无情转作槁”,通过形容莲花的美妙和坚韧,来表达自己对莲花的倾诉和迷恋。
在接下来的几句诗中,杨万里通过将莲花比作自己,将自然界与人的内心相互融合。
他写道:“船散只余莲,莲子可食莲叶衣”,莲花寓意纯洁,莲子象征内心的宁静和成熟,莲叶则代表坚韧不拔。
诗人以莲花的坚韧与自己的境遇相对照,表达了自己愿意经历内心的磨砺,坚强的追求纯粹的生活状态。
接下来,他写道:“世人解看莲花过,流萤秋思愈凄凉”,探讨了人们对于莲花的理解与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碰撞。
诗人认为,人们只是停留在莲花的表面,只看到它的美丽,而忽略了莲花的内涵。
他又以莲花的清雅和自然的美丽,与不如意的自己相互对照,表现了对于内心困扰和纷繁的生活状态的无奈。
最后,他写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忆君家。
”这是一种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过去友谊的思念。
在这里,诗人将逝去的岁月与莲花相等同,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警示人们不要将生命虚度,而是要像莲花一样,坚韧不拔,开出真正美丽的花朵。
通过对杨万里的《爱莲说》进行详细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此诗中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和渴望。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疏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悟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教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 分为: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
法为难点。
2、课前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动为本文设计板书。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导人新课。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又称荷花、芙蓉)的诗句。
3、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
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六)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 “甚”“蕃”“独”“予”“濯”“清涟”“妖”“蔓”“益”/ “净”“植”“亵
玩”“隐逸”“鲜”“宜乎”(七)学生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八)分析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予独爱莲?
① “我”为什么独爱莲?因为莲的形象和品质。
莲有怎样的形象和品质?比喻了怎样的人格和气节?
7个短语
让学生先翻译这7个短语,再说比喻意。
教师归纳:文中对莲的描写包括7个短语,句句写莲,而又语语喻人。写莲的可爱形态,也就是写君子的
高尚气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的是莲花的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比喻了人既不于世同流
合污,又不孤芳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喻人的胸襟磊落,豁达正直,不结党营私。
“香远益清”——写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发清香扑鼻。喻人的美德可以流芳百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
喻人的庄重仪态,高尚气节,威武不屈,令人敬重。
这7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同时也为下一部
分抒发感慨作了有力的铺垫。
2、学习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写了什么?莲花的比喻意义。
②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衬托手法。从菊的“隐逸”来旁衬;从牡丹的“富贵”来反衬。 ③概括莲
花高尚品质的一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结:本文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
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
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
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
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
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
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
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
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
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
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
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
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
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 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
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
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 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
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四、拓展环节。
1、仿句。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五、小结。1、 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
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
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 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
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布置作业 。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