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形象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44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命题趋势】赏析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核人物形象、物象特征及其作用、诗歌的画面、意境等内容。
【真题再现】【2020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2.“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详解】一、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题(形象意象类)(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薄命妾辞元好问颜色如花画不成,命如叶薄可怜生。
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
云聚散,月亏盈,海枯石烂古今情。
鸳鸯只影江南岸,肠断枯荷夜雨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首先用“如花”写女性的貌美,并以“画不成”强调其“美”的程度。
B.“自合”、“谁教”语似平常,实则包含对不平命运的愤感和对自我的指责C.女子虽遭命运播弄,却对爱人一往情深,聚散的命运与不变的感情恰成对照。
D.“江南岸”并非实写环境,而是以江南的广阔来反衬女子的形单影只的孤苦。
【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辦析。
题中ABC 三个选项考核诗歌的内容,D 项考核诗歌的手法,其中 B 项,没有“自我的指责”之意。
所以本题选 B 项。
(2)这首词通过具体的形象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这首词以“叶”、“浮萍”、“杨柳”、“云”、“月”、“鸳鸯只影”等具体形象把“薄命”写得有形有色,十分感人。
①用薄“叶”形容命薄,具体可感。
②以“浮萍”作比,写其身如飘萍无根蒂,生活无定。
③以“杨柳”作比,写其迎来送往,暗示其卑微的身世。
④以“云”聚散无定、“月”盈亏变化,喻指生活的变化不定。
⑤以“鸳鸯只影”写其不能与情侣欢聚,形单影只,孤独伶傳。
这些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现红颜女子的悲惨命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的能力,要求分析如何把薄命写得十分可感;通过诗歌中的内容“颜色如花”“命如叶薄”“浮萍自合无根蒂”“杨柳谁教管送迎”“云聚散,月亏盈”“鸳盎只影”枯荷等形景的写出红频女子命薄”生活无定“卑徴”形单影只”孤独伶们的思修命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题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1.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 解析:- 从“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可知他的家在城边,却要沿着野外小径才能到达,周围是桑麻地,可见他幽僻高雅,热爱自然。
-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种菊却还未开花,表明他随性洒脱,不急于求成。
-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家中无人,去山中,而且每日到很晚才回来,体现出他超尘脱俗、寄情山水、潇洒自在的隐士形象。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 试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 解析:- 从环境描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看,天地间一片寂静、寒冷,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个“蓑笠翁”是孤独的,他独自在孤舟上垂钓,周围没有其他人的踪迹。
- 同时他又是清高、孤傲的,在如此严寒、孤寂的环境中,他不为外界环境所动,坚守自己的行为,有一种遗世独立的高洁品质。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小儿形象?- 解析:- “蓬头稚子学垂纶”,“蓬头”写出小儿不加修饰、天真可爱的样子。
- “侧坐莓苔草映身”,他侧身坐在莓苔上,被草遮掩,说明他专注于垂钓这件事。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当路人问路时,他远远地招手而不回答,是因为害怕惊到鱼,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他天真无邪、聪明机灵又做事专注的形象。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4.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 解析:-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劲风中角弓鸣响,将军在渭城打猎,开篇就渲染出将军的英武气概。
-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枯草中鹰眼锐利,积雪融化马蹄轻快,描写出将军打猎时的矫健英姿和高超的骑射技艺。
诗歌鉴赏之形象专题训练1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可。
蜡烛居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问题:如何理解诗中蜡烛的形象及其作用?答:2、水调歌头叶梦得秋景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攲斜。
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青度,拚却鬓双华。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素,空飘扬,遍天涯。
回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
却恨悲风时起,徐徐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
谁似东山老,说笑净胡沙![ 注]靖康以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
后高宗向金乞降,叶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碌碌无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
此词即作于此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情形?有什么作用?答:(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答:3、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辛弃疾山前灯火欲傍晚,山头往来云。
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
此刻憔倅赋招魂②,儒官多误身③。
[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挚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官多误身”。
(1)下阕经过什么样的手法描述了如何的形象?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答:。
4、访隐者[宋] 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响应的最重点的一个字是 ____________。
(1 分)(2)联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 分 )答:。
5、寻陆鸿渐①不遇[唐]皎然移家虽带郭②,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导山中去,归时每天斜。
[ 注]①陆鸿渐:即茶圣陆羽。
曾授太子文学,不久,后隐居苕溪。
②带郭,意思是凑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答:6、塞下曲 (其六)戎昱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人、物、景、事等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形象来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感知和创造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理解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情感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感知和创造诗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特点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形象的感悟和创作经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诗歌材料,制作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一首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形象。
1.2 学生分享对诗歌形象的初步认识。
2. 讲解诗歌形象2.1 教师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特点和分析方法。
2.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形象。
3. 案例分析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3.2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分享对诗歌形象的感悟。
4. 诗歌创作练习4.1 教师布置诗歌创作任务,要求运用形象思维。
4.2 学生现场创作,分享作品,互相评价。
5. 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形象的重要性。
5.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5.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2. 诗歌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对诗歌形象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3. 诗歌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环节运用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创作的诗歌是否具有形象鲜明、情感丰富的特点。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诗人或文学评论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
2.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体验诗歌形象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