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21课)
- 格式:ppt
- 大小:297.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目标】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之间的相互关联。
通过史料研析,认识五四运动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的史实及其伟大意义。
理解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认识国民大革命的作用及历史教训。
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之间的相互关联。
通过史料研析,认识五四运动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的史实及其伟大意义。
理解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认识国民大革命的作用及历史教训。
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之间的相互关联。
通过史料研析,认识五四运动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的史实及其伟大意义。
理解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认识国民大革命的作用及历史教训。
【教学重难点】重点: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难点: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教学过程】导入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
新授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五四运动材料:五四运动是中国对西方入侵的反应的一串发展之显露出来的一个高峰……自19世纪末叶以来,西方资本制度的生产压力一天增加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着进行军事行动并且从事军备生产,于是对中国的输出不得不相应地减少。
这一段时间,中国的纺织业和面粉业曾一度乘机抬头。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五单元)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第五单元)第五单元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
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知识结构: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1.公社建立的背景2.公社政权的性质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知识结构: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二、革命的前奏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2.四月提纲三、十月革命的过程1.开始2.结果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第21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线索: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西安市太乙路中学乔丽芳【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中“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中的第二部分。
它上承“西学东渐”,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充,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本课教材内容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引用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学情分析】高二文科班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
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并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及意义的学习与探究,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