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想象的诗学_苏童小说创作特征论
- 格式:pdf
- 大小:184.46 KB
- 文档页数:7
先锋历史女性南方——苏童小说接受研究的四个视阈陈思广; 方竹欣【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8)010【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苏童小说; 研究接受; 先锋与历史; 女性与南方; 视阈【作者】陈思广; 方竹欣【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从1988年王干、费振钟发表第一篇评介苏童的文章至今,苏童小说的接受研究已走过了30个年头,也因之形成了学界所周知的“先锋”“历史”“女性”和“南方”四个接受视阈。
那么,这四个接受视阈是如何生成的?为学界提供了怎样的思路和基点?苏童的小说研究在今天又应有怎样的开拓等?即是本文关注并予以回答的问题。
一、先锋1987年,在步入文坛5年后,苏童迎来了他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爆发期。
这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和《飞跃我的枫杨树故乡》虽创作初衷与当时的“寻根”热潮有关,但真正让评论界感兴趣的却是其“新潮”的叙述方式、飘逸的语言风格和瑰丽的意象色彩,也正因之,苏童被文学史家们归入了“先锋”一脉,“先锋”视阈亦由此开启,也在以下两个视野中生成既定视野。
首先是意象。
1988年,王干、费振钟在《上海文学》第一期发表了《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一文,这是苏童小说批评的发轫之作。
论者指出,苏童的小说常采用童年视角,以童年的感觉和经验去叙说并非全是童年发生的人和事,在个性鲜明的意象营构中实现情感的还乡。
文章特别强调苏童以意象营构作品这一特点,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论者将苏童与“寻根”一派区别开来,而文中论及的“意象”命题则在此后的批评研究中被不断重提。
同年,李振声在《读苏童——限于他一九八七年的小说》[1]中结合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了苏童小说的色彩意象功能,认为作品中的色彩意象不仅给苏童的想象力以舒展的天地,强化了小说的灵气和巫术般的致幻效果,更让小说突破了日常世界的边界,渗透到个人意识和潜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中去。
在现实与先锋之间——试论苏童80年代的小说创作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苏童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其小说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个性风格以及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受到广大读者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自80年代以来,苏童的小说创作风格逐渐成熟,深入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但同时也不断尝试新的叙事模式、艺术表达,对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该研究意义在于,对苏童小说中的先锋性和现实性进行系统阐释,探究他的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同时,通过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叙事手法、艺术表达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分析苏童小说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围绕苏童80年代的小说创作展开,阐释其小说的主题、情节、叙事手法、语言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本研读法、比较研究法和理论分析法等方法,全面分析苏童的小说创作,对其文学特色、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三、论文结构和内容安排1. 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概述论文结构和内容安排。
2. 苏童小说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依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和时代特点,分析苏童80年代小说创作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基础,并探讨苏童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
3. 苏童小说的现实性阐述苏童小说在揭示社会现实、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和反思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现实性,深入解读其小说《儒林外史》、《猫城记》等作品。
4. 苏童小说的先锋性论述苏童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先锋性,包括其尝试象征叙事、多重叙事和创新的叙事结构等方面。
分析其小说《红灯区》、《白银时代》等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5. 现实与先锋之间的结合对苏童小说现实性和先锋性的结合进行分析,说明其小说在表达现实问题的同时,呈现了新颖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思想内涵。
分析其小说《陆犯焉识》、《茶花女》等作品。
6. 结论总结苏童小说创作的特点和意义,评价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并探索苏童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论苏童1990年代后的创作转型刘忠(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234000)[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先锋派作家的创作出现了群体分化与文学变异。
作为先锋派代表作家的苏童,其创作体现出明显的背离先锋、回归传统的趋向,创作姿态由对传统的激情反叛转变为对传统的主动回归;叙事视角由第一人称的讲述转变为第三人称的描述;小说由形式压制故事转变为故事突现于形式之上;商业写作特征的引入,使得小说的可读性和可视性增强。
苏童的创作转型,一方面体现了创作的成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作家批判精神的不足。
[关键词]苏童;先锋派;创作转型;背离;回归[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11)03-0061-0319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转型,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中国进入了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现实行为严重受制于市场规律。
面对消费时代的文化生存境遇,连曾经在1980年代以极度反叛传统、颠覆成规的苏童、余华等先锋派作家也不得不对自己如何安身立命进行重新思考,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姿态,以迎合时代需要,获得现世的认可。
在昔日的“先锋”那里,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被拉到了最为接近的方位,作家与现实最终达成了和解。
作为先锋派的重要代表作家,苏童在其1980年代的文本操作中,曾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颠覆,以一种极度的反叛姿态呈现了一片虚无主义的生存图景,而进入1990年代之后,他却将目光转向市民生活那琐细平庸但实在真切的世俗风景,创作出现了明显的背离先锋、回归传统的转型特征。
在先锋派作家中,苏童被认为是最有灵性的一位,有人称他为“南方的精灵”[1],他的小说极尽唯美之极致,“是用灵性用感觉用色彩组成的神秘之圈,是用生命汁液泡浸出的意象之流,它自由地流动在心灵与大自然契合的那一瞬间。
”[2]但同时,苏童也是一位善变的作家,他从不愿意固定自己的风格,他甚至视风格为一种“陷阱”。
On Art Features of Novels by Su Tong 作者: 郑丽霞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35-3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 苏童小说;叙事技巧;语言风格
摘要:苏童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苏童小说巧妙的叙事技巧,这是苏童小说呈现独特魅力的叙述动因之一,其内容包括叙述视角的独特、“白描”与“留白”的传统以及设置悬念的巧妙;二是苏童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苏童小说艺术特色的诗性语言的魅力呈现,其内容包括一气呵成的语言、南方市井的语言、准确新奇的比喻和精心营造的诗性氛围。
苏童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诗意地展现了苏童不同于其他“先锋作家”的艺术特色,也潜在地生发出潜藏在苏童作品中的独特审美气质。
南方想象世界里的哲性对话与审美参照——互文性视域下苏童小说《河岸》与《黄雀记》对读分析
吴昊
【期刊名称】《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0)2
【摘要】苏童在新世纪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河岸》与《黄雀记》具有互文性的对话关系,这种彼此共生、映射勾连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互为镜像的人物设置、彼此交融的主题意蕴和前后耦合的艺术世界。
在互文性的视域下将两部作品进行并置对读,便构成了苏童笔下南方想象世界里的一次哲性对话和审美参照。
这种对话与参照,为探询和挖掘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艺术风格和主题意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河岸》与《黄雀记》不仅仅只是苏童实践江南美学,为其念兹在兹的南方诗性国度建构的两座美学重镇,也是他为了反思人性异化、成长谜题、女性生存困境和人类存在哲思等难题做的一次思想漫步。
【总页数】6页(P38-43)
【作者】吴昊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电影和小说的互文性分析r——以电影《34街奇迹》和小说《震惊世界的审判》为例
2.对话:互文性视角下的文本意义生成过程--兼论艾略特诗学的互文性特征
3.电影和小说的互文性分析——以电影《34街奇迹》和小说《震惊世界的审判》为例
4.互文性视域下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的戏曲符号及其审美指向
5.体裁互文性视角
下中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话语分析——以TED演讲为参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苏童的意象主义创作作者:袁菀欣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2期摘要:苏童是先锋作家的代表,他的小说在意象叙事与意象的构建上,极富价值,苏童将意象审美创造性的应用在叙事文学领域之中,让传统的小说创作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新的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苏童的意象主义创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苏童;意象主义创作;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文学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了,于是一些年轻的作家掀起了改革的浪潮,苏童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所创作的意象主义写作可以说颠覆了中国的传统文学,运用意象来表达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真实情感,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的结合,使文章的深层意蕴更加深厚,小说的整体表现力得到了提升。
一、苏童小说中意象的引入“意象”通常是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容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
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出现最多,诗人主要是用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也用这些意象美来传情达志。
但是五四运动以来,西方启蒙主义的影响,一些作家开始否定古代的传统文学,追求文学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一味强调文学的社会历史价值。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心,文学创作领域也掀起了一场变革。
一些作家开始大量使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真实的精神意境,主张张扬自己的个性,达到了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统一。
苏童是先锋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
他主张文学创作是作家个人的事,文学创作表现的是作家自己的心灵,不能仅仅是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不能单单反映社会生活。
他的文学创作又不是“纯文学”,他在叙事过程中引入大量的意象,形成了其小说叙事多样化的特点。
二、苏童小说中的意象(一)故乡“枫杨树故乡”和“香椿树街”是苏童的小说中最常见的地点,但是作者对这两个地方的态度是矛盾的。
在他的小说中多处都描写了“枫杨树故乡”的落后和肮脏,但是就是这样的落后的地方,在小说《米》中五龙因贫困离开故乡,在城市获得大量财富后,精神却得不到享受,临终前仍然盼望能够带着做好的米回归故乡。
026《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南方是苏童笔下重要的文学坐标,在他意象交叠的文学南方世界中,“鱼”意象反复出现,意蕴深刻。
旨在探讨苏童小说中“鱼”意象的表现形式,剖析“鱼”意象在苏童小说中蕴含的挣扎与血性、漂泊与回归、异化与退化的象征意蕴,并结合苏童几十年间的作品,以历时性角度观察“鱼”意象在苏童小说中的变化,以此更好地了解苏童小说,领略他别样的才情与哲思。
[关 键 词] 苏童;“鱼”意象;象征浅析苏童小说中的“鱼”意象韩 影苏童生于南方,江南水乡滋养着他的才情,也成为他笔下重要的文学坐标。
他创造的以“枫杨树乡”和“香椿树街”为核心场域的文学南方引人入胜,其“意象主义写作”也备受赞誉。
“苏童小说叙事,除语言、结构之外最为重要的元素就是意象”①,作者因物所感,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物象传递情思体悟,意象由此而来。
苏童的文学南方意象交叠,江南多水,下有江河湖,上有雨雪雾,共同构成水汽氤氲的南方图景。
有水自然就离不开鱼,无数沾染着鱼的气息、与鱼形神相似的人和物出现在他“文学南方”的世界中,“鱼”意象凝聚着他对世界的观望与思索。
一、“鱼”意象的表现形式在他的中长篇小说中,明确涉及“鱼”意象的有《1934年的逃亡》《外乡人父子》《罂粟之家》《十九间房》《米》《菩萨蛮》《群众来信》《城北地带》《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碧奴》《河岸》《黄雀记》《驯子记》《三盏灯》等,短篇小说中“鱼”意象也层出不穷,可以说,对“鱼”的描绘贯穿苏童几十年的创作生涯。
众多作品中,“鱼”意象的表现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鱼喻物苏童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精准捕捉本体与喻体间的相似点,创作出不少令人印象深刻、极具画面感的作品。
以鱼的流动性特征为连接点,苏童在《外乡人父子》中将老冬爷扔在河流中的竹器比作美丽的鱼类,在《十九间房》中写“萧萧的风声像鱼一样在村庄里游荡回旋”②,在《菩萨蛮》中写“阳光是活的,它们像一群鱼,从窗外的河水里纷纷跳到我家的窗台上、门板上,跳到孩子们的床上,跳到脸盆里,跳到锅里。
论苏童小说与江南文化
史国铭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32)001
【摘要】当代江南作家苏童的创作来源于江南文化.综观其小说,无论是主题、风格还是语言,都带有浓郁的江南风味,是江南文化在当代的演绎与再现.苏童小说与江南文化的渊源关系是:一、唯美主义的女性主题.苏童在小说中细腻准确地塑造了一批美的女性形象,从纵向角度来看这可以追溯始于东晋永嘉年间的唯美主义文化传统;
二、梦幻灵性的风格.苏童的小说时空混乱、叙事模糊、意象繁杂,这主要受之于江南地域文化的影响;三、感伤颓废的语言叙述.这是江南这块特定地区人文和地理积淀的产物.
【总页数】5页(P36-40)
【作者】史国铭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7
【相关文献】
1.从“诗性江南”到“日常江南”——论苏童小说中的“江南”书写 [J], 吴雪丽
2.论苏童小说的诗意叙事与江南姑苏文化 [J], 鲁丹
3.雕刻的江南史志—对苏童小说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J], 吴雪丽
4.雕刻的江南史志——对苏童小说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J], 吴雪丽
5.苏童小说与江南地域文化 [J], 梁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真正的先锋一如既往——苏童小说创作特色浅析
王昭;郭悦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0(000)019
【摘要】苏童被文学评论界誉为先锋派小说作家的领军人物,其作品有着非常独到的特点,擅长细腻唯美的人性描写,以华丽诡异的想象力和流畅的叙事风格著称.苏童以对现实冷静、本真的理性来审视、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孤独的逃亡巧妙揭示人物的宿命,以细微的动作描写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冷静的文字积极深入地去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王昭;郭悦
【作者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唐山,063004;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河北·唐山,063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悲情张爱玲——浅析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2.一场叙事的革命--试论先锋小说创作中的叙事特色
3.浅析苏童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特色
4.从"先锋"到"现实"的蜕变r——浅析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
5.毛姆短篇小说创作特色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童小说风格与主题浅析作者:潘晓婷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7期摘要苏童,这位生于1963年的苏州人是一位标准的南方才子,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投入小说创作,成为80年代先锋派作家的中坚力量,早期被认为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后期作品带有“新写实”风格,而他文中的女性角色成为了他的标志。
关键词苏童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角色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苏童,南派小说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风格华丽濡湿,充满机智和才气,诗意和暧昧,优雅与从容,北方作家讥讽他一路优雅的风格为“脂粉气”“女人味”,然而作为一个“高产作家”,他的作品同时带来的巨大商业利润也是大多中国当代作家所难以企及的,至今已有四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
我们便可以从中看出苏童小说的魅力了。
苏童的成名作《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及其后的几部作品《故事:外乡人父子》《罂粟之家》等,普遍被看作“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
运用精巧的不同以往的形式搀杂各种实验性叙事手法,大量的象征性形象来讲述一个故事,这也是“先锋小说”最显著的特征。
《罂粟之家》是苏童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中篇小说中,苏童其实沿用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的大部分主题。
不同的是,《罂粟之家》中疯狂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性形象,有一些甚至是并没有什么意义的。
我们数一下其中一共出现了多少个意象:最显著的自然是罂粟,它贯穿了全文,是全文的线索,枫杨树的命运和刘老侠家族的兴衰都凭借于此,罂粟是诱惑的也是毒害的象征。
第二是网球,与沉草相联系,后半部分出现,代表了沉草潜意识中对新生活的向往。
第三是枫杨树的蓑草亭子,小说中便明确指出“它是一种男性象征”。
第四个意象是馍,这在前半部分较突出,与之联系的是演义和刘老信。
第五是长工陈茂的铜唢呐和生殖器,它所代表的性欲与馍所传递的食欲同样是人的原欲,是动乱的根源。
其次还有一些称不上象征的形象也是反复出现的,比如刘素子的猫等,这些形象也有含义,但并不必要,在我看来,是苏童对此类形象的追求而刻意加上去的。
2020年12月第17卷第12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Dec.2020Vol.17No.122018年苏童小说研究综述张诗雨(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33)摘要:2018年苏童小说研究呈现着异彩纷呈的局面。
这一年,学界涌现了一系列研究苏童的学术文章,书籍等,其中不乏精深独到的优秀文章等等研究资料。
如下,本文将主要从三方面进行2018年的苏童小说研究综述:第一,内容与主题:从历史与现实;红颜与悲歌;童年与成长;逃亡与返乡;死亡与宿命;人性与欲望六类进行综述。
第二,艺术与审美:从语言与叙事,想象与意象,审美风格三个角度进行综述。
第三,比较文学研究:从文学领域和电影领域比较文学研究进行综述。
这对于苏童小说研究以及认识其研究状况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苏童小说;研究综述;主题内容;艺术审美;比较研究一、前言苏童(1963-),原名童忠贵,江苏苏州人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
自从1983年,在《青春》杂志第七期发表第一篇小说《第八个铜像》,苏童便开始步入文坛。
尤其在1989年,苏童未至而立之年便写出了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
闻名遐迩的《妻妾成群》与“枫杨树系列”中的众多作品都是此时完成的。
时至今日,苏童35年连绵不断的文学创作生涯为读者、学者带来了文学盛宴,同时也为学界带来了可供探讨的文学研究资料。
而仅仅2018年期间,学界就涌现了一系列研究苏童的学术文章,书籍等,对苏童小说的内容与主题,艺术与审美,比较文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分析与争鸣。
综述2018年苏童小说的研究利于更加系统理性地认识苏童小说研究现状,也利于指引未来的研究方向遥二、苏童小说主题与内容对苏童小说主题与内容的研究目前最为广泛与透彻,苏童小说涉及的主题主要分为历史与现实;红颜与悲歌;童年与成长;逃亡与返乡;死亡与宿命;人性与欲望六类。
一我相信,熟悉或喜爱苏童小说的人,都会在当下这个被许多人称之为“文学式微的时代”或者“技术主义时代”惊异于他的写作状态或叙事立场,惊异于二十余年来他对自己写作方式和品质特立独行的坚守。
回望他的创作历程,我们会发现,或者说,会为他梳理出一条精彩而自然的文学、精神活动的轨迹:他极其自我地从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先锋状态,超越浮躁、焦虑、复杂的90年代写作现场,翻过自身种种写作困境的栅栏,以自己的小说成就,构筑了自己独特而厚实的文学文本世界,对中国当代的文学写作建立了近乎经典写作的范例。
因此,可以说,我们从苏童身上所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作家成长和成熟并创造自己独特小说美学、创造文学奇迹的现实,而且是中国当代文学在20世纪末和世纪之交的几十年中的精神状态、艺术创新、文学变革,以及作家苏童以自身的文学实践、与生俱来的艺术敏感,铺展、繁衍自己极富个性的文学世界,并与世界文学真正对话的智慧和勇气。
在从80年代初到世纪之交的复杂、动荡的文学风云变幻中,苏童在文坛上偏安一隅,虽曾裹挟于先锋潮流之中,却又超越、远距于所谓种种“运动”“叙述成规”之外,虽然具“先锋”气度,却又不失“古典”风范,尤其他对现代小说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使汉语文学叙述的“陌生化”所产生的表意效果更接近文学的审美本性。
他没有许多作家面对多变的文化现场、时代生活时所表现出的“影响的焦虑”和“表意的焦虑”。
实际上,在他写出《妻妾成群》、《南方的堕落》、《红粉》之后,他就已经脱离了文学史家为他界定的“先锋小说”的范畴,进入一种非常古典气质的写作情境和状态。
在此后的大量的短篇小说写作中,他追求着精妙而朴素、深邃而瑰丽、梦幻而细腻的小说品质,熔中国传统写实和西方现代叙述技巧于一炉,使短篇小说的艺术形态、文体焕然一新:精致、纯粹而丰盈。
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仿佛一次次地“回家”,回到“过去”,回到记忆,回到生活本身,也回到想象的天空。
有时又如同一次次远足旅行,在写作中被人物或故事牵引着作陌生而神秘的游历,进行着一次次精神的还乡。
苏童在有意与无意之中体现出对“文学边缘化”时期严肃文学艺术创造活动的执著坚守和捍卫。
他坚守自己的文学理想,用内在的激情与文学信仰,维护了文学本身的尊严和力量。
其作品的浓郁的“古典主义”意味,就是对当下“工具理性主义”“技术主义时代”的一种疏离和超越。
写作,既丰富着他自己的心灵,也承担着人文理想和美学价值,为读者的心灵世界提供生命。
一句话,苏童的写作是为了建立普遍的精神良知而写作。
因此我们说苏童有两个心灵世界:一个用来应付日常生活,一个用于幻想从而沉浸在另一个世界。
我们在这后一个世界里,看到了小说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对于他的同时代作家,包括与其一起“出道”且成就斐然的作家,苏童似乎更倾力于小说艺术自身的“微言大义”和汉语写作所可能产生的语境或情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喧嚣热闹的文坛,他实际上是最“边缘化”的一个,所以我们说,这些年来,苏童最令人惊异的是,他对小说艺术的执著追求及其写作的姿态始终没有大的起伏和波澜,苏童智慧地在]当代阅读南方想象的诗学——苏童小说创作特征论]张学昕写作中区分和处理了现实和现实感的差异,在享受写作的个性自由的同时,在自己作为一个作家所面临的种种限制中,进行着自己有意义和价值的写作。
苏童这一代作家的文学写作,代表了一种巨大的历史转变,他们不仅打破了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宏大叙事”的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系统,重新创立了一种更具美学意蕴的文学话语,而且更多地回归到个人的才情和美学追求。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苏童、格非、余华、孙甘露等年轻作家的作品中,文学话语轻松地越过简单的“社会意义与价值”的层面,摆脱了小说仅仅是抽象的思想分析的对象和“社会文化批评”研究的对象的尴尬境地,而进入美学的、修辞的领域,进入丰富的文学表现、文化历史的层次。
即使将苏童的写作历程及其作品放到当代世界小说创作的格局中,我们仍会强烈地感觉到,他小说所呈现出的对中国现代、当代生活的开放性和隐秘性,以及对于现代小说元素优越感的深入弘扬,体现出他以自己的方式和对文学的理解,积极参与当代小说写作历史转变的诚恳和率真,同时,他作为一个作家,在这一进程中体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禀赋、气质、想象力、语言方式、风格类型。
我们感受到他小说艺术从现代重返古典、从先锋抵达浪漫的微妙变动,特别是,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时代商业、消费意识、倾向的喧嚣所带来的审美错乱,苏童在二十余年的写作中,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立品质,并以其卓越的感受力、惊人的想象力,对历史和现代生活、对人性的参悟,从故乡小街、小镇的实景百态,到30年代的深宅秘讳,到王朝帝王、草根平民的传奇生涯,透过他的小说意欲展示的,就是现代人心底深处的一种精神体验。
他以江南的类似于美国作家福克纳“约克纳帕法”的在地图上没有邮票般大小的“乡椿树街”、“城北地带”、“枫杨树家乡”为地域半径,创作出无数鼓胀着生命力的或传奇、或平静、或凄艳、或沉郁的故事。
其中,无论是人的酸楚动人、别具意味的命运,还是文字中发散出的时代气息和氤氲,不能不让我们为叙述的睿智和独异的气质而生崇敬之意。
我们很难说,《我的帝王生涯》中的端白的命运就是一个“走索王”的命运,《米》中的五龙是一个充满罪恶感的男人,也无法判定,苏童如《红粉》、《妻妾成群》等大量中短篇小说中的人物或单纯、或恍惚、或匪夷所思的生命形态是关于人生的简单写意和素描,他们都不是被轻易灌注某种作家个人意志和理念的象征,我想,端白是一种梦想,五龙是一种欲望,秋仪是一种命运,颂莲是一种苦难,也许只是人生悲凉的化身。
他们都在南方的无法逃离的魅人秩序中张扬着或沉溺着。
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或许没有太多对“意义”的寻求或期待,但苏童对于文学叙述的热情和敬畏,使得他的语言才能获得出神入化的发挥,使他的出色的想象力渗入准确细致的细节描绘和复杂热烈的情感流动,人物、故事、情绪、色调、节奏和谐而见功力,尤其短篇小说,从未见有断裂游离之感。
许多篇章通篇叙述质地绵密,激情内敛。
我们在他这些年的写作中,看到了一个文学信徒对自己文字的虔诚的经营和快乐的向往。
他不断地在写作中放大自己的目光,精炼的风格,实验的精神,古典的品质,这些文学气质和劲道赋予今天的苏童,我以为丝毫也不为过。
我们清楚,在现时的物质文化空间里,一个坚实的作家用心去写小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我们阅读苏童写出的这些好小说,也确实是一件令人无比快乐的事。
苏童说过,“作家可以不要风格,只要你的自由。
”(1)我想,苏童很早就清醒地意识到,要远离自己给自己埋下的文字陷阱,那是一种枷锁或者死亡的形式,他恐惧在风格建立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创造力。
实际上,作家的写作永远都处于一种难以避免的矛盾和悖论之中,他在渴望自己风格及其价值的同时又忧虑风格像引力一样限制和操纵自己的写作。
苏童也像所有有出息的作家一样,顽强地与自己的风格搏斗着,不断地跳出自己语言和叙述为自身编织的罗网而获得艺术的再生。
一个真正的作家在度过了写作的“青春骚动期”和“膜拜期”之后,写作的狂热、野心和激情一定会衍生出一个自由宽广的创造领域,清晰的现代小说意识,匀称美观的小说结构,饱满自信的语言形状和语感意绪,文字的多重意义和丰富内涵,必然产生深邃无际的艺术魅力。
这是作家实现自己写作梦想的前提和基础。
苏童就是这样在小说之中、风格之外,为我们建立起一个不同凡响的小说世界和想象空间,使我们得以看到苏童日臻至境的“南方写作”。
二我认为,苏童最具个性的文学魅力则在于,他的写作和文本中呈现出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和与之相映的美学风范,成为贯注写作始终的内在底色和基调,形成别具风貌的文学叙事。
这里,需要首先说明或阐释的就是“什么是南方写作”“什么是南方想象”这样较难以界定的概念和问题。
无疑,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尤其关于“南学北学”、“诗眼文心”等文章、学术风格,在近现代就有许多学者对此有过不少的论述。
在文学写作学的意义上考察,则需从文化文学的传统渊源、人文地理的沿革方位、语言与思想的品质、“言语悬殊”等方面入手。
对此,学者王德威曾有过一个大致的梳理。
在文学的地理上,南方想象自楚辞、四六骈赋起直至明清的声律学说、性灵小品、江南的戏曲丝竹,无论雅俗,都折射出文彩斑斓、气韵典丽的风貌,而历来的“南渡、南朝、南巡、南迁、南风”,还有政治、经济诸多因素,南方想象就已发展出独特的文化象征系统。
王德威在描述苏童的创作时特别地强调了苏童写作的南方“民族志学”问题:“检视苏童这些年来的作品,南方作为一种想象的疆界日益丰饶。
南方是他纸上故乡所在,也是种种人事流徙的归宿。
走笔向南,苏童罗列了村墟城镇,豪门世家;末代仕子与混世佳人你来我往,亡命之徒与亡国之君络绎于途。
南方纤美耗弱却又如此引人入胜,而南方的南方,是欲望的幽谷,是死亡的深渊。
在这样的版图上,苏童架构了——或虚构——了一种民族志学”(2)。
汪政、晓华认为,“南方写作”,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批江浙的年轻作家,他们身上洋溢着一股与其它地区尤其是同样活跃于文坛的“陕西作家群”“北京作家群”“山东作家群”“东北作家群”不同的风味,它自然而然地让我们重新想起南方写作的存在。
他们结合江浙作家的写作,将作家与南方文人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突出这种写作中那些怀旧、伤感、精雅、女性化的方式。
(3)更为确切地说,我们这里所说的“南方写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江南写作”,这似乎是更为具体的一个命名,因为“江南”是有既定概念的,而“南方”则没有一个概念上的准确界定。
我们之所以使用“南方写作”这样一个称谓,主要是考虑到,我们能在更宽广的范围和意义上理解南北文化造成的文学写作的差异性。
从文化上讲,具有强烈阴性文化色彩的江南传统的形成,是宋代以来延续、沿革至今的一些文化因素所致。
应该说,江南文化相对比较完美,是“完成”得非常好的一种文化风尚或习俗,它包括文化上的、地理上的,也有包含其中的日常的生活状态。
既有空间上的发散性,也有时间上的纯粹性。
我们甚至可以通过文本,通过充满文明气息的江南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在一个特别纯粹的时间状态中、特别感性的空间维度里面,触摸到它非常诗性化的、充满诗意的柔软质地,感受到近千年来在词语中完成的个性化的江南的文化魅力。
不夸张地讲,江南文化体现了南方文化、一个民族的文明的高度,而文学则真正地表达出了它的个性的、深邃的意味。
其实,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具有个性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文化、文学在一种相对自足的系统内,呈现出了生长的和谐性、智慧性和丰富性。
不惟当代,自鲁迅、周作人、沈从文、叶圣陶、朱自清、郁达夫、钱钟书直至当代汪曾祺等,其想象方式、文体风貌等形式感就呈现独特风貌,与中原、东北、西北甚至江南以外的文学叙事判然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