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常见图案及其喻意(组图)
- 格式:docx
- 大小:343.60 KB
- 文档页数:5
粉色背景唐卡解析
唐卡,又称“丹增唐卡”,是西藏特有的一种宗教绘画形式,属于佛教艺术的一部分。
唐卡绘画以佛教教义为主题,结合了佛教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和西藏地方特色,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风格。
粉色背景是唐卡中常见的一种背景色调,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粉色通常被视为温柔、浪漫和乐观的象征,它代表着爱、友谊和喜悦。
在佛教中,粉色背景常被用来绘制菩萨、护法神或修行者等仁慈、慈悲之神,以表达他们的慈悲和爱心。
粉色背景还与某些佛教故事或传说有关。
一些传说中,菩萨或高僧经常出现在美丽而祥和的粉色背景前,象征着神圣与善良。
粉色背景还可以传达一种柔和、平和的氛围,帮助人们放松、冥想或追求内心平静。
总之,粉色背景在唐卡中具有一种柔和、温暖和喜悦的意义,代表着慈悲、爱心和平静。
它为观者营造了一种祥和的氛围,帮助人们感受到宗教艺术的美感和佛教信仰的力量。
藏族文化中著名的象征符号之和谐四瑞
和谐四瑞的寓言记录在佛经《毗奈耶根本律》中。
这组象征包括羊角鸡、山兔、猴子、大象四种动物。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向他的弟子讲述和谐四瑞的故事,目的是帮助他们认识到互相尊重的重要性和佛教美德的实际意义,以下这段简短的描述译自邦隆仁波切德文本《律经杂事》:
从前,在森林中,羊角鸡、山兔、猴子和大象是好朋友。
按照尼枸卢树的生长过程,它们确定了各自的年龄,年少的动物要尊重年长的动物,它们遵规守纪,对他人友善。
不久之后,所有的动物都以它们为楷模,直至最后君王也像它们一样生活,大地上充满和平和快乐,这得到了因陀罗的赞扬。
我(释迦牟尼)是羊角鸡,舍利弗多罗、目犍连和阿难陀,分别是其他的动物。
很显然,各种文化中都存在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以教导人们团结、协调和合作,这是(人生存之中)极为重要的品德,寓言也多用来表达此种目的。
在西方也有类似的故事,如格林兄弟的童话《布勒曼镇上的乐师们》。
在藏族和蒙古族地区,和谐四瑞的传说故事仍像在古代印度时一样深受人们的喜爱。
图画中,和谐四瑞
通常是排列成金字塔形状,羊角鸡在顶端,然后是山兔,猴子托着山兔,坐在大象背上。
这个“金字塔”是不是代表了不同的人们、不同的社会阶级或仅仅代表了不同类型的人之间的合作还是个疑问,但是,无论如何,它至少是想要向人们说明合作将对众人有益。
和谐四瑞的图案经常画在寺庙的门上,或装饰在床上、桌子上、容器上、盖子上和货币上。
此外,还会装饰在帐篷的墙上或将酥油制成和谐四瑞的样子作为祭献用的供品。
唐卡——那穿越千年的虔诚和信仰!(高清大图)12至13世纪金刚亥母唐卡唐卡(Thangka)起源于西藏吐蕃王朝时期,是藏语中绘画一词的音译,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其繁复斑斓的图像,亦被誉为西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神秘纯朴的雪域圣境中,千年来虔诚的僧侣与信徒,透过缤纷的色彩与笔触,一笔一画,描摹出内心对神灵的敬仰;一心一念,祈求过去、现在、未来的智慧圆满。
此唐卡主尊为金刚亥母,是噶举派最重要的女性本尊。
其身红色,头戴五骷髅冠,面生三目,猪头在侧,相容忿怒。
身形袒露,体态轻盈,以舞姿立于日轮尸座上。
左手托嘎巴拉,右手持钺刀,挟持天杖,项挂五十人头蔓,腰围璎珞。
金刚亥母身侧站立绿色身的佛母,红绿搭配,色彩对比强烈。
唐卡的上部为上师、大成就者的形象,四周描绘佛、菩萨、护法等,画面人物众多,繁而不乱,构图规矩完满。
13世纪藏中地区宝生如来唐卡此幅主尊为五方佛之一宝生如来,主掌南方,为南方月轮之中尊也。
跏趺坐,面目慈祥,身着华丽的菩萨装,左手禅定印,右手下垂于膝前,掌心向外施与愿印,双手掌与双足底都呈现红色,端庄婉约,面容令人心生景仰。
在身肤的外表缘边上有一层薄淡加重色,让佛身显得更加立体;再衬以深蓝底色,给予主尊3D三维效果。
整幅唐卡构图,主尊较大正中,左右两尊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弥勒菩萨,呈现S型立姿。
左右上方两角各有三尊呈蹲跪姿的菩萨,较特殊的是有一肤色深绿,另一蓝紫色。
整幅设色则是以淡黄肤色为主,因佛与菩萨皆袒露上身、露出腿部。
主色深蓝为主,突显每尊菩萨的立体感。
背光以红色加强表现,台座上相间色有蓝、绿,显得华丽。
参考比对同时代不同主尊的唐卡之后,即可确定此幅属于十三世纪藏中地区风格,设色浓郁且对比强烈,尤其是佛或菩萨的脸部或身躯比例,很容易判断年代及地区。
翻阅了近十本国外唐卡专书后,才发现十三世纪唐卡传世甚少,主尊为佛的更是难得。
应真藏心仪许多,有幸得之、分享之。
法国私人收藏。
13世纪药师八佛唐卡在藏传佛教庞大繁杂的信仰体系中,许多信仰都有着祈福延寿、消灾救难的现实济世功用,而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当推药师信仰。
藏族传统吉祥八物图的文化内涵及其象征藏族传统吉祥八物图的文化内涵及其象征摘要:藏族传统绘画中表现吉庆祥瑞题材的图案颇丰,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审美意识已深入到藏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藏族民间不但有喜闻乐见的吉祥八宝图,而且还有吉祥八物图。
藏族传统吉祥八物图和其它藏族传统的吉祥图案一样,也是在藏族文献经典及民间僧俗百姓中喜闻乐见的一种吉祥图案。
藏族传统吉祥图案中,有的是动植物,有的是自然物,有的是人工制造物,等等。
不管是动植物、自然物或是人工制造物都有其内涵及其象征。
佛教认为:吉祥八物献给佛祖,被佛祖释迦牟尼加持而成为僧俗百姓的吉祥之物,并从此流传于世。
吉祥八物图常见于藏族的壁画、建筑装饰纹样,以及经典著作之中。
藏族民间僧俗百姓认为,供吉祥八物,能消除一切恶业,兴旺佛之四业,获一切吉祥之无比功德。
因此,吉祥八物在圣殿内成为所有供品之王,统称吉祥八物。
关键词:藏族,吉祥图,吉祥八物,文化内涵,象征早在远古时代,藏族祖先就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号图画作为精神寄托,图腾就是最初的特殊吉祥物。
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吉祥符号图画就扩展开来,不仅是动物、植物、天体的直观物化,吉祥文化把人们的良好愿望和目标象征化、艺术化、社会化,帮助人们从心理层面、社会生活层面上树立信心,积极创造,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吉祥文化又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发掘运用得好,不仅在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人际交往,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认同感上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提起藏族传统吉祥八物图,就会使人联想到最常见的藏族传统吉祥八宝图。
藏族传统吉祥八物图和吉祥八宝图是两组不同的图案,吉祥八物图藏语称“扎西则杰”,吉祥八宝图藏语称“扎西达杰”。
两者称谓中的“扎西”为“吉祥”之意,“杰”为“八”之意。
两者中各有一个字不同,即:“则”和“达”。
其中“则”为“物”之意,“达”为“标志”之意。
它们分别都是由各八种不同的宝物构成的图案。
吉祥八物图只有单列式,没有组合式。
唐卡的种类及寓意
唐卡是西藏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是一种用彩绘的布或纸绘制的佛教画。
唐卡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宗教意义,被视为西藏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西藏的寺庙和家庭中,唐卡画被广泛地用于佛教信仰和崇拜。
唐卡画根据其绘制的佛像、神明、护法等内容和用途,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如下:
1. 佛教唐卡:这是唐卡画最为常见的种类,通常是绘制佛陀的形象,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
这类唐卡画的寓意是表达佛教信仰和教义。
2. 护法唐卡:这类唐卡画通常是描绘佛教护法神,如四面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
这类唐卡画的寓意是保护佛教教义,辅佐修行者达成目标。
3. 显密唐卡:这类唐卡画是将显教和密教相结合,通常是绘制佛教教义中的重要场景和人物,如六字大明咒、八大菩萨、五方佛等。
这类唐卡的寓意是表达佛教教义的深度和广度。
4. 家庭唐卡:这类唐卡画通常是为个人或家庭定制,绘制自己所信
仰的佛像或神明,如家庭祖先像、财神像等。
这类唐卡的寓意是增加信仰的力量和凝聚家庭温情。
唐卡画是一种极富艺术价值和宗教意义的文化遗产,其种类多样,寓意深刻。
在西藏,唐卡画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符号,被广泛地传承和发扬。
文化符号知识:青藏高原地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符号解读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藏族人民保留了很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符号。
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是藏族人民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维系着藏族人民智慧、哲学、信仰等方面的文化联系的纽带。
本文将围绕着青藏高原地区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符号进行解读,让读者深度了解海拔高达4000多米的这片土地上那些独特的文化符号。
藏族纹样藏族纹样是藏族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纹样的图案饱含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感悟以及对伦理道德的体现。
比如,在藏族纹样中常见到“瑞兽跳跃图”、“云纹”、“地藏菩萨图”、“六字真言”等等。
瑞兽跳跃图瑞兽跳跃图是藏族纹样中的一种,它象征着祥瑞、丰收和团结。
图案中的瑞兽是一种似马非马的动物,腾空跃跃,身姿轻盈,表示着藏族人民衷心祈愿家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地藏菩萨图地藏菩萨是藏族人民非常重视的一尊佛像,也是藏传佛教的主要形象之一。
地藏菩萨图案中的主体内容便是地藏菩萨,他手握权杖,身上穿着气势磅礴的僧袍,显得格外庄重神圣。
所以能够看到地藏菩萨图案的地方,往往就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庙。
五色幡五色幡也是藏族人民非常尊重的一种文化符号。
它是五种颜色的布条,分别代表着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是藏民们祈求健康、平安以及向神灵祈愿的标志物。
参拜转经筒参拜转经筒是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宗教文化活动。
它是一种为转经而设的器具,里面装有佛经,当悉数念完后,人们将其旋转,就如同向佛祖许下了诺言,筒内的佛经会随着旋转而不断的“朗读”,这就构成了一种对心灵的震动和教诲。
藏族刺绣藏族刺绣是藏族的一种民间工艺技艺,它是以棉线或者羊毛线在绸缎,毛巾和地毯上进行的手工绣制。
藏族刺绣在纹样的图案上非常讲究精细、对称,其色彩丰富多样,地卫纯净,表明着藏族人民的审美理念和生活追求。
简述藏族装饰图案的象征寓意及其艺术特色作者:贡嘎·加措来源:《大观》2017年第04期摘要:藏族人民利用藏族传统装饰图案来表达民族精神与情感,它一方面承载了藏族人民特殊的文化习俗与审美观,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藏族装饰图案大多色彩明快,结构对称,具有完整的造型体系与浓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就对藏族装饰图案的象征寓意以及艺术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藏族图案;象征寓意;艺术特色;分析与研究一、藏族装饰图案的象征寓意西藏民族装饰图案主要形成于生活并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民间装饰图案主要是蕴含着人们的主观愿望,通过装饰图案能表达出人们的需求、意愿以及梦想,让人们压抑的情感以艺术的形式释放出来,而不同的图案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如龙、凤等是权力与尊贵的象征;桃、龟、松柏是长寿的象征;石榴、莲子是多子的象征。
再如梅兰竹菊是君子,鸳鸯、并蒂花代表男女之间的爱情等等。
宗教寓意中的图案与民间图案所象征的意义就有所不同,宗教意义中莲花代表出尘不染的菩提心清净脱俗,牛代表着高贵、威仪常称为牛王,此外牛也会用来比喻成众生的心。
大象、狮子、大鹏金翅鸟、孔雀等都在宗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除了动植物的图案,藏族装饰图案中组合图案也十分多见,“八吉祥”、“七政宝”等都是应用在寺院、器皿、服饰中的藏族传统图案,在藏族人民的服饰与头饰以及胸饰的花纹也大多以八宝图为主,藏族人民崇尚吉祥、圆满以及自由这些观念都直接的表现在了装饰图案中。
文字作为人类沟通的最主要工具是表达人类思维的关键,文字在书法形式中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藏族的文字就被作为特殊的文化被印入图案中,在藏区无论是寺院还是公共场所中文字纹随处可见,它寓意着如意吉祥、平安健康,不仅精美还可以用来做车饰、佩在身上能起到护身的作用。
二、藏族装饰图案的艺术特点藏族装饰图案是藏族人们长期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独特的审美创造。
它的主要艺术特点如下:1.构图的完整与饱满。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元素符号,藏文化也不例外。
正是古老而又多元的藏韵符号赋予了藏文化鲜活的生命力,作为传播藏文化的使者——北京宗喀,将从本期开始为您分别呈现极具魅力的藏文化符号。
本期率先推出承载吉祥如意的文化符——八吉祥徽。
藏民族文化图案诠释之八吉祥徽在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中都存在象征符号或其细微不同的变体。
其中一组包含八个吉祥的符号,又叫八吉祥徽,是藏族最常见的符号组。
宝伞八吉祥徽中第一个是宝伞,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它并不是那么神秘。
能够用来隔绝酷热、严寒、保护自己的伞,在各种文化中都是一种身份的标志。
在藏族艺术中,它们也以一个叠一个堆积的形式出现在图画或卷轴画唐卡之中。
在西藏,伞并不像在印度一样堆积起来,实用性方面的考虑将其降到普通的便于携带的形状。
在八种吉祥徽中,宝伞代表了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和许多其他标志一样,它的含义从世俗转移到了脱俗的精神领域。
金鱼该象征符号包括两条鱼,鱼往往都是竖直的,完全或者略微交叉,头在下方而且相对。
在耆那教和佛教的传统中可以发现它们是代表好运的标志。
在藏区,它们只出现在和八吉祥徽相关的图画代表物之中,从未有过它们自身的特殊含义。
宝瓶宝瓶是一个瓶体宽大、颈短而细的瓶子,其顶部的开口处有一个可以旋下的盖子,上面还有很宽的装饰镶边。
底座是圆形的,上面也有装饰。
在瓶顶开口处有一块大宝石,表明这是一只宝瓶。
它们的象征意义和贮藏与满足物质需求有关,在八吉祥徽中出现的宝瓶的特殊形状被看作是精神和物质需求的最高满足,同时象征了独特的本尊佛,与财富有关的神,像满贤药叉——毗沙门天或闻子的一个伴神。
妙莲(荷花)妙莲,在八吉祥徽中,其基本的形式是白色的花略带红色,有茎或无茎。
荷花是一种极为著名的象征,它象征着纯洁或象征着纯洁与神圣的起源。
这是因为尽管它的根插在潭或湖的淤泥当中,它洁白无瑕的花却伸出水面。
在八吉祥徽中,它代表纯洁,特别是心灵的纯洁。
右旋白海螺右旋的白海螺(顺时针旋转)往往要比左旋的罕见一些,因此,也就更加珍贵。
西藏的藏经文字和外星符号这是一幅藏族人所熟知的、典型的吉祥图案,是由宝伞、右旋海螺、金鱼、吉祥结、宝瓶、胜利幢、莲花、金轮所组成。
相传当年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之时,由帝释天等众施主为敬奉他而呈献了八种事物,出现了很多吉兆,并因此把此八种事物称之为“吉祥八宝”。
八瑞相(梵文:astamangala;藏文:bKra-shis-rtags-brgyad) 在汉地佛教中,八大象征物代表佛陀身体的八大器官:1宝伞代表脾脏;2双鱼代表肾脏;3宝瓶代表胃;4莲花代表肝脏;5海螺代表膀胱;6吉祥结代表小肠;7胜利幢代表肺;8金轮代表心脏。
类似的藏族传统把八大象征物看成佛陀身体的组成部分:1宝伞代表头部;2金鱼代表双眼;3宝瓶代表颈部;4莲花代表舌头;5金轮代表双足;6胜利幢代表“身”;7海螺代表“语”;8吉祥结代表“意”。
在藏族艺术中,八瑞相可以分别绘制,也可以画成两个、四个和八个一组。
当成组绘制时,它们常常摆成瓶状。
在呈瓶状时,就没有宝瓶,而其他七件呈宝瓶状的象征物代表着宝瓶所象征的财富。
象征好运的八瑞相图装饰在各种各样的佛教圣物和世俗物品上,如木雕家具、凿花金属制品、瓷器、墙镶板、毛毯和丝绸织物,也用泼洒面粉或彩色粉末的方式画在地上以敬迎宗教大德们光临佛门圣地。
宝伞(梵文:chatra,atapatra;藏文:gDugs)典型的佛教宝伞有一根白色或红色檀香长手柄或轴杆。
其柄端饰有一朵金色小莲花、一个宝瓶和一个珠宝缀。
在其圆顶状的伞架上绷着白色或黄色丝绸。
伞骨圆边挂着一块多褶的帘饰,上面缀有众多的各色丝绸悬饰和围幔。
宝伞圆檐的分界处钉有一根装饰华丽、饰有摩羯尾的金轴,上面一般挂有丝绸帐幔,也可以装饰以孔雀翎、珠宝链饰和牦牛尾的挂饰。
宝伞的圆顶代表智慧,悬挂的丝绸围幔象征着各种慈悲的方法或方便善巧。
敬献给佛陀的白伞主要象征着他护佑芸芸众生免于诱惑、克服恐惧的能力。
藏族唐卡解读藏族唐卡是一种藏传佛教艺术作品,以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绘画形式展现佛教教义和宇宙观。
它是藏族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宗教、哲学和艺术内涵。
本文将从藏族唐卡的历史起源、制作工艺以及常见题材等方面进行解读。
藏族唐卡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西藏,起初是为了传播佛教而制作的。
唐卡一词来源于西藏语“唐卡”(thangka),意为“卷轴”。
传统上,藏族唐卡是由专业的艺人手工制作的,需要经过细致的准备、备背布、绘画和装饰等工序。
在制作过程中,艺人们会依据佛经和传统绘画规范来创作,运用细腻的颜料和精湛的技巧,使得唐卡作品具有鲜艳明亮的颜色和细致精美的线条。
藏族唐卡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是准备工作。
艺人们会选择合适的画布,通常是用高品质亚麻布经过多道工序染色而成。
然后在布料上熨平,以便于涂抹颜料和绘画。
接下来是备背布的过程,即将背布维持在画布的背面,以增加唐卡的稳定性和延长保存时间。
绘画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艺人们先用铅笔在画布上勾勒出轮廓和比例,然后逐步上色,最后再用金箔、亮片等装饰。
绘画的题材通常包括佛陀、菩萨、护法神以及佛教故事等。
不同的主题要求绘画中的人物或物象具有特定的表情、手势和姿势,绘画技巧需要严格遵守规范。
藏族唐卡的题材丰富多样,代表了佛教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中,佛陀和各类菩萨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佛陀通常被描绘为庄严肃穆的样子,他们的手势和姿势代表着不同的佛教教义和观念。
菩萨是佛陀的助手,具有慈悲和智慧的特质,经常以青年男女形象出现。
此外,护法神也是唐卡中重要的题材之一,他们是保护佛教教义和修行者的神祗,通常被描绘为威猛凶狠的形象。
除了这些主题外,唐卡还描绘了佛教故事、传记和历史事件等。
藏族唐卡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承载着丰富的哲学和艺术内涵。
唐卡的绘画技巧精湛,色彩鲜艳明亮,线条流畅细致,形象生动逼真。
通过绘画中复杂多变的图像和符号,唐卡揭示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和宇宙观,引导人们向内心探索和修行。
藏族常见图案及其喻意(组图)
白海螺佛经载,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震四方,如海螺之音。
故今法会之际常吹鸣海螺。
在西藏,以右旋白海螺最受尊崇,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之象征,也即象征着达摩回荡不息的声音。
宝伞古印度时,贵族、皇室成员出行时,以伞蔽阳,后演化为仪仗器具,寓意为至上权威.佛教以伞象征遮蔽魔障,守护佛法。
藏传佛教亦认为,宝伞象征着佛陀教诲的权威。
吉祥结吉祥结较为原初的意义象征爱情和献身。
按佛教的解释,吉祥结还象征着如若跟随佛陀,就有能力从生存的海洋中打捞起智慧珍珠和觉悟珍宝。
金轮古印度时,轮是一种杀伤力强大的武器.后为佛教借用,象征佛法象轮子一样旋转不停,永不停息。
金鱼鱼行水中,畅通无碍。
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间、自由豁达得解脱的修行者。
藏传佛教中,常以雌雄一对金鱼象征解脱的境地,又象征着复苏、永生、再生等意。
莲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至清至纯。
藏传佛教认为莲花象征着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
胜利幢为古印度时的一种军旗。
佛教用幢寓意烦恼孽根得以解脱,觉悟得正果。
藏传更用其比喻十一种烦恼对治力,即戒、定、慧、解脱、大悲、空无相无愿、方便、无我、悟缘起、离偏见、受佛之加持得自心自情清净。
宝瓶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瓶内装净水(甘露)和宝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
即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又象征着俱宝无漏、福智园满、永生不死。
(在八宝吉祥图中看不见宝瓶图象,是因为八宝吉祥图形似宝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