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建筑室内装饰
- 格式:doc
- 大小:31.03 KB
- 文档页数:3
藏式建筑介绍藏式建筑(一)普通建筑与寺庙建筑⑴民用建筑①牧区建筑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风入帐。
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
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
②农民住宅农民住宅建筑方式与僧房大致相同,只是外墙的色彩上,多为涂红色,土墙一般不上色,也可上自己喜爱的颜色,但不与僧房雷同。
窗檐和屋檐不设"飞檐",建筑多为二层,底楼作畜圈或库房,二层为主要居室,三层为堆放粮食的敞间、晒坝等。
致于一楼一底的小型住宅,其二层仅有主室(卧室、厨房经常兼设)和贮藏室。
③波密建筑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
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
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
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20天左有,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
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
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木板房十分方便。
一处居住20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2迁到另一处居住。
④藏南建筑藏南农区,最常见的是平顶宅院。
据《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一般平民居住的是一层建筑,结构简单,上石围墙,以木梁作骨架,木柱截面圆形,上细下粗,柱头上依次加方形木斗和托木,再放木梁,梁上铺椽,再加树枝或短棍,最上覆以石子和粘土,有些房屋用一种当地风化了的“阿嘎”土打实抹平,以防漏雨。
农区住宅里马蹄形的平房居多,一般坐北向南,房顶四周以80厘米的女儿墙相围,四角垒起垛子。
平顶住宅几乎都有围墙。
传统住房的布局,中间是经堂,两侧各间作居室,厨房挨近居室,厕所盖在离住房较远的围墙两角。
布达拉宫的藏族手工艺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之一。
作为西藏文化的象征,布达拉宫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宗教意义,同时也是藏族手工艺传统的重要展示地。
在这里,我将为您介绍布达拉宫的藏族手工艺,从建筑装饰到文化艺术,展现出其独特魅力。
一、传统建筑装饰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藏族、印度和尼泊尔的建筑特色。
在建筑装饰方面,藏族手工艺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是石雕,在布达拉宫的建筑中,可以看到一些精美的石雕花纹,如龙、佛像等。
这些石雕作品既具有装饰性,又承载着佛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其次是木雕,布达拉宫的大殿和走廊上都有许多精美的木雕作品。
这些木雕作品常常以神话传说和佛教故事为题材,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各种人物和动物。
其中,雕刻师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使得木雕作品充满了藏族独特的审美观。
另外,还有泥塑、金工等传统手工艺,它们在布达拉宫的建筑装饰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泥塑作品通常以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形象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金工作品则以金箔和宝石装饰,给建筑增添了华丽的气息。
二、文化艺术表现布达拉宫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藏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展示场所。
在这里,藏族手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绘画、刺绣、唐卡等方式,表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绘画是布达拉宫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宫殿和寺庙的壁画中,藏族手工艺的技术得到了充分发挥。
这些壁画通常以佛教故事和宗教意象为主题,色彩鲜艳,构图独特。
透过这些壁画,人们可以感受到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刺绣是藏族手工艺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也被广泛应用于布达拉宫的文化艺术中。
布达拉宫的挂毯和服饰上常常可以看到精美的刺绣图案,如莲花、麒麟、云纹等。
这些刺绣作品以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藏族手工艺的卓越之处。
此外,唐卡是藏族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形式。
它是用绸缎或棉布作为底布,运用颜料或金粉绘制而成。
在布达拉宫的寺庙中,藏族手工艺师傅经常绘制唐卡以把握佛教教义和信仰。
[键入文字]藏族民居碉房是藏族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由于受气候与环境的影响,藏族的居住建筑大部分是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由于形如碉堡,所以被取名为碉房。
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项建筑,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碉房。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一带,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
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
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轻巧的挑楼与厚重的石砌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外形因此富于变化。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
粗石垒造的墙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带有彩色的出檐。
在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雪山冰川的映衬下,座座碉房造型严整而色彩富丽,风格粗犷而凝重。
碉房,藏语称为“卡尔”(tnkhar)或“宗卡尔”(rdzong-mkhar),原意为堡寨,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耸,易守难攻。
山南的雍布拉康,后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托,便是此类建筑的代表。
碉房是有着特定含义的建筑,它对西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土石结构、如平顶风格;但碉房并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区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居住的房屋称为“慷巴”(khang-pa),有楼房亦有只建一层的平房。
楼房多为二三层,个别富裕人家的楼房有四五层,而建一层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随处可见。
笔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无论在后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萨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见到大量的一层民居。
1。
藏式建筑介绍一、藏地建筑介绍(一)普通建筑与寺庙建筑 1.藏式建筑,从形式上可分为民用建筑和寺院建筑两大类⑴民用建筑①牧区建筑德格牧区普遍用牛毛帐篷作为住房,牧民用牛毛纺线,织成粗氆氇,厚约二三毫米,缝成长方形的帐篷,帐内以木杆支撑,帐外周围用20余根牛毛绳张拉,帐篷四周用少许草饼或粪饼垒成墙垣,以避劲风入帐。
帐篷一方设门,门上悬有护幕。
帐顶上顺脊处开一长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烟之用。
富裕牧民在大帐篷左右设有几个形状不一的小帐篷(名为"纳仓"),专供父母或客人居住。
此外,还有叫做"古然"的小四方帐篷,设在畜圈旁,专供守畜人住宿用。
另外,德格各地还有一些无帷帐篷、布制帐篷、花帐篷、单人帐篷等等,都是根据时令的不同需求而制作的。
体现出自然与建筑原始的融合。
②农民住宅农民住宅建筑方式与僧房大致相同,只是外墙的色彩上,多为涂红色,土墙一般不上色,也可上自己喜爱的颜色,但不与僧房雷同。
窗檐和屋檐不设"飞檐",建筑多为二层,底楼作畜圈或库房,二层为主要居室,三层为堆放粮食的敞间、晒坝等。
致于一楼一底的小型住宅,其二层仅有主室(卧室、厨房经常兼设)和贮藏室。
③波密建筑西藏波密县八盖区的藏族群众的居住方式则与众不同。
这个区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易贡西边,属高原亚热带气候。
活动式木板房是八盖地区传统的房屋形式。
这个地区的群众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一般为20天左有,他们习惯于经常搬家,一年之内,总要搬十多次家。
八盖区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这里山多坡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他们背肥送水、管理农作物,与其爬坡下坡,倒不如举家搬迁更为方便。
因为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为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建房材料,盖活动式木板房十分方便。
一处居住20天左右,肥料积攒够了,田间管理差不多了,就搬2迁到另一处居住。
④藏南建筑藏南农区,最常见的是平顶宅院。
据《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藏式建筑三大特点一、结构特点1、墙体收分特点千百年来经过藏族人民不断地摸索和实践熟练掌握了一整砌筑和夯筑墙体的技术。
片块石砌筑墙体、泥土夯筑墙体、土坯砖砌墙体,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次收分,使外墙体呈内倾感,而内墙体仍然保持与地面的垂直。
从建筑力学的角度来分析,因藏式建筑一般都在二层以上高大建筑物在五层以上,收分技术,一是可以降低墙体的重心,以保证墙体的稳定性。
二是藏式建筑基础处理条件和技术相对薄弱,为了减小墙体对基础的压强,采用增大墙体底平面面积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藏式建筑的墙体下部都比较厚实。
这样做的效果从力学性能来讲是完全成功的,从外观效果来看,使得建筑物本身显示出一种凝重感。
墙体的收分在高层建筑中视觉效果特别明显。
藏式建筑的收分特点。
实际上已经成为藏式建筑风格的一个重要标识。
2、布局特点无论是藏族住宅,还是寺庙、宫殿等建筑,在空间构思上均有独到之处。
其空间“平面略为错开造成块体搭接,条翼以厚实的矩形的块体为基调,界面略作几何处理,高低错落、。
使建筑物显得活泼而不呆滞,富于跳跃的动感。
特别是依山而建的建筑群,充分利用地形的高低,使重重叠叠的建筑物层次感十分强烈,而且蔚为壮观,气势非凡。
在平面布局上,大型建筑群体,有时采取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形式,有时又哭取主体建筑突出,而非主体建筑相对自由的衫式,还有的寺庙或佛塔建筑又严格按照宗教的思想,精心摆布建筑物的平面位置,而每一座建筑物又都代表着一定的内涵。
3、柱承重的特点藏式建筑内部承重大体分为柱承重、墙柱承重和墙承重三种形式。
在三种承重形式中,尤以柱承重最普遍,最具代表性。
其承重方式很特殊,一是采用柱顶梁的结构方式,柱梁之间用雀替来连接。
二是各柱之间不象汉式木结构建筑那样纵柱甩排扇、横柱用楼欠和擦欠穿逗有机地联系在一块,楼层之间一柱到顶,而是上下层柱分离接逗,同层内各柱之间也无必然的联系。
三是由于藏式建筑内结构中柱子的作用特别重要,纵向空间柱子的位置特别醒目,大空间纵向隔断主要以柱来表示,所以特别重视对柱子的装饰,同时对建筑物的面积计量单位也常采用以柱数来计算的方法。
藏族传统建筑探访西藏特色的建筑艺术西藏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拥有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
藏族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闻名,值得一探究竟。
一、藏族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藏族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
在历史上,藏族人民一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因此他们建造的房屋需要能够抵御极端的自然环境。
此外,宗教信仰也对藏族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藏族建筑的特点与设计藏族建筑的最重要特点之一是其稳定牢固的结构。
传统藏族房屋的墙壁采用了土砖或者是石块建造,以确保能够抵挡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强风和大雪。
此外,这些建筑一般是一层的,以适应高原地区的特殊气候。
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藏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会精心选择建筑位置,以确保与周围的山脉、河流和湖泊相互协调。
此外,建筑物的外观也会采用大量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设计元素,如采用天然材料、手工雕刻和彩绘等。
三、藏族寺庙建筑藏族寺庙是藏族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藏文化的重要象征。
这些寺庙通常位于山区或广阔的草原上,具有壮观的外观和宏伟的规模。
在设计上,藏族寺庙结合了佛教教义和当地的建筑传统。
例如,寺庙中的大殿通常建于整个建筑的中央位置,供奉着佛像和经书。
此外,寺庙的外墙常常用金色和五彩斑斓的彩绘进行装饰,以表达对佛教信仰的敬意。
四、藏族民居藏族人民的日常住所被称为“嘎”(ga)。
这些房屋通常由石头、土坯和木材建造而成,外观简朴,但非常坚固。
为了适应高原的严寒气候,屋顶大多是倾斜的,并有宽大的檐口,以保护房屋免受暴风雨和大雪的侵袭。
藏族民居内部布局以实用性为主,通常包括一个供人居住的主房间和一个用于储藏的堆房间。
而家庭的藏族成员会沿着内墙排列,以便保持温暖和亲密感。
五、新时期的藏族建筑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新型的藏族建筑也在西藏出现。
这些建筑结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具有现代化的便利性。
藏式民居文化之旅西藏土木建筑风格欣赏藏式民居文化之旅——西藏土木建筑风格欣赏西藏作为中国的自治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
在西藏的土地上,藏式民居建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当地居民的居住之所,也是西藏独特文化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关于西藏土木建筑风格的文化之旅,一同欣赏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藏式民居。
1. 藏式民居的历史与背景藏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它是西藏地区居民与恶劣环境共同生存的产物。
纯朴而坚实的土木结构,使得藏式民居能够经受住严寒高原的气候考验。
藏式民居由石头和土坯搭建而成,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中,既符合了建筑的功能需求,又展示了西藏独特的民族文化。
2. 藏式民居的外观特点藏式民居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外观特点明显。
首先,藏式民居常常采用平顶石墙的设计,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
其次,建筑的窗户往往较小,以减少寒冷气流的产生。
此外,藏式民居还会在墙壁上镶嵌着色彩斑斓的唐卡画,增添建筑的艺术感。
3. 藏式民居的内部结构藏式民居的内部结构以间层式为主,形成了具有阶梯式布局的建筑,以适应复杂的地理地貌。
藏式民居内通常分为多个功能区域,包括起居室、厨房和卧室,分层设置,既保证了日常生活的便利,又能够有效地隔离热源和寒冷,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4. 藏式民居的装饰与细节藏式民居的装饰多以各种纹样和图案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首饰盒、唐卡、挂毯等装饰物件被悬挂或摆放在居室中,独特的色彩和图案为居住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此外,藏式民居还注重对供神的神龛的设计和布置,以体现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5. 藏式民居的文化意义藏式民居不仅仅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融入了西藏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建筑材料的选取,到建筑形式的设计,再到内部细节的装饰,每一处都凝聚着西藏民族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藏式民居文化体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生态环保观念,是西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藏的土地上,藏式民居犹如瑰丽的宝石,闪耀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形容藏族房子的句子(一)
形容藏族房子的句子
•壮丽宏伟:藏族房子屹立在高海拔的山区,形似宝塔,宏伟壮丽,给人一种令人震撼的美感。
•独特建筑:藏族房子采用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以木质结构为主,外墙采用石块垒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红白格调:藏族房子的外墙以红、白两种颜色交错组合,形成独特的格调,给人一种鲜艳明快的感觉。
•高地适应性:藏族房子建设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能够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为藏族人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居住环境。
•藏式天花板:藏族房子的天花板装饰十分精美,常以彩绘或雕刻形式呈现,展示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阳光灿烂:藏族房子采用大面积的窗户设计,可以使室内拥有充足的阳光照射,给人一种明亮温暖的感觉。
•厚重耐用:藏族房子的墙壁较厚,采用石块垒砌而成,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和抗风雪能力,能够经受住恶劣天气的考验。
•民族文化:藏族房子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代表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与自然融合:藏族房子选址常常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融合在山水之间,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和谐统一:藏族房子内部布局讲究和谐与统一,以家庭为单位,分为住宿、聚餐、祭祀等功能区域,使每个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舒适空间。
以上是关于形容藏族房子的一些句子,从壮丽宏伟的外观、独特的建筑风格,到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代表民族文化的象征,藏族房子展示了独特美丽的一面。
西藏传统建筑导则
西藏传统建筑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藏区历史和地理环境的特点。
下面是关于西藏传统建筑的导则:
一、建筑风格特点:
1. 建筑高度低矮,多为两至三层,建筑外墙呈现淡黄色或白色,使用轻质的夯土或泥坯砌筑。
2. 建筑整体采用封闭式结构,门窗少而小,主要用于通风采光,外部突出的边角多为圆形或方形。
3. 屋檐或者窗户房明显加宽,意在增加室内光线及对冷热空气的隔绝。
4. 建筑风格偏向古典主义,主要采用几何图案和抽象图案进行装饰。
二、建筑功能划分:
1. 住宅建筑:包括居民住宅和寺庙僧舍,住宅建筑根据寻常时期和重要节日两种状态进行划分。
2. 寺庙建筑:形制多为寺廊、佛殿、雄伟的宫殿式建筑。
3. 宗教建筑:多为夹于峡谷或山间的寺庙、神庙等,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4. 山洞建筑:常见于峡谷、险峻山路等地,让建筑物顺应自然地形,将建筑与自然融合为一。
三、建筑材料选择:
1. 建筑结构材料多为夯土或石块,墙体采用夯土砌筑,屋顶采用木质结构,瓦面多为金黄色琉璃瓦。
2. 室内装饰多采用漆画、唐卡、挂毯等装饰品,色彩鲜艳,富有藏式独特的装饰艺术。
3. 屋内家具多为低矮式,常用材料为竹或软木,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以上是关于西藏传统建筑的导则,西藏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独具一格,具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藏人的传统建筑材料是什么?一、石材1. 藏式建筑中常用的主要石材是青石,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经久耐用。
青石能够有效地隔离外界温度,保持室内温暖。
2. 在青藏高原地区,还有一种称为“彩色天山红”的石材,多用于装饰性建筑物的墙面。
二、土坯1. 土坯是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通过把土壤与稻草混合,制作成坯子,然后晾干而成。
土坯建筑能很好地适应高海拔地区的气候特点,因为土坯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2. 藏人利用高地草原丰富的土壤资源,制作土坯,不但能够减少对木材等其它资源的依赖,还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三、木材1. 藏人常用的木材有松木、柏木等。
这些木材由于纤维结构紧密,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
同时,木材在制作建筑时,结合了锯、削、刨等工艺,使其更加坚固耐用。
2. 木材被广泛应用在梁柱、门窗、屋顶等建筑部件上,为藏式建筑增添了一份自然与温馨。
四、石灰1. 在藏式建筑的内外墙面涂料中,石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石灰能够在建筑中形成坚固的保护膜,同时使墙体具有透气性能,有利于墙体的保护和防潮。
2. 藏人对石灰的制作也有一套独特的工艺,通过将石灰粉末与粘合材料混合,形成石灰糊。
然后用石灰糊薄涂在墙面上,形成平滑、坚实的外表。
五、藏式彩绘1. 藏式建筑在建筑装饰上富有特色的彩绘,使其更加美观。
藏式彩绘主要采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色彩鲜艳而持久。
2. 在彩绘的过程中,藏人传承并发展了独特的绘画技法,如“铺嘎瓦”,即用小木彩笔在平面上绘制线条,形成各类图案。
在藏人的传统建筑中,这些材料及技术的独特使用,保证了建筑物在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下依然坚固耐用,并给人营造了自然与文化交融的艺术之美。
这些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对藏族文化传统的一种珍贵延续。
藏族居住空间格局中的天井设计研究摘要:藏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西藏、青海和云贵川等地。
属于我国的西南的方向。
藏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川西北地区的藏族居住空间。
川西北地区海拔3000米左右,地势较高,属于高原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本文主要根据当地的藏族居住空间进行研究,藏居中的天井设计与传统的华北地区四合院的天井有很多的差异性。
川西北地区乔木较少,草原面积较大,因此此地的风沙较大,因此整体的建筑形式呈梯形,墙厚呈下厚上薄的状态,墙体上面的窗户较小,因此采光较少,室内的天井不仅能解决生活问题,还能解决室内的采光和通风问题。
整体的形式是根据当地的生活环境和民族文化决定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
关键字:天井、藏族住宅、建筑形式1.藏族居住的概述藏族早在7世纪初就出现了,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藏族生活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云南、贵州、四川省等地,属于我国的西北的方向。
当地气候大多是高海拔地区,植被脆弱且生长周期较长,草场茂密但乔木较少,常年风力较强,昼夜温差较大,因此适合养殖牛羊等食草动物,经济作物主要以青稞为主。
因此此地的建筑形式整体呈梯形状态,墙体下厚上薄阻挡风沙的侵袭,紫外线较强,为了更好的生活和适应大自然的环境,摸索出一套藏族人民独有的生活方式,更具有民族特色。
早在7世纪初就出现了藏族的居住形式主要以石头为主的建筑形式。
根据《后汉书》记载最早出现的藏族民居的形式是碉楼,碉楼一般三到四层,一层为牲畜圈或者储藏牛粪,二楼为居住空间,三楼四楼为经堂或者晾晒台,空间内部还会配有天井,这个天井就是藏居中最早出现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后期出现了账房主要是游牧民居住的形式,主要有牦牛毡和土泥等材料构成,整体形状呈矩形,框架结构,先构建框架再外部盖上牦牛毡,最后在在内部运用草和土进行搅拌到一起形成土块,来搭建内部的稳定结构,来构建账房,账房内部中间置火灶,灶后供佛,四周的休息区域铺上羊皮,但是账房内部是没有天井的。
香格里拉尼西藏族民居建筑室内空间结构研究香格里拉,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是藏区一个美丽的景点。
这里充满了神秘感和藏族文化的魅力,同时,香格里拉也是藏族民居文化的一个代表性地域之一,其中的建筑文化也十分独特。
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着香格里拉及其藏族民居建筑室内空间结构的研究,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香格里拉的建筑文化属于藏族民居建筑风格,它是由当地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使其在外观上与环境融为一体。
香格里拉藏族民居建筑在外观方面采用的是特殊的斜顶结构,这种斜顶结构能够很好地防止积雪和雨水的沉积,易于排水和降雪。
同时,建筑的结构也可以很好地承受地震等自然灾害。
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上,香格里拉藏族民居建筑主要分为中央和侧翼两个部分,中央部分为厨房和客厅,侧翼部分为卧室和厕所。
在中央部分,居民可以同时进行烹饪、生活和娱乐等各项活动,对于藏族人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生活方式。
由于香格里拉的气候比较寒冷,而且日照时间较短,导致建筑内部的空间结构设计十分重要。
在香格里拉的藏族民居建筑中,室内的空间结构以直接灶和篝火为主,这种结构可以很好地保持屋内的温度,同时也方便居民进行生活烹饪等活动。
此外,在香格里拉的藏族民居建筑中,还采用了透光材料和透风设施的设计,这种设计可以较为有效地提高室内照明水平和空气质量。
此外,香格里拉的藏族民居建筑在室内空间结构的设计中,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设计方法。
例如,在屋内较为昏暗的角落,建筑师为此设计了一些特别的装饰,如饰有佛像的悬挂等,这种装饰在不浪费与风格不搭的情况下,也可起到美化居所的作用。
同时,香格里拉的藏族民居建筑内部结构中,还强调了空间的连续性和流动性,而非通过隔板和固定墙体进行分隔。
这种室内空间的设计,在保证居民生活空间的私密性的同时,还能够使空间更加开阔和宽敞。
实际上,在藏族民居建筑中,室内空间应该是整个建筑的重点,因为那里不仅可以提供居民生活的场所,还可以为他们的心灵提供一个安宁和舒适的环境。
布达拉宫的藏式建筑工艺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的象征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
它以其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布达拉宫的藏式建筑工艺,从建筑材料、结构设计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材料布达拉宫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了石头、木材和土壤。
其中,石头是建筑的主要构件,用于建造墙壁、柱子和檐口。
这些石头经过精心选择和切割,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和装饰性。
木材则用于梁、柱和屋顶的支撑结构,它们是通过精细的榫卯连接在一起。
土壤则用于建造墙体,并且在墙体的内外两侧分别抹上了一层特殊的涂料,以增强墙体的保温和耐候性。
二、结构设计布达拉宫的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西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白宫主要用于宗教活动,红宫则是达赖喇嘛的住所。
整个宫殿分为多层楼阁,高度逐渐递增。
通过巧妙的设计,布达拉宫不仅能够抵御严寒和狂风,还具备了出色的防震性能。
三、装饰艺术布达拉宫的装饰艺术融汇了藏传佛教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
在宫殿的外墙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彩绘和浮雕,描绘了佛教经典故事和神话传说。
这些装饰物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传承了藏族人的历史和文化。
宫殿内部的装饰更是精美绝伦,包括了丰富的壁画、雕刻和金银器等。
四、工艺技术在布达拉宫的建造过程中,藏族工匠采用了多种独特的工艺技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技术是金顶工艺。
布达拉宫的金顶由数百斤重的黄金制成,包括了佛塔、佛像和琉璃瓦等元素,熠熠生辉。
这些黄金部件不仅展示了金属加工的高超技术,也彰显了藏传佛教对金子的崇拜和尊敬。
总结:布达拉宫的藏式建筑工艺体现了西藏地区独特的文化和地方特色。
其建筑材料、结构设计、装饰艺术以及工艺技术都展示了藏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精神的结晶。
布达拉宫作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不仅是西藏自治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一起保护和传承布达拉宫的建筑工艺,让其永放光芒。
藏族传统建筑室内装饰
江孜帕拉庄园--经堂门饰
藏族民居室内装饰讲究工整、华丽、亮堂,上至天花板下至与地板相接的
墙角都采用雕刻、彩绘等艺术手段加以装点,尤其是横梁、柱头和大门等木结
构空间是充分展示装饰才能的地方,在这里装饰效果尽其所能。此外寺庙重点
佛堂,回廊墙壁上绘制彩画,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段,而百姓居室内的墙
壁上用绘制花卉、彩条来取得装饰效果。
1、柱头装饰
柱头装饰包括柱头、斗拱、大梁等部位的雕刻、彩绘。在藏族居室中柱子、
横梁位置显要,因此对这部分的装饰在整个室内装饰中至关重要。无论高雅精
致的殿堂还是普通百姓的民居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进行合理装点以求庄严、
堂皇、舒适的效果。就拿寺庙集会大堂的柱头、横梁来讲,装饰十分考究。天
花板下的椽子木顶端整整齐齐地、略有间隔地排列在大梁上方,用彩绘的办法
进行装点。椽子本至大梁之间夹着两道横杠,其上道用累卷叠函凹凸方格木雕
处理,下道横杠用莲花瓣依次排列的雕刻或彩绘完成,这种装饰是约定俗成的,
上下图案不能随意调换。横梁上的装饰大多采用填充连接长方格来进行。横梁
表面划分大小等同的长方格,这些连接的长方格内或填写梵文经文,或绘各种
花卉,用这样的手段装饰大梁。柱头与横梁之间是斗拱,藏族建筑对斗拱的装
饰非常讲究。斗拱分两层,上为长弓,下为短弓。斗拱长短两弓本身形状要精
心雕搂,其表面也用雕刻着色的办法加以渲染,以求良好的装饰效果。斗拱装
饰有简有繁,最简单的斗拱形状为梯形,这种不加任何雕饰的斗拱多见于底层
的储存室内。而寺庙建筑大堂、佛堂之类重要殿堂内的斗拱是经过精心雕楼的
艺术品,尤其是斗拱长弓形状千姿百态,通常见得较多的有祥云状,此外还有
各种花瓣状,其装饰效果相当强。除了斗拱形状的雕刻外,表面上雕刻各种图
案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长弓中心雕刻佛像,两边及边缘雕刻祥云、花卉、整
个斗拱表面显得饱满、大方。柱子、柱头也是装点的一个良好的空间,柱子形
状有圆有方,也有部分多角柱。柱子最上面的部位或雕或绘花瓣,在下是长城
箭垛式图案,这两样图案的下面是短帘垂铃式图案,所有柱头装饰图案基本上
按此模式制作。除了雕镂精细的寺庙大殿柱头大梁装饰以外,大量的柱头装饰
见于藏族民居室内。民居室内柱头大梁装饰的基本走向、风格与寺庙装饰设有
大的区别,彩绘图案、颜色运用、布局结构除了个别外,与寺庙装饰相同,只
是民居室内柱头大梁装饰多半是彩绘,几乎见不到雕刻,这是经济条件所限呢
还是等级待遇不同不得而知。两者除了装饰上的简繁区分之外其余部分很好地
保持了藏民族建筑风格的一同性。
江孜帕拉庄园--会客厅
2、门框装饰
大门由于它的位置所在不应该列入室内装饰,但它与室内装饰息息相关,
连成一体,故我们把它当作室内装饰在这儿加以介绍。门框装饰包含门框本身、
门楣、门楣上的屋檐、门板等。藏族建筑大门装饰十分讲究,从屋檐到门坎都
用雕、绘的手段充分加以装饰。屋檐用两道方本间隔排列,上盖青石片和黄土
筑成底小头大的形状,它不仅有美观的装饰效果,而且起到防水作用。屋檐下
是门楣,门楣上彩绘各种图案,门框的木构件上雕刻莲花花瓣和累卷叠函凹凸
方格图案,这种图案处理形式大部分民居大门大同小异。门板为单开式,板门
为了加固起见上、下分层钉铁条。门板一般涂单一色,不作绘画处理。除了这
些装饰以外,门相上挂短绉帘,门框左右边缘墙上涂两道黑色竖条,每年过年
前短绉帘要弃旧换新,黑色竖条与粉刷外墙一道重新涂漆,这是一般民居门框
装饰。寺庙门框装饰较为复杂,门楣的间隔方木上加一层雕刻动物头像的木雕
作品排成一行,装饰门楣这一板块,门框木构件多则六、七层,层层雕刻各种
图案,可见其讲究程度。寺庙门板大多是对开式,用铁条包装门边缘,中间分
层钉铁条,涂一层单一的颜色,特殊殿堂如扩法神殿大门门板上要进行绘画处
理,寺庙大门讲究厚重、庄严。无论是民居大门还是寺庙大门,其装饰要求与
室内梁柱装饰相协调,从颜色的运用到雕刻内容都要做到这一点,保持内外装
饰效果统一。
拉萨农村炊房的装饰
山南民居装饰
拉萨农村民居装饰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
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