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1.1 童年的朋友学案3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0.06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朋友》

【重点难点提示】

1.童年的朋友

(1)学习通过生动细腻又饱含感情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写法。

(2)学习通过描写眼神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3)体会“外祖母对世界无私的爱”的深刻含义。

【本节知识要点】

一、生字学习

噗(pū) 兜(dōu) 绺(liǔ) 马鬃(zōng)

瞧(qiáo) 胀(zhàng) 镶(xiāng) 嗅(xiù)

驼(tuó)背睁(zhēng) 颊(jiá)

二、词语积累

咕哝:小声说话(多指自言自语,并带不满情绪)。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稀疏:(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绺:量词,线、麻、头发、胡须等许多根顺着聚在一起。

歪扭:形容歪斜不正的样子。

惩罚:严厉地处罚。

夸耀:向别人显示(自己有本领、有功劳、有地位势力等)。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后来泛指咒骂。

丰润:丰茂滋润。

熄灭:燃料停止燃烧。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柔软:柔和,不坚硬。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三、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是来自社会底层、自学成才的伟大作家。他一生创作非常丰富,写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政论、文学理论等作品,代表作是长篇小说《母亲》。

高尔基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做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

《高加索日报》上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吧: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可夫。

青少年时期漂泊流浪的生活,使高尔基亲眼看到并亲身体验到俄罗斯劳苦大众在沙皇统治下的艰难生活。高尔基对腐朽的旧制度充满厌恶和憎恨,他在作品中抨击了沙皇制度的黑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他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沙皇政府对此十分害怕,曾几次监视、拘禁和逮捕高尔基,并将他流放。镇压不但没有使他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斗争的意志和决心。

1906年,高尔基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完成。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工人党员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这部小说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使沙俄统治者十分惊恐。《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革命导师列宁是高尔基的良师益友。列宁不断地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怀、帮助高尔基。在列宁的建议和鼓励之下,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自传三部曲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艰苦的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高尔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作品,为无产阶级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四、背景知识

1.《童年》简介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阿廖沙3岁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带到外祖父家。从此,外祖母伊万诺夫成了阿廖沙一生中最知心、最热爱的人。外祖母无私的爱孕育了他的心灵,使他养成了坚强的、能够克服种种艰难困苦的意志。

外祖父的家业正日趋衰落,他的性格也变得吝啬、贪婪、专横和残暴。这个家庭里弥漫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仇恨的雾瘴,侵袭着孩子们的心灵。外祖父的两个儿子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争吵和斗殴。外祖父怂恿他的养子到集市上偷东西。阿廖沙一到外祖父家,对外祖父便不喜欢,有时又害怕,常感到外祖父的眼里含有敌意。一天,阿廖沙好奇地将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结果被狠心的外祖父打得几乎神志不清,大病了一场。从此,阿廖沙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别人所受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母亲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抛下阿廖沙,离开了这个家庭。可是,在这样污浊的环境里,居然也有另外一种人,即乐观、淳朴的茨冈人与正直的老工人

葛利高里。每逢节日的晚上,他们都会弹着吉他,唱起朴实的民歌。外祖母被这种气氛感染,情不自禁地跳起了民族舞蹈,她似乎恢复了美丽的青春。小小的阿廖沙心里感到,忧愁和欢乐令人难解地交织在一起。对他影响最深的是外祖母,她为人善良、正直,热爱生活,总是相信“善”可以战胜“恶”。在她心里,珍藏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她常常把那些怜悯穷人、弱者和歌颂正义、光明的故事娓娓动听地向别人讲述。

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以后,招了两个房客。其中,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被阿廖沙敬为最优秀的人物,在阿廖沙的心灵里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不仅残忍,而且奴性十足,几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引起阿廖沙的反感。再婚后的母亲的生活也是不幸的,贫困和疾病像两只魔鬼夺走了她美丽的容颜,并给她换上了一颗冷酷的心。母爱本来是人类最崇高、最圣洁的感情,但是,阿廖沙却感受不到一点温暖。由于阿廖沙出生于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所以他在学校里也受到种种歧视和刁难。于是,在阿廖沙的心灵里,“爱”的感情渐渐消失,产生的是对“丑”与“恶”的憎恶,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懑。

为了填饱肚子,阿廖沙经常在放学后跟邻居的一些孩子拾破烂。穷苦的孩子们虽然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是他们在生活和劳动中建立了深情厚谊。然而,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经过苦难生活磨炼的阿廖沙,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三年级。此后,他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

在生活的苦海里挣扎的瓦尔瓦拉不久离开了人世。阿廖沙埋葬了母亲以后,过早地走上艰辛的谋生之路。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童年》讲述的是作家的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对于他所经历过并在他心中留下过伤痛记忆的人和事,那些“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作家在叙述的时候,心情不可能是轻松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基调在整体上显得严肃、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说是以一个小孩的眼光来描述的,这样就给一幕幕悲剧场景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2.外祖母

外祖母勤劳智慧、善良乐观,她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强的精神力量,即使在自己最困难的日子里,她也没有失去对善和美的信心。她热情自信,可亲可敬。在阿廖沙苦难的童年生活中,外祖母是他惟一的保护神,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她那些生动优美的童话故事,给了阿廖沙生活的乐趣和积极的态度。

苏联文学批评家丘科夫斯基认为,小说中“光明”的化身是外祖母,她是高尔基“笔下最令人惊叹的形象”。也有人称,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同时也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

五、文章主旨

阿廖沙幼年时父亲就因为患霍乱症去世了,他和母亲、外祖母一起乘船来到尼日尼的外祖父家定居。本文就是阿廖沙与外祖母在轮船上发生的故事。

小说以儿童特有的眼光描写了外祖母漂亮的金发、温顺的语言和可爱的面孔,歌颂外祖母善良仁慈、热爱生活、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无比热爱和感激之情,并把她当作自己“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