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常用虚词例表

文言文常用虚词例表

文言文常用虚词例表
文言文常用虚词例表

文言文常用虚词例表

序号名称词性语法意义及用法实在意义例句

1 之代词第三人称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这、那、这些、那些

助词结构助词的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调整音节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到、往、去

2 其代词第三人称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这、那、其中的

语气词反问难道、岂

推测大概、也许

祈使必须、一定

3 而代词你、你的

连词并列和、跟、与(可不译)

承接然后、接着

递进并且、而且

转折但是、可是、却

假设如果、假如

修饰地、的(可不译)

目的来

因果所以

结果以致

动词像、如

4 以介词表凭借或依靠用、把、拿、凭借、依据

表原因因为

表时间或地点起止……以上(下)

连词同“而”同“而”的各种意义

动词常与“为”连用认为

5 于介词表动作涉及对象给、对于

表动作处所、时间在

表比较对象比

6 则连词承接于是、就

假设如果

转折但是、却

并列与、和

语气副词强调语气就、简直

动词表判断是

7 或代词有的人

有时

连词假设如果

副词推测语气也许

8 乃连词承接于是、就

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

副词表时间才

表强调语气竟、竟然、却、反而

动词表判断是

9 虽连词假设即使

转折虽然

与“然”连用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10 因连词承接于是,就

介词表凭借凭借、依靠

表方式趁着、趁机

表原因因为

动词沿袭、继续

11 盖语气副词推测、反问大概、难道、岂连词承接上文原来……

助词发语词不译

12 安副词表反问语气怎么

代词表疑问那里

13 何副词表反问为什么

副词表强调多么

代词表疑问什么、哪里

14 故名词原因、原故

本来、原来

旧的、老的

事、灾祸

形容词特意、故意

连词表因果所以

15 且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表递进并且、而且、还

表假设如果、那么

副词时态将要

时间暂时、暂且

助词发语词同“夫”

16 莫副词表否定不、不要、不能

没有谁、没有什么

名词同“暮”

17 哉语气助词表感叹啊

表疑问呢

表反问吗

18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了

表感叹啊

表祈使吧

表疑问呢

19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表推测吧

表感叹啊

表停顿不译

介词同“于”同“于”的各种意义

20 已副词表时间已经

与“而”连用不久、一会儿

表程度太、很

动词停止

连词表起止通“以”

语气助词表肯定、感叹了、啊

21 夫代词指示这、那

助词发语词不译

语气助词表感叹啊、了

名词丈夫

成年男子

22 耳语气助词表陈述罢了

表疑问吗

表感叹啊

23 然连词表转折但、却

与“而”连用这样之后

与“则”连用这样那么

助词形容词、动词词尾……样子、……地

名词词尾……一般、……那样

代词指示代词这样、那样

24 若代词第二人称你、你们

指示这样

连词假设假如、如果

选择或者

副词表情态好像、仿佛

25 为介词Wèi所有功能介词所有意义动词Wéi任何动作动词所有意义

语尾助词何……为呢

26 所助词所字结构所……的事(人、情况)

与“以”连用用来

……原因

表因果所以

与“为”连用表被动“被”

27 者代词人或事物的人、的事、的原因

助词形容词词尾……样子

句中表停顿或判断不译

语气助词表陈述或疑问了、吗

28 也语气助词表判断是

表陈述了

表停顿不译

表疑问或反问吗、呢

表感叹或祈使啊、吧

29 尔语气助词用于句尾罢了

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

指示那、这样、如此

助词时态着

30 焉代词同“之”“之”作代词的所有意义

表疑问那里

助词语尾表陈述或停顿了

形容词词尾……样子

兼词“于之”相当“介词+代词”

31 即动词具体动作靠近

表判断是、就是

连词表假设即使、假如

副词立即、马上

32 既副词表时间已经

连词表并列既……又……

表因果既然

动词具体动作尽、完

33 诸代词指示代词众、各

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兼词“之乎”

“之于”

[语法] 词语间常见逻辑关系

1、并列关系:前后词义是同一时空发生的动作或一个事物几个方面。

2、承接关系:按时空顺序发生的动作或事情。

3、修饰关系:以后一个词义为中心,前一个词义对后一个词义进行修饰或限定。

4、转折关系:后一词义没有承顺前一个词义,而是词义转折。

5、递进关系:后一词义在前一词义基础上词义加深。

6、目的关系:后一词义是前一个词义的目的。

7、因果关系:前后词义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8、假设关系:前一词义是假定的前提,后一词义是假定前提下产生的结果。

学法指导

1、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变化。

2、学会归纳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的用法。

3、学会积累古今词义变化的词汇。

知识要点:

1、了解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

2、重点虚词“为”

3、重点实词“恒”“诣”“辞”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

(1)词义扩大。是指由古义单指某事物,扩大到兼指某类或整体事物。

例:①“雏”古义单指小鸡,现泛指幼小动物或幼儿。②“皮”古义指“兽皮”,现指动植物表面组织。③“甘”古义指“甜”,现除“甜”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④“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河流名称。⑤“秋”古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词义缩小。是指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程度、范围、义项方面的减弱、缩小和减小。例:①“怨”古义指“恨”;现指“不满意,责备”的意思。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专指丈夫。

③“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现只剩“迁移、变换”这一义项。

(3)词义的转移。是指由原古义表示某一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

例:①“涕”古义指眼泪。现指鼻涕。②“走”古义指“跑”、“逃跑”。现指“步行”③“勤”古义是“辛苦”。现为做事尽力,不偷懒。④“慢”古义是“怠慢”。现指速度缓慢。⑤“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牲畜(名词)。现指为正义事业献身(动词)。

(4)词义的合并。是指古义原是二个词的意思,转为现代汉语中一个词。

例:①“妻子”古义二个词妻子和儿女。现指妻子。②“可以”古义指可以用来,现指允许或具有某种能力。

(5)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由褒义或贬义,转为贬义或褒义;或中性词变为或褒或贬。例:①“明哲保身”古义为赞扬一个人聪明的智慧,善于适应环境,现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②“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现指“听话”、“安顺”。③“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现为“恶意中伤”之意。④“祥”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现指“吉祥”。

上述古今词意的变化,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准确理解和把握。

语法:明确词与词、短语与短语的各种语法或逻辑关系,并各举一例。

(1)逻辑关系

1、并列关系

2、承接关系

3、转折关系

4、递进关系

5、目的关系

6、因果关系

7、假设关系(2)语法关系

1、主谓关系

2、修饰关系

3、动宾关系

三、文言常识

(1)通假字

(2)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

四、学法探究

(1)学习文言文的三种基本方法

(2)给文言文作注释

五、文言文朗读

(1)文言文的异读

(2)文言文节拍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六、文言文翻译方法

(1)对(2)留(3)删(4)调(5)补

名词、动词、形容的互用

1、名词的动用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原指驴蹄子,这里表示“踢”的意思。

2、动词的名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如:汝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射”本意是“射箭”的意思,这里指“射箭的技术”。

3、形容词的名用和形容词的动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往往是状态的事物化。如,“燕王好微巧”中“微巧”原指“小巧、精巧”这里指“小巧、精巧的东西”。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即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动作行为的意思。如,“尔安敢轻吾射?”中“轻”本意是“轻的”形容词,这里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注意复习重点语句和字词的翻译,记住每篇重点课文的中心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多看一些有关难解课文或句子的习题,不一定非要做,但是一定要知道如何作答。其次要多写课文中的难点生字,有些时候真正难的字大多是古文中的。要理解文章,明白通假字通的是什么字,有时候不太重要的句子或者字的解释也最好看看,因为偶尔有老师会出。最后要适当了解古文的作者,尤其是有名的作者。

以上的不一定都能对LZ的胃口,但是如果复习初中的文言文大概需要的也就是这些了。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十八个虚词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常见18个文言虚词例释 一、而 (1)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表示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谏太宗十思疏》)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3)复音虚词而已,语气助词,表示限止,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乎 (1)助词。 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表反问,相当于吗呢。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为今年高考复习准备 依据2011年的高考《考试说明》,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是15个(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现结合历年高考题对常见文言虚词作归纳复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⑥而今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⑧会其怒,不敢献。 A ③④⑥⑦ B.②③⑥⑧ C.③⑤⑦⑧ D.①④⑤⑧ ①中的“之”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②中的“之”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③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这里代指“璧”。④中的“其”是表揣测的语气词。⑤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代指“诸侯”。⑥中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⑦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亦即前文中的“师”。⑧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即项羽和亚父。正确答案是C项。 2、下列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A.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A项中的“则”处在对举句中,相当于“就”,其意义和用法如题干中的词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则”。B项中的“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可是”。C顶中的“则”相当于表转折意味的“原来已经……”。D项中的“则”可译为“就是”。答案是A项。 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题干中的“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而”。D项中的“以”也是因果连词,与题干中的“以”义同,因而选D项。A、B、C三项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是顺接连词。 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若堕业者: A.你对正事怠惰 B.如果对正事怠惰 从表面看,似乎是在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实际上,本题是在考查虚词“若”。根据文意,全文没有郑善果“堕业”的介绍,倘此处译“若”为“你”,就成了对郑善果“堕业”已成事实的指责,这显然与文意不符。此处的“若”如果解释为“如果”,则是郑善果母亲对儿子的劝诫,且本句并非专指某一人,既可指前文中的“王后、大夫、士妻”,也可指“吾”,因而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 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虚 词 用法例句常见短语. 之. (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 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 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 省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 说》). . 以.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 (6)【通】“已”,已经.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9)【连】以至、因而.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狼》).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于. (1)【介】在,到,向,从,对, 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 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2)【介】被. (3)【介】同,和,跟. (4)【介】比,胜过.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帝(《愚 公移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 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①与现代汉语相 同;②这时,当时;在这, 从这。. 者. (1)【代】……人;……事物;…… 时候;……的情况.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 不译. 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者,……也】或【者 也】……是……. 乎. (1)【助】吗,呢,哪,吧;啊, 呀,哇. (2)【通】“于”。“在,从,向,给, 对”. 不亦乐乎?(《论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 翁亭记》). . 也. (1)【助】啊,呀,呢,吧,可不 译(表判断、肯定,表疑问、反问, 表感叹). (2)【助】句中表示舒缓、停顿, 可不译. 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徐 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哉】呢,吗(表疑问 或反问)。. 故. (1)【名】原因,缘故. (2)【形】老的,旧的,原来的; 从前的,原来的;故旧,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连】因此,所以. (5)【动】死亡.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陈涉世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 序》). 已故. 【故人】老朋友。. 其. (1)【代】他(的),她(的),它 (的);他们(的),她们(的),它 们(的). (2)【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3)【副】大概,或许,还是(表 推测).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 序》).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文言虚词而表承接和表修饰辨析

文言虚词“而”表承接和 表修饰辨析 文言虚词在古汉语中究竟是表承接还是表修饰,一直是学术界搅混不清的一个问题,也是学校教学中遇到的一大难题。各种参考书、各类教学资料说法各不相同,让老师和学生无所适从。包括一些学术著作、大学教材,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有关这个问题的论文也很多,但相互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文章也比比皆是。通过对大量例句的仔细分析,我认为,这个问题并非不能解决。 我们先排除两种情

况,这两种情况不属于我们讨论的畴,也不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所在。 1、“而”字前面出现的是非动作性的词语或短语,而是形容词或表时间、方位、方向、方式等的词语或短语,这种情况下,“而”表修饰,“而”前的词语作“而”后的动词的状语。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分析:“盛气”译为“气冲冲地”) 例2:面山而居。(分析:“面山”译为“面对着山”,介宾短语作状语。)例3:顺流而东行。(分析:“顺流”译为“顺着河流”)

其余如“徐而察之”“子路率尔而对”“吾徇徇而起”“吾尝终日而思矣”等,“而”字都表示修饰关系。 2、“而”字前后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但“而”并非表示承接或修饰,关系十分明确。 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分析:“而”表转折) 例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分析:“而”表并列) 例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分析:“而”表递进) 例4:锲而舍之、死而有知。(分析:“而”表

假设) 例5: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分析:“而”表因果) 例6: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分析:“而”表目的) 问题的焦点出在什么地方呢?出在“而”字连接的是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而前后关系又非前面所说的几种。有的辨析资料干脆认为,只要“而”前后都是动词,就一定不是修饰关系,其实并非如此,前面是动词,“而”依然可能表示修饰关系。 不少资料都是从前后两个动词的关系的角度来辨析,认为前后两个动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及含义一览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据最新教学大纲要求) 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二:《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与蔺相如》)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完整)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一、之 (一)代词 (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考八大常用文言虚词归纳全(更新)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归纳 一. 之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①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三.以 (一)介词 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如:①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三)动词(属于实词),可译为“认为”。 如: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者 (一)代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2、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如: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总复习)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 1、“之”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他们”、“它”、“这”、“我”等。如: (1)(《桃花源记》)——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2)(《愚公移山》)——之,代事,指愚公挖山,可译作“这件事”。 (3)(《狼》)——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之”可译作结构助词“的”《为学》) 3、“之”在三种情况下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句中表示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作为倒装句的标志;在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例如: (1)《愚公移山》)——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陋室铭》)——之,倒装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3)《马说》)——之,倒装句(定语后置)的标志。 (4)《马说》)——之,起调节音节作用。 4、“之”还可以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为学》) 二、其 1、“其”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相当于“这”、“那”、“其中”。如: (1《狼》)——其,译作“它们”。 (2《桃花源记》)——其,译作“它们的”。 (3《核舟记》)——其,起指示作用,指舟子,相当于“那” (4《狼》)——其,译作“其中的”。 2、 (1)《马说》)——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2)《马说》)——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3)《愚公移山》)——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 三、而 “而”字可以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因果等关系。 1、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等或不译。如: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综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完整word版)初中常见文言文虚词一览表(版).doc

虚 . 用法例句常短 . ( 1)【】往,到??去 .( 2)【代】他,她,它 . 耕之上(《涉世家》) .学而之(《》);策之不以其道 ( 3)【助】的 (有可不 ).(4)【助】用于主之,取 (《》).恢弘志士之气(《出表》).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 消句子独立性,起舒气的作用。不. . 》).公将鼓之(《曹》) . ( 5)【助】起音的作用,不 . 宋何罪之有 (《公》 ) ;菊之(《》). ( 6)【助】前置的志。省去 . ( 1)【】,以 .(2)【介】用,把,拿 . 臣以王之攻宋也,与此同(《公》) .以刀劈狼首(《狼》);投 ( 3)【介】因,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 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以君之力(《愚 ( 5)【】相当于“而” (表承接) .(6)【通】“已”,已【以】;作。 . 以 . 公移山》).无从致以(《送阳生序》).固以怪之矣(《涉世 .( 7)【】接上下西往来等字 . 【以是(是以)】因此。 . 家》).十年以前;北京以 .以光先帝德(《出表》); (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 以塞忠之路也(《出表》). ( 9)【】以至、因而 . ( 1 )【介】在,到,向,从,,于,由于,在??之于勺(《曹》);告之于帝(《愚公移山》);青,取之于, 【于是】①与代相中(方面)(用在后引出象) . 而青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全性命于乱世(《出 于 . 同;② ,当;在,( 2)【介】被 .( 3)【介】同,和,跟 .(4)【介】比,表》);生于患,死于安(《孟子》).不戚戚于(《五柳先 从。 . . 生》).曹操比于袁(《隆中》).苛政猛于虎也 . ( 1)【代】??人;??事物;??候;??的情况 . 作亭者?有亭翼然于泉上者(《醉翁亭》);或异二者之(《岳 【??者,??也】或【者 者 . 阳楼》). (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不 . 也】??是??. 者,阳城人也(《涉世家》) . 乎 . ( 1)【助】,呢,哪,吧;啊,呀,哇 . 不亦乎?(《》). . ( 2)【通】“于”。“在,从,向,,”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也(《醉翁亭》). ( 1)【助】啊,呀,呢,吧,可不(表判断、肯定,表 吴广者,阳夏人也(《涉世家》);徐公何能及君也(《忌王【也哉】呢,(表疑 也 . 疑、反,表感) . 》). 或反)。. ( 2)【助】句中表示舒、停,可不 . ( 1)【名】原因,故 . 既克,公其故(《曹》). 温故而知新 ,可以矣。(《》). ( 2)【形】老的,旧的,原来的;从前的,原来的;故旧, 故 .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涉世家》) . 【故人】老朋友。 . 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 )【】因此,所以 .(5) 【】死亡 . 故余愚,卒有所(《送阳生序》). 已故. ( 1)【代】他(的),她(的),它(的);他(的),她安求其能千里也(《》). (的),它(的) . 余袍敝衣其(《送阳生序》). 其 . ( 2)【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 其人端容寂(《核舟》). . ( 3)【副】大概,或,是(表推) .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真不知也(《》). ( 4)【副】,道(表反) . 其真无邪(《》). ( 5)【助】音,无 . 路漫漫其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 哉 . ( 1)【助】啊,呀(表感) . 善哉,吾无攻宋矣(《公》). . ( 2)【助】呢,(表疑、反) . 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何以】什么。.【何】( 1)【代】什么,哪里 . 先生不知何人也(《五柳先生》). 何。 .【何如】怎么。 . 何 . ( 2)【副】什么 . 肉食者之,又何焉(《曹》). 【何其】多么,怎么。. ( 3)【副】多么 . 水何澹澹,山竦峙。(《海》). 【何】并非。 .【何加】( 4)【副】怎么 . 徐公何能及君也?(《忌王》). 有什么益。 . 【何极】哪里有尽。 . 【】①表并列:“和、又”。可不 . 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核舟》);少醉而年又最高(《醉翁 ②表:“并且” . 亭》) . 而 . ③表承接:“就、然后”,或不 . 而尉(《涉世家》) . . ④表修:不 ? . 朝而往,暮而(《醉翁亭》). ⑤表折:“但是、却、然而” . 千里常有,而伯不常有(《》). ⑥表因果:“因而” . 四之景不同,而亦无也 . ( 1)【】 w éi. ①“做” (根据句子活 ). ②“作、当作、并自()其名(《仲永》);以径寸之木(雕刻)室、器皿 成” .③“ ” .④“是” . (《核舟》).弃其杖,化林(《夸父追日》);以草林(《 . ( 2 )【介】 w èi.①“替、(表替代);.②向、(表情趣》) .孰汝多知乎(《两小儿辨日》) .中峨冠而多髯者坡【??所??】被??。. 象)” . ③ 了、着 (表目的 ). (《核舟》).人而不忠乎(《》);.不足外人道也(《桃花 ④“被”(表被) . 源》).之(《童趣》).二虫尽所吞(《童趣》). ( 1)【】于是、就(表承接) . 登斯楼也,有去国??(《岳阳楼》) . . ( 2)【】可是、却(表折) . 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不幸之甚也。(《捕蛇者》) . . ( 3)【副】是,就是(表判断) . 此岳阳楼之大也(《岳阳楼》). ( 4)【】如果,那么(表假) . 出无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 因 . ( 1)【介】依照,按照,根据 .(2)【副】于是,就 . 罔不因象形,各具形(《核舟》).宅有五柳,因以号焉。 . ( 3)【】因此,于是 . (《五柳先生》).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 ( 1)【名】① 所、住所、地方 . 有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涉世家》). 【所以】⑴表示原因,相②恰当的位置,有的宿、果。 . 必能使行和睦、劣得所(《出表》). 当于“??的原因”⑵表 所 . ( 2)【助】①在或性短前,成名性短,故余愚,卒有所。 (《送阳生序》 ). 示手段或凭借、目的,相即“所”字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 . 当于“用来??西”。 . ② 成“ ??所??”的格式,表被 . 其印予群众所得(《活板》). 且 . ( 1)【】①表关系(况且、并且)、并列关系()。且欲与常等不可得。(《》). . 1 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中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专项讲解

中考语文 常见文言虚词专项讲解 方法指导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稳重的意义和用法时,重要遵循以下原则: 1、带入筛选法; 2、语境推断法; 3、句位分析法; 4、语法分析法。 1、带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书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他的每个用法带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表并列关系、表转折关系、表顺承关系、表递进关系、表修饰等。要弄清下列各句中“而”的不同意思,例句: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学而不思则罔;③面山而居;④日出而林霏开;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一一带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即可。 2、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换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

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前句行为是导致后句行为发生的原因,前后句为因果关系,因此“以”在此处为表原因的“因为”。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其真无马邪”;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安陵君其许寡人”。4、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以“之”为例:

之 一、用作代词 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①二世杀之(他)②悉以咨之(他们) ③愿终守之(它)④故以怪之(这件事) 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 可以译为“这”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 二、用作助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归纳总结 【“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6)表目的因果,今译为:来。例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代词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9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中考常见虚词用法及例句 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杂然而前陈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版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 1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2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7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8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9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界地方) 2鄙人。自称的谦词 3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5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3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cháo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chéng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5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4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7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8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9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此言得之(对、合适)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6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8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 9常有大度。(度量) 1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1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12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3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