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程数据精度分析及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0.74 MB
- 文档页数:9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摘要随着工程勘探要求的提高,如要查明地层结构的细微变化及地质构造等,采取常规二维地震勘探,在观测手段、信息、数据处理分析技术等方面受到制约。
而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勘探是在一定的面积上,以面的方式采集地下地震波信息。
经数据处理后形成三维数据体( 三维立体空间) 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分析和解释并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切片方式显示目的层,使成果分析和解释更加充分、详实。
针对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特点,介绍了三维地震勘探的相关技术,并通过某调水工程防渗线路探测的成功案例,证明该技术方法可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推广应用。
关键字:三维地震勘探;工程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与二维地震勘探相比其优点突出,主要表现在: ①在原理上更接近于工程实际; ②具有面积勘探、高密度采集、信息量丰富,大大提高了分辨率; ③野外施工有较大的灵活性,能适应许多复杂的地表条件;④三维图像显示灵活多样。
因此,三维地震勘探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地下天然矿产资源勘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工程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目前还没有可借鉴的技术和经验。
本文针对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特点,简要介绍三维地震勘探的相关技术及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1 工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1]三维地震勘探主要由野外地震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地质解释 3 个环节组成,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因此,只有精心设计、严谨施工、合理解释才能获得满意的地质效果。
1.1资料收集野外工作实施前应充分收集测区的地形、地质、地球物理参数等,如地层、构造、最大勘探深度、地层倾角、地层岩体波速以及反射波的动力学特征等,并应明确下列基本问题。
①勘探深度。
②要求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垂直分辨率) ,它决定了地震数据中所应保留的最高频率成份 fsmax 或最短信号波长λsmin。
③水平分辨率( 菲涅尔带半径 L) ,它与地震波到达反射界面平均速度、垂直双程旅行时间、反射波主频有关; 高频成分菲涅尔带小、分辨率高,低频成分菲涅尔带大、分辨率低。
GPS(RTK)控制测量平面及高程精度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GPS发展采用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技术进行相对定位的GPS RTK方法,能够在野外实时地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可以极大地提高作业效率。
本文对GPS RTK的精度进行试验研究,利用实测数据对其校正精度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影响校正精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GPS RTK 控制测量控制点精度1、GPS(RTK)控制测量为了确定动态GPS(RTK)控制测量的精度,笔者在哈尔滨对已布设了D级GPS控制网进行了动态GPS(RTK)测量和静态GPS测量成果的比较。
并联测了四等水准的1个D级GPS点,进行了水准测量和用动态GPS(RTK)测量高程的比较。
设计方案如下:使用南方9600 GPS接收机进行动态GPS(RTK)测量的实验。
选择3个分部比较均匀地已知点进行解算转换参数。
基准站设定在测区中央,地势较高,周围无遮挡物,对D级GPS控制网进行了动态GPS(RTK)测量,并且联测了四等水准的1个D级GPS点。
共观测了15个重复点。
本次观测采用南方9600 GPS接收机进行动态GPS(RTK)测量的实验。
1.1 对测区转换参数的确定选择3个分部比较均匀地已知点进行解算转换参数。
操作:工具→计算七参数为了获得更精确的七参数坐标转换,这时用户需要知道三个已知点的地方坐标和这三个点的WGS-84坐标,可以计算出七个参数,即WGS-84坐标转换到地方坐标的七个转换参数,用户单击确定,就会输入到七参数对话框中。
可以直接输入三个已知点的地方坐标和这三个点的WGS-84坐标,按右上方的“OK”按钮,就会计算出七参数,计算出七参数后,系统会自动打开参数开关,单击“OK”按钮,p选择下一步后,界面如下图1.4:图1.4 基准站架设在未知点(向导1)根据向导提示,输入已知坐标后,直接校正,然后开始测量。
共观测了15个重复点。
为了减少人为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影响,观测时每一个点的观测时间设定为5s,每一点观测3次,对3次观测进行了比较,当3次观测中最大和最小点位误差大于5cm时,剔除和平均值相差较大的一个,剩余的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观测成果并和静态GPS坐标、水准高程进行比较,见表1.1、表1.2。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地震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地震波传播规律的研究,可以了解地下构造、岩石性质等信息。
在地震勘探中,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勘探工作提供了更准确、高效的手段。
首先,地理信息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可以提供精确的地形数据。
通过使用卫星遥感、高空航拍等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形数据,包括地表的高程、形态、地貌等特征。
这些数据对于确定地震勘探区域的边界、选择合适的勘探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复杂地貌区域中,勘探人员可以利用GIS中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对地形进行精确建模,从而在勘探过程中避开险要地段,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GIS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分析地震波传播路径。
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分析对于了解地下构造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揭示地壳中的断裂带、岩层界面等关键信息。
通过地震勘探中获取的地震波数据,结合GIS中的地质数据、构造模型等信息,可以利用地震波传播路径的反演算法,得到更准确的地下结构模型。
这对于地震活动预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GIS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还可以辅助勘探人员进行地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地震勘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地震波数据,这些数据需要进行处理、解译和分析。
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借助GIS技术,可以实现地震数据的自动处理和可视化分析。
勘探人员可以将地震波数据导入GIS软件中,利用其中的分析工具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译,提取出关键信息,为后续的勘探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最后,GIS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还可以支持地震活动监测和预测。
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对于地震勘探和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GIS技术,可以将地震监测网络中的地震事件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相结合,建立地震事件数据库和地震风险评估模型。
dem的主要应用及其原理1. 什么是dem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即数字高程模型,是用于描述地表地形或地面特征的数字模型。
DEM以特定的间距和参考系统对地表进行采样,将其转换为离散的高程点。
DEM是地球表面上的每个地点的高程数值的数学表示,它在地理信息系统、地形分析和地貌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
2. dem的主要应用2.1 地理信息系统(GIS)DEM在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广泛应用。
DEM可以提供地形数据,包括高程、坡度、坡向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地貌分析非常重要。
DEM可以用于地形建模、视野分析、洪水模拟、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
2.2 地质勘探DEM对于地质勘探有着重要的应用。
地质勘探需要了解地表地形的变化情况,DEM可以提供地形数据,帮助研究人员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质过程。
DEM还可以用于地质灾害预测与评估,比如地震研究、滑坡预警等。
2.3 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DEM在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
DEM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森林管理等提供支持。
通过DEM可以分析水域分布、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等信息,从而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帮助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工作。
2.4 数字地形分析DEM是进行数字地形分析的基础数据。
通过DEM可以计算地形指数、坡度、坡向等地形参数。
这些地形参数可以用于地貌研究、水文模型、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
DEM还可以进行地形剖面分析、地势分析、河流网络提取等操作,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地貌特征。
3. dem原理及生成方法DEM的生成方法主要有光学测量法、影像解译法、激光雷达测量法和雷达测高法等。
光学测量法使用光学仪器进行地表高程信息的测量,如全站仪、经纬仪等。
通过对地表进行测距、测角和测高的操作,可以获取地表的高程数据,从而生成DEM。
影像解译法是利用多光谱遥感影像进行地表高程信息的解译和提取。
通过对不同波段的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地表高程信息,生成DEM。
如何进行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是一种用于描述地球表面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数值模型。
它以栅格形式存储,通过离散点的高程值来代表地球表面的形状。
DEM的建立对于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勘探、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采集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首先需要采集地面高程数据。
目前,主要有两种数据采集方法:激光雷达和光学影像测量。
激光雷达是一种使用激光束测量地面高程的技术。
利用激光雷达扫描地面并记录反射回来的激光束,可以得到地面表面的坐标和高程信息。
由于其高度精度和数据密度高的特点,激光雷达被广泛应用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
另一种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是光学影像测量。
利用航空摄影或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表影像。
通过解算影像上的像素点坐标,并结合地物的形状和位置信息,可以得到地表的高程模型。
二、数据处理采集到的地面高程数据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和后处理,以得到更精确和可靠的数字高程模型。
预处理包括数据去噪、滤波和插值等步骤。
由于采集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噪声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去噪处理,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滤波是指通过平滑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消除异常值和噪声。
插值则是利用已知的高程数据,通过数学算法来估计缺失的高程值。
后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精度评定和质量控制。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对数据的精度进行评定,以验证数字高程模型的准确性。
同时,还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三、数字高程模型应用数字高程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不仅可以用于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和地质勘探等领域,还可以为气象预测、水文模拟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支持。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数字高程模型可以用于地形分析、地貌模拟和地学研究。
例如,通过DEM可以计算坡度和坡向,进行水流累积和分布模拟,帮助分析洪水风险和地表蚀变等自然地理问题。
在城市规划中,数字高程模型可以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建筑物布局和交通规划。
测绘技术中的数字高程模型处理方法介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测绘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发展。
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就是数字高程模型(DEM)处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数字高程模型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常见的应用领域。
一、数字高程模型处理方法的基本原理数字高程模型是一种用来表示地面和地形高程信息的数字化模型。
它可以将地表上的点云数据转化为高程数值,从而方便地进行地貌分析、地形建模以及地图绘制等工作。
数字高程模型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三个方面。
1. 数据采集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采集是指通过测量手段获取地表高程信息。
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地面测量、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地面测量可以通过使用测量仪器对地面进行实地测量,获取高程数据。
遥感技术则通过卫星或无人机等航空平台获取地表影像,并通过影像处理方法提取高程信息。
GPS技术则是通过接收卫星信号确定测量点的坐标信息,从而计算出其高程数值。
2.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生成数字高程模型。
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点云分类、数据滤波和插值等技术。
点云分类是将点云数据根据其属性进行分类,如区分地面点和非地面点。
数据滤波是对点云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去除异常值和噪声点。
插值是通过已知点的高程值推算出其他位置点的高程数值,常用的插值方法有反距离权重法、克里金插值法和三角网插值法等。
3. 数据应用数据应用是指根据数字高程模型的结果进行相关应用工作。
其中包括地形分析、地图绘制、工程设计和环境评估等方面。
地形分析是指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对地表地形进行分析,如地势起伏、水流路径和景观区划等。
地图绘制则是将数字高程模型的结果制作成地形图或等高线图等地图产品。
工程设计中,数字高程模型可以用来进行交通规划、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设计工作。
在环境评估方面,数字高程模型可以用来评估地表的生态环境状况、洪水风险和自然资源利用情况等。
测绘技术中的水准测量在测量工作中的应用案例水准测量是测绘技术中最基础的测量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它通过测量地面上不同点的高程差异,为工程建设、地理环境监测和地质勘探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下面将介绍一些水准测量在实际测量工作中的应用案例,展示出其重要性和广泛性。
首先,水准测量在工程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在大型桥梁的建设中,需要考虑桥梁两端的高度差,以确保桥梁平整、平稳。
如果没有准确的高程数据,建造出来的桥梁可能会造成交通事故或工程质量问题。
因此,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水准测量工作至关重要。
另外,在隧道建设中,水准测量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测量隧道进口和出口的高差,可以评估隧道的纵向坡度,从而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和流畅。
其次,水准测量在地理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河流治理和水资源管理中,需要准确测量河道的高程。
这样可以评估河道的倾斜程度、水位变化情况,为河流调控和流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水准测量还可以用于海岸线监测,及时发现海岸线的下降和上升情况,为海防和海洋开发提供准确的高程数据支持。
另外,水准测量在地质勘探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地震勘探是测量地下地质构造和岩层分布的一种方法,其基本原理就是测量地下不同点的高程差。
通过准确测量地表和地下的高程数据,可以绘制地下地质剖面图,确定地质构造和岩层的分布情况,为勘探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提供重要的依据。
此外,水准测量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准确测量建筑物的高程,以便确定建筑物的布局和高度限制。
另外,在土地利用中,需要测量土地的高程差异,以确定适宜的土地用途和开发方向。
例如,通过测量城市不同区域的高程差异,可以确定适宜建设住宅区和商业区的地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水准测量在测绘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可见一斑。
它不仅在工程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在地理环境监测、地质勘探、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具有广泛用途。
地球物理勘探中的测绘技术应用案例分享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球上的物理场来获得地下信息的技术手段。
在地质勘探、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领域都广泛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其中,测绘技术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我们揭示地下世界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地球物理勘探中的测绘技术应用案例,涵盖了多个领域,下面我将从几个典型实例来分享。
第一个案例是地震勘探中的地形测量。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人工或自然地震源产生的震波在地下蔓延后反射、折射与透射,可以推断地下结构和岩层的性质。
在进行地震勘探之前,需要对勘探区域进行地形测量,以确定震源和接收点的位置。
地形测量可以使用全站仪、GPS等测量仪器,通过获取地表的高程数据,建立起地形模型,为地震勘探提供准确的坐标基准。
第二个案例是磁力测量在矿产勘探中的应用。
磁力测量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测量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变化,可以找到地下的矿体和矿化带。
在进行磁力测量之前,需要先进行磁力基准测量,确定测量仪器的校准系数。
然后,利用磁力测量仪器对勘探区域进行测量,获取地磁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可以揭示地下矿体的形态和特征,为矿产勘探提供宝贵的信息。
第三个案例是电阻率测量在地下水勘探中的应用。
电阻率测量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测量地下介质中的电阻率变化,可以找到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情况。
在进行电阻率测量之前,首先需要对测区进行地下电导率测量,确定测量仪器的校准系数。
然后,利用电阻率测量仪器对勘探区域进行测量,获取地下电阻率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可以揭示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情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第四个案例是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是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地震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可以揭示地下结构和岩层的性质。
地震数据处理包括去噪、提取信号等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使地震数据更加清晰和可解释。
地质测量全数字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在大强煤矿的应用大强煤矿徐爱国摘要为查明煤层赋存形态和构造发育情况,大强煤矿采用全数字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进行补勘,解决了工作面难布设的问题。
关键词断层深埋藏全数字勘探应用1引言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在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核心是采用数字检波器接收、高空间采样率、段时间采样率采集、精细处理、多属性分析解释及地质研究的集成综合性技术。
主要以最佳的方式记录信号,尽可能压制噪音,进一步查明该区域地质构造发育程度,提高勘探程度与精度,满足矿井开拓开采要求O大强煤矿2009年开工建设,至今掘进巷道18596m,2个工作面已回采完毕,随着生产实见,发现勘探报告提供断层的数量、位置、断层参数不准确,影响工作面布设,已导致巷道掘进量增加;三维地震分辨率较低、预测能力差,部分构造未能解释出来;三维地震数据体不能拼接一体使用,交接部分地质资料不准确。
鉴于以上原因,対SW采用全妇高密肛维地震《臧术进行楓,丰富了可靠的地质构造资料。
2地震勘探施工2.1观测系统参数此次采集选用全数字宽方位采集观测系统,其参数详见附表。
按照当前的采集理念,此观测系统具有面元属性均匀完备、横向一致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方位、炮检属性均匀,横向一致性。
附表三维宽方位观测系统主要参数表系统皱16线10炮皿国观测系统CDP网格尺寸(m)5x5数2560(16x160) (条)16横向最大炮检距(m)795接100横向最小炮检距(m)5 M®(m)10纵向最大炮检距(m)800删片滚动距离(m)100纵向最小炮检距(m)10瞬距(m)100最小炮检距(m)5卧距(m)10最大炮检距(m)1127^41横纵比059叠加次数(次)64®8x纵8) 2.2仪器、炮孔深度、药量仪器型号:SERCEL-e428高分辨数字地震仪,检波器型号:DSU1数字检波器,井深:平原区12m,低山丘陵区最低14m,药量:平原区药量为2kg,低山丘陵区药量5kg,考虑施工安全因素影响,距离房屋30~ 50m成孔,药量0.25kg;距房屋50~100m成孔,药量0.5kg;距离大于100m,正常药量。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质探测与工程勘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测绘技术也逐渐成为了地质探测与工程勘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字化测绘技术指的是通过采集、处理和分析现场数据以及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测绘和勘察工作的一种技术。
那么,数字化测绘技术具体在地质探测与工程勘察中有哪些应用呢?本文将具体探讨这个问题。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质探测中的应用1. 地形测量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用于地形测量,如数字高程模型(DEM)。
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我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倾斜度,从而得出地形的三维模型。
在地质勘探中,数字高程模型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了解地形地貌信息,从而制定更准确的勘探方案。
2. 地质测量数字化测绘技术还可以用于地质测量。
通过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精确地获取各种地质和地形信息,如地层分布、地下水流方向、土层密度等信息,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数字化测绘技术还可以配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如地震勘探、重力勘探和电磁勘探等,一同用于地质探测,提高勘探效率和勘探准确度。
3. 模拟预测数字化测绘技术还可以用于地质模拟和预测。
基于数字高程数据和地质特征数据,我们可以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通过模拟技术进行预测,从而提前做好防范和救援准备。
数字化测绘技术还可以用于地质资源的评价和勘探,如矿产资源的寻找和评估、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1. 基础设施勘察数字化测绘技术可用于工程基础设施勘察,如道路、桥梁和水利工程等。
借助数字化测绘技术,勘探人员可以在对现场进行踏勘时,快捷高效地收集、处理和分析大量基础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地质和土壤等信息。
这样,工程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工程现场的环境及自然条件,并设计出更可靠、更安全的建设方案。
2. 管道和电力勘察数字化测绘技术还可用于管道和电力勘察。
借助数字化测绘技术,勘探人员可以轻松获取建筑物及管道、电线杆的位置、布局及其他相关信息,减少建设过程中的差错,提高建设效率和安全性。
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与应用研究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是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数字表示,它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中重要的基础数据,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土地规划、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方法和应用研究。
一、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方法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光学遥感、雷达遥感和激光雷达遥感等技术。
1. 光学遥感光学遥感是利用可见光、红外线等波段的电磁波通过遥感卫星或飞行器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
在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中,光学遥感主要利用高分辨率影像进行三维重建。
通过影像的立体视差,可以获得地表的高程信息。
然而,光学遥感在获取地形信息时受到地表覆盖物、云雾等自然因素的干扰,导致精度有限。
2. 雷达遥感雷达遥感是利用雷达发射的微波信号穿透云层、大气和地表来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
雷达波通过遇到地表后的反射、散射、干涉等现象,可以得到地表的高程信息。
雷达遥感具有全天候、全时相的优势,适用于复杂地貌和森林等被遮挡区域。
然而,雷达遥感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地表细节的捕捉能力有限。
3. 激光雷达遥感激光雷达遥感是利用激光束测量地面物体距离和方位的技术。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脉冲,接收地表反射的回波,通过测量时间和强度信息,可以精确获取地表的高程信息。
激光雷达遥感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高效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
二、数字高程模型的应用研究数字高程模型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研究,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
1. 地质勘探数字高程模型可以提供地质勘探所需的地形信息。
在矿产勘探中,可以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地形分析、山体稳定性评估和地质潜力评价。
在油气勘探中,数字高程模型可以辅助确定构造演化、断层位置和构造圈闭等。
2. 土地规划数字高程模型可为土地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维地震勘探采集设计中数字高程模型的应用方法在对起伏较大的地形进行三维地震勘探采集,需要对复杂的地形进行相应的处理,例如避开地表障碍、峰顶和陡坡等,而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高程模型(DEM)在尚未地震勘探采集中能够起到地区提取的作用。
标签: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数字高程模型;起伏地表引言我国属于板块碰撞带,因此国内土地的类型十分多样,在三维地震勘探采集过程当中对于地势复杂的情况容易受到影响,DEM技术引入帮助勘探采集实现观测设计的避障、避高、避陡优化,一系列的优点为数字高程模型的在三维地震勘探采集的设计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1 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常见地貌(1)山地:在山地中,由于植被茂密、海拔较高,材料运送复杂,并且山地性质多样化,容易造成能量的散失,导致资料品质低下;(2)黄土塬地区:黄土塬地区的特点就是地层厚度变化十分明显,地形起伏极大,因此资料品质横向不一致,不利于岩性油气藏勘;(3)沙漠地形:由于沙漠组成十分复杂其极易受到气候因素影响,特别是长期的风吹日晒,沙漠形成各种峰、坡等复杂地形,对于这种地形,勘探的物理点十分难以寻找,直接影响了资料的获得。
而在这些情况之下,数字高程模型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地面形态的识别、数据提取以及勘探物理点的优化,为起伏地表的精确提供做出更好的提供条件。
2 DEM应用方法DEM在尚未地震勘探采集设计中,获得高程素质模型地貌识别的方法是首先以数字高程模型格网数据作为基础,通过对一个地形多个特征点的提取,例如山顶、山坳、沟底、半坡等特征点提取出来,并且得出不同的矢量化信息,最终实现DEM应用,下图是某地区不同位置的典型记录图[1]。
这种通过识别提取信息并且矢量化成地形信息的方法,能够通过简单的过程获得复杂的不同地形的特征图,在进行地形信息识别分类,为勘探采集过程提供了很多的信息,方便相关的工作人员更好的布置炮点。
3 避高区与避陡区的数字高程模型。
3.1 数字高程模型避高区在DEM提取地形特征点的过程中,一般是通过3*3栅格窗口中心格网点与其余8个网格之间的高程关系进行特征点确定[1]。
GPS高程拟合方法及精度分析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地形高程测量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但是,由于GPS高程存在着误差和偏差,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高程数据,需要采用高程拟合方法进行处理。
本文将针对GPS高程拟合方法和精度分析进行论述。
GPS高程数据存在着两种误差: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主要由信号传播、电离层等因素引起,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随机误差则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大气效应、卫星轨道、接收机本身等。
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高程数据,需要对GPS高程数据采用高程拟合方法进行处理。
主要方法如下:1.平差方法平差方法是一种传统的高程拟合方法,其主要是通过测量数据的误差方程,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计算。
对于较小的数据量,采用平差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的精度。
2.滤波方法滤波方法是一种通过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的方法,其可以消除随机误差,提高数据的精度。
常见的滤波方法包括均值滤波、中值滤波等。
其中,均值滤波较为常用,其通过对一定周期范围内的数据进行平均处理来消除随机误差。
3.差分GPS法差分GPS法是一种将基准站和移动站进行连线观测,通过差分处理来消除信号传播误差的方法。
差分GPS法可以有效地消除系统误差,但其需要在一个比较稳定、均匀的地形场地上进行观测。
4.卡尔曼滤波法卡尔曼滤波法是一种对GPS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的方法,其可以实现对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实时估计和校正。
卡尔曼滤波法对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一定要求,但其可以实现对GPS高程数据的实时处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二、精度分析高程拟合方法虽然可以提高GPS高程数据的精度,但仍然存在着误差和偏差。
为了评估GPS高程数据的精度,需要进行误差分析。
1.精度指标GPS高程数据的精度通常采用水平精度、垂直精度、普通精度三个指标进行评估。
其中,水平精度指评估经度和纬度的误差,垂直精度指评估海拔高度的误差,普通精度则是综合考虑了经度、纬度和海拔等三个指标。
2.误差分析误差分析是评估GPS高程数据精度的重要手段。
SRTM数据引言概述: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数据是一种用于测量地球表面地形高度的遥感数据。
它通过航天飞机上的雷达仪器获取地形信息,并生成高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
SRTM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勘探、环境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SRTM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方式,以及其在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勘探和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SRTM数据的来源1.1 SRTM数据的采集方式SRTM数据是由航天飞机上的雷达仪器采集的。
雷达仪器向地表发射微波信号,然后接收并记录信号的反射时间。
通过分析反射时间,可以得到地表的高度信息。
由于雷达仪器可以穿透云层和植被,SRTM数据可以在不受天气和植被遮挡的情况下获取地表高度数据。
1.2 SRTM数据的分辨率和精度SRTM数据的分辨率取决于航天飞机的飞行高度和雷达仪器的性能。
一般而言,SRTM数据的分辨率在30米到90米之间。
SRTM数据的精度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的复杂程度、地表材料的反射特性等。
在平坦地区,SRTM数据的精度可以达到几米;而在复杂地形区域,精度可能会降低。
1.3 SRTM数据的全球覆盖范围SRTM数据是通过航天飞机进行采集的,因此可以覆盖全球范围的地表高度数据。
SRTM数据的全球覆盖范围使得它成为许多地理信息系统和科学研究项目的重要数据源。
二、SRTM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2.1 地形分析SRTM数据可以用于制作数字高程模型,从而进行地形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利用SRTM数据计算坡度、坡向、流域等地形参数,为地理空间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2 地表覆盖分类SRTM数据可以用于地表覆盖分类,例如识别森林、草地、水域等地表特征。
这对于生态环境研究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2.3 地表变化监测SRTM数据可以与其他时间序列的地表数据进行比较,以监测地表的变化。
例如,可以利用SRTM数据分析地表高度的变化,以监测冰川退缩、地表沉降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