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2026-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4
地震勘探资料的处理与解释一、引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探测地下构造、岩性、矿床和地下水等物质的一种探测技术。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和地震预测等领域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与解释是地震勘探技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处理流程、数据处理方法及解释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包括数据备份、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数据解释三个过程。
1.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复制备份存档,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解释使用。
2.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数据导入、数据剪辑、数据切割、数据去反演等步骤。
其中:数据导入是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信号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剪辑是将不相关的数据删除,只留下与勘探目的有关的数据,以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数据切割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将采集的地震信号数据分为多个时间窗口,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解释。
数据去反演是去除地面反射波和地下因受到地面影响而引起的表面波、散射波等干扰信号,强调地下直达波的信号,提高勘探的分辨率。
3.数据校正数据校正是将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校正处理,以便对数据进行精细的解释。
其中:时差校正是将不同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进行时差校正,以将所有检波点接收到的地震信号数据时限一致。
幅值校正是将地震信号数据进行幅值校正,以消除由于不同检波器灵敏度的差异引起的幅度变化,提高数据处理的精度。
补偿校正是针对地下介质的补偿,以消除由于介质特性所引起的干扰信号,提高数据解释的精度。
四、数据处理方法1.频率域反演法频率域反演法是一种频率域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显示地下介质的频率特征。
通过对勘探目标的频率响应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地下介质的速度、厚度、密度,以及存在于介质中的岩性、构造等信息。
2.三维成像法三维成像法是一种立体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不同方向、不同深度的地震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构建三维勘探图像,以方便勘探人员对地下构造、岩性和矿藏等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和解释。
安徽理工大学一、名词解释〔20分〕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电脑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良,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电脑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
〔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6、采样定理: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
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
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
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
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
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
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概述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是指通过采集、处理和解读地震波信号,来确定地下的油气储层分布、性质和储量大小等信息。
地震勘探是油气勘探中的基础和重要方法之一,其应用范围广泛,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案例。
本文将从地震数据采集、预处理、成像、解释和评价等方面,对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一、地震数据采集地震勘探是基于地震波传播原理来寻找地球内部结构和特定物质分布的方法。
地震波源有爆炸、振动和震源三种方式,主要使用振动方式产生的地震波,因为其信号清晰、频率范围广、深度适中、对环境的影响小等优点。
地震波在地下沉积物中经过多次反射和折射后,经地表观测点接收并记录为地震记录,再对这些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
地震数据采集需要经过工区选址、线网设计、设备布置、数据记录等步骤。
工区选址应考虑地质特征、地表条件、设备通信等方面因素,以保证采集到高质量的地震数据。
线网设计则要考虑采集目标、信噪比及经济效益等因素,以获得最优的数据效果。
二、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数据预处理包括噪声消除、去除仪器响应、补偿波场偏移等过程。
噪声消除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是为了减少信号中的噪声,提高数据的清晰度。
去除仪器响应可以提高数据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避免了数据重复处理所带来的偏差。
波场偏移补偿可以提高地震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从而更准确地表征地下结构。
三、地震数据成像地震数据成像是指建立地下模型的过程,是地震勘探的重点之一。
目的是根据地震数据,通过成像算法,建立地质模型,用以分析解释地质结构特征。
常用的成像方法有叠前和叠后成像。
叠前成像是指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再应用成像算法,得到地下结构的影像。
叠前成像的主要优点是处理速度快,成像效果好,能较好地表征地下结构。
叠后成像则是指在处理和解释地震数据后,对已成图像进行后处理,通过地震反演等方法,更好地约束模型,准确表征地下结构特征,优点是更加准确,但计算成本高。
测绘技术中的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介绍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是测绘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为地球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持。
下面将介绍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一、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是指通过将地球物理数据进行预处理、处理和后处理等一系列步骤,提取和处理出有效的地球物理信息。
其中,最常见的地球物理数据包括地震数据、电磁数据、重力数据和磁力数据等。
1. 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发生的震动现象,通过地震数据的处理,我们可以了解到地下岩石的构成、厚度和形状等信息。
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地震数据质量控制、地震数据成像和地震数据解释等。
地震数据经过处理后,可以生成地震剖面图和速度模型,为地下构造和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电磁数据处理电磁数据是指通过测量地球表面的电磁场变化来研究地下结构和资源的一种方法。
电磁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解释和数据建模等。
电磁数据处理可以提供地下岩石的电导率分布图,从而为地下水资源勘探和矿产资源勘探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3. 重力数据处理重力数据是通过测量地球引力场的变化来研究地表和地下质量分布的一种方法。
重力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解释和数据建模等。
重力数据处理可以提供地下质量分布图,从而为地下岩石的密度分布和构造特征提供了信息。
4. 磁力数据处理磁力数据是通过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来研究地下磁性物质的一种方法。
磁力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解释和数据建模等。
磁力数据处理可以提供地下磁性物质的分布图,从而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地下构造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
二、地球物理数据解释技术地球物理数据解释技术是指通过对处理后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得出地下结构和地下资源的有关信息。
地球物理数据解释技术主要包括数据解释方法和解释工具两个方面。
1. 数据解释方法数据解释方法是指通过对处理后的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反演、成像和模拟等方法,得出地下结构和资源的一系列信息。
地震数据处理预处理一、数据解编将磁带记录上按时序排列的二进制数据转换成按道序排列。
二、编辑对不正常道、炮的记录进行充零处理。
三、抽道集将共反射点(共深度点)的记录道排成一组,并按共深度点次序排在一起。
四、真振幅恢复处理将被地震仪放大的振幅转换成只与地质因素有关的放大前的振幅。
参数提取与分析一、频谱分析对子波进行付氏变换求频谱(振幅谱、相位谱)的过程叫频谱分析。
求振幅谱的目的是了解有效波和干扰波所处的频段,求地震记录有效波的主频,掌握各种波的频谱特征。
二、相关分析(一)相关系数与相关函数:用相关系数表示两地震记录道的相似程度,对每一个时移都可计算相关系数,对一系列变化的时移求相关系数就构成相关函数。
(二)自相关、互相关与多道相关:对一道记录自身作相关运算叫自相关。
自相关在时移为零时有极大值;对两道记录作相关运算叫互相关。
为对共反射点道集进行剩余时差校正,需计算多道相关系数,对m道记录所有可能形式的互相关系数之和,称多道相关系数。
(三)相关分析的应用:1.用互相关求取道间时差;2.用互相关求取地震子波;3.相关滤波。
三、速度分析(一)速度谱分析的原理和制作方法:用一系列速度代入叠加振幅公式,计算叠加振幅,以速度为横坐标,叠加振幅为纵坐标描绘的曲线叫速度谱线,谱线上叠加振幅极大值对应的速度即叠加速度。
(二)速度扫描:用一系列速度对单张记录作速度扫描动校正,寻找各试验速度校正记录上的平直同相轴,便得到不同时间处的反射波速度。
(三)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地震波沿射线传播的速度叫射线速度,射线参数为零时的射线速度叫平均速度,炮检距为无限大时的射线速度为水平层状介质中的最高速度层的速度,射线速度大于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大于平均速度;对于单层介质,叠加速度是介质的真速度等。
数字滤波处理一、数字滤波数字滤波是根据有效波和干扰波频谱差异来压制干扰的方法,分一维滤波和二维滤波。
二、滤波器的一般特性(一)线性时不变滤波器的滤波机理:明确线性时不变滤波器的性质,在时间域对一地震记录进行滤波,就是让滤波器的脉冲响应与该地震记录道进行离散卷积运算,在频率域是相乘运算,也可在Z域进行滤波。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领域的技术手段。
通过计算和分析地震波传播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的地质结构、地层性质以及地下水资源等信息。
本文将从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数据解释三个方面来探讨地震勘探数据的解释方法。
一、数据获取地震勘探的数据获取主要依赖地震仪器和设备。
勘探采集团队会在勘探区域布设地震接收器(也称为地震检波器)和地震发生器。
地震发生器会引发地震波的产生,而地震接收器会记录下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
这些数据会被保存并传输给数据处理人员进行后续分析。
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阶段,需要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和修正。
首先,将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和野点,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后,对地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消除低频和高频噪声的干扰,并突出地震信号的特征。
此外,还需要进行时间与深度转换,将地震数据从时间域转化为空间域,使得地下地质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三、数据解释数据解释是地震勘探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已经处理好的地震数据进行解释,可以获得地下地质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在数据解释中,首先需要对地震剖面进行解读和分析,包括识别断层、结构特征以及岩性变化等。
其次,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分析等方法,可以确定地下不同层位的速度分布和界面位置。
最后,结合地震学理论和地质知识,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综合研究,以最终得出地下地质模型和地层分布。
在数据解释的过程中,经验与技术的结合非常重要。
勘探人员需要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对地质学的深入了解,结合地震数据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同时,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模型拟合和调整,以减少解释误差和提高解释的准确性。
总结起来,地震勘探数据的解释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
准确解释地震数据可以提供有关地下地质结构和性质的重要信息,为后续的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解释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受到勘探数据本身的限制以及解释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解释结果的准确性,在数据处理和解释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不同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得出更加可靠和准确的地下地质模型。
地震勘探中的数据处理与解释方法第一章:地震勘探概述地震勘探是通过声波在地下传播的速度和反射规律,对地下结构和岩石性质进行探测的一种方法。
地震勘探包括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三个过程,其中数据处理和解释是地震勘探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二章:数据处理常用方法2.1 数据去噪地震数据中含有各种噪声,如外界自然环境的噪声、仪器噪声、地下某些岩石体的噪声等,这些噪声会干扰地震信号的抑制和地下结构的解释。
因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数据去噪处理。
数据去噪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基于小波分析的去噪,基于倾斜栈的去噪,基于自适应滤波的去噪等方法。
2.2 数据叠加和校正叠加是地震数据中一种重要的处理方法,将相对位置相同、能量相似的地震记录加权叠加,可以增加地震信号的强度,减小噪声的影响。
数据叠加常用的方法有平均叠加、最大值叠加和根据波形相似度信息的权重叠加等。
在数据叠加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时差校正、增益校正和相位旋转等处理,使得数据更加准确。
2.3 见招拆招模型构建见招拆招(CMP)是地震勘探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处理方法。
该方法将地震数据中的各个道按照共中心点(所谓中心点是指某个岩层或某个异质性)进行排序,然后构建CMP剖面,可以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更好地揭示地下结构。
CMP模型构建的方法包括共中心点叠加和共中心点校正等。
第三章:数据解释常用方法3.1 走时分析走时是指从地震炮点到地震接收器需要的时间,可以反映地下界面的深度和形态。
走时分析是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叠加后的地震记录进行时间-距离图的建立、二次微分、谐波检测等操作,可以识别出各个地下界面的位置和波动规律。
3.2 反演分析反演分析是地震解释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其本质是根据地震资料的反射系数、走时等信息反演地下介质的物理参数,如波速、岩性参数、密度等。
反演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全波形反演、走时反演、岩性反演等。
3.3 增量分析增量分析是地震解释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主要通过比较年代相近的地震资料,分析地震反射界面、地层三维形态等变化情况,预测地下构造变迁规律和趋势,并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钻井和采油等工作。
石油勘探公司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规范在石油勘探行业中,地震勘探数据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它提供了关于地下岩层构造和油气资源分布的信息。
然而,地震勘探数据的处理过程往往非常复杂,需要高度的技术和规范的操作。
为了确保数据处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石油勘探公司应该遵守以下规范:一、数据采集与记录1. 选择合适的地震勘探仪器和设备,确保其质量和性能能够满足勘探需求。
2. 在数据采集前,仔细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以防止数据采集过程中的错误或干扰。
3. 在现场勘探过程中,确保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包括地震道数据、地震剖面数据、孔间地震记录等。
4. 对于各类数据,应编制详细的记录,包括时间、地点、设备参数等相关信息。
记录中应尽量避免使用缩写和模糊术语,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数据处理与解释1. 数据处理前,应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校正、滤波、去噪等。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软件和算法,进行地震数据的处理和解释。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应保持透明度和可追溯性,确保结果的可信度。
3. 对于地震勘探数据的解释,应基于合理的地质模型和模拟实验。
确保解释结果具有科学依据。
三、数据存储与管理1. 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确保地震勘探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访问性。
2. 对于存储的数据,应编制详细的索引和文档,方便后续的数据使用和检索。
3. 尊重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对于敏感数据应采取适当的保密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四、数据共享与交流1. 在数据共享和交流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保护原始数据的权益。
2. 对于共享的数据,应明确使用目的和范围,确保数据在合理和安全的环境中使用。
3. 加强与相关机构和专家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数据处理与解释的水平和效率。
总结:石油勘探公司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规范是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
通过规范的数据采集与记录、数据处理与解释、数据存储与管理以及数据共享与交流,石油勘探公司可有效地提高勘探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可靠的保障。
地震勘探中的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第一章:地震勘探基础地震勘探是一种重要的非破坏性地质勘察手段,其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探测地下结构和地质成分的变化,实现对地下资源的探测和利用。
在地震勘探中,数据处理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勘探结果的准确度和分辨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会遇到各种不同性质的岩石和地层,从而产生反射、折射、衍射等现象。
根据不同地下构造物和介质所产生的地震波反射方式和程度不同,可以分析出地下构造物及其组成材料的性质和分布。
因此,在地震勘探中,要准确获取地震波反射信号,对其进行处理和解释,才能获得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地下信息。
第二章:地震数据获取技术地震勘探数据获取主要是通过地震勘探仪器记录地震波在地下反射造成的信号。
地震仪器记录的地震数据包括时间域波形数据、频域滤波数据、振幅数据等。
地震数据的获取需要精确控制各种参数,以便获得高质量、高分辨率的地震数据。
地震数据获取技术中,地震勘探仪器的参数设置和观测方式的选择是关键点。
地震勘探仪器的参数设置应该根据实际地质环境条件和勘探要求灵活调整,包括配置振源、传感器、地震仪器、采集参数等。
观测方式的选择与工作区域的地质情况和选用仪器的特性有很大关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选取合适的观测方式和仪器,对于地震勘探数据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地震数据获取技术的另一个关键点是获取数据的数量和质量。
在实际勘探中,需要获取大量、高质量的数据,以获得足够的地下信息,同时数据的分辨率、精度也需要得到保障。
基于此,地震勘探工程师需要根据勘探区域的地质情况和勘探要求,确定合理的数据采集计划,并注意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实时调整和精细管理。
第三章:地震数据预处理技术地震勘探数据预处理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去除仪器响应等处理,旨在把地震数据的噪声和非地震信号去掉,提高数据的可分辨性和反演精度。
地震勘探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去直流、滤波、去长周期背景、时窗截取、共中心点叠加、地震道相互校正等多种预处理方法。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讲解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在地震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地球内部的运动规律以及地壳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进行详细介绍,旨在加深人们对地震学的理解。
一、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地震数据处理技术是指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和处理的过程。
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减小噪声影响,提取有效信号,为后续的解释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1. 数据采集地震数据采集通常通过地震仪器进行,包括地震计、地震仪等。
这些仪器能够记录地震波的震动情况,获取到的数据以地震图表形式表示。
2. 数据筛选与整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噪声,这些噪声可能来自于风、地震仪器自身的震动、传感器故障等。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将这些噪声进行筛除,使得得到的数据更加准确可靠。
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按照时间、空间等维度进行归类和记录。
3. 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分析与处理是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复杂的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各种数学和物理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提取出其中蕴含的地震事件信息。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滤波、去噪、时频分析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和分析地震波的特征。
二、地震数据解释技术地震数据解释技术是指通过从地震数据中提取地震波传播信息,用来研究地震源的特征、地球内部的介质结构、地震学参数等问题。
地震数据解释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地下的地质情况和地震发生的机制。
1. 震源机制分析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和到达时间,可以推断地震的震源机制。
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时地壳断裂面上的应力释放方式,通过对地震波的解释,可以研究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地震断裂带的性质。
2. 速度结构反演地球内部的介质结构对地震波的传播有很大影响,通过对地震数据的解释,可以推断出地下的速度结构。
速度结构反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核的界面和性质。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该课程授课对象是勘查技术专业(卓越班)的本科生。
课程主要包括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和解释两大部分。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部分包含常规处理、目标处理和特殊处理。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部分包含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和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
2.设计思路:地震勘探是钻探前勘测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
地震勘探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且发展迅猛。
因此,该课程除了介绍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常规方法外,还会将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专题进行介绍,并结合大量实例加以说明,力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掌握现代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解释为专业知识教育层面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群组成部分,选修学生应具备的扎实数理基础和高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掌握现代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基础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
先修课程为:地震勘探原理。
- 1 -二、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处理软件等方面的知识;达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训练目标;了解该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和解释研究与开发的能力,提高运用课程知识能力、分析与设计方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三、学习要求该课程涉及到大量地震勘探术语和原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地震勘探理论基础和地质学基础。
学生应该在课前进行预习,按时上课并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典型案例分析,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还需查阅相关参考书和文献帮助自己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
四、教学进度- 2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地震资料数据处理,刘怀山、童思友编著,出版社,2013年第1版[2]地震数据分析,伊尔马兹,刘怀山等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版[3]地震数据处理,伊尔马兹,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年第1版[4]地震资料数据处理,董泽斌、吴良元,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年第1版[5]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牟永光,石油工业出版社,1980年第1版[6]地震勘探原理,陆基孟,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7]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教程,孙家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8]储层地震预测理论与实践,赵政璋、赵贤正、王英民编,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六、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 E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3 -七、学术诚信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吉林大学实验教学大纲
教学单位名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
课程代码:08262026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32/2(其中实验8学时)
面向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一.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是应用地球物理系列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地震勘探原理一起构成了地震勘探研究方向的一个完整体系。
是勘查技术与方法专业中应用地球物理方向本科生的一门重要选修课。
本实验课是与理论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熟悉基本的数据处理流程,并进行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
本实验课实际上是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基本技能
1、掌握常用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2、了解常用地震记录的数据格式及剖面显示方式;
3、掌握动、静校正及水平叠加处理的方法;
4、掌握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和一维、二维滤波;
5、掌握预测反褶积处理技术;
6、了解速度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7、了解地震波场偏移处理的目的和方法;
8、掌握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和分析方法;
9、掌握波动方程地震记录的正演模拟;
10、能编写简单的地震数据处理程序。
三.实验项目内容、学时分配和每组人数
四.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或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采用《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另外可参考以下文献:
1.《地震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处理、反演和解释》,渥.伊尔马滋
2.CWP/SU:Seismic Un*x用户手册
五.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成绩可通过写实验报告,或总结性考核而定,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20%~30%。
六.制定人、审核人、日期
制定人:王德利
审核人:潘保芝
审核日期:2009年9
实验项目卡片
实验项目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