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复习资料 儿童中心课程论

教育学复习资料 儿童中心课程论

教育学复习资料 儿童中心课程论
教育学复习资料 儿童中心课程论

教育学复习资料儿童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Child-centered Curriculum)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即以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为基础,用儿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问题等组成的课程,其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儿童中心课程又称活动中心课程(Activity-centered Curriculum)或经验课程(ExperienceCurriculum)。

儿童中心课程论的思想首先应追溯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J.J.Rousseau,1712~1778年)。他提倡“自然主义”(Naturalism),倡导“自然教育论”,主张采用摆脱封建统治影响的“适应自然”的教育方法,培养“自然人”。卢梭的课程论的核心,在于创造性地发现儿童内在的“自然性”,教育不能无视儿童的本性和现实生活,必须遵循儿童的“自我活动”,采取适应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教育方法。卢梭非常重视“直接经验”,甚至提出:“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在卢梭所写的《爱弥儿》(1762 年)中,已经提出了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思想。

给儿童中心课程以系统的理论基础的是美国实用主义(Pragmatism)哲学家杜威(J.Dewey,1859~1952年),他从垄断资产阶级的政治需要、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以及本能心理学出发,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等一系列口号和原则。他说:“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认为应该通过活动和经验来学习,不同意把内容划分为各个学校科目。因为内容既依赖于学生,又依赖于现实。他提出用基于实际对象的设计教学代替传统的学科教学。

杜威的学生克伯屈(W.H.Kilpatrick,1871~1965年)创立的“设计教学法”(1918年)把杜威的儿童中心课程论体现得最为完善。所谓“设计教学”就是要学校在学生的有计划的活动中进行教育。这种活动必须由儿童决定目的,儿童制订活动计划,儿童自己实施活动,儿童自己评价活动效果。儿童在设计活动中可以获得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各种品质。1919年成立了“进步教育协会”,使儿童中心课程在美国中小学(主要是小学)广泛流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持续近五十年之久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旧中国,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以及其他一些实验学校的实验,都是以“活动中心课程”和“设计教学”的原则为依据的。新中国成立后批判了这种课程论,但60年代“文革”期间,又曾出现“典型产品组织教学”,“以战斗任务带动教学”等做法,实质上也是贯彻“活动中心课程论”。

儿童中心课程论的主要优点是:(1)从儿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2)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吸收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3)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

它的主要缺点是:(1)课程内容局限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轻视前人创造的文化科学,不利于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偏重课程的心理结构,忽视知识的体系和科学的逻辑结构,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3)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判断师资力量关键在于综合实力,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由一、两个教师包到底的,是一批教师配合的结果。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凯程考研名师云集,李海洋、张鑫教授、方浩教授、卢营教授、孙浩教授等一大批名师在凯程授课。而有的机构只是很普通的老师授课,对知识点把握和命题方向,欠缺火候。

对该专业有辅导历史:必须对该专业深刻理解,才能深入辅导学员考取该校。在考研辅导班中,从来见过如此辉煌的成绩:凯程教育拿下2015五道口金融学院状元,考取五道口15人,清华经管金融硕士10人,人大金融硕士15个,中财和贸大金融硕士合计20人,北师大教育学7人,会计硕士保录班考取30人,翻译硕士接近20人,中传状元王园璐、郑家威都是来自凯程,法学方面,凯程在人大、北大、贸大、政法、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院校斩获多个法学和法硕状元,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在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凯程战绩的最好证明。对于如此高的成绩,凯程集训营班主任邢老师说,凯程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与我们凯程严格的管理,全方位的辅导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本科都不是名校,某些学生来自二本三本甚至不知名的院校,还有很多是工作了多年才回来考的,大多数是跨专业考研,他们的难度大,竞争激烈,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同学们的刻

苦学习,是很难达到优异的成绩。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凯程老师详细沟通一下就清楚了。

建校历史:机构成立的历史也是一个参考因素,历史越久,积累的人脉资源更多。例如,凯程教育已经成立10年(2005年),一直以来专注于考研,成功率一直遥遥领先,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联系一下他们在线老师或者电话。

有没有实体学校校区:有些机构比较小,就是一个在写字楼里上课,自习,这种环境是不太好的,一个优秀的机构必须是在教学环境,大学校园这样环境。凯程有自己的学习校区,有吃住学一体化教学环境,独立卫浴、空调、暖气齐全,这也是一个考研机构实力的体现。此外,最好还要看一下他们的营业执照。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讲解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 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幼儿园课程论 期末复习材料

教案1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词源 汉语当中“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在英语当中,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1859年)。 二、课程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定义 (一)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教材说)。 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最代表传统课程的一种观念。一般认为,课程是“科目”、“学科”或“教材”的代名词,课程可以指一个科目或所有科目。也有的人把教材看成是课程的具体体现,认为课程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一套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等。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二)课程就是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经验说)。 学习经验是学生在和学校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生成物,不仅包括学生学校生活中获得的认知方面的经验,同时心理生成物还包括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体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一种感悟,一种体会等等,所以,把课程理解成学生的学习经验,最大的好处是能扩大教师及研究者的视野,转化他们注意的中心,使老师从过去的主要关注我教什么,到现在开始关注为什么而教,怎么教,就是我教这个东西,对于学习者有什么价值,同时也要关注我怎么教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呢?相同的教学内容,我用这种方法教和用那种方法教,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三)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活动说)。 儿童的学习经验,是通过儿童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的行为产生的。而活动是儿童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因此,儿童采取什么行为,获得了什么学习经验,取决于他参加了什么活动。因此,认为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四)课程就是教学计划(计划说)。 这个观点把课程看成是一个培养人的蓝图,一个计划。计划通常包含了多种要素,如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把课程看作是教学计划,既然是一个计划,是一个培养人的蓝图,它必然包含“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目标)、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和如何组织这些经验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课程的组织),以及如何去检验育人的意图是否达到(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与决策。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的几个基本的要素,是比较全面的。既不局限于科目、教材(克服了教材说的窄视野),计划所提供的经验也是经过选择的(克服了经验说定义太宽泛),并且是经过缜密思考计划的(克服了活动说的太表浅) (五)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课程的重心应该是“教学目的”,也就是指“希望学习者通过课程而获得的学习结果”。有了这样一个预期的目标后,我们就可以围绕着这个“预期的目标”去选择内容、组织课程,同时,这个“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又是我们监控、评价教育过程的标准。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概论 一、什么是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课题组经反复讨论认定的。 二、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一)基础性(二)非义务性(三)发展适宜性 第三节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幼儿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国幼儿园课程经历了由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其间经过了3次较大的改革。

最新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核心考点:小学教育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核心考点:小学教育核心考点 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l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1)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2) 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878年,张焕纶所翻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①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②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③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

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 《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 (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 (3)义务教育的学制 “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2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 (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资料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资料 绪论 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3、赫尔巴特于1860年发表了著作《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4、传统的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5、教育学的作用:①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念,指导教育实践。 ②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③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第一章 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 ㈠原始社会教育㈡奴隶社会的教育㈢封建社会的教育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 2、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①贯彻“三个面向”②实施“科教兴国”③推进素质教育 3、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6、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第二章 1、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物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3、我国小学管理基本内容: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②教育工作管理 ③教务行政管理④总务工作管理 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4、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 社会化学习”正逐步成为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三章 1、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㈠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教育学复习资料75123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4.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能否建立正确的学生观,能否正确地处理这种授受关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一)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向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我们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是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不能想象,消极被动的教育能够培养出主动积极发展的人来。但同时,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的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三)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是要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习的标准、道德的准则、价值的取向也是不断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所以,有关“授受关系”的提法是局限性的,只是最初级的表述。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又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

教育学、小学教育--《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教育学、小学教育5年《教育概论》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教师 2、隐性课程 3、班级授课制 4、德育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5、简述教学的任务。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是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有意无意地获得的经验。 3、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不同的班级,每班有固定的学生,有教师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4、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能规范人的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能促进个体潜能发挥,提升个体价值。 学校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目的明确规定;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道德课程;渗透在学科教育中的道德影响; 校内外组织及其活动。 5、简述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华师幼儿园课程论期末复习题

1.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课程目标体系属于(A.以学习领域为框架结构的目标体系) 2.教育活动设计者们认为,他们“与幼儿在一起,三分之一是确定的,三分之二是不确定的或新的事物。”这样课程内容的是(A.瑞吉欧教育体系) 3.目标模式认为课程开发的核心是(A.确定教育目标)。 4.不属于游戏活动中游戏动作基本类型的一项是()。D.肢体类动作 5.为师幼互动提供一个“平台”,让师幼在相互“抛球”与“接球”中促进幼儿的发展的教育活动是()D.方案教学活动 6.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的关系是()A.平等 7.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的目标取向是()。C.生成性目标 8.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创编的课程是()A.五指活动课程 9.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核心是()。A.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C.交流作用 11.在课程方案形成之前的评价目的是()D.需求评估 12.目标模式的创始人是()。A.博比特 13.在我国,普遍性目标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A.《大学》 14.不属于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类型的一项是()A.游戏 15.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学、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性规范或总括性指的目标()A.普遍性目标 16.不属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的一项是()。 B.目标取向 17.导致教师教育理念无法落实到教育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课程计划的编制 18.CIPP评价模式的第二个字母“I”代表()A.输入 19.对幼儿园课程内涵的理解,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主导的定义是()C.活动论 20.生成性目标的根本特点是()。A.过程性 21.开放教室设计的价值选择应属于()B.学习者中心取向 2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常用的纵向组织法,其组织排列呈现是()B.螺旋递进式 2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B.单元主题活动 24.编制了《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从而开创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先河的教育家是()A.陈鹤琴、张宗麟 25.在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时应首先要从()中寻找富含教育价值的内容D.幼儿感兴趣的事物 26.“幼儿园之父”福禄倍尔对学前教育的最大贡献是()B.创制了名为“恩物”的一套玩具 27.“计划的课程”采用忠实的取向,其制定课程计划的课程专家和行政人员是课程变革的()B.核心、主体 28.幼儿园课程评价的重点是()C.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水平 29.单元主题活动中影响主题选择与确定的首要因素是()A.儿童的需要、兴趣、生活、已有经验 30.公认为目标模式经典形态形成的标志是()A.泰勒模式 31.《设计教学法》一文提倡的方案教学法的倡导者是()B.克伯屈 32.学习者中心设计的端倪见于()的教育思想。A.卢梭 33.最流行、使用最广泛的课程设计是()A.学科中心设计 34.选出不属于区域活动特点的一项()B.集体性 35.选出不属于“课程开发”概念界定的一项()A.课程计划准备阶段 36.评价者收集被评价的对象的数量性实证信息,用数量化指标来显示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是()B.定量评价 37.我国81年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将课程内容分为六科,是按照()。A.学科结构分类 38.核心课程这类课程的组织方式是()A.心理组织法 39.核心课程是对活动课程的改造,它属于()C.儿童本位课程 40.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有三次,其中第一次和第三次都与之相关的活动设计是()B.单元主题活动 41.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是()A、生活是教育、行为即课程 42.以下哪一项不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特点()B.情感化 43.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方面,选出不属于其44.中的一项()B.活教育的儿童论 45.表述课程目标时使用“感受”、“理解”等字眼的角度是()。B.教师的角度 46.是以具体的、可被观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属于()B.行为目标 47.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的观点被称为()A.建构主义认识论 48.反对将教育作为工具,主张教育中实现“人的回归”的课程模式是()B.过程模式.0 49.第一个竖起“幼儿教育”大旗,被称为“幼儿园之父”的教育家是()A.福禄贝尔 50.幼儿园的花草树木,教师的一言一行均影响着幼儿的发展,这些体现出幼儿园课程性质的()。C.潜在性 51.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继承发扬了五指活动课程,形成了()D.幼儿园综合主题课程 52.下面哪个选项不被认同是课程目标确立时需要考虑的依据()D.学习者父母的需要 53.生活情景设计的价值选择应属于()A.学科中心取向 54.下列不是五指课程编制方法的是()C.演示法 55.幼儿游戏时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的游戏言语属于()C.自我为中心的独白语言 56.一个完整的评价工具应该包括()A.评价项目、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 57.行为目标在课程领域的确立始于()A.博比特 58.1923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开启探索中国化幼儿教育的改革之路的试验园是A.南京鼓楼幼稚园 59.把课程的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的取向是()B.相互适应取向 60.对课程实施后在幼儿和教师身上所引起的发展变化做分析和判断的课程效果评价是()C.终结性评价 61.无论视课程为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计划的认识论都是()B.客观主义认识论 62.教师规划并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称之为()D.教学层次课程 63.教师从游戏的外部,引导幼儿把游戏和现实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游戏参与方式属于()D.真实发言人式参与 64.开展单元主题活动的第一步是()A.选择确定合理的主题 65.斯塔克提出的评价模式是()C.外观评价模式 66.表述课程目标时使用“鼓励”、“引导”等字眼的角度是()B.教师的角度 67.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叫做() B.伦理组织法 68.教师在幼儿身边玩相同的游戏,没有直接与幼儿发生交往的游戏参与方式属于()A.平行式参与 69.选出不属于区域特点的一项()B.静态性 70.园本课程的开发模式是()B.自下而上的模式71.目标模式的指导思想是()C.实用主义哲学 72.我国幼儿园常见的课程类型有()A.分科课程、相关课程 73.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学校体系,强调人类知识是支撑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支柱的,是近代分科课程的鼻祖的()。D.夸美纽斯 74.美国学者布鲁纳以儿童的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理论,认为知识的组织相应地分为()三种水平C.动作——映像——符号 75.幼儿园课程内容超载的原因是()。A.课程失去独立价值判断,选择缺乏适应性思考 76.1907年蒙台梭利开始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方案,在罗马创办了()A.儿童之家 77.蒙台梭利感觉训练要通过具体步骤程序,要按照“三段式”练习进行,它们是()A.命名—确认—记忆 78.造成教师对课程内容理解有偏颇的主要因素是()D.社会因素 79.人本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是()C.罗杰斯 80.五指活动课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采用()A.单元制 81.教育评价实施的最基础性工作就是()A.搜集信息 82.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叫做()。A.心理组织法 8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科目,建立共同的关系,但各科仍保持其原来的独立状态,84.我们称之为()。C.核心课程 85.可以作为目标评价模式的附加补充模式的是() 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86.目前我们幼儿园课程类型主要是()A.分领域课程 87.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我们称之为() C.悬缺课程 88.(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新的规定性A.教学活动游戏化 89.教师和儿童真正变成“我和你”的对话的关系,实现教育中“人的回归”的90.幼儿园教育活动是()。C.方案教学活动 91. High/Scope的早期教育课程的实施中儿童每天例行活动的三个环节是()B.计划——操作——回忆 92.意大利艾米莉亚市市立幼儿园---戴安娜学校是世界十大最佳学校,它的重要特色是()D.方案教学 93.通常被看做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是()A.目标模式 94.在课程方案实施阶段,评价的目的是()B.诊断与修订课程 94.我国1981年10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将课程内容分为()类。C.6 95.幼儿园课程所研究对象主要是()A.3—6岁儿童 96.五指活动课程以“五指”来规定课程的内容,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是()A. 97.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98.选出不是园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的一项()A.典型性 99.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确定了过程模式是()A.斯坦豪斯 100.下列较多地被运用在艺术领域的课程目标是()B.表现性目标 101.单元主题活动本质上是一种()。A.学科课程 102.幼儿园“五大领域”的课程分别是()C.健康、语言、科学、社会、艺术 103.赞同“学校如工厂”的隐喻,强调教育目标的统领作用的课程模式属于()A.目标模式 104.学科课程是以客体为核心的,它属于()B.知识本位课程 105.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中心内容是()A.幼儿园课程评价 106.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教育活动设计的组织形式是()A.学科活动 107.幼儿园课的目标与中小学课程目标相比,应具有()A.整合性、一般发展性 108.幼儿园学科活动的长处在于()A.操作性强 109.游戏活动的实施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D.教师认真观察、再有计划有组织开展游戏 110.西方国家如美国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的主要采用()C.以儿童发展领域111.为结构框架表述的课程目标体系 112.活动课程这类课程的组织方式是()C.心理组织法 1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园课程内容必须涵盖的内容()B.教师素质 114.方案教学的活动组织的主线是()B.按问题解决的逻辑进行 115.幼儿在游戏活动时摆弄方向盘扮演司机的角色类型属于()A.机能性角色 116.1987年的美国纽约瑞吉欧展览名为“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其深刻含义是()B.成人对儿童特点、精神世界的承认 117.目标评价模式是由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提出D.泰勒 118.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是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的课程,称之为()。C.悬缺课程 119.下面关于幼儿园的“学科”课程的论述不正确的是()C.幼儿园的学科活动是服务于幼儿“精英”发展 120.以“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为基本思想的是() A.行为课程 121.选出不属于蒙台梭利儿童观的一项()B.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人 122.我国古代提倡的“格物、致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宗旨属于()A.普遍性目标 123.以行动为中心,实施采用单元设计教学法,创立了幼稚教育崭新的课程模式的是()。D.张雪山 124.下列哪组是瑞吉欧课程的实施特点()A.弹性计划、小组活动、合作教学、125.记录的支持、视觉和图像语言的运用 126.在传递知识与技能的时候,人们认为最经济有效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类型是()A.学科课程 127.选出不属于方案教学主题网络的编制时应采用的策略的一项()D.社会调查 128.表现性目标的提出者是美国课程论专家()A.艾斯纳 129.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中的“学科”是指()。B.经验层次的“前学科”体系 130.普罗佛斯提出的评价模式是()。B.差距评价模式 131.1927年创办的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其创办者是()B.陶行知 132.学科课程这类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是()B.伦理组织法 133.选出不属于区域活动指导方式的一项()C.中介式干预 134.反对课程是科目,认为课程是学习者经验的观点属于()A.建构主义认识论 135.幼儿园学科活动中的“学科”是以()为基础和核心的“前学科”。B.表象和初级概念 136.下列哪一项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C.游戏 137.选出不属于教师个体营造的隐性课程的影响因素一项()A.教育观 138.来自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的实验传统,强调实证的求知方法,具有科学主义的139.价值判断倾向的课程评价类型是()A.定量评价 140.集体活动是在某一相对固定的单位时间内,以集体的形式由教师引导组织开展的活动,选出不属于该活动特点的一项()D.个性化 141.教师是课程的消费者,依据专家的课程“使用说明”实施教学的课程实施的取向是()A.忠实取向 142.针对传统教育书本万能的现象,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观点的著名教育家是()。C.陈鹤琴 143.一线教师接受新的课程变革理念的重要载体是()。B.教材 14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核心是()A.幼儿园课程改革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得发展 一、教育得概念 考点: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得与社会生活经验得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教育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通过学校得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 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得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得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得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得就是正规教育,也就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得按年龄分级得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得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得许多专业课程与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得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得学制产生于 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得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得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得政教合一得官学体系。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得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b。中国封建社会得教育内容就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考点:古希腊得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得目得就是培养有文化修养与多种才能得政治家与商人,注重身心得与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得目得就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得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得基本完成与电气化工业革命得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得要求,并为初等教育得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六章学校咨询与辅导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第一节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 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以下简称学校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当时社会和教育部门对学生们择业求职及职业适应上面临的各种困难越来越关注,于是开始设立帮助机构以提供职业指导。帕森斯率先于190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介绍所,并于随后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此后有关职业指导的课程或讲座引进到一些学校,政府也在20年代开始规定学校应开设职业指导课程。30年代逐渐地开始有人在学校内成立教育与职业辅导中心,帕特森和威廉森于1938年出版的《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的活动主要定位在指导,它的特点是,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其丰富的知识经验,专业技能,评估学生的特点,提供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决策起导向作用。 (二)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 心理卫生运动是学校咨询的另一个来源。20世纪初,精神分析疗法就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诊疗方式就是心理学家和病人进行系统的会谈。到四五十年代,心理咨询开始作为独立的专业领域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获得承认,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强调咨询的过程应当充分重视当事人认识和改善自我的能力与责任,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指出咨询者不应当扮演居高临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接受和鼓励当事人表达情感、认识自己、激起改善的愿望。在学校咨询领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当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障碍日益受到重视。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咨询的治疗活动,取代指导活动而成为主角。 (三)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政府支持下,学校咨询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普及。与此同时,心理学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沃恩发表《变化世界中的咨询者》强调咨询服务不应当只是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