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这一段时间大概研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它给了我很大感触,让我的世界观等有很大的改变,同时也让我懂得了很多。
《资本论》可以说是马克思耗尽毕生的心血而成的著作。《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科学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全书反映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因此,《资本论》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学著作,同时,以其对英国社会经济历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马克思的《资本论》其主要核心思想是唯物史观与客观辨证法来揭示事物的本质,透过现像看本质然后回归于现像的一个过程。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 分价值; 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 没有一点剩余, 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 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对立的立场基础 上来分析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的,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揭 示。这里的“剩余价值”显然并非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我们有时会听到 有人把废水的再利用称为利用水的剩余价值,把废料、废物的回收利用称为利用 物品的剩余价值,此“剩余价值”也是指物品经利用后所剩的价值。如果社会不 产生剩余价值,那么社会将陷入滞后发展的情况。换言之,社会要发展必须依靠 剩余价值的产生,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社会越发达。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说的是“衡量标准”。比如我们买西瓜,需要的是水分和甜,但是, 我们按斤买卖,因为我们无法直接衡量水分和甜,有时候我们通过看颜色、听声 音、品尝等手段以补论斤买卖之衡量手段的不足。而劳动,就是一种广泛的衡量 交换比例的工具。同样,在经济反面我们也有一个不同东西交换的固定

比例,能 够交换的东西一定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存在,否则没有办法衡量。紧接着马克思的 理论,就出现了效用论,说效用是所有商品的共同特性。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劳动要成为价值实体,必须是有效劳动。“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是抽象意义上人的力量、人类劳动的消耗,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
劳动的有用性,一要体现在使用价值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要体现在生产社 会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上,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使用价值是为社会和他 人生产的,只有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有可能得到 社会的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三要体现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在量上与社会需要 相吻合上,如果生产的使用价值超过社会需要,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在商品经济 条件下,一切过剩商品其使用价值对社会来说是多余的,因此付出的劳动自然也 是无效劳动。无效劳动不形成价值。在谈到商品价值时, 马克思总是强调它是 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劳动,而不涉及生产商品时的具体活劳动耗费。马克 思说了: “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 我们是只把它们看作体现了的、凝固了的或所谓结晶了的社会劳动。马克思在分析价值形成与价值增值过程时,从未只强调劳动一个因素。他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作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雇佣工人的具 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转移不变资本(即物质生产要素)价值 的过程,没有不变资本,具体劳动无法进行;作为价值增值过程,是雇佣工人的 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没有可变资本(活劳动) ,价值和剩余 价值也无以形成。物质生产要素虽然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它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具 有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物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它,劳动者就不能创造价 值。劳动只有与物质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进行现实的生产,才能创造使用价值 和价值。否则,什么都生产不出来。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 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 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由此可见,物质生产要素是将活劳动转化为物化劳动的物质媒介

,没有 它,抽象劳动无法凝结成价值。所以说,物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二,物质生产要素本身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要素不是 价值源泉, 但它本身是商品, 有价值。 它的价值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第三, 不同的物质生产要素对劳动创造价值所起的作用不同。 同样的劳动者, 如果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不同,创造 的价值也不同。物质生产要素的先进程度要与劳动者的素质相适应,不是越先进 越好。 第四,物质生产要素的优劣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企业利润或剩余 价值。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恰恰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必要 劳动,增加相对剩余劳动,从而提高剩余价值。”
在劳动量不变或略有增加的情况下,使用机器可以 比手工工具多创造出 10 倍、 100 倍、甚至千倍的物质产品。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列举了许多这样的实例,如走锭精纺机比手工工具的生产效率提高了 180 倍, 机器印制花布比手工印制的生产效率提高了 200 倍,等等。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可以得到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可以得到相对 剩余价值。而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就其源泉来说,都是雇佣工人的剩 余劳动。
二、和谐社会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样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 动价值论也包括基本内容和展开内容,也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但是,在经济 全球化和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条件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 断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一方面,和谐社会关 于人与经济的全面和谐,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建设,也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指导并不断发展与丰富其理论体 系,二者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一)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指以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含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所包含的价值决定和价 值“转形”的辩证统一思想,要求我国现实经济中在个人收入分配上贯彻两个原 则, 即坚持和贯彻按照社会主体即劳动者的权益进行分配的原则和按照客体即资 本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并且是前者制约后者。具体而

言,劳动价值论对 于构建和谐社会便会产生了新的要求, 即新价值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 动创造的;作为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资本,其价值是劳动者在以前生产 过程中创造的。包括新、旧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是由广大社会劳动者创造的,他 们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和社会财富生产的主体。因而,从这一理论规定性中产 生出的社会要求是:为了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能够保障和不断增 进全体劳动群众而不只是以部分人的权益为根本, 不能够使城乡普通劳动者只承 担改革和发展的成本而难以分享改革和发展的利益, 这样所构建起来的社会才能 是和谐的。其次,劳动价值论是宣扬“以人为本”的理论。因此,以劳动价值论 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在我国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上, 就要求改变一些地方单 纯追求增长率的指导思想,而形成以“富民”为根本特征的新型战略指导思想。 为此, 要树立能够获得富民绩效的科学理念; 要及时进行各种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加速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建立起新型的“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实现共同发 展”的城乡发展新体制;要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就业,搞好广泛的教育和培 训工作,不断改善和提升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二)坚持发展和辩证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并实行多要素参加收入分配的制度,这的确是 马克思没有想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充分调动各 方面的积极性,包括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营经济的积极性,承认和保护资本等 非活劳动要素的合法收入。但收入的合法性与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不是一回事。私 营企业主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取的利润,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具有剥 削性质,这是一切以资本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有制经济的共性。不能说西方的或 历史上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有剥削,我国现阶段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没有剥削, 这是讲不通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 只要商品经济存在, 其基本理论就仍然适用, 而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是商品经济下资本生产方式的实 质。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已逾 1.5 亿。这 1.5 亿农民工所在企业,基本上是私 营和外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企业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雇佣劳动关系, 体现在利益分配上,必然是企业主无偿占有雇工所生产的剩余产品,雇工所获取 的只是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构建 和谐社会的条件下,我们要坚持发展和辩

证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全面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三) 维护劳动力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维护劳动力价值,就成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方面: 第一、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必须从包括劳动(劳资)关系在内 的生产关系内部而不是外部去寻求答案。劳资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 也是最大的和谐,我国现今的“劳资”关系不能再以“谁战胜谁”的思维方式来 处理,但也必须正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采用的是资本生产方式,雇佣 劳动恰恰包含着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那么剩余价值就一定是属于资本的,但社 会主义可以利用公有制基本制度来调整劳资关系。 第二、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建立保障机制的过程中,要保证劳资关系的正 常发展,使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在劳资关系调整中,政府应当承担 责任。政府的干预,不是行政式的,而是政策式的,即主要通过因势利导,培养 企业主关注劳动力再生产的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维护劳动者经济权 益提供法律依据。 第三、要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权利的公平正义,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 障。收入分配是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权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除了获得 生活必需品之外,还要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及其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将 逐渐拥有财产,摆脱“无产”状态。 三、结束语 《资本论》 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 著。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 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劳动价值论是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基石和支柱。 根基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价值规律是现代市场经济 理论的基础理论,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是配置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的 基础,它作用于经济运动的全部过程,既作用于微观,又作用于宏观。社会和谐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为和 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






读完 《资本论》 时, 它所带给我的感触还是很大的, 不仅仅是这本书的内容

,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就对社会的这种发展规律做出了深刻 的研究与认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做了全面的分析,为后代的学者及统 2 治者提供了现成的经验和教训,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指明了道路,我们从能学到什么: 我们从能学到什么:
对个人来说,资本论比其他的经济学著作都实用,国富论、经济学原理等教会我 们理论和方法,资本论却直接教给我们致富之道。它实实在在的提供资本主义社 会运行的现象和规律,揭示了富人致富之道。资本论直接分析的是当时世界上最 先进的资本主义——英国。直接分析的是社会上存在的两大阶级——穷人和富 人。分析了富人和穷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分析了富人和穷人对待同一政策的不同 态度,总之,马克思使用可大量的数字和史实,说明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秘密。
总结: 总结: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 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 意义,他不仅为 19 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 20 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 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 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 它都将被继承、 被发扬光大。 《资本论》毕竟是一部科学巨著,理论深奥,知识渊博,初学者读它是有 一定困难。 这就要求阅读有关原著的书籍的辅导材料。 而且我们在学习和研究 《资 本论》的过程中,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要切实掌握、深刻领会马克思 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又要运用马克思《资本论》的基本原理来指导我们今天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 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使用的方 法。”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新时代,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学说,使马克思种下的 理论之树永葆长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