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
- 格式:pdf
- 大小:143.30 KB
- 文档页数:2
城市边缘区域同构城市边缘区域同构摘要:边缘区是物质与能量互换活跃区。
城市的边缘区是城市生态的保护屏障,却往往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被蚕食。
本文以成都十陵片区为研究对象,剖析边缘在动态发展中,应用区域整体同构、体验式业态,构建生长在中的绿色屏障网络,发挥边缘区生态效应。
关键词:边缘区,生态,动态,同构,业态,生长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bstract: the fringe area of matter and energy are interchangeable active area. The edge of the city zone is urban ecological protection barrier, but usually in the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was fretting gradually. This paper ShiLing in chengdu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edg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overall regional isomorphism, experience in the industry and build the green barriers grows in the network,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ge area ecological effect.Keywords: fringe area, ecological, dynamic, isomorphism, industry and growth引言:城市代表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与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以及社会自身最生动的写照。
★★Part30 可持续发展(城市边缘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从产业结构来说,矿业是城市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这类城市往往因矿业开发而兴起,随着资源开发的周期、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等方面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有的因资源衰竭而衰退甚至消灭,有的则因为非矿替代产业的发展、或关链产业的纵深发展等原因而不断发展、壮大。
1、城市边缘区的特点(我国当前)(1)城市边缘区的过渡性主要体现在它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部,两种地域的特征兼而有之。
在城市边缘区的内侧以建成区为主,在外侧以乡村为主。
边缘区具有较为典型的圈层结构,内圈层倾向于城市形态,外圈层倾向于乡村形态。
在土地利用方面,非农业用地在内圈层所占比重较大,农业用地在外圈层所占比重较大,农业用地以经营服务于主城区的城郊农业为主。
(2)城市边缘区属于城市、乡村和外来成分共同作用的地域,其混杂性特征相当突出。
(人口、经济、景观)(3)城市边缘区的动态性主要起因于主城区的膨胀扩张和边缘区的乡村——城市转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CBD的扩大和升级。
2、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边缘区既确保自身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发展,又促进内城区和郊区的可持续发展,即必须兼顾三方面的利益。
(2)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以市中心区的膨胀扩张为动力。
另一方面可藉此过程缓解甚至消除内城区的“城市病”,即通过疏散内城区的人口和企业、促进内城区的改造升级来加速自身的发展。
(3)主城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边缘区的环境生态质量为代价,主城区与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同步和互不排斥的,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必须确定统一和明确的目标。
(5)边缘区的开发建设是一种乡村——城市社会经济转型过程.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减少内城区产业外迁和边缘区非农业产业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使边缘区具有较高的发展起点。
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城市边缘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边缘区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功能需求,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意义城市边缘区域作为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地带,承载着城市的延伸和农村的融合。
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边缘区域,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并推动城市与农村协同发展。
因此,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原则1. 综合协调原则:在城市边缘区域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和协调城市扩展、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多种因素,实现各项规划目标的统一。
2.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确保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适度开发原则:在规划城市边缘区域时,需要根据区域特点和功能需求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和用地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 社会参与原则:城市边缘区域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共同决策,促进规划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城市边缘区域规划的方法1. 区域分析: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区域的特点和问题,为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功能分区:依据城市边缘区域的不同功能需求,划分不同用地功能区,如住宅区、工业区、农业区等,确保各类功能的协调发展。
3. 环境保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和修复区域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4.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市边缘区域时,要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气等,为区域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5. 土地利用优化: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并满足不同需求的城市发展。
城市边缘地区规划整合城乡资源与服务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与农村交界处,承载着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功能。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整合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这里将探讨城市边缘地区规划整合城乡资源与服务的策略,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科学评估城市边缘地区需求在规划整合城乡资源与服务之前,科学评估城市边缘地区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充分了解人口变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需求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依据。
同时,还需要考虑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等独特需求,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有机结合。
二、优化土地利用和产业布局合理利用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资源,是整合城乡资源的核心任务之一。
通过科学规划,可以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土地资源的问题,促进城市与农村的有机结合。
此外,还需优化产业布局,鼓励农业、旅游等发展,提升城市边缘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边缘地区规划整合的重要保障。
在城市边缘地区,应注重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交通通达性、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能源供给能力。
同时,也需要加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四、推进城市边缘地区产业升级对于城市边缘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鼓励企业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引进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城市边缘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网络建设,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五、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整合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同时,还需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推广可持续农业种植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乡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六、加强政策引导和投入支持为促进城市边缘地区规划整合,政策引导和投入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城市边界是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城市与乡村、自然及其他城市相互交错和干扰的地方。
城市边界具有多重空间属性,包括物理边界、功能界限、文化界面、环境界线等。
这些空间属性不断变迁,受到城市发展、社会变迁、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城市边界的物理边界属性包括界限明显、空间分明、建筑密度低等特点。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边界的物理边界逐渐消失,原本的城市边缘逐步成为城市的新中心区。
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区域间交通的便捷,城市边缘融入了乡村和自然景观,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观空间。
城市边界的功能属性指城市的不同区域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差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变革,城市边界的功能空间出现了新的变化。
例如,城市边界原本的工业区逐渐演变为高端科技研发区,而原本的住宅区则尤为注重生态环保和舒适性,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边界的文化属性通过城市边缘的建筑、人文景观、文化活动等元素体现出城市的人文特征和历史传承。
城市边界的文化属性同样也在不断变化,例如城市的美学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更新。
世界各地的城市边缘也在逐步融合,超越地域和国度的差异,成为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
城市边界的环境属性指城市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
城市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边界的环境属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城市边界的环境保护,需要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回归自然,在城市边缘创造环保的互动空间。
综上所述,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城市边界空间也在不断变迁。
城市规划者需要根据城市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合理调整城市边界的空间布局,创造宜居、和谐、可持续的城市空间。
同时,城市边界的变迁也需要城市居民和公众广泛参与,促进城市边界的互动和创新,共同谱写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篇章。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2008-01-21 10:39:00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具有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
尽管城市边缘区研究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由于我国仍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受外部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城市边缘区的功能、特征以及空间结构等都在变化之中,使城市边缘区还会有种种问题凸显,而未来还会出现地域规模更为广阔的城市边缘区,因此,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十分重要。
1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总体进展1.1 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中期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1.1.1 大城市边缘区特征研究城市边缘区具有与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社会、经济以及景观特征间。
顾朝林(1993)等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的人口、社会、经济以及土地等多种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的深入研究表明:①过渡性和动态性是基本的人口特征;②社会空间分异明显;③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由于受级差地租及比较收益规律支配,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经济活动具有圈层分布的特征;④而城市边缘区的用地具有城乡用地犬牙交错的特点,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都具有从城市向郊区衰减的特征,基本遵循距离衰减规律。
林炳耀在对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从产权、地价以及人口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大城市边缘区社会经济特征变动的影响因素。
1.1.2 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研究空间结构是城市边缘区研究的重点内容。
顾朝林(1995)等研究发现,北京城市边缘区大致形成三个分异带:①内环带宽约5km,为城市与农村交错地区,是精细蔬菜、花卉、苗圃等园艺农业分布带;②近郊环带宽10-15km,为蔬菜、畜牧(奶蛋为主)混合农业分布为主;③远郊环带为粮、经、果、牧综合农业分布带;涂人猛(1990)认为可以将城市边缘区划分为内层边缘区、中层边缘区和外层边缘区三个层次,并以武汉市为例研究了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结构,认为内边缘区已经形成多种高层住宅区,有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和社区组织系统,已经成为城市连绵区的一部分,中层边缘区内有大型企业、经济开发区等,外层边缘区为郊县地带,以农业为主,保留有大片的农田。
规划中的城市边缘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边缘地区也变得愈发重要。
这些地区在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规划中的城市边缘地区的重要性,并介绍在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
一、引言城市边缘地区是指城市发展边缘的地带,通常是城市与郊区之间的过渡区域。
这些地区往往具有较弱的城市化程度,但随着城市的扩张,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
在规划中充分考虑城市边缘地区的特点和需求,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边缘地区的重要性1. 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边缘地区往往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
合理规划和开发这些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同时,合理利用城市边缘地区的土地资源,可以减少对农田和自然保护区等宝贵资源的占用,维护生态平衡。
2. 调整城市发展格局城市边缘地区往往是城市扩张的重要方向。
通过规划边缘地区的合理发展,可以缓解城市中心地区的交通压力,调整城市发展的格局。
合理利用城市边缘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可以实现城市的多中心发展,推动城市空间的均衡布局。
3.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边缘地区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通过规划和发展边缘地区的产业和服务业,可以吸引人才和资本的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同时,边缘地区的发展也可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工等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
三、规划中需要考虑的因素1. 自然环境城市边缘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在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保留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时,规划中需要合理划定自然保护区和建设用地的界限,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基础设施城市边缘地区通常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如交通、水、电等。
在规划中需要考虑如何建设和完善这些基础设施,以满足边缘地区居民的基本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需要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高城市边缘地区与城市中心地区的联系和交通效率。
3. 社会服务设施为了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城市边缘地区需要建设相应的社会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
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空间重构研究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扩张中,城市边缘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区域。
它既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问题。
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空间重构,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课题。
城市边缘区通常是指城市建成区与乡村地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这一区域的特点十分鲜明,它的土地利用往往较为混杂,既有农业用地,也有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
而且,人口构成也相对复杂,既有本地的农村居民,也有外来的务工人员。
这种复杂的土地利用和人口构成,导致了城市边缘区社会空间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空间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水电、通信等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公共服务设施也不够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相对匮乏。
这使得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也制约了区域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空间重构变得日益紧迫。
这一重构过程,首先体现在土地利用的优化上。
通过合理规划,将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例如,将一些低效的工业用地转化为商业或居住用地,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农业在城市边缘区逐渐向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引入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
同时,积极发展与城市相配套的服务业和轻工业,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在社会空间重构中,人口的流动与重新分布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随着城市边缘区就业机会的增加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流入。
这不仅包括外来的务工人员,还包括一些城市居民为追求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而选择迁移至此。
人口的流入带来了新的需求和消费观念,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空间的重构。
交通设施的改善对于城市边缘区的社会空间重构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交通网络能够加强城市边缘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促进资源的流通和共享。
新建的道路、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使得居民的出行更加便捷,也有助于拓展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空间。
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的概念
城市核心区,又名都市核心区,是一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活动最集中的地区,是城市公共活动体系的主要部分。
城市核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为城市和城市所在区域集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服务空间,并在空间上有别于城市其它地区。
城市边缘区是“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它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换地区”。
城市设计中的城市边缘地区规划与开发城市的边缘地区在城市设计和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地区通常是城市发展的边缘区域,处于城市中心与郊区之间。
边缘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市民生活品质以及实现城市繁荣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设计中的城市边缘地区规划与开发的重要性、挑战和解决方案。
一、城市边缘地区规划与开发的重要性城市边缘地区规划与开发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这些地区往往是城市扩张的发展方向。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需要不断扩大其边界以容纳更多的人口和活动。
边缘地区的规划和开发能够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避免城市蔓延对农田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其次,边缘地区规划和开发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可以有效利用土地和资源,并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此外,边缘地区的规划还可以优化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交通流畅度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问题。
最后,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和开发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至关重要。
这些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住房、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为市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合理的规划还能够提供更多的绿地和休闲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享受。
二、城市边缘地区规划与开发的挑战城市边缘地区规划与开发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边缘地区的规划需要考虑到城市中心区域和周边农田、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
过度的城市扩张可能导致农田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而影响到食品安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其次,边缘地区规划还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
由于边缘地区往往是城市扩张的新兴区域,所以往往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因此,在规划和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以保障居民的生活需求。
此外,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和开发还需要解决土地使用和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边缘地区的土地往往是农田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因此,在规划和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补偿问题。
城市边缘地带规划合理利用城市边缘空间城市发展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边缘地带的规划和合理利用,成为了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城市边缘地带规划合理利用城市边缘空间的意义、挑战和策略。
一、意义城市边缘地带规划合理利用城市边缘空间的意义在于:1. 增加城市空间资源:城市边缘地带通常具有较大的可开发空间,合理规划利用可以扩大城市范围,增加城市空间资源,缓解城市扩张压力。
2.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城市边缘空间有助于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域,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合理利用城市边缘空间可以增加城市绿地、休闲娱乐区域等公共空间,提供更多宜居的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4.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利用城市边缘空间可以避免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挑战城市边缘地带规划合理利用城市边缘空间面临以下挑战:1. 土地权益问题:城市边缘地带通常存在多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体农民,土地的征地和流转涉及到土地权益的保护和合理补偿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2. 城市规划和建设难度大:城市边缘地带规划和建设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充分考虑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布局和保障,同时要避免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城市边缘地带的规划和利用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同时引进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规划和开发。
三、策略为了实现城市边缘地带规划合理利用城市边缘空间的目标,可采取以下策略:1. 综合规划:制定综合规划,明确城市边缘地带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布局,统筹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环境保护,并将城市边缘地带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2. 引导发展:根据城市边缘地带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引导发展产业、建设项目等,推动城市边缘地带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浅析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摘要】在我国城市规划中尽管包括城市边缘区规划,但其重点是副食品基地的布局等内容,贫乏的内容使边缘区基本上成为缺乏规划管理的“灰色”地带。
所以要在研究边缘区空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制订全面的合理规划。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退二进三”;规划管理;改革管理体制城市边缘区(urban fringe)指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或由城市向郊区过渡的地带。
城市边缘区位于已建成的外城区的边缘,表现出明显的城乡结合部和城乡经济混合增长的特征。
当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进入中心区与外围区同步发展的旺盛建设时期,小城市的外缘建设亦在迅速起步,城市边缘区是多数大中城市的主要增长地域。
在我国城市边缘区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企业布局和对于短期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加之未能展开科学有效的管理,逐渐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问题。
加强城市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加速CBD的改造,改善城市地域结构,提高城市土地开发效益,优化城市功能区布局,以至于搞好整个城市和周围地区的开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大城市郊区则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表现为一些新的取向:城市改造中的“退二进三”使工业郊区化外延、大城市改造中的“原住民”郊区化迁移、新兴居住用地的郊区化扩散等等。
主城区面临过度集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压力,出现包括环境、交通、地价等方方面面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使得居住和工业用地到主城区以外寻找空间,显现出城市分散化、郊区化发展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大城市边缘区日益成为大中城市的主要增长地域,形成了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
在我国特殊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边缘区城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城市与其边缘区城镇通过扩散与聚集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
在由大城市——边缘区城镇——农村腹地共同构成的大的经济区域中,这些城镇具有更强的发展优势,能够依托中心城市,协调好与各方面的关系,共同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消除城乡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