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应78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68例炎琥宁临床配伍不良事件分析关键词炎琥宁注射剂;配伍;不良事件炎琥宁注射剂是用传统中药穿心莲提取物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酐酯化,再经成盐而制得,是穿心莲内酯的新型衍生物,具有明显的抗炎、解热、抗癌的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人群[1]。
但该药在临床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中,近年来有诸多配伍禁忌的报道,有报告显示,在发生不良反应的各类重要注射剂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最多的是注射用炎琥宁(12.83%)[2]。
为此,作者对本市7所二级以上医院68例炎琥宁配伍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旨在为炎琥宁的临床合理规范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统计枣庄市7所二级以上医院2012年5月~2016年8月自发上报的ADR报告,其中68例关于炎琥宁配伍禁忌的报告作为研究资料。
1. 2 方法对68例炎琥宁配伍禁忌报告提供的数据进行药品种类、配伍反应、处理、后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 1 与炎琥宁配伍禁忌的药品种类其中维生素B6 5例(7.35%),转化糖电解质9例(13.24%),洛美沙星4例(5.88%),果糖二磷酸钠4例(5.88%),胃复安5例(7.35%),头孢哌酮5例(7.35%),盐酸川芎嗪12 例(17.65%),盐酸硫普罗宁2例(2.94%),阿奇霉素3例(4.41%),葡萄糖酸钙5例(7.35%),盐酸氨溴索6例(8.82%),氨曲南5例(7.35%),門冬氨酸钾1例(1.47%),硫酸丁胺卡那1例(1.47%),必咳平1 例(1.47%),配伍禁忌的反应为出现不同程度的白色浑浊、沉淀、絮状物、胶冻状结晶等。
2. 2 发生炎琥宁配伍禁忌后的临床处理统计显示45例(66.18%)护士更换了输液器,23例(33.82%)护士撤除炎琥宁液体,替换为0.9%氯化钠注射液(NS)和更换输液器,提示护士均能熟练掌握药物配伍禁忌出现后的应急处理,处理及时,措施得当。
2. 3 对患者的影响68例配伍禁忌经及时处理均未对患者躯体造成不良后果。
注射用炎琥宁的副作用
炎琥宁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药物,由炎癣链球菌菌毛菌感染产生的羟胺产物与革兰氏阴性杆菌或髓单胞菌感染所产生的酸及α-内酰胺酶所造成的肺炎链球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
注射用炎琥宁作为一种抗生素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
1.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和胃不适等消化道不良反应。
2. 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瘙痒等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
3. 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头晕、乏力、失眠等神经系统不适。
4. 肝功能损害:罕见的副作用,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表现为黄疸、肝酶升高等。
5. 肾功能损害:可能引起肾功能异常,包括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
6. 血液系统反应:如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注射部位疼痛、静脉炎症等局部不良反应。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或副作用,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请注意,以上副作用仅为举例,具体的副作用可
能因个体差异而异,还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和说明书的指导。
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映78例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注射用炎琥宁所致的不良反映发生的特点,增进临床平安用药。
方式搜集国内文献报导的78例注射用炎琥宁引发的不良反映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注射用炎琥宁的不良反映以皮肤过敏反映最为常见,过敏性休克最严峻。
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对注射用炎琥宁引发的不良反映的监测,确保用药平安。
【关键词】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映;文献分析注射用炎琥宁的要紧成份是以爵床科植物穿心莲叶中所提取的穿心莲内酯,与琥酸酐反映生成脱水穿心莲内酯琥酸半酯后,再生成单钾盐制成的注射用粉针。
炎琥宁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等作用,临床经常使用于细菌、病毒感染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肺炎的医治。
该药尽管疗效确切,应用普遍,但随着临床应用的日趋普遍,在临床应用中亦可见不良反映(ADR)。
笔者对国内最近几年来关于注射用炎琥宁所致ADR的报导进行整理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式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总库(CNKI网络版)》与《维普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2020年的资料,搜集到注射用炎琥宁的ADR资料66篇,涉及医药期刊21种,共计78例。
对所检索的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映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2 结果ADR在不同年龄的散布情形。
78例ADR病例中,男27例,女51例;年龄最大 76岁,最小岁,其中又以5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多数(27例),年龄散布详见表1。
发生时刻在78例ADR中,最快的为用药后2min,最慢的为持续用药5天后;用药30min~5天内显现ADR者最多,占总数的97%,详见表2。
不良反映类型及临床表现注射用炎琥宁的ADR类型较多,主若是过敏反映,第二是干咳、呕吐、呼吸困难等较为常见。
显现不良反映,经当即停药及对症处置后均治愈。
详见表3。
表1 注射用炎琥宁致不良反映患者的年龄散布表 2 注射用炎琥宁致不良反映发生时刻散布表3 注射用炎琥宁致ADR类型及临床表现散布用法用量及过敏史 78例不良反映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qd;最小剂量80mg,最大剂量为800mg。
炎琥宁的副作用
炎琥宁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制剂,用于治疗湿热盛火、火热病等症状。
虽然炎琥宁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副作用。
以下是常见的炎琥宁副作用:
1. 胃肠反应:炎琥宁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
这些症状一般在用药后不久出现,较为短暂,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
2. 肝肾损害: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炎琥宁可能引起肝肾损害。
临床上少见,但仍需警惕。
使用中药制剂时,应遵医嘱进行适当的监测,避免肝肾功能异常。
3. 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对炎琥宁或其成分可能存在过敏反应。
常见的过敏症状有皮疹、瘙痒、荨麻疹等。
若出现过敏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处理。
4. 药物相互作用:炎琥宁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例如,炎琥宁可抑制某些药物的肝酶代谢,导致这些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炎琥宁时,需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以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总之,炎琥宁作为一种中药制剂,经临床应用确实有一定疗效。
但就像其他药物一样,它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引起重视。
在使用炎琥宁时,应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增减用药剂量,如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
同时,在用药期间保持健
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的风险。
注射用炎琥宁所致不良反应78例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分析注射用炎琥宁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方法收集国内文献报道的78例注射用炎琥宁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注射用炎琥宁的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反应最为常见,过敏性休克最严重。
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对注射用炎琥宁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注射用炎琥宁的主要成分是以爵床科植物穿心莲叶中所提取的穿心莲内酯,与琥酸酐反应生成脱水穿心莲内酯琥酸半酯后,再生成单钾盐制成的注射用粉针。
炎琥宁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等作用,临床常用于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病毒性肺炎的治疗。
该药虽然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但随着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在临床应用中亦可见不良反应(ADR)。
笔者对国内近年来关于注射用炎琥宁所致ADR的报道进行整理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方法检索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总库(CNKI网络版)》与《维普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2008年的资料,收集到注射用炎琥宁的ADR
资料66篇,涉及医药期刊21种,共计78例。
对所检索的注射用炎琥宁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2 结果
2.1 ADR在不同年龄的分布情况。
78例ADR病例中,男27例,女51例;年龄最大 76岁,最小1.5岁,其中又以5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27例),年龄分布详见表1。
2.2 发生时间在78例ADR中,最快的为用药后2min,最慢的为连续用药5天后;用药30min~5天内出现ADR者最多,占总数的97%,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注射用炎琥宁的ADR类型较多,主要是过敏反应,其次是干咳、呕吐、呼吸困难等较为常见。
出现不良反应,经立即停药及对症处理后均治愈。
详见表3。
表1 注射用炎琥宁致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表 2 注射用炎琥宁致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表3 注射用炎琥宁致ADR类型及临床表现分布
2.4 用法用量及过敏史 78例不良反应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qd;最小剂量80mg,最大剂量为800mg。
溶解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
注射用炎琥宁正常剂量为成人400~800mg,小儿一般为400mg以下。
本次统计中,有过敏史者10例占总数的12.82%;无过敏史者68例,占87.18%;故是否具高敏体质者易引发ADR尚不可知。
2.5 ADR的治疗及预后此78例ADR的治疗及预后良好,未见死亡病例报道。
轻微的不良反应,停药后即可自愈,必要时可进行对症
治疗。
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发热、畏寒、惊厥严重不良反应时,皆立即停药,使患者半卧位并予以吸氧,再酌情选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抗组胺药(异丙嗪、氯苯那敏等)及对症处理后,全部治愈或好转。
3 讨论
3.1 个体差异不同年龄的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是不同的。
尤其是老人,身体状况差,ADR发生率较高。
在78例ADR病例中,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有27例,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久病、年老、体弱及肝肾疾病患者由于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靶器官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对药物剂量个体差异大,药效阈值变窄,易发生药物蓄积[1]。
因此对老年患者应慎重用药,用时剂量不宜过大,在临床使用中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给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输液影响 (1)中药注射液由于成分复杂,在提取、精制过程中有效单体纯度不够,在制剂过程中因添加助溶剂、稳定剂引起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均可引起不良反应[2]。
(2)中药注射液中某些色素、鞣质、淀粉或蛋白质,会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当与输液配伍后,易发生氧化或聚合反应;由于配伍引起pH值变化而析出,形成不溶性微粒[3]。
因此,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溶解稀释,尽量不要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4 预防措施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过敏性体质特别是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慎用或禁用。
注意静脉滴注速度,尤其是初次用药时,
以缓慢滴注为宜,在最初10min内应加强观察,排除原发病症状,一旦考虑为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建议医生在选择时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有效、安全的用药。
【参考文献】
1 宋培光.我院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安徽医药,2006,8(1):81-82.
2 张青叶,丛月珠,郝勇,等.浅析中药变态反应.中国药事,1997,11(3):205.
3 阎爱荣,彭芳辰.10种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9):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