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0.57 KB
- 文档页数:3
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的发病区别及综合防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棉花黄萎病与枯萎病的发病区别及综合防治1. 引言棉花生产中,黄萎病与枯萎病是两种常见的病害,它们虽然表现出相似的枯萎症状,但其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治方法有所不同。
棉花枯、黄萎病的症状及防治一、棉花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它有多种表现,有黄化型、黄色网纹型、青枯型、皱缩型、紫红型等。
苗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化型、枯斑型、顶枯型、光秆型等。
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后突然失水,叶片变软下垂萎蔫,接着棉株青枯死亡,此为青枯型。
黄化型大多从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后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和茎部的导管部分变褐。
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病部出现网状斑纹,渐扩展成斑块,最后整叶萎蔫或脱落,该型是该病早期常见典型症状之一。
皱缩型表现为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有时与其它症状同时出现。
紫红型苗期遇低温,病叶局部或全部出现紫红色病斑,病部叶脉也呈现红褐色,叶片随之枯萎脱落,棉株死亡。
半边黄化型棉株感病后只半边表现病态黄化枯萎,另半边生长正常。
该病有时与黄萎病混合发生,症状更为复杂,表现为矮生枯萎或凋萎等,纵剖病茎可见木质部有深褐色条纹。
二、棉花黄萎病症状棉花黄萎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出现症状。
一般在4—6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大量发病,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
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
划分为落叶型、枯斑型和黄斑型等。
落叶型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苞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
枯斑型的叶片症状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
黄斑型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扩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
棉花枯黄萎病怎么防控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控措施棉花枯、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长的主要病害,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快速增加,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棉花种植产业的发展。
那么棉花枯黄萎病怎么防控呢?今天就来介绍一下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控措施。
1、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剖开棉花茎秆可看到木质部导管变黑褐色,这是识别枯萎病的一种简易方法。
在潮湿的条件下,枯死的病株茎秆表面能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
棉花黄萎病症状一般到现蕾后才出现,在花铃期大量发病。
常见的症状是:病株由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发展,病叶边缘稍向上卷曲,叶脉间出现淡黄色不规则斑块,俗称“西瓜皮状”或“鸡爪状”,甚至整个叶片变枯焦,脱落成光秆。
潮湿时病叶上可以长出白色霉层,剖开茎秆,可见木质部导管变褐色,但较枯萎病株色浅。
2、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规律棉花枯、黄萎病均能在棉籽、病株残体和土壤中越冬,新病区通过调运带病棉种传播蔓延,老病区以土壤传播为主,土壤、粪便、粪肥、种子上携带病菌主要在棉花幼苗期从根系侵入,以后进入导管,在导管内部繁殖和向上扩展,导管受害阻碍水分的运输,使棉花表现出各种症状。
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发展首先与温度关系密切。
枯萎病土壤温度20℃左右时开始发病,20℃~30℃最适宜,30℃以上时病情停止发展。
黄萎病最适宜温度25~28℃,低于25℃或高于30℃发展缓慢,35℃以上有症状隐退现象,因此苗期黄萎病一般很少发生,现蕾期开始发病,花铃期是发病盛期,吐絮期逐渐停止发展;其次是老棉区连作棉田菌源充足,田间适宜,枯、黄萎病发生相对严重。
3、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控措施3.1养护根系棉花枯、黄萎病是以土传为主的顽固性病害,土壤中有病菌从棉苗根部侵入,到达根、茎部,病菌破坏植株的疏导组织,造成植株萎蔫、黄叶、枯死。
所以枯、黄萎病的防控先要保根。
7月上旬挑地膜,使根系下扎,并利于中耕,以增强棉花抗病能力;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发根。
可用爱多收6000倍液在苗期喷,10d一次,连防3次。
棉花黄萎病和枯萎病的防治黄萎病症状:在苗期及定植初期易染。
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及叶脉间首先发黄,逐渐发展至叶片半边或整个叶片发黄。
天气干旱或晴天中午前后棉苗萎蔫,早晚恢复正常。
后期由黄变褐,有时叶缘向上卷曲,萎垂或脱落,严重时病株叶片落光,仅剩茎秆。
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
将种子用55℃温水浸15分钟,再移入冷水中冷却,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然后催芽播种。
②苗床处理。
每平方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克~15克与土充分拌匀制成药土,然后将药土制成苗钵备用。
另按10公斤细土配10克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的比例拌制盖种用土。
播种时做到用药土对种子下垫上盖。
③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300倍液灌根,每平方米灌药液5公斤,7天一次,连灌2次~3次。
枯萎病症状:棉花枯萎病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现蕾前后发病最盛。
可归纳为5种类型:①黄色网纹型:病株叶脉变黄,叶肉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大部呈黄色网纹状,叶片逐渐萎缩枯干。
②黄化型:叶片边缘局部或大部变黄,萎缩枯干。
③紫红型:叶片局部或大部变紫红色,叶脉也呈紫红色,萎缩枯干。
④青枯型:叶片突然失水,叶色稍变深绿,叶片变软变薄,全株青干而死亡,但叶片一般不脱落,叶柄弯曲。
⑤皱缩型:5片~7片真叶时,大部分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形,色深绿,节间缩短,比健株矮小,一般不死亡。
成株期症状有多种类型。
叶片也可表现为黄化型、网纹型等类型,容易落叶。
重病株顶部叶片皱缩畸形,色深绿,节间缩短,株型矮小。
雨后常出现急性凋萎型,棉株突然失水。
叶片迅速凋萎青枯,叶片下垂,常落叶成光秆。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枯萎病最简单、经济和有效的措施。
2、轮作换茬。
3、加强栽培管理。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病重田块要施速效氮肥。
4、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500倍25%使百克药液加500倍“美洲星”液肥进行灌根,每病株灌100毫升~150毫升。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识别与防治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是棉花成株期主要的病害,也是当前危害棉花最重的病害,二者常混合发生,被称为棉花上的“癌症”,一旦发生难以根除,结果造成严重减产。
一、发病规律枯萎病子叶期至结铃期均可发病,以5片真叶到蕾铃期发病较重,危害盛期多在现蕾期。
气温在20℃时开始发病,25℃-30℃病情受抑制,秋季温度下降到25℃左右又出现二次发病高峰。
黄萎病发病适宜温度25℃-28℃,较枯萎病高,所以发病高峰出现较枯萎病晚。
一般棉花现蕾后开始出现病株,7-9月开花结铃期进入发病高峰。
二者在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率都高。
沙质酸性土壤和缺钾棉田枯萎病发生较重。
大水漫灌或伏期不热、阴雨天多,是黄萎病大发生的有利条件。
二、症状识别(一)棉花枯萎病为全株性系统侵染病害,常表现为萎蔫、畸形、叶片呈黄色网纹状或变紫变黄,有时表现为急性青枯或节间缩短,植株矮小,严重时整株枯萎死亡。
不同环境下表现症状不同,有时一块田同时出现几种症状,但成株期都表现为植株矮化,根茎部导管呈深褐色,剖削根茎可见明显深褐色条纹,自根部到顶端形成一条直线。
几种典型的症状如下:1、黄网型:病株叶片边缘和近叶脉处出现黄色斑块,叶肉保持绿色,形成黄色网纹状。
随后,病斑扩大,叶片枯萎脱落。
多发生在湿度较大棉田。
2、黄化型:叶片部分或全部变黄,网纹不明显,并逐渐萎蔫死亡。
多发生在高温环境下。
3、紫化型:叶片部分或全部变暗紫色,与遭受冻害的棉苗相似。
多发生在低温环境和盐碱地。
4、青枯型:全株或半边叶片急性青枯死亡,但叶片在短期内仍能保持绿色。
多发生在天气急剧变化,特别是雨后天晴时易出现。
5、皱缩型:叶色深绿、皱缩、增厚,轻病株能存活,重病株叶片萎蔫干枯脱落,提前枯死。
(二)棉花黄萎病为系统侵染病害,分为枯斑型和落叶型(光杆型)。
1、枯斑型:感病初期,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淡黄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并褪绿变黄色,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叶片变厚发脆。
2023-11-08CATALOGUE目录•棉花黄萎病的症状识别•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条件•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方法•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评估•棉花黄萎病防治的未来展望01棉花黄萎病的症状识别典型症状叶片枯萎01棉花黄萎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叶片枯萎。
初期,病株叶片出现淡黄色或黄色斑块,斑块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
随着病情的发展,斑块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叶片枯萎、脱落。
生长缓慢02受黄萎病影响的棉株,生长速度会明显减缓。
病株茎杆细弱,植株矮小,分支减少,铃数和铃重也明显下降。
根系发育不良03黄萎病还会影响棉花的根系发育,导致根系变小、萎缩,甚至出现黑根。
此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棉花的生长不良。
侵染性强棉花黄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具有很强的侵染性。
病菌可以通过土壤、灌溉水、肥料和农机具等传播,在棉花生长季节中不断侵染健康的棉株。
发病特点气候影响气候条件是影响棉花黄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发病率。
而在高温、干旱的天气下,棉株的抗病能力会相对增强。
土壤因素土壤类型、pH值、含水量等因素也会影响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沙质土壤、低pH值、高含水量的土壤有利于病菌的生存和繁殖,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发生规律侵染循环棉花黄萎病的发生规律主要包括侵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棉株三个环节。
病菌以菌丝体形式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天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菌丝体萌发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灌溉水、肥料和农机具等途径传播,侵染健康的棉株。
流行因素棉花黄萎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品种抗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病害容易大发生。
此外,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连作和缺乏抗病品种也会加重病害的流行。
02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棉花黄萎病病原菌的菌丝呈白色或浅灰色,表面光滑或略粗糙,有时产生分枝和隔膜。
菌丝病原菌的孢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无色透明,表面光滑或有突起物。
XIANDAINONGCUNKEJI植物保护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1病害症状1.1棉花枯萎病症状。
棉花枯萎病在棉花整个生长发育季节侵染和为害棉花,病株表现为萎蔫、畸形,导管黑褐色,叶片呈黄色网纹或变紫、变黄,有时萎垂,表现急性青枯或节间缩短,植株矮小,严重时整株枯萎死亡。
有时一块田同时出现几种症状,但都有共同特征:即植株矮化,根茎部导管呈深褐色条纹,从根部到顶端形成一条直线。
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1.1.1黄色网纹型。
是棉花枯萎病早期典型症状。
病苗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多发生在叶片边缘和近叶脉处,中间叶肉保持绿色,形成黄色网纹状。
随后,病斑扩大,叶片枯萎脱落。
温暖、高湿条件下易出现。
1.1.2紫红型或黄化型。
叶片变成紫红色或黄色,网纹不明显,并逐渐萎蔫死亡。
气温较低时易出现。
1.1.3青枯型。
全株或半边叶片急性青枯死亡,但叶片在短期内仍能保持绿色。
常在天气急剧变化,尤其是雨后天晴时易出现。
1.1.4皱缩型。
叶片皱缩,增厚,叶色深绿,轻病株能存活,重病株叶片萎蔫干枯脱落,提前枯死。
1.2棉花黄萎病症状。
棉花黄萎病为系统侵染病害,分为落叶型(光秆型)和枯斑型。
感病初期,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淡黄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并褪绿变黄,叶片边缘向下卷曲,叶片变厚发脆。
随后,病斑边缘至中心颜色逐渐加深,但靠近主脉处不褪色,呈黄色掌状斑纹,主脉及附近保持绿色,叶肉变厚,叶片向下卷曲,后期叶片焦枯,由下向上脱落。
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枯焦破碎,脱落成光秆。
病株一般不矮缩,可少量结铃,但早期发病重的植株较矮小。
落叶型症状为病叶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大片褪绿萎蔫,叶色由淡黄色急速变为黄褐色至紫褐色,叶缘向背面卷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和果枝顶端变褐枯死,蕾、花、铃、叶片大量脱落,10d左右即落成光秆。
剖削病株根、茎和叶柄,可见木质部有淡褐色变色条纹。
1.3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症状区别。
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而黄萎病的症状是自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枯萎病病叶全部或局部叶脉褪色变黄,最后全叶变黄枯焦脱落,黄萎病病叶叶脉及附近叶肉仍表现绿色,叶片边缘稍向上翻卷,但不易脱落;枯萎病其根、茎维管束为黑褐色,但黄萎病为褐色。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怎么防控防治策略是什么近几年,随着棉花种植日趋广泛,棉花种植产区深受枯萎病、黄萎病的侵害,给棉农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那么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怎么防治呢?下面跟随火爆农资招商网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一、棉花枯萎病(一)棉花枯萎病田间症状识别症状棉花感染枯萎病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
(1)黄色网纹型:病苗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呈现黄白色网纹状斑块,可扩大到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
(2)紫红型:病苗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型,叶脉多呈现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
(3)黄化型:病苗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部分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
(4)叶片突然失水,变软下垂,叶色稍显深绿,最后病株青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
(5)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顶部叶片可能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
(6)萎蔫型:株型无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杆。
不论是哪种症状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深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二)防治措施1、保护无病区(1)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病区棉种严禁外调,禁止由病区调入带菌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坚决保护无病区。
(2)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
(3)种子消毒处理:外调棉种应用硫酸脱绒和药剂消毒处理。
(4)402药液温汤浸种:缸内装65℃左右热水100公斤,再加入50亳80%的402抗菌剂,搅匀,倒入硫酸脱绒棉种40公斤,药液温度在55--60℃之间,浸闷0.5小时后捞出,可直接播种或晾干后备用。
2、消灭零星病区:零星病区田间病株少,发病率在千分之一以下,应及时消灭零星病区。
(1)拔除病株,消灭病源,将病株带出棉田烧毁。
(2)病土处理:拔除病株后,对病土进行药剂处理,铲除病点。
棉花黄萎病及其防治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这是一种危害棉株维管束的土传性病害,在我国棉产区的棉花黄萎病主要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它具有分布广、危害重、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久等特点,也被称之为棉花的“癌症”。
棉花黄萎病发病的最适温度是22℃~28℃,当低于22℃或高于30℃时则发病缓慢,当温度达到35℃以上时症状则会暂时隐蔽。
一、发病规律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在我国主要是大丽轮枝菌,这是一种寄生兼腐生的植物病原菌。
病原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微菌核等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其中土壤中的微菌核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主要分布在40cm之内的土层中,并且可以存活许多年。
当遇上适宜的温、湿度,大丽轮枝菌从病菌孢子萌发出菌丝体,接触到棉花的根系,菌丝体即可从根毛或伤口处(虫伤、机械伤)侵入根系内部,并在导管内迅速繁殖,产生大量小孢子,这些小孢子随着输导系统的液流向上运行,依次扩散到茎、枝、叶柄、叶脉和铃柄、花轴、种子等棉株的各个部位。
棉株感病枯死后,棉花黄萎病菌在土壤中能以腐殖质为生或在病株残体中存活,连作棉田土壤中不断积累菌源,就形成所谓的“病土”,也是黄萎病发生的主要根源。
不同棉花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多雨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和流行,尤其是在雨季或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病菌的侵染和传播速度会加快,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
另外土壤中的微菌核数量及存活状况是影响黄萎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耕作层土壤中微菌核的存活和繁殖能力越强,病害发生程度越严重。
二、症状特征棉花黄萎病一般在3-5片真叶期开始显症,生长中后期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7-8月开花结铃期达发病高峰。
症状主要表现为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
果枝上的病叶由内向外发展,初期病叶叶肉淡黄,随后叶缘向上卷曲,叶肉变厚。
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枯焦破碎,只留叶脉呈鸡爪状叶痕,后期叶片萎蔫、下垂、脱落成光秆,剖开茎秆可见维管束变为淡褐色。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摘要:棉花产量的好与坏,与农民的收入的多与少息息相关,很多温度适宜的地区都会生产棉花,棉花可以带动当地农民的经济,为农民造福。
而棉花在种植过程中也会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这两种病是导致棉花减产的重要因素,可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经济状况。
本文将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发展进行研究,并制定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使棉花产业可以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防治措施棉花一旦发生枯萎病和黄萎病,就会降低产量,影响其质量,可以称得上是毁灭性的灾害,对于农民更是影响巨大。
在棉花刚刚出苗时,枯萎病就可以侵袭,会导致成片的死苗存在,对于那些活下来的棉苗,会出现特别矮小,结铃很少的现象,进一步影响了棉花的发展。
而黄萎病虽然没有枯萎病影响严重,但产生的灾害也不容小觑,感染黄萎病也会出现结铃较少的现象,严重者甚至不结铃,有些在刚开始的时候就会有落叶现象,可造成棉花减产百分之三十左右。
这两种病对棉花危害严重,可造成棉花减产减质,所以种植人员一定要加以重视,为棉花产业更好的发展而努力。
一、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的发病症状棉花的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生有着共同点,两者都是维管束系病害,病害都会侵袭其根茎部位,导致其导管发生变色,因其输导组织受到严重伤害,导致棉花枯萎,发生的大量的落叶。
一般枯萎病的发生时期比黄萎病早,它在棉花还是幼苗时期就能感染,棉花在定苗期有的就会发病,还有的会推迟,直到现蕾期才会出现症状,一旦出现枯萎病,就会导致大量的棉苗死亡。
然而这并没有完全结束,每到秋季,雨水频繁的时候,很可能还会再次发病。
病变主要表现在根茎部位,连成一条褐色的长线,当你把带病的叶片摘下时,会在叶柄茎部位发现褐色点样的特征,无病的棉苗内部会呈现白色。
一般情况下,黄萎病在棉苗时期无症状,它会等到现蕾期再出现症状,黄萎病很少发生幼苗期死亡的情况,前期病叶良好,没有症状,病株也不会出现萎缩的情况,还会有少量的棉桃结出。
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技术问答1、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主要有哪些不同?①枯萎病叶脉变黄,黄萎病叶肉变黄。
②枯萎病容易落叶成光杆,黄萎病有的年份后期落叶成光杆。
③枯萎病株型矮缩节间变短,黄萎病稍矮缩。
④剖秆后枯萎病维管束变为深褐色,黄萎病为淡褐色。
⑤枯萎病在现蕾期为发病高峰期,黄萎病发病高峰期在8月下旬的花铃期。
有的年份夏季久旱后暴雨或大水漫灌后,容易发生急性黄萎病。
2、棉花枯、黄萎病各是什么病原菌?①枯萎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镰刀菌属,尖孢镰刀菌种。
病菌在土壤内可存活10年之久。
②黄萎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轮枝菌属,大丽轮枝菌种。
病菌在土壤内可存活7年之久。
3、哪些条件容易导致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①多年连作,土壤内菌量大。
②低温:6-8月份如果遇到连续几天低温时,容易发生。
因半知菌类在温度低于28℃活动活跃。
棉株生长延缓。
③遮荫:棉株生长延缓,使棉株生长幼嫩,容易感病。
④高湿:6-8月份下暴雨或灌溉后排水不畅,易感病。
⑤高肥:氮肥施用过量,棉株生长过旺,枝叶幼嫩,容易感病。
⑥种子质量低劣。
⑦土壤雨后板结,不易散墒提温,易感病。
4、棉株感病的生理原因是什么?发芽的棉种及幼苗,其主根对菌液根感染具有免疫性。
随着次生根生长,免疫性即行消失。
这是因为幼苗在3-6叶期下胚轴导管顶壁存在,阻碍了病菌向上移动,随着棉龄增加,上下胚轴的导管开放,顶壁消失,抗性便趋下降。
当结铃增多,形成层呈休眠状态时,抗性又下降,下降速度与结铃量和形成层定型呈正比。
凡是使棉株生长幼嫩和生长发育延缓的条件,如遮荫、高肥、高湿、低温、种子质量低劣等,都能导致棉株抗萎性降低。
5、如何利用农业技术防治枯、黄萎病?①轮作倒茬。
重病地改种小麦、玉米5年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改种水稻2年。
②种植抗病品种。
在抗萎病程度上,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有些品种如GK-12,在抗萎性上表现良好。
另外,早熟品种抗性较低,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
③减少种子带菌机会。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以下是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方法:
1. 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能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土壤消毒: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土壤进行消毒,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种子及病菌的数量。
常用的方法有熏蒸、高温烘烤等。
3. 轮作休闲:合理安排棉花的轮作休闲制度,减少病害在土壤中的传播和积累,降低发病风险。
4. 土壤改良: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或有机质改良剂,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提高棉花抗病能力。
5. 密植增密:适度密植棉花,增加棉田内棉花的遮阴效果,降低病原菌的传播速度,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6.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施肥,合理掌握氮、磷、钾等养分的供应量,维持棉花生长发育的平衡,并增强棉花的抵抗力。
7. 及时发现病害: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害发生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比如使用药剂进行农药喷施,控制病害
的蔓延。
8. 病部清除:发现病害植株及时将其拔除,避免病原菌通过继续感染其他植株。
请注意,具体的防治方法应根据病害的不同、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农业专家的建议来采取。
同时,合理施用农药应遵循农药使用安全规范,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不良影响。
浅谈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要点
作者:刘芸芸曹磊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14期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检疫性病害,也是恶性病害,此病害的发生直接影响棉花的产
量和质量,可造成严重的损失,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均被列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
棉花枯萎病
和黄萎病的发病症状有其相似处,如若这两种病害同时发生在同一株上,会增加症状的复杂性。
棉花枯、黄萎病的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是依靠土壤传播为主的病菌,而种子和棉秆等
又能作远距离传播,传播速度快,故在防治上应注意,加强检疫,防止病区扩大。
对于棉花枯、黄萎病的防治本着“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原则,采取药剂浸种、灌根喷施相结合的预防方法。
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症状和防治技术,要以检疫制度、病田处理、种子处理、
农业防治等为主要防治技术措施
一、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病规律棉花枯萎病在土温20℃时苗期就开始发病,蕾期在土温
25-30℃时,若遇多雨时节,容易形成发病高峰期,而棉花黄萎病在棉花苗期很少发病,在蕾期和花铃期是发病盛期,若遇多雨,最易此病害的流行。
二、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病症状:棉花枯、黄萎病都是为害棉株输导组织造成全株发病
的病害。
棉花枯萎病是由下向上发展,也可沿顶端向下发展形成“顶枯症”,而棉花黄萎病的
症状是由下而上逐渐向上发展,一般不形成顶枯。
1、苗期发病症状
①棉花枯萎病在苗期发病症状:子叶或真叶出现黄色网纹斑或大块变色斑,或紫红型、黄
化型斑,易落。
气候骤变时出现急性青枯形病斑,有时只一个子叶萎蔫,常造成大量死苗。
②棉花黄萎病发病在苗期的症状:真叶边缘或主脉间叶肉变黄,呈嵌状斑纹,但叶脉不变色,病苗很少枯死。
2、成株发病症状
①棉花枯萎病发病株型表现上:节间短,矮化,常半边枯死,节上生出小叶小枝,呈丛生状;叶片有网状斑,易落,有时初期表现皱缩型,叶片变深增厚凹凸不平;病叶发生多数是有
下向上,逐渐枯落,只留顶部小叶,但有时也发生顶端向下枯死现象;茎、叶柄内部变色表现
在皮下及输导组织变黑褐色。
②棉花黄萎病发病株形表现上:一般不矮化,在叶片上出现嵌状斑,果枝上的病叶由内向
外发展,病株从下部叶片发病,逐渐向上扩散,叶片叶柄内部变色较浅,多雨时,病叶透生出
白粉状霉层,不多见。
三、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技术要点
1、严格实行检疫制度
加强检疫工作,保护无病区,实行专门机构与群众检疫相结合,执行现场检疫制种,对良
种场、种子繁殖基地出现的病害,需进行劈秆、鉴定,严禁病区种子和棉饼外调和留种。
2、病田处理
①零星发病的处理,必须把病害消灭在始发阶段。
控制病害蔓延,以铲除病点为主,发现
萎蔫现象的轻度病株,及时用70%敌克松1000倍液,每株500-750g药液进行灌根,药水渗完
后及时盖土,对促进病株恢复有一定作用;发现病株应立即拔掉烧毁,并在病株一平方米范围
内的土壤进行彻底消毒,用0.5度石硫合剂灌施,药液渗下后,再盖细土。
②严重发病的处理严重病田的棉秆、枯铃,均应集中烧掉,以免病残体扩散传染,防止病
害蔓延,实行专用农具和专人管理。
在有可能轮作的情况下,实行合理轮作换茬,改种玉米、
甘薯等作物,把病害消灭后,再种棉花。
③在整枝打杈管理棉田过程中,凡整下的病枝,一定要携出田外销毁,以免再度侵染为宜。
3、选育、推广抗病和耐病品种
这是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主要途径。
棉花的种子品种对于病害的抵抗性有明显的差别,
这种差别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海岛棉及中棉的若干品种则有高度的抗病性或耐病性。
在选育、推广抗病和耐病品种中,抗病品种在不同地区棉枯萎病各生育期都有较强的抗病力,
在品质和丰产性方面表现也好。
4、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留大量健壮无病的棉株,单收、单晒、单藏、单播于无病地,作为无病留种田。
5、种子消毒处理
①在55-60摄氏度的热水中,加相当于种子量0.1-0.2%的可湿性二硝散粉剂,烫种30分钟,可以比较彻底地消灭种子内外带来的黄枯萎病菌。
②硫酸脱绒加“四0二”抗菌剂浸种
硫酸脱绒处理后,再将棉籽在2000倍抗菌剂“四0二”热液中浸闷30分钟,浸种温度
55-60摄氏度,效果比较显著。
③多菌灵常温浸种
先将50%多菌灵10g溶在25ml10%稀盐酸加清水1000ml,按每公斤种子用药液17.5-20kg,常温浸种24小时。
6、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是为了减少病菌传播和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冬闲时及时清理棉田地的棉秆、地上的残叶以及杂草,深翻土地,防止病菌传播;在种植
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在棉花面期要进行中耕松土,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配方施用氮磷钾肥,增施有机肥,增强棉株的抗病力,减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
危害;要做好棉花各个生育期的病情田间调查,能够及时发现零星病株,立即拔除,带到田外
销毁。
7、防止病菌的传播防止带菌的棉籽、棉籽饼、棉籽壳、病株残体、土壤、农田管理工具等途径传播蔓延。
总之,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是比较的难治的病害,根据这两种病害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特点,要做好田间病情调查,发现病情,及时解决,防止病害的扩散蔓延,预防毁灭性的损失发生。
(作者单位:1.235121安徽省濉溪县孙疃镇农林技术服务中心;2.236600安徽省太和县城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