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长廊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 格式:doc
- 大小:155.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第23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师用书岳麓版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历史地位: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要思想①思想核心:“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
②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③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
④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
(3)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轻巧识记]孔子的思想体系2.老子(1)历史地位: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哲学思想①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②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4)历史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学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表现学派代表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孟子(1)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2)主张人性本善说(3)强调先义后利《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荀子(1)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2)主张“性恶论”(3)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1)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长廊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2016·广东清远调研)《韩非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越受鼓励)。
”从人才选拔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诸侯混战,群雄割据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卿大夫的崛起D.士阶层的崛起解析:D 注意题干限定角度“人才选拔”。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阶层上,由于诸侯争霸的需求,卿大夫阶层没落,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D项符合题意。
2.(2016·安徽安庆模拟)孔子要求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 )A.后世民本思想的根源B.意在缓和尖锐阶级矛盾C.顺应社会转型的调整D.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解析:D 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孟子,故A项错误;孔子的“仁”是有阶级性的,没有缓和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顺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历史形势的是法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给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这是孔子政治方面的要求,意在要求统治者关心人民的疾苦,故D项正确。
3.(2016·山东日照二模)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段言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A.反对君主制度B.提倡君臣平等C.主张克己复礼D.批判无道君主解析:D 孟子主张君主实行“仁政”,维护君主权威,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力”,没有体现君臣平等,君臣平等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关于“礼”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主题意思是论证君臣之间的关系,君主无道对臣不能真心相待,臣对君也不能尽心竭力,故D项正确。
归纳总结: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1.与时俱进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西汉的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内涵。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在“三教合一”趋势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6)两宋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理学。
(7)明朝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全面认识儒学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
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
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⑤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
孔子的下列主X,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 )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解析】选D。
D项中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从材料看孔子生活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而孔子依然坚持恢复西周的礼制,说明其是周朝的“捍卫者”,故D项正确;A项中的“为政以德”、B项中的忠恕之道以及C项中的“因民之利”都体现出重民思想,在当时以及后世具有积极的影响,与维护周制不符合,故A、B、C项错误。
2.(2015·某某三市一模)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
这反映了孔子( )A.主X政治改良B.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C.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D.主X复古倒退【解析】选A。
根据材料“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可知,商周两朝都对前代的制度进行了改革,由此可知,孔子主X政治改良,故选A。
B、C、D都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加固训练】(2014·东城期末)“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解析】选A。
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说明当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雄,结合所学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表明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礼崩乐坏,思想多元,故A项正确;黄老学说被尊崇一般在朝代建立之初,故B项错误;儒释道并存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错误;拜金逐利盛行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应该是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后,故D项错误。
12.35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关键能力·素养提升考点一“百家争鸣”的局面探究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史料一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发现问题:(1)依据史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解读】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提示: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开始获得承认;分封制崩溃;“士”阶层的崛起。
史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发现问题:(2)据史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读】依据史料中的“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分析概括即可。
提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探究2 道家与法家的思想主张史料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发现问题:(1)从史料一中可以看出老子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认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解读】史料中老子认为统治者“食税之多”“有为”“求生之厚”而导致“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一分为二地谈认识。
提示:观点:主张“无为而治”。
认识: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暴政、苛政而提出的,他反对统治者的强权政治,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宋明转型与成熟(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要是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答案“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判断该思想家属于宋明理学的哪种流派?答案陆王心学。
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之《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张恢复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
这突出表明黄宗羲的基本主张是什么?答案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归纳总结: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1.与时俱进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西汉的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内涵。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艺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干梳理关键词:“仁”“礼”、仁政、民贵君轻、无为而治、法治、变法革新、兼爱、非攻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__克己复礼__”;首创私学,主张“__有教无类__”,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__民贵君轻__”的民本思想;在伦理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__君舟民水__”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__无为而治__”,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__以法治国__,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规律认识】(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3)“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考点深化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25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艺长廊考点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1.造纸术(1)殷商时期,人们把文字契刻在甲骨、陶器上,或镌铸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缣帛做书写原料。
(2)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
(3)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被时人称为“蔡侯纸”,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2.印刷术(1)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刚经》。
[概念阐释]雕版印刷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以进行印刷的技术。
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
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
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此后又先后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3)印刷术的传播: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3.火药(1)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
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是有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3)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4)传播: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4.指南针(1)战国时期,我国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
(2)北宋时,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3)传播及影响: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轻巧识记]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发展西汉前期有纸张,东汉蔡伦又改良。
隋唐雕版印刷术,宋代活字威名扬。
一不小心炼火药,唐末军事试锋芒。
第十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艺长廊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2016·广东清远调研)《韩非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越受鼓励)。
”从人才选拔角度来看,这种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诸侯混战,群雄割据B.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C.卿大夫的崛起D.士阶层的崛起解析:D 注意题干限定角度“人才选拔”。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时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阶层上,由于诸侯争霸的需求,卿大夫阶层没落,士阶层崛起并受重用。
D项符合题意。
2.(2016·安徽安庆模拟)孔子要求作为一个仁者,在消极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积极方面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 )A.后世民本思想的根源B.意在缓和尖锐阶级矛盾C.顺应社会转型的调整D.对统治者相互间的要求解析:D 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孟子,故A项错误;孔子的“仁”是有阶级性的,没有缓和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顺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历史形势的是法家,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强加给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这是孔子政治方面的要求,意在要求统治者关心人民的疾苦,故D项正确。
3.(2016·山东日照二模)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段言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A.反对君主制度B.提倡君臣平等C.主张克己复礼D.批判无道君主解析:D 孟子主张君主实行“仁政”,维护君主权威,并不反对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力”,没有体现君臣平等,君臣平等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关于“礼”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主题意思是论证君臣之间的关系,君主无道对臣不能真心相待,臣对君也不能尽心竭力,故D项正确。
4.(2017·山东潍坊摸底)《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在此荀子主张( )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D.以礼为序、稳定社会解析:D 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荀子的礼的思想,没有体现法的思想,故B项错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重点强调礼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
5.(2016·河南重点高中联考)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B.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C.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解析:C 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的是理学,A项错误。
材料中孟子的思想没有反映出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B项错误。
孟子指出天与人的内心一样,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这就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外在比照方式,D项错误。
6.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B.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同样拥护宗法伦理C.法家异地而同心,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解析:C 儒家产生于春秋时期,儒家流传时间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墨家主张兼爱,这与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不一致,B项错误;从“起源”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产生于不同的诸侯国且代表人数较多,既说明了法家思想是异地而同心,又说明了法家思想是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的,符合时代需求,C项正确;商朝旧贵族被封宋地而非楚地,D 项错误。
7.【新题速递】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与当时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 )A.区别等级名分B.维护血缘关系C.讲求实际功利D.强调重义轻利解析:C 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B两项错误。
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儒家强调重义轻利是针锋相对的,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孟子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完全否定的,在孟子看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于宗法血亲社会的否定,缺乏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
但另一方面,墨子的兼爱思想的思考点是恰恰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所不能理解的。
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8.(2016·陕西汉中模拟)中国园林追求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下列与中国园林体现的哲学思想一致的是( )A.万物皆备于我B.智者乐水,仁者乐山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解析:C 材料所述中国园林的特点体现的是追求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万物皆备于我”强调“我”,也就是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强调的是人,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相处的理念,故C项正确;“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9.(2016·中原名校联盟)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
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 )A.强调制度与秩序B.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重视道德与人伦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解析:B 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汉代儒学的特点,不属于孔孟儒学,故B项正确;A、C、D 三项属于两者之间的共性。
【新知生成】孔孟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政、民本、教化,而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宋代儒学主张回归《论语》《孟子》等原典,回归孔孟,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10.【经典题】“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B 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表现的主要是礼主刑辅、外儒内法的思想,反映的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
11.(2017·河北保定月考)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士大夫不是那种作为君主之权力工具的单纯的官僚,他们横亘于君主和庶民之间,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并构成了以独特机制约束政统的权力。
我们不能夸大,但也决不能忽略这种约束。
”上述政治形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B.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C.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D.夏商周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解析:B “道统”是指儒家传道系统,材料“维系着相对独立的道统”说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当时法家思想是治国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专制官僚政治的影响,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形成和贵族政治解体是在秦代,当时儒家思想没有成为统治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影响,夏商周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故D项错误。
12.(2017·山西临汾摸底)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 )A.儒学功利化B.儒学思辨化C.儒学理论化D.儒学宗教化解析:A 士人是指知识分子,联系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很多士人凭借儒学入仕,飞黄腾达,“士人政府”形成。
由此可以看出士人政府给儒学带来的影响是儒学的日渐功利化,故A项正确;儒学思辨化、理论化是到了宋明理学阶段的现象,故B、C两项错误;儒学始终未发展成为一种宗教,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思想;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
第(2)问,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遭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4.(2017·山东济南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
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解析: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可得出一个主题:孔子的道德观;依据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可得出另一个主题:孔子的法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