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对数函数与运算2
- 格式:docx
- 大小:104.93 KB
- 文档页数:2
对数函数趋近于1 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对数函数是高中数学中重要的一类函数,它在数学、科学、工程和经济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对数函数趋近于1是对数函数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现象,也是其在实际问题中常见的情况之一。
本文旨在概述并解释对数函数趋近于1的相关性质和解释理由,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与效果。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二部分将介绍对数函数的基本特性,包括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
第三部分将深入讨论对数函数趋近于1的现象与解释。
我们将通过研究对数在无穷大和无穷小处的极限值以及数字逼近和极限定义下对数趋近于1进行解释,并探讨特殊情况下对数趋近于1的原因。
第四部分将从实际应用角度探讨对数趋近于1的重要意义与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对数函数在科学、工程、金融和经济等领域中的应用,并探讨对数趋近于1在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第五部分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展望未来对对数函数趋近于1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全面介绍对数函数趋近于1的相关性质和解释理由,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与效果,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应用对数函数概念。
同时,通过研究对数函数趋近于1的现象,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把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和特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更准确的判断和预测能力。
2. 对数函数的基本特性2.1 对数函数的定义对数函数是指以某个正实数(底)为底数,将一个正实数x映射到logₐ(x)的函数。
其中,a为底数,x为真数,logₐ(x)为以a为底,x的对数。
2.2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是相互逆运算。
对于任意正实数a和b(且a不等于1),有以下等价性质:- aᵇ = x ⇔logₐ(x) = b这意味着通过指数运算得到一个值后,可以通过对应的对数运算来还原出该值。
2.3 对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 当底a大于1时,对数函数(logₐ(x))随着参数x递增。
高中数学第一部分必备知识点第二部分学习难点必修1知识点重难点高考考点第一章:集合与函数1.1.1、集合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1.2.1、函数的概念1.2.2、函数的表示法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3.2、奇偶性重点:1、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3、函数性质难点:函数的性质1、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3、函数的概念、三要素及表示方法4、分段函数5、奇偶性、单调性和周期性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2.1、对数与对数运算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3、幂函数重点:1、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特殊的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指数、对数的运算难点:1、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相结合2、指数对数与不等式、导数、三角函数等结合1、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特殊的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4、指数、对数的运算5、数值大小的比较6、习惯与不等式、导数、三角函数等结合,难度较大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3.2.2、函数模型的应用举例重点:1、零点的概念2、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难点:1、函数模型2、函数零点与导数,含有字母的参数相结合1、零点的概念2、二分法必修2知识点重难点高考考点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重点: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2、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3、会利用公式求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难点:空间想象能力1、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重点:1、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有关性质和判定定理2、证明线面垂直3、点到平面的距离难点:1、线面垂直2、点到平面的距离1、以选择填空的形式考查线与面、面与面的平行关系,考查线面位置的关系2、以解答的形式考查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3、证明线面垂直4、点到平面的距离第三章:直线与方程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2、直线方程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重点:1、初步建立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观念2、正确将几何条件与代数表示进行转化3、掌握直线方程并会用于定理地研究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大一高数笔记全部知识点第一章数列与极限1.1 数列1.1.1 数列的概念1.1.2 等差数列1.1.3 等比数列1.2 极限的概念与性质1.2.1 极限的定义1.2.2 极限存在的条件1.2.3 极限的性质1.3 极限运算法则1.3.1 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1.3.2 极限的四则运算第二章函数与连续2.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2.1.1 函数的定义2.1.2 函数的性质2.2 基本初等函数2.2.1 幂函数与指数函数2.2.2 对数函数与指数对数函数2.3 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2.3.1 函数的极限2.3.2 函数的连续性第三章导数与微分3.1 导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3.1.1 导数的定义3.1.2 常用函数的导数计算3.2 微分的概念与性质3.2.1 微分的定义3.2.2 微分的性质3.3 高阶导数与导数的应用3.3.1 高阶导数的定义3.3.2 导数的应用:切线与法线第四章积分与不定积分4.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4.1.1 不定积分的定义4.1.2 不定积分的性质4.2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4.2.1 定积分的定义4.2.2 定积分的性质4.3 积分的运算法则与应用4.3.1 积分的基本运算法则4.3.2 积分的应用:面积与曲线长度第五章多元函数与偏导数5.1 多元函数的概念与性质5.1.1 多元函数的定义5.1.2 多元函数的性质5.2 偏导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5.2.1 偏导数的定义5.2.2 常用函数的偏导数计算5.3 高阶偏导数与微分的应用5.3.1 高阶偏导数的定义5.3.2 微分的应用:切平面与法线以上是大一高数课程中的全部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建立起数学的基础框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个知识点都有其重要性和实用性,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例题和应用题的练习来提高解题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在课后进行适当的巩固和扩展。
加油!。
必修1欧阳光明(2021.03.07)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 直线的方程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2 古典概型3.3 几何概型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5 函数y=Asin(ωx+ψ)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应用举例1.3实习作业第二章数列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2等差数列2.3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2.4等比数列2.5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4基本不等式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2.2双曲线2.3抛物线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变化率与导数3.2导数的计算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2椭圆2.3双曲线2.4抛物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2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变化率与导数1.2导数的计算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定积分的概念1.6微积分基本定理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3二项式定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选修3-1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第二讲古希腊数学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第七讲千古谜题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选修3-2选修3-3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选修3-4第一讲平面图形的对称群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选修4-1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选修4-2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选修4-3选修4-4第一讲坐标系第二讲参数方程选修4-5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选修4-6第一讲整数的整除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选修4-7第一讲优选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选修4-8选修4-9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高中人教版(B)教材目录介绍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3 函数的应用(Ⅰ)2.4 函数与方程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3.1 指数与指数函数3.2 对数与对数函数3.3 幂函数3.4 函数的应用(Ⅱ)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 平面真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方程2.3 圆的方程2.4 空间直角坐标系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3 变量的相关性第三章概率3.1 随机现象3.2 古典概型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Ⅱ)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4 向量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必修五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2 等差数列2.3 等比数列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均值不等式 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2 双曲线2.3 抛物线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 3.2 导数的运算3.3 导数的应用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第四章框图选修4-5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 基本不等式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2 排序不等式2.3 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 数学归纳法原理3.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
对数的概念对数是一种数学概念,用来描述一个数在某个底数下所表示的幂次。
它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特别是在科学、工程和经济等领域。
对数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可以以很方便的方式处理大数和小数的乘除运算。
一、基本概念1.1 对数的定义对数是指一个数在某个正实数底数下的幂次。
如果 $a>0$,$b>0$ 且 $a \ eq 1$ ,则满足下列等式中 $x$ 的值称为以 $a$ 为底的 $b$ 的对数,记做$\\log_a b=x$。
$a^x=b$在上式中,$a$ 是底,$b$ 是真数,$x$ 是指数,$\\log_a b$ 表示底为$a$ ,真数为 $b$ 的对数。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将对数的定义改写为以下两种形式:$\\log_{a}b=x \\Leftrightarrow a^x=b$$a^{\\log_a b}=b$1.2 对数的性质对数有以下基本性质:(1)$\\log_a a=1$ (底的幂次为 1)(2)$\\log_a (a^x)=x$ (底和真数的幂次相等 )(3)$a^{\\log_a b}=b$ (对数及其底的幂次被破坏)(4)$\\log_a b = \\frac{\\log_c b}{\\log_c a}$ (任何底数都可以转化成要求的底数)(5)$\\log_a (bc)=\\log_a b+\\log_a c$(底数为a、因数分解)(6)$\\log_a \\frac{b}{c}=\\log_a b-\\log_a c$ (底数为a、因数分解)1.3 常用对数人们在计算中常用的底数是10的对数,它称为常用对数,记作 $\\log$ 或$\\lg$,它和以e为底的自然对数 $\\ln$ ($\\ln x$ 是以 e (Euler 数 / Napier 常数)为底的对数函数)一样,都是有很多重要性质和计算公式的。
常用对数的底数是10,因此常用对数表现为 $f(x)=\\log_{10} x$ ,常写作 $\\log x$ 或 $\\lg x$ 。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数及其运算法则教案第一章:幂函数1.1 幂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学习幂函数的定义,了解幂函数的基本形式f(x) = x^a。
探讨幂函数的性质,包括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等。
1.2 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绘制常见幂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特点。
分析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等性质。
第二章:指数函数2.1 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学习指数函数的定义,了解指数函数的基本形式f(x) = a^x。
探讨指数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稳定性、特殊点等。
2.2 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绘制常见指数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特点。
分析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渐近线等性质。
第三章:对数函数3.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数函数的基本形式f(x) = log_a(x)。
探讨对数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反函数关系、对数规则等。
3.2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绘制常见对数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特点。
分析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渐近线等性质。
第四章:对数运算法则4.1 对数的基本运算法则学习对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法则。
探讨对数运算的性质,如对数的中项定律、对数的换底公式等。
4.2 对数的复合运算法则学习对数的复合运算,如对数的乘方、对数的开方等。
探讨复合运算的性质,如对数的乘方公式、对数的开方公式等。
第五章:对数函数的应用5.1 对数函数在求解方程中的应用学习使用对数函数求解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等。
探讨对数函数在求解方程时的性质,如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对数函数的零点等。
5.2 对数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习使用对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人口增长、放射性衰变等。
探讨对数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方法和对数函数的近似计算等。
第六章:幂函数的应用6.1 幂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学习幂函数在几何中的作用,如计算体积、面积等。
探讨幂函数在几何问题中的解题方法。
6.2 幂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学习幂函数在物理中的作用,如温度、速度等。
湘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电子课本1.1 集合1.1.1 集合的含义和表示1.1.2 集合的包含关系1.1.3 集合的交与并1.2 函数的概念和性质1.2.1 对应、映射和函数阅读与思考1.2.2 表示函数的方法数学实验1.2.3 从图像看函数的性质1.2.4 从解析式看函数的性质1.2.5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1.2.6 分段函数1.2.7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增减性和最值1.2.8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对称性数学实验小结与复习第2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问题探索阅读与思考2.1 指数函数2.1.1 指数概念的推广2.1.2 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阅读与思考2.2 对数函数2.2.1 对数的概念和运算律2.2.2 换底公式阅读与思考2.2.3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3 幂函数2.3.1 幂函数的概念2.3.2 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4 函数与方程2.4.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2.4.2 计算函数零点的二分法数学实验2.5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2.5.1 几种函数增长快慢的比较2.5.2 形形色色的函数模型小结与复习2020高中新教材总体介绍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共8学分144课时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数学文化融入课程内容。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课时新教材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指导,在理解数学学科本质,把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结构与要素、表现与水平的基础上,明确高中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深入研究数学的育人价值、挖掘数学课程内容蕴含的育人资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基于数学学习活动,构建作业系统(练习、习题、复习题以及应用性、开放性、探究性问题),创新呈现方式等。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数及其运算法则·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2. 掌握对数的定义及其运算法则。
3. 能够运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幂函数1.1 幂函数的定义与性质1.2 幂函数图像的特点1.3 幂函数的应用第二章:指数函数2.1 指数函数的定义与性质2.2 指数函数图像的特点2.3 指数函数的应用第三章:对数函数3.1 对数的定义与性质3.2 对数函数图像的特点3.3 对数函数的应用第四章:对数及其运算法则4.1 对数的换底公式4.2 对数的运算法则4.3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五章: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1 利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5.2 练习题及解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应用。
2. 利用数形结合法,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图像,加深对函数性质的理解。
3. 通过例题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理解程度。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 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2. 教材和辅导书,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和例题。
3. 网络资源,查阅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时间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1课时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数及其运算法则·教案(续)教学内容:第六章:指数与对数的互化6.1 指数与对数的关系6.2 指数与对数的互化方法6.3 指数与对数互化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七章: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7.1 对数函数的图像特点7.2 对数函数的性质7.3 对数函数图像与性质的应用第八章:对数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8.1 对数函数解决生长、衰减问题8.2 对数函数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8.3 对数函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九章:对数方程与对数不等式9.1 对数方程的解法9.2 对数不等式的解法9.3 对数方程与对数不等式的应用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总结10.2 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拓展10.3 课后习题与思考题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指数与对数的关系、互化方法及其应用。
考试范围:文科:必考内容:必修①②③④⑤+选修1-1,1—2选考内容:无选考内容理科:必考内容:必修①②③④⑤+选修2—1,2—2,2—3选考内容(三选二):选修4-2,4—4,4—5文、理科必考内容:数学①必修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
1 集合1。
1。
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1。
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1.2 函数及其表示1。
2.1 函数的概念1。
2。
2 函数的表示法1.3 函数的基本性质1。
3。
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3。
2 奇偶性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2.1 指数函数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2。
1。
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
2 对数函数2。
2。
1 对数与对数运算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3 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
1 函数与方程3.1。
1 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3.1.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3。
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3。
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数学②必修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
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1。
1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1.1.2 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1。
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
2。
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2.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2.3 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3。
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1.3。
2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
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
1。
1 平面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2.1.3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
1。
4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2。
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2.2。
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2.2。
3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2.2。
4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2.3。
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2。
课题:对数与对数运算(二)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能较熟练地运
用法则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对数运算性质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对数是如何定义的? →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xaNlogaxN
2. 提问: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对数运算性质及推导:
① 引例: 由pqpqaaa,如何探讨logaMN和logaM、logaN之间的关系?
设logaMp, logaNq,由对数的定义可得:M=pa,N=qa
∴MN=paqa=qpa
∴alogMN=p+q,即得alogMN=alogM + alogN
② 探讨:根据上面的证明,能否得出以下式子?
如果 a > 0,a 1,M > 0, N > 0 ,则
aaa
log(MN)=logM+logN
; aaaMlog=logM-logNN; ()naalogM=nlogMnR
① 讨论:自然语言如何叙述三条性质? 性质的证明思路?(运用转化思想,先
通过假设,将对数式化成指数式,并利用幂运算性质进行恒等变形;然后再
根据对数定义将指数式化成对数式)
④ 运用换底公式推导下列结论:loglogmnaanbbm;1loglogabba
1. 教学例题:
例1. 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正确,(a>0且a≠1,x>0且a≠1,x>0,x>
y
),
(1)logloglog()aaaxyxy (2)logloglog()aaaxyxy
(3)logloglogaaaxxyy (4)logloglogaaaxyxy
(5)(log)lognaaxnx (6)1loglogaaxx
(7)1loglognaaxxn
例2( P65例3例4):用logax,logay,logaz表示出(1)(2)小题,并
求出(3)、(4)小题的值.
(1)logaxyz (2)23log8axy (3)75log(42)z (4)5lg100
三、巩固练习:
1、P681、2、3
2. 设lg2a,lg3b,试用a、b表示5log12.
变式:已知lg2=0.3010,lg3=0.4771,求lg6、lg12、lg3的值.
3、计算:7lg142lglg7lg183; lg243lg9; lg27lg83lg10lg1.2.
4. 试求2lg2lg2lg5lg5的值
5. 设a、b、c为正数,且346abc,求证:1112cab
四 、小结:
对数运算性质及推导;运用对数运算性质;换底公式.
五、作业:P743、4、5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