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习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8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教案范文第一章:仁义礼智的内涵与重要性1.1 仁的内涵与实践1.1.1 仁的定义与特点1.1.2 仁的实践方法与应用1.2 义的内涵与实践1.2.1 义的定义与特点1.2.2 义的实践方法与应用1.3 礼的内涵与实践1.3.1 礼的定义与特点1.3.2 礼的实践方法与应用1.4 智的内涵与实践1.4.1 智的定义与特点1.4.2 智的实践方法与应用1.5 仁义礼智的综合价值与人生意义1.5.1 仁义礼智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1.5.2 仁义礼智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第二章: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2.1 儒家思想与仁义礼智2.1.1 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2.1.2 儒家思想对仁义礼智的重视2.2 道家思想与仁义礼智2.2.1 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2.2.2 道家思想对仁义礼智的看法2.3 佛教思想与仁义礼智2.3.1 佛教思想的基本观点2.3.2 佛教思想对仁义礼智的重视2.4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案例分析2.4.1 案例一:孔融让梨2.4.2 案例二:曾子杀猪第三章:现代生活中的仁义礼智3.1 仁义礼智在家庭生活中的实践3.1.1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尊重3.1.2 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3.2 仁义礼智在工作场所的实践3.2.1 同事之间的互助与合作3.2.2 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3.3 仁义礼智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实践3.3.1 志愿者精神的传承与发扬3.3.2 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3.4 仁义礼智在个人修养中的实践3.4.1 自我反思与成长3.4.2 个人品德的培养与提升第四章:仁义礼智的教育培养4.1 家庭教育与仁义礼智的培养4.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4.1.2 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技巧4.2 学校教育与仁义礼智的培养4.2.1 学校教育的作用与责任4.2.2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4.3 社会教育与仁义礼智的培养4.3.1 社会教育的重要性4.3.2 社会资源的利用与整合4.4 仁义礼智的自我教育与培养4.4.1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4.4.2 自我教育的方法与实践第五章:仁义礼智的困境与挑战5.1 现代社会中仁义礼智的困境5.1.1 物质主义与道德沦丧5.1.2 社会风气与道德价值观的扭曲5.2 应对困境的策略与方法5.2.1 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5.2.2 倡导社会正能量与道德榜样5.3 仁义礼智在个人生活中的实践与挑战5.3.1 个人信念与道德选择的困惑5.3.2 个人成长与道德修养的挑战5.4 面向未来的思考与展望5.4.1 仁义礼智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5.4.2 仁义礼智的传承与发展方向第六章:仁义礼智的心理效益6.1 仁义礼智对个人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6.1.1 仁的关爱与心理支持6.1.2 义的公正与心理满足6.1.3 礼的尊重与心理和谐6.1.4 智的明智与心理平衡6.2 仁义礼智在心理困境中的缓解作用6.2.1 面对压力与挑战的心理调适6.2.2 仁义礼智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6.3 培养仁义礼智的心理策略6.3.1 自我暗示与心理建设6.3.2 情绪管理与心理调适第七章:仁义礼智的社会功能7.1 仁义礼智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7.1.1 仁的社会关爱与互助7.1.2 义的社会公平与正义7.1.3 礼的社会秩序与规范7.1.4 智的社会发展与创新7.2 仁义礼智在公共事务中的应用7.2.1 公民参与与社会治理7.2.2 仁义礼智在公共政策中的体现7.3 仁义礼智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7.3.1 面对贫富差距的仁爱之心7.3.2 面对道德危机的正义之举第八章:仁义礼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8.1 仁义礼智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与差异8.1.1 西方文化中的仁义礼智理解8.1.2 东方文化中的仁义礼智诠释8.2 仁义礼智在国际人际关系中的应用8.2.1 国家间的仁爱与合作8.2.2 跨文化交流中的礼节与尊重8.3 仁义礼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8.3.1 全球化背景下的道德共同性8.3.2 仁义礼智对全球治理的贡献第九章:仁义礼智的现代传播与实践9.1 仁义礼智在现代媒体中的传播9.1.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作用9.1.2 仁义礼智故事与现代传播手段9.2 仁义礼智在公共活动中的实践9.2.1 社区活动与仁义礼智的融合9.2.2 企业文化与仁义礼智的结合9.3 仁义礼智在网络社交中的影响9.3.1 网络道德与仁义礼智的传承9.3.2 网络社交中的仁义礼智实践第十章:仁义礼智的未来发展10.1 仁义礼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10.1.1 科技发展对仁义礼智的影响10.1.2 社会变革中的仁义礼智角色10.2 仁义礼智的未来发展趋势10.2.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0.2.2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10.3 面向未来的仁义礼智教育与培养10.3.1 教育内容的创新与拓展10.3.2 培养新一代的仁义礼智价值观10.4 仁义礼智在全球文化交融中的贡献10.4.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德基石10.4.2 仁义礼智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解析本文教案以“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为主题,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仁义礼智的内涵、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现代生活中的实践、教育的培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经典解读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
原文是:“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意为“仁、义、礼、智,这不是
外界磨砺出来的,而是我自己本身就拥有的,我
从来就没有想过离开这些。
”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他强调人的
本性具有善的因素,主张人应该发扬自己的善性,
并通过修炼和实践来提高个人的道德素养。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内在素质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与“天性善良”、“人性本善”等思想相通。
它强调人的道德品质是天生具备的,而不是通过外部教育、训练或其他手段获得的。
因此,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发扬自己内在的优良品质,并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炼来发扬自己的优良品质。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社会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让人们真正理解和体会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和谐、人类文明的发展。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去、贼、恶、),虚词(焉)和有关的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情感目标:深刻理解孟子的“*善论”,达到修身养*的作用【教学重点】1、重点讲授第1则、6则。
2、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教学难点】1、理解“*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吧,几秒钟的时间一座城市化为废墟,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而远在深圳的你们,也是纷纷捐款,时刻关注着四川*。
那我想问一下,你跟他们是亲戚吗?是朋友吗?认识吗?——不认识,那你们为什么会捐款捐物,甚至留下了泪水呢?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同情的心理,也就是侧隐之心。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本善”的丰富内涵。
二、检查预习情况1、正音孺子怵惕恻隐铄荑稗强2、投影重要字词句。
实词: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贼害非恶其声而然也厌恶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抛弃虚词: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翻译句子: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三、齐读文章、研讨问题(1)我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②要“存之”,③要“求”之,④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⑤要“熟之”,⑥要不“自暴自弃”。
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小结与过渡:孟子告诉我们拥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拥有了“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仁义礼智”境界的潜能。
问题的关键就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并挖掘这种所固有的潜能,也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扩而充之”,如果你挖掘了你的潜能,你就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如果你自暴自弃了,你也就流入了凡庸甚至堕入了邪恶。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优秀2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教案1一、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学习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1、齐读课文,纠正读误,再齐读。
2、请同学们根据自读对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3、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 应如何理解?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意思是否一样?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 应如何理解?⑥、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三)、齐读第1段选文,讨论研究问题:1、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
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
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0725 0738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习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旷安宅而弗居
选文解读 孟子对人性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仁、义、礼、智的发源都在人的内心之中。
孟子在第1则选文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说人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和同情的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先王”以下几句不妨放到后面去谈。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呢?孟子是这样解释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举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说服力。的确,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不为任何目的就自然而然地为那个将要落井的孩子而恐惧而同情,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由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所谓“不忍人之心”和“怵惕恻隐之心”以及下文所说的“恻隐之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照孟子的看法,人本然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所以他断然地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朱熹在《孟子集注》解释说:“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此(怵惕恻隐之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这些解释很有参考价值。“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辞让”就是推让、谦让。“端”就是发端。“四体”就是四肢。总之,没有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就不是人。而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因此人拥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像他拥有四肢一样。
人都有仁之发端、义之发端、礼之发端、智之发端,所以也都有做到仁、义、礼、智的可能性;“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人都有四端,可自己说自己不行(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这是自己贼害自己;说他的国君不行(说他的国君做不到仁、义、礼、智),这是贼害他的国君。拥有这四种发端不意味着人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关键是必须保存和扩充这四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然”同“燃”。“达”即通,这里指泉水流出去。“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有海,所以称中国为海内,称外国为海外,称天下为四海。孟子认为,所有具有仁、义、礼、智之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刚刚开始流出去一样(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假如把这四端扩充开来,就足以拥有天下,假如不把这四端扩充开来,就不足以侍奉父母。这就是保存和扩充仁、义、礼、智之发端的重要性。现在回头看看这一则选文开头的那段话:“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这显然也是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只不过是就仁之发端一个方面而言的。“先王”即古代帝王,通常指历史上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有名的帝王。孟子这段话意思是说,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有怜恤别人的心理,所以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以怜恤别人的心理,来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一件小东西那样容易了。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仁、义、礼、智之发端,保存而且扩充这四端极为重要。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4则选文的意思跟第1则是相关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意思是说,人世间一切道理,大到君臣父子,小到日常琐事,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包含在其中)。反省自己认为自己是真诚的,即是说行仁、行义等都发自内心,就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强恕而行”恰恰是把“仁之端”扩充为仁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第5则选文中,孟子打了一个奇妙的比喻。他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即稻、黍、稷、麦、豆。“荑”通“稊”,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实如小米,叫做稊米。“稗”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叶子似稻,杂生于稻田中,对稻子的生长有害,其种子称为稗子。跟稊米、稗子相比,五谷当然都是好的种子,但是假如五谷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稊米和稗子。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以这个道理作基础,孟子说: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话说得太奇妙了。人的天性中固然都有仁的发端,然而必须使它成熟。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
必须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仁义礼智,能够“居仁由义”。在第6则选文中,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说,自暴和自弃都是不可取的。自暴即“言非礼义”,也就是说话违背礼义。自弃即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仁义行,──之所以称之为自弃,是因为人原本拥有仁义的发端。孟子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来说明居心于仁、由义而行的必要性: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比喻不居心于仁),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比喻行不由义),真的是很可悲啊!
孟子的文章在表达方面非常奇妙。“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是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这是用不应该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不应该舍弃正路而不走,来比喻人应该居心于仁、由义而行。“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这是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之,也没有太大的价值。这些比喻都鲜明生动,可谓神来之笔。
问题探究 简要分析以下比喻的妙处: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3.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提示: 1.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2.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之,也没有太大的价值,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透彻而且生动。
3.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确的道路,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孟子说:“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提示:人原本拥有的仁的发端就好比种子,但是假如它不能成长并且结出成熟的子实(这就是仁),那就像没有长成的五谷一样没有多少价值。因此,关键是要扩大充实那仁的发端。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用一两句话,概括你从每段文字中得到的认识或启发。(短文略)
提示: 1.记得父母的年纪虽然是一件小事,却显示了对父母的拳拳深情。一“喜”一“惧”,全是挚情。
2.“不远游”是深情,“游必有方”也是深情。 3.母亲打得不痛,竟伤心以至于泣下,看似不合情理,实际上是至孝使然。
有关资料 1.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方其乍见孺子入井时,也著脚手不得。纵有许多私意,要誉乡党之类,也未暇思量到。但更迟霎时,则了不得也。是非、辞逊、羞恶,虽是与恻隐并说,但此三者皆自恻隐中发出来。因有恻隐后,方有此三者。恻隐比三者又较大得些子。
„„ 孟子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怵惕恻隐”一段,如何说得如此好?只是平平地说去,自是好。而今人做作说一片,只是不如他。 „„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统情性者也。端,绪也。因情之发露,而后性之本然者可得而见。
四端本诸人心,皆因所寓而后发见。 „„ 问“推”字与“充”字。曰:“推,是从这里推将去,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得此,充则填得来满了。注水相似,推是注下水去,充则注得这一器满了。盖仁义之性,本自充塞天地。若自家不能扩充,则无缘得这个壳子满,只是个空壳子。”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三) 此章论仁政之本,以“扩而充之”为主。首二节“不忍人之心”言治本,“行不忍之政”言治法,“运之掌上”言治验。一提全神俱振,以下不过申明当扩充。收四句用一反扣,则气更旺。
孟子一生与人言,只是挑人不忍之心。此章是学问政治之大本。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陈澧曰:“孟子所谓性善者,谓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谓人人之性,皆纯乎善也。”(《东塾读书记》卷三)孟子所谓性善,只谓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此四“端”若能扩而充之,则为圣人。人之不善,皆不能即此四“端”扩而充之,非其性本与善人殊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孟子以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扩而充之,则为仁、义、礼、智之四德。四德为人性发展之自然结果,而人之所以须发展人性,因必如此方为尽“人之所以为人者”,非因四德为有利而始行之也。四德之行,当然可生于社会有利之结果,此结果虽极可贵,然亦系附带的。犹之艺术家之作品,固可使人愉悦,然此乃附带的结果;彼艺术家之创作,则所以表现其理想与情感,非为求人悦乐愉快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