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1)
- 格式:docx
- 大小:16.82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教学“韵味”的缺失与回归【摘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韵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韵味”的边缘,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韵味”?其缺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韵味”走在归家的路上?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韵味缺失回归1.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韵味”?“‘韵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程少堂)他的这一定义显得比较质朴、率直,通俗而又不俗,但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韵味”却非易事。
2.中学语文教学中“韵味”的缺失。
由于中国具体的国情和教育体制本身的不完善等原因,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的“韵味”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
2.1 向右走。
由于功利主义的大道其行,长期以来处于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去了语文教育的本色。
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2.2 向左走。
语文教学近几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切实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教育思想、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均有所转变,也呈现了不少新气象,但是正如列宁所说的“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韵味”依然走在缺失的道路上。
3.中学语文教学中“韵味”的回归。
语文教学无非是处理三方面的关系:文本、教师、学生,要使语文课堂大放异彩,就得从这三方面入手,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关系,那么“韵味”的大势已得矣。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提倡“韵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
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
回归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中学语文论文回归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和小组合作讨论形式展开的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学的“唱、跳、画”等形式占据了主流,课堂虚化了,课堂上的文学与文化消失了,想象与个性迷失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不断淡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以后,很多语文老师都意识到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收获相对较少,成长较慢,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光鲜热闹,实质上异常苍白。
语文课就应该回归本质,回到吟诵欣赏,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应该“文辞、文章、文学、文化”四文并举,阶段递进。
怎么样的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呢?一、在文言古文中深掘古典文化文言古文中不仅有人物典故,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
杭州外国语学校的程东文老师曾经上过一堂《陈涉世家》的公开课,单就一个故事来讲,陈涉世家在历史书上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程老师却把其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与《史记》写作特点结合起来设计教案,引发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程老师介绍了世界民族发展史中起义场面写得最宏大的两个片段,中西文学史上都有场面波澜壮阔,人物风采动人的作品。
在文学欣赏之余,程老师还引导学生分析了中西暴动、起事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差异。
通过学生的分析概括,同学们得出如下结论:(1)西方农民起义多为自由民主,独立而战,以法国为代表,但中国人却是“逼上梁山”。
正因为如此,大多数的起义都是临时性事件引发的,并且在短时期内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农民多数是不得已造反,是走投无路的选择。
(2)借用鬼神和宗教为起义储备舆论与做好宣传准备,用一些“天命神授”的方式来增加光环。
(3)古时没有政党,于是“结为异性兄弟”、“为坛盟誓”是最好的组织形式,用各种盟誓的方式来结成联盟,也缺乏明确的行动纲领,当然,常常因此留下失败的祸根。
(4)初期取得了一定成绩后,领导人迅速“变形”,走上了称霸称王的模式,有些还表现出了自己的反动面,骄奢淫逸,甚至大戮功臣。
陈涉最终还是忘记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老话,把自己送进了坟墓,一个为农民举事的战争,几乎变成了农民的浩劫。
语文味让语文回归本真随着语文课改进一步开展,新教育理念正不断深入教师心中,语文课堂也呈现不少新气象,但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目前情况也正是如此。
1.在“综合性学习”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提出“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这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实践中老师的把握却有些偏失。
误把语文上成了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的课,似乎语文这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2.在“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公开课”,对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
但很多人误以为不运用多媒体就无法上好课,导致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
它需要阅读者结合已有的体验通过内心咀嚼、玩味并借助想象、联想等思维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
3.在“创新”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创新是进步的根源,语文学科要与时俱进离不开创新。
但时下不少老师借进步旗号,作退步的事。
语文课变成茶馆,变成法庭,说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别开生面,表面上课堂十分热闹,但这种游离文章之外置文章“情”“思”不顾的热闹又怎能彰显语文独有的语言美和人情魅力呢?热闹的背后却是思维深处的荒凉,语文教师有责任不能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
此外考试指挥棒也令我们的课堂异化成“灌输式”,充斥着应试技巧的课堂自然也寻找不到“语文味”。
对此“语文味”的倡导者程少堂先生把语文味概念内涵界定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综合素质和学生文化蓄养、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和谐统一。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回归作者:朱其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14期【内容摘要】“语文味”是程少堂老师在语文课改大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概念,针对这些年语文课堂的现状——现在的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忽视了语文教育教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色——“语文味”远离课堂。
从而引起思考:对语文学科,对学生,对自身还有对社会的思考。
进而提出语文味回归课堂的几点浅见,呼唤语文味的回归。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语文味当前,网络、现实评课中对语文课充斥着这样的评价:现在的语文课没有语文味了。
这可能有点绝对化,但却应该引起所有语文老师的关注与反思:这评价客观吗?回想自己的课堂,有多少学生喜欢呢?有多少学生能认认真真地听语文课呢?这与现在的评价——“语文课没有语文味”是否有一定的关系呢?著名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那如何使语文课更具“语文味”呢?一、净化课堂。
呼唤“语文味”回归净化课堂就是尽可能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现在经常评论说现在的语文课不是语文课而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教育课。
而真正体现语文功能的教学则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语文教学还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不是揭露就是批判,缺少温馨、和谐,缺少学生的独特的原汁原味的理解。
就像现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的中心内容是:“这篇课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
”真的是这样吗?仅仅就这些吗?前几年,多媒体教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能用多媒体尽量用多媒体”,课堂上“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用立体的声像的欣赏代替语言的品味,以屏幕代替文字;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语文课堂变成舞台,形式主义的过度表演,完全使语文课“变味”。
随着近几年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语文课堂要回归文本。
这种情况,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
现在,语文课又陷入另一种误区——为了提高学生素质,丰富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涌进课堂: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医卜星相都可扯进去,一位老师在上丰子恺先生的《竹影》时,这位语文老师津津有味地用了大半节课来讲解素描、国画的一些基本技法,语文教师俨然是一位美术老师,语文课又成了美术课。
回归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前几天县教育局来我校视导,跟随听了一节语文课,觉得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同学们热情出奇的高涨,心想这节课一定会获得好评。
可是专家一评,才发现问题:好好的一节课,能说是综合实践课,能说是心理咨询课,就是离语文课太远太远,语文课堂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语文味”。
那么,具体到一堂课,怎样来体现“语文味”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教学设计要备出“语文味”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做到“大處着眼,小处着力”。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教师拿到一篇课文,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它,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挖掘。
如教学《再塑生命》时,我通过反复查阅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交流最让他们感动的情节。
这样准备充分了,情感铺垫够了,课堂就能出彩。
二、课堂教学要上出“语文味”首先,教师自身应拥有“语文味”。
“腹有诗书气自华”,“打铁还须自身硬”。
教师自身要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其次,评价语言要充满“语文味”。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要饱学,而且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善于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解课堂中的尴尬。
如教学《江城子》时,对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我激情评价道:“情动于心而溢于口,满腔热情,满腔感慨,读得太棒了。
”而当学生集体朗读缺少气势时,我则幽默地来了一句:“此时的苏轼想睡觉了吧?”学生马上领会了我的意思,一改软绵绵的声调。
再次,课堂互动应洋溢“语文味”。
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配器、音响的和谐。
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
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学会认认真真地说、扎扎实实地读、随心所欲地写、淋漓尽致地思”。
最后,课堂品读要凸显“语文味”。
读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朗读时应凸显“语文味”。
如教学《满井游记》时,我紧扣“读”,按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赏美景、读出自己四个步骤组织教学。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语文味缺失和回归初探(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论文)【摘要】:语文教学要落实新课程目标,必须要有“语文味”,但是,当前语文课堂却常常出现语文味不足或缺失的现象,产生这种缺失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语文味”走在归家的路上?面对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一点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味语言缺失激情回归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他们在把握语文这一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它是语文教学应具有的一种特色,也是语文课堂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但现在很多课听完后,旁人如果不看课题,根本不知道是上语文课,总让人误以为在上“自习课” “地理课” “政治课”“自然常识课”或“录像欣赏课”。
课堂上,教师要么面无表情地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呢,有的恹恹欲睡,有的在做其它学科的作业,有的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不着边际的话,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激不起半点涟漪。
要么标新立异,搞一些脱离文本的综合性的大杂烩课、不伦不类的合作探究课、热火朝天的录像欣赏课等。
这节课讨论介绍,那节课自学翻阅,让学生充当所谓的主体,教师只提供几个题目,其余放手给学生,字词句理解让学生自行解决,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课后完成(试问:学生真正能自己解决的有几人,真正能自己完成的有几个?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中学)。
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很少看到教师站在讲台上,而是请学生在上面指指划划,有时羞羞答答,有时嘻嘻哈哈,还美其名曰:“让学生主宰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笔者曾到本县和外县一些兄弟学校去听过课,也跟一些语文同行交流过,结果大同小异。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摘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那么其缺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产生这种缺失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走在归家的路上?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语文味缺失回归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这一理念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
他认为“‘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们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他的这一定义显得比较质朴、率直,通俗而又不俗,但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却非易事,多年来中学的语文教学大多走在它的边缘。
在此,笔者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作些探究。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由于中国具体的国情和教育体制本身的不完善等原因,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
(一)向右走由于功利主义的大道其行,长期以来处于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
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1、“政治”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在建国初期乃至较长一段时期里,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文本,无不体现出政治功利主义目的。
语文德育被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
而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育又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语言表达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过多的是批判和揭露。
语文新课堂:“语文味”的失落与回归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语文课总觉得有些“变味”:语文的外延在不断扩大———语文中有德育,有美育,有哲学,有生活,等等;语文的人文性在不断地张扬———诗意语文、深度语文、情意语文,各种流派各种口号层出不穷。
细细品味这些语文课,笔者觉得缺失了作为语文课最本质属性的“语文味”。
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还能叫语文课吗?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言意融合的独特韵味。
它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是文本的“言”,通过语言本身的内在魅力震撼学生。
第二,是文本承载的“意”,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的东西打动学生。
第三“,言”与“意”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交融在一起,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感与美感。
第四,是作为言语主体的“人”在言语实践中的个性色彩和审美取向。
语文课就应该旗帜鲜明地追求“语文味”,让师生在“语文味”的浸润中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笔尖沙沙、情趣浓浓。
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视点一:追求语文课堂的静水流声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超越功利的纯粹的课堂,是心与心的融通,情与情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师生彼此浸润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享受着语文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
1!让课堂回归平静新课程背景下的许多语文课,细细梳理,归纳各种要素,我们很快便可以得到一种“范式”:课前让学生们充分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说,能读,能唱,能演,充分展示素质。
课堂上必须有现代教育手段。
教师能像导演一样,穿针引线,让这台“戏”演得热闹而精彩。
课后一般还要布置一项没有唯一答案的作业。
是啊,教师们看到的,学到的不就是这样的“范课”吗?校长们、教研员们不是一直在用这样的标准指导新课程的实施吗?于是,所有对新课程一知半解的教师们便依葫芦画瓢,课堂上好不热闹!热闹的背后是什么?是浮躁。
是教师的浮躁带动了学生的浮躁。
是浅薄。
是教师用平面的思维“规范”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浅薄。
回归本色,重拾“语文味”回归本色,重拾“语文味”课改理念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广大教师的心房,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检查教师是否践行新课程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
rti此便有了拓展延伸的环节。
著名教师王茯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 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课姓“语”,语文教师在实践语文课堂时应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把语文课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一、语文教学变了味,失去了“语文味”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丁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和其他课程的沟通,这也是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
但在实践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却颇有偏失。
比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感受月文化的魅力,学习敢丁探索的精神。
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时却花了许多时间津津乐道地讲了宇航和月球的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科学课或综合课,这就必然导致了“语文味”的缺失。
语文不能“包打天下”,如果搞泛化教育,“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仅使语文课程负担过重,也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
所以,语文教学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园”。
教师本意在于想提高学生素质,或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于是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耍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等等,这些都将导致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久而久Z,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回归“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文味”既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如何找回语文课中的语文味语文的特有魅力是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语文课所独具的气氛和美感。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其所展现出来的语文味不但可以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还可以使课堂充满活泼欢快的情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更强烈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使师生都获得发展。
但目前很多初中语文课的课堂,语文味已经弱化到几乎消失,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越来越低,他们完全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差。
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就像是一个人没有了灵魂。
语文味就是语文课的灵魂,把灵魂找回来,语文课才能变得立体、饱满,才能展现出语文课特有的魅力。
一、语文课缺失语文味的原因(一)部分教材的选编导致了语文味的缺失语文的学习越来越富于综合性,“大语文”的理念得到了重视和推崇。
语文学科更强调联系社会的发展,强调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这样涵盖的面大了,其中的语文味自然就被削弱了。
因此,教材编排上“大语文”的泛化教育理念,更加容易使语文课缺失语文味。
(二)部分语文教师的素质导致语文味的缺失有些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还不是特别清楚,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文章的欣赏和感悟。
他们的语文课结构很简单,只是带领学生一起把文章的篇章结构弄清楚。
其实,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仅仅只是语文课上教读课文的一部分,教学中还要把握一篇文章的情感态度、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
如果这些被忽略了的话,那么一堂语文课就名不副实了。
不少语文课,也让人深深感到,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的口头表达不尽人意,词汇贫乏、句式单调、重复罗嗦、节奏不当,甚至语音不准者大有人在。
我以为,丰富口头表达的内容比提高口头表达的技巧(如语音、节奏、停顿)要难得多。
口头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思想,有魅力,仍然取决于个人的阅读与积累,取决于个人的书面表达水准。
因此,表达能力的核心应该是书面表达。
遗憾的是,在笔者有限的视野里,长于写作的语文老师凤毛麟角。
他们热衷于给学生出这样那样的作文题,自身的写作能力却因久不练笔而日渐萎缩。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1)
'\r\n【摘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那么其缺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产生这种缺失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走在归家的路上?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语文味缺失回归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这一理念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
他认为“‘语文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
科作为一们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
”他的这一定义显得比较质朴、率直,通俗而又不俗,但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语文味”却非易事,多年来中学的语文教学大多走在它的边缘。
在此,笔者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作些探究。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
由于中国具体的国情和
体制本身的不完善等原因,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
(一)向右走
由于功利主义的大道其行,长期以来处于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
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1、“
”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在建国初期乃至较长一段时期里,语文的政治功能曾经强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教学大纲到教学文本,无不体现出政治功利主义目的。
语文德育被越来越狭隘化,思想政治教育几乎成了全部内容。
而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特性的文学功能被挤压在狭小的角落,少得可怜的文学教育又多半围绕政治来进行,
表达缺少温馨的人情和平和的心态,过多的是批判和揭露。
强权和政治使语文成为空壳,失去原味。
失去语文味的语文教育必然造成学生思想感情的严重贫血,也因此造成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2、“
”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随着时代的推进,教育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着,从文本到教学方法等,都有所改进,语文教学一味政治化的导向有所改观,但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语文教育曾一度陷入另一种误区:无论是学生的教,还是老师的学,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团团转。
曾经有一段时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何为“名师”、“优秀教师”?那就是对考试大纲吃得最透彻的,对应试技巧把握得最到位的,由此所教的学生取得了高分的。
何为优秀学生?分最高的。
可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考分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课堂的中心自然也不在“语文味”了,教师的教大多为“灌输式”教,老师课堂上多是满堂灌,学生拼命的记笔记,然后死记硬背,语文的教学与学习,完全是一种
化模式化。
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异化。
(二)向左走
语文教学近几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切实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教育思想、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均有所转变,也呈现了不少新气象,但是正如列宁所说的“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语文味”依然走在缺失的道路上。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情况比较突出:
1、“综合”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与定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于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加强调与发展、科技进步的
和其他课程的沟通,这也好似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
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却颇有些偏失。
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在: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
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时却花了许多时间津津乐道的讲了宇航和月球的知识,把语文课上成了自然科学课或综合课,这就必然导致了语文味的缺失。
语文不能“包打天下”,如果搞泛化教育,“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不仅使语文课程负担过重,也失掉了语文独有的真味。
所以,语文教学切莫“肥人田”而“荒己园”。
2、“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
多媒体进驻语文课堂,这已成为事实。
其宽泛的资源
,动感直观的画面,便捷简易的操作,颇受广大老师的青睐。
特别是“公开课”,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在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但笔者认为要区别看待。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现苏州园林的景致,但我们无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人独钓寒江雪”所涵蕴的意境。
语文与其他学科不同,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因而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有时候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
所以多媒体得慎用,有些文章是适合用的,如《安塞腰鼓》一文因为学生对安塞上的腰鼓完全不知,运用多媒体可带领学生较早的进入文本。
而另外像《桃花源记》等文章笔者以为不必要,桃花源本身就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完全可让学生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桃花源不是更好么?
除了以上几点,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还表现在另外很多方面。
如教师本意在于想提高学生素质,或者为了丰富课堂内容,于是将大量的非语文元素源源不断地搬进课堂:简略的背景交代变成历史演义;作家作品介绍变成人物掌故;只要课文内容稍有牵连,天文地理都可扯进去等等,这些都将导致语文课堂“语文味”的缺失。
而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受与领悟能力的丧失,在语言面前迟钝化。
所以,在新课标下如何使语文教学中日渐消失的“语文味”回归,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回归
语文教学无非是处理三方面的关系:文本、教师、学生,要使语文课堂大放异彩,就得从这三方面如手,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关系,那么“语文味”的大势已得矣。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倡“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
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
语文课应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要净化语文课堂,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语文?其实,早年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这一解释,是将“语文”定位于口头与书面这两种“语言”范畴的。
但是,“语言”本身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不论是从现代语
言科学看,还是从
科学看,研究语言不能不忽视与“语言”有着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的“言语”。
所以,净化语文课堂就似乎可以从“语言”和“言语”这两方面入手。
但是,根据“语言”和“言语”的理论,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
所以,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就是指“言语”。
净化语文课堂主要可以从“言语”上去开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