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5
㊀㊀2021年第62卷第4期787收稿日期:2021-01-29基金项目:浙江省茶叶产业技术团队项目(2018-2020)作者简介:郭敏明(1963 ),男,浙江慈溪人,高级农艺师,从事茶叶科研及科技示范推广工作,E-mail:gmm315@㊂文献著录格式:郭敏明,郑旭霞,崔宏春,等.不同杀青工艺对超微绿茶粉品质影响的比较[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4):787-789.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210443不同杀青工艺对超微绿茶粉品质影响的比较郭敏明,郑旭霞,崔宏春,师大亮(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杭州㊀310024)㊀㊀摘㊀要:通过采用蒸汽㊁滚筒㊁微波3种不同的杀青工艺加工超微绿茶粉,比较生化成分㊁色差及感官品质㊂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杀青工艺春茶和秋茶超微绿茶粉,外形㊁汤色㊁香气㊁滋味(春茶)得分均高于蒸汽和滚筒杀青工艺,外形翠绿鲜润,汤色翠绿鲜艳或绿艳,香气清香带蒙香,滋味清鲜回甘(春茶);秋茶超微绿茶粉采用蒸汽杀青可明显减少苦涩味;采用滚筒杀青工艺超微绿茶粉的香气㊁滋味突现中国绿茶滚炒工艺特征㊂关键词:超微绿茶粉;杀青工艺;品质中图分类号:S572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528-9017(2021)04-0787-03㊀㊀随着粉茶近年来在食品㊁饮料㊁药物㊁日用化工品㊁饲料等行业应用越来越普遍,对粉茶在色泽㊁颗粒度㊁香气㊁口感㊁营养品质㊁安全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粉茶产品主要有超微茶粉和抹茶两大类[1]㊂超微茶粉以普通成品茶或用茶树鲜叶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原料[2],应用现代茶叶超微粉碎机械设备生产出来的纯天然超细粉体茶产品㊂抹茶是采用覆盖栽培的茶树鲜叶经蒸汽(或热风)杀青后㊁干燥制成的叶片为原料,经研磨工艺加工而成的微粉状茶产品[3]㊂超微茶粉有效保持茶叶应有的色香味特征,茶粉的表面积增大,易于机体吸收,进而提高人体对茶叶营养的吸收率㊂同时,超微化的茶粉具有较好的固香性和溶解性,可用于开发新型茶产品[4]㊂超微绿茶粉的生产还可充分利用春茶后期及夏秋茶的鲜叶原料,提高鲜叶的可利用率,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㊂本研究通过采用蒸汽㊁滚筒㊁微波3种不同的杀青工艺加工超微绿茶粉,比较分析不同的杀青工艺对超微绿茶粉品质的影响㊂1 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本试验在杭州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科研基地进行,试验材料为迎霜㊁茂绿茶树品种,鲜叶原料为1芽5~6叶春茶鲜叶和秋茶鲜叶㊂1.2㊀方法试验分迎霜㊁茂绿2个品种,分别设3个处理㊂处理Ⅰ为蒸汽杀青-烘干-石磨;处理Ⅱ为滚筒杀青-烘干-石磨;处理Ⅲ为微波杀青-烘干-石磨㊂春茶超微绿茶粉加工工艺流程:覆盖及采摘 杀青 烘干 筛分 研磨;秋茶超微绿茶粉加工工艺中鲜叶原料不覆盖,其他工艺同春茶超微绿茶粉㊂覆盖及采摘㊂春茶名优茶采摘结束后,不修剪,芽叶长至1芽3叶时采用85%遮光度的黑色遮阳网直接覆盖在茶棚表面,用细铁丝将遮阳网固定,覆盖10d 后,手工采摘1芽5~6叶鲜叶原料;秋茶不覆盖,手工采摘1芽5~6叶鲜叶原料㊂杀青㊂分别采用蒸汽㊁滚筒和微波3种杀青工艺进行杀青处理㊂烘干㊂杀青叶采用烘焙提香机烘干,温度80ħ㊂烘至含水率5%左右㊂筛分㊂茶叶烘干后压碎进行筛分,去除茶梗㊁茎等㊂研磨㊂采用石磨机进行研磨,石磨转速30r㊃min -1,台时产量40g㊂茶粉粒大小为23μm 左右㊂1.3㊀检测生化检测㊂茶多酚测定参照GB /T 83132018,咖啡碱测定参照GB /T 8312 2013(高效液相色谱法),氨基酸总量测定参照GB /T 8314788㊀㊀2021年第62卷第4期2013,水浸出物测定采用茶水浸出物烘干法,参照GB/T8305 2013,水分测定参照GB/T8304 2013(快速法)㊂感官审评㊂采用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3776 2018)进行茶叶品质审评㊂色差测定㊂采用HunterLab品牌ColorQuest XE 色差检测仪检测㊂2 结果与分析2.1㊀对超微绿茶粉生化成分的影响对采用蒸汽㊁滚筒㊁微波3种不同杀青工艺加工的春茶和秋茶超微绿茶粉进行了生化成分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㊂由表1可知,对不同杀青工艺的春茶超微绿茶粉生化成分分析显示,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迎霜品种以处理Ⅰ略高,其次为处理Ⅲ和处理Ⅱ;茂绿品种3个处理间差异不大㊂茶多酚含量以处理Ⅰ和Ⅲ较高,而处理Ⅱ较低,迎霜和茂绿2个品种趋势相同㊂就氨基酸含量而言,迎霜和茂绿的处理Ⅰ和Ⅲ相近,处理Ⅱ略高㊂咖啡碱含量以茂绿处理Ⅱ略低,迎霜处理Ⅱ略高,迎霜和茂绿的处理Ⅰ和Ⅲ相近㊂对不同杀青工艺的秋茶超微绿茶粉生化成分分㊀㊀表1㊀不同杀青工艺超微绿茶粉生化成分处理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春茶迎霜Ⅰ39.21ʃ0.1110.00ʃ0.04 2.12ʃ0.02 3.11ʃ0.00迎霜Ⅱ38.69ʃ0.978.70ʃ0.28 2.32ʃ0.05 3.08ʃ0.00迎霜Ⅲ38.81ʃ0.3710.20ʃ0.07 2.03ʃ0.00 3.10ʃ0.01茂绿Ⅰ38.06ʃ0.1311.00ʃ0.08 2.23ʃ0.03 3.27ʃ0.01茂绿Ⅱ38.09ʃ0.229.66ʃ0.03 2.42ʃ0.01 3.31ʃ0.02茂绿Ⅲ38.06ʃ0.1311.00ʃ0.08 2.23ʃ0.03 3.27ʃ0.01秋茶迎霜Ⅰ46.16ʃ0.4314.17ʃ0.07 2.14ʃ0.013.37ʃ0.28迎霜Ⅱ45.75ʃ0.6214.51ʃ0.082.11ʃ0.013.38ʃ0.04迎霜Ⅲ48.02ʃ0.2415.40ʃ0.032.09ʃ0.003.52ʃ0.11茂绿Ⅰ44.47ʃ0.3013.32ʃ0.072.06ʃ0.003.03ʃ0.25茂绿Ⅱ45.36ʃ0.2713.52ʃ0.042.05ʃ0.003.20ʃ0.02茂绿Ⅲ44.10ʃ0.3114.50ʃ0.032.01ʃ0.013.22ʃ0.07析显示,茶叶中水浸出物含量迎霜品种以处理Ⅲ较高,其次为处理Ⅰ和Ⅱ,茂绿品种以处理Ⅱ略高,其次为处理Ⅰ和Ⅲ;茶多酚含量均以迎霜和茂绿处理Ⅲ较高,其次为处理Ⅱ和Ⅰ;氨基酸含量均以迎霜和茂绿处理Ⅰ较高,其次为处理Ⅱ和Ⅲ;咖啡碱含量均以迎霜和茂绿处理Ⅲ较高,其次为处理Ⅱ和Ⅰ㊂2.2㊀对超微绿茶粉感官品质的影响对采用蒸汽㊁滚筒㊁微波3种不同杀青工艺加工的春茶和秋茶超微绿茶粉进行感官审评,春茶和秋茶审评结果分别见表2和3㊂表2㊀不同杀青工艺超微绿茶粉感官审评结果(春茶)处理外形汤色香气滋味评语得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总分迎霜Ⅰ嫩绿㊁鲜活92绿亮92清香带蒙香90清鲜回甘㊁稍有颗粒感9391.65迎霜Ⅱ草绿㊁润93绿亮92清香㊁稍有蒙香91清爽带鲜回甘㊁稍有颗粒感9291.75迎霜Ⅲ翠绿㊁鲜润(活)96翠绿鲜艳95清花香带蒙香92清鲜回甘㊁细腻9493.70茂绿Ⅰ绿㊁鲜润92绿明91清香90清鲜回甘9491.80茂绿Ⅱ翠绿㊁鲜润95绿艳94嫩香(透足火)91清爽带鲜㊁稍透足火9292.35茂绿Ⅲ翠绿㊁鲜润95翠绿鲜艳96清香带蒙香92清鲜回甘细腻㊁带果味9594.15㊀㊀从超微绿茶粉(春茶)的感官审评结果分析(表2)可知,外形方面,迎霜品种以处理Ⅲ较高,外形翠绿㊁鲜润(活),其次为处理Ⅱ和Ⅰ;茂绿品种以处理Ⅲ和Ⅱ较高,外形翠绿㊁鲜润,处理Ⅰ较低㊂汤色方面,迎霜和茂绿均以处理Ⅲ较高,汤色翠绿鲜艳,其次为处理Ⅱ和Ⅰ㊂香气方面,迎霜和茂绿均以处理Ⅲ略高,香气清香带蒙香,其次为处理Ⅱ和Ⅰ㊂滋味方面,迎霜和茂绿均以处理Ⅲ较高,滋味清鲜,回甘细腻,其次为处理Ⅰ和Ⅱ㊂总分均以迎霜和茂绿处理Ⅲ最高,其次为处理Ⅱ和Ⅰ,差异较明显㊂从超微绿茶粉(秋茶)的感官审评结果分析(表3),外形方面,迎霜和茂绿均以处理Ⅲ较高,外形翠绿㊁鲜活(润),处理Ⅰ和Ⅱ得分基本相同㊂汤色方面,迎霜和茂绿均以处理Ⅲ较高,汤色绿艳,迎霜处理Ⅰ略高于处理Ⅱ,而茂绿处理Ⅱ高于处理Ⅰ㊂香气方面,迎霜和茂绿均以处理Ⅲ较高,清香带蒙香,其次为处理Ⅰ,而处理Ⅱ较低㊂滋味方面,迎霜和茂绿品种均以处理Ⅰ较高,滋味清爽带鲜,迎霜的处理Ⅲ略高于处理Ⅱ,茂绿品种处理Ⅱ和处理Ⅲ相同㊂总分结果显示,迎霜和茂绿品种均以处理Ⅲ最高,其次为处理Ⅰ,处理Ⅱ最低,差异较明显㊂2.3㊀对超微绿茶粉色差的影响对超微绿茶粉进行色差测定,数值表示明亮度,a正值表示向红色方向,负值表示向绿的方㊀㊀表3㊀不同杀青工艺超微绿茶粉感官审评结果(秋茶)处理外形汤色香气滋味评语得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评语得分总分迎霜Ⅰ翠绿㊁润92.0草绿鲜亮92清高有蒙香93清爽带鲜㊁厚(口感丰富,表现全面)9292.35迎霜Ⅱ嫩绿㊁鲜润92.5草绿明亮91透火气86醇厚㊁透火味㊁回甘㊁稍有颗粒感8988.70迎霜Ⅲ翠绿㊁鲜活94.0绿艳96清香带蒙香94清爽带鲜㊁透涩㊁有颗粒感9093.05茂绿Ⅰ翠绿㊁润92.0绿,明亮90清香有蒙香91清爽带鲜㊁稍有颗粒感9291.25茂绿Ⅱ翠绿㊁润92.0绿,鲜亮93有粟香(火工足)89清爽带鲜㊁略透火味㊁稍有颗粒感9090.45茂绿Ⅲ翠绿㊁鲜润㊁明快94.5绿艳95清香带蒙香94清鲜带鲜㊁透涩㊁汤中带香9092.85向;b 正值表示向黄色方向,负值表示向蓝色方向,测定结果见表4㊂表4㊀不同杀青工艺超微绿茶粉色差处理L a b 迎霜Ⅰ66.22-6.5834.21迎霜Ⅱ64.59-6.9635.03迎霜Ⅲ66.73-8.5034.65茂绿Ⅰ65.32-6.3732.34茂绿Ⅱ65.79-7.7435.34茂绿Ⅲ65.86-8.4434.83㊀㊀从超微绿茶粉(春茶)色差测定结果分析,迎霜和茂绿的L 值均以处理Ⅲ略大,迎霜品种处理Ⅱ较小;迎霜和茂绿的a 值均以处理Ⅲ负值较大,其次为处理Ⅱ和Ⅰ;迎霜和茂绿的b 值均以处理Ⅱ正值较大,其次为处理Ⅲ和Ⅰ㊂3 小结与讨论通过不同杀青工艺对迎霜㊁茂绿品种超微绿茶粉的生化成分检测结果比较分析表明,采用蒸汽杀青工艺,春茶超微绿茶粉中水浸出物含量(迎霜)较高;茶多酚含量与微波杀青工艺相近,高于滚筒杀青工艺;氨基酸含量与微波杀青工艺相近,低于滚筒杀青工艺;秋茶超微绿茶粉中氨基酸含量较高,茶多酚㊁咖啡碱含量均较低㊂采用滚筒杀青工艺,春茶超微绿茶粉中水浸出物㊁茶多酚㊁咖啡碱含量较低,氨基酸含量较高,秋茶超微绿茶粉茶多酚㊁氨基酸㊁咖啡碱含量均中等㊂采用微波杀青工艺,春茶超微绿茶粉中水浸出物㊁氨基酸㊁咖啡碱含量均中等,茶多酚含量略高;秋茶超微绿茶粉中水浸出物(迎霜)㊁茶多酚㊁咖啡碱含量均较高,氨基酸含量较低㊂通过不同杀青工艺对迎霜㊁茂绿品种超微绿茶粉的感官审评比较分析表明,采用微波杀青工艺,春茶和秋茶超微绿茶粉外形㊁汤色㊁香气㊁滋味(春茶)得分较高,均高于蒸汽和滚筒杀青工艺,外形翠绿鲜润㊁汤色翠绿鲜艳或绿艳㊁香气清香带蒙香,春茶超微绿茶粉滋味清鲜回甘,但秋茶滋味透涩;采用蒸汽杀青工艺春茶超微绿茶粉感官审评总分略低于滚筒杀青,但滋味得分高于滚筒杀青,而秋茶超微绿茶粉滋味得分高于微波和滚筒杀青工艺,表明秋茶超微绿茶粉采用蒸汽杀青可明显减少苦涩味㊂超微绿茶粉色差测定结果显示,微波杀青工艺的L 值和a 值较大,表明汤色绿㊁明亮,与感官审评结果较一致㊂采用滚筒杀青工艺超微绿茶粉的香气㊁滋味突现中国绿茶滚炒工艺特征,可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茶粉产品㊂蒸汽杀青工艺采用无压蒸汽蒸笼杀青,与蒸汽机有压蒸汽杀青有一定的差异,在超微绿茶粉色泽上会产生一些影响㊂参考文献:[1]㊀郑旭霞.粉茶生产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加工,2019(3):39-43.[2]㊀金寿珍.超微绿茶粉加工技术的研究[D].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3]㊀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抹茶:GB /T 34778 201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4]㊀王镇.超微绿茶粉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科技,2007(12):73-74.(责任编辑:张瑞麟)。
绿茶制作技术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
茶叶是世界上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是一种文明、时尚、健康的饮料。
而绿茶是中国最古老的茶类,也是中国产量最大的茶类。
绿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的本味:清新淡雅,回味悠长。
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饮料,更有无穷的妙用与功效。
现将绿茶制作工艺简述如下,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1 鲜叶采摘和管理1.1 采摘标准鲜叶是茶叶制作的原料,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成茶的品质。
因此,鲜叶要求是具有一定成熟度,叶色深绿,叶绿素、蛋白质含量较高,多酚类含量较低。
茶树品种一般以中小叶种为好。
采摘标准为1芽2~3叶[1-2]。
采摘标准是指从茶树新梢上采下的芽叶的大小。
绿茶一般为1芽2~3叶及同等嫩度的对夹叶,芽叶总长度在4 cm以下。
1.2 按时采摘茶树采期长,具有多年、多季和多批次采摘的特点。
茶树又具有不断萌发新芽的能力,而新梢生长的迟早、快慢、长短等受当地气候、茶树品种、茶园肥培管理水平和修剪、采摘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茶叶采收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前采三天是个宝,后采三天变成草”、“茶过立夏一夜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3 分批多次采茶树发芽的不一致性是导致茶树分批次多次采的重要原因。
茶树一般是主枝先发,侧枝后发;强壮枝先发,细弱枝后发;顶芽先发,侧芽后发;蓬面先发,蓬心后发。
及时采去顶芽,可打破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萌发和生长,因而需要分批次多次采。
1.4 名优茶采摘名优茶采摘一般为手工采摘,即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芽叶要采的部位,用折的手法将茶芽采下。
忌用抓采、捋采、扭采、掐采,以防细胞破伤。
并做到“六不采”,即细弱芽不采、紫色芽不采、风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空心芽不采、有病弯曲芽不采。
装茶的器具要求壁是硬的,最好是竹编的篮子、竹篓等,且要通风透气。
1.5 鲜叶管理要求不同品种、不同采摘时间分开放置,装运不能紧压,避免日晒,以防发热红变。
鲜叶应摊放在阴凉、空气流通、场地清洁的地方。
手工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绿茶作为中国传统的名优茶品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加工工艺独特。
手工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是一种非常传统且独具特色的工艺,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该技术的详细步骤。
选择鲜嫩的茶芽作为原料,茶芽的选择十分关键,要选取开展均匀,大小相近的茶芽,避免使用过老过硬的茶叶。
接下来,将茶芽放入土坛中,土坛是一种特制的陶罐,以确保茶叶能够均匀受热。
然后,将土坛放置在火盆上方的火炉上,用火炉加热。
在加热的过程中,茶叶逐渐变得软化,此时,用手轻轻揉捻茶叶,使其形成扁平的形状。
这一步骤需要手法娴熟,要注意轻柔揉捻,避免过度揉捻,以免破坏茶叶的形状和风味。
随后,将扁平的茶叶放在干净的竹帘上晾干,晾干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通常需要晾干约3至4个小时,以保证茶叶干燥透彻。
将晾干的茶叶放入干净的纸袋中,储存起来。
扁形茶叶因为形状扁平,所以保存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受潮。
手工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需要经过摘取、蒸青、揉捻、干燥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准确地掌握火候,要求技术与经验相结合。
通过手工加工,扁形名优绿茶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茶叶的形状平整,色泽翠绿,清香四溢。
传统的手工加工技术也保留了茶叶本身的营养成分,使其更具有滋补功效。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化生产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加工技术。
机械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手工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已经逐渐淡出市场。
总结而言,虽然手工扁形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在市场逐渐消失,但其独特的工艺和口感依然深受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对于一些追求传统工艺和口感的消费者来说,手工扁形名优绿茶依然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绿茶的加工工艺步骤
1. 摊放(摊青):
- 新鲜采收的茶叶鲜叶需要先进行摊放处理,即将鲜叶薄摊在竹簟、簸箕或者专门的摊青设备上,放置在清洁、阴凉且通风良好的地方。
- 目的是通过自然失水,减少鲜叶中的水分含量,使叶片变软,降低细胞液浓度,有利于后续杀青过程中酶活性的抑制,同时也初步形成一定的香气。
2. 杀青:
- 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环节,通过高温操作迅速破坏鲜叶中的酶活性,防止叶绿素氧化和其他化学成分的转化,保持绿茶特有的绿色和鲜爽口感。
- 杀青方法有炒青、蒸青和烘青等多种方式,例如炒青就是使用锅炒的方式快速翻炒鲜叶,使其达到适度杀青的效果。
3. 揉捻:
- 杀青后的茶叶会经过揉捻过程,通过机械或手工的方法,使茶叶成形,同时促进茶汁溢出,增加茶汤浓度,并有助于固定形状。
4. 干燥:
- 干燥是绿茶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包括初干和足干两个阶段,目的是进一步降低茶叶水分,防止霉变,稳定品质,同时促使茶香更加浓郁。
- 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晒干等,不同的绿茶品种会选择适宜的干燥方式来达到最佳品质。
对于名优绿茶,加工工艺更为精细,可能会包含诸如整形、提香、复火等多个细致步骤,确保成品茶色、香、味、形俱佳。
比如龙井茶的“辉锅”、碧螺春的“搓团显毫”等特色工艺,都体现了绿茶加工技术的精湛之处。
名优绿茶加工技术与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摘要:香气是判断名优绿茶品质优劣的重要因子之一。
绿茶加工中的各道工序对于茶叶香气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绿茶尤其是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对于茶叶香气的形成的影响做了简要的综述。
关键词:名优绿茶加工技术香气我国是出产绿茶最多的国家,所产的绿茶占世界绿茶总产量的近70%。
人们对茶叶的喜爱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茶叶的香气。
在古代, 茶叶就被称为“香茗”, 茶叶香气被誉为“茶之神”, 日本香气研究大师山西贞博士将茶叶香气比做“茶叶品质的命根子”[1]。
绿茶尤其是名优绿茶的香气是决定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而茶叶香气的形成主要是在茶叶加工的过程中形成的,以下我将就绿茶尤其是名优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各道工序对于绿茶香气的影响做具体的介绍。
1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对其香气形成的影响我国名优绿茶按外形基本分为5类:扁形、针形、条形、卷曲形和圆形。
其加工工艺分别为:扁形茶(龙井制法):鲜叶→摊放→青锅→辉锅;针形茶(绿针制法):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增香;曲条形茶(毛峰制法):鲜叶→摊放→杀青→ 揉捻→初烘→做形提毫→干燥;卷曲形茶(碧螺春制法)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初烘→搓团定型→干燥[2]。
虽然这5类名优绿茶的加工工艺存在着差别,但是其中的摊放,杀青,揉捻以及干燥工序对于名优绿茶品质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并且这些工序也对名优绿茶香气物质的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1.1鲜叶摊放对名优绿茶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摊放不仅是名优绿茶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序,而且能增加名优绿茶的香气,提高品质。
摊放加快了鲜叶水分的减少, 促进了青草气的散发, 增加了香气, 调和了滋味。
经过摊放的鲜叶芽叶内部产生了缓慢的理化变化, 酶活性增强, 叶绿素略有破坏, 多酚类化合物轻微氧化, 进而减轻涩味, 散发部分青草气。
同时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与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邻醌作用后, 形成馥郁的苹果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