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棵大树》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大班语言一棵大树教案反思制作《大班语言一棵大树》教案反思并展开详细描述一、教案制作反思1. 教学目标设置欠详细在制作教案时,虽然设定了教学目标,但是目标过于简单,没有列举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技能要求,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盲目性,无法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应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更加详细的教学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 活动设计不够具体在教案中,活动设计过于简单,缺少具体、详细的步骤和实施方式,操作性不强。
在今后的教案制作中,应注重活动设计的具体操作,重点突出每个环节的安排和实施,使教学过程更加有针对性。
3. 设计材料不充足在制作教案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具体材料和工具,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不便利的情况。
今后,应在设计教案时考虑到材料的充分准备,以确保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
二、课程展开课程主题:《大班语言一棵大树》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大致了解古代诗词的构成以及诗歌韵律的体现;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构成和体裁;2.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 通过学习和模仿古代诗词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和意境;2. 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出自己的诗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播放音乐,并向学生介绍《大班语言一棵大树》的故事背景;2.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诗词,并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将进酒》这首诗歌。
二、知识讲解1. 教师讲解诗歌基本构成及其表现形式;2.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歌,并让学生感受其中韵律和意境。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小组进行创作,可以任选一种体裁进行创作,学生们必须包含所学知识;2. 学生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意见;3. 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一棵大树教学反思
一棵大树教学反思
1.我把课堂导入的环节和调动学生的兴趣紧紧结合在一起,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刨设轻松的学习情境。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器,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就会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就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小红帽”这个故事小朋友基本上都读过,因此学生也比较喜欢学习。
2.课标指出: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我就尽量多地刨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言,例如:在引导学生先自由地读课文,后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阿海演一棵大树,演得很()。
”我就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填空,再引导用课文的语句来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真正打开了,但在评价上,本课只呈现出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其他评价的`方式来能落实到,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3.本节课,我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
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是低年级的学生,所以小组的合作、探究学习还不是很深入,只存在表面而已,特别是在讨论“如果班里表演‘小红帽’的故事,你愿意演一棵大树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时,小组只是那几个平时爱动脑的同学说,而其他人就只是坐着昕,那么如何更好地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在理解课文时,老师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朗读指导,如:范读、领读和引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悟出了阿海真诚善良的心灵,学习阿海对待事情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并在悟中读,从而使情感达到一定的升华。
早教班一棵大树教案反思教案标题:早教班一棵大树教案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大自然中的一棵大树,并了解其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通过互动游戏和艺术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交技能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图书:《树木的故事》2. 视频:关于树木的简短纪录片3. 艺术材料:彩色纸、颜料、画笔、剪刀、胶水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 引导幼儿观察教室中的植物,并询问他们对树木的认识和了解。
- 展示图书《树木的故事》,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和猜测树木的作用。
2. 学习(15分钟)- 与幼儿一起阅读《树木的故事》,强调树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 展示树木的简短纪录片,让幼儿观看并回答问题。
3. 活动(30分钟)- 分发彩色纸和艺术材料,引导幼儿用剪刀和胶水制作一棵大树。
- 鼓励幼儿使用颜料和画笔为树木增添细节,并与其他幼儿分享他们的作品。
- 组织互动游戏,模拟树木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让幼儿扮演不同的生物与树木进行互动。
4. 总结(5分钟)-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对树木的新认识和体会。
- 强调树木的重要性,并鼓励幼儿保护和照顾大自然中的树木。
教案反思:在这个教案中,幼儿通过阅读图书、观看视频和参与艺术活动,全面了解了树木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互动游戏,幼儿能够模拟树木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培养了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创造力。
然而,教案中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是增加一些团体合作的活动,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树木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此外,教案中的时间分配需要合理安排,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利用时间,使幼儿能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总的来说,这个教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树木的机会,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6 一棵大树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5个生字。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3.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感受大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2.学生交流听后感悟。
3.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棵大树的故事。
出示课题。
质疑: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你心目中的大树是怎么样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词语。
2.交流自读情况。
(1)读音:需歉锯爽私(2)字形:需要歉谦爽巫(3)词义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
爽快:舒适畅快,痛快。
无私:不自私。
3.大树的样子?两个字:粗壮、高大、挺拔、翠绿四个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高大挺拔4.主要内容运用事件六要素法归纳。
文章讲述了一个男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向大树提出要求,直到大树一无所有的故事。
4.自由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课文主要内容二、精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1)故事情节随男孩年龄增加分几个阶段?(2)每个阶段描写的情景是怎样的?(3)大树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4)怎样去朗读?(5)大树、男孩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2.小组交流,推荐班内汇报。
3.汇报交流(1)四次会面:少年、成年、成年、老年第一次:当孤独的大树看到男孩时,他一定是快乐的。
给了男孩果子,让男孩高兴。
树感觉很幸福。
朗读大树的话时,要表现出久别重逢的惊喜以及得知男孩面临困扰的怜爱。
第二次:当悲伤的大树见到男孩后,高兴得颤抖起来,他希望男孩高兴,于是舍弃了自己的树枝。
这样也使大树自己感到高兴。
第三次:时间过了好久好久,大树再见到男孩时仍很兴奋,为了让男孩快乐,他献出了自己的树干,让男孩去造船。
此时的大树既欣慰又难过。
第四次:大树总在诉说抱歉,因为他已一无所有。
然而男孩最后只想要一个安静的地方休息和歇脚,于是大树奉献了他的树墩。
《一棵大树》教学反思
《一棵大树》是一则有关“索取”与“付出”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虽然不长,却道出了“施”与“受”的真谛,充满了温馨,也略带一点忧伤,让我们深深地感动,留给读者深远广阔的遐想。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接着引导学生抓住男孩逐渐长大后(小时候——少年——成年人——老年)与大树的四次会面为主线展开阅读,体会这几次会面种大树心情的变化:快乐——孤独——幸福——悲伤——高兴——兴奋——难过——歉疚。
通过反复朗读及分角色朗读,学生感悟到文中的大树是一棵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爱心树,而男孩却只会被爱和索取,不懂感恩和回报。
在总结全文时,我又以“一棵------的大树”展开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谁也像这棵爱心树一样给你带来快乐、幸福,给你爱心呢假如你走进故事,来到这棵爱心树下,爱心树给你带来这么多快乐,你会给爱心树什么快乐呢让学生在理解大树的同时,也回顾自己的生活,从而使文本与生活相联系从而指导学生的生活。
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在流淌。
文本让孩子们和老师之间有了更亲密的交流,使学生真正的走入到阅读中,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他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像文中的大树一样的人,如父母、老师、大自然……,他们因为对孩子的爱而不断地给予,也因为给予而感到真正的快乐。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们深深地被感染,他们在淡淡的忧伤中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从而思考自己与父母、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种种关系,感到自己与亲人的关系和男孩儿与大树的关系有相似之处。
于是,有关“索取”与“奉献”,“获得”与“感恩”的话题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升华与凝练,孩子们通过本科于都懂得“爱”与“被爱”,“索取”与“感恩”的道理。
一棵大树读后感《一棵大树》是俄国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一棵树为主线,通过描绘大树的成长和变化,寓意着人生的起伏和命运的无常。
这篇小说让我感悟颇深,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故事的开始描述了一棵树孤零零地生长在一个小山坡上,身边只有草和一些小动物。
树渴望和人们相见,渴望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然而,居住在这个小山坡上的人们却对树漠不关心,他们砍伐树木,修建住宅和农田。
尽管如此,树始终保持着生机,不断地成长和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树发展成一棵大树,它的枝干和树叶不断地扩展,给人们带来了阴凉和美丽。
然而,人们仍不关心树木,反而残害大树。
虽然树受到了伤害,但它依然坚强地生存着,伸展着枝叶。
树开始思考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思考人生的意义。
小说的最后描述了树的死亡。
树被砍伐,头颅被送到城市展览,被许多人观赏。
然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头颅的真实含义,只是将它当作一个物品,一个符号。
这篇小说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树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坚强,它不畏艰难,不怕破损,始终保持着挺拔和美丽。
它也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伤害,人们因为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对自然的尊重。
就像小说中的人们对树漠不关心,无视树木的存在,只是以物品的角度看待它。
这篇小说让我在内心深处感悟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人们往往忙于求生和谋利,追求自身的利益和享受。
我们往往忽略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怀。
而这些恰恰是构成人生幸福和意义的重要成分。
通过这篇小说,我认识到了自然和人类是共生共存的关系,我们不能忽视自然的力量和价值。
生命的力量和坚强是无限的,就像树木一样,它们,会不断生长和变化。
我们应该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树一样,坚强不屈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我们应该学会面对痛苦和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地成长和发展。
通过这篇小说,我也认识到了个人的力量和价值。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棵大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本课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树。
教学重难点掌握生字音、形、义。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1.板书课题。
2.交流:如果让你来写一棵大树,你会写些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究竟写了这棵树的什么?二、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课文,听准字音。
树干(读准第四声)1——2-6——7-11——12-16——17-272.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个男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向大树提出不同的要求,直到大树一无所有。
3.交流: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感受,和大家说一说。
三、认识本课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词。
需要抱歉锯下爽快无私2.识记字音、字形。
三拼音节:歉爽平舌音:私卷舌音:爽区分字形:需——耍 歉——谦——兼 锯——剧——椐——踞爽(笔顺,先写横,左边两个小叉,右边两个小叉,最后写撇和捺)3.词语理解。
抱歉:心中不安,觉得对不住别人。
爽快:舒适畅快,痛快。
无私:不自私。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运用语文活动1中学会的停顿的方法来朗读)作业布置完成本课写字书第二课时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树”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教学目标2.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感恩,学会关爱。
教学重难点感受“大树”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德。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少年几次来找大树,分别在什么时候?第一次 少年时期第二次长大了(成家立业)第三次成人第四次老年2.小组学习,朗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男孩的需要大树的奉献大树的感受第一次钱果子很幸福第二次一间屋树枝很高兴第三次船树干欣慰、难过第四次安静的地方树墩仿佛看见了……3.看表格,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大体内容说给大家听。
4.分角色朗读第一次会面,体会男孩和大树内心的情感。
思考:大树为什么感到很幸福?孤独的大树看到男孩得到果实后的高兴,他的内心是幸福的,因为他让自己的朋友变得高兴了。
大树教案反思7篇教案的编写过程有助于教师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树教案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树教案反思篇1活动目标:⒈感受摇篮曲轻柔、连贯的旋律特点。
⒉理解歌曲内容,尝试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对小鸟的关心、爱护。
⒊熟悉、感受歌曲旋律和内容,学唱歌曲。
⒋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⒌初步感受歌曲中亲切的情绪,用亲切的语调唱歌。
6.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7.在对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及时接唱。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活动过程:发音练习:《问好歌》、《小铃铛》学习新歌《树妈妈》⒈谈话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妈妈,那你们知道小鸟的妈妈是谁吗?今天小鸟的妈妈出去找食物了,那谁来照顾小鸟呢?⒉结合动画引导幼儿欣赏第一段歌曲是谁在照顾小鸟呀?它是怎么照顾的呢?⒊引导幼儿边听第一段音乐,边模仿树妈妈晃动的样子。
(一遍初步的尝试,另一遍引导幼儿合着拍子轻柔的摇)⒋引导幼儿欣赏第二段动画。
小鸟睡着了,可是会发生什么事情呢?⒌教师范唱歌曲,幼儿欣赏。
⒍鼓励幼儿学唱歌曲。
⒎引导幼儿有感情的、轻柔的演唱歌曲,表现出对小鸟的关心、爱护。
⒏幼儿尝试分角色表演。
音乐游戏:树和小鸟教师扮演树妈妈,幼儿扮演小鸟,根据歌曲内容表演相关的动作,当风来了,雨来了的时候,请小鸟蹲下不动,树妈妈保护好小鸟。
活动反思:《树妈妈》是一首较为经典的儿童歌曲,具有浓郁的摇篮曲风格,旋律优美流畅、轻柔抒情。
歌曲借助幼儿熟悉的树形象,把幼儿带人了一个和谐、温暖的童话世界。
中班幼儿已经能够体验到妈妈对自己的爱了,通过情感迁移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自然地表达歌曲所蕴含的美好情愫。
大树教案反思篇2设计思路:本次活动虽无只接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爱意,但朴实的字里行充满着大人与小孩之间那种相互依偎,相互关心、形影不离的添犊之情。
一棵大树中班教案反思教案标题:一棵大树中班教案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大自然中的植物-树,并了解树木的重要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观察和探索,让幼儿了解树木的生长过程。
3. 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通过故事、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幼儿介绍树木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
2. 室内活动:制作树木的手工艺品,如剪纸树、纸板树等,以加深幼儿对树木的认识。
3. 室外活动:带领幼儿参观校园内的树木,观察树木的形态、叶子和树皮等特征,并进行简单的观察记录。
4. 组织幼儿参与种植活动,让幼儿亲手培育一棵小树苗,并观察其生长变化。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利用图片或故事向幼儿介绍树木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
- 引导幼儿讨论树木在生活中的作用。
2. 手工制作活动:- 向幼儿展示不同材料制作的树木手工艺品,激发幼儿的兴趣。
- 分发材料并指导幼儿制作自己的树木手工艺品。
- 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其他幼儿分享。
3. 室外观察活动:- 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校园内的树木。
- 引导幼儿观察树木的形态特征、叶子的颜色和形状,以及树皮的质地等。
- 鼓励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树木特征,并进行观察记录。
4. 种植活动:- 在教室或校园内选择一个适当的地方,让幼儿参与种植一棵小树苗。
- 指导幼儿正确地培植小树苗,包括挖洞、放入土壤、浇水等步骤。
- 鼓励幼儿每天观察小树苗的生长变化,并记录下来。
5. 总结回顾:- 引导幼儿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 提醒幼儿树木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保护环境、爱护树木。
教学反思:本次教案设计充分考虑了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手工制作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观察活动则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种植活动则让幼儿亲身体验树木的生长过程,并学会珍惜和保护大自然。
《一棵大树》教学反思
《一棵大树》是一则有关“索取”与“付出”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虽然不长,却道出了“施”与“受‘的真谛,充满了温馨,也略带一点忧伤,让我们深深地感动,留给读者深远广阔的遐想。
教学本课时,我先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这是一棵怎样的大树?接着引导学生抓住男孩逐渐长大后(小时候_——少年——成年人——老年)与大树的四次会面为主线展开阅读,体会这几次会面种大树心情的变化:快乐——孤独——幸福——悲伤——高兴——兴奋——难过——歉疚。
通过反复朗读及分角色朗读,学生感悟到文中的大树是一棵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爱心树,而男孩却只会被爱和索取,不懂感恩和回报。
在总结全文时,我又以“一棵------的大树”展开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谁也像这棵爱心树一样给你带来快乐、幸福,给你爱心呢?假如你走进故事,来到这棵爱心树下,爱心树给你带来这么多快乐,你会给爱心树什么快乐呢?让学生在理解大树的同时,也回顾自己的生活,从而使文本与生活相联系从而指导学生的生活。
问题一提出,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在流淌。
文本让孩子们和老师之间有了更亲密的交流,使学生真正的走入到阅读中,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他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许多像文中的大树一样的人,如父母、老师、大自然……,他们因为对孩子的爱而不断地给予,也因为给予而感到真正的快乐。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们深深地被感染,他们在淡淡的忧伤中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从而思考自己与父母、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种种关系,感到自己与亲人的关系和男孩儿与大树的关系有相似之处。
于是,有关“索取”与“奉献”,“获得”与“感恩”的话题在学生的心中得到升华与凝练,孩子们通过本科于都懂得“爱”与“被爱”,“索取”与“感
恩“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