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基础习选题单项选择5含解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06.61 KB
- 文档页数:5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选习练题(3)及答案一、选择题1、(2018·珠海模拟)在西周《盠驹尊》铭文中,有贵族自称是周天子的“旧宗小子”,在“对扬”天子的宠遇时说:“万年保我万宗!”在《盠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
”据此可知() A.宗法关系已成为西周执政基础B.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C.宗法与分封制度间的紧密关系D.家国同构是统治者的政治诉求解析:选D据材料可得周天子的同族人把政治关系和宗法关系视为一体,A项在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在材料不涉及,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万宗”是宗法制下的宗法血缘关系,“万邦”是分封制下的政治关系,反映了西周国家体制与宗法关系密切结合,是宗统和君统合二为一,C项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据材料“万年保我万宗”“万年保我万邦”可得西周统治者把宗法关系和君臣关系结合在一起,即家国同构的诉求,故D项正确。
2、(2018·青岛模拟)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
到道光19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
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解析:选D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和闭关锁国都不会造成近代前夜的清政府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出现如此规模的银贵钱贱,故A项错误;农耕经济的发展程度对白银与铜钱兑换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铜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单元小卷(八)第八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世纪60年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浙江北部地区的蚕桑业发展迅速,茶叶生产数量和规模也有发展。
这一发展()A.导致了广大农村经济凋敝B.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C.促进了近代企业大量出现D.瓦解着传统的经济模式2.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其他作物,如平江县“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侵略的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D.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3.近代中国第一家棉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在成立伊始就从英国进口辊轴式轧机和织机,从美国进口环锭纺机和500马力的汽炉。
材料表明该企业()A.受外国资本的严密控制B.是由洋务派最早创办的C.创办初期重视引进技术D.在当时得到了外国扶植4.有人说,鸦片战争后中日两国同时学习“西洋文明,一个从内心革新变化,另一个则止于外形。
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饭吃,一个把外来的东西当衣穿。
当饭吃的消化了,强身健体;当衣服穿的只撑起了一个模样……结果一个成功了,一个失败了”。
材料意在()A.对洋务运动的失败进行反思B.对西学东渐进行肯定C.肯定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D.指出明治维新的成功之道5.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C.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6.在历史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下表中历史概念和解释对应正确的是()7.1907年,张謇在崇明建成大生纱厂分厂,并向商部申请了“二十年内,百里之内,不准别家另设纺厂”的特权。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基础习选题:单项选择(7)附答案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基础习选题:单项选择(7)附答案1、(2019·全国Ⅰ卷高考考前模拟预测,26)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 C解析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故A 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2.20世纪初中国某地县志记载:“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农村地区仍固守小农经济模式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近代经济对传统经济影响有限D.西方经济侵略尚未深入到内地解析:选C。
题干材料反映在近代中国内地农村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说明近代经济发展有限,故选C项。
3.在光绪帝最后的书单中,有不少财政方面的书籍,如《经济通论》《理财新义》《欧洲财政史》等,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的区分。
这表明了()A.光绪帝力主君主立宪B.财政人才的立宪梦想C.清末新政侧重于财经D.“实业救国”思潮的传播解析:选B。
从“这些书籍常常开篇即论公财与私财、皇室财政与公共财政C.推动“一五计划”顺利实施D.促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解析:选C。
从“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可知,通过条约中国可获得苏联的经济和技术援助,为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提供条件,故选C项。
7.一名英国学者称:“英国人把议会比作政坛大本钟——除了还在那里闹出点动静外,没有更大用处。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练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单选题1.《左传》记载“(齐国大夫庆封)奔吴,吴句余(吴国君主)予之朱方(吴邑)。
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
”这主要反映了A.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B.宗法关系是推行分封制的基础C.分封强化了宗族内部的等级D.国君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吴国国君分封齐国大夫庆封于吴邑,庆封家族在吴邑繁衍起来,这说明受封土地是建立宗族的条件,故选A;材料不能反映吴国国君与齐国大夫庆封是否有血缘关系,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宗族内部的等级问题,排除C;受封者享有世袭统治权,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国君无法直接掌握封国土地和人口,排除D。
2.商朝灭亡后,“小邦”周还没有力量对商朝故地实行有效的控制。
为此,武王的做法是A.“封商纣子禄父殷之馀民”B.“武王征九牧之君”C.“乃褒封神农氏之后于焦”D.“于是封功臣谋士”【答案】A【解析】西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度,将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商故地应为商代后裔,故选A。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点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C.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D.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答案】C【解析】材料“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故C项正确;邮驿制度、巡游、深入民间与材料无关,故ABD项排除。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综合测评(三十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面是汉代教育发展体系图示,这反映出( )A.儒学开始垄断学校教育B.私学成为国家教育主流C.学校学制系统基本形成D.太学可以监管地方的学校2.宋朝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说:“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
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
嵩阳、岳麓、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这表明北宋书院( )A.是由政府兴办的官方学校B.学习氛围比较宽松C.成为儒生躲避迫害的场所D.得到中央政府的指导规划3.京师大学堂最初计划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10科。
戊戌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实际只办了诗、书、礼、易四个班及春秋两个班,学生“埋头苦读圣贤之书,考试只会八股文章”。
这主要反映了( )A.京师大学堂以理学为办学宗旨B.“中体西用”成为社会思潮C.顽固势力成功阻挠教育改革D.近代教育未发生实质性变化4.在18世纪以前的大学里,自然科学只是有钱的爱好者的副业。
19世纪,自然科学逐渐被大学接受,但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在大学中一直没有地位。
在美国,1870年以后大学和产业界的交流迅速发展。
1889年,德国将一些水平较高的技术学校升级为大学,将技术教育纳入大学体制。
19世纪后期大学体系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A.生产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B.自然科学地位变得日益重要C.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D.垄断资本主义向全球的扩张5.罗仲辉在《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
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B.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C.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D.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作坊6.15世纪晚期,印刷术传入英格兰。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基础自练题(8)李仕才一、选择题1、(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1)《论语》记载,子贡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孔子回答:“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材料阐明( )A.管仲服从周天子,保护周礼得到孔子肯定B.孔子极其注重风俗中的发式和衣冠C.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D.孔子由于管仲成功阻遏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而对他持肯定态度答案B解析根据“不能死”可知管仲并没有按照周礼自杀,故A项错误;根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可知孔子肯定了管仲在保护以发式和衣冠为代表的风俗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管仲和孔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并非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未表现管仲成功阻遏北方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略,故D项错误。
2、(2017·临沂三模)《旧唐书》载,(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曰:“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
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审知其乡间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
……自县至省,不得令举人辄自陈牒。
”材料反映杨绾( )A.主张恢复察举的古制B.反对科举取士的制度C.要求完善科举的流程D.注重科举的品德考察答案D解析从“(杨绾)上疏条奏贡举之弊”可知,杨绾指出了科举制的弊端,因而材料是对弊端提出的解决措施,而不是要恢复察举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针对科举制弊端提出解决措施,而不是反对科举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触及科举制流程变化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今之取人,令投牒自陈,非经国之体也”和“望请依古制,县令察举孝廉……以孝廉为名,荐之于州”,可知为改革科举制的弊端,要添加对孝、廉品德方面的考察,故D项正确。
3、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具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新疆乌鲁木齐调研)二十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毋宁退学”的口号,纷纷离校,广州圣三一中学学生还组成退学团。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B.民权主义运动的兴起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解析材料“教会学校”“与其为奴,毋宁退学”体现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所以受到了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故C项正确。
答案 C2.(2017·广西玉林、贵港、梧州调研)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建立“讲习团”,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
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
这些现象反映出()A.南方学运注意与工运相结合B.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D.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解析根据材料“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
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可知,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故C项正确。
答案 C3.(2016·湖北黄冈调研)“这种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个保护国。
在这过程中,它反而把中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新的高潮”()①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②使“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共识③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C4.(2017·湖南长沙统测)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
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
单元小卷(九)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以下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大中小型建设项目投资表。
它表明“一五”计划时期()年份投资额(亿元)投资比重(以总额为100%)大中型小型大中型小型1953年34.6855.7638.361.71954年43.8755.2044.355.71955年60.0240.3459.840.21956年85.1270.1654.845.21957年79.1064.2255.244.8“一五”时期302.79285.6851.548.5A.已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小型工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C.大中小型工业的投资比重相当D.投资比重向大中型工业倾斜2.“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作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A.最早传唱于20世纪60年代B.反映了农民的土地需求得到满足C.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D.表明集体化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3.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
中国现代户籍制度由此确立。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保障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实现D.形成了稳定合理的经济结构4.1959年9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市场形势的回顾和展望》的社论,提到“关系民生最大的粮食零售量,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9%,比去年下半年增长了30.9%”。
这说明()A.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B.“大跃进”造成中国城市人口猛增C.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成绩斐然D.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粮食短缺5.1962—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此期间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综合测评(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清嘉庆十年(1805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情况:“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田。
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江西新城地区( )A.对外贸易迅速发展B.商业市镇空前繁荣C.农业生产逐渐衰落D.小农经济受到冲击2.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烟,英国人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
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发动这次战争,除了保护鸦片走私,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B.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C.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D.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3.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 )A.虎门销烟池遗址B.虎门销烟浮雕C.电影《林则徐》(1959年)D.[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2015年)4.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咸丰的态度是“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表示不必严格守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由灵活逐渐转向僵化B.立场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C.外交政策正逐步与国际规则接轨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5.[2021·河北保定期中]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政治制度。
他认为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废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打破了封建的家天下的局面;议员和总统皆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
这说明( )A.魏源主张制度变革,仿英立宪B.近代士人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C.西方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D.少数国人对西方制度有了初步认识6.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近20年来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基本肯定,认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必须以“三大革命”(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纲。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考点10 鸦片战争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中外条约关系建立伊始,清政府没有修约观念,某条约订立时,清政府认为这是一揽子解决争端的“万年和约”,为“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
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们以为近代历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人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典型的侵略行动。
”这表明,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倾销商品,掠夺原料B.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C.占领并殖民统治中国D.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3、“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
”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4、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
该条款涉及()A.割让香港岛 B.领事裁判权C.巡查贸易权 D.关税协商5、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
当时新增的通商口岸包括九江、汉口、南京、镇江等地,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包括九江、天京、苏州、杭州等地。
由此可见,列强“助剿”的主要目的是()A. 划定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B. 保证在长江流域投资设厂的权利C. 攫取苏州和杭州等通商口岸特权D. 保护在议定通商口岸的经济利益6、《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基础习选题:单项选择(5)
1、(2017·大连二模,26)《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
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 )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刻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答案 B
解析活字印刷术出现在北宋,故A项错误;从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可知唐末出现了印刷技术,印制了大量的经籍,传播了文化,故B项正确;刻版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与材料“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故D项错误。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解析:选B。
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有“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度,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前“制”即宗法制度与后“制”即分封制的因果关系,故选B项。
3.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 )
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
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
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
解析:选D。
据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信息,可知体现出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D项。
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解析:选D。
题干材料反映诸侯不尽义务,“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 ,材料反映周天子权威削弱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故选D项。
5.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
解析:选D。
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选D项。
6.《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
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解析:选B。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是以男耕女织为劳动分工,材料中体现出“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的变化,故选B项。
7.秋瑾在《光复军起义檄稿》中宣称:“彼固倜来(外来)之物,初何爱于我辈?所何堪者,我父老子弟耳,生于斯,居于斯,聚族而安处,一旦者瓜分实现,彼即退处藩服之列,固犹胜始起游牧之族。
”这反映了( )
A.民族危机加剧排满革命
B.爱国救亡促进民主启蒙
C.欧美侵略激发排外意识
D.文明冲突推动西学东渐
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一旦者瓜分实现,彼即退处藩服之列,固犹胜始起游牧之族”可知,作者认为一旦国土被瓜分,满清被外国统治,犹胜于游牧民族时,说明作者认为满清统治者不顾人民,体现了强烈反对清王朝统治,故选A项。
8.1980年代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
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
两厂不能横向联合反映了( )
A.企业没有自主权B.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C.市场竞争激烈D.政企不分
解析:选B。
据材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故选B项。
9.文艺复兴时期,骄傲的人文主义者喜爱研究异教拉丁诗人,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这些人的文学艺术价值也得到许多富有的教会人员的欣赏。
这说明( )
A.教会人员是文艺复兴的推动者
B.人文主义者避免与基督教冲突
C.基督教的包容性助力文艺复兴
D.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
解析:选D。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反对神学禁欲苦行,抨击教会腐朽,“但他们很少公开与基督教决裂”可知,文艺复兴反对封建宗教不彻底,故选D项。
10.有学者认为,二十世纪初有两场伟大的革命,一场是中国的辛亥革命,一场是俄国的革命,两者均属“共和革命”性质,都是应当彪炳史册的。
这一观点( )
A.建立了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
B.指出了中俄革命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C.客观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影响
D.准确评价了俄国二月革命的意义
解析:选D。
题目中对比了中国的辛亥革命和俄国的革命,说明二者是同一性质的革命,俄国的革命应当是二月革命,二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题目说明了二月革命的意义,故选D 项。
11.1935年,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20余万中央军,开始把非嫡系的地方部队去应付残存在南方等地的共产党小股武装。
这种情况表明( )
A.中国共产党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已全面解除
B.蒋介石开始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了重要地位
C.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
D.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工作成效显著
解析:选B。
据题干中“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20余万中央军”说明蒋介石开始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了重要地位,故选B项。
12.鸦片战争期间,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
这表明( )
A.殖民侵略推动西方文明的传播
B.“体用”观的分歧已初露端倪
C.东南沿海的文明开化程度最高
D.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选A。
据材料中“一些外来新词语如政治、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在东南沿海官民中逐渐流传开来”说明鸦片战争带来的影响,故选A项。
13.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表明( )
时间进口货物
总值鸦片(%) 棉布(%) 棉纱(%)
1850年54% 34% 6% 390.8万元
1870年34% 50% 6% 6457.4万元A.
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C.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取得较快发展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进口的棉布比例,说明中国的传统的纺织业在列强廉价的机器产品的冲击下日益走向衰落,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