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知识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7
2019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原创习题:专项复习(六)文言文基础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半夜)(2)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3)回清倒影(清波)(4)属引凄异(延长)(5)晓雾将歇(消散)(6)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7)泉水激石(冲击,撞击)(8)泠泠作响(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9)而后喻(了解、明白)(10)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11)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12)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13)将军约(规定)(14)军霸上(驻军)(15)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控制)(16)介胄之士不拜(将领)(17)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一定)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1)略无阙处(阙,同“缺”)(2)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3)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4)往之女家(女,同“汝”,你)(5)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6)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7)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8)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9)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10)军士吏被甲(被,同“披”,穿着)(11)改容式车(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良多趣味(形容词用做副词,甚,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做名词,飞奔的马)(3)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4)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惑乱,迷惑)(5)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6)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7)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向着)(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4.一词多义(1)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2)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②念无与为乐者(和,同)(3)许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②杂然相许(赞同)(4)绝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到极点)②猿则百叫无绝(断,停)(5)诚①帝感其诚(诚心)②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6)之①春冬之时(助词,的)②甚矣,汝之不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跳往助之(代词,他们)(7)焉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②始一反焉(语气词,可不译)③且焉置土石(往哪里)(8)且①年且九十(将近)②且焉置土石(况且)③天子且至(将要)(9)以①不以疾也(如此,这么)⑤以顺为正者(依据,按照)(10)为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担任)②天子为动(被)③以顺为正者(作为)5.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的古今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题练习题(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3)乘奔.御风()(4)属.引凄异()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意思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春冬之时A.渔人甚异之B.无丝竹之乱耳C.水陆草木之花D.石青糁之4.文章从山、水两个方面来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5.文章描绘秋天的三峡时,重点描写了猿鸣,有什么作用?(二)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四时.俱备()(2)夕日欲颓.()(3)晓雾将歇.()(4)古来共谈.()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怀民亦未寝.()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练《文言文阅读1》关羽传(节选)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②,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初,曹公壮③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④问之。
”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当立效⑤以报曹公乃去。
”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尽封⑥其所赐,拜书⑦告辞。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注】①曹公:即曹操。
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白马:地名。
③壮:赞许。
④情:人情,感情。
⑤效:功劳。
⑥封:封存。
⑦拜书:呈上书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曹公东.征( )(2)禽.羽以归( )(3)谓.张辽曰( )(4)曹公义.之( )2.下列各句与“无久留之意”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礼之.甚厚B.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C.不可背之.D.左右欲追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2)4.阅读上文,说说该文中的关羽是怎样的一个人。
关羽传(节选)1. (1)向东边,到东边;(2)同“擒”,捉住;(3)对……说;(4)认为……讲义气。
2. B(此项为助词,其他三项为代词。
)3. (1)曹操赞赏关羽的为人,但是发觉关羽没有久留之意。
(2)我一定要立功来报答曹公才会离开。
4.英勇善战,重义气。
【参考译文】建安五年,曹操东征,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
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关羽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
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
”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地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
八年级上期末专题复习之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文言文基础积累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1. 略无阙处2. 蝉则千转不穷3. 窥谷忘反4. 往之女家5. 曾益其所不能6. 困于心,衡于虑7. 入则无法家拂士 8. 甚矣,汝之不惠9. 军士吏被甲 10.改容式车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 互相轩邈..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8. 军.霸上介胄..之士不拜3.一词多义1.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2.猿则百叫无绝.哀转九绝绝巘多生怪柏沿溯阻绝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杂然相许.4. 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 春冬之.时甚矣,汝之.不惠跳往助之.7.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8.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9.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天子为.动以顺为.正者10.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11.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12.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3.不闻天子之诏.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4.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的古今义。
1.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2、月色入户.古义:今义: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3、虽.乘奔御风古义:今义: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5.晓雾将歇.古义:今义:6.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8.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古义:今义:10.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古义:今义:9.使人称谢.古义:今义:二、文言文阅读。
【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一、《三峡》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的静景,然后写“”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答案】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清荣峻茂。
8.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答谢中书书》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8.《答谢中书书》中“”两句描写了傍晚时的景象,画面灵动,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9.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表达了自己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答案】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专题训练)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
逆,不顺。
乱:扰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
出:指国外。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三、一词多义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逆,不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四、问题理解1.理解内容后填空(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9课《三峡》1.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字音】阙处( quē)襄陵(xiāng)绝巘(yǎn)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御风(yù)猿鸣(yuán)曦月(xī)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g)【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第10课《短文两篇》1.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之文
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训练
1. 《曾国藩》
- 作者:杨绛
- 内容概要: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事迹和他对国家的贡献,以及他为人的品质和学识修养。
- 核心要点:
-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曾国藩以其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学识闻名于世,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2. 《岳飞传》
- 作者:鲁迅
- 内容概要: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岳飞的英勇事迹和他为国家
民族的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
- 核心要点:
-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杰出将领,他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战斗中表
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和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
- 岳飞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深深感染了人们,他成为了一代英雄。
3. 《论语》
- 作者:孔子及其弟子
- 内容概要:本篇文章选取了《论语》中的经典篇章,介绍了
孔子的思想和他对待学生的教育方法。
- 核心要点:
-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 孔子注重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学生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
培养。
二、总结反思
通过阅读文言文的训练,我们了解了曾国藩和岳飞这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贡献和精神。
同时,通过阅读《论语》的经典篇章,我们也深入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方法。
这些历史文献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当向这些伟大的人物学习,以他们的精神为榜样,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繁荣做出自己的努力。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归纳《三峡》1.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3.【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4.【一词多义】(1)自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2)绝沿溯阻绝动词,断绝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5.【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6.【特殊句式】省略句:(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2)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短文两篇》1.文学常识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古今异义】(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4)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6)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7)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3.【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4.【词类活用】(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3)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5.【特殊句式】(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2)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与朱元思书》1.文学常识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精品阅读专项训练文言文常见考点考点一文学常识填空考点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点三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考点四划分句子朗读节奏考点五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考点六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考点七分析人物形象考点八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考点九对比分析,拓展迁移答题方法技巧1.文学常识:可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类记忆。
熟练教材文言文作品的作者及其字、号、生活年代,作品风格等。
2.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说的“根据上下文”。
理解实词含义的方法:(1)迁移法。
①课文迁移法。
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意义推断词义,此法适用于课外文言阅读。
②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可以通过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2)推断法。
①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字词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②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句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此来判断。
3.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虚词意义和用法五推断法:①语境推断法。
文言虚词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要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可结合文意进行。
②代入检验法。
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
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其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③句位分析法。
即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
如“其”字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在句中的动词后一般作代词。
④语法切入法。
如果某个虚词在两个语法结构一致的句子中所处位置相同,其用法一般也相同。
⑤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就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划分句子朗读节奏方法。
专项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与阅读一、文言文基础积累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
·1. 略无阙处()2. 蝉则千转不穷()3. 窥谷忘反()4. 往之女家()5. 曾益其所不能()6. 困于心,衡于()7. 入则无法家拂()8. 甚矣,汝之不惠()9. 军士吏被甲()10.改容式车()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良.多趣味()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 互相轩邈..()4. 威武不能屈.()5. 必先苦.其心志()6. 面.山而居()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3.一词多义1.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杂然相许.()4.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5. 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6. 春冬之.时()甚矣,汝之.不惠()跳往助之.()7.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8.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9.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天子为.动()以顺为.正者()4.解释下列加点文言词的古今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今义:2.晓雾将歇.古义:今义: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今义:5.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古义:今义:二、文言文阅读【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至于夏水襄陵襄:(2)沿溯阻绝溯:(3)虽乘奔御风奔:(4)属引凄异属引:(5)空谷传响响:2.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素喘绿潭,回清倒影”一句通过,,回清倒影”写出了水的清澈;通过“素揣绿潭”写出了水的静态和动态。
B.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该句运用工整的句式,写出了秋季三峡的景色特征,表现了三峡景色的凄婉美。
D.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该句从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4.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所呈现的画面。
【二】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天山共色共色:(2)从流飘荡从:(3)蝉则千转不穷转:(4)经纶世务者经纶:(5)窥谷忘反反:3.翻译下列句子。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4.文章在总写时,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的情态。
在分写“异水”时,用“”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
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的特点。
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议论,表现了作者思想。
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一句相照应。
【三】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怕,安居而天下熄灭。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3)父命之命:(4)富贵不能淫淫:(5)威武不能屈屈:3.翻译下列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怕,安居而天下熄灭。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5.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四】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指通豫南指:(2)杂然相许杂然:(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4)始龀,跳往助之龀:(5)年且九十且:2.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选文中的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这一内容可否去掉?为什么?5.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的愚公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五】周亚夫军细柳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军:(2)军士吏被甲被:(3)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约:(4)使人称谢谢:(5)上自劳军劳:2.翻译下列句子。
(1)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2)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3.“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这几句话从正面表现了将士们的,从侧面表现了周亚夫将军的。
4.选文表现了周亚夫的什么品质?【六】【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晓雾将歇歇:(2)夕日欲颓颓:(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2.翻译下列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按要求答题。
(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
《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3)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和“”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4)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
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当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语句中。
参考答案专项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与阅读一、1. (1)阙,同“缺”,空隙、缺口(2)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3)反,同“返”,返回(4)女,同“汝”,你(5)曾,同“增”,增加(6)衡,同“横”,梗塞、不顺(7)拂,同“弼”,辅佐(8)惠,同“慧”,聪明(9)被,同“披”,穿着(10)式,同“轼”,扶拭2.(1)形容词用作副词,甚,很(2)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3)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6)名词用作动词,面向着(7)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3.(1)在如果(2)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和,同(3)表示约数赞同(4)到极点断,停(5)诚心真正,确实(6)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住,不译代词,他们(7)怎么,哪里语气词,可不译哪里(8)副词,将近连词,况且(9)担任被作为4.(1)只是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消散休息(3)狱官士兵(4)证验、表现征讨(5)这以后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二、(一)1.(1)升到高处(2)逆流而上(3)这里指飞奔的马(4)接连不断(5)回声2. (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猿的叫声)在空荡的山谷里连续不断,非常悲凉婉转。
3. B(解析:“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没有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4. 示例: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色格外美丽,江水清澈,鱼儿在其中欢游;树木繁荣,不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
(二)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同样)同样的颜色(2)跟、随(3)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4)筹划、治理(5)同“返”,返回3. (1)高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住高处远处伸展。
(2)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见这些山峰都会平息名利之心。
4. 从容出游,怡然自得 (或:舒畅自如,游兴极浓等) 千丈见底幽静(或:寂静、静等)鄙弃名利(或:淡泊功名、淡泊人生等) 皆生寒树(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诫大丈夫哉?.(1)真正,确实确实(2)怎么,哪里(3)教导、训诲(4)使……惑乱,使……迷惑(5)使……屈服3.(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