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文化长廊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以拜访待客为例王欣怡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困难。
本文以拜访待客为例,从邀请与预约、到访与迎客、就餐与交谈、告辞与送客等方面来阐述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并从文化诞生、历史发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分析了文化差异的原因,最后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礼仪;拜访待客作者简介:王欣怡(1993-),女,汉,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188-01一、引言当今世界,各国来往密切,多元文化共同站上世界舞台,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列举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在拜访做客以及迎接待客方面礼仪的差异,分析其差异原因以及文化内涵,以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中西方文化中拜访与待客的差异1.邀请与预约西方人注重个人生活的时间安排,通常会提前邀请,通过书面或者短信等具体形式,确定对方是否有时间。
收到邀请的一方确认时间地点后,应尽快告知对方自己是否能赴约并表示感谢。
中国人在朋友间的拜访有时候不会提前预约,而是直接登门,或者是在即将出发或者到达的时候通过电话告知对方。
另外,面对朋友的邀请,如果要拒绝,中国人通常习惯于委婉的说法,如“到时候再看吧”、“到了那天再说”。
2.到访与迎客由于中国人的习惯大多是临时通知,从双方联系开始,主人就会开始在家做准备。
而去拜访的人不能空手,要有礼物,通常是保健品、水果、烟酒等。
随着社会进步,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带上一束鲜花。
收到礼物时,含蓄的中国人通常会假装半责备地说“人来就好了,还带什么礼物”。
在西方,有着应该准时到达的时间观念。
如果临时有事耽误会,应该电话联系主人说明原因。
同样也会带上礼物,可以是一瓶酒、一束鲜花、一盒糖果等表示心意。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问候语的背景介绍、文化差异、重要性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背景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传统。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蕴含意义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
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平等观念。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问候语的使用。
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中西方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用一些笼统的问候语,如“你好”、“最近怎么样?”等,以示关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doing?”、“How was your day?”等,以示。
使用场合:中西方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交往中都会使用问候语,而在西方,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正式的敬语,日常交往中则使用较为随意的问候语。
蕴含意义:中西方问候语的蕴含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问候语“你好”除了表示基本的问候外,还包含着关心、尊重和礼貌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问候语“How are you?”则更多地表示寒暄和打招呼,不包含过多的情感色彩。
重要性阐述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互了解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问候语是展现文化特征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
问候语也是交流技巧的体现,正确的问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友好关系。
职场规范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问候语的使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以说明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王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初到英国,他发现英国同学见面时总是用“How are you?”进行问候,而他习惯用“你好”来打招呼。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分析——以电影《刮痧》为例导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日益频繁,这也使得跨文化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以电影《刮痧》为例,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以期加深我们对两种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一、电影《刮痧》的简介《刮痧》是一部2017年由中国虫儿飞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纪录片,该片聚焦于普通中国人的民间疗法——刮痧。
从古老的东方民间疗法出发,该片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三代父子间的感人故事,同时融入了刮痧疗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展现了中国人独有的疗法与情感。
二、中西方刮痧文化的差异1. 刮痧的历史背景与传承方式中国刮痧文化可追溯至远古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在中国,刮痧疗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主要用于身体疲劳、湿气驱除等问题。
而在西方,刮痧术则不如中国广泛流行,主要在特定的理疗机构中进行,用于肩颈疼痛的治疗。
2. 刮痧器具与技术手法中国刮痧器具通常为水牛角或医用刮痧板,通过对身体特定部位的刺激来达到疗效。
而在西方,常用的器具则是石英刮痧板,手法相对缓慢而温和,更注重按摩与舒缓。
3. 疗效与认知差异在中国,刮痧被广泛接受且被认为是有效的疗法。
由于传统医学的影响,许多中国人对刮痧的疗效深信不疑,并且将其视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而在西方,刮痧疗法仍被一些人视为神秘的、不科学的治疗方式,其疗效与安全性受到质疑。
三、中西方文化背后的差异1. 身体观念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在身体观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经常强调“身心合一”的观念,注重身体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在西方,科学和医学方面的发展更多关注身体的理性和可测量性。
2. 传统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中西方文化差异也体现在人们对于传统与现代思维之间的态度上。
中国社会普遍保留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因此在对待刮痧疗法时更容易接受。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中西方文化差异广泛存在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三个方面讨论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首先,语言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一、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沟通习惯。
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在语音、文法和词汇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强调对上下文的依赖,而英语则是一种拼音文字,强调语义和逻辑的准确性。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困惑。
比如,在商务会谈中,中方谈判者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隐蔽、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西方谈判者习惯于直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需要双方的理解和适应,才能有效地进行沟通。
其次,价值观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方注重团队合作、家庭感情和社会秩序,西方更加重视个人自由、竞争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在商务谈判中,西方方面可能会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而中方方面更注重合作和共赢。
这种价值观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的理解不一致和合作的困难。
因此,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最后,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另一个显著影响。
中西方在行为习惯、礼仪规范和交际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方可能更注重面子和社交禁忌,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自由和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在交流中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中方可能更注重非语言交流,比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姿态,而西方则更注重语言表达。
这种行为模式差异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和适应,才能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行为模式差异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方面,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导致误解、冲突和困惑。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分析作者:陈宁来源:《卷宗》2020年第24期摘要: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民族文化往往反映出不同的国家和社会背景下社会意识和历史文化的差异,这也是人类社会共有的现象。
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流当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障碍,若要在交际活动当中,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适应跨文化背景之下的各种交际活动。
本文围绕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展开论述,希望能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人们对西方文化底蕴有充足的知识储备量,并且能够熟练的用外语进行交流活动,使用外语和西方文化的思维去思考交际当中相关的问题,能够顺利的使用外语进行交流活动。
这就要求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要把握文化差异,消除思维障碍,把握语言文化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意识形态。
随着各个领域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西方之间的交际活动频率不断增多。
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用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辅助交际活动顺利进行。
1 存在于语言表达当中的文化差异性1)对动物含义的理解不同。
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对动物的不同理解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同一种动物的印象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最经典的就是“龙”,中国人有对龙的原始崇拜,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图腾,表达至高无上的尊贵之意,在古代,只有君主才可用龙作为装饰[1]。
在现代,龙在我国文化中表达吉祥、活力,龙马奔腾、生龙活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对龙的偏好和喜爱。
但在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概念中,“龙”并不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反而是一种邪恶、可怕的怪兽,代表着黑暗和嗜血,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就要特别注意两国对龙的理解差异,避免因为认识上的不同导致交际活动中产生误会。
除了龙之外,例如“狗”和“狼”,在中外文化之中也存在较大差异,西方人普遍认为狗代表忠诚,而狼却是勇敢的象征,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鸡鸣狗盗”、“狼心狗肺”、“狼子野心”这些词语深刻的反映出狗和狼并不为传统文化所喜。
跨文化交流中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提要:跨文化交流在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因此,了解文化方面的差异首先得了解不同语言的差别,把交际看作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活动,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才不至于因为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文化冲突,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字:跨文化交流;语言;冲突;交际;(一)在当今社会,由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国间文化差异的范畴很广泛,比较常见的在日常生活中,在词语的文化内涵方面和非语言的态势等。
大部分词汇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存在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与文化联想。
同一词汇在不同民族群体中引发的联想、象征的意义、蕴含的寓意不尽相同。
比如简单的颜色词语在中英语言中象征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喜庆的色彩,在中国,逢年过节或者婚庆,庆典等等活动都是用红色来衬托出一种喜庆红火的气氛;同时,红色在中国还有革命意义。
但在英语中,红色有喜庆的含义,但也有红色却有战争、流血、恐怖的意思,常常表示愤怒和犯罪。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霍桑的《红字》中的“红字”就表示通奸的罪名,在小说中红色是不贞洁的象征,而红鸟则是邪恶的象征。
其次,在语言的使用上,西方人很含蓄,包容,文雅,不会有很直接的态度,而在中国,人们很少对某些不礼貌的语言有所避讳,在语言的使用上比较随性,带给人的影响很不好,常常因此产生语言的冲突,引发矛盾。
非语言的态势方面,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打招呼,中国人见到熟人,朋友时,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多,然而在讲英语的西方国家,见面则不会嘘寒问暖,而是以天气为切入口,进而谈论到心情,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it is really a beautiful day.”等等。
其次,是交谈过程中的话题和禁忌,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的人和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都可以选择下列的话题进行交谈:嗜好,发生事件,天气,节假日电影,书籍,娱乐活动等,但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的人一般禁忌年龄,收入,婚姻状况,衰老,发胖等话题,而中国的禁忌则属于伦理方面的,如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等。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更深层次的体现在价值观念上。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入手,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之源1.宗教与哲学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宗教与哲学观念对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基督教对文化的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普世价值观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基督教文化。
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哲学观念对于东方文化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生死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价值观念上,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发展和独立性;而东方文化倾向于集体主义,重视整体和公共利益。
这种差异体现在人际关系、社会组织、政府治理等方面,造成了文化交流中的一些挑战。
3.时间观念西方文化注重时间的准时性和高效率,强调“时间就是金钱”;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强调随遇而安,注重人情味和灵活性。
这种时间观念的差异也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摩擦和误解。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与策略1.尊重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理解是最基本的原则。
双方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理解差异的存在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
尊重和理解可以缓解文化之间的矛盾,为进一步的沟通打下基础。
2.学习和适应在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双方还需要学习对方的文化和习惯,适应对方的价值观念。
这需要双方在交流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尝试和适应对方的文化方式,从而化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
3.积极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通过积极的沟通,双方可以及时发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交流方式,避免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双方可以通过沟通来解释自己的价值观念,增进对方的理解和认同。
中外文化差异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人类社会多样性的体现。
中外文化差异是指在语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交礼仪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中外文化差异既是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遇,也是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的源泉。
本文将就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加强跨文化交流。
一、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体系往往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习惯。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因此在中文中有很多以尊称形式称呼长辈的词汇。
而在英语中,尊称的使用则相对较少,更强调个体的平等性。
这样的语言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理解,甚至引发误解。
二、思维方式差异中外人的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
中国人喜欢从整体出发,注重把握全局,追求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而西方人更注重归纳和分析,更倾向于寻找个别案例来加以说明。
例如,在会议讨论中,中国人倾向于集思广益,提出多种的解决方案,而西方人则更偏好迅速做出决策。
这种思维方式差异可以在交流中造成理解的障碍,需要通过双方的努力来加以克服。
三、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也存在明显差异。
比如,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人更注重家族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家庭的凝聚力。
而在西方,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更受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平等。
此外,在时间观念、成功观念、个人隐私、对待死亡等方面,中西方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念,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
四、社交礼仪差异社交礼仪是文化差异中最直观的体现之一。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待亲密关系、对待陌生人、对待长辈等都存在不同的规范和习惯。
例如,在中国,人们重视面子和情感交流,对待长辈常常会表现出一些虚伪的尊敬。
而在西方,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更受重视,更注重个体之间的平等交流。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的社交礼仪习惯,避免因不同的行为规范而引起误解,是很重要的。
跨文化交流是多元文化世界中的常态,中外文化差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与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与谐与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与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就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就是进行跨文化交际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就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与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就是来自陌生的文化与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就是不可忽视与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与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与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就是显而易见的。 一、 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与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就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就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就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就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 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 一词, 中国人历来就有“ 尊老敬老”的传统。“ 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 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与亲热, 张老、王老、李老更就是尊崇有加; 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 与别人谈话时, 年龄越大, 资格越老, 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姜还就是老的辣”, 在我们瞧来, 长者不仅就是智慧的化身, 也就是威望的象征。然而, 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她们瞧来, old 就是不中用的代名词,就是与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 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 她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瞧待, 尤其就是女士, 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 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 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 而此时, 她们的真正目的就是期望别人恭维她们瞧上去比实际的年龄小, 就是多么地年轻。 2、社交礼节用词的不同 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吃了不?而美国人则用、Hello 或Hi 如果不理解其涵义, 美国人会认为, 这种打招呼就是说“: 没有吃的话, 我正要请您到我家去呢。”总之, 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再如, 汉语中的上哪去啊?到哪儿去啊?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与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 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 它们反应很可能就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您管得着不?) 以 plea“se 请”为例 ,但就是在某些场所却不宜用英语please 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 不说please, 一般说: After you , 但就是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 这就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喝酒、或者请人抽烟时, 一般用Help yourself( to sth、) , 也不用please。 3、导致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既涉及文化的规约也涉及语言的规约,逾越语言规约致使语用失误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在词汇层面使用者“误将汉英词汇一对一等,认为英语词汇在文化内涵、外延上完全同于汉语,误将汉语使用习惯带入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情景”(蒲小君)。例如颜色词就就是如此。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共有,然而她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如,在西方,人们习惯用红色一词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被用来表示革命。同样,白色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表示纯洁、天真无邪,人们在结婚时穿上白衣裙,white day 就是吉祥日,但在中国白颜色被用来象征恐怖,象征死亡;在句法层面“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套用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母语的表达结构,滥用完整句,忽视完整句在特定场合下可能带来的特殊意义,混淆同一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何自然)。如表示答谢的礼貌用语。当要向对方表示谢意时,人们有必要做出适当的回答。但就是中国的学生经常会说“Never mind”,就就是因为她们不知道母语中的“不用谢”,“没关系”在英语中正确的表达方式就是“You are welcome”, “My pleasure”, “Don’t mention it、”等;在语篇层面,叙事顺序不符合所使用语言规约(向二兰),“会话参与者在许多英语会话活动类型不够熟悉,不恰当地将汉语会话活动类型中使用的语言与非语言手段简单地照搬到英语会话活动中去。”(俞洞明)试瞧一位中国学生写的请求函: Dear Helen, How are you! A friend of my sister’s, Alice, is planning to go to London for a year and looking for a job、 I would be very much obliged if you are kind enough to take the trouble to help me in that matter、 这封请求函表面瞧无语法错误,简洁明了,就是典型的“问候-叙事-请求”式的结构。但就是英语请求函叙事顺序并不与汉语一样,一般要求开门见山提出要求,在陈述情况。由此可见,该语篇用的就是英语语言,行文结构却依照汉语习惯,其原因就是套用母语模式。 二、跨文化交流应遵循的原则 1、尊重的原则( Respect) 尊重就是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正如上文所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礼貌系统。您若想与之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 您首先要尊重人家的文化。比如说, 中国人送客人喜欢送出大门口, 有时甚至送出好几条街, 以此来表明对客人的尊重。而在美国, 人们一般不会把客人送出门口, 她们只就是站在门里跟客人讲再见然后随手把门关上,她们认为这才就是对客人尊重, 因为在她们瞧来客人在家里与自己相处多时, 耽搁了人家许多宝贵时间, 此时也许会有些不愿被人瞧到的私事需要处理, 比如剔牙、打嗝等不雅观的行为举止等。因此当有美国人到您家做客时, 您如果以中国人的送客方式来对待人家, 人家不但不会觉得被尊重, 反而会觉得很尴尬。因此我们该尊重人家的习惯, 不要把我们的习惯强加给别人。只有先尊重别人, 才有可能被人尊重。 2、保持自己的个性( Identity) 这里所说的个性主要指自我, 包括自己的个人形象、道德品质、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等等。在对外交往中, 我们有的人只瞧到一些外国留学生与不拘礼仪的某些游客身上的某些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表现, 错误地认为外国人的举止都很随便, 就盲目效仿, 结果犯了既不了解别人又忘了自己行为规范的大错。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就就是十分瞧中“ 面子”或者说“ 体面”。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自己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与文化, 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情感、宏放的气魄与极强的爱国之心, 这对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交际中不能单纯的信奉“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的”。上文所提到的、尊重的原则就是有前提的, 即保持自己的个性。 3、文化适应( Enculturation) 所谓“ 文化适应”就是指狭义上的社会化。当今有一种说法, 就就是认为今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世界上七、八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 今后世界的冲突就是文化冲撞, 而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冲撞则成为焦点, 甚至有人预言, 如果有第三次世界大战, 必定就是“ 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战争”。文化适应简单来讲就就是人们常说的入乡随俗( 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比如说一个雇员新到一家公司工作, 第一天上班她发现她的着装方式与公司其她同事不同, 那么很有可能她会考虑这件事儿并在第二天上班时做出改变。这种观察其她人行事并使自己与之协调、适应的行为的过程就就是文化适应。要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您需要学习共享文化( shared knowledge) , 并对对方的文化背景有很好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