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与范进悲剧之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范进和孔乙己及其人文环境比较-“ 对于今大的中学生来说,不但对200年前的范进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难以理解,就是对刚够100年的人物孔乙己,他们也极生疏。
范进中举后居然欢喜疯了,孔乙己穷成那样也不肯脱掉又脏又破的长衫,这一切在学生看来只感到滑稽好笑。
而教师则需要引导他们去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理智地认识和批判那罪恶的封建社会和腐朽的科举制度,并从感情上憎恶那庸俗、丑陋的官场生活和人情世态。
要使学生从单纯地听故事、看热闹转变成深入地思考,转变成由衷的感叹,正是讲授这篇课文的难点,也是必须突破的关键。
我们可以把《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讲,运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在分析范进和孔乙己的同时,注意分析其所处的人文环境,以增强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范进和孔乙己同样只会读书,热中举业,同样不具备劳动生产的能力。
不过,范进历年家中生活常累丈人接济,考中秀才可望寻个馆,每年得几两银子养活老娘和妻子,这就比孔乙己好多了。
另外,范进没有堕落成孔乙己那样因为偷窃而受人嘲弄,遭人毒打。
但他却因为无能而经常被丈人训斥、辱骂,其滋味也未必好受。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范进不是依靠“科举取士”这块敲门砖敲开了功名利禄的大门,其生活之困顿决不会亚于孔乙己,其最后结局恐怕同样是挨冻受饿。
范进和孔乙己展示给我们的是封建社会众多出身寒微的读书人的两种命运。
孔乙己在精神。
肉体的双重折磨下,在旁人的笑声中悲惨地死去;范进进学、中举当了官,爬到了统治阶层,他要在做田的、扒粪的平头百姓面前“立起个体统来”,而和那些乡绅、贡生、知县去交往勾结。
实际上,他那忠厚老实的灵魂已被腐蚀掉了。
孔乙己的死固然是个悲剧,而范进又何尝不是一个比孔乙己更大的悲剧?尽管他的肉体还存在,然而作为人的崇高的品质和精价值却早已荡然无存了。
孔乙己与范进两者的悲惨命运的制造者恰恰就是那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可以说,这旧的制度不但剥夺了人们起码的物质生活的权利,而且对于人的精神品质,对于人的才能和智慧也予以了无情的毁灭。
《浅谈《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异曲同工之妙》摘要:范进中举前,被他称为“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连中了秀才也是他“带挈”的,对范进希图中举,又极尽讽刺嘲弄之能事,什么“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什么“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啦”,一派粗鄙的话,不堪入耳,待到范进果真中了举,他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湾,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把范进真的捧上了天——说他是“天上的星宿”《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不停的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了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孔乙己》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作家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几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这两篇文章虽出于不同时代的吴敬梓和鲁迅这两位文学巨匠之手,但都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佳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将两篇文章作如下比较:1.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
《范进中举》写于18世纪中期清王朝由盛转衰,卦建社会已日趋崩溃的时期。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了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度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自己的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他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而《孔乙己》写于1913年。
正值辛亥之后,“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
范进与孔乙己对比作文说起范进和孔乙己,这两位可都是鲁迅先生和吴敬梓先生笔下的经典人物,他们的形象鲜明又独特,让人印象深刻。
范进,一个为了科举考试苦苦挣扎多年的人。
他的生活一直被科举所束缚,长期的贫困和压力让他看起来有些可怜又可笑。
话说当年,范进中举的那一幕,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他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高兴得发了疯。
你瞧瞧,这得是积压了多少年的情绪,才能让一个人在瞬间失去理智啊!他的家里那叫一个穷,穷得叮当响。
他的老母亲和妻子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可他呢,一门心思全在那科举上,对家里的困境似乎视而不见。
他整天埋头苦读,不事生产,仿佛科举就是他唯一的出路。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他不知道花费了多少精力和金钱。
一次次的落榜,一次次的打击,都没有让他放弃。
周围的人对他也是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
直到中举的那一刻,他多年的坚持似乎终于得到了回报。
但这回报,却又显得那么突然和疯狂。
中举后的范进,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对他不屑一顾的人,现在都争着来巴结他。
送钱的、送房子的、送地的,应有尽有。
他一下子从一个穷书生变成了众人追捧的对象。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感叹世事的无常。
再来说说孔乙己,他也是个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但和范进又有所不同。
孔乙己是个穷酸的读书人,他总是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似乎想以此来证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
他在酒店里喝酒,总是被人嘲笑和戏弄,但他还是死要面子,不肯放下自己所谓的尊严。
记得有一次,孔乙己在酒店里喝酒,有人问他怎么连个秀才都没捞到。
他立刻涨红了脸,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那副着急又无奈的样子,真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他明明生活已经很困顿了,却还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去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他会给小孩分茴香豆吃,一边分还一边念叨着“多乎哉?不多也。
”那种穷酸又善良的模样,真的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孔乙己的命运比范进更加悲惨。
范进的发疯与孔乙己的断腿
读完《范进中举》和《孔乙己》,我不禁感到深深的悲哀。
如果范进另谋生计,也许不需要去卖母亲唯一生蛋的鸡换早饭米,中举后也不会喜得
发疯;如果孔乙己凭其“身材高大”,勤奋劳动,也许不至于饿成“青白脸色”,竟偷到丁
举人家被打折了腿。
然而,在他们生活的社会里,这绝不可能。
“学而优则仕”。
科举制度下,读书是绝大部分读书人唯一的出路,读书中举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困此范进一旦中
举就喜极民疯。
孔乙己一生穷困潦倒,却总不肯脱下他那件象征读书身分的长衫。
其实他
们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这怎不令人悲哀!
更令人可悲的是科举制度虽然早已废弃了,但其几千年的影响并未人们思想认识上根除。
当今社会中,仍有不少人把读书升学看作是唯一的出路,有的家长强迫孩子读书,不
惜用棍棒教育;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公然砍掉了体、音、美、劳等课程……其结果是:有的孩子不堪重压,出现极端的行为;有的考不上学,就灰心丧气,失望甚至绝望;
有的考上了,但高分低能,对社会作不了多大贡献。
这些同封建社会里的范进、孔乙己的
悲剧是何等的相似!
其实,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青少年,读书升学绝不是唯一的出路!优越的社会主
义制度,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我们读书求学即使升不了学,但也可以办工厂、搞养殖、种水果……既富裕自己,又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比走范进、孔
乙己的路不是强得多吗?
我们有着广阔的前途,范进、孔乙己的悲剧不应该在今天重演!。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对比《孔乙己》与《范进中举》同是描写科举之下文人的文章,主人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形象,而最终使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孔乙己最终在冷漠麻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而范进则在众人吹捧下开始了新生活。
如此巨大的差异与他们的性格秉性有着不可切分的关系。
也令我们从不同方面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于文人身心的摧残。
虽然两人最初都是未能进学的文人,却有着迥乎不同的性格。
于孔乙己,虽然未能进学却有着文人的孤芳自赏,即使穿的长袍却是“又脏又破”但是他仍然要穿在身上以区分与“短衣帮”的不同。
明明偷了书,却偏偏要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迂腐而不可理喻,但同时,他也有文人的清高,当别人说他没有进学的时候,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可以看出,这是孔乙己的伤口,进学是他一直想要做却没有做成的事情。
而于范进而言,他一直就是一副感受屈辱,自卑自贱的样子,不论是平日里对待胡屠夫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的卑微样子,还是借盘缠的时候被胡屠夫一口啐在脸上却忍气吞声的样子,然而这种态度却在他考中举人后渐渐消失殆尽。
可以看出,范进是一个在自卑自贱中求得生存的人,而这样的性格更是使他在一次一次的尝试中积累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导致在知道自己成为举人后出现癫狂的状态,这一切的一切使范进最终只能成为被人们批判的卑微的人物,而孔乙己则是生活在自己清高的世界里,固守不变,与整个社会脱节,不肯去和“短衣帮”一样依靠自己的能力谋生,而坚持自己所谓的文人的“清高”,最终造成了自己悲剧性的结局。
同样的,两个人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也是截然不同的。
与孔乙己,他的语言迂腐陈旧,一成不变,甚至是对待小孩子要分茴香豆,他都会用“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一般的句子来回答,足可见他被封建科举制毒害之深,他已经完完全全封闭在了他自己的世界里面,不会与人交流,这也暗示出他最终走向死亡的结局。
而与他相似的范进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
《范进中举》《孔乙己》比较阅读作者:姜树彬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5年第06期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语)。
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
在教读、赏析《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二者有诸多相同与相异之处,现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写作背景《范进中举》写于18世纪中叶,当时,正值清朝雍正、乾隆两朝,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统治者既大兴文字狱,又考八股、开科举以笼络人士,此时的科举制为害甚是深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风气中。
而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拉开帷幕时,有识之士提倡民主与科学,而封建势力仍旧掀起一股复古逆流。
吴敬梓与鲁迅分别把对现实的深恶痛绝诉诸于彼此的作品中。
二、思想内容1.主题:这两篇小说的主题都与封建科举制度有联系,《范进中举》主要意旨是揭露八股取士制度的罪恶,反映世态炎凉;而《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因此其意义更加具有普遍性。
2.人物性格:范进与孔乙己都注重体面,讲究信用,生活艰难,不会营生。
两人的人格都发生了严重扭曲。
但他们的性格又是有差异的:范进有幸中举,可谓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他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孔乙己则屡试不中,穷困潦倒,好喝懒做,迂腐善良,自命清高。
二者命运迥然。
3.性质:《范进中举》写的是一场悲剧,结局圆满,《孔乙己》则是喜剧的氛围,悲剧的内容。
三、语言运用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与范进中举而疯笑是不完全相同的。
孔乙己之乎者也,言行迂腐,人们把他当作笑料,这深刻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范进疯笑则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八股取士的毒害之深。
四、文体和结构方式1.文体:《范进中举》是篇典范的、标准的古白话小说;《孔乙己》则是初创之际的中国现代白话小说。
2.结构方式:《范进中举》全篇顺叙,它是长篇章回小说《儒林外史》其中一回,就事情本身来说,结构不算很完整;《孔乙己》则是以顺叙为主,兼有插叙,且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虽属短篇,但结构十分完整。
素养•读写/阅读养成63“悲丑”人生“讽”“谐”笔法——小说《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鉴赏李笋(泗洪县曹庙学校,江苏宿迁223944)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55(2019)11-0063-02鲁迅小说《孔乙己》与吴敬梓《范进中举》同为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的两篇重要文章。
两篇小说出自两位文学巨匠之手,小说从写法到主题都意蕴深刻,富有强烈的讽刺和现实意义。
以比较的方式鉴赏两篇小说的异同,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清楚地了解两篇小说的写法与结构、内容与思想,从而更加深入细致地感悟和理解两篇小说的精髓和独特。
小说《孔乙己》与《范进中举》在题材和主题上具有相似之处,鲁迅与吴敬梓的写法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两篇文章在大处上的相同之处。
两篇小说同样塑造了两个极度热衷于功名的知识分子——孔乙己和范进。
两个人都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两个人的命运都极其的不幸,这是文章于微观之处的相同。
然而,两篇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迥然不同的,鲁迅和吴敬梓在孔乙己和范进的灵魂深处粘上了不同的灵魂标签,这是两个人物最大的不同,也是比较和鉴赏两篇小说的关键所在。
两篇小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具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鉴赏。
―、疯癫的范进与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和范进是生活在不同年代的知识分子,生活在穷困潦倒之中,一生都致力于参加科举考试,渴求获得功名,一生都受到封建科举制度残酷的毒害,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这是两个人物在人生经历中相同的部分。
然而,认真分析文章情节,不难发现两个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范进痴迷封建科举,渴求功名利禄,虽然他年事已高,但是他最终叩开了功名的大门,在科举考试中,终于中了举人;而孔乙己却一生都在穷困和赶考的循环往复中生活着,直到其死,也依然没有叩响功名之门半分。
范进与孔乙己的人生结局是不一样的,这是浅层次的不同,其深层次的不同还在于其性格和本性的不同。
孔乙己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
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巴金也称赞《孔乙己》写得好。
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关于写作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
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分析小说人物:关于孔乙己:1、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有什么特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等级森严,隔着一条鸿沟,但孔乙己却和这两种人都不同。
“站着喝酒”的短衣帮,都是穷困的劳动者。
孔乙己经济地位低下,不愿意与他们为伍,他又没有资格挤进隔壁房里与“穿长衫的”并起并坐。
但是,他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以显出非同一般,比“短衣帮”高贵,不屑与他们为伍。
孔乙己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思想意识的严重矛盾,充分说明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课文用短短的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及性格特点。
2、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
思考:从外貌描写中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
一出场,写他“青白脸色”,是吃不饱,营养不良的特征;“皱纹间的伤痕”是虽已年老却经常受人凌辱的记号;“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是岁月虚度的记录;又脏又破的长衫是不劳动、贫穷的证明。
范进与孔乙己之形象比较作者:张玲玲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02期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分析比较小说中范进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可以让学生更深入掌握造成人物不同命运的所处社会生活环境、社会制度,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等。
关键词:封建科举;读书人;功名;命运小说主要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思想。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透彻地分析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及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小说《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范进和《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不幸受害者。
但是,一位疯癫的举人范进和一位落魄的童生孔乙己,他们的性格内涵有一定差异。
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自卑自贱的奴才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诩“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
孔乙己浑身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而范进的心灵却熏染着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
范进可谓城府太深,狡诈虚伪;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中还留存些许善良的因子。
这两篇小说都是以喜剧的形式写悲剧内容,都有讽刺的审美品格。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中秀才。
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也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
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
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但他总是习惯“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范进中举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利禄、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地位一旦改变,既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又将身价百倍,使他惊喜得发了疯,在小说中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
从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都被一一勾画出来,构成一幅幅群丑图。
孔乙己与范进悲剧之比较研究
现在初中的人教版都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作为课文的教材,对于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现在的学生,除了对他们的生活和思想难以理解之外,对这两个人物的悲剧根源更是难以区别。
范进和孔乙己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的人物,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深受封建文化的毒害,都是被科举制度所扼杀的读书人的典型形象,都是悲剧人物,但两篇作品的创作年代却相差甚远。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节选)创作于十八世纪中叶,时值清王朝的康乾盛世,科举制度如日中天,八股习尚弥漫社会,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社会风尚时代。
一个读书人,只要一招登科中举,就能从一介书生摇身一变而为官老爷,不但显身扬名,光宗耀祖,而且土地、房屋、金银财宝应有尽有。
孔乙己一出场便是一个被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形象。
他本不拥有任何特权,却有不同于一般沉沦于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咸亨酒店那曲尺形的大柜台隔开了两类不同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人,而孔乙己便和那些做工的短衣帮们被隔在柜台外面,站着喝酒。
但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竟一直不肯脱掉不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说明他的八股文水平不及范进,又没有范进那样幸运。
他虽写得一笔好字,但因为不会营生,“好喝懒做”,又没有人周济他,所以生活贫困潦倒,以至将要讨饭。
孔乙己身上存在
着许多互相矛盾的现象。
他本来连个秀才也没当上,却要表示自己有学问,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让人听不懂,他连同人交流思想感情的能力都没有,换回来的只是一阵阵哄笑。
他养成了偷窃的毛病,遭人嘲笑,被人毒打,却偏偏要涨红了脸去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麽”,极力维护自己的面子。
他一贫如洗,好喝懒做,却从不拖欠酒钱;他无法与人交谈、沟通,却喜欢同小伙计讲“茴”字的四种写法,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对一群与他毫无关系的孩子抱着那么大的期望和热情;他孤独寂寞地生活在人群中,却像一道下酒菜一样成为人们取乐哄笑的谈资。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下经济生活困顿、社会地位低微的读书人,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掌握了点无用知识,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脱离群众的读书人,是没落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畸形人。
孔乙己的沦落以至死亡,正与腐朽的以至崩溃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同步。
他是十九世纪末期的读书人的典型。
孔乙己周围的人们则是众多的做工的人、掌柜、小伙计、孩子们以及丁举人。
但是“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并且专门刺激他说:“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故意引逗得孔乙己涨红了脸,绽出额上条条青筋去争辩,于是“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嘲笑、轻蔑他的偷窃行为还情有可原,最让孔乙己难堪的是人们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进学中举是读书人一辈子割舍不下的情结,终于没有进学正是孔乙己的最
大痛苦。
所以,每当提起这个问题,他便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站着喝酒的短衣帮眼中,孔乙己无异于一道下酒菜,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心灵上的创伤与他们毫无关系,他们只是要用戳别人的伤疤来找到他们生活中少有的乐趣,并以欺压弱小者来维持他心中那份短暂的平衡。
甚至在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连死活也不知道的时候,也不曾引起短衣帮、掌柜的一丝一毫的激动与不安。
当孔乙己用手最后一次“走”到咸亨酒店的门槛前时,面对这个濒死者的“颓唐”的面孔、“恳求”的眼光,掌柜的第一句话便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人们报之的也依旧是嘲讽与讥笑。
孔乙己便这样在笑声中消失了,没有换来周围的人一声哀叹。
咸亨酒店的老板照样安详的沉浸再他那狭小的利益计算中,到了年关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只这一句话给本已悲惨的命运更添上了几分凄惨的色彩。
孔乙己那份曾经给别人带来一次次“笑声”的多少有些鲜活气息的生命却远不如“十九文钱”。
尽管范进和孔乙己所在的人文环境同是这样的冷酷、不自醒,但是我们从这表面的相似中却依稀可以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
孔乙己为自己比那些做工的多读书多识字而骄傲,为了表示自己与他们的不同而开口之乎者也,并且死活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的长衫。
其实,孔乙己是最没有生活知识、最没有谋生本领的人,他恃以自傲的正是那些凭双手做工糊口的人所轻蔑的。
他周围的人们嘲笑他一
心考秀才却终于半个也没捞到;嘲笑他说话教人听不懂;更轻蔑他没有谋生的本领却“好喝懒做”的坏脾气,以及“总仍旧是偷”的坏行为,连小伙计也并不钦佩他的知识,不耐烦听他讲“茴”字的四样写法。
这种轻蔑与嘲笑应该说并不是只针对孔乙己一个人的,而是科举制度土崩瓦解时期人们对这一类读书人的共同态度。
即便是有钱有势的丁举人,短衣帮说一句“他家的东西偷得的麽”也清楚地表现出了人们对于因科举而爬上统治者宝座的人畏惧而又冷
漠的心态。
与范进生活的时代相比较,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人们对于读书人、对于科举制度的态度变化:从艳羡到轻蔑,从吹捧到嘲笑,这正可以折射出封建科举制度从兴盛走向彻底衰亡的历史变化进程;我们还可以体察到人们对于统治阶层由崇拜、奉迎到畏惧、冷漠的转变,从而审视封建主义统治趋于崩溃的社会基础。
把握范进和孔乙己所处的相似的人文环境中的潜在差异正是教育者在讲
解《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课文之前应该做到的。
孔乙己抱残守缺,动辄“之乎者也”。
甚至用“四书”“五经”中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算偷”。
在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难免显得可笑。
但这个迂腐潦倒的人,内心却有善良的一面,他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决不会有这样的行为。
另外,他热心教小伙计写“茴”字,虽然是卖弄,但也流露出了他内心深处善良的一面。
范进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虚伪、狡诈和圆滑,当范进中举后,张
乡绅前来攀附,说了这么一番话:“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兄弟。
”范进惺惺作态地回答是:“晚生侥幸,实是有愧。
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范进身份的改变和社会地位的陡然上升,招来张乡绅赠金又赠房的攀附,两人一唱一和,丑态百出。
这在范进以后的行事中仍然随处可见,如在他母亲死后,一次与张乡绅到高要县打秋风,在宴席上不肯用银镶杯箸,以证明他对母亲的“孝顺”,但却在燕窝碗里拣出一个大虾仁子送到嘴里吃。
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把自己的缺点当作宝贝,并固守不变,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而范进则只记住了八股文章,并钻入了牛角尖中,在自卑自贱中苟喘,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腐儒的代名词。
范进通过科举考试取得了功名,爬上了上层社会,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孔乙己可怜兮兮的,经常受到别人的嘲弄与凌辱,始终不愿脱去那身破旧的长衫,但现实却不能让他如愿以偿。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生活在清王朝的读书人,都曾为入学中举而寒窗苦读。
但最后的归宿并不相同,一个飞黄腾达,一个潦倒而死。
总之,无论是从人文环境上还是从人物性格上,《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作品的创作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异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