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漫谈孔乙己的悲剧根源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孔乙己造成悲剧的原因孔乙己造成悲剧的原因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封建科举制度使读书人追求功名、鄙视劳动.孔乙己不能进学,又穷酸迂腐,这就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二是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孔乙己被打断了腿,境遇非常凄惨,本来让人同情,可酒厂客和掌柜仍然取笑他,如此冷漠的人情,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三是孔乙己自身的性格弱点:孔乙己读书没有进学,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抱残守缺,好喝懒做,对悲剧的命运逆来顺受,毫不觉悟,这些弱点都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
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
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
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浅谈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作者:王兴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05期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孔乙己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没有进学,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连他的姓名都是别人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的一个绰号;他常遭人欺凌,“皱纹间时常夹一些伤痕”;当他最后一次用手坐着来到咸亨酒店喝完人生最后一碗苦酒后,“便又在旁人的笑声中”慢慢地走向死亡了。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固然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我们应当从更广阔的角度分析造成他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里面充满了森严的等级观念,充满了商业的欺诈与阴险。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在作品的一开始,鲁迅先生便将这样“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横亘在小说中活动人物的面前,这个“大柜台”不仅是社会扭曲、人的灵魂扭曲的标志,更是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一道藩篱。
在柜台的外面,短衣帮们只能点最便宜的盐煮笋或茴香豆,站着乱哄哄地喝酒;而在柜台的里面,那些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他们所显现的完全是一副养尊处优、悠闲自得、得意洋洋、不可一世的嘴脸。
另一方面,咸亨酒店也是一个充满着狡诈与阴险的黑店,“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他嫌“我”样子太傻,就让“我”在外面做点事;他总是千方百计的在酒里孱水,以最大限度地榨取短衣帮的血汗钱;当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即将悲惨地死去时,他还说“孔乙己么?你还欠我十几个钱呢!”掌柜的自是一副凶脸孔,而短衣帮自然就没有什么“好声气”了,他们总是“唠唠叨叨缠夹不清”,“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
”短衣帮要“唠叨”、要“亲眼看着”、要“亲看”的是什么呢?不过就是咸亨酒店里的阴险、欺诈与盘剥罢了。
孔乙己作为一个没落社会的没落书生,他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因此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充满着阴险与欺诈的社会里,根本不可能给他预留下一点、甚至是极小的一点空间。
浅析鲁迅作品中孔乙己的悲剧形象【提要】孔乙己是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他奉行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寓高是心中不可更改的理念。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连秀才都没有考上,没有功名利禄,生活过得非常穷酸。
本文将浅析鲁迅作品中其悲剧形象,孔乙己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而在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
【关键词】浅析鲁迅作品孔乙己悲剧形象一、《孔乙己》作品简介《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是发表在一九一九年四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十九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
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二、孔乙己悲剧形象原因分析(一)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客观原因封建科举制度之侵害,《孔乙己》此文写于一九一八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诚然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乃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狂妄。
科举制度终于一九零六年废除,但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因为统治的黑暗,阶级的腐败。
城市里的小市民是如此的麻木,如此的贫穷,如此的可怜。
麻木不仁的社会现状,酒店的酒客有着不同的等级区域,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的短衣帮,以及上层地主阶级,更是有钱人为主要领域的长衫客。
孔乙己首次出现在酒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是因其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穿着长袍的人。
你应该坐着喝,只要你穿长袍。
在小说中,“笑语声”多次被强调,"笑语声"不断重复,而"笑语声"总是伴随着孔乙己。
每个人都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他,孔乙己甚至连"心"都没能刺到他的心里,这与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说,是一样的。
(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主观原因孔乙己是晚清的低级知识分子。
浅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孔乙己,鲁迅作品中极具典型性的人物,中国文学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他与众不同——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却具有中国人的共性;他似乎没有什么优点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但那不论不类形象却让我们读后久久挥之不去,内心顿生一种似痛非痛、似悲非悲、似喜非喜的沉重。
掩面沉思:孔乙己,一个唯“读书”至上的读书人为何竞沦落到如此地步?我想:有社会的原因,更有孔乙己自身的原因。
1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1.1封建传统文化思想把他置于死地。
孔乙己贫困潦倒,他善良而又无能,不受人们尊重,你看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简直就是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
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又脏又破,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不肯脱下这么一件标志着“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另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传统文化也不容他脱下那件标志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如果脱下了那件长衫,他孔乙己不就不再是读书人了吗?不就又变回普通人了吗?好不轻易忍饥挨饿辛苦几十年熬得个“读书人”的地位,不就又回到“解放前”了吗?在只有“上”哪有“下”的封建传统文化现实里,这也是不容他脱下那件破长衫的。
再说了,“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理想确是人人都想追求的啊,他孔乙己也不容列外!哪怕是忍饥受冻死亦足啊。
至死,孔乙己也不愿放弃他“读书人”的架势与尊严。
“人家背地里议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孔乙己之所以不会“营生”,是因为他读的书都是孔孟之道,是一套封建文化思想,这样的书叫读书人鄙薄劳动。
而科举制度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鄙弃劳动。
至死,孔乙己终究不会也没有放下“读书人”的尊严,举起袖管自食其力!1.2封建旧社会的冷酷无情置他于死地。
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又在笑声中用手“走”了去,结束了他悲剧的一生。
浅析孔乙己的悲剧人生作者:陈修来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01期孔乙己,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
在其身上,凝聚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今天读来,我们亦能够体会到鲁迅先生心中的这份情愫。
孔乙己无疑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其悲惨的人生遭遇令每个读者同情。
而造就这个悲剧人生的,包含了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从个人角度来看孔乙己的悲剧人生鲁迅先生曾说过,在他所作的小说里,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自然,小说中的人物孔乙己并非是作者所厌恶的,因为在这个人物身上,有真善美的东西。
尤其是在“吃茴香豆”情节的描写中,我们亦能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可爱:教“我”识字显示其真诚,分豆与孩子吃显示其善良。
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却为何有着一个悲惨的人生呢?这首先有其个人的原因:第一,对人生缺乏理性的追求。
孔乙己是一个有人生追求的人。
但他一心追求地位,追求功名,近于病态,毫无理性可言。
他在酒店的特殊性首先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而这件长衫已经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为什么如此在意这件长衫,因为这长衫代表着地位,“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孔乙己缺乏应有的经济能力,而惟一能够显示其地位的长衫自然成为他心中的精神寄托。
这种对于地位的追求无异是病态的。
而地位的真正获得只能通过科举考试,因而终其一生孔乙己都在追求科举梦,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然而他终究没有范进、丁举人等人的幸运,也只能潦倒一生,以悲剧作结了。
第二,对品行缺乏应有的自律。
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应懂得“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吃嗟来之食”的道理。
然而他枉为读书人,对个人品行缺乏自律,弄得“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这些伤痕的来历绝非跌伤、碰伤,每一次的伤痕应是他又一次偷窃行为的见证。
甚至他替人抄书,“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以致丧失了工作,最终酿成了惨剧——偷东西偷到丁举人家中而被打折了腿,使其不幸人生走向了终点。
孔乙己的悲哀命运作文孔乙己,一个活在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他的命运就像是一出黑色幽默剧,充满了无尽的悲哀。
你看啊,孔乙己这人,穿着那长衫却站着喝酒,这就很矛盾。
长衫在那个时候,是读书人的象征,是身份的标志,按说穿长衫的就该坐在雅座里,慢慢地品着酒,谈着些之乎者也的大道理。
可他呢,却只能和那些短衣帮一起站在柜台前,就像一个格格不入的怪物。
这说明啥?说明他虽然一心想保住读书人的那点清高,可实际上他已经落魄到连喝酒都只能凑凑合合的地步了。
他老是把“窃书不能算偷”挂在嘴边,这可真是又可笑又可怜。
在他的心里,读书人的事儿那就是不一样,哪怕是拿了人家的书,也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但在旁人眼里,他这就是自欺欺人啊。
他就像一个紧紧抓住最后一点尊严的溺水者,可这尊严却被现实的浪潮拍打得千疮百孔。
再说说他那茴香豆的事儿吧。
他好不容易有几颗茴香豆,小孩子围过来的时候,他本想摆摆读书人的架子,给小孩子们讲讲“茴”字的四种写法。
可小孩子们哪管这个,只惦记着他手里的豆子。
他最后只能无奈地护住自己那少得可怜的豆子,嘴里说着“多乎哉?不多也。
”就好像他的人生一样,曾经可能有过很多机会,有过很多知识可以炫耀,可到就像那茴香豆一样,所剩无几,还得小心翼翼地守着。
孔乙己的悲哀还在于他的无用武之地。
他读了那么多书,可在那个社会里,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他既不能像那些真正有学问的人一样飞黄腾达,又不屑于去做那些体力活来养活自己。
他就像一个被时代列车远远抛下的乘客,只能在原地茫然地看着列车远去,自己却无能为力。
他的腿被打断后,用手“走”进咸亨酒店的那一幕,真的是让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曾经那个还能争辩几句“窃书”之事的孔乙己,现在只能在众人的哄笑中艰难地挪动。
那些看客们,只把他当成一个取乐的对象,没有人真正关心他的死活。
他的命运就像一片秋天的落叶,在风中飘零,最后只能无声地落下,被这个冷漠的世界遗忘在某个角落。
孔乙己的命运,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他就像是一个被社会大网困住的小昆虫,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逃脱那重重的束缚。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他被书中的教育害的,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不谙世事,只活在书的世界里,把书里的道德伦理当成现实真理。
从以下几点就可以看出:
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唯一穿长衫的人
孔乙己都沦落到普通老百姓的地位,还仍放不下身段,仍穿着长袍站着喝酒,给人感觉他是特殊的一个人。
二、口中说话带着"之乎者也",仍忘不了自己是读书人
说话也照着书本说,性格善良而又较真,人们也常说些子虚乌有的事逗他玩,他却没听出来与人还认真地争辩起来,他便活成了人们眼中的笑料。
不了解社会,不懂人性,是个烂好人。
人们瞧不起他,他和别人也没话说。
三、茴字有四种写法
他便找小孩说话,说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还要教人写,见人家没热情便作罢。
四、偷东西被打折腿
生活都撑不下去了,仍然不肯劳动,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句话,偷窃被打折腿,还要谎称是跌伤的,可见他很要面子还不做正事。
孔乙己一生活在书中,偷书已是偷窃行为,而他认为窃书是偷艺,用书中的话为自己辩护,不肯脚踏实地做事,与口现实生活完全脱节。
最后成了人们的开心果,连小孩也取笑他,最后可能在伤痛中死亡。
论《孔乙己》的悲剧意义500字作文
《论〈孔乙己〉的悲剧意义》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讲讲《孔乙己》这个故事。
孔乙己是个可怜的人,他的命运可悲惨啦。
孔乙己很喜欢读书,可是他怎么读也没读出个名堂,连个秀才都没考上。
他又不愿意去做力气活,就只能穷得叮当响。
有一次,孔乙己去酒店喝酒,穿着又破又脏的长衫,被人嘲笑。
他想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有文化,可大家都不把他当回事。
他偷了人家的东西,还死不承认,被打得很惨。
他没有朋友,没有人关心他。
孔乙己就这么默默地消失了,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孔乙己的悲剧告诉我们,读书要努力,更要学会用学到的东西去生活。
不能像孔乙己,读了书却不知道怎么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放不下所谓的面子。
我们要好好学习,也要学会做有用的人。
《论〈孔乙己〉的悲剧意义》作文二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孔乙己吗?他的故事可让人难过啦。
孔乙己总是穿着一件又破又旧的长衫,站着喝酒。
他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和那些干力气活的人不一样。
可是呢,他连饭都吃不饱。
他去抄书赚钱,却又偷懒,结果没了工作。
他还偷人家的东西,被人发现后打得浑身是伤。
大家都笑话他,拿他取乐。
孔乙己想争辩,却没人听。
孔乙己的结局很惨。
他就像一片孤独的叶子,飘落在冷冷的街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真本事,不能光说不做。
而且,我们不能看不起别人,要善良,要互相帮助。
不然,像孔乙己这样,多可怜呀!。
浅谈孔乙己人生的精神悲剧根源作者:汪媛媛来源:《中学语文·下旬》2024年第01期摘要介绍任务链的概念和应用,探讨任务链视角下高中文言文阅读策略,提出相关建议,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任务链文言文阅读策略短篇小说《孔乙己》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典范作品,鲁迅先生以极其敏锐的思想、深邃的目光、犀利的笔触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经典且永恒的文学形象——孔乙己。
孔乙己是生活在晚清的一个最底层的读书人,可是他却成为千千万万读书人中最不幸的典型代表——他没能沿着封建科举制度爬上仕途,最后在周围众人的笑声中一步步走向死亡。
这里我们探讨的话题是“为什么说‘死亡,是苦命人孔乙己最好的人生解脱’”。
下面不妨来做一个简要分析。
在分析之前,需要明确的是,孔乙己最根本的“苦”是“精神”之苦,他最大的人生“悲剧”是“精神” 之悲。
可以说,孔乙己苦命的、可怜的一生都笼罩在精神屈辱之中。
对孔乙己而言,他自己对封建科举制度极度的麻木执着以及周围世界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不断蚕食、掏空他脆弱的灵魂,当生命的最后一根游丝被扯断后,坟墓便成了孔乙己最后的其实也是最好的人生归宿。
那么,造成孔乙己精神悲剧的因素有哪些呢?第一,孔乙己精神上对封建科举制度极度依赖,已痴迷到无法自拔的程度。
在咸亨酒店,“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可是这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始终将这件长衫绑在身上,就是因为在他的灵魂里始终这样笃定:这长衫是他作为读书人自我炫耀的标志,是他自我安慰甚至于自我陶醉、麻醉的灵丹妙药,是他自以为地位高于短衣帮的一块鲜明的招牌。
可见,这长衫不仅已成为他自我感觉良好的“面子”,而且成为他肉体的组成部分,更成为他精神世界的支柱。
没有这件长衫,孔乙己的躯体就是一具空壳,他的灵魂就早已出窍。
这种极度依赖与痴迷还表现在他说话的方式是独特的“孔乙己式”的。
这种独特的“孔乙己式”说话方式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炫耀”式。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漫谈孔乙己的悲剧根源
孔乙己是一个可悲而又可怜的人物,他的悲剧是时代悲剧,是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被他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致毁灭的悲剧。
孔乙己自命清高,总是以读书人自居。
虽是短衣帮,却不愿跨入他们行列之中,身着长衫,他的精神就会获得极大满足,而最终却是穿着破旧的短衫离开了人世间。
科举制度一再宣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封建思想,孔乙己对此深信不疑。
他满口之乎者也,尽管长衫又破又脏,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却舍不得脱下来。
这是读书人的标志,也是他唯一的荣耀。
但结局彻底让他绝望,好喝懒做的他因偷东西被打折了腿。
事实证明他不值分文,他不是真正的长衫主顾,是连狗都不如的东西。
现实是残酷的,他身穿破棉袄,盘着两腿,变成了真正的短衣帮。
孔乙己一辈子连一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封妻阴子的希望彻底破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渴望已成为泡影,唯一的奢望是就是能做到“独善其身”,追求自尊自爱,洁身自好的人格。
他虽然穷困潦倒,却从不拖欠,没有现钱暂时计到粉板上,但不到一个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他的名字。
他平时做些偷盗的事情,脸上经常有新伤疤,他忍者,想着能换回一些属于自己的尊严,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众人面前“排”出九文大钱,要一碟回香豆。
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拖着残破的身躯出现在大家面前,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他要一碗酒,“摸”出四文大钱。
这也许是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不知受了怎样的耻辱才得到的,为了保住自己的仅有的一丝尊严,他拿出来了,无奈他所欠的的十九个钱至死也没有还上,没有保持住君子的清高,可以说他在九泉也不会瞑目。
孔乙己在众人的笑声中出场,而又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离开了人世。
孔乙己至死也没有弄明白造成他悲剧的原因,同时读书人,丁举人呼风唤雨,任意施加刑法,而他猪狗不如。
可见,决定门第高与不高的不在于读书,而在与你是穷人还是富人。
因为孔乙己没有中举,他只能列入短衣帮的行列中,只能眼巴巴的看着长衫主顾“踱”进咸亨酒店,要酒要菜,慢慢坐喝。
罪恶的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冷漠人际关系,让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孔乙己变成一个社会多余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用心爱心专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