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界融合”视角窥视翻译活动的主体间性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1. 引言1.1 研究背景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引言当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翻译技术、文化背景等方面,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及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翻译教学中是否注重译者主体性也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从翻译技术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影响,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教学的启示,并构建适合培养译者主体性的翻译教学模式,旨在弥补当前研究中的空白,为提高翻译教学质量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深入理解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目的包括:揭示翻译技术视角下的主体性理论,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主体性特征,从而完善翻译理论体系。
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实践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译者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表现,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教学的启示,从教学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提高翻译能力。
构建译者主体性的翻译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动翻译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旨在提高翻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促进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3 研究意义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研究意义:翻译一直被认为是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桥梁,而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实践中的重要因素,对翻译过程和结果都具有重要影响。
从翻译技术的视角来研究译者主体性,有助于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翻译教学更加科学有效地传授翻译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翻译能力和创造力,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有助于揭示译者在不同语言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的独特特点和思维模式,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译者主体性的意义:哲学阐释学视角【摘要】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过程中重要的概念,涉及到哲学基础和阐释学视角。
本文将从哲学基础解读译者主体性的意义,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同时结合阐释学视角,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
最终将通过结论对这一概念进行总结和展望,深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对译者主体性有更深入的理解,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哲学基础,阐释学视角,翻译实践,意识形态,翻译研究1. 引言1.1 引言译者主体性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心理特征,更是一个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翻译活动中涉及的文化、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基础和阐释学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译者主体性还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在翻译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正文2.1 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基础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基础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主体性特征。
主体性是指译者个体在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认知结构和审美观念,是译者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的个人化表现。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到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判断和表达,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和社会主体性。
认知主体性指译者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包括语言能力、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等方面。
文化主体性指译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对其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塑造作用,包括宗教、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影响。
社会主体性指译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基础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信息传递和意义重现的基础,是翻译结果与原文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
译者主体性可以促进翻译活动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使翻译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第6卷第4期2006年12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N an ji ng Fo restry U n i ve rsity (H u m an iti es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Ed i tion)V o.l 6N o .4D ec.2006收稿日期:2005-06-14作者简介:孙宁宁(1967 ),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学、对比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孙宁宁(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摘 要:在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强调翻译研究中个体主体向社会主体的转向,并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才能真正体现翻译的桥梁与媒介作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主体性;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6)04-0048-03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当代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茨勒在 文化建构 一书的序言中评价,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一观点的提出是翻译领域的一项真正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成果。
它使得翻译研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从文化层面使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实践活动的跨文化研究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主流。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研究更加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的、宏观的因素,并且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也成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哲学层面界定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主体性首先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从哲学认识史来看,其含义较宽泛,但从哲学理论意义和根本意义上探究,其主要有本原意义、能动意义和交互关系意义这三种规定。
第一种规定把主体性看做是世界和事物的本原性,主体性就是具有本原、始基、基础和根据的性质;第二种规定把主体看做是活动的发动者、推动者和承担者,就是人及其自由自觉的能动活动,这种主体性是在能动意义上和具体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表现、确证和规定的;第三种规定着眼的是主体交互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主体性,亦称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i ntersubjecti v ity )。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了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接着探讨了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和路径,以及当前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结论部分提出了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启示,呼吁在翻译教学中重视培养译者的主体性。
最后展望未来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发展方向,强调了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翻译技术视角,译者主体性,翻译教学,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概念,特点,应用,方法,路径,现状,趋势,启示,培养,展望,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传统翻译理论注重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本的分析,而忽视了翻译活动中译者个体的主体性。
随着翻译技术的发展和翻译教学的变革,译者主体性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
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活动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翻译不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工具,更多地需要译者在特定语境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
而译者主体性作为翻译活动中译者主观意识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对于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传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体现为译者在转译过程中的选择、解释和创新。
而当翻译技术介入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将与技术相互作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可能性。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深化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翻译素养和自主意识,推动翻译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探讨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篇一从“释意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一、引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其中,“释意理论”在翻译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
首先,我们将概述“释意理论”的内涵及翻译中主体性的基本概念,接着探讨该理论下译者的角色及其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揭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主观认知活动的作用。
二、释意理论的概述“释意理论”是指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翻译过程中,将源语文本的内容解释、释义、再表达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源语文本的含义,同时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等主观因素,将原文的意图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因此,释意理论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
三、译者的主体性在释意理论的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译者在理解原文时,不仅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表面意义,还需要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原文的内在含义。
这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2. 译者的创造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使其在目标语言中呈现出相似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这种创造性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3. 译者的选择与决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语境、读者的需求和目的等要素进行选择和决策。
这些选择和决策往往体现了译者的个人偏好和价值观念。
四、实例分析以一部文学作品的中英翻译为例,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理解,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色彩。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再创造。
例如,在翻译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时,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进行恰当的转换,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对一些复杂的句式结构进行合理的拆分和重组,使其在目标语言中呈现出更加流畅的阅读效果。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关键词:翻译技术;译者主体性;翻译教学2.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作用翻译技术是翻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能。
仅仅掌握翻译技术是不够的,译者的主体性也非常重要。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意识和个性特点。
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到翻译的选择、译文的流畅度和质量。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选择和调整,这就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主体性。
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译者在面对同一段文字时,会因为自己的主体性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做出不同的翻译选择。
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理性和客观,尽量排除主观意识的干扰,做出更为客观和准确的选择。
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影响到译文的流畅度和质量。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调整,这就需要译者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技巧。
只有做到语言表达准确、贴切,译文的流畅度和质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从翻译技术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译者的主体性,以提高翻译质量。
3.翻译教学中培养译者主体性的方法在翻译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翻译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
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可以通过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翻译技巧,从而为他们的主体性发挥提供基础。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文化素养。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主题意识和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的主题和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和讨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翻译作品,提高学生的主题意识和文化素养,从而为他们的主体性发挥提供支持。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修养和审美情趣。
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翻译修养和审美情趣。
从主体间性理论解读翻译中各主体的交往行为摘要:以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了翻译中各主体的交往行为,并对翻译主体做了重新划分,即译者主体、原作者主体、原文读者主体、译文读者主体、原作文中人物主体以及翻译发起者主体,同时,也阐述了翻译交往中各主体的主体间性问题。
关键词:交往行为;翻译主体;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269-02引言当今世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越来越需要进行交流和交往,翻译显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乔治·斯坦纳在其翻译论著《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的第一章中指出:人类的交往实际上就是翻译,研究翻译就是研究语言(george steiner,1975)。
因此,我们就可以说:翻译是翻译各主体间通过语言进行的交往活动。
一、对主体间性理论的解读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就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
主体间性理论源于20世纪中期的哲学理论,首先由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husserl)提出,而后由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对其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在哈贝马斯看来,主体间性是通过语言交往,即参与语言交往的本我和他我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由多视角组成的系统整体,从而在语言层面上形成的。
换言之,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方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闫青会,2004)。
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就是指译者主体与其他各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反对以一种主体为中心的狭隘主体性论调,主张交往的各方通过平等对话而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以实现认同、达成共识。
翻译是将一种文本转换成另一种文本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将原作语言简单地转换成译入语,也要根据自己对原作的理解,以忠于原作者创作的态度去用译语再现原作。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摘要】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
在介绍接受美学视角和主体性概念后,正文部分分析了译者与接受美学视角的关联,讨论了译者主体性的塑造,以及译者主体性对翻译作品的影响。
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以及译者主体性的价值。
结论部分强调了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向。
最后总结主体性对译者的影响,强调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对提高翻译质量和打破文化隔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接受美学视角、主体性、译者、翻译作品、翻译实践、重要性、研究方向、影响。
1. 引言1.1 介绍接受美学视角接受美学视角是研究文学艺术创作中受众体验和感受的一种理论视角。
在翻译研究中,接受美学视角强调的是翻译作品如何被读者接受和理解,以及翻译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翻译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也可以通过接受美学视角进行解读和分析。
接受美学视角强调的是翻译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
翻译作品不仅仅是原作的复制,而是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被接受和解读。
翻译作品的美学效果和价值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选择。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经验、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在翻译作品中体现出来,并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在接受美学视角下,翻译作品的接受和理解不仅仅取决于原作的质量,还取决于译者的主体性和选择。
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作品的美学效果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接受美学视角来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丰富翻译研究的理论框架,并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1.2 介绍主体性概念主体性是指个体独特的思维、感知和表达方式,是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的体现。
在翻译领域中,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特质、思维模式以及对翻译任务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位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都会呈现出不同的主体性特征。
多维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作者:李丹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08期[摘要]近年来,随着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翻译活动过程中的彰显,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肯定,因此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日益成为译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国内外各翻译理论流派纷呈,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呈现出多维视角,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和反思多个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各翻译理论视角研究下的切入点、侧重点及其局限性,为译者主体性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以及多维视角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理论范式;侧重点;多维视角[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172 - 02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82[本刊网址]http://一、前言译者作为翻译活动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影响力和发挥的作用日益彰显,引发了研究侧重点从“原文为中心”或“译文为中心”到“译者为中心”的转变。
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不仅仅是回答“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也是对译者这一重要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的探究,其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客观评价译者的劳动,提高译者身份和地位并最终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由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受限于不同翻译理论的不同范式,范式不同、切人点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在保持各自研究特性的同时,如何吸取各方之精华来补充完善各自的理论范式及制约机制,如何从译者主体性不同研究中提炼出其共性才是当务之急。
在当前多维视角的研究格局下,构建全面和系统的多维视角已是翻译研究发展之必然。
本文将从阐释学、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关联理论、生态翻译学等视角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简要的总结,通过对比和分析,找出相互间的共性、特性及其局限性。
二、译者主体性简述译者主体性是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对于译者主体性内涵及其范围的界定,译界众多学者根据自身研究对其进行了提炼和升华。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翻译技术的发展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翻译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如机器翻译、平行语料库等工具的应用,为译者提供了更多的翻译资源和辅助工具,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从翻译技术的视角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的关系,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翻译教学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翻译技术视角出发,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翻译技术与译者主体性的结合对翻译教学效果的影响,并提出提高翻译教学效果的策略。
也将深入探讨译者主体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启示及翻译教学未来发展方向。
1.2 研究意义翻译技术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是当今翻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表达,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活动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翻译市场的需求。
研究译者主体性对于提升翻译教学质量,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仅有助于揭示翻译活动的内在机理,还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方法。
通过研究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表达方式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提高翻译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策略和路径。
深入开展译者主体性研究与翻译教学探索,对于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旨在探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个体的主观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
通过分析译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独特性。
研究表明,译者个体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翻译技术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还涉及到译者与翻译工具之间的互动。
走向主体间性的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纪蓉琴(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摘要:本文探讨了主体同性理论与语篇翻译中译者元语篇意识构建问题。
通过对主体间性理论和元语篇概念的阐释。
指出由于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处于不同的交流层面上。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应建立元语篇意识。
要能够通过原文中的元语篇手段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评价、鉴赏原文作者试图表达的思想和命题内容.并借助这些元语篇手段和方式。
与译文读者对话。
增强与读者的亲合力.达到主体间的视域融合。
关键词:主体同性;元谱篇;语篇翻译;译者;作者;读者1、引言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主体同性理论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新视点。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域下。
翻译研究认识到译者的主体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作用紧密相连.原文作者。
译者和译文读者。
分别是不同性质的主体即刨造主体、翻译主体和接受主体。
这三者构成平等的主体问的关系。
翻译不再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征服.而是主体问平等的对话和交流.翻译研究应由译者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
从语篇视角开展的翻译活动.要求译者具有完整的语篇意识。
语篇分为主语篇和元语篇f l l。
主语篇关注语篇的命题表达.元语篇侧重于语篇的组织和作者的态度、立场和风格的传递。
语篇构建者既通过主语篇清楚明白地传递信息.也借助元语篇将自己投射到语篇中,使读者理解、接受其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因此,语篇意识既强调语篇在交际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一体性.也强调语篇的交际功能、交际意向统辖对语篇诸层次的体现和构建。
译者不仅要从原文主语篇的角度审视原文的命题信息和内容表达.也应从元语篇的角度。
恰当地理解、接受和传递原文作者建立的元语篇信息.创造出符合目的语语篇特点和读者要求的译文。
达到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的视界融合。
2、翻译的主体问性主体同性是人与人之同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内在属性。
它是使不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成为可能的前提性的东西.是对不同主体而言的共同有效性和共同圈。
《从“释意理论”来看译者的主体性》篇一一、引言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其中涉及到多种语言、文化、心理和认知等层面的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释意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和重要性。
二、释意理论概述释意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释意活动。
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的转换。
在释意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含义,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释意理论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译者的主体性在释意理论中的体现1. 理解原文的主动性在释意过程中,译者需要主动理解原文的含义。
这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泛的文化知识,以便准确把握原文的语义和语境。
译者的主动性还体现在对原文的深入分析和理解,从而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 创造性地表达在将原文的含义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过程中,译者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既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又能保留原文的含义和风格。
译者的创造性表达体现了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个性。
3. 跨文化交际能力释意理论强调了文化、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的转换。
因此,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这要求译者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传达原文的文化意义。
四、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译者的主体性对翻译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译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文化背景。
另一方面,译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对原文的忠实度上。
一个优秀的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含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期望。
五、结论从释意理论的角度来看,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准确理解原文含义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视界融合”视角窥视翻译活动的主体间性
作者:陈李馨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如今翻译事业对各行各业产生的贡献及对社会教育、科技、经济、乃至强国战略的
促进作用是不可比拟的。译者从过往的“舌人”、“仆人”和“戴着镣铐的舞者”等卑微形象逆袭到
不容小觑的重要角色,是因为人们逐渐意识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做到“绝对忠实”和“隐
身”。翻译活动不再被看做是一种孤立地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主体间(作者、译者和读者)的
对话。本文将在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这一基础理论背景下,进一步探讨翻译活动主体间性问
题。
关键词:主体间性;视界融合;译者;翻译
一、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又译作交互主体性,最早由现象学家胡塞尔为摆脱“唯我论”的困境而提出,后
经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发展,由哈贝马斯真正引入到社会生活中。主体间性现象是一种主体
间的和谐共在。[1]在主体间性观照下,主体之间不再是“我”与“它”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而成了
“我”与“你”之间的平等、共生、理解、对话、交流的关系。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中,翻译活动是
一个涉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群主体活动,是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是主体与主
体的平等对话与交往。“翻译是一种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主体间性,体现出一种伦理关系。
比起客观性或主观性来说,交往性实际上是翻译更为基本的属性。”[2] 翻译的主体间性正是翻
译作为交往活动所派生出来的属性。由于翻译同时兼有认识活动、生产活动、交往活动的性
质,因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仅要去面对原文,更要处理好作者、读者等诸多个主体之间的关
系,[3]用积极、互动的主体间性为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存提供可能。
二、“视界融合”
“视界融合”作为一个阐释学术语,是由阐释学家伽达默尔三大哲学解释学的原则之一。伽
达默尔反对传统解释学对文本原意只有“唯一正确”的理解。他认为,传统解释学中的客观主义
努力追求杜文本作者本意的迷信,而没有看到人类理解的历史性。[4] 他表示,接受时会带着
所处时代的精神,这样,接受者对某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会不同于之前历史中的接受者,他将
用新的眼光,带着新的问题去接受它、评价它、创造它。正是在历史中永不消失、不会重复的
“现代视野”使艺术接受中的创造和评价能在无限的历史过程中展开。所以,理解是以历史性的
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的主体——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
两者都具有自己的视界(视界指的是理解的起点、角度和可能的前景)。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
作的视界,而理解者具有现今的具体时代氛围中形成的视界。两种视界之间存在着各种差距,
这种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情景变化引起的差距,是任何理解者都无法消除的。伽达默尔主张,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理解过程中,将两种视界交融在一起,达到“视界融合”,从而使理解对象都超越原来的视
界,达到一个全新的视界。
三、“视界融合”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活动
翻译是一种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主观过程。因为意义是一种动态生成物,是读者通过文
本的中介在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生成的,是在主体间的互相作用过程中生成的。哲学阐释学所
说的理解,也就是“对意识的意识,集认知、评价和审美于同一过程。这与德国著名哲学家伽
达默尔提出的“理解活动是个人视界与历史视界的融合”的“视界融合”概念吻合。[5] 因此,出
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前理解基础差异,理解的视界的深度和广度不一致、理解的偏好和侧重点
以及对文本的期望不尽相同。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
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而毛泽东却从中看
见了阶级斗争。[6] 然而要实现翻译视界融合并不是一件简单地事,不言而喻,视界融合的过
程也是世界碰撞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用一种视界代替另一种视界,而是必定同时包括两者的
差异和交互作用,即“传承的运动和解释者的运动的内在的互动”。[7]以我国古代佛经翻译为
例,译者主体性意识加强、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和肯定的趋势,以及以分工明确、适应需求
存在的翻译方式和特色(如唐代玄奘主持的译场),无一不体现出,“视界融合”下,翻译活动
主体间性的存在和意义。
结语:
综观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解释学思想,不难看出,理解不是对文本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
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释者试图理解作者的园艺;同时,这种理解受当前历史条件的制
约,作者的初视界与解释者的现视界相互交融看,达到一个新的视界。[8] 现今作为译者的我
们,应该跳出机械翻译的束缚,在主体意识前提下,深入把握译者、作者和读者三者的关系,
做好翻译时的“客观”与“主观”,“异化”与“归化”,“忠实”与“创新”权衡。在具体翻译时可以反
复阅读原作,对作者、作品所属时代的社会、文化、风俗以及作者的生活观念和语言风格透彻
了解,以此来达到“作者”与“译者”的视界融合;而译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可以通过译者进入
读者视域来决定翻译策略,选择语言风格并且填补被原文作者和读者所知而对于译者读者扑朔
迷离的异域文化的缺省。
参考文献:
[1] 季羡林,许均. 2001,《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M]. 译林出版社
[2] 吴志杰,王育平. 2008,《以诚立译——论翻译的伦理学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 8
(140)
[3] 何其莘,仲伟合,许均. 《翻译概论》[M]. P121
[4]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 思果. 2001.《翻译研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6] 张德让. 2001.《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与翻译研究》[M]. 22(4)
[7] 丸山高司. 2002. 伽达默尔事业融合[Z]. 刘文柱等,译.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8] 李培平. 2012.伽达默尔“视界融合”视角下的翻译活动主体间性[J].校园英语
作者简介:
陈李馨,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