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角下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0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2014年博士启动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孙瑜,女,山东济南人,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德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主体间性视阈下之译者契约模式分析○孙瑜(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上海200093)[摘要]本文阐释“译者契约”的概念,结合跨文本性理论,分析出译者契约的副文本、元文本和译本认定三种契约形式以及阐释、论证和表达三种主要功能,阐述译者契约所体现的译者、读者交际的主体间性意义,得出对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的启示。
[关键词]译者契约;跨文本性;契约性;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038-03契约一般意义上是以自由同意为基础的,是两人或多人相互间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通常是“双方订立并互相遵守的文书。
”[1]1489,具体可以说是“双方或多方共同订立的条款、文书,也特指由双方依法订立,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委托、承揽等事项的文书。
”[2]1070这些定义大都视契约为具有约束作用的具体文书形式。
除去这层理解,“契约”一词也随着国内对国外人文领域研究中“contract ”、“pact ”等概念的引入,超越了文书的形式,获取了抽象的引申含义,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协议形式。
在文学领域,法国自传研究专家菲利普·勒热讷(Philippe Lejeune )在研究自传体裁的界定时,认为自传作者的叙述手法可能会千差万别,然而却一致努力在文本里与预期读者达成一种契约关系,写作与阅读最后达成默契,即“自传契约”(Le Pacte auto-biographique )。
作者通过某种暗示或公开表白表明写作的意图或介绍写作背景,在作者和读者间达成一致默契,作者把书当成自传来写,读者把作品当作自传来读。
“自传作者在文本伊始便努力用辩白、解释、先决条件、意图声明来建立一种‘自传契约’,这一套惯例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种直接的交流。
浅析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英汉网络用语翻译作者:高艳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3期摘要:随着网络在文化交流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进行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而这也催生了大量网络用语的产生。
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对于同一网络用语,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使得网络用语的翻译成为一件较难的工作,同时,哲学思潮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翻译处于哲学理念的影响下,不可避免的随着哲学思潮的更新逐渐转变为主体间性。
从主体间性视角进行英汉网络用语翻译是翻译随哲学和社会学发展的必然,由此可见,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立足于网络用语的英汉应用来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从中发现网络用语翻译中的一些规律,促进网络交流的优化。
关键词:主体间性视角;英汉网络用语;翻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哲学思潮也经历了较多历程。
基于翻译与哲学理念的关系,翻译的思维模式也经历了从简单的主客二分、多种主体并重、主体间性的转变,为不同语言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支撑。
英汉网络用语翻译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迭,英汉网络用语翻译作为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经历了翻译思维模式的转变过程。
从主体间性视角下进行英汉网络用语的翻译研究,有助于形成翻译者、读者、作者间的平等主体形成,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沟通提供了可能。
本文从英汉网络用语翻译中主体间性的肇因出发,对主体间性的哲学理念转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主体间性视角下英汉网络用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支撑,进而实现了不同文化间实时交流。
1英汉网络用语翻译的主体分析翻译作为一种不同文化、习俗、种族的人群之间所进行的沟通语言的转换方式,随着近年来国际间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的频繁而变得更加普遍,是对外文化信息交流、经济贸易往来中的重要工具,对人类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社会的优化升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翻译工作来说,首先要明确翻译的主体,即翻译是由谁进行的,是为谁服务的。
长期以来,翻译主体的研究经历了以文本为中心、以译者为中心和以交互为主体的转化。
浅论翻译主体间性欧阳铮【摘要】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和翻译理论的转向,主体间性理论逐渐成为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翻译主体以及翻译关系的关注.本文讨论了在主体间性视角下,翻译主体、翻译中介、翻译客体的界定,并讨论了作者、译者、读者和社会主体之间的间性关系.【期刊名称】《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翻译;主体间性;翻译主体;翻译中介;翻译客体【作者】欧阳铮【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做为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转换活动,既涉及到语言层面,又涉及到文化层面,还涉及到社会层面。
对于翻译的这种社会性,我们只能用主体间性来解释它。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笛卡尔主客二分哲学概念的继承与发展,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
它超出了主体与客体单向关系的模式,建立了多元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交互模式。
翻译界关于翻译主体认识的演进大致经历了客体性,主体性,主客间性到主体间性的四个阶段。
客体论以原著为中心,宣称译者是作者的奴仆,主体论以译者为中心,宣称作者已死,主客间性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译者和文本两者共同建构的,也即做为‘仆人’的翻译家有着选择‘主人’的权利,而主体间性认为文本的意义是译者和作者等主体交互对话后所形成的共识。
在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以后,翻译便结束了单一思维的束缚,使翻译不再是一种主体消灭一种主体,一种文化征服一种文化,而成为主体间交流合作,文化间对话协商的过程。
一、翻译各元素的界定1.翻译主体的界定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形成的一种能够产生约定和共识的因素和力量。
相对主客二分的主体,主体间性的主体不再是抽象,普遍的,而是具体和特殊的,这就意味着主体间性的主体可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可小到一个团体、一个家族,甚至个人。
从主体间性理论解读翻译中各主体的交往行为摘要:以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了翻译中各主体的交往行为,并对翻译主体做了重新划分,即译者主体、原作者主体、原文读者主体、译文读者主体、原作文中人物主体以及翻译发起者主体,同时,也阐述了翻译交往中各主体的主体间性问题。
关键词:交往行为;翻译主体;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269-02引言当今世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越来越需要进行交流和交往,翻译显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乔治·斯坦纳在其翻译论著《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面观》的第一章中指出:人类的交往实际上就是翻译,研究翻译就是研究语言(george steiner,1975)。
因此,我们就可以说:翻译是翻译各主体间通过语言进行的交往活动。
一、对主体间性理论的解读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就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
主体间性理论源于20世纪中期的哲学理论,首先由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husserl)提出,而后由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对其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在哈贝马斯看来,主体间性是通过语言交往,即参与语言交往的本我和他我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由多视角组成的系统整体,从而在语言层面上形成的。
换言之,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方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是不同主体间的共识,是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闫青会,2004)。
翻译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就是指译者主体与其他各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反对以一种主体为中心的狭隘主体性论调,主张交往的各方通过平等对话而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以实现认同、达成共识。
翻译是将一种文本转换成另一种文本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将原作语言简单地转换成译入语,也要根据自己对原作的理解,以忠于原作者创作的态度去用译语再现原作。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摘要】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为视角,对《远大前程》的汉译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概述中,系统介绍了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意义。
在分析中,探讨了主体间性理论在翻译中的特点,并结合《远大前程》的具体翻译实践进行了详细剖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主体间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启示。
在结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展望了主体间性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整体上,本文对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对文学翻译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远大前程》、汉译研究、文学翻译、文化交流、意义探讨、结论与展望1. 引言1.1 引言主体间性理论是近年来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提出了独特的翻译思路和方法。
《远大前程》作为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一直备受翻译者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拟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对《远大前程》的汉译进行研究,探讨其翻译特点、运用情况,以及对文化交流的启示和在文学翻译领域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远大前程》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传播和接受情况,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主体间性理论这一翻译理论。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显,而探讨主体间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正文2.1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概述《远大前程》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英文小说,它的汉译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出发,对《远大前程》的汉译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了翻译行为中翻译主体的重要性,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主体间的互动。
在《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翻译主体在选择词语、调整语境、传达情感等方面的种种努力和策略。
试论翻译主体间性作者:梁彤概要:在翻译活动中,译语读者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主体性地位同样不可忽视。
译语读者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年龄等有时会很大程度影响译者的翻译风格和表现手法。
译语读者可以说是译者作品的鉴赏者与肯定者,如果没有了译语读者,译者的翻译工作就没有了意义。
译语读者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翻译研究把译者的身份定位在“仆人”的地位,认为译者应该做一个隐形人,他们的译作应该让译语读者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
而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大不相同,更能支持现代翻译多元化的要求。
翻译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有原作者、译者、译语读者、原作、译作的参与。
用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翻译这一活动的主体间性。
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的关键性因素。
译者对原作进行理解时,要考虑到原作者当时的视界,在对作品进行翻译处理时,有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看到译文后的视界。
本文主要从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来分析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翻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译者的“仆人”地位也不再能满足翻译的要求。
许多翻译理论家认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是一个关键性因素,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容忽视的。
叶君健、范存忠、傅雷等翻译家所指出的这些语言文化上的“差距”、“不同”或“差异”,客观上导致了翻译的“不忠实”的现实,让人们认识到即使译者甘愿做“仆人”,也无法在理解中抹去自己的痕迹。
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译者有必要对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在翻译中摆正自己的态度。
[2]毫无疑问,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主体性地位。
译者作为原作的读者,首先要对原作进行理解,其次再进行再创作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放弃自己的观点,客观地传达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译者并不是被动地,因为只译出原作的意思和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是不够的,优秀的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会表现出自己特有的翻译风格,并展现其翻译能力和语言能力。
从主体间性意识看译者对句子结构的翻译策略选择 ——以董文山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为例湖南城市学院 宋文静【摘要】翻译主体间性是近几年来翻译界的热点问题。
但多数是关注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交互关系,对于间性建构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则较少关注。
本文从主体间性的本质出发,以《第三帝国的兴亡》为例,通过探讨译者建构主体间意识在句子结构翻译层面上归化、异化选择的影响,认为主体间性本质可以为英译汉提供微观层面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主体间性;英译汉;归化;异化引言译者主体性研究是翻译主体研究的新课题,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近几年的翻译主体研究以翻译主体性研究入手,主要集中在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看译者的主体性以及从译作与原作和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看译者的主体性上。
就翻译而论,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他的具体翻译行为就是把作品从源语转化为目标语。
主体性本身包含着受动性和主观能动性,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而主观能动性是主体性最突出、最集中的品质,这一模式可以简化为“主体——客体”的模式。
之后又转向对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上,陈大亮(2005)在《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一文后,引起了翻译界的积极探讨,对主体间性的讨论也进一步深化。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并不是对立的,“主体间性实际上是指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主体性”(郭湛,2001:35)从目前对主体间性研究走向来看,我国有从哲学基础和语言学基础角度进行研究,有在翻译适应论或在概念整合模式或现象学角度分析主体间性。
然而,从微观语言层面进行的翻译的主体间性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则仍是一个尚需开拓的领域。
主体间性的本质可以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提供客观的依据。
翻译中主体间性意识的体现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既是一个交际者、决策者,又是一个阐释者和创造者。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在原作和译作之间、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甚至在两种文化之间没有任何道德的约束。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一、本文概述《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这两个重要概念。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则直接关系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文章首先界定了主体间性的概念,指出翻译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流活动,涉及源语言作者、译者、目标语言读者等多个主体。
这些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互动和协商,共同构建了翻译的意义空间。
接着,文章分析了视界融合的概念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视界融合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自己的视界与源语言作者的视界进行融合,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揭示翻译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文章也关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评估等,以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个涉及多个主体间互动、交流和协商的复杂过程。
在这一理论中,翻译的主体不仅仅是译者,还包括原文作者、译文读者以及其他可能参与翻译活动的主体。
这些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交流和互动,共同构建和塑造译文的意义。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不仅是原文的解读者,也是译文的创造者。
译者在理解原文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挖掘原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在构建译文时,译者也需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同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框架下,翻译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
所谓视界融合,是指不同主体在交流和互动中,通过互相理解、协商和妥协,逐步融合各自的视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等主体通过语言的交流和互动,逐渐融合各自的视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译文意义。
翻译主体间性与翻译策略之研究作者:王霞尧丽云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4期摘要: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认为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译文、译者等之间主体性关系是相互平等的,翻译活动是译者在译文的基础上,与原作、原作作者及译作读者等主体之间展开的平等交流和对话。
本文以张谷若之译本《无名的裘德》为例,探讨翻译主体间性如何帮助译者对翻译策略进行针对性选择,使译文更能传递原文韵味。
关键词:翻译主体间性;翻译策略;平等;对话;张谷若;《无名的裘德》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02主体间性(inter- subjectivity),亦称作“互主体性”或“交互主体性”,是指各个主体间的互主体性。
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性就是指译者与原文、原文作者主体以及译文读者等的主体间性。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交往理性”理论则规范了主体间的交往,即:每一个参与翻译活动的主体都以理性的态度,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遵循相互协调的原则去实现彼此间的交往与融合。
在翻译活动中,作为两种文化的中介的译者这一主体,在传递源语文化时,就有必要根据讀者的需求来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本文以张谷若之译本《无名的裘德》为例,探讨翻译主体间性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的影响。
一、译者与原文及原文作者的主体间关系及翻译策略之“用地道的译文再现地道的原文”张谷若先生的翻译特色之一就是体现在其与原作及原作作者的主体间关系上。
张谷若先生认为,任何译者,在翻译任何一部作品之前,都必须做到“读作者之所读,知作者之所知”;即:“原作者所读过的书,译者也应该读过,原作者所知道的,译者也应该知道,否则译时只能照猫画虎。
”(王寿兰,1989)张谷若先生主张“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
”(张谷若,1980)以其所译哈代之《无名的裘德》为例,张谷若与原作作者哈代及其作品《无名的裘德》的间性关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准确把握原文作者的思想精髓哈代是英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其笔下独特的田园风光为或忧郁或悲伤的故事提供了动人的背景。
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肖飒摘要:近些年有关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突出了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
但实际上,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作者和读者皆为翻译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译作是这三者智慧的结晶。
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主体间性的关系。
为保证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从主体性研究延伸到主体间性研究。
本文主要探讨翻译主体的几种争议及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关键词:译者;翻译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是在翻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毫无疑问,是译者在进行翻译。
但长期以来,纵观中西翻译史,译者的主体地位始终未得到确立。
直到1980年,翻译研究者才把译者为翻译主体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科学研究。
从此之后,就译者是翻译主体一说再无反对声音出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翻译主体争论和研究的重点进而转向翻译主体包括哪些成员与怎样界定翻译主体等问题。
一、国内翻译主体研究现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于1980年开始引入我国。
在它的影响下,国内翻译理论从传统研究阶段迈向了现代研究阶段,有关翻译问题的研究也相继展开。
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人员包括:杨武能、许钧、谢天振、查明建、屠国元等。
在《阐释,接受与创造的循环》中,杨武能辩称,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通常是人,主体和客体也是相互对应的。
因此,他认为:“文学翻译的主体与其他文学活动一样都是人。
”也就是说,作家、翻译家、原著、翻译作品及其读者这五个要素中,原著和翻译作品仅是一种工具或传播工具。
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承载者是创造的客观对象。
在所有这些创造性活动中,翻译者无疑是中心人物,并且扮演着最积极的角色。
在原著和作者面前,他是一名读者;在译本和译文读者面前,他又成了一名作者。
(1)谢天振在《译介学》中表示,除了将翻译者和读者视为翻译的主体之外还包括接受環境。
很明显,这与他所讨论的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有关。
(2)从研究和实践的角度看,刘宓庆认为翻译理论的研究者和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英汉法律语言翻译徐艳霞【摘要】英汉法律语言的翻译过程,是参与翻译的各方主体间沟通、对话、互动的过程,具有明显的主体间性特征,原因在于哲学观念的转变、时空因素的影响、文化理念的差异.而英汉法律语言翻译中主体间性则体现于作者与译者主体间性,译者与读者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理论对英汉法律语言翻译要求是应遵循平等互动、时空协调、适度叛逆、价值互尊四项原则.唯如此,才能使法律语言的翻译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期刊名称】《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5页(P32-36)【关键词】主体间性;英汉法律语言;翻译;原则【作者】徐艳霞【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1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D03107翻译的思维模式,跟随着哲学思潮的流变历程,经历了简单的主客二分到多种主体并重的转变,最终成就了当下翻译界所提倡的主体间性。
作为翻译的一种重要形式,英汉法律语言的翻译也深深地镶嵌在这一流变的轨迹当中。
在哲学思潮主体间性理论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翻译是两种或多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沟通、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文、译文、作者、译者、读者均构成翻译活动中的主体,翻译注定是一种多主体性的文化交流活动。
有的学者认为,翻译活动中包含了原文化、译者文化、译文读者文化、原作者、原文、译者、译文、译文读者等八大要素。
还有学者将翻译过程中的参与主体扩大到翻译发起人、出版商或赞助人等,认为翻译是原文、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译文读者、翻译发起人、出版商或赞助人等多个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对话、相互交流与相互协商,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尽管对翻译主体范围的界定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无一例外地都将主体间性理论渗透到了翻译过程当中。
主体间性理论是一种认知范式,萌芽和发展于近代主体性哲学中,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
和谐翻译视域下的翻译主体间性解读论文和谐翻译视域下的翻译主体间性解读论文引言翻译是一个解构原文本,创造新文本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包括语言之间转换也涵盖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
诺德曾明确指出:翻译使由于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障碍而无法进行的交际行动得以顺利进行。
和谐属于关系范畴,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和谐思维思维是一种特殊的辩证思维,面对矛盾时强调和谐与统一。
将这种思维应用于翻译实践中对于克服翻译过程中的众多障碍有着重要意义。
和谐思维与翻译实践的结合就形成了和谐翻译说,其理念就在于让翻译主体通过和谐思维达致文本之间、主体之间与文化之间的和谐。
而只有主体之间处于和谐状态,由主体操控的文本之间的和谐才会有保障。
翻译主体性走向翻译主体间性是通往主体和谐的必经之路。
主体间性翻译一直被人为地设置了两极:“形式”与“内容”、“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同化”、“形式对应”与“功能对应”等,这两种途径常常是水火不容、非此即彼的。
翻译中的各种要素——原作与译作之间、作者与译者之间、文本与意义之间也彼此对立、互争高下,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从某种程度上阻挠了翻译学的健康发展。
本文试图从和谐翻译的角度出发重新阐释翻译主体间性,旨在强调翻译主体间性对于译者更好发挥其主体性与创造性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正文和谐翻译学说是由郑海凌教授率先提出来的,涉及直译和意泽、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统一以及作者、文本、译者和读者各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直以来,传统译论中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形式”与“内容”之争,“异化”与“同化”之争都处在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当中。
和谐翻译说认为:首先,我们不能偏信直译,因为逐字对应的直译不会也不可能适应所有的情况。
被称为是采用直译法而“成绩最佳”的周作人也强调: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的意义,换一句话就是信与达。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作者:郑幽幽高存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5期摘要:主体间性理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翻译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构建出了翻译活动中多个认知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为翻译的主体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选取《远大前程》的两个译本作对比,通过具体的语言层面的分析,揭示在翻译过程中作者与译者,以及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表明翻译过程是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过程,每个主体都不容忽视,且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
关键词:主体主体间性《远大前程》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5-0062-02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需要原作者、译者、读者和文本的共同参与,而在这一过程中,关于谁是翻译的主体,谁处于翻译中心地位的探讨至今仍热度不减。
翻译的主体研究也开始从哲学领域引进主体间性的概念,来打破传统意义上翻译过程中的主、客体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构建翻译活动中多个认知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摆脱了片面关注原作者、文本和译者的主体性的范式,为翻译的主体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选取了《远大前程》译本中经典又具有代表性的王科一译本和罗志野译本,在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原作者主体、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之间进行的言语沟通,深入分析主体间性产生的条件和过程,表明翻译过程是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过程,每个主体都不容忽视,且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
一、翻译与主体间性研究所谓主体间性,也叫交互主体性,指主体间即“主体—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
主体与主体共同分享经验使得意义通过主体间的交往而得以建立,并在主体之间传递,使得相互间的理解成为可能,构成主体间的交流,并将各主体连结起来,形成一个意义的世界。
主体的存在即意义的存在、理解的存在,不是由主体自身形成的,而是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形成的[1]。
起初胡塞尔在探索更理性的主体性的过程中发现了主体性研究的缺陷,进而创立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远大前程》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一部经典小说。
该小说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皮普(Pip)的成长经历和爱情故事。
本文将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探讨《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
主体间性理论是人类学和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强调人类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认为语言是社会上不同群体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语言的运用和理解都需要考虑双方之间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
在《远大前程》中,主要人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情感纠葛,这与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性位置(social position)”有关。
在小说中,主人公皮普来自一个贫苦的家庭,但因为意外获得了一笔财产,机会渐渐地赶到了他面前,于是他上了学、成了绅士。
这个过程中,皮普与很多人交往,建立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与恩比(Abel Magwitch)、伯明翰(Miss Havisham)和艾丝特(Estella)之间的关系。
恩比是一个逃犯,但却是皮普的恩人;伯明翰是一个有着扭曲情感的富家女,但却是皮普的老师和启蒙者;艾丝特是一个高傲冷漠的美女,但却是皮普的梦中情人。
这些社会性位置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它们的交织与碰撞成为了小说情节的核心。
例如恩比和伯明翰之间的联系,让皮普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身份和家庭背景,同时也让他明白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艾丝特和伯明翰则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分别让皮普感受到了美好和残酷,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动机。
这样复杂而多元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在汉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主体间性理论里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文化硬币(cultural currency)”。
这个概念指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转化成相应的符号和语言,以便交流双方能够理解和接受。
具体到《远大前程》的翻译中,就涉及到了对英国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理解和转化。
主体间性理论视角的《远大前程》的汉译研究一、主体间性理论的基本概念主体间性理论是20世纪欧美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框架,主要用于分析社会中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了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而建构出自己的主体性。
主体间性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际互动和社会交往中的共同建构,并认为个体的身份和认同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在《远大前程》中,主体间性理论可以被用来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小说中的主人公皮普通过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交往,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而南希和西德尼之间的感情纠葛则体现了个体在他人互动中的主体性建构过程。
二、《远大前程》的汉译情况《远大前程》的汉译版本众多,早期由各地不同译者翻译出版,其中以林则徐、郑振铎等译者的版本最为著名。
不同版本的汉译本在句式、用词、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翻译习惯和文化传统。
而有些翻译版本在传达小说原著的主题和情感上存在一定的失真或偏差,影响了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体验。
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远大前程》的汉译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1. 句式和语言风格的翻译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时句式和语言风格的保持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汉译本在翻译时未能很好地保持原著的句式和语言风格,导致了一定的语言违和感和理解障碍。
一些译者在翻译时未能很好地把握原著的叙述风格和节奏感,导致了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2. 文化内涵的传达《远大前程》作为19世纪英国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而这些文化内涵在汉译过程中并不容易一一传达给中国读者。
一些译者在翻译时未能很好地处理原著中的英国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导致了读者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影响了读者对小说的整体认知。
伽达默尔“视界融合”视角下的翻译活动主体间性一、翻译活动的主体间性一个译本就是一个时代创造的偏见,好的、严肃的译本应是该时代认可的合法的偏见。
译者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解读和翻译原文,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因此每个译文总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否定自己,然后才能确定自身。
翻译最根本的问题,也必须以达到理解为目的。
而要在翻译中达到理解之目的,就“必须以确立作者主体的可认知性为前提” [1] 。
译者要“尊重”原作并要对原作“负责”,这里借用的是现代阐释学关于主体间关系的“宽容”与“能动”观点。
这里的“尊重”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保留原文的特质、气韵、风格等;二是要在目的语中进行再创作,以丰富、拓展、延续原作的生命[2] 。
考察翻译活动,探讨翻译的本质,不能不关注译者、作者与读者的相互关系。
特别是文学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作者、译者与读者三个主体,不是孤立的主体,而是以对方存在为前提的一种共在的自我。
翻译是一种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主观过程。
因为意义是一种动态生成物,是读者通过文本的中介在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生成的,是在主体间的互相作用过程中生成的。
哲学阐释学所说的理解,也就是“对意识的意识,集认知、评价和审美于同一过程。
这与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理解活动是个人视界与历史视界的融合”的“视界融合”概念吻合[4] 。
因此,文本的结构有召唤性,解释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阅读将文本具体化,使理解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性。
解释者解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原作者意图,而原作者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被理解,为了将两者统一起来,伽达默尔提出了“视界融合”观点。
二、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与翻译思想“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解释学的原则之一。
伽达默尔反对传统解释学对文本原意只有“唯一正确”的理解。
他认为,传统解释学中的客观主义努力追求对文本作者本意的迷信,而没有看到人类理解的历史性[5] 。
这种历史性就使得对象文本和主体都有各自的历史演变中的“视界”,因此,绝不可能有真正封闭的视界。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翻译摘要:主体间性理论,因倡导翻译中各主体的和谐、对话与平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通过对王佐良的译作分析发现,他对原作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为读者充分考虑,使得他的翻译作品独具特色。
作为译者,王佐良对原作以及目的语读者的尊重,彰显了翻译的主体间性,体现了他深刻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翻译王佐良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国内翻译界对翻译主体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视,通过研究与探讨,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凸现。
但同时,翻译界也更清醒地意识到译者的主体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作用紧密相联。
作者、译者和读者都是翻译中的主体,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
一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要理解主体间性,首先,必须了解主体性。
从古希腊开始,主体哲学以“理性”追寻万物的本源,把“主体”或“自我”置于中心地位,强调人的主体性。
客体往往被看作是消极被动的,而主体之“自我”则得到过分强调和张扬。
然而,自20世纪以来,以语言哲学为主的现代哲学对主体哲学提出了挑战。
这种哲学思维扬弃主体中心,强调异质多元、相对主义和背景主义。
从根本上说,主体哲学向交互主体哲学的转变就是从“我者”到“他者”,从独白到对话,从单一到间性,从一种文化或文本中心论向开放的互动的平等的对话或交往理论的转变。
(杨柳,2005:161)由此,主体间性超出了以往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单纯的主客体关系模式,进入了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新模式。
它化解了传统翻译中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倡导不同主体间的和谐,对话与平等。
因此,为翻译学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声音,让人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翻译性质和翻译过程,让人们将翻译界定为一种原作、译者和译文读者各主体之间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抑或他们之间的对话与协商过程。
这种交流、对话与协商的过程是在有着不同逻格斯的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所有的翻译都是原作、译者与译文读者三个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与相互交流的结果。
二传统翻译中的主体文化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最明显的两大对立就在于翻译的“形式对等”和“颠覆解构”,前者凸显原作主体,后者则过分张扬译者主体,形成了翻译的主体性文化。
形式对等,或忠实、等值等,就是以忠实完整地传达原文为翻译的宗旨。
为了忠实,传统的翻译研究一直把“案本求信”,“信达雅”等翻译标准视为译者理应遵守的准则。
在西方就有德莱顿的“翻译是戴着脚镣在跳舞”的说法,有奈达的“形式对等”等。
“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使得作者和原著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顶礼膜拜对象,译者和读者成了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被动接受者。
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关系被割裂,作者的主体被置于无上的权威,译者和读者地位则长期被遮蔽,被边缘化。
而在解释学、解构主义以及翻译文化转向的强大合力下,译者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译者是创造的主体,译文语言是新生的语言。
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就无法存在,翻译变成了“怎么都行”的语言游戏。
译者以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的姿态位于中心位置,成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而原文处在了被流放的边缘,原文作者被判了死刑,传统的忠实、等值的翻译标准在后现代语境下都成了碎片。
这两种主体视角,都显示了“中心”论的思维。
前者是原作中心,后者虽然是对前者的消解,但是过分夸大了译者的作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消解任何占有性个体中心主义和不含主体间性的单独主体性”(陈大亮,2005),以避免“造成译者主体性的盲目扩张”(袁莉,2002)。
据此,译者应该被界定为翻译这种语言文化之间对话、交流与协商过程中的中介者、协调人、仲裁人、公断人、协商者或顾问。
他们在文化的交流中能够承认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重要性,能够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这样的文化交流才有可能达到其目的。
三王佐良翻译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意识在翻译中,这种主体性体现在译者能不偏袒原作者的地位,同时又能兼顾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译论史上,“忠实”或“信达雅”等一直是译界奉为金科玉律的标准,都体现了一种对于原作的敬畏之意,而忽略了译文读者作为译文接受者的感受。
王佐良一直深深浸染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在传承的基础上,他对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指出“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王佐良,1989:3)。
但是,这又不是提倡译者对译文的过度操纵。
“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ibid:3),思想的提出正是对译者的实际操作提出的具体要求。
这种“忠实”体现了原作和译者之间的主体性。
但是,王佐良在这些原则之外,又十分有见地地提出了“为读者考虑”的思想。
他说:“过去的翻译原则似乎都是提给译者遵守的,何妨换个角度,看看读者关心的是什么”(王佐良,1989:36),他说:“好的译文是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的”(ibid:36)。
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平等关系由此彰显。
而在对译本的选择上,王佐良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一个译者只能译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品。
无所不译,必定导致乱译”(王佐良,1997:73)。
他对翻译作品的选择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尊重原作的思想,他译彭斯是因为“喜悦”,译科贝特是他身上浓浓的农民气息。
这样,译者在尊重原作和读者的同时,又求得了原作的忠实,获得了读者的尊重。
这样平等、和谐的关系无论是对翻译实践的发展,还是对翻译学科的建设都是具有极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的。
四主体间性在王佐良翻译实践中的体现主体间性在翻译实践中,体现为既忠于原作,又能兼顾到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下面的分析就是以王佐良的翻译实践为基础进行讨论。
王佐良十分喜欢彭斯的诗歌,在翻译他的诗歌的时候,王佐良努力做到:以诗译诗,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新鲜,气势以及文化色彩。
彭斯的诗歌音乐性极强,王佐良在翻译的时候就尽量保持原作的押韵特色。
例如,彭斯诗歌常用的六行诗段,一段是一二三五四行每行八音节,四六两行每行四音节,脚韵排列是aaabab;王佐良在他的译文中也大致照了原样,译文也是六行,脚韵也大致相同。
在《epistle to praik》中,on fasten e’en we had a rockin,to ca’the crack and weave our stockin;and there was muckle fun and jokin,ye need na doubt;at length we had a hearty yoking,at“sang about.’王佐良的译文是:四旬斋的前夜此地曾有盛会,织袜子,谈闲天,津津有味,人人都笑逐颜开,这些事不待细表,最后我们敞开了胸怀,引吭高歌真逍遥!原诗中的脚韵采用的是:aaabab的形式,一二三五行用了/in/的韵,而在四六行则采用了/t/的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译文中,译者同样地在一二三五行采用了/i/音,以及四六行用了/ao/音。
而“不待细表”,“逍遥”更是形象地传达了当时盛会时欢腾的情景,并让英国人那种无忧无虑、潇洒豪放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译文读者眼前,让读者也同样地感受到了当时的那种欢乐的情景,使人如临其境。
i never drank the muses’stank,castalia’s burn,an’a’that;but there it streams,an’richly reams—my helicon i ca’that.王佐良的译文是:我从未饮过缪斯的喷泉,也没登过诗神的堂奥,但我自有灵感的来源——流不尽的啤酒,冒不完的酒泡!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原文中的“castalia(卡斯塔利亚泉)”和“helicon(赫利孔山)”没有出现在译文里,而是代之以“诗神的堂奥”和“灵感的来源”。
卡斯塔利亚泉,被认为是诗歌灵感的源泉,据说喝了这个泉水的人就会具有源源不断的诗才与灵感。
而赫利孔山是古希腊的一座山峰,因被视为缪斯女神的故乡而出名。
但是,对于译文读者来说,没有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的话,这样的词语出现在译文中是很陌生而且没有任何交际意义的。
因此,王佐良先生以“诗神的堂奥”和“灵感的来源”分别取代了“卡斯塔利亚泉”和“赫利孔山”;而且译者为了使译诗读起来更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他将原文三四行的顺序进行了调换。
但是译文与原作的风格是一样风趣而幽默的,用词也同样通俗。
译者敢于做这样大胆的变动,是因为他把握了这首诗的神韵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他追求的是神似,是以诗译诗。
通读原文和王佐良的译文,让人感觉到译者和原作者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重合,就译者而言,得到的是一种创造上的满足;就读者而言,得到的则是一种新奇的美感享受。
在《爱情与自由:大合唱》中,为了传达彭斯的活泼和戏剧性,王佐良先生在句式和节奏上紧扣了原诗,但是还是有了变动的地方:he was a care—defying blade,as ever basschus listed!tho’forture sair upon him laid,his heart,she ever miss’d it.he had no wish but—to be glad,nor want but—when he thirsted;he hated nought but—to be sad,an’thus the muse suggestedhis sang that night.王佐良的译文是:诗人原是自由自在的风流客,酒神门下谁也不及他癫狂!虽然人生的忧患他尝遍,他的心可从未在命运手里受过伤。
他只有一个愿望——永远快乐无忧,他什么也不需要——只不过爱喝黄汤;他什么也不怨恨——除了悲哀颓唐,这样缪斯就替他写下诗行,让他当众歌唱。
在这首诗节中,五六七三行同原诗的句子结构一样,节奏也大体相似。
但是,原诗节中的脚韵是双韵,而译诗中则是一韵到底。
其实,这样的处理在另外一些译文中也可以看到。
同时,还有别的变动,例如,词汇有时不执着于辞典定义,句式有时颠倒,脚韵安排有时破格,也偶有一行未尽原义而于次行补叙的作法等等。
王佐良这样作,不仅是出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更是从译文本身的整体效果上来考虑的。
他认为,要传达原文的气势、风格、意境等,“除了句对句、行对行的忠实之外,还应使整篇译文在总的效果上与原作一致”(王佐良,1997:79)。
这样,译文既保留了原诗的风格和韵律,又兼顾到了读者的感受。
王佐良以译者的身份平等地实现了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五结语翻译中的主体间性视角为翻译研究拓展了一条新的思路。
正如陈大亮(2005)所指出的,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有助于建立翻译主体间正常的伦理关系,可以指导翻译学科的建设,给翻译学科提供了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即从认识论转向理解论,它也超越了翻译研究中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