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赵秉忠〈状元卷〉译注》订误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状元卷全文作者简介:赵秉忠(1573年~1626年),官至礼部尚书。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
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
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被黄尊素弹劾去职。
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
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追复原官,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臣对: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臣听说帝王统治国家,必须有经营管理的实政,而后才可管束臣民,综合处理纷繁的政务,才能实现和乐升平的社会。
必须有倡导践行的实心,而后才可鞭策百官,振作整肃种种事务,才能建成昌盛兴隆的国家。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
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
「什么是实政?就是要确立社会规范,整饬法律制度。
将它们悬挂到宫门高阙外面,载入法令条文当中,先颁布于朝廷殿堂,再散发至各级官府,一直到达各个地区和海疆边隅。
整顿梳理,无论巨细,完备详尽,处处严密,丝毫没有疏漏的地方。
什么是实心?就是杜绝懒惰懈怠,激励精明强干,从细节小事做起,发自内心深处,由朝廷帝王开始,再风行于京畿邦域,一直灌输到边疆角落。
使之潜移默化深入内心。
令这种精神志向无不畅达,以至于沦肌浃髓的程度而毫无阻塞。
」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
有此治具,则不徒驭天下以势,而且示天下以守,相维相制,而雍熙以渐而臻。
赵秉忠状元卷简析赵秉忠状元卷简析赵秉忠(公元1574—1626年),字季卿,号其阳,明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
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 年)25岁参加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状元。
人们现在看到的状元卷,是赵秉忠的第13代孙赵焕彬先生于1983年捐献给国家的,属国家一级文物。
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科举制度时间长达近1300年,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770余人,但能让后人目睹状元答卷其风采的,唯有赵秉忠这一份。
作为国家的重要机密,这份卷子是怎样从宫廷传到民间的?这恐怕是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
现将卷子的内容简析如下:一、国家要有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
殿试题目一般由皇上亲自钦定,赵秉忠参加殿试时出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
这个题目非常明确,就是要求答卷人站在帝王的立场上,回答如何执政和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执政的问题。
赵秉忠在答卷中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回答,帝王执掌国家政权,要把国家治理得和谐兴旺,就必须有“实政”和“实心”,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
接着,他对这种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作了解释。
所谓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就是国家要定纲立纪,要颁布法规法令,并且要把这些法规法令放到各种文件之首,张挂到各级官府的大门口和室内最显眼的地方,下发到全国各地,让全国的百姓不但熟悉,而且要自觉遵守。
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实行了,全国上下就有法可依,人们的目标明确,视听不乱。
所谓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就是要振奋懈怠懒惰的人,激励精明能干的人,从朝廷到地方,全国上下,一呼百应,步调一致,法度不乱,人们的精神意志无不畅达,想的和做的都一样。
全国各级官员才能配合默契,百姓口服心服。
有了这样的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国家不仅有驾驭天下的能力,而且能昭示国人守住天下;不仅有约束天下的法令条文,而且能统一百姓的思想。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达到长期兴盛的局面。
青州明代状元卷是怎样发现的?有何文物价值?中国自隋代开科取士到清末结束科举,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号称出了“八百状元”。
状元是科举制的宝塔尖,录取状元的考试,是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主持的,所以又称殿试,亦称对策。
状元卷什么样?今天的人们却很少能亲眼看到。
1983年春,终于在山东青州发现了一份完整的明代状元殿试卷真迹,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这真是喜出望外,立即引起全国学术界参观、研究的兴趣。
一、状元卷的“真容”据目睹状元卷的人介绍,那状元卷折叠成“折子”的样子,共十九折,锦缎裱面。
拉展开来,则有3.3米长,38厘米宽。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明代状元赵秉忠(1573—1626)的对策面一部分约有70厘米长,是填写考生的姓名、籍贯、上溯三代的情况。
这部分,考生填好之后要密封起来,以防考官徇私。
中间2米多长部分是正卷,绵软挺括的明代宣纸上,工工整整地用馆阁体小楷写着2460个字的考生作文,每个字大小相差不多,都是小指甲盖那么大。
书法非常漂亮。
正文开头处,有明万历皇帝御批的六个大红字:“第一甲第一名。
”卷中也有御笔划的圈圈点点。
后面一部分,55厘米长,是审阅卷子人签章的地方,上面列有9位“读卷人”的官职和姓名。
卷首、卷尾加盖了“弥封关防”“礼部之印”两个大红印,显得十分庄重。
二、状元卷作者赵秉忠这份状元卷,是明代状元赵秉忠(1573—1626)的对策。
赵祖籍青州郑母村。
这个小村庄,历史上居然出过四名宰相、尚书级高官,是一个书香之村。
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后官至礼部尚书。
他在朝举贤荐能,刚直不阿,同魏忠贤奸党作对。
后来由于实在看不惯上面的腐败,便未老而告退,隐居故里。
但奸党并不放过他,又将告退的赵秉忠,削职夺禄,致使赵秉忠53岁便愤懑而死。
直到清代崇祯时,才得以平反厚葬。
赵秉忠为什么要将他的状元卷随身带回老家来?他又是怎样从宫廷档案中取出这份状元卷的?至今,还是个谜。
需知这件事非同一般,不是个小动作。
状元卷解读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也称“廷试卷”。
这份卷子俗称“状元卷”,已广为人知,文中姑遵此称),现藏于山东青州博物馆,是大陆现存唯一一份明代“状元卷”实物。
赵秉忠,字季卿,号山其阳,青州府益都县(今青州市)人。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乡举,次年连捷戊戌科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历中允、谕德、庶子。
天启三年(1623)六月,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十月,升礼部右侍郎,充经筵日讲官。
天启五年十二月,因遭魏忠贤党弹劾,削职为民。
天启六年卒于乡,年五十三。
崇祯三年(1630),获平反,“复故削籍礼部尚书赵秉忠原官,赠太子太保,予祭四坛,造坟安葬”(《崇祯长编》,卷三十九)。
[按:《明熹宗实录》载赵秉忠“削籍”时为礼部侍郎,《明史·七卿年表》中亦未见其名。
《崇祯长编》及部分方志中云赵氏为礼部尚书,疑误]赵秉忠“状元卷”通高 47.6 厘米,每折宽 14.1 厘米,天头 8.6 厘米,地脚 3.3 厘米,中间行文高 35.7 厘米。
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全绫装裱。
殿试卷为十九折册页,分前后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为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
首折上方钤有篆书“ 礼部之印”四字方印,末折骑缝处亦钤此印二分之一。
后一部分是正文,为十五折册页,每折六行,全文共 2460 字,用工整小楷写成,试卷首页右上角顶天头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 六个大字,下钤楷书“弥封关防” 四字长方印。
(此段文字据青州博物馆解说词)这份卷子的面世,让今人得以目睹明代殿试策的真貌,为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尤其是殿试策的书写形式等,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因此,一经公开,即惊艳世人,并以其稀缺性而跻身国宝级文物之列。
“状元卷”中所表现的文采、书法功底,以及所论述的治国思想等,受到人们的追捧,各种解读、赏析文章连篇累牍,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文化热点。
“ 状元卷”的复制件,也成为当地最有特色的文化礼品,广为流传。
赵秉忠状元卷试译张克云(待续)考核言行与所谋相合而有功,陈述奏章公开考试,三载九载,屡屡检查即可成功,法制又详细完备起来没有遗漏了。
这样,深沉而有智慧、温和而谦恭,作为一种精神一天天灌注到官署大堂之中,令人钦佩的兢兢业业的作风,作为一种意志一天天引持于各个地方,所以不必反复查对,官府都能阐明无事约束。
地上成就了古今所从未有过的功绩,乾坤开辟了再开辟,日月明亮了再明亮。
这就是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推行了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建立了弘大的功勋。
有记载的祖训说,诸臣民言之有理者,就要交给管这事的机关施行,各级官府不得阻挡,而且敬肃不断地表达这个意思。
后来诸位道德极高的帝王们都相互继承,遵守这个固定的法则,接其前人未竟的功业,只有不断完善而没有丢弃的。
到了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让委靡不振的人知返,用英明的决断振奋他们;看到被废弃的人,用精明的手段激励他们。
制定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兴建娱乐场所,议论法律,考试文化。
道德所覆盖,与河海同深;威力所到,像雷霆共迅。
一时吏治昌明,众多业绩皆有条有理,国家赫然中兴,这是真心实意地继承了过去的先烈,垂范于后世啊!我的当朝皇上,任人图谋治国,日益实行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寄希望于群臣百官。
而人已放纵成习,的确如明智的人所顾虑到的那样。
所以要设置官吏,各有各的职责。
对超越职权而得逞的人,就以越俎代庖来讥讽他。
有人愿做超越职权之外的事,必不精心于职权之内的事!这就要按照职权做其负责的事,再根据所做之事考核其功绩,使春天的官不得参与冬天的公事,管军事的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这就是现在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能否让耻辱言行通过,自古就有法则。
而竟把奢侈加以炫耀的人,必招能言善辩之人的羞辱。
那种称心于外表奢耻的人,必不能有深沉远大的胸怀!所以要从言论考核他的实际,再从考核实际看他对所负责任做的功效,使敏捷灵巧的人不得与糊涂迟钝的人得到同样的名声,使诚实的人不得于与轻浮的人得到同样的荣誉,这又是当今所应当迅速返回的做法。
明赵秉忠《状元卷》译注
赵秉忠(1535~1638年),字文庆,号古月山人,洪州康巴什县(今四川省康定市)人,明末清初官员,书法家,社会活动家。
清朝第四子,赵成卿之孙,赵长卿之曾孙,赵冠卿兄弟之子。
他共参加过十九届科举考试,其中四次状元,其它十五次都是终南,曾因担心清代朝廷不够尊重古典,常常劝人以古时的故事论证,例如《读书札记》。
二、本书简介
《状元卷》是赵秉忠的代表作,书写的书法风格严缜苛刻,格调肃穆,笔画沉重雕刻,以状元得状元为主题,正面传递“学致力,求上进,勤学勤考,有理有据,刻苦自强”的
道德信条,反面与不学然惰、考试平平、缺乏进取精神有关。
该书用了九张卷子,内容涉及对九个状元的记载,以及他们身上的故事,里面有他们当年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学习方法,身世经历,以及他们的道德观,让读者充满励志,也是一部很好的古代书法欣赏之作。
三、古典书法介绍
古典书法,又称古书法,古典书法是古代文字与美术的完美结合,它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字,结合故事情节,内容深刻,挥毫有力,结构完整,曲线流畅,自成体系,既可以用作艺术欣赏,也可用作文字记录。
古典书法分为山水、行书、草书三种类型。
它们各有特色,但都继承了古代书法艺术的精髓,即“笔法字通,笔迹自然”,其美感和艺术内涵也与之同步,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重要流派。
四、总结
《状元卷》是赵秉忠的代表作,它以状元得状元为主题,正面传递“学致力,有理有据,刻苦自强”的道德信条,反面与不学然、考试平平、缺乏进取精神有关,该书以古典书法艺术风格写就,流畅结构,内容深刻,曲线流畅,鼓舞读者勤奋学习,拼搏努力,是中国书法古典书法的一部杰作。
I.E.PTranslation.2.1介绍:请使用汉译英的介绍性语言按照表格四项要求重新翻译下列文本,60分合格。
该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宫廷档案中含有几份清代状元卷),价值连城。
它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空白,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系国家一级文物。
赵秉忠状元卷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大陆唯的殿试状元卷真迹。
这件保存良好的珍品为19折册页,横长共268厘米,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
封面、封底均为全绫装裱。
卷首顶天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字,为当时的皇帝朱翊钧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占一折。
下为正文,凡15折,每折6行,为1厘米见方工整小楷,共2460字,精辟阐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主张“实心先立”、“实政继举”才能天下太平安乐,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并附有作者上三代简历。
后3折列着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位等9位读卷官和1位印卷官的职衔与姓名。
此状元卷真迹存于青州博物馆。
而对全面真实地了解状元卷背后那些历史,我们后人需要参考更具价值的史书以及资料......Translation.2.2内容:请使用汉译英的标准语言重新翻译下列文本,译文60分合格。
中文翻译-百度百科...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实行了,则官员有法可循,百姓有法可治,人们看到的听到的都一样,视听不乱,没有散漫乱离的担忧,用以统治的国家机器就可彰显作用;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树立了,各职权机关就能配合默契,贫苦百姓暗自信服,意志统一,法度不乱,没有繁琐懒惰的祸患,用以统治的根本就坚固了。
有这样的国家机器,就不是空有驾驭天下的势力,而且能昭示国人守住天下,上下相互维持制约,太平盛世就逐惭达到了;有这种从根本上的治理,就不是只是用法令条文来操控天下,而且能振奋臣民精神,大家相互竞赛和勉励,一个兴盛的社会就不劳而至。
...国家机器虽设而切实可行的治国思想行不通,那么皇上想要责备官员,官员却已经窥视到皇上的懈怠而效仿了;皇上想要求民众,民众却已经窥视到皇上的粗疏而私下议论了。
《明赵秉忠〈状元卷〉译注》订误申百臣本文对《明赵秉忠〈状元卷〉译注》进行考订,指出“休”当作“嘉庆、福佑”解;“贻代庖之讥”的“讥”应为“讥议、非议”之义;“守圭”借指“贵族”;等等。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实有译注的必要。
栾绪夫先生的《明赵秉忠〈状元卷〉译注》(潍坊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2年第2期)的注释相对而言比较准确、丰富,但仍有许多欠妥当之处。
现摘其要者献疑,以就教于方家。
1 人人沾浩荡普济之泽,在在蒙含弘广大之休栾注:休:荫庇。
按:“休”确有“荫庇”义,但此处释“荫庇”疑不妥。
《尔雅·释言》:“休,庆也。
”邢昺疏:“谓嘉庆也。
”《拾雅·释训中》:“休,福禄也。
”《国语·周语中》:“以承天休。
”韦昭注:“休,庆也。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以礼承天之休。
”杜预注:“休,福禄也。
”《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杜预注:“民无灾害,则上下和而受天佑。
”“蒙含弘广大之休”即“承含弘广大之休”,“休”当解释为“福佑、嘉庆”。
2 粤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栾注:垂裳,谓穿着长大的衣服,形容无所事事或文绉绉的样子。
按:“垂裳”也作“垂衣”、“垂衣裳”,语出《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韩康伯注:“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
”汉王逸《机赋》:“帝轩龙跃,庶业是昌。
俯覃圣恩,仰览三光。
爰制布帛,始垂衣裳。
”汉王充《论衡•自然》:“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
”关于“垂裳”,前人已经作出种种解释,虽然莫衷一是,用法却是一致的,即后人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如:南朝陈徐陵《劝进元帝表》:“无为称于华舄,至治表于垂衣。
”唐高适《古歌行》:“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余议。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永安市初中毕业班第二次中考模拟历史试题友情提示:1.全卷共6页,另有答题卡。
2.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考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长江下游发掘的新石器时代良渚古城遗址,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还出土了大量玉器。
据此可推知,长江下游地区()A.出现早期国家,进入文明社会B.城市功能完备,有统一规划C.已有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D.粟作农业与手工业较发达2.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
该历史时期“变”的根本原因是()A.商鞅变法B.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C.百家争鸣D.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3.下表呈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A.孔子B.老子C.孟子D.墨子4.下图为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文物,可以用来研究()A.中西物种交流频繁B.汉朝科技领先世界C.汉朝对西域的管理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活力的改革是()A.建立郡县制B.实行“和亲”C.推行汉化措施D.设置都护府6.下表所示唐朝兴盛的原因,解读最准确的是()方面表现政治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商业文化办学校,兴科举法律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实行法德合举的治国方略A .吸取教训,励精图治B .关注民生,发展生产C .制度创新,以德治国D .勤政爱民,多措并举7.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找出西藏在下图中的位置()A .①B .②C .③D .④8.下表内容共同反映明代科技成就的特点是( )人物贡献李时珍在前人基础上,纠正错误,增补遗漏,完成《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做了系统总结徐光启《农政全书》总结了前人的农学成就和生产经验A .领先世界潮流B .注重总结经验C .致力发明创新D .深受西方影响9.传统观点认为,明清严格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后来学者研究发现,从“海禁”“一口通商”和其他限制性政策来看,官方并非长期的“闭关锁国”。
作者: 栾绪夫
出版物刊名: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页码: 18-26页
主题词: 赵秉忠 明万历 “民本”思想 雍熙 以法治国 太子太保 陈实 安邦 古代帝王 社会矛盾
摘要: 《状元卷》比较中肯地分析了明万历年间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吏治的腐败,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政策和策略.作者认为要达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必须“陈实政”、“立实心”;健全法制,以法治国;加强政教风化,移风易俗.两者缺一不可,而后者尤为重要,“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它是治国之本.试卷的另一个闪光点是“天民”说,它是我国历史上儒家进步的“民本”思想的反映.当然文中也不乏对皇帝的谀美之词,是应当剔除的.总之,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宏富,熔经铸史,涵盖古今,才情横厉,有说服力,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实有撰文译注之必要.。
《明赵秉忠〈状元卷〉译注》订误
作者:申百臣
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24期
本文对《明赵秉忠〈状元卷〉译注》进行考订,指出“休”当作“嘉庆、福佑”解;“贻代庖之讥”的“讥”应为“讥议、非议”之义;“守圭”借指“贵族”;等等。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实有译注的必要。
栾绪夫先生的《明赵秉忠〈状元卷〉译注》(潍坊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92年第2期)的注释相对而言比较准确、丰富,但仍有许多欠妥当之处。
现摘其要者献疑,以就教于方家。
1 人人沾浩荡普济之泽,在在蒙含弘广大之休
栾注:休:荫庇。
按:“休”确有“荫庇”义,但此处释“荫庇”疑不妥。
《尔雅·释言》:“休,庆也。
”邢昺疏:“谓嘉庆也。
”《拾雅·释训中》:“休,福禄也。
”《国语·周语中》:“以承天休。
”韦昭注:“休,庆也。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以礼承天之休。
”杜预注:“休,福禄也。
”《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罔两,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杜预注:“民无灾害,则上下和而受天佑。
”“蒙含弘广大之休”即“承含弘广大之休”,“休”当解释为“福佑、嘉庆”。
2 粤稽唐虞之世,君也垂裳而治
栾注:垂裳,谓穿着长大的衣服,形容无所事事或文绉绉的样子。
按:“垂裳”也作“垂衣”、“垂衣裳”,语出《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韩康伯注:“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
”汉王逸《机赋》:“帝轩龙跃,庶业是昌。
俯覃圣恩,仰览三光。
爰制布帛,始垂衣裳。
”汉王充《论衡·自然》:“垂衣裳者,垂拱无为也。
”关于“垂裳”,前人已经作出种种解释,虽然莫衷一是,用法却是一致的,即后人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如:南朝陈徐陵《劝进元帝表》:“无为称于华舄,至治表于垂衣。
”唐高适《古歌行》:“天子垂衣方晏如,庙堂拱手无余议。
”前蜀杜光庭《贺圣体渐痊愈表》:“伏惟皇帝陛下深仁御宇,至道垂裳,惠匝万区,恩周品物。
”
而“无所事事”是指什么事情也不做,带有贬义;“文绉绉”则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与原义相去甚远。
3 民也画象而理
栾注:画象,相传上古时,在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其中,以示惩罚,如同后代的牢狱。
按:栾注把“画象”混同“画地为牢”。
在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其中,以示惩罚,是“画地为牢”。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武王伐纣平话》:“[姬昌]畫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有时省略作“画地”。
《文选·邹阳〈上书吴王〉》:“臣闻秦倚曲台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胡越。
”刘良注:“画地,不犯教令也。
”宋王禹偁《赋得南山行送冯中允之辛谷冶按狱》:“画衣画地免烦苛,抵璧捐金返淳素。
”
《汉书·武帝纪》:“朕闻昔在唐虞,画象而民不犯,日月所烛,莫不率俾。
” 颜师古注:“应劭曰:‘二帝但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敢犯也。
’《白虎通》云:‘画象者,其衣服象五刑也。
’”《晋书·刑法志》:“传曰:三皇设言而民不违,五帝画象而民知禁。
”“画象”指上古以特异的服饰象征五刑,以示惩诫,犯人穿着特殊标志的衣冠代替刑罚,也称为“画衣冠”。
汉桓宽《盐铁论·诏圣》:“唐虞画衣冠非阿,汤武刻肌肤非故,时世不同,轻重之务异也。
”《后汉书·酷吏传论》:“古者敦庬,善恶易分。
至于画衣冠,异服色,而莫之犯。
”
明宋濂《画原》:“至于辨章服之有制,画衣冠以示警饬……又乌可以废之哉?”
可见,“画象”决非“画地为牢”。
4 而越职以逞者,贻代庖之讥
栾注:讥,查问。
按:“讥”确有“查问”义,但此处作“查问”解则显得文意不畅。
“遗讥”连用古书常见,是“招致讥刺、非议”的意思,“讥”义为“讥刺、非议”,非“查问”义。
如:
《后汉书·桓谭传》:“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借以重势,贻致讥议。
”“贻”、“致”同义连文,“贻致讥议”即“招致讥议”。
晋葛洪《抱朴子·疾谬》:“令闻不著,丑声宣流,没有余败,贻讥将来。
”“贻讥将来”即“招致将来的讥议”。
明陆树声《长水日抄》:“坏了一生名节,以一时希意图进而贻讥后世,权位之能移人若此。
”“贻讥后世”即“招致后世的讥议”。
元仇远《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已昧好为戒,复贻素餐讥。
”“贻素餐讥”,即“招致不劳而食者的非议”。
宋郭印《和元汝功江皋感怀》:“冷眼笑纷纷,甘贻肉食讥。
”“贻肉食讥”即“招致肉食者的讥议”。
“贻代庖之讥”,栾译“以越俎代庖的错误查问”,失之牵强。
从下文来看,对于越职的人,如何查处,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即应当“按职而责之事,随事而稽之功,使春官不得参
冬署,兵司不得分刑曹”,很明显不是“以越俎代庖的错误查问”。
“贻代庖之讥”应译作:招致越俎代庖的非议。
5 守圭纨绔之胄子,无折冲御侮之略
栾注:守圭:守卫之官吏。
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也作“珪”。
因爵位及用途的不同,形制大小也不同。
这里以圭代指官吏。
按:“圭”作“官吏”义解于古代典籍无据,“守圭”更不是“守卫之官吏”。
周代有“命圭”制度。
《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郑玄注:“命圭者,王所命之圭也。
朝觐执焉,居则守之。
”贾公彦疏:“策命诸侯之时,非直加之以车服,以圭授之为瑞信。
”
圭是周天子册命诸侯时所用的信物,《吕氏春秋·重言》:“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
’”讲的是周成王桐叶封地的故事。
《史记·晋世家》也有:“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
’”《诗经·大雅·崧高》记述周宣王分封申伯时说:“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往近王舅,南圭是保。
”
不同级别的侯王,所持有的圭的大小和名称也不同。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毂璧,男执蒲璧。
《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
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
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
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
为了及时了解和加强对分封诸侯的控制,周王朝要求诸侯定期前来朝见,而朝见时所执的“玉”或“圭”就具有凭证作用。
如《诗经·大雅·韩奕》中所说的“韩侯入觐,以其介圭,入觐于王”,以及《国语·吴语》所说的“执玉之君皆入朝”,都是诸侯手拿着当初周王或霸主所颁赐的介圭前来朝见的记载。
《尚书大传》也有记载:“古者圭必有冒……天子执冒以朝诸侯,见则覆之。
故冒圭者,天子所与诸侯为瑞也。
……无过行者得复其圭,以归其国。
有过行者留其圭,能改过者复其圭;三年圭不复,少黜以爵;六年圭不复,少黜以地;九年圭不复而地削。
此所谓诸侯之朝于天子也。
”
总之,圭与周代贵族的册命密切相关,“守圭”典出《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
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
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
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守”为“持守”义,“守圭”借指侯王等贵族,“守圭之胄子”与“纨绔之胄子”义同,都是指贵族子弟。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