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媒体公共性的属性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新闻知识知识点表格知识点说明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指报道事实、揭示真相、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象的媒体内容,具有时效性、公共性和真实性。
新闻的特点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公共性、传播性、揭示性、反映性、媒介性、报道事实与评论分开、情节可变性等。
新闻的属性视听性、文字性、传播性、社会性等。
新闻的分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社会新闻、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科技新闻、国际新闻等。
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公共性、知识性、新颖性等。
新闻采集流程选题-采访-写稿-编辑-发布。
新闻报道的原则真实、公正、客观、准确、全面、适度、新颖。
新闻报道的结构标题、导语、正文、结语等。
新闻写作技巧简明扼要、客观真实、突出重点、层次分明、语言生动、语法准确、使用第三人称等。
新闻媒体的类型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APP等。
新闻知识知识点表格填写完毕,接下来我们将逐步思考如何根据这些知识点来撰写一篇文章。
Step 1: 确定文章主题选择一个与新闻相关的主题,例如“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Step 2: 撰写导语和标题根据所选择的主题,撰写一个吸引读者的导语和标题。
例如:“全球经济在新冠疫情蔓延下蒙受重创,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Step 3: 编写正文内容在正文部分,可以根据新闻的分类提供相关的事实和信息。
例如,介绍新冠疫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具体影响,包括贸易中断、旅游业受损、供应链断裂等。
同时,还可以讨论世界各国为应对疫情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例如货币刺激计划、财政援助等。
Step 4: 引用相关数据和案例为了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可以引用相关的数据和案例。
例如,引用国际组织发布的经济增长预测数据,或引用某个国家的经济指标数据来支持文章的观点。
Step 5: 分析新闻价值根据新闻价值判断标准,分析新闻报道的价值。
可以从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公共性以及对读者的知识增值等方面进行分析。
Step 6: 结语在结语部分,可以总结全文的观点,并对未来的走势进行展望。
浅论新媒体生态中的司法公正[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快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范围更广,媒体监督司法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但是媒体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仍不断出现,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如何使媒体与司法这两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和谐相处,使社会公正得到更好地实现是我们当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媒体;新媒体;司法公正;媒体监督一、新媒体、旧媒体概述媒体,或称传媒,是一种介质,是舆论的一种物质载体。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传播方式。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或传播媒介,对技术有完全的依赖,而且实现了应有的简单、方便和快捷,例如互联网、手机,微博等,它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对信息的垄断,使传播过程中的双方变得更加自由和机会,这有利于充分反映来自社会各方的愿望、意见、要求和呼声。
这种传播方式的重要突破在于:用户的愿望和要求能得到真正的了解和满足,并将得以最终实现在信息的海洋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同时还参与到内容的制作和发布中来。
旧媒体解放的是人的眼睛和耳朵,通过传统的媒介,人们看到了自己眼睛所看不到的那些很多、很远的事情,使自己的耳朵听到了更多地方、更多人发出的声音,而互联网的出现又进一步颠覆了原有的格局,尤其是户外媒体的出现成为人们在户外立体舒展、身心投入的媒介。
毫无疑问,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正在不断地改变人类传播信息和生活的方式,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的大众传媒中,“受众”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收者,他可以自己检索感兴趣或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空间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由此,民众的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机会也得到了较大提高,积极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由于传播特点的不同,新媒体在传播时间上往往十分迅速,但在客观性和准确度上却不及旧媒体。
2014年武汉大学809新闻传播学基础(含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播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及详解武汉大学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新闻传播学基础科目代码:807新闻学部分(90分)一、辨析题(每题10分)1.公共媒体就是由政府管理的事业属性的机构,如人民日报、央视。
2.媒介融合就是报纸、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内容资源的共享。
二、观点(每题10分)1.新闻报道与公共利益。
材料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应该以严肃的内容,舆论监督商业机构和政府为主要内容,尽管收视率不高;一种观点认为,高收视率和发行率的新闻媒体比低收视率的更能满足公众的公共利益。
2.隐性采访与新闻道德。
材料一种观点是,隐性采访更能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督,也更能伸张正义,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一种观点认为,隐形采访是欺骗行为,手段不正当目的也就是不正当的。
三、论述题(每题25分)1.新闻价值是个有关关系的概念,正如食物的特点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新闻价值也要能满足主体的需要。
评述当今社会中新闻价值的表现。
2.论述新闻的客观性和其专业化的路径。
材料给了一个关于媒体批评11万人升国旗留下5吨垃圾的不爱国行为的文章。
又给出了一段读者的反馈,表示读者的不满,指出是因为设施和各种不便的原因。
传播学部分(60分)一、辨析题(每题10分)1.大众文化已经是过时的说法了,现在的社会精英和普通大众的区别不那么明显,“面向大众的文化”的说法也不够恰当。
2.人们接受信息的目的就是要消除传播中的不确定性。
二、问答题(20分)媒介全球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它没有使得全球文化走向多元化,反而变得同质化。
三、论述题(20分)沉默的螺旋就是……论述在新媒体语境下这一理论的新变化特点和趋势。
参考答案:武汉大学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新闻传播学基础科目代码:807新闻学部分(90分)一、辨析题(每题10分)1.公共媒体就是由政府管理的事业属性的机构,如人民日报、央视。
论我国公共新闻在网络中的实践发展[摘要] 中国语境下传统媒体对公共新闻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诸多困难阻碍了其深入发展,而网络对其实践由于网络赋予公众不再依赖传统大众媒体的特性,获得了深厚的公众基础,并呈繁荣局面。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公共新闻在网络的实践并参照国外经验考量,把公共新闻的实质特点公共性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公共新闻在我国网络实现公共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认为公共性的实现是在中国现实语境下促进公共新闻向深入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公共新闻网络公共性公共新闻在我国经历了从1999年概念引入介绍,到2004年蔡雯教授一系列研究文章发表使其迅速成为新闻传播研究的热点,再到2005—2006年其在我国研究的繁荣与实践发展,如今呈深入发展趋势。
当前对公共新闻实践与传统媒体不温不火、掣肘颇多不同,网络中呈现信息向荣局面。
国家主导的媒体发展格局中,公共新闻在网络的实践正获得不断扩大的公众基础,这把政府和公众有效联系起,使公共性得到真实体现,并与传统媒体对其实践互为促进。
一、我国公共新闻在网络中的表现我国公共新闻在网络中的实践,相较于传统媒体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公众参与度,公众不再依赖传统大众媒体发表意见。
具体表现有网络论坛和新闻网民生栏目等,并有参与式新闻趋向,这与公民新闻共同营造了相较宽松的网络公共空间。
首先,网络开放包容、即时互动克服了公共新闻对传统大众媒体的依赖,最大程度实现了参与互动。
其次,网络问政式公共新闻在网络中拥有坚实的公众基础以及广泛社会覆盖和影响,并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丰富信息。
再次,网络中公共新闻议程设置主体向公众扩展、议程也多样化,改变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议题设置方式。
最后,网络中公共新闻营造了渐次延展的公共空间,与公民新闻共同打造了网络公共性在公众的心理认可。
社会转型时期公众急需公共权益的保护,而对于参与式新闻和公民新闻来说,传播主体并非都能以公众为基本立场,反映社会精英观点的新闻也是客观存在的,虽然一定程度上参与式新闻较公共新闻有了新发展和深化,但并不能代替公共新闻的社会作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和问题解决。
我国媒体公共性的属性
尽管各家之言言之有理,但笔者仍认为,因公共性定义的流动性,对新闻媒体的公共性作出永恒而固定的定义是不切实际的,我们需要的是用一些属性来对新闻媒体公共性的阐述作出框定。
1.从政府体制方面看,我国媒体的所有权由政府所有,代表人民对传媒体制进行积极的、切实可行的宏观调控
新闻媒体公共性具有民主共享性。
一方面媒体的公共性并不孤立存在,它必须和一些不可撼动的基本原则结合起来探讨,包括民主、自由、平等等;另一方面就媒体体制而言,它是一种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强调最大范围的均有和最大公约数的利益满足。
新闻媒体公共性具有适当独立性。
对新闻自由的呼唤由来已久,无论中外媒体,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新闻自由,均不同程度地受制于政府。
但就世界范围来看,新闻自由已经取得了相当进步,媒体作为政府的牛虻,其批判和监督职能日益得到发挥和重视;其自主经营权也得到一定范围的拓展。
2.从受众服务方面看,数量巨大,是媒体服务的对象,且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政治意识正在觉醒,新闻媒体公共性具有公众性
现代媒介社会已经逐渐由传者中心本位转变为受者本位,媒体服务的对象是公众,维护的是最广泛的公众利益,而公众的思考力、辨别力和批判力在逐渐增强,公民意识和要求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诉求也在与日俱增。
3.从媒体操作方面看,媒体的公共性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最终落实于新闻媒体的话语表达及其实践活动中
新闻媒体公共性具有公开性。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媒体的主要责任就是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外部世界变动的新闻和信息,以有利于澄清和引导人们理解外部世界,而不是使之观念混淆。
新闻信息的公开性决定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新闻媒体公共性具有实践性。
媒体通过议程设置、话语实践和文本呈现等具体实践活动维护和确保公共利益,“评判某一媒体对于公共利益的贡献,其在本质上参与的公共利益事件,而不是其所获得的私有经济利益。
”
新闻媒体公共性具有多样性。
一方面体现为利益多元化,媒体公共性是一件华丽的外衣,其背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权力利益关系,并受其制约,这引发出了“媒体为谁服务”,媒体、政府、商业资本以及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等问题;另一方面体现在新闻实务中,反映多方声音,提供背景材料。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笔者力求避免对新闻媒体的公共性作出一句话定义,而是通过对政府-受众-媒体这三大方面、六个属性的分析架构出新闻媒体公共性的表现方式。
同时,虽然新闻媒体的公共性植根于一些抽象的基本原则之中,但其核心表现形式却是实践的。
宽泛的基本原则为新闻媒体公共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宏观的体制为新闻媒体公共性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制度背景;而话语和文本的实践则是深探新闻媒体公共性的关键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