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基本要素
- 格式:pdf
- 大小:218.61 KB
- 文档页数:2
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要素与动因作者:潘小明来源:《职教论坛》2012年第33期摘要: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市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凝聚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时代目标,具有国外国际化和国内国际化两种形态。
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要素可概括为国际化教育理念、国际化培养目标、国际化课程、人员国际交流、实验实训国际化、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教育资源国际共享等七个方面。
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学术是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动因,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更加强调商品化和市场化,经济主导因素已经事实上压倒性地超过了其它因素。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内涵;要素;动因作者简介:潘小明(1969-),男,江苏扬州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领导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3-0010-06“大学是社会的学术文化的要枢,而一间真正配称大学的学府,则莫不把自己置身于世界大学的星群之中。
”[1]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这不仅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而且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此,高职院校应深入研究国际化,主动迎接国际化,积极适应国际化,在教育国际化的伟大实践中提高办学的层次、质量、水平、规模和效益。
本文拟对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要素与动因进行初步探析。
一、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一)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既要看到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联系,又要看到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区别。
全球化一般用于经济与社会环境范畴,国际化一般用于教育、企业及竞争战略范畴。
从目标指向分析,全球化强调建立一种统一标准以超越国家和区域限制,排除政治与文化差异,所以全球化的目标是指向世界的统一化或一元化;国际化主要表现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最终目的是以主权国家或不同文化的存在为前提,而非为了建立世界范围统一的模式或一元化世界。
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及基本的内涵要求*张乃元,赖明谷,赖文斌,黄旭华(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摘要:地方高校走国际化发展之路,既是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走国际化发展之路,要 求地方高校在内涵上既要有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也要有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及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必要性;内涵要求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96-000X( 2017)24-0182-04Abstract: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objective demand that sui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so an internal need that themselves develop. Connot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demand that they must have interna -tionalizational concept, courses, teachers,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Keywords: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necessity; essential demand一、概述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正在世界范 围内日益彰显。
何谓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其内涵是什么?对 该进程起着举足轻重推动作用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隶 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此作出了这样的定义:“高等教 育的国际化,是指把跨越国界、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视野 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 相互融合的过程”,并特别强调这种跨国视野与大学功能 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开放包容、联动创新的过程,涉及 到学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校内校外及自身政策导向的 更新与优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探析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内容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它既是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和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所必然要求的适应性特征。
作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动因和目标,国际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抉择和普遍战略,也是发展中国家改变高等教育系统的世界地位和生态关系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影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
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本质,才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中,有效地趋利避害,进一步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一、国际性是高等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和内在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它必须遵循的法则,而这些法则往往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所追求的一套价值体系。
在包括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在内的一系列价值规范当中,国际性既是高等教育所应追求的恒常性价值,也是它的内在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
换言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
这是由其普遍主义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
从词源角度看,“大学”英文为University,“宇宙”为Universe,两者源于同一词根Univers。
这说明“大学”的内涵就像宇宙浩瀚无垠那样的广泛,那样的普遍。
有学者用另一个和大学源自同一词根的词Universalistic,即“营遍主义的”来形容大学的精神气质,同样明确而形象地表征工兰大学”的普适性和广泛的包容性特征。
决定国际性成为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二,满足探索真理和发现知识的需要是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高深知识的创造和传承。
而知识是无国界的,各国知识分子都可致力于人类知识的扩展,促进人类的相互理解。
教育原本关注的是整个世界,而不只是其中的某一部分。
因而大学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是一种国际性的机构。
欧洲中世纪大学与其说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倒不如说是为探索真理而建立的一个专门机构,对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探讨进行刻意的保护。
高等教育国际化分析摘要:在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学发展必然的趋势之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学主动将国际化的、全球的元素融入到高校的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各项教育目标与效用中去,以提高大学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交流等各个方面的水平。
具体来说,高等教育国际化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几个指标:分为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教学国际化、科研国际化、文化交流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指标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全球范围内,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其发展必然的趋势之一,在中国亦是,它正在对我大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并在2016年起针对大学以及学科建设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任务,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很明显,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和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一起,成为大学五大基本职能。
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众多专家学者给出了不同的阐释,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加拿大学者奈特的观点。
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将国际化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维度融入整合到大学或学院的各项教育目标和效用中。
他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另外也有学者从操作的层面,将国际化描述成许多不同类别和类型的活动。
艾克文(Echevin)和雷(Ray)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大学在招生、教学、人员聘用、资源应用等方面,跨国和跨地区的活动。
阿鲁姆(StephenArum)和德威特(VandeWater),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多样化的国际学习交流活动;国际教育交换和合作研究;跨国的项目、服务及援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大学联合会则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不可回避的过程,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机构采取的提高自身水平的“深思熟虑”的战略。
结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学主动将国际化的、全球的元素融入到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教育目标与效用中去,以提高大学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水平。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文化现象,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象越来越突出,通过探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发展模式,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借鉴与价值。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模式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或某所具体的大学在国际意识、开放观念指导下,通过开展国际性的多边交流合作活动而不断促进对国际社会理解,提高国际学术地位,参与国际教育事务,促进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或趋势。
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实现人类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目的。
通常来讲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包括如下四个方面:(l)活动的国际化,这些活动包括课程的国际化、与培训和研究有关的学者和学生的国际活动、国际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等。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融入全球意识环境中的教育经验。
(2)培养发展学生、教师和其他雇员的新技能、态度和知识,使之具备国际视野。
(3)注重和支持跨文化的国际观点、文化分围和精神气质,树立全球意识。
(4)把国际化融入到高等学校的各主要功能中的过程。
显然,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极为广泛的内容,但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可概况如下:第一要有国际化的教育观念,第二要有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第三要有国际化的课程,第四是人员的国际化,第五是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第六是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模式(一)课程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模式之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归纳了9种国际化课程的类型:(1)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比如国际关系、欧洲法律等);(2)传统/原始学科领域的课程通过国际比较方法得以扩大(比如国际比较教育);(3)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比如国际商务、管理、会计);(4)外语教学中的有关课程,讲授、学习特定的相互交流沟通问题,培养跨文化交流与处事技能;(5)科际课程(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比如超过一个国家的区域研究;(6)旨在培养学生获得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领域(比如建筑师);(7)合作授予的学位或者双学位课程;(8)课程必修部分由海外当地教师授课;(9)包含有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内容的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内涵、问题及策略作者:黄一波管丹贺琼来源:《职教通讯》2018年第21期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国际化成为新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下,输出我国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成为“走出去”的重要策略。
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入手,分析现状与问题困境,从夯实基础、注入动力、深化特色、落实保证等四方面协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基金项目:2016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c/2016/03/23);2015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ZY6103016)作者简介:黄一波,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绿色催化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1-0022-04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对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做出总体要求。
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则积极回应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在教育领域的配套落实。
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明确了具体任务和举措,如“引进境外优质资源”“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和“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 。
[1]国务院和教育部在这些文件中均强调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兼容吸收、自我发展的重要性,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有一定意义。
同时,国家积极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为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成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现实依据。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摘要: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其内涵丰富,包含理念、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技术和方法、管理等五个要素,五个要素互相关联、相辅相成。
目前,随着全球进一步国际化,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要素趋势人类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间文化与教育交流与合作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拥有尽可能多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就会落后于世界发展之林。
因此,培养大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国际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鉴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就成为各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和途径就是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
1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内涵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英译为“International Programs”。
其内涵是从知识全球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设计本国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而使教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能力的人才。
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课程必须在本国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吸收国际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并与之融合,通过建构国际课程体系,使自己参与到世界高校课程体系中;二是把本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推广到国外,让外国人认识、理解本国优秀科学文化成果。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本质就是强调高校课程应该反映未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一种共识,其宗旨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所指出的:以团结一致、互相承认和支持有利合作伙伴公平获益的真正的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国家合作原则和跨国界合作交流知识和技能的观点,应成为指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原则和观点―国际合作精神应融入课程设置和整个教学过程”。
2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的要素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体现在高校课程各要素的国际化。
其要素主要有五个:理念、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技术和方法、管理。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辨析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界定,申超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辨析》一文中,根据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举出的三种定义性陈述(1)规定性定义:即创制的定义,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有关概念或术语下的定义,它对下定义本身并无特殊的规定,只要求该定义在作者后面的讨论中始终表示该种规定的意义;(2)描述性定义:即适当地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这类定义没有任何逻辑要求或规定,定义的质量完全取决于下定义者的主观意图和知识、语言水平;(3)纲领性定义:即旨在明确地或隐含地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怎样的定义。
[1]将目前诸多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进行了分类:表1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定义列举表定义性陈述的类别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各地区高等教育主体(法人)遵循开放、平等、交流、共享等原则,遵守国际公约,凭借市场经济的制度激励,寻求教育理念的共同性,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挥办学主体的创造性,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高等教育办学过程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和资金等资源的无障碍沟通、平等合作与和平共享,实行高等教育结果的尊重和互认,其结果是促进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服务总量的增加、水平的提高和品质的改进,进而改善人类的福祉,共享人类创造的美好文明成果。
[2]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
[3]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
[4] 我们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本质上讲,是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我国本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没有选择的国际化,也不是简单的西欧化、美国化,而是植根于本土教育和文化特色的复杂多样的国际化。
基于本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既内涵了或使用、或存放、或沉着,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与态度,同时也具备了突破某些观察、理解与思考问题时的盲点甚至误区的智慧与勇气。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本土化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蕴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潮流,但其定义仍未达成共识。
概括起来,以下几种界定比较典型:一是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人类跨越教育的时空障碍,既在世界这一空间范围内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又在时间这一尺度上共同面向未来,描绘明日世界高等教育图景的自然进程;二是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或某所具体的高校在国际意识、开放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国际性的多边交流、合作与援助等活动而不断促进国际社会理解、提高国际学术地位、参与国际教育事务、促进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与趋势;三是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基本含义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放,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历互认、境外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研究、教育资源共享等。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国家或学校,其含义与侧重点不尽相同;高等教育国际化反映了当代高等教育在时间、空间上大大超越于传统的高等教育,一国的高等教育唯有面向世界开放才能获得生长的活力,高等教育在面向本土的基础上加强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形势急剧变化时期高等教育发挥其社会职能的反映,通过运用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最新成果培养人才,让当代人具有全球视野,正是高等教育肩负的使命。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取向有学者指出,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有四种价值目标:“意识形态目标,主要表现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把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作为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出发点和目的;经济利益目标,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把经济利益的关注作为主要目标并实行商业运作,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表现形式的经济色彩日益浓厚,尤其是把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作为国际贸易来进行;文化弘扬目标,主要立足于推广和保护本国文化的目的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反思与推广;学术发展目标,主要是指高等学校把促进学校的学术发展作为进行教育国际化的目标。
教育国际化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以来,教育国际化成为学术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虽然人们基本上是在全球化视角下思考教育国际化问题,但由于所关注的问题不同,人们对于教育国际化尚未形成共识。
同时,人们在探讨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教育国际化与教育全球化、教育民族化、教育本土化、国际教育、教育现代化等概念的关系问题。
教育国际化无论对于教育国际化研究,还是对于教育国际化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对本世纪以来关于教育国际化的文章、报刊、新闻报道作较系统的梳理。
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教育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对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以及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一些初步探究,以期对当前从事教育国际化研究和实践的同仁有所启发。
一、教育现代化相关理论对于教育国际化的意义在过去的十年中,研究者开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研究教育国际化问题。
有的研究者分析比较了不同理论视角下对教育国际化的多元解释;有的研究者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了教育国际化战略问题。
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是不同的,如何选择一种比较恰当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和界定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呢?本文拟使用教育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对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进行分析和界定。
之所以选择这个理论视角,是因为教育现代化的相关理论与教育国际化现象最相关。
大量的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教育国际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目的和归宿。
从世界范围看教育的现代化大都采用两种形式。
其中一种是社会系统纵向的历史因素的积累和延续导致教育现代性的持续增长;另一种形式是不同教育之间通过横向的扩展与传播、冲撞与融合,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给原有的传统迅速注入现代因素。
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高教国际化谈谈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要素陈学飞 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的高等教育注意并努力面向世界发展的状况和趋势。
这种趋势在美国自殖民地时期即已发端,并随着美国国内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发展。
二战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而导致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日益成为一种蓬勃发展的浪潮。
这种浪潮冲击和影响着美国大学校园生活,从大学的招生、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服务、教师队伍建设、财政经费、学校的组织结构、行政与管理,以至师生和管理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等几乎所有的方面,给美国高等教育的面貌带来了日益深刻的变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影响如此之广,涉及的方面如此之多,那么构成它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哪些呢?在美国,这些要素一般公认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大学生的国际交流大学生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美国,学生的国际交流始于殖民地时期。
那时的美国青年通常是赴英国、法国留学。
到了十九世纪,德国则成了另一个留学中心。
当时,尽管出国留学的人数不算多,但对美国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二十世纪以前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常常被看作是欧洲智力上的“殖民地”。
直到本世纪中叶,美国才成为重要的国际学生教育中心。
1930年,在美国学习的国际学生为9643人, 1953年,人数增加到33647人,1969年达121362人,1976年增加到216000人,1988年为360000人(M iller.P.60),到1990 1991学年,国际学生总数达407529人,占美国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由1960 1961学年的114%上升为219%;占同年世界留学生总数(1127387人)的35%(其次是法国1317%,德国10%,英国615%,加拿大311%)(H an son and M eyerson,P.20)。
大批国外学生到美国的学院和大学学习,不仅有助于美国学生与其它国家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扩展课程内容的国际广度,开展跨文化的研究与讨论,招聘更多的具有国际经验的专家等等,同时它对美国社会还有种种现实的和长远的重大利益。
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和途径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本身的国际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和内容的介绍和阐述,试着找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途径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容置疑的客观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已经并正在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有着特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的增长可以为教育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的结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带动教育体制的相应变革。
所以,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引起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1.高等教育国际化含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的国际化的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深入,这使得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快了步伐。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学术界一直争议颇多,达不成共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大学联合会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
”这个定义是从国际化的内容入手进行的界定。
国际化强调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它是以不同文化或主权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的。
基于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以国家主权、民族文化或是高校文化氛围等为前提,面向世界开放教育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培养出具有国际观念,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符合国际标准的人才。
2.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四个要点一是高等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二是高等教育人员的国际化,三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四是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
这一趋势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还提升了各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动因、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系统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世界教育体系,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交流与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学生流动、教师互访、课程共享、科研合作等方面。
通过国际化,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1. 经济全球化的需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培养这类人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2. 科技进步的推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扩展,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网络平台,教育资源可以跨国界共享,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全球优质教育资源。
3. 文化交流的渴望: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越来越重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开展了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学生交换、联合培养、海外实习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化学习体验。
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还设立了专门的奖学金项目,鼓励和支持本国学生赴海外留学。
然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部分国家对外国留学生的政策限制较多,影响了国际学生的流动性;此外,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和质量标准存在差异,给国际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对策建议针对上述挑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应出台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政策,简化外国留学生的签证手续,提高奖学金额度和覆盖面,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