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茶初制加工技术规程

红茶初制加工技术规程

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

Q/DPPX-06-C-01-2004

红茶初制加工技术规程

受控状态:

发放号:

持有人:

2004 年 1 月1 日发布2004 年 1 月10实施

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

红茶初制加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品品香牌红茶系列产品的原料要求,初制加工技术的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品品香牌红茶系列产品的加工。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

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适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适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8302-1987 茶取样

GB/T8304-1987 茶水分测定

SB/T10157-1993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3.分类

本产品按品种不同分为:大毫红茶、小菜茶红茶。 4.

产品原料要求

产品原料要求应符合见表 1

产品名称原料要求

大毫红茶福鼎大毫茶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等

小菜茶红茶福鼎本地菜茶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等

5. 品品香牌红茶产品初加工工艺

品品香牌红茶产品初加工工艺:萎凋、揉捻、发酵、烘焙。

5.1 鲜叶萎凋

5.1.1 萎凋前准备

鲜叶进厂后,按产品原料品种的要求严格分开,分别做好标签记录。

对加工场地、工具及设备进行卫生清除,铺好萎凋帘或筛,启动鼓风设备。

5.1.2 萎凋操作方法

目前,萎凋的方法有:萎凋槽萎凋、日光萎凋、自然萎凋和萎凋机萎凋四种,

在生产上,大部分采用前两种。实践证明,高级鲜叶宜用萎凋槽或萎凋机萎凋,

不宜用日光萎凋。

5.1.2.1 萎凋槽萎凋。萎凋槽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萎凋时间短,生产效率

高,能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不受低温阴雨天气限制,毛茶品质稳定等优点。

进行萎凋时,将鲜叶均匀地摊在槽内帘上,利用热气通过叶层,使水分加速蒸发散失,叶质逐渐变软。同时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以达到萎凋的目的。

在操作上主要掌握好温度、时间、摊叶厚度及翻叶。

①温度。一般宜掌握在35℃-38℃之间。如设备不足,在高峰期可提高到40℃以发挥生产效率,防止鲜叶积压变质。在加温萎凋中,温度宜先高后低。雨水叶

则低、高、低,最后鼓冷风5-10 分钟。

②时间。一般温度在35℃-38℃时,3-4 小时可以完成萎凋,雨水叶需4-5 小时。高级鲜叶,采用20℃-30℃的温度,萎凋8 小时以上。此外,萎凋时间还与摊叶厚度、翻叶、鲜叶性状等因素有关。

③摊叶厚度(或摊叶量)。摊叶过厚,上下层不匀,香味很差;过薄,吹成

“空洞”,萎凋也不均匀,设备利用率不高。一般厚度应在20 厘米以内,每平

方米15-16 千克。

④翻叶。为使萎凋均匀和缩短时间,一般应1 小时左右翻叶一次。翻叶要翻

到底,抖开,动作轻。用薄摊方法,做高级鲜叶则不翻叶。

2.日光萎凋。即将鲜叶均匀地摊在晒场或竹垫上,让阳光直射,借太阳的光

和热,使鲜叶水分蒸发,达到萎凋目的。在春茶季节,气候较温和,萎凋较易掌

握,质量也较好。

萎凋时要根据日光强弱和鲜叶老嫩,适当进行翻叶,待叶质柔软,叶面卷皱,即可将萎凋叶移入阴凉处或室内摊凉。低级鲜叶则趁热揉捻。

日光萎凋应注意事项:

①不在烈日下曝晒,以防芽叶灼焦、变红或不匀;在夏秋高温季节,中午前

后(一般上午10 时至下午 3 时)暂停萎凋。

②萎凋后,中级以上鲜叶进行充分摊凉,使萎凋水分均匀分布,萎凋程度可

偏轻;低级鲜叶,为提高茶叶完整率,以不经摊凉热揉为宜。

③翻叶动作要轻,撒叶时要向后倒退。

3.室内自然萎凋。室内自然萎凋,要有一个四面通风的专门萎凋室,室内装

4.置多层萎凋架和帘子。萎凋时,把鲜叶薄摊在萎凋帘上,每平方米摊叶 1 千克。当室内气温为20℃-22℃、相对湿度为70%左右时,摊放18 小时左右,萎凋完

成较好。如遇阴雨天,气温低,湿度大,摊放时间则更长,有时达48 小时以上,萎凋也难完成。虽然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室内自然萎凋质量好,但占厂房面积大,

设备多,成本高,工效低,操作不方便,不适合大生产的要求。

6.萎凋的技术要求

凭经验,从萎凋叶的外表现象观察。萎凋适度则表现色泽暗绿,叶面软皱,

手捏如棉,略有粘手感,紧握叶子成团,叶脉叶柄大部分折而不断,鼻嗅青气消

失,发出清香。此时,萎凋叶含水量一般在60-64%。

如萎凋程度掌握不好,会出现以下情况:

(1)萎凋不足,萎凋叶含水量偏高,同时生物化学变化也嫌不足。造成揉

捻时茶汁大量流失,不易成条且产生碎片和芽尖脱落。成茶滋味淡薄,香气青涩。

(2)萎凋过度,萎凋叶含水量偏少,生物化学变化激烈,产生不良后果。

造成揉捻时不易揉紧,发酵困难,色暗。成茶香低,味淡,叶底乌暗。

(3)萎凋不匀,主要是同一批萎凋叶内,过度或不足的占有比例较大。造

成揉捻后制成的毛茶松紧不匀,叶底花杂,汤淡。

5.2 揉捻:是工夫红茶初制的第二道工序。揉捻的开始,也就是发酵作用的开端。

揉捻充分与否,不仅决定工夫红茶外形,而且也影响内质的优劣。

5.1.3揉捻的目的:一是紧缩外形,使烘干后的毛红茶具有紧结条索。二是破坏

叶细胞组织,使茶汁揉出便于发酵,冲泡时有效成分迅速溶解,增加茶汤浓度。

5.1.4揉捻的操作方法:揉捻在揉捻机中进行,常用的揉捻机有265 型、255 型、5.1.5245 型等机种。目前我市采用255 型、265 型,揉捻时应掌握几个环节:

(1)一般分二次进行。

(2)时间:细嫩萎凋叶每次30-35 分钟,一般萎凋叶每次45 分钟。

(3)投叶量:不同的机型号,每次投萎凋叶见表2-10。

表2 各种揉捻机投叶量

机型265 255 245

投叶量(千克)60± 5 30± 5 15± 5

(4)加压:加压对成条率关系甚大,一般只需萎凋叶的自身压力,加压一

般10 分钟,减压 5 分钟,重复进行。

加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①“轻重轻”逐渐增加的原则。

②重萎重揉,轻萎轻揉。

③嫩叶轻揉,老叶重揉。

5.揉捻的技术要求

揉捻适度叶有以下特征:

(1)条索紧结,成条率达80-90%。

(2)揉捻充分,揉叶局部泛红或呈淡黄绿色,叶细胞组织破坏率达75-85%。

(3)用手紧握揉叶,有茶汁外溢而不成滴流为度。如揉捻不足,条索较松,叶细胞组织破坏率偏低,使发酵缓慢或困难,成茶

香味淡薄、青涩、叶底花青;如揉捻过度,揉叶外形短碎,茶汁损失过多,品质

也受影响。

揉捻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①揉捻时装叶不可过多,一般占全容量75-85%,有利于叶片翻动,揉捻均匀,卷紧成条。

②跑出机外的叶片,应随时扫入机内。

③每天揉完茶叶,应清洗揉机揉盘,保持揉机的清洁。

7. 发酵:即以多酚类氧化酶为主体的催化下利用空气中的氧,使多酚类物质产

生一系列的氧化作用,生成各种氧化产物,从而形成红茶的色香味品质。发酵是形成工夫红茶品质的关键。发酵作用虽从揉捻就开始,但还需在发酵阶段来完成,然后及时烘干。

5.3发酵的目的:一是增强酶的活性,使叶内主要成分(主要是多酚类)起各

种化学变化,茶叶变红;二是减少青气,形成浓郁的水果香气,并增强茶汤浓度,减少苦涩味。

5.4发酵的操作方法:发酵盒发酵,在发酵室进行。发酵室宜面北,大小合适。

门窗挂布帘,使阳光不能直射入内。发酵室内置有发酵架和发酵盒,发酵架分八层,每层间隔20 厘米。发酵盒一般长为80 厘米,宽60 厘米,高10 厘米。每层放多少盒,根据发酵室具体情况而定。有条件时,要配备加(降)温、加湿度装

置。没有条件时,则采取人工喷水调节。

摊叶厚度应根据叶子老嫩、揉捻程度、气温高低而定。一般嫩叶宜薄,老叶

宜厚;夏秋茶宜薄,春茶宜厚。具体摊叶厚度为8-10 厘米。

发酵时间的长短,与叶子老嫩、整碎、揉捻程度和气温高低有关。在温度

22℃-26℃,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适宜条件下,从进发酵室算起,2.5-3.5小时。在生产实践中,常从揉捻算起,按不同季节掌握,春茶3-5 小时,夏秋茶2-3 小时。粗老叶子、揉捻不足的叶子和叶绿素含量高的品种,发酵时间可适当延长。

夏秋茶揉捻充分的叶子,有时揉捻完毕,发酵亦完成,直接去烘干。

5.5发酵的技术要求

发酵适度的茶叶,青气消失,发出浓厚的熟苹果香,叶色大部分变红(春茶

带黄红色,夏秋茶紫红色,嫩叶色泽鲜艳、均匀,老叶色较暗,常见红里泛青)。

如发酵不足,则香气不纯,带有青气,色泽不红。汤色泛青,叶底“花青”,滋味青涩;如发酵过度,则香气低闷,色泽深红带褐,汤暗而浊,叶底深暗不亮,多“乌条”,滋味平淡。

在技术掌握上,白天以观察叶色为主,夜间以嗅香气为主,如需看叶底,则

可展开摊在手电筒玻璃上观察。

6. 烘焙:是红茶初制最后一道工序。烘干合理,可以充分发挥成茶的香气和进

一步紧结条索,获得品质优良的成品。发酵适度的茶叶,必须立即干燥,使发酵

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固定下来。

烘焙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称“毛火”;第二次称“足火”。

8.烘焙的目的:一是制止酶的活动。终止发酵,保持发酵良好的茶叶品质;

二是蒸发水分,使毛茶充分干燥,防止霉变,紧缩条索,便于贮藏和运输;三是

挥发低沸点的青草气,进一步发展香气。

9.烘焙的操作方法:生产上有机械烘干、手工烘焙两种,现介绍机械烘干。

目前,红茶所用烘干机具,有自动式干燥机、手拉(百叶)式干燥机以及萎凋干

燥两用烘干槽等三种。烘干一般分二次进行,中间经过摊凉,其工艺技术标准见表3。

表3 烘焙机工艺技术标准

机具烘次摊叶厚度温度℃

时间

(分钟)

含水量

%

摊凉时间

(小时)

自动毛火

5.6-2 厘米120 12-18 18-25 1-2

烘干机足火

2-3 厘米95-100 12-18 4-9 0.5

5.1.6-3.75(千克/

手拉毛火平方米)120 12 18-25 1-2

烘干机足火 4.5-6.0(千克/平95-100 12 4-9 0.5

方米)

机械烘干应注意事项:

(1)经常检查温度和出口处茶叶的干湿程度,并及时调节转速和温度;

(2)不同批级茶号的茶叶,要间隔2-3 层百叶板。

(3)烘干后的茶叶应及时摊凉。毛火茶宜薄,足火茶稍厚。

(4)经常注意机器运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茶

叶烘毕,停止运转,掏出炉火,停炉摊凉。

5.1.2.2烘焙的技术要求

烘焙分“毛火”与“足火”。这两过程的适度要求是不同的。

毛火茶适度特征:用手捏,感觉刺手,但茶叶尚软。梗子折而不断,叶颜色

由红变黑。若测定水分约在18-25%,即七八成干度。

足火茶适度特征:用手捏紧,感觉刺手,有沙响声,用手指捺茶叶,可成粉

末,梗子大部分折断,条索紧结,色泽乌润,茶香浓烈,若测定水分应为4-9%。水分高于9%,表示烘干不足,不利贮藏,易于霉变;低于4%时茶叶就可能有

焦味,二者均应防止。

6.1 整理、归堆、包装贮藏

6.1.1整理茶叶干燥工序完成后,立即散热、分筛,割去碎末,簸去黄片,剔杂。

7.归堆各批次干茶按外形、内质差异分别定级和归堆。贮藏茶叶的仓库要求专用,做到清洁卫生、通风干燥、无异味、无毒。

10.试验方法:水分检验按GB/T8304规定执行。

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时间:时间: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