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的教学实践与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144.55 KB
- 文档页数:2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华理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掌握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基本原理。
(2)熟悉化工过程中的基本单元操作,如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反应工程等。
(3)了解化工工艺流程及设备设计、操作和控制的基本原理。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化工原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进行工艺参数的计算和优化。
(2)具备一定的化工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的能力。
(3)能够运用现代化工软件进行工艺模拟和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基本原理。
2.基本单元操作:流体流动、传热、传质、反应工程等。
3.化工工艺流程及设备设计、操作和控制:包括设备选型、工艺计算、工艺模拟等。
4.现代化工软件的应用:Aspen Plus、HYSYS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系统讲解化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工原理的应用。
3.实验法: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等。
2.参考书: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技术资料等。
3.多媒体资料:教学PPT、视频、动画等。
4.实验设备:流体力学、传热、传质等实验装置。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占总评的20%。
2.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小论文等,占总评的30%。
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 2022年1月第2 期Jan. 2022No.2课程思政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设计与思考赵彦巧,张 鑫,李建颖,柴春祥(天津商业大学 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天津 300134)[摘 要] 根据“化工原理”课程地位及教学内容,确定了“化工原理”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服务精神、追真理勇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工程职业道德等。
简要介绍了“化工原理”这门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内容、所涉及的德育要素以及措施、手段等。
在“化工原理”课程导入思想政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隐性显性结合渗透式教学等具体措施入手,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进教学理念,注重教师引导,丰富“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以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想政治元素[基金项目] 2018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青霉素工业化生产仿真实验”(2018-2-0126);2019年度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高纯、高稳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中试制备研究”(19YFZCSN00010)[作者简介] 赵彦巧(1979—),女,河北邢台人,工学博士,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工原理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02-0160-04 [收稿日期] 2021-11-25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科学设计课程思想政治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点对课程思想政治建设进行分类,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于教学建设。
《纲要》指出,要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教育方法和科学精神最大程度地融于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步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问题,紧接着不断提高逻辑分析和解决难题的能力。
实验名称: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实验目的:1. 理解传热的基本原理,包括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
2. 掌握传热膜系数的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3. 熟悉传热实验装置的操作与使用。
4. 提高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传热是指热量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过程。
传热的基本方式有三种: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
1. 热传导:热量通过固体材料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
傅里叶定律描述了热传导的规律,即热传导速率与温度梯度成正比,与材料的导热系数和截面积成正比。
2. 对流传热:热量通过流体(如空气、水)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
牛顿冷却定律描述了对流传热的规律,即对流传热速率与传热系数、温差和传热面积成正比。
3. 辐射传热:热量通过电磁波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
四次方定律描述了辐射传热的规律,即辐射传热速率与物体表面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本实验主要研究对流传热,即流体(如空气)在管道内流动时,与管道壁面之间的热量交换。
实验装置与仪器:1. 套管换热器2. 热电偶3. 数据采集与控制软件4. 计算器实验步骤:1. 将套管换热器安装好,并连接好热电偶和传感器。
2. 调节加热器,使管道内流体温度达到预定值。
3. 打开风机,使流体在管道内流动。
4. 采集流体进出口温度、管道壁面温度等数据。
5. 利用数据采集与控制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1. 传热膜系数的测定: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传热膜系数。
2. 影响传热膜系数的因素:分析流体流速、温度、管道直径等因素对传热膜系数的影响。
3. 强化传热的途径:探讨如何通过改变流体流速、增加管道表面积、使用高效传热材料等方法来提高传热效率。
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传热的基本原理和传热膜系数的测定方法。
2. 理解了影响传热膜系数的因素,并提出了强化传热的途径。
3. 提高了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实验总结:本实验是一次成功的传热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对传热的基本原理和传热膜系数的测定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总结心得
自从开始学习化工原理,我就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入了解了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设计过程中,我首先对换热器的基本原理和类型进行了深入的学习。
我了解到,换热器是化工生产中用于热量传递的设备,其类型多样,根据不同的工艺需求进行选择。
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到换热器设计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如传热效率、流体阻力、材料选择等。
在设计的具体实践中,我遇到了许多挑战。
例如,在选择合适的传热管时,我需要对各种材料的性能进行全面的对比。
而在设计流程中,我又需要反复模拟、优化以达到最佳效果。
每次遇到问题时,我都需要深入分析并查找相关的资料,这不仅锻炼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也增强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
经过这次设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之前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了验证,也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这次设计也让我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与队友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我们的设计更加完善。
对于未来,我计划继续深入学习化工原理及相关领域的知识。
我希望能够在化工行业找到一份工作,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化工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我也希望有机会再进行一次这样的课程设计,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这次换热器课程设计,让我收获颇丰。
我相信这次经历将成为我
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指引我在未来的路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