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11
艾滋病HIV最新研究成果进展
最新研究发现,HIV病毒可以隐藏在体内的“隐形细胞”中,让抗病毒治疗失效。
因此,科学家们将注意力转向了寻找这些“隐形细胞”的策略,并发展出了一项名为“提示细胞清除术”的新技术,该技术可以寻找抗病毒治疗无法消除的细胞并清除它们。
另外,一项新的实验室研究发现,通过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可以有效抵抗HIV感染。
例如,加强身体的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可以有效抑制HIV复制。
此外,一种名为“基因编辑”的新技术也展现了对HIV的潜在治疗效果。
研究人员使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地编辑了HIV感染者的细胞DNA,从而阻止病毒复制和扩散。
最近,一个丝酮受体激动剂刚刚通过了临床试验阶段IIa,其显示出了治疗病毒负荷不佳的HIV感染者的潜在疗效。
这种疗法可以增强免疫反应,并抑制病毒扩散。
综上,各种新的科技手段正在为HIV感染者提供新的治疗机会,让许多人重新拥有了希望。
第50卷第12期2020年12月新摟医学XINJIANG MEDICAL JO U R N A LV〇1.50 N o. 12December.2020•文献综述.艾滋病的诊疗进展李海霞,潘珂君,买买提艾力•吾布力,鲁晓擘(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乌鲁木齐830054)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83(2020)12—1305—03艾滋病又叫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因为感染人 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而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毒感染人体后会 杀死CD4+T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 出现各种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s,0IS)和肿瘤【11,最终发展成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造成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这 个感染过程的个体化差异时间跨度较大,短的半 年,长的可以达到20年[2]。
1艾滋病的现状1981年美国CDC首次报道了大多数发生在男 男同性恋者、瘾君子等发病前类似健康人的患者的 身上发生的一种少见的卡氏肺囊虫肺炎[31。
同年7 月w发现了多例原因不明、性质相似的卡氏肉瘤患 者,这预示着有可能流行了一种新的传染病,随后 被命名为“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51,最开始只了解到它的病理表现是免疫性缺陷,但是 它的病因并没有被人们认清,随后法国科学家分离 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叭并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 毒(HIV)%我国是在1982年的时候传人该病,1985年发现了第一例艾滋病患者,之后人数逐年 上升。
截至到2019年全球有7490万人感染了艾滋 病病毒,329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2018年 中国新发艾滋病呈上升趋势人数达148589例,其 中死亡38134例,截至2018年底全国报告存活人 数861042例,它主要是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 婴传播的[\2艾滋病的诊断最新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提出HIV/A1D S的 诊断:18月龄以上人群实验室检査符合分离试验阳性或者抗体筛査试验阳性和补充试验阳性即可 确诊,18月龄及以下人群,符合下列二项者即可诊 断:(1)其母亲为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第二例艾滋患者“被治愈”:基因疗法是未来方向近年来,医学界不断探索各种治愈艾滋病的方法,而基因疗法被认为是未来的方向。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第二例艾滋病患者通过基因疗法成功被治愈,这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启发。
这一突破性的进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对基因疗法在治疗艾滋病上的潜力的讨论。
这位被治愈的患者名叫亨特·廷·索特,是一名英国电工,他在接受了一种名为CRISPR基因编辑的治疗后,艾滋病毒已经在他的身体中消失了。
这一消息在医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对基因疗法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基因疗法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修改人体细胞的基因来治疗疾病。
在艾滋病病毒被抑制的情况下,基因疗法可通过修改患者的免疫细胞来增强其抗艾滋病毒的能力。
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治疗方式,可以为艾滋病患者带来新的生机。
虽然这项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实验来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人们对这一成果充满了信心。
许多专家认为,基因疗法有望成为治疗艾滋病的一种有效手段,给数百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与传统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相比,基因疗法具有许多优势。
基因疗法可以在人体内对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行更为深入的调整,使其能够更为有效地抵抗艾滋病毒的侵袭。
基因疗法可以为患者带来更为持久的疗效,不需要频繁地接受药物治疗,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生活负担。
基因疗法还可以降低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基因疗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目前,基因编辑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许多技术问题和安全性问题有待解决。
基因疗法的成本较高,对医疗资源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很大。
如何降低基因疗法的成本并提高其安全性,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除了治疗艾滋病,基因疗法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
基因疗法在白血病、遗传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基因疗法被认为是未来医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有望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抗病毒疗法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严重威胁全球健康的病毒。
截至目前,尚未找到能够根治HIV感染的方法,但科学家们在抗病毒疗法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当前用于治疗HIV感染的抗病毒疗法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潜在发展方向。
一、常规抗病毒治疗方法1. 抑制逆转录酶:逆转录酶是HIV复制过程中关键的酶类。
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是常见的抑制该酶类的药物。
它们通过干扰逆转录过程,阻止HIV合成其基因材料。
2. 抑制融合:HIV进入宿主细胞需要通过融合宿主细胞膜和HIV表面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
针对这一过程,可采用抑制剂来阻止该融合步骤,如核苷酸类似物Fuzeon。
3. 抑制整合:HIV基因组需要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才能完成复制过程。
整合抑制剂如Integrase Inhibitors可以防止HIV基因组整合进入宿主细胞的DNA 中。
二、新型抗病毒治疗方法的发展1. 基因编辑:近年来,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给基因编辑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HIV治疗。
利用CRISPR-Cas9系统可以精确切割并修改HIV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基因组,达到清除或静默HIV的目的。
2. 新一代逆转录酶抑制剂:最新开发的药物类似于传统逆转录酶抑制剂,但具有更高效和更低耐药性。
这些药物对不同亚型和变异株都显示出较好的抗病毒活性。
3.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增强患者免疫系统反应来控制HIV感染或消除隐匿感染的方法。
例如,单克隆抗体疗法可以针对HIV感染过程中产生的特定蛋白质进行干预,并阻止病毒进一步复制。
4. 疫苗研发:开发一种可防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控制病情进展的有效疫苗一直是科学家们的追求。
近年来,一些候选疫苗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成功,并为未来治疗提供了希望。
三、面临的挑战与展望1. 耐药性问题:由于HIV具有高度变异性,患者对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出现,这给治疗HIV感染带来了巨大挑战。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治疗的最新进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性传播的病毒,目前仍未有治愈方法。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在病毒负载抑制和后续全球艾滋病防治工作上。
一、药物疗法的进展目前,全球共有25种抗病毒药物可供HIV感染者使用,其中包括多种抗病毒逆转录酶抑制剂、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HIV的病毒负载,减少血液中病毒数量,以及延缓艾滋病的发展。
此外,近年来出现了更为高效的治疗手段,如单药复合治疗(ART)和三联疗法(HAART),这些治疗方法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使病毒负载降至无法检测的程度,从而延缓病情进展。
尤其是三联疗法,该疗法通过同时使用三种抗病毒药物,不仅可以抑制病毒复制,还可以减少耐药性产生的可能性,乃目前最典型的治疗方案之一。
二、病毒抑制和后遗症治疗研究最新进展病毒抑制属于HIV治疗的关键方面之一。
研究发现,新型抗病毒药物在抑制病毒负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例如,拉吡能够在治疗后1周内使病毒负载下降60%,在12周内下降90%以上,成为HIV/AIDS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最新研究还发现一种名为Ibalizumab 的药物,该药物是全新的单克隆抗体,针对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进行沾附,进而抑制病毒感染的发生。
它是自2003年以来获得FDA批准上市的首个新颖抗病毒药物。
在后遗症治疗方面,科学家们也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发现。
比如,传统的HAART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心血管和代谢等副作用,而新型的抗病毒药物可以帮助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但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此外,近年来不少针对艾滋病引起的神经系统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药物和干预措施以帮助延缓或减轻症状。
三、疫苗的研究与生产目前已有多种HIV疫苗进行了研究,而其中基因工程疫苗是研究者最为注重的一种。
基因工程疫苗有望成为未来预防HIV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目前一些实验疫苗尚在临床研究中,但一些结果十分令人鼓舞,例如一组名为 HVTN 702 的疫苗的早期结果,显示该疫苗在参与试验的成年人中有60%的有效性,这未来可能会成为防HIV最有效的疫苗之一。
艾滋病HAART治疗的不良反应及机制研究进展张瀚丹;宋天章;杨柳萌;郑永唐【摘要】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是目前临床上最基本的艾滋病治疗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毒载量,延缓AIDS进程,显著延长患者寿命.随着制药成本的下降及我国“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实施,绝大多数艾滋病患者能及时获得有效的HAART治疗.然而,在长期用药过程中,HAART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也引起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广泛关注.所有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均能在患者体内引起药物相关的毒副反应,包括皮疹、胃肠道反应、肝毒性、肾毒性、骨髓抑制、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毒性等.部分严重不良反应可导致HAART治疗的中断,甚至出现机体生理功能的严重损伤,严重影响艾滋病患者预后.本文综述了艾滋病HAART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8(040)002【总页数】4页(P186-189)【关键词】HIV;AIDS;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不良反应【作者】张瀚丹;宋天章;杨柳萌;郑永唐【作者单位】大理学院药学与化学学院,云南大理671000;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活性多肽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活性多肽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活性多肽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3;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活性多肽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91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是由3种或3种以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组成的目前针对HIV感染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卷2007 学年第一学期考查科目:病毒学考查类型:文献综述题目:艾滋病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学号:************姓名:***年级:05级植物保护6班(微生物方向1班)成绩评阅人艾滋病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摘要:艾滋病自被发现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但是一直未能找到治愈的有效的安全的方法,一度造成艾滋病传染的的恐慌,因而对艾滋病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艾滋病的化学和生物治疗方法以及两种方法中比较常用的一些药物以及疫苗等做简单的综述,以便对艾滋病防治研究有更好的了解及对其展望。
关键词:艾滋病治疗预防药物疫苗前言艾滋病字被发现至今,一直是与死亡离不开,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目前,全球HIV 感染和AIDS患者总人数不断上升,特别是在贫穷落后地区,艾滋病早已成了人们心中的死神。
就我国而言,特别是近几年,HIV感染和AIDS传播速度相当迅猛。
据专家估计,我国实际HIV 感染者已逾80万,WHO预测,至2010年总数可能超过1,000万[1-3]。
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已成为我国一项刻不容缓、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
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包括化学和生物疗法(重组的细胞因子,HIV/AIDS 疫苗以及基因治疗)是艾滋病治疗领域首先考虑的问题。
1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如同大多数疾病的治疗,艾滋病的化学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目前艾滋病的治疗药物发展相对较快,已有上市和临床应用的药物。
1.1已上市的抗HIV 药物自齐多夫定(Zidovudine,6 )——第一个抗HIV药物于1987年被美国FDA获准上市后,抗HIV药物的研究发展相当迅速。
目前,国外已有15个药物上市。
分别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齐多夫定、双脱氧肌苷(ddI)、双脱氧胞苷(ddC)、司塔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和阿巴卡韦(abacavir)等[4]。
上述15个抗HIV药物已在临床上应用,主要用于联合治疗HIV-1感染和AIDS。
除此之外,阿得福韦(adefovir)及耐酸且不易产生HIV-1抗药性的氟双脱氧腺苷(F-ddA)也具有较强的抗HIV作用,可望获准上市并用于临床[5]。
1.2临床应用的药物目前已进入临床应用的抗HIV药物有好几种,如叠氮脱氧胸苷(AZT)、双脱氧胞苷(~zalcita bine,ddC)、双脱氧肌苷(dideoxyinosine ddI)可延缓HIV一1感染的临床进展,而另一些抑制剂如三氮唑核苷(ribovirin)、stavud~ne.(d4T)也可明显影响HIV感染的进展。
一些免疫调节剂和中草药也在试用于治疗艾滋病(AIDS)[6]。
由于HIV易产生耐药性,因此,一些研究机梅及药物公司正在开发更新的药物,并尝试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最近用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s,asON)抑制HIV复制也已获得了初步疗效。
1.2.1 AZT的临床应用有临床试验证明,AZT可显著延长进展期HIV 感染者的生存期,用量1500mg。
另外,接受AZT治疗者机会感染较少,体重更接近正常,心理试验、CD4细胞计数及皮试反应也较接近正常。
但AZT在1500mg/天剂量时有严重毒副作用,最常见的是大红细胞性贫血粒细胞和(macrqcytj~anemia)减少症。
研究表明,在艾滋病发生前开始用AZT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延迟机会感染发生期症状或无统症状、肿瘤的发生。
但是,目前由于对AZT的存在一些争议,对HIV感染者的AZT最佳用药时间尚无一致意见。
但对许多患者而言,延长无症状期或轻微症状期也就延长了患者从诊断到死亡的时间。
另外,在AZT治疗一段时间后可换用其它药物治疗或使用联合疗法[7]。
1.2.2 ddlddI是美国FDA批准的用于治疗艾滋病的第二个药物,为嘌呤双脱氧核苷类物质,与双脱氧腺(dideoxyadenosine,ddA)极为类似。
由于ddA 口服后可被胃酸分解为肾毒性物质,因此目前只用ddI。
ddI可抑制HIV-l复制,而远远低于毒性浓度。
目前所用的ddI制剂有两种,即空腹服用的片剂和与抗酸剂同时服用的粉剂。
ddI的生物利用度受胃酸的影响,因此可每两天服用一次。
1.2.3 ddCddC目前只用来与AZT联合治疗CD4*细胞计数≤300/ram。
具有临床症状或免疫损伤指征的HIV感染者。
与AZT和ddI一样,ddC需在细胞内变为三磷酸盐才具有活性。
治疗进展期HIV感染成人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患者体重增加,血中I4IV-1的P抗原浓度降低,CD4淋巴细胞计数也稍增高。
早期的一些试验中ddC的用量为0.O6~5.4mg/kg/天,但出现严重的疼痛性神经疾病,且发生率较高,患者难以承受。
随后用较低剂量即每8小时0.375~0.75mg,降低了神经疾病发生率(7~29 )。
在ddC治疗2~6周后常发生红疹和胃炎,多数尚可坚持治疗,但这两种副作用会逐渐消退少数病人会发生胰腺炎。
初步证明,ddC疗效不如AZT。
而与ddI类似,有证据表明对ddI耐药的HIV也耐ddC[8]。
1.2.4 其它逆转录酶抑制剂目前正在进行试验的逆转录酶抑制剂有:stavudine、去氧氟胸苷(deoxyfluorothy—midine,FLT)、含碳环双去氢双去氧鸟苷(carbocyclic didehydrodideoxyguanosine,Car-bovir)和3-硫(3-thiacytidine,3TC),而在非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中以foscarnet 研究最多。
foscarnet为焦磷酸盐类似物,是一种非竞争性的HIV逆转录酶抑制剂。
最近研究表明,与ganciclovir相比。
foscarnet可能延长AIDS患者生存时间。
但其疗效产生的原因还不清楚。
foscarnet毒性强(主要为肾损伤、血清电解质紊乱和抽搐),且需静脉注入[9]。
近两年来,一些针对性更强的非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已开始用于试验性治疗HIV 感染者。
这些化学结构独特的药物(neviradine、pyridinones及其他药物)可直接与HIV 功能酶结合,抑制DNA 聚合。
它们与HIV-1的RNA聚合酶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但不影响HIV-2,因此具有HIV-1特异性,但在体内外均可快速出现对这类药物的HIV-1突变株。
高度耐药性的出现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单独使用。
1.2.5 Tat蛋白抑制剂HIV前病毒一旦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之后,数种细胞成分和病毒成分即帮助调节随后的病毒基因表达。
其中病毒的tat基因编码的小分子蛋白质Tat蛋白是通过HIV-1长末端重复区调节HIV基因表达的强力调节子,且与细胞成分无明显同源性。
Tat蛋白可与HIV-1 RNA的特异序列Tar结合,增加转录水平。
Tat与Tar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旦消失,病毒蛋白的产生就停止。
目前已发现两种结构极相似的苯二氮革衍生物在体内外均可抑制Tat蛋白的功能,从而抑制HIV-1和HIV-2的复制增殖,但是此类药物有肾毒性。
目前一种名为R024:7429的Tat抑制剂已在美国进入I期临床试验[10]。
1.2.6 蛋白酶抑制剂HIV蛋白酶在HIV装配与成熟期将聚蛋白前体(polyprotein precursors)裂解为成熟的结构蛋白和酶。
HIV蛋白酶若发生突变,HIV仍可复制,但不能感染新的细胞,蛋白酶抑制剂也可起到阻止HIV病毒体成熟的作用。
由于蛋白酶抑制剂作用于HIV复制的后期,因此是一类有希望的药物。
目前已开发出了几种蛋白酶抑制剂体外试验证明有良好的作用,体内试验也正在进行。
其中R031-8959研究得最为充分该药物对HIV-1和HIV-2蛋白酶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在很低的水平即可抑制急性慢性感染细胞中的HIV复制,但对人类蛋白酶无作用[11]。
1.3 其他抗HIV活性物质从天然药物中筛选或通过计算机药物辅助设计寻找新的抗HIV活性物质已成为国内外AIDS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目前已经筛选出具有抑制HIV-1酶活性的天然药物广泛分布于菌类、海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成分包括萜类、生物碱、黄酮类、香豆素类、鞣质、多糖及植物蛋白等,其作用机制包括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抑制HIV-1的3个关键酶[12]。
药物化学家借助计算机技术,也筛选出一些具有抑制HIV-1蛋白酶活性的先导物。
而其中的环脲类和4-羟基吡喃酮类化合物的活性最高。
作为非肽类HIVPI,虽然药理活性较肽类HIVPI弱,但具有生物利用度好、分子量小、结构相对简单、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如果能进一步提高活性,有望成为非肽类药物而应用于临床[13]。
我国学者在抗HIV天然药物香豆素研究领域也取得一定进展。
另外,国内学者黄流生等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分子对接方法,设计了HIV-1蛋白酶解聚型抑制剂,这类抑制剂可能具有早期阻止HIV-1复制、无耐药性、选择性高、毒性低等优点,并可能抑制突变的HIV-1RT[14]。
1.4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临床研究表明,美籍华人何大一(David D.H。
)发明的鸡尾酒疗法(3联疗法),疗效较好,可作为临床治疗AIDS的一线疗法。
其给药方案可包括:2 NRTIs+1 PI:2 PIs+ 1 NRTI;2NRTIs+ 1NNRTI以及3NRTIs。
HAART能同时抑制HIV-1复制过程的多个环节,具有最大限度降低HIV抗药性,高效抑制HIV复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存活率,显著降低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等优点,这是临床治疗AIDS的显著进展。
但是,由于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毒性的相加,产生HIV交叉抗药性,用药剂量大而且复杂,药物对潜伏的HIV无效等缺陷的存在,使HAART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可能导致患者难以耐受长期治疗而出现治疗失败。
此外,最新研究表明,HAART并不能完全清除机体内的HIV-1,若停止给予HAART,3周内静息CD4 T淋巴细胞中潜伏的HIV-1将“重活化”(reactivation),即出现HIV-1 RNA“反弹”(re—bound)学习现象,而且HIV-1 RNA水平上升速度与首次感染时相当。
因此,有关学者研究认为单用HAART,至少需要10-60年才能完全清除体内HIV-1[15]。
1.5 补救治疗与辅助治疗尽管HAART在AIDS临床治疗中取得显著成就,HIV-1相关性机会感染的化学治疗也取得一定进展,但其仍有较大的局限性。
因此,近年来国外对补救治疗(salvagetherapy)与辅助疗法的研究比较重视。
补救治疗主要针对经HAART治疗失败的患者及时增加或更换两个以上不产生HIV交叉抗药性的抗HIV药物。
研究发现,增加羟基脲素(hydroxyurea)是一种理想的补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