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原理-课后习题解答3传热

环境工程原理-课后习题解答3传热

环境工程原理-课后习题解答3传热
环境工程原理-课后习题解答3传热

传热

1.平壁的热传导与温度分布

某平壁厚度为0.35 m ,一侧壁面温度为1100℃,另一侧壁面温度为400℃,平壁材料热导率与温度

的关系为λ=0.815(1+0.00093t )

,式中他的单位为℃,λ的单位为W/(m ·℃),试求导热热通量及平壁内的温度分布。

解:

(1)热通量的求取

平壁内的平均温度为:

℃7502

4001100221=+=+=t t t 平均温度下的导热系数为:

)/(W 3835.175000093.01815.0t 00093.01815.0℃)()(?=?+?=+?=m λ 热通量为

221/276735.0)

4001100(3835.1m W b t t q =-?=-=)(λ

(2)平壁内的温度分布

以x 表示距高温侧的距离,其温度为t

2767)

1100(3835.11=-??-=x

t x t t q )(λ x x t 200011003835.127671100-=-

= 2. 多层平壁热传导,求界面温度和热通量

燃烧炉的内层为460mm 厚的耐火砖,外层为230mm 厚的绝缘砖。若炉的内表面温度t 1=1400℃,外表面温度t 3=100℃,两层砖接触良好。已知耐火砖的热导率λ1=0.9+0.0007t ,绝缘砖的热导率λ2=0.3+0.0003t ,式中t 的单位为℃,λ的单位为W/(m ·℃),计算热导率λ时,温度t 可分别取各层的平均温度。试求热通量及两层砖接触面的温度。

解:设接触壁面温度为t 2

11211λb t t q -= 2

2

322λb t t q -= 21q q = 即12322121)()(b t t b t t λλ-=-

46.0)2100103.03.0)(100(23.0)21400107.09.0)(1400(232232?+??+-=?+?

?+---t t t t 整理得:020095.100065.0222=-+t t

9492=t ℃

热通量:56.168946.029*********.09.031

1211=+??+=-=-λb t t q W/m 2

3、解:保温问题 包扎石棉前:2

21131λλb b t t q +-= 包扎石棉后:2

21131λλb b t t q +'-='(只计算2层) 热损失减少:

%5.42113800113405''3133=--=--=-t t t t q q q (2)23/13122

.0/1050774053/34'3'm W b t t q =?-=-=-λ 381.16868001012013122

11'13

=-??=-=-t t b q λ 074.14056861023013123

22'23

=-??=-=-t t b q λ

用q 计算也可,但先要依据q’求出q,用未包扎石棉前的温度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一致,但过程繁一些。

5.热损失与保温

ф50cm×5mm 的不锈钢管,热导率λ1=16W/(m·K ),外面包裹厚度为30mm ,热导率λ2=16W/(m·K )的石棉保护层。若钢管的内表面温度为623K ,保温层外表面的温度为373K ,试求每米管长的热损失及钢管外表面的温度。

解:由管内到管外

r 1=0.5×500-5=245mm ;r 2=0.5×500=250mm ;r 3=0.5×500+30=280mm

(1)m W r r r r t t L Q /9.2765250

280ln 2.01245250ln 161)373623(2ln 1ln 1)(223212131=+-=+-=πλλπ (2)

m W t r r t t L Q /9.2765245250ln 161)623(2ln 1)(2212121=-=-=πλπK t 4.6222=?

6.导热系数变量与常量的差异

蒸汽管的外径为219mm ,其上覆盖一层厚度为200mm 的保温层,蒸汽管外表面的温度为177℃,保温层外表面的温度为40℃,保温材料的热导率与温度的关系为λ=0.52+9×10-4t W/(m·℃)。

试求:(1)每米管长的热损失;(2)若保温材料的热导率按平均温度取为常数,没米管长的热损失又为多少,并确定保温层内的温度分布。

解:(1)由管内至管外,r 1=0.5×0.219=0.1095m ;r 2=0.1095+0.2=0.3095m

m W dt t r r dt L Q t t /7.5111095.03095.0ln )10952.0(2ln 217749412

12=?+==??-πλπ

(2)平均温度下的导热系数为λ=0.52+9×10-4t=0.52+9×10-4×(117+40)/2=0.61765 W/(m·℃)

m W r r t t L Q /7.5111095.0/3095.0ln 40-17761765.02ln )(21

221=??=-=)()(ππλ 设保温层内任意半径r 处温度为t ,则

7.5111095.0/ln -17761765.02ln )(21

1=??=-=)()(r t r r t t L Q ππλ 解得:6.114ln 8.131--=r t

7、冷热流体用量

(1)冷却水的平均温度为25℃,查附录一(六),水的比热为4.1785 kJ/(kg·℃)。采用插值法计算。

)()(1221t t c W T T c W pc c ph h -=-

h kg t t c T T c W W pc ph h c /3853)

2030(1785.4)3585(61.12000)()

(1221=--??=--= (2)有热量损失时,

h kg t t c T T c W W pc ph h c /356808

.1)2030(1785.4)3585(61.1200008.1)()

(1221=?--??=?--= 8 壁温的估计问题

o w w w i

w

t b t T T αλα1.175450-=-=- 三者相加

9、对数平均温度差

并流

300→200

30→150

℃5.130)

50/270ln(50270)150200ln()30300ln()150200()30300(ln ln 2121=-=------=?-??-?=?t t t t t m 逆流:

300→200

150← 30

℃8.159)

150/170ln(150170)30200ln()150300ln()30200()150300(ln ln 2121=-=------=?-??-?=

?t t t t t m 10、简单型计算(温度与K 同时变化)

变化前的温度情况:

150→100

15→40 平均温度差为:

℃5.92)

60/135ln(60135)40100ln()15150ln()40100()15150(ln ln 2121=-=------=?-??-?=?t t t t t m 变化后

150→80 15→50

℃8.69)

30/135ln(30135)5080ln()15150ln()5080()15150(ln ln 2121=-=------=?-??-?=?t t t t t m 7521=?'?='m m t L t L Q Q m t t L L m m 855.18

.6955.92175721=???=??='

11、K 变化的相关因素

求1/-'A A

变化前:

m ph h t KA T T c W ?=-)(21 α≈K 4.08

.0Pr 023.0???

? ??=μρλαud d 变化后: m ph h t A K T T c W ?''=-)(221 α'≈'K 4.08

.0Pr 2023.0???

? ????='μρλαud d 741.128.0=='='α

αK K 121/-'

=-'K K A A %9.14149.012122.0==-=-'=αα

12、同种物质温差相同的传热

(1)同种物质,温差相等,流量也相等,即为3000kg/h 。

(2)逆流温差40℃

m ph h t KA T T c W ?=-)(21

3000/3600×4.191×1000×30=2000×3.1416×0.18×L ×40 A=1.3m 2

L=2.316m

(3)并流

温差

℃83.307

ln 1070)5060ln()2090ln()5060()2090(=-=------==

?m t m L 01.383.30/40316.2'=?=

13 涉及相变的平均温度差

现有传热面积为20m 2的单程管壳式换热器,饱和蒸汽走壳程,饱和蒸汽的温度为160℃,其冷凝水的出口温度与饱和蒸汽温度相同。空气的流量为2.5kg/s ,进口温度为30℃,比热容为1kJ/(kg ·℃),对流传热系数为50 W/(m2·℃),试求空气的出口温度。假设换热器的热损失欧克忽略,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也可忽略。

解:因空气蒸汽αα>>,污垢热阻和管壁的热阻可忽略,故℃)(?=≈2

/50m W K α

160 30

160 t 2 )

160ln(130ln 3022t t t m ---=? 根据总传热速率方程:

m pc c t KA t t c W ?=-)(12

2.5×1000×(t 2-30)=50×20×)

160ln(130ln 3022t t --- 4.0160130ln 2

=-t ℃7386.7214.871602==-=t

(粗看需要试差法)

14 总传热系数K 的计算及各部分热阻所占的比例

管壳式换热器管束由φ25mm ×2.5mm 的钢管构成。已知管内测水的对流传热系数αi 为1500 W/(m2·℃),管外侧空气的对流传热系数αo 为50 W/(m 2·℃),钢的热导率λ为45 W/(m ·℃),污垢热阻可忽略,试求基于管外侧的总传热系数Ko 及各分热阻占总热阻的百分数。

解:

管子规格的含义:25为管外径,2.5为壁厚。

mm d d d d d m 4.2220

/25ln 2025)(ln 1212=-=-= 0

21211αλα++?=m i A A b A A K A 也可以写成d 0209.050

14.2225450025.020*******=++?=K K = 47.9 ℃)(?2

/m W %99.30209

.01201500251=??=η %7.950209

.015012=?=η %3.00209

.014.2245250025.03=???=η

化工原理传热习题及答案汇总

化工原理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传热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6分)某大型化工容器的外层包上隔热层,以减少热损失,若容器外表温度为500℃, 而环境温度为20℃, 采用某隔热材料,其厚度为240mm,λ=0.57w.m.K,此时单位面积的热损失为_______。(注:大型容器可视为平壁) ***答案*** 1140w 2.(6分)某大型化工容器的外层包上隔热层,以减少热损失,若容器外表温度为500℃, 而环境温度为20℃, 采用某隔热材料,其厚度为120mm, λ=0.25w.m.K,此时单位面积的热损失为_______。(注:大型容器可视为平壁) ***答案*** 1000w 3.(6分)某大型化工容器的外层包上隔热层,以减少热损失,若容器外表温度为150℃, 而环境温度为20℃,要求每平方米热损失不大于500w, 采用某隔热材料,其导热系数λ=0.35w.m.K,则其厚度不低于_______。(注:大型容器可视为平壁) ***答案*** 91mm 4.(6分)某间壁换热器中,流体被加热时,圆形直管内湍流的传热系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当管内水的流速为0.5m.s,计算得到管壁对水的传热系数α=2.61(kw.m.K).若水的其它物性不变,仅改变水在管内的流速,当流速为0.8m.s,此时传热系数α=_____________. ***答案*** α=0.023(λ/d)Re Pr α=3.81(kw.m.K) 5.(6分)某间壁换热器中,流体被加热时,圆形管内湍流的传热系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管内水的流速为0.5m.s,计算得到管壁对水的传热系数α=2.61(kw.m.K).若水的其它物性不变,仅改变水在管内的流速,当流速为1.2m.s,此时传热系数α=________________. ***答案*** α=0.023(λ/d)Re Pr α=5.26(kw.m.K) 6.(3分)牛顿冷却定律的表达式为_________,给热系数(或对流传热系数)α的单位是_______。 ***答案*** q=αA△t w.m.K 7.(4分)某并流操作的间壁式换热器中,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为90℃和50℃,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为30℃和40℃,此时传热平均温度差△t=_________. ***答案*** 27.9K 8.(4分)某并流操作的间壁式换热器中,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为90℃和50℃,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为15℃和30℃,此时传热平均温度差△t=_________. ***答案*** 41.6K 9.(2分)热量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10.(6分)圆筒壁总传热系数K与间壁两侧对流传热系数α.αλ的关系为_________.当间壁管规格为φ108×4mm,导热系数为45(w. m.K)时,管内外两侧给热系数分别为8000 (w.m.K)和1200(w.m.K)时,总传热系数K__________. ***答案*** 1/K=1/α+bd/λd+1d/αd 946(w.m.K) 11.(4分)某逆流操作的间壁式换热器中,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为80℃和50℃,冷流体的

环境工程原理考试重点

环境工程原理考试要点(待完善版) 类型: 一:填空(15分) 二:名词解释(15分) 5个 三:简答题(20分) 4个 四:计算题(50分) 4个 一:填空(15分)因为老师没给,只说了简单所以不好说(下面的仅供参考)

二:名词解释(15分) 5个 16选5 1、球形度:它是表征球形颗粒的形状与球形颗粒的差异程度, 又称为形状系数。 2、干扰沉降:在流体中,如果流体的分率较高,颗粒之间有显 著的相互作用,容器壁面对颗粒沉降的影响也不 可忽,此种沉降称为干扰沉降。

3、分离因数:将同一颗粒在同一种流体中的离心沉降速度与重 力沉降速度的比称为分离因数。 4、分割颗径:粒级效率正好为50%的颗粒直径,称为分割粒径。 5、深层过滤:是指流体中的固体颗粒被过滤介质内部的空隙拦 截在介质的微孔流道内,固体颗粒不形成滤饼。 6、固体流态化:是指将大量固体颗粒悬浮于流动的流体之中, 并在流体作用下使颗粒作翻滚运动,类似于液 体的沸腾状态。 7、傅里叶定律:内涵为通过等温面的导热速率与温度梯度和传 热面积成正比,即(P136)。 8、热导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热量与温度梯度的比 例系数 9、对流传热系数:在对流传热过程中由牛顿冷却定律定义热流 密度q与ΔT成正比。 10、菲克定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 积的扩散物质流量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成正 比,即。 11、漂流因子: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程度,表达式为 P/PBMm。(P212) 12、双膜理论:双模理论基于双模模型,他复杂的的对流传质 过程描述为吸收质以分子扩散形式通过两个串

(完整word版)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1.2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1.7《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解: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工程、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与构建工程以及其它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某室内空气中O3的浓度是0.08×10-6(体积分数),求: (1)在1.013×105Pa、25℃下,用μg/m3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105Pa和15℃下,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由题,在所给条件下,1mol空气混合物的体积为V1=V0·P0T1/P1T0=22.4L×298K/273K=24.45L

化工原理传热题库

第四章《传热》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传热系数K,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传热过程中总传热系数K实际是个平均值; B、总传热系数K随着所取的传热面不同而异; C、总传热系数K可用来表示传热过程的强弱,与冷、热流体的物性无关; D、要提高K值,应从降低最大热阻着手; 答案:C 2、揭示了物体辐射能力与吸收率之间关系的定律是()。 A、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C、折射定律; B、克希霍夫定律;D、普郎克定律; 答案:B 3、在确定换热介质的流程时,通常走管程的有(),走壳程的有()。 A、高压流体; B、蒸汽; C、易结垢的流体; D、腐蚀性流体; E、粘度大的流体; F、被冷却的流体; 答案:A、C、D;B、E、F 4、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有( )。 A、产生对流的原因; B、流体的流动状况; C、流体的物性; D、流体有无相变; E、壁面的几何因素; 答案:A、B、C、D、E 5、某套管换热器,管间用饱和水蒸气将湍流流动的空气加热至指定温度,若需进一步提高空气出口温度,拟将加热管管径 增加一倍(管长、流动状态及其他条件均不变),你认为此措施是( )。 A、不可行的; B、可行的; C、可能行,也可能不行; D、视具体情况而定; 答案:A 解:原因是:流量不变 2 d u=常数 当管径增大时,a. 2 / u l d ∝ , 0.80.2 1.8 /1/ u d d α∝=

b. d 增大时,α增大,d α∝ 综合以上结果, 1.81/A d α∝,管径增加,A α下降 根据 ()21p mc t t KA -=m Δt 对于该系统K α≈∴2112ln m t t KA t A T t T t α-?≈-- 即 121ln p mc A T t T t α=-- ∵A α↓ 则 12ln T t T t -↓-∴2t ↓ ? 本题在于灵活应用管强制湍流表面传热系数经验关联式:0.80.023Re Pr n u N =,即物性一定时,0.80.2/u d α∝。 根据连续性方程,流量不变时,24V d u π ==常数,所以管径变化,管流速也发生变化。管间用饱和水蒸气加热,热阻小, 可以忽略不计,总热阻近似等于管传热热阻,即K α≈ 6、对下述几组换热介质,通常在列管式换热器中K 值从大到小正确的排列顺序应是( )。 A 、②>④>③>①; B 、③>④>②>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③>④>①; 冷流体 热流体 ① 水 气 体 ②水沸腾 水蒸气冷凝 ③ 水 水 ④ 水 轻油 答案:D 7、为了在某固定空间造成充分的自然对流,有下面两种说法: ①加热器应置于该空间的上部;②冷凝器应置于该空间的下部; 正确的结论应该是( )。 A 、这两种说法都对; C 、第一种说法对,第二种说法错; B 、这两种说法都不对; D 、第二种说法对,第一种说法错; 答案:B

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第I 篇 习题解答 第一章 绪论 简要概述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零星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和内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目前有关环境学科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方法。图1-1是环境学科的分科体系。 图1-1 环境学科体系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图1-2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环境工程学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 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 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工程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废物资源化技术 环境学科体系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

化工原理传热练习题(DOC)

传热 概念: 1、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 2、如何测定及如何提高对流传热的总传热系数K 4、如何强化传热 计算公式 (1)热量衡算(有相变、无相变)K的计算、平均温度差、总传热速率方程、传热面积的计算(判别是否合用)(例4-8) (2)流体在圆形管内作强制湍流流动时α计算式(公式、条件),粘度μ对α的影响。(3)实验测K (例4-9) (4)换热器操作型问题(求流体出口温度,例4-10) 二实验题(10) 1.利用过热蒸汽进行传热实验的过程中,若运行一段时间后,传热膜系数下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2.蒸汽冷凝传热时,为什么要排放不凝性气体?内管壁温接近于哪一侧流体的温度? 3.为了提高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应提高空气侧,还是水侧的 和S?为什么? 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流动方向有几种,当选择流向时应如何考虑? 4.阐述液体沸腾曲线的基本形状,一般沸腾应处于什么状态才能达到较好的换热效果? 1、(4分)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的流动方向有:逆流,并流,折流和错流。(1分) 当采用逆流时,在传热量和总换热系数一定的情况下,换热器的传热面积较小,另外,采用逆流还可以节省加热介质或冷却介质的用量。通常,换热器尽可能采用逆流操作。(1分)当某些特殊工艺要求时,对流体的温度有所限制,如冷流体被加热时不能超过某一温度,或热流体被冷却时不能低于某一温度时,可采用并流。(1分)采用折流或错流时,主要是为了满足换热器的结构要求,或提高总传热系数。(1分) 2、(6分)液体沸腾曲线主要包括自然对流、泡状沸腾和膜状沸腾。(3分) 一般沸腾应处于泡状沸腾状态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此时传热系数和热通量都较大。 (3分)5.灰体的定义及特点 6、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要求既可以测量总传热系数,又可同时测量对流传热系数,标注仪表、 仪器名称。并简要说明试验步骤,需要测量那些参数。? 三计算题(60分) 3 (20分)在一列管式换热器内用水冷却苯。苯走管程,流量为 1.5kg/s,由80o C 被冷却至30o C。冷却水在壳程内呈湍流流动,且与苯逆流流动,其进口温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4章传热习题解答

习 题 1. 如附图所示。某工业炉的炉壁由耐火砖λ1=1.3W/(m·K )、绝热层λ2=0.18W/(m·K )及普通砖λ3=0.93W/(m·K )三层组成。炉膛壁内壁温度1100o C ,普通砖层厚12cm ,其外表面温度为50 o C 。通过炉壁的热损失为1200W/m 2,绝热材料的耐热温度为900 o C 。求耐火砖层的最小厚度及此时绝热层厚度。 设各层间接触良好,接触热阻可以忽略。 已知:λ1=1.3W/m·K ,λ2=0.18W/m·K ,λ3=0.93W/m·K ,T 1=1100 o C ,T 2=900 o C ,T 4 =50o C ,3δ=12cm ,q =1200W/m 2,Rc =0 求: 1δ=?2δ=? 解: ∵δ λ T q ?= ∴1δ=m q T T 22.01200 900 11003.1211 =-?=-λ 又∵3 3 224 23 4 33 2 3 22 λδλδδλδλ+-= -=-=T T T T T T q ∴ W K m q T T /579.093 .012.01200509002334222?=--=--=λδλδ 得:∴m 10.018.0579.0579.022=?==λδ 习题1附图 习题2附图 2. 如附图所示。为测量炉壁内壁的温度,在炉外壁及距外壁1/3厚度处设置热电偶,测得t 2=300 o C ,t 3=50 o C 。求内壁温度t 1。设炉壁由单层均质材料组成。 已知:T 2=300o C ,T 3=50o C

求: T 1=? 解: ∵δ λ δ λ 3 13 23 T T T T q -=-= ∴T 1-T 3=3(T 2-T 3) T 1=2(T 2-T 3)+T 3=3×(300-50)+50=800 o C 3. 直径为?60×3mm 的钢管用30mm 厚的软木包扎,其外又用100mm 厚的保温灰包扎,以作为绝热层。现测得钢管外壁面温度为–110o C ,绝热层外表面温度10o C 。已知软木和保 温灰的导热系数分别为0.043和0.07 W/(m·o C ),试求每米管长的冷量损失量。 解:圆筒壁的导热速率方程为 ()2 3212131ln 1ln 12r r r r t t L Q λλπ+-= 其中 r 1=30mm ,r 2=60mm ,r 3=160mm 所以 ()2560 160 ln 07.013060ln 043.01101002-=+--=πL Q W/m 负号表示由外界向系统内传热,即为冷量损失量。 4. 蒸汽管道外包扎有两层导热系数不同而厚度相同的绝热层,设外层的平均直径为内层的两倍。其导热系数也为内层的两倍。若将二层材料互换位置,假定其它条件不变,试问每米管长的热损失将改变多少?说明在本题情况下,哪一种材料包扎在内层较为合适? 解:设外层平均直径为d m,2,内层平均直径为d m,1,则 d m,2= 2d m,1 且 λ2=2λ1 由导热速率方程知 1 111112 2114522λππλπλλλb L d t L d b L d b t S b S b t Q m m m m m ???= + ?= + ?= 两层互换位置后 1 1111122λππλπλb L d t L d b L d b t Q m m m ??= + ?= ' 所以 25.14 5 =='='q q Q Q

最新环境工程原理试题库(1)

《环境工程原理》试题库 试题一 二:填空题(18分) 1、某设备上,真空度的读数为80mmHg ,其绝压=__8.7 02mH , ___pa 41053.8?_______Pa. 该地区的大气压为720mmHg 。 2、常温下水的密度为10003m Kg ,粘度为1cp ,在mm d 100=内的管内以53 10310.11000.3.1.0?===-μρdu R e s m 3 速度流动,其流动类型为 _湍流___。 3、流体在管内作湍流流动时,从中心到壁可以_层流、过渡流和湍流__. 4、气体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增加__,水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降低_。 5、水在管路中流动时,常用流速范围为__3-8__s m ,低压气体在管路中流动时,常用流速范围为___8-15___s m 。 6、离心泵与往复泵的启动与调节的不同之处是:离心泵_启动前应灌满液体,关出口阀门、用调节阀调节流量____. .往复泵_启动前不需灌液,开旁路阀、用旁路阀来调节流量的. 7、在非均相物糸中,处于_分散___状态的物质,称为分散物质,处于 _连续__状态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8、间竭过滤操作包括__过滤、洗涤、卸渣、清洗滤布、重整。。 9、传热的基本方式为____热传导、对流传热、热辐射。 10、工业上的换热方法有__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热管。 11、α称为_对流传热膜糸数_,其物理意义为当流体与壁面温度差为1K 时,通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热量的多少。提高管内α值的有效方法增加流程。 提高管外α值的有效方法_加拆流挡板。 12、蒸汽冷凝有二种方式,即__滴状冷凝和膜状冷凝。其中, 由于滴状冷凝 成小液滴沿壁面直接落下__,其传热效果好。 试题二 一:填充题(20分) 1、牛顿粘性定律_dy dw .μτ=_,粘度在SI 制中的单位是2.m s N _。 2、常用测定流量的流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转子流量计。 3、在流动糸统中,若截面上流体的流速、压强、密度等仅随_位置_而变,不随_时间_而变,称为稳定流动。若以上各量既随_时间__而变,又随__位置__而变,称为不稳定流动。 4、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a ,其当量直径为__a 33_。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4章传热习题解答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4章传热习题解答

习 题 1. 如附图所示。某工业炉的炉壁由耐火砖λ1=1.3W/(m·K )、绝热层λ2=0.18W/(m·K )及普通砖λ3=0.93W/(m·K )三层组成。炉膛壁内壁温度1100o C ,普通砖层厚12cm ,其外表面温度为50 o C 。通过炉壁的热损失为1200W/m 2,绝热材料的耐热温度为900 o C 。求耐火砖层的最小厚度及此时绝热层厚度。 设各层间接触良好,接触热阻可以忽略。 已知:λ1=1.3W/m·K ,λ2=0.18W/m·K , λ3=0.93W/m·K ,T 1=1100 o C ,T 2=900 o C ,T 4=50o C ,3 δ=12cm ,q = 1200W/m 2,Rc =0 求: 1 δ=?2 δ=? 解: ∵δλT q ?= ∴1 δ=m q T T 22.01200 900 11003.12 1 1 =-? =- λ 又∵3 3 224 23 4 33 2 3 22 λδλδδλδλ+-= -=-=T T T T T T q ∴W K m q T T /579.093 .012 .0120050900233422 2?=--=--= λδλ δ 得:∴m 10.018.0579.0579.022 =?==λδ

习 题1附图 习题2附图 2. 如附图所示。为测量炉壁内壁的温度,在炉外壁及距外壁1/3厚度处设置热电偶,测得t 2=300 o C ,t 3=50 o C 。求内壁温度t 1。设炉壁由单层均质材料组成。 已知:T 2=300o C ,T 3=50o C 求: T 1=? 解: ∵δ λ δλ3 13 2 3 T T T T q -=-= ∴T 1-T 3=3(T 2-T 3) T 1=2(T 2-T 3)+T 3=3×(300-50)+50=800 o C

环境工程原理习题集060813-完整答案

第八章 吸收 8.1在30℃,常压条件下,用吸收塔清水逆流吸收空气-SO 2混合气体中的SO 2,已知气-液相平衡关系式为47.87y x * =,入塔混合气中 SO 2摩尔分数为0.05, 出塔混合气SO 2摩尔分数为0.002,出塔吸收液中每100 g 含有SO 2 0.356 g ,试分别计算塔顶和塔底处的传质推动力,用y ?、x ?、p ?、c ?表示。 解:(1)塔顶 出塔SO 2的摩尔分数为20.002y =,入塔吸收液中SO 2的摩尔分数为20x = 所以与出塔气相平衡的吸收液摩尔分数为*520.002/47.87 4.1710x -==? 与入塔吸收液平衡的气相摩尔分数为20y *= 所以*55222 4.17100 4.1710x x x --?=-=?-=? *2220.00200.002y y y ?=-=-= 22101.325101.3250.0020.2026p y ?=??=?=kPa 忽略吸收液中溶解的SO 2,则摩尔浓度可计算为1000/1855.6c ==mol/L 52255.655.6 4.17100.00232c x -?=??=??=mol/L (2)塔底 入塔SO 2的摩尔分数为10.05y =,出塔吸收液中SO 2的摩尔分数为 10.356/64 0.001100/18 x = = 所以与入塔气相平衡的吸收液摩尔分数为*10.05/47.870.0010444x == 与出塔吸收液平衡的气相摩尔分数为1147.8747.870.0010.04787y x *==?= 所以*51110.00104440.001 4.4410x x x -?=-=-=? *1110.050.047870.00213y y y ?=-=-= 11101.325101.3250.002130.2158p y ?=??=?=kPa 51155.655.6 4.44100.00247c x -?=??=??=mol/L 8.2吸收塔内某截面处气相组成为0.05y =,液相组成为0.01x =,两相的平衡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 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 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1.7《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任务是什么?解: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系统、深入地阐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即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包括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和资源化工程、物理性污染(热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振动)控制工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工程、生态修复与构建工程以及其它污染控制工程中涉及到的具有共性的工程学基础、基本过程和现象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的基本原理,为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2.1某室内空气中03的浓度是0.08 X10-6(体积分数),求: (1)在1.013 X05Pa、25C下,用口g/n3表示该浓度; (2)在大气压力为0.83 X05Pa和15C下,0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解:理想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摩尔分数值相等

化工原理传热试题

一填空 (1) 在传热实验中用饱和水蒸汽加热空气,总传热系数K接近于侧的对流传热系数,而壁温接近于侧流体的温度值。 (2) 热传导的基本定律是。间壁换热器中总传热系数K的数值接近于热阻(大、小)一侧的α值。间壁换热器管壁温度t W接近于α值(大、小)一侧的流体温度。由多层等厚平壁构成的导热壁面中,所用材料的导热系数愈小,则该壁面的热阻愈(大、小),其两侧的温差愈(大、小)。 (3)由多层等厚平壁构成的导热壁面中,所用材料的导热系数愈大,则该壁面的热阻愈,其两侧的温差愈。 (4)在无相变的对流传热过程中,热阻主要集中在,减少热阻的最有效措施是。 (5) 消除列管式换热器温差应力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在壳体上加、或;翅片管换热器安装翅片的目的是。 (6) 厚度不同的三种材料构成三层平壁,各层接触良好,已知b1>b2>b3,导热系数λ1<λ2<λ3,在稳定传热过程中,各层的热阻,各层导热速率。 (7) 物体辐射能力的大小与成正比,还与成正比。 (8) 写出三种循环型蒸发器的名称、、。 (9) 在大容积沸腾时液体沸腾曲线包括、和三个阶段。实际操作应控制在。在这一阶段内,传热系数随着温度差的增加而。 (10) 传热的基本方式有、和三种。热传导的基本定律是其表达式为??????。 (11) 水在管内作湍流流动,若使流速提高到原来的2倍,则其对流传热系数约为原来的____倍;管径改为原来的1/2而流量相同,则其对流传热系数约为原来的倍。(设条件改变后仍在湍流范围) (12) 导热系数的单位为,对流传热系数的单位为,总传热系数的单位为。 二、选择 1 已知当温度为T时,耐火砖的辐射能力大于铝板的辐射能力,则铝的黑度__耐火砖的黑度。 A 大于 B 等于 C 不能确定 D 小于 2 某一套管换热器,管间用饱和水蒸气加热管内空气(空气在管内作湍流流动),使空气温度由20℃升至80℃,现需空气流量增加为原来的2倍,若要保持空气进出口温度不变,则此时的传热温差应为原来的倍。 A 1.149 B 1.74 C 2 D 不定 3 一定流量的液体在一φ25×2.5mm的直管内作湍流流动,其对流传热系数αi=1000W/m2·℃;如流量与物性都不变,改用一φ19×2mm的直管,则其α将变为。 A 1259 B 1496 C 1585 D 1678 4 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中普兰特准数是表示的准数。 A 对流传热 B 流动状态 C 物性影响 D 自然对流影响 5 在蒸气—空气间壁换热过程中,为强化传热,下列方案中的______在工程上可行。 A 提高蒸气流速 B 提高空气流速 C 采用过热蒸气以提高蒸气温度 D 在蒸气一侧管壁加装翅片,增加冷凝面积

环境工程原理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球形颗粒在静止流体中作重力沉降,经历________和_______两个阶段。沉降速度是指_______阶段,颗粒相对于流体的运动速度。 2、在流动系统中,水连续地从粗圆管流入细圆管,粗管内径为细管的2倍。则细管内水的流速为粗管内流速的___ ____倍。 3、某室内空气中O 的浓度是0.08×10-6(体积分数),在1.013×105Pa、25℃下, 3 该浓度可表示为 __ _ __ μg/m3。 4、若某气体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值很大,说明该气体为_____气体。在吸收操作中__压力和_____温度可提高气体的溶解度,有利于吸收。 5、长方形的长为2a,宽为 a,其当量直径为__________。 6、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和密度等物理量只是___ ___的函数,而不随_ ____变化,该系统称为稳态系统。 7、传热的基本方式有、和辐射三种,传热可以以其中一种方式进行,也可以同时以两种或三种方式进行。 8反映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主要指标有 和。 9、边界层的形成是流体具有__ ___的结果。 10、在深层过滤中,流体的悬浮颗粒随流体进入滤料层进而被滤料捕获,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行为:__ ___、附着行为、__ ___。11、常用吸附剂的主要特性有:(1)__ ___;(2)__ ___;

(3)稳定性好;(4)适当的物理特性;(5)价廉易得。 12、所谓气膜控制,即吸收总阻力集中在______一侧,而______一侧阻力可忽略;如果说吸收质气体是属于难溶气体,则此吸收过程是________控制。 13、在流动系统中,水连续地从粗圆管流入细圆管,粗管内径为细管的2倍。则细管内水的流速为粗管内流速的___ ____倍。 14、传热的基本方式有、和辐射三种,传热可以以其中一种方式进行,也可以同时以两种或三种方式进行。 15、在间壁式换热器中,间壁两边流体都变温时,两流体的流动方向 有、逆流、错流、 __ ______四种。 16、长方形的长为2a,宽为 a,其当量直径为__________。 17、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和密度等物理量只是___ ___的函数,而不随_ ____变化,该系统称为稳态系统。 18、某化工厂,用河水在一间壁式换热器内冷凝有机蒸汽,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发现换热器的传热效果明显下降,分析主要原因 是。 19、反映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主要指标有 和。 20、在深层过滤中,流体的悬浮颗粒随流体进入滤料层进而被滤料捕获,该 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行为:__ ___、附着行为、__ ___。 21、用二种厚度相同的材料保温时,往往把_____________ 的材料包在内层, 以达到好的保温效果。

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全部课后答案

第I篇习题解答 第一章绪论 1.1简要概述环境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学科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突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酝酿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从零星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与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环境学科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其研究围和涵不断扩展,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各个学科间又互相交叉和渗透,因此目前有关环境学科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方法。图1-1是环境学科的分科体系。 图1-1 环境学科体系 1.2 简要阐述环境工程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学科体系。 解:环境工程学作为环境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任务是利用环境学科以及工程学的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理论、技术、措施和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1-2是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环境工程学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及原理 生态修复与构建技术及原理 清洁生产理论及技术原理 环境规划管理与环境系统工程 环境工程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土壤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 废物资源化技术 环境学科体系 环境科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生态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

图1-2 环境工程学的学科体系 1.3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方法主要有:沉淀、离心分离、气浮、过滤(砂滤等)、过滤(筛网过滤)、反渗透、膜分离、蒸发浓缩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重力沉降作用、离心沉降作用、浮力作用、物理阻截作用、物理阻截作用、渗透压、物理截留等、水与污染物的蒸发性差异。 1.4 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去除有哪些可能的技术,它们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解:去除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主要技术有: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氧化法、生物法、燃烧法等。 上述方法对应的技术原理分别为: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界面吸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生物降解作用、燃烧反应。 1.5 简述土壤污染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 解:土壤污染的危害及其作用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雨水淋溶作用,可能导致地下水和周围地表水体的污染;②污染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物等形式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人或动物所吸入;③通过植物吸收而进入食物链,对食物链上的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等。 1.6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 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完整版化工原理试题库答案2

、选择题 1 ?当流体在密闭管路中稳定流动时,通过管路任意两截面不变的物理量是( A ) A. 质量流量 B.体积流量 2. 孔板流量计是(C )。 A. 变压差流量计,垂直安装。 C.变压差流量计,水平安装。 3. 下列几种流体输送机械中,宜采 用改变出口阀门的开度调节流量的是( C ) A .齿轮泵 B.旋涡泵 C.离心泵 D.往复泵 4. 下列操作中,容易使离心泵产生气蚀现象的是( B )o A .增加离心泵的排液高度。 B.增加离心泵的吸液高度。 C.启动前,泵内没有充满被输送的液体。 D.启动前,没有关闭岀口阀门。 5?水在规格为 ①38 x 2.5mm 勺圆管中以0.1m/s 的流速流动,已知水的粘度为 1mPa-s 则其流动的型态为 (C )o A. 层流 B.湍流 C.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流 D.既 不是层流也不是湍流 6?下列流体所具有的能量中,不属于流体流动的机械能的是( D )o A. 位能 B.动能 C.静压能 D.热能 7?在相同进、出口温度条件下,换热器采用( A )操作,其对数平均温度差最大。 A. 逆流 B.并流 C.错流 D.折流 &当离心泵输送液体密度增加时,离心泵的( C )也增大。 A .流量 B.扬程 C.轴功率 D.效率 9?下列换热器中,需要热补偿装置的是( A )o A ?固定板式换热器 B.浮头式换热器 C.U 型管换热器 D.填料函式换热器 10. 流体将热量传递给固体壁面或者由壁面将热量传递给流体的过程称为( D ) A. 热传导 B.对流 C.热辐射 D.对流传热 11. 流体在管内呈湍流流动时 _____ B ____ o A. R e > 2000 B. Re>4000 C. 2000

化工原理—传热复习题及答案

化工原理—传热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关于传热系数K,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传热过程中总传热系数K实际是个平均值; B、总传热系数K随着所取的传热面不同而异; C、总传热系数K可用来表示传热过程的强弱,与冷、热流体的物性无关; D、要提高K值,应从降低最大热阻着手; C 2、在确定换热介质的流程时,通常走管程的有(),走壳程的有()。 A、高压流体; B、蒸汽; C、易结垢的流体; D、腐蚀性流体; E、粘度大的流体; F、被冷却的流体; A、C、D; B、E、F 3、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有()。 A、产生对流的原因; B、流体的流动状况;

C、流体的物性; D、流体有无相变; E、壁面的几何因素; A、B、C、D、E 4、对下述几组换热介质,通常在列管式换热器中K值从大到小正确的排列顺序应是()。 A、②>④>③>①; B、③>④>②>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冷流体热流体 ①水气体 ②水沸腾水蒸气冷凝 ③水水 ④水轻油 D 5、下述各种情况下对流传热系数由大到小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①空气流速为30m/S时的a;②水的流速为1.5m/s时的a;

③蒸汽滴状冷凝时的a;④水沸腾时的a; C 6、传热过程中当两侧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都较大时,影响传热过程的将是()。 A、管避热阻; B、污垢热阻; C、管内对流传热热阻; D、管外对流传热热阻; B 7、关于辐射传热,下述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除真空和大多数固体外,热射线可完全透过; B、热辐射和光辐射的本质完全相同,不同的仅仅是波长的范围; C、热射线和可见光一样,都服从折射定律; D、物体的温度不变,其发射的辐射能也不变; A 8、冷热水通过间壁换热器换热,热水进口温度为90?C,出口温度为50?C,冷水进口温度为15?C,出口温度为53?C,冷热水的流量相同,且假定冷热水的物性为相同,则热损失占传热量的()。 A、5%; B、6%; C、7%; D、8%;

环境工程原理习题集(期末必备)

环境工程习题集 复习题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液体在两截面间的管道内流动时, 其流动方向是()。 A从位能大的截面流向位能小的截面; B从静压能大的截面流向静压能小的截面; C从动能大的截面流向动能小的截面; D从总能量大的截面流向总能量小的截面。 2. 水以2m/s的流速在Φ35mm×2.5mm的钢管中流动,水的粘度为1×10-3Pa﹒s,密度为1×103kg/m3,其流动类型为() A 层流 B 湍流 C 无法确定 3.将管路上的阀门开大时,其阻力系数()。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4.关于传热糸数K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 A传热过程中总传热糸数K实际上是个平均值; B总传热糸数K随着所取的传热面不同而异; C总传热糸数K可用来表示传热过程的强弱,与冷热流体的物性无关; D要提高K值,应从降低最大热阻着手; 5.在稳定变温传热中,流体的流向选择()时传热平均温度差较大。 A并流 B逆流 6.黑体的辐射能力与其表面温度的()成正比。 A平方 B三次方 C 四次方 D平方根 7.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过滤速率与过滤面积成正比; B 过滤速率与过滤面积的平方成正比; C 过滤速率与滤布阻力成反比; D 过滤速率与操作压差的平方成正比 8.介质阻力系数ζ=24/Re的适用范围是()。 A圆柱形微粒; B球形微粒; C方形微粒; D 层流区; E过渡区; F湍流区 9.旋流分离器是利用离心力分离()。 A气液混合物的设备; B液固混合物的设备; C液液混合物的设备; D气固混合物的设备;

10.下列不属于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是( ) A 气液相之间有一固定的界面,且界面处气液两相两项达到平衡; B 相界面两侧各有一层停滞膜,膜内的传质方式为涡流扩散; C 传质阻力集中在停滞膜内,膜外不存在传质阻力。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在流动糸统中,若截面上流体的流速、压强、密度等仅随_________而变,不随__________而变,称为稳定流动。 2.边界层的形成是流体具有_________结果。 3.对流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___是强化对流传热的重要途径。 4.过滤操作实际上是滤液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_ 的流动过程, 过滤速率是指___________。 5.完成下列方程,并指出吸收糸数的单位。 )(-=Ai L A C k N L k 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A G A p K N G K 的单位_______________。 二、 判断题(每小题1分, 共8分) 1.流体流动的类型有:滞流、湍流和过渡流。( ) 2.多层平壁稳定导热时,如果某层壁面导热糸数小,则该层的导热热阻大,推动力小。( ) 3.静压能与动能、位能统称为机械能,且在流体流动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变。( ) 4.在同一种流体中,不可能同时发生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 ) 5.黑体、镜体和灰体都是理想化的物体,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 6.水化半径越大的离子越易被交换。( ) 7.离心机是利用设备本身旋转产生离心力来分离非均相混合物的机械。( ) 8.吸收分离不属于传质分离。( ) 三、 问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换热器的设计中为何常常采用逆流操作? 2.何谓重力沉降?何谓重力沉降速度? 五、计算题(1小题16分,2、3小题各12分,共4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