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女性更年期自汗盗汗的症状表现
女性更年期自汗盗汗的现象比较的多见,通常会表现出潮热,伴有心慌、心悸、出大汗的现象,而且精神警长,焦虑、抑郁以及疲劳,这些都是常表现的症状。
★一、潮热
潮热是更年期女性经常遭遇的症状。
在无任何诱因下,热感从胸部向面部和双上肢迅速蔓延,有时伴有心慌、出汗。
还有的病人以夜间潮热为主,常常是半夜醒来,浑身大汗,潮热和夜汗,发生的原因都是雌激素缺乏,导致血管收缩舒张运动处于无政府状态。
★二、心悸
也就是心慌,也是更年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更年期妇女说
这种感觉简直就像做贼心虚,很不是滋味儿。
当外界有突然响动,有时动静并不大,自己却感到一阵心慌,心脏突突突地跳个不停,需要好大一段时间才能渐渐平静下来。
★三、精神
★神经症状表现异常。
如焦虑、抑郁、烦躁、易怒、易哭、疲乏、皮肤蚁走感等,总觉得成群的蚂蚁在皮肤上、头发里爬来爬去,很难受,经皮肤科检查却并无异常发现。
自汗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自汗是指在无外在刺激和体内疾病的情况下,出现大量的无汗或少汗,或是在正常情况下出现异常多汗的症状。
自汗通常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不适,对生活、工作和社交都有不良影响。
下面将对自汗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自汗的症状:1. 偏汗:自汗通常表现为下半身大汗或是仅在某些部位如掌心、脚底、腋窝等出现过多汗液。
2. 持久性汗液:自汗持续时间长,不易停止,即便在很冷的环境下也难以控制汗水的分泌。
3. 夜间多汗:患者在夜间睡觉时会出现大量汗液,甚至要更换床单和衣物。
4. 汗液过多或过少:有些患者汗液会大量分泌,而其他患者可能会出现特定区域少汗或不汗的情况。
5. 汗液味道异常:自汗的汗液可能会产生特殊的气味,这往往让患者感到尴尬和困扰。
自汗的治疗方法:1. 病因治疗:对于引起自汗的具体疾病,如内分泌失调、神经系统疾病等,应首先治疗其基本病因,以期达到自汗的治愈。
2. 药物治疗:对于无法确定病因或无法治愈的自汗,可以尝试使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汗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以及调节自律神经的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抗抑郁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汗腺的分泌功能和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减少自汗的发生。
3.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自汗通常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改善症状。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其中,中药汤剂可以根据个体情况来调配,比如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湿热内蕴型的自汗;针灸和推拿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来减少自汗的发生。
4. 生活调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一些调理方法来缓解自汗。
首先,注意保持室内干燥通风,避免潮湿环境刺激汗腺。
其次,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避免饮酒和咖啡因的摄入,以免刺激汗液的分泌。
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每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可以减少自汗引起的气味问题。
5. 心理疏导:自汗对患者的心理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焦虑、自卑等。
因此,患者应该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学会放松身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自汗、盜汗
∙不因天暑、衣厚、勞作而白晝時時汗出者,動輒益甚,稱為自汗。
寐中出汗,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亦稱寢汗。
∙自汗,盜汗應著重與脫汗、戰汗相鑒別。
脫汗發生於疾病危重之時,大汗淋漓,肢厥脈微;戰汗發生於熱病過程中,先戰慄,後
汗出,為正邪交爭之象。
∙自汗,盜汗以屬虛者居多,自汗多由氣虛不固,盜汗多因陰虛內熱。
由邪熱鬱蒸所致者,則屬實證。
∙益氣固表、調和營衛、滋陰降火,清化濕熱是治療的主要治法,可在辨證方藥的基礎上酌加固澀斂汗之品,以提高療效。
自汗,盜汗
自汗,盜汗辨證論治簡表
重點思考:
1.試述自汗、盜汗的臨床特點。
其與脫汗、戰汗有那些不同?
2.試述引起自汗、盜汗的主要病因病機。
3.治療自汗、盜汗有那些治法?用藥上有何特點?。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来源:杏林明师学社作者:杏林明师编辑部夏季,出汗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
正常的汗出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如果汗出过多,不论天冷天热、白天晚上,动不动就一身汗,那就不正常了。
正巧有朋友问,中医有没有可以治疗汗多的方法。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中医对出汗的看法,以及治疗汗多的思路。
另外,张教授还有一张代茶饮的方子,送给大家,一般汗多的朋友,在家用开水泡着喝就行,省得来回往医院跑了。
01白天晚上都出汗,一活动汗更多在张教授的门诊里,有很多受汗多困扰的患者。
杨大姐就是其中一位。
她这2年来出汗量明显比之前增加,只要稍微活动下,全身就往外冒汗,晚上比白天还严重。
而且很怕风怕冷,出门在外,总要比别人穿得厚。
我们来看当时的记录——临床医案杨某某,女,54岁。
【主诉】汗出增多2年。
【病史】患者自诉近2年以来,全身汗多,以夜间为重,动则加剧,平素恶风畏寒,神疲乏力,肢体困重不适;自觉排便不爽,大便溏稀,饮食稍有不慎则腹泻,夜尿2-3次。
【刻下】患者形体偏胖,衣衫较厚,出汗量多,神情倦怠,肢体乏力,纳食一般,大便溏薄,舌淡胖苔厚腻,脉濡细。
——张景明教授临床验案——02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把出汗这件事给整明白了,并简要概括为7个字——阳加于阴谓之汗。
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张教授打了一个很通俗易懂的比方——这就好像我们在家里烧水一样,炉子下有火,火是阳;炉子里有水,水是阴。
火把水烧开了或烧到半开时,有水蒸气冒出来了,蒸汽到了锅盖上,形成了水珠,就好比我们的汗液。
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
在运动的时候、天热的时候,阳气蒸化津液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性出汗。
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卫气要先做检讨。
我们人体出多少汗,由体表的卫气来管控着。
阳是正常的,阴也是正常的,但是卫气虚了,固摄汗液的功能不正常了,汗液没人管,自由自在地想走就走,身体就会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地往外冒汗。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自汗、盗汗自汗、盗汗【概说】汗,为五液(汗、涕、泪、涎、唾)之一。
是人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为阳气蒸化津液,排出于体表而成。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指出了人体正常汗出的原因以及汗与津液的关系。
因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同源),血由心所主,故又称汗为心液。
一,概念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又作“汗证”。
特征:表现全身或局部非正常的出汗。
其汗出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炎热、衣被过暖、劳作急行、惊恐、情绪激动等)。
自汗一般是指不在睡着时的出汗,如昼日出汗不止,活动更甚者。
如《三因方》曰:“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自汗——汗出于清醒状态,动则益甚)盗汗指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又称为“寝汗”。
二者同是一个出汗的症状,故又统称为“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引起。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生理性汗出:健康人身体平时隐约微似汗出,肌肤润泽,是脏腑经络交相贯通,营卫调和,腐秽自去,废液自除的正常现象。
或因劳作急行,气候炎热,衣被过暖的汗出,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此汗出为散热于外,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或因饮食辛辣之物,以及大惊、大恐的一时汗出,或平素手足心轻微汗出,而无其它疾苦,亦属正常的汗出,不是病态。
二、沿革(一)对汗液的认识始见于《内经》1. 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有“汗为心液”之说。
《素问× 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有着密切关系,汗血同源,为心所主,故血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而汗出过多之人,也不可再伤其血。
病常自汗出的治疗原则病常自汗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患者身体长期或频繁出汗,甚至在正常情况下也会有自汗的现象。
病常自汗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诊断定位、辨证施治和调摄平衡三个方面。
首先,诊断定位是治疗病常自汗的关键。
医生需要通过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检和辅助检查等方式来确定病常自汗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病常自汗的病因包括肾气虚弱、脾胃虚寒、心血虚少等,不同的病因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其次,辨证施治是治疗病常自汗的关键。
中医将病常自汗分为虚证和实证两类,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的证候对症施治。
虚证主要表现为盗汗、自汗、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等,治疗时需要调补虚损、养阴清热;实证主要表现为热汗、汗出如雨、心悸口渴等,治疗时需要清热解毒、止汗固涩。
同时,根据具体的病因病机,还可以采用滋肾养阴、阳气固降、健脾开胃等中药或针灸、推拿等疗法,以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最后,调摄平衡是治疗病常自汗的重要手段。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心理等方面的平衡,来辅助治疗病常自汗。
患者应注意适当控制饮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劳过度;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等。
总之,病常自汗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诊断定位、辨证施治和调摄平衡三个方面。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体质等个体差异来制定。
中医治疗病常自汗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增强体质,提高自体免疫力,修复机体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病常自汗的目的。
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病常自汗属于辨证施治,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自汗怎么治疗有什么好方法自汗,是指不因劳累活动,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现。
怎么自己治疗自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自汗的治疗方法,希望对你有用!自汗的治疗方法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用法: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用法: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用法: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用法: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用法: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用法: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对精神紧张伴失眠等症者,可给镇静剂,如安定等。
心率加快者,可给心得安等。
什么是自汗自汗是指人体不因服用发汗药或剧烈活动、天气炎热、衣被过厚等因素而动辄自然汗出者。
现代医学中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等病证可见自汗,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形成是由于营卫不和、脾肺气虚、胃热炽盛等致卫气不固,津液外泄而出现自汗现象。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浅谈自汗及盗汗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摘要:正常出汗是人体新陈代的重要部分,但异常出汗则对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均有极为不良的影响。
对汗症的治疗还需从根本入手,以调和为主。
常见汗症分为自汗与盗汗,自汗除气虚外,还可因阳虚、血虚、湿阻导致。
盗汗除阴虚外,还会由阳虚导致。
无论自汗还是盗汗都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现对常见自汗以及盗汗的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归纳与阐述,以助于区分不同汗症已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自汗;盗汗;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引文《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素问热论篇》又言:“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所以正常出汗可以排出体内废物,驱除暑热之邪,从而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目的。
但过犹不及,异常或过度出汗则会导致人体的气血流失,使疾病入体。
目前临床中常见汗症是自汗和盗汗,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自汗是指不因天热衣厚等外界环境因素,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其汗质大多清稀,状似水。
而盗汗,简单来说,就是醒时不出,而寐时出汗的一种汗症,其汗质状如油。
并且因各人体质不同,发汗位置也不一样。
不同汗症的发病机理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就各异。
本文根据汗症发病机理的不同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并对常用治疗方法进行浅析。
1 自汗1.1 气虚自汗《证治要诀》中提到“其无病而常自汗出,与病后多汗,皆属表虚,卫气不固,荣血漏泄。
”十分恰当地说明了气虚自汗的发病机理。
气虚自汗主要责之心肺。
心在液为汗,肺合皮毛,主卫气。
因心肺气虚表卫不固,腠理开泄,并且卫气不能行其推动之职,气血运行不流畅,脏腑运行失去动力,代谢迟缓所以患者多表现为神色疲劳、倦怠无力、汗出恶风,面色发白,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治疗应以补气固表止汗为主。
曾凤等[1] 利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主要配方为党参、黄芪、防风、白术、桂枝、甘草等药材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气虚者加入人参、西洋参等以为补气之用。
体虚自汗吃什么好的快
文章导读
\n 如今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完善,很多人对于养生看得比较重。
当看中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医生说体虚两个字。
可能有很多人会觉得非常奇怪,自己的身体那么健康,为什么会出现体虚的症状呢?体虚自汗是什么?体虚自汗吃什么好的快呢?下面便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多出点汗对身体好,可以排毒。
中医说,天气热,出汗多是正常的,但是过犹不及,如果出汗过多或者是出汗异常,那么就需要提高警惕了,那可能是因为身体出了一些毛病了。
出汗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然而,出汗“过了头”或者在不该出汗的时候流汗不止,就要引起重视了。
出汗异常中医称“汗证”,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先兆或伴随症状,比如风湿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内分泌紊乱、植物神经失调等。
此外,罹患重病、手术后体质虚弱也可能导致出汗异常。
饮食保健
常用的补气的食物可选用小米、粳米、糯米、莜麦、扁豆、菜花、胡萝卜、香茹、豆腐、马铃薯、红薯、牛肉、兔肉、猪肚、鸡肉、鸡蛋、鲢鱼、鲨鱼、黄鱼、比目鱼等。
这些食物都有很好的健脾益气作用。
亦可选用补气药膳调养身体。
人参大枣粥。
“自汗”是什么病?或发热而汗自出的,称为“自汗”;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汗止的,称为“盗汗”;汗出而伴有畏寒、肢,“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此外,还可见于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出汗本身是一种调节体温、散热的一种方式,比如劳动、运动、情绪激动、紧张之后出汗都是很正常的,因此出汗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
中医认为出汗也是有他的道理的,比如《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比如胖一些的人汗液就会多一些,瘦一些的人出汗就会少一些,这都属于正常范畴。
出汗一定要分出来是生理性出汗还是病理性出汗,病理性出汗也就是多汗症的原因总体概括起来就是一种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
中医认为出汗是一种阴阳失调引起的.中医是怎样认为每个人出汗的情况:医学对于出汗是有分类规定的,有自汗、盗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等,最常见的还是自汗和盗汗。
所谓自汗就是无缘无故、不自主地出汗,一般都是在白天并不炎热也没有运动的环境下。
盗汗医学上认为就是在夜间睡着了时候出汗,而睡醒了后汗就止了。
当然其它还有很多出汗的情况都有分类。
自汗和盗汗有一部分在医学上是病理性的,是合并在某一些疾病上的。
有时是由于体内中枢神经紊乱有关.自汗和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一些高热性的疾病如发烧、肺炎、风湿热等疾病。
另外还有一些内分泌紊乱的原因也是有的,如更年期综合征,还有一些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如甲亢。
还有一些一般疾病的情况如糖尿病的低血糖状态或者冠心病疼痛缺氧状态。
其它还有药物引起的出汗如吃阿司匹林等。
因此自汗的原因还是很多的。
人都会出汗,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
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提示,应引起重视。
以下就是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对一些常见出汗现象的解释:自汗不是因为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称“自汗”。
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故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
人人都会出汗。
你知道吗,汗水是我们身体的“空调”。
一年四季,夏天出汗再正常不过了,汗液可以帮助我们降低体温,具有一定的排毒效果,有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经络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健康。
如果老憋着不出汗,最后就会造成人体代谢系统的紊乱。
出汗既然有这么多好处,是不是经常出汗就是好事呢?当然不是。
如果不是因为天气炎热、紧张等因素,无缘无故地出汗,就要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
自汗需要“补”出汗可以分为自汗、盗汗、头汗等。
自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出汗现象,从中医角度来看,自汗多因身体虚弱、气阴两亏,津液外泄导致。
所以,自汗的人常常伴有疲惫、乏力、气短、畏寒等症状。
气阴两亏是气虚和阴虚同时出现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如果出现自汗伴气阴两亏的症状,可以先进行检查,看看是不是患有某些慢性代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病等疾病,这些疾病都容易导致气阴两亏。
如果是单纯的身体虚弱,气阴两亏,则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主要原则是益气、生津、养阴。
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食补来达到益气生津养阴的效果。
常见的药材麦冬是养阴的上品,“久服轻身,不老不饥”。
中医认为,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肺、心经,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
此外,平时还可以多吃一些核桃、黑芝麻、枸杞子、山药、扁豆、大枣、蜂蜜等。
潮热之汗想想更年还有一种常见的出汗,是女性到了特定年龄之后的出汗——更年期潮热出汗。
更年期是每个女性都要经历的自然过程,并不是每个女性到了更年期都会出现潮热汗出等症状,而这些症状被称之为更年期综合征,不仅仅有潮热、潮红、出汗等情况,还伴随着月经变化,经血少或经期不规律等情况,有的女性还会心悸气短,烦躁易怒,眩晕失眠。
从西医角度来看,更年期症状的出现与雌激素减少密切相关。
更年期的出汗,是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的表现,这也是更年期综合征最突出的特征性症状。
这种潮热出汗一般从前胸开始,涌向头颈部,然后波及全身,少数妇女仅局限在头、颈和前胸。
自汗
多属于气虚不固,治疗上宜补虚敛汗。如果患者出现汗出恶风,动则加重,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
华,舌苔薄白等症状,中成药可以进用玉屏风口服液、贞芪扶正胶囊。汤药可以选用经验方:
黄 芪15g 白 术10g 防 风10g
麻黄根10g 浮小麦10g 生牡蛎20g
水煎服,每日2次。
饮食疗法可用瘦猪肉50g,浮小麦30g, 黑豆30g。 瘦猪肉洗净切块,加人浮小麦与黑豆煮熟,吃肉和豆,
喝汤,每日1剂,可以辅助治疗自汗。外治法:取郁金30g,五倍子9g,研成细末。取10g细末,用适量
蜂蜜凋成两块2分钱硬币大小药饼,置于双侧乳头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可治疗自汗。
平时自汗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勤洗澡,更换衣被,保持身体清洁,注意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古人说:“药
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有营养价值的食物,不宜吃生
冷瓜果及蔬菜还要适当节制房事。每天多饮水,维持体内正常液体量。
另外,风湿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也常出现自汗,治疗应针对原发病。这里讨论
的仅仅是单纯性自汗的治疗,切不可一概而论。必须诊断清楚,方可遣方用药。
盗汗多属于阴虚内热,治疗上宜滋阴降火。如果患者夜寐盗汗,手足心热, 心烦口干,舌红少苔。中成药
可用知柏地黄丸治疗。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知 母10g 黄 柏10g 银柴胡10g 白 薇10g
浮小麦10g 麻黄根10g 生地黄15g 当 归10g
竹 叶9g
水煎服,每日2次。
中医学认为,汗为心之液。若病人出汗太多或自汗、盗汗的病程持续时间过久,将导致精气耗伤,出现精
神倦怠、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不思饮食、容易感冒、睡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的症状,损害人体的身心健康,
甚至诱发其他疾病。对儿童患者的影响尤其明显。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出汗过多会导致体内必需的微量元
素流失和电解质失衡,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常出虚汗的孩子,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智力发育迟缓。重型
盗汗病人,时间久了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治疗虚汗症,首先应找出导致虚汗的原因,如果是因疾病引起,应在止汗的同时积极治疗疾病;如果是病
后体虚,则应在止汗的同时加强调养,适量活动,以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对于原因不明的虚汗,最好请
医生帮助找到原因。
由于虚汗症由来已久,我国民间总结出了大量药食两用的止汗方。如用太子参8-10克,红枣6颗,加一大
碗水煮开后小火煎10分钟,稍微当茶喝,每天一次;桃未成熟的干果名碧桃干,有止盗汗、虚汗的功效。
药物方面,据了解,目前用于治疗虚汗症的药物尚不多,其中以广州奇星药业生产的“虚汗停颗粒”较为有
名。该药以宋代著名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的“牡蛎散”为基础,经对原处方进行调整和改进,运用
现代制药技术和先进生产工艺精制而成。根据中医“虚则补之”的法则,精选煅牡蛎、黄芪、浮小麦、糯稻
根、大枣等诸味药材科学组方和配伍,达到益气养阴、固表止汗的目的,尤其对气虚或气阴两虚引起的自
汗、盗汗效果显著。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该药在止汗的同时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补钙、调节植物神经
的功能。
出汗本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具有调节体温,调整体液.排泄机体内废物的作用.出汗可以使皮肤表面保持
酸性,以防止一些细菌对人体的侵袭.特别是炎热的夏天,出汗还可以散热降温,减少中暑等症的发生.小儿由
于是纯阳之体,加之活泼好动,所以容易出汗,即使在入睡时也常微微出汗,这是正常生活的生理状态.若排除
了天气酷热,衣着过多,感冒发烧等情况,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或熟睡时,小儿全身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出汗较
多,则是病理状态了.中医任为,这种出汗都是因虚而起,故称为虚汗,出虚汗对小儿的影响与危害尤大,因为儿
童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所以出虚汗更容易导致肺气虚,脾气虚脾肺两虚.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出汗多会导致机
体微量元素流失和电解质失衡.常出虚汗的孩子不仅食欲下降,睡眠不稳,夜间啼哭,大便秘结,严重时还会导
致记忆力下降,智力发育迟缓,所以,家长对出虚汗的孩子应积极地调理,决不要掉以轻心.
冬冬白天,夜晚经常出汗,稍一活动就加重,这种情况为虚汗中的自汗.多因阳虚引起.自汗的宝宝常容易感冒,
身体疲倦,面色苍白或怕冷.此时治疗以益气固表止汗为大法.
辨识虚汗:
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具有调节人体体温的作用,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出汗可散热降温、减少中
暑。中医认为,汗是人体津液受阳气作用蒸发从毛孔排出的液体。生理性多汗见于炎热的天气、过高的室
温、过厚的衣褥或精神紧张等情况。如果出汗的方式或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能是某些疾病
的一种提示,应引起重视。以下是中医对一些常见的异常出汗现象所作的解释:
自汗:不因天气闷热、服用发汗药及其他刺激因素而经常出汗。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津液外泄所致,
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阳气虚损的症状。多见于患有佝偻病的孩子及甲亢患者。
虚汗:顾名思义,这种多汗乃因体虚所致,它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发生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多见于儿童,
有些儿童入睡后出汗不止,间或身体冰凉,这便是医学上所说的“出虚汗”。有些儿童因为身体虚弱、感冒
发烧或患肝炎等炎症使用大量抗生素(或其它药物)后,导致出虚汗。成人也会出虚汗,一些体质虚弱的
人在安静情况下,或无原因而全身或局部出汗,甚至大汗淋漓,这也是“虚汗”。某些患急慢性疾病者或产
后妇女体质特别虚弱,往往也会出虚汗。
盗汗:是中医学上的一个病证名,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出盗汗的人有的一入睡即盗
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汗量相差悬殊很大。其中,重型盗汗病人往往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
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等症状。中医学认为,自汗和盗汗都属于
虚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