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经典案例

金融经典案例

金融经典案例

【篇一:金融经典案例】

案例 1?战俘营里的货币二战期间?在纳粹的战俘集中营中流通着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香烟。当时的红十字会设法向战俘营提供了各种人道主义物品?如食物、衣服、香烟等。由于数量有限?这些物品只能根据某种平均主义的原则在战俘之间进行分配?而无法顾及到每个战俘的特定偏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偏好显然是会有所不同的?有人喜欢巧克力?有人喜欢奶酪?还有入则可能更想得到一包香烟。因此这种分配显然是缺乏效率的?战俘们有进行交换的需要。

但是即便在战俘营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物物交换也显得非常地不方便?因为它要求交易双方恰巧都想要对方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需求的双重巧合。为了使交换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需要有种充当交易媒介的商品?即货币。那么?在战俘营中?究竟哪一种物品适合做交易媒介呢?许多战俘营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香烟来扮演这角色。战俘们用香烟来进行计价和交易?如一根香肠值10 根香烟?一件衬衣值 80 根香烟?替别人洗一件衣服则可以换得两根香烟。有了这样一种记账单位和交易媒介之后?战俘之间的交换就方便多了。

香烟之所以会成为战俘营中流行的货币 ?是和它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它容易标准化?而且具有可分性?同时也不易变质。这些正是和作为货币的要求相一致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战俘都吸烟?但是?只要香烟成了一种通用的交易媒介?用它可以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吸不吸烟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愿意接受别人付给我们的钞票? 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对这些钞票本身有什么偏好?而仅仅是因为我们相信?当我们用它来买东西时?别人也愿意接受。

案例 2?个人支票存款为什么发展迟缓支票?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非现金支付工具?用于支取现金和转账。目前我国的各城市均建立了票据交换所?约有 20 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建立了票据清分机处理系统。但支票的使用在中国主要以单位为主?个人支票的社会认知度较低?还未成为人们的日常支付工具。

个人支票的全称为 quot;人民币个人活期支票 quot;?是由在银行开设个人支票储蓄专户的个人签发? 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它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其实质是一种以个人信誉为保证?并以支票为结算凭证的活期

储蓄存款业务。中国从 1986 年开始试行个人支票?广州?上海?深圳

等 7 个城市为试点城市。

主要是针对个体工商户。但由于需求原因?停顿了一段时间。20 世

纪 90 年代以后?一些城市开始继续推行?但总的来说?目前个人支票

效果不佳?使用量非常小。现阶段我国居民的个人消费主要以现金支

付为主?极少用到个人支票?许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个人支票存款为

何物。

为什么支票这种便捷的支付方式不能走入我国寻常百姓家呢也许有

人会认为?个人支票存款不普及的原因在于银行监管方面的限制?但

事实上?中国人民银行向来鼓励和支持个人使用支票存款? 认为这既

方便消费者个人消费?也利于人民银行对现金的管理和控制。1986

年 1 月 27 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曾联合下

发《关于推行个体经济户和个人使用支票结算的通知》。通知认为?由于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在其消费活动中有使用

支票结算的要求。为便利商品流通?减少现金使用?调节现金流通?简化清点和收付手续?并有利于聚集社会资金?扩大信贷资金来源?决定对个人结算进行改革。通知还设专门条款指示 quot;有条件的储蓄所

试办个人活期储蓄支票结算 quot;。1995 年公布的《票据法》规定

的申请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的条件也并不苛刻? quot;申请人必须使用

其本名?并提交证明其身份的合法证件 quot;? quot;应当有可靠的资信?并存入一定的资金 quot;? quot;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申请人必须

预留其本名的签名式样和印签 quot;。2003 年 9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户管理办法》。

这意味着个人可以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 个人可以签发支票了。

2005年 5 月 23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空头支票违规行为处罚制度。

这个严惩空头支票的规定?字里行间也表现出对发展个人支票的支持。那么是不是因为各商业银行对办理个人支票存款不热心呢商业银行

是追求利润的?如果一项业务有利可图?而且政策上也支持?它们是应该有积极性去办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

激烈?各银行曾经为了竞争招揽存款而使出浑身解数?如果个人支票

存款能够成为它们吸收存款的有效途径?它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据悉?

中国工商银行曾于 1989 年在浙江某地试办过个人支票业务?然而当

地居民宁愿用麻袋装现金也不肯使用支票。自 1996 年底开始?中国

银行在北京分行和建国门分理处进行个人支票业务的试点? 但效果也并不理想。如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从 1996 年底至 1998 年中总共只办

了不到 80 份个人支票账户?又因中途有清户?其所存个人支票账户不到 70 个。

但与其他业务相比?做个人支票业务既承担风险?利润又小?银行对此

缺乏积极性。银行在推行个人支票业务上态度不积极? 主要是对客户支票签名的真伪辨认和审核难度较大?有时同一个人几次签名不同?

容易发生差错和支付风险。因此银行把办理门槛定得很高?金额上有

限制?在有些地方不能使用等?需要最少 l 万元的存款?月收入 5000

元以上等条件。例如为了控制风险?深圳工行把个人支票的客户定位

在日均存款 5 万元以上? 也就是说优质客户才能开立个人支票账户。据深圳工行介绍?个人支票业务重新 quot;包装 quot;后至今只有约100 个客户开立了个人支票账户?完成交易额近 100 万元。

此外?我国居民对个人支票账户还缺乏了解?社会?政府和银行对个人

支票的宣传力度不够? 许多人都不了解个人支票的作用? 这也在一定

程度上制约了个人支票账户的发展。如广州?一天的支票使用量是

20 多万笔?个人支票使用量仅 100 张左右。

而且中国百姓支付习惯偏好现金?有些地方或个人愿意使用个人支票?但多数接收单位不敢接收?怀疑支票的真假?是不是空头支票等?都使

个人支票不受青睐。

案例 3?美国银行业的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变迁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各国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很少给以限制?商业银行可以经营多种

业务。美国也是实行混业经营的。但是?1929 年至 1933 年?资本主

义世界发生了一场空前的经济危机? 期间美国共有一万多家金融机构宣布破产?信用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当时?人们普遍认为?银行、

证券的混业经营是引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认定商业银行只适宜经

营短期的商业性贷款。为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对金融系统造成

更大范围的破坏?美国于 1933 年通过了《格拉斯斯帝格尔法》 ?将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严格分离。规定任何以吸收存款业务

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 不得同时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性资产业务?任何经营证券业务的银行即投资银行?不得经营吸收存款等商业

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不准经营代理证券发行、包销、零售、经纪等

业务?不得设立从事证券业务的分支机构。其后?美国政府又先后颁

布了《1934 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以及《1968 年威廉

斯法》等一系列法案。进一步加强了对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经营的

管制。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纷纷效仿。

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期?是美国金融业的逐步融合阶段。

随着金融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外资银行大举进入美国的金融市场?一些发达国家的所谓综合性商业银行以先进的技术手段、良好的经

营信誉、优质的金融服务以及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对美国金融市场

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为了保护本国银行业的利益?确保金融市场不出现大的动荡?美国政

府在 1980 年和 1982 年先后通过了《取消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

法案》和《高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案》等有关法律?放开了存款货币银行的利率上限?从法律上允许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适当融合。

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 美国金融业开始进入完全意义上的

混业经营时期。经过 80 年代金融改革?美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经济

基础逐步消失?分业经营的制度也已经不断被现实所突破。到 90 年

代初?国际金融业并购浪潮席卷全球。

这段时间的银行业的并购浪潮大大改变了国际银行业的整体格局?并

表现出不同于以往并购的一些新特点?一是银行业并购的规模、金额

不断扩大?二是跨行业合并成为新的热点?三是跨国界并购越来越多。在这种国标金融环境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于 1997 年初修改了

《银行持股公司法》中的个别条例?建立更有效率的银行兼并和开展

非银行业务的申请和审批程序? 取消了许多对银行从事非银行业务的限制?商业银行能够更加自由地从事财务和投资顾问活动、证券经纪

活动、证券私募发行以及一些其他非银行业务。更加至关重要的是?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扩大了银行持股公司附属机构可以承销和交易

证券的范围? 并大大减少了可能降低这些业务收益的限制。1999 年

11 月 12 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由美

国创立?而后被许多国家认可并效仿的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时代宣告终结。

在世界范围内? 混业经营呈现勃勃生机?世界商业银行进入了一个崭

新的历史时期。

杨长江?张波?王一富编著? 《金融学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4?p139-141 案例 4?中国光大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1997 年 1 月?中国光大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为一家规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这次股份制改造中?亚洲开发银行投资入股?从而使光大银行

成为我国目前惟一的有外资参股的商业银行。

作为股东?亚行非常关心光大银行的经营情况。为了使光大银行的经

营管理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亚行决定提供 60 万美元的技术援助?用

于中国光大银行的能力强化建设。光大银行的决策层对于亚行的这一举动非常重视。他们认为?虽然光大银行自 1992 年成立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资产规模和业务范围迅速扩大?但高速增长需要管理水平的日渐提高。只有及时进行调整与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因此?光大银行领导迅速作出决策?决定抓住这次机会?飞越一个更富有挑战性的新高峰 ?构建出光大银行的世纪管理框架。

为了配合亚行技援的顺利进行?光大银行相应拿出 60 万美元的配套资金?配备得力的人员?确保技援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亚行通过顾问筛选委员会的严格评估? 确定了由世界著名的会计公司普华国际会计公司和在商业银行运作方面富有经验的德国商业银行负责技术援助的具体实施。1997年 4 月 28 日? 亚行技术援助正式启动?来自世界各地的技援顾问汇集光大银行?从贷款管理、电脑和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国际业务以及操作和管理五大方面对光大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考察?提出了改进、完善的建议。顾问团的工作认真而严谨?列出了包含资产负债管理、国际结算、代理行网络、贸易融资、外汇风险等方面内容的材料需求清单? 根据光大银行提供的书面材料?确定了具体的访谈计划?与光大银行的专家们开始了一对一的对口访谈?并且在中方专家的配合下检查了各个领域的业务程序、制度、步骤以及相应的控制系统。为了深入了解信贷管理情况?技援顾问专程到上海分行?对上海分行的信贷业务状况、信贷工作方针政策、操作程序以及信贷人员状况进行了考察?并对贷款业务进行了抽样调查。经过细致深入的调查?顾问团写出了初期报告和中期报告?对各个领域提出了分阶段的改善建议和行动计划? 并且很快将报告送交光大银行各业务部门?听取他们的意见。

为了使这些意见能够与中国国情和光大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各部门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修改建议。根据这些反馈意见?技援顾问对初期报告和中期报告进行了修改?完成了最终报告。

在中期报告和最终报告中?技援顾问对光大银行的资本实力、组织构架和管理水平给予了积极评价? 认为光大银行在短短不到 6 年的时间内已经成长为一家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新兴商业银行?并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报告给出了目标报告体系的格式、内容?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样本?在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建设方面?报告提出了建立矩阵式结构、加强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在营业部的建设方面?报告中对大厅

的模式及各类指示牌、墙报、宣传册以及现金管理、监督工作程序

都作了详细的阐述。

根据技援协议?国际专家们还制定了一些业务手册和管理报告样本?

为光大银行的员工举办了贸易融资、项目融资、外汇风险管理和住

宅抵押贷款四个培训班? 并且为高级员工举办了一次境外培训。这些针对性很强的培训对提高光大银行高级员工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98 年 5 月?亚行技术援助顺利结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光大银行

始终对技援给予了密切配合?对技援报告十分重视。报告一完成?光

大银行就成立了由行长许斌挂帅的技援建议项目实施小组? 争取在三年的时间内将技援建议落到实处。目前?建议实施小组正在制定具体

的实施计划?相信随着技援建议的逐步落实? 光大银行的能力强化建

设一定能够得到有力的推动?从而使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2004 年 11 月 30 日《新闻晨报》案例 5?开放经济中的货币政策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英国陷入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从 1990 年第

三季度开始?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在连续下降四个季度后?1991 年第三

季度上升 0.2%?但全年经济出现了 2%的负增长。1992 年又连续出

现了 0.5%的负增长。在经济衰退阴影的笼罩下?工业生产萎靡不振?

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市场疲软?企业倒闭之风骤行?失业猛增。为

刺激经济?英格兰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仅1991 年一年中?英格兰银行先后 7 次下调利率?1991 年底?英国银行的基本利率已由上一

年的 15%下降到 10.5%。而邻近的德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

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1990 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

到5.1%?1990年最后两个季度和1991 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达6%。再加上德国自 1990 年 10月统一后?振兴东部经济成为政府的重要

任务。大量投入的东部资金加重了德国政府财政负担?导致国内通货

膨胀率的上升?德国政府相应提高了利率。

英德两国利率差距的拉大?导致英国资本大量外流?英镑贬值压力增大。当时?英镑从属于欧洲货币体系?该体系有着相应的汇率协调机制?即成员国之间的汇率只能在固定汇率的上下窄幅波动?这就使得

欧共体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对外实行浮动汇率?英镑因此与欧洲各国

的汇率保持固定。

面对严重经济萧条的英国?在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给的同时?又不得

不维持欧共体内的固定汇率。于是? 英格兰银行只能在外汇市场上动用外汇储备大量回购英镑?试图扭转英镑对欧洲货币(尤其是德国马克)的颓势?并大幅提高国内利率? 这样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扩张

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致使英国经济毫无起色?失业率居高不下。由此

可见?在固定汇率条件下?英国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其扩张性货

币政策被维持固定汇率的措施所抵消?从而无法刺激国内经济的复苏。英国在维持英镑与德国马克汇率的过程中?也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猛

烈攻击? 迫使英国政府在 1992 年 8 月 16 日宣布英镑贬值?以及英

镑退出固定汇率体系?英镑对马克自由浮动。英镑贬值?提高了英国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农产品、纺织品以及加工工业产品的出

口大幅增长?当年英国的外贸赤字减少几十亿美元?失业率下降?经济

出现复苏迹象。在浮动汇率条件下?英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扩张

性货币政策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效果。

案例 7?案例货币市场基金诞生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酝酿?在 2003

年初就已开始。2003 年 5 月和 7 月?南京商业银行分别联合了江苏

省内 11 家中小银行和省外 6 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了银行间债券市

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 项目的投资范围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合计管理的资金总额为 11.8 亿元。此项目被称作货币市场基金的雏形。当时?南京商业银行的人士就表示?此项目为推出真正货币市场

基金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当时的票据市场规模?有人预测?货币市场基金的容量就有几百亿。对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来说?谁抢先一步?谁就占据有利位置。

在 2003 年初?数家基金公司将已经成熟的货币市场基金的方案上报

给证监会?但是?由于银监会和证监会在政策协调上没有达成一致的

意见?导致货币市场基金出炉一推再推。

直到 2003 年 11 月?招商、华安、博时三家公司拿到第一批有关货

币市场基金的批文?并顺利发行了将近 150 亿元的货币市场基金。这

标志着?货币市场基金真正的进入了中国的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虽然在抢夺货币市场基金中暂时失利? 但他们也一直在积极推动管理层对自己松绑。2004 年 6 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一次会

议上明确表示?管理层正在酝酿和研究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方案 ? 允许商业银行进入基金公司。据说有数家商业银行的方案在

上报中。

2004 年 6 月 8 日《城市金融报》案例 8?案例中国银行业开办个人

黄金业务商业银行提供给个人投资者进行交易的黄金有纸黄金和

实黄金两种。

纸黄金交易过程中?银行与个人投资者之间不发生实金提取和交收的二次清算的交割行为?买卖交易记录只在个人预先开立的黄金存折账

户上体现?从而省却了黄金的运输、保管、检验、鉴定等部分步骤?因此其额外费用比实金买卖要少?即买入价与卖出价之间的差额要小于实金买卖的差价。

纸黄金交易除国家规定的税金和交易所规定的费用外?银行不再收取仓储费、保管费?但银行也不向储户支付存金利息。

中国银行是国内首家获批开办个人黄金业务的商业银行? 该行开办的黄金宝业务是商业银行首次推出的面向个人的黄金投资工具。

黄金宝实际上即是一种纸上交易工具。中国银行规定的个人黄金交易最低限量是 10 克。按目前的市价?投资者只要投资千元左右就可以炒黄金了。

与纸黄金相对应? 银行业还有实物黄金业务。

对于不习惯掌上交易的投资者?可以买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金。实黄金产品比较适合一些想藏金于家或欲将黄金作为馈赠礼品的市民。

实黄金产品银行还可以回购? 如果投资者要套取现金?可以到银行去出售实黄金产品。

在实黄金交易方面?此前招商银行、工行上海分行已分别推出了个人实物黄金买卖业务?中国银行不久也将推出一系列以奥运为主题的实黄金产品。

2004 年 12 月 19 日《北京日报》案例 9?美国共同基金美国现代的共同基金已经经历了 70 多年的发展历程?96 年末以 35390 亿美元的资产总额雄居全美第二大金融资产?占全世界共同基金资产总额的55?。

截止 96 年年末?美国有超过 6200 个共同基金?代表着广大的、多种类型的投资目标?从保守型到进攻型?投资于包罗万象的证券中?美国投资公司研究会根据基金的基本投资目标将共同基金大概分成 3 大类? 1、股票基金? ?1?进攻成长型基金寻求最大的资本成长?现实的收入不是重要的因素?而未来的资本所得才是主要目标?这种基金投资于非主流的股票?非热门股票?他们运用投资技术卷入巨大的风险?以期获得巨大的利润。

?2?成长型基金投资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公众公司的股票?但风险性比进攻成长型要小。

?3?成长和收入型基金寻求长期资本成长和现在的收入相结合?这种基金投资于股票的标准是价值的增长的和展示出良好的、连续的支付红利的记录。

?4?贵金属?黄金基金主要投资于与黄金和其他贵金属发生联系的股票。

?5?国际基金主要投资于美国以外的公司的股票。

?6? 全球性综合基金这种基金投资于全世界的股票?包括美国的公司。?7?收入股票基金寻求收入的高等级?主要投资于有良好的红利支付

记录的公司股票。

2、债券和收入基金? ?1?灵活组合基金允许基金管理者去预先处理

或对市场条件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去决定投资于股票、债券或货

币市场。

?2?余额基金通常在寻求保值投资者的资本? 支付现在的红利收入的

基础上实现资本的长期增值?他们的组合由债券、优先股和公众股混

合而成。

?3?收入混合基金寻求收入的高等级?这种基金主要投资于能产生现

实收入的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4?收入债券基金寻求高等级的现

实收入?这种基金投资于混合的企业和政府债券。

?5?美国政府收入债券基金投资于多样的政府债券?包括美国国库券、联邦政府担保抵押证券和其他政府票据。

?6? 全国政府抵押协会基金主要投资于全国政府抵押协会担保的抵

押证券。

?7?全球性债券基金这种基金投资于全世界的国家和企业债券?包括

美国在内。

?8?企业债券基金这种基金主要投资于企业债券?部分投资于国库券

或联邦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

?9?高回报债券基金寻求非常高的回报?但是相对于企业债券基金会

承担很大程度的风险?这种基金主要是投资于低信用等级的企业债券。?10?国家、市政债券长期基金寻求收入免缴税金?他们投资的债券发行者是州和市政府?为学校、高速公路、医院、桥梁和其他市政建设

筹集资金。

?11?州市政债券长期基金寻求收入免缴联邦税和州税?但只限于本州的居民?他们投资的债券发行者只是单个州。

3、货币市场基金? ?1?应纳税的货币市场基金寻求持续、坚固的净

资产价值?这种基金投资于货币市场中短期的、高等级的证券?如美

国国库券、大银行的存款证明书和短期商业债券?这种组合的平均期

限是 90 天或更短。

?2?免税的国家货币市场基金寻求其收入免缴税金和最小的风险?投

资于短期的市政债券。

?3? 免税的州货币市场基金寻求其收入免缴联邦税和州税? 但限于本州居民?他们投资于发行者是单一州的短期的市政债券。

此外?还有特定的或部门的基金?特定的基金包括生物工程基金?小公司成长基金?指数基金和社会准则基金等。部门基金主要投资于特定的证券市场的部门? 基金也投资于其他的共同基金。广泛的可供选择的基金适应了不同客户的要求?帮助达到多样的财务目标。

2005 年 3 月 25 日《城市金融报》案例 10?案例兼并浪潮冲击华尔街银行 1995 华 8 月 28 日?美国两家最大的银行宣布互换 100 亿美

元的股票。从而产生了全美最大的银行。化学银行?资产 1780 亿美元?花旗曼哈顿银行?资产 1190 亿美元?计划合并从而将产生比以前全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资产 2570 亿美元更大的金融巨人?从而成为全国最大的银行。新银行采用花旗这一名称。成为向企业发放

贷款的领头羊?最大的证券交易商、第三大的抵押债权人、第四大的信用卡发行人。

在兼并浪潮中?很自然要提出疑问?为什么?化学银行和花旗银行公开宣称?他们的兼并是为了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以及减少经营费用。通过关闭 100 多家分支机构?取消分支机构和总部共 12000 个职位?估计每年可以节约成本 15 亿美元。

这一消息使纽约银行业处境困难? 因为从 1988年起? 纽约已经取消了 40000多个银行职位?相当于所有职位总数的 13。

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援助?大陆银行会马上倒闭。可能还会引起对其他银行的挤兑风潮。此时?管理当局丝毫没有迟疑?立即出台了前所未

有的援助计划?包括从联邦银行机构注入 20 亿美元资本? 由美国 24 家主要银行组成的财团提供的55 亿美元的信用限额及美联储发放的50 亿美元贷款。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也放弃了 10 万美元保险限额的

规定。从而使该银行的所有存款者得到了足额保险。(尽管如此?由于一些储户对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能力存在怀疑?这一行动并没有完全阻止住这次挤兑风潮。管理当局试图找到一个合并伙伴?但是没有一家银行愿意以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一样的条件来接受这家银行?最后?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被迫以全值购买下了该银行存在问题的大约 50 亿美元贷款?从而获得了该银行8?的所有权。后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抛光了所有的该银行股票?现在该股票的价值大大低于原来价格。

?美?迈克尔 g 哈吉米可拉齐斯、卡马 g 哈吉米可拉齐斯著?聂丹译? 《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163。

案例 12? 327 国债期货风波 1992 年 12 月 28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向证券商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国债期货是以国债为标的物的一种金融期货。此时?国债期货尚未对公众开放?交易量清淡?并未引起投资者的兴趣。1993 年 10 月 25 日?上证所国债期货交易向社会公众开放。

与此同时? 北京商品交易所在期货交易所中率先推出国债期货交易。1994 年至 1995 年春节前?国债期货飞速发展?全国开设国债期货的交易场所从两家陡然增加到 14 家?包括两个证券交易所、两个证券交易中心以及 10个商品交易所? 。由于股票市场的低迷和钢材、煤炭、食糖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暂停?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尤其是上海证券交易所。1994 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 万亿元。

327 国债是 1994 年 7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的国债期货品种?标的物是财政部于 1992 年发行的 3 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为 9.5%?到期利息 128.50 元?享受两年保值贴补。1995 年初?当时赫赫有名的上海万国证券公司和辽宁国发股份有限公司因对保值贴现率和贴息的错误预估?联手对 327 品种在 148 元左右的交易部位大量抛空?企图操纵市场。但是?市场盛传财政部将对 327 国债加息的消息。从 2 月初起?2 月 23 日?辽国发及其操纵的几家公司通过无锡国泰期货经纪公司大笔抛空无效?又提前得知贴息的确切消息后?率先空翻多。

这一行为再加上原本就做多的各种机构的推波助澜? 导致期货价格自148.50元飙升?最高至 151.98 元。

后知后觉的万国证券当即处于全面被套牢状态?且由于持仓过大?一旦平仓会引发价格更加飞涨?其亏损将达几十亿元?足以使整个公司烟消云散。为扭转局面?其主要负责人授意恶意透支?超限量砸盘?造成收市前 8 分钟?700 万手?需保证金 14 亿元?巨单将价格暴挫至147.50 元?使 327 合约顿时暴跌 3.8元?并使不少多头于瞬间由巨额浮盈转眼变成亏损爆仓 ?市场一片混乱。

327 风波之后?各交易所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氛。

但因国债期货的特殊性和当时的经济形势?其交易中仍风波不断?并于 5 月 10 日酿出 319 风波。5 月 17 日?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目前

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做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至此?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宣告夭折。

杨长江?张波?王一富编著? 《金融学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4?p50-51。

案例 13?银行衍生业 1995 年 2 月 23 日?一个年轻人匆忙地收拾好

行装?逃离新加坡飞往德国。证券交易商里森一手导致了英国巴林银行破产。就在短短的几周内?巴林一家拥有 232 年历史、持有女皇

母亲 100 万存款的老牌银行。在一个 28 岁年轻人的手上损失净值超过 10 亿美元。

里森?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受雇于巴林银行买入日本期货合约?然后在新加坡这一新兴的资本市场卖出这些合约。通过赚取两者之间价格

变化很小的差价?里森可以很容易地为他的银行赚取虽然少、但却稳定的收入。但是这虽少却稳的收入不能满足渴望权力的里森?他开始了一系列的冲动行为?为银行单方面购买日经 225 种股票指数期货的交易?并开了一个秘密账户?号码为 88888。

衍生品是异常活跃的证券交易商品?它是以某些金融资产的现值为基础的?如果基础资产的价格发生了变化?那么衍生品价格的变化就更大。有些衍生品?比如互换和流动性相反选择是很复杂的。但是里森为银行购买的期货合约却是一种最简单的衍生品?一种最初用于减少风险的衍生品。里森赌日经指数将上升并最终站 19000 点左右。

当时?这看起来是个安全的赌注日经指数在经历 30 个月的下降之后开始反弹?然而里森没有考虑到自然界的灾难。当强烈地震摧毁了工业城市神户以后?日经指数一路下泄到 18000 点? 里森为了挽回损失?孤注一掷?增加了他持有的期货?但是日经指数继续下降?最终使里森的损失超过了银行的净值。

这一事件提出的问题不仅涉及银行把持有的衍生品作为资产的可行性? 也涉及到商业银行使像投资银行那样的保持证券存贷的能力。巴林?古老而传统的银行?以向新加坡货币市场扩张作为涉足新领域的

探索?但是?却没有适当的金融控制的经验和智慧。里森不仅进行市

场交易?而且同时记录交易?漏洞之大连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后来?有证据表明 1994 年的一次查帐已经把这一问题反映给了经理?但是因

为里森给银行赢利数百万所以就忽视了这点。

有些观察家认为? 巴林银行事件使管理者应强制维持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离的要求。

要密切关注报刊上有关合并这两类银行的法律进程消息一旦这些法

律获得通过?必须留意你的银行资产负债表。

里森最终在德国被捕? 并被引渡回新加坡?在那里他因诈骗罪而被判

刑 6 年。巴林银行很快地被出售给荷兰 ing 公司?售价 1.6 亿美元。

许多客观的观察家认为?这实际上极大地高估了巴林银行的现实价值。来源? ?美?迈克尔 g 哈吉米可拉齐斯、卡马 g 哈吉米可拉齐斯著?

聂丹译? 《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p187 案

例 14?巴林银行倒闭案 1995 年 3 月?英国投资银行巴林银行由于无

法承担新加坡分行交易员尼克里森违规炒作日本日经股股指数期货

交易中的巨大损失而破产。从此?这个有着 233 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

的老牌商业银行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

巴林银行的倒闭与衍生证券本身存在的风险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更

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巴林银行的制度设计和操作监管中出现的操作风险。

从制度上看?巴林银行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里

森在1992 年去新加坡后?任职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兼清算部经理。作为一名交易员? 里森本来应有的工作是代巴林银行的客户买卖衍生商品?并代替巴林银行从事套利这两种工作?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风险。因为代客操作?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交易员只是赚取作用于金?而套利行为亦只赚取市场间的差价。一般银行都对其交易员持有一

定额度的风险部位的许可。

但为防止交易员在其所属银行暴露在过多的风险中?这种许可额度通

常定得相当有限。而通过清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银行对其交易员

和风险部位的情况也可予以有效了解并掌握。但不幸的是?里森一人

身兼交易与清算两职。如果里森只负责清算部门?如同他本来被赋予

的职责一样?那么他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也就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

令人难以置信的?便是巴林银行在 1994 年底发现资产负债表上显5000 万英镑的差额后?仍然没有警惕到其内部控管的松散及疏忽。

在发现问题至其后巴林银行倒闭的两个月时间里?由巴林总部的审计

部门正式加以调查?但这些调查都被里森轻易地蒙骗过去。例如?里

森假造花旗银行有 5000 万英镑存款?审计部门查了一个月的账?却

没有人去查花旗银行的账目?以致没有人发现花旗银行账户中并没有5000 万英镑的存款。里森对这段时期的描述为? 对于没有人来制止

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

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的现金是不对的?但他

们仍旧支付这些钱。

巴林银行的许多高层管理者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问题?而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他为巴林银行套利赚钱。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林

破产的两个月前?即 1994 年 12 月?于纽约举行的一个巴林银行金融成果会议上?250 名在世界各地的巴林银行工作者还将里森当成巴林银行的英雄?对他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新加坡在 1995 年 10 月 17 日公布的有关巴林银行破产的报告结论

中有一段话? 巴林集团如果在 1995 年 2 月之前能够及时采取行动?

那么他们还有可能避免崩溃。截止 1995 年 1 月底?即使已发生重大损失?这些损失毕竟也只是最终损失的 1 案例 16?基金立法缘何迫切? 受人瞩目的证券投资基金法草案今天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证券投资基金法起草小组从 1999 年成立至今?起草工作已经历时 3 年之久。与此同时? 这部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也许有的人认为?基金业的发展在我国仅有 10 年的历史? 很多老百

姓对证券投资基金还十分陌生?感觉距离自己还比较远。那么?为何

迫切需要为基金立法呢?其实不然?随着我国基金业的快速发展以及

当前经济形势的要求?当前制定证券投资基金法恰逢其时。

基金作为国际上一种通行的组合投资方式?距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在近 20 年中获得了快速发展?从而成为当代国际金融市场变

化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据统计?全球仅基金资产就达十多万亿美元?

基金已经成为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优先的投资选择。

我国基金业虽然起步较晚?至今只有 10 年的历史?但因适应了国际金融制度创新的大潮流?发展很快?特别是经过近?年的规范发展?已初

具规模。到目前为止?国内基金已经有 59 只?资产规模超过了 1000 亿元?约占我国股市流通市值的 7?。

而且? 随着资本市场和基金业的不断发展? 当前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迫切需要加快基金立法。

为基金立法? 能促进基金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参与投资的大多数主体为个人投资者?承担风险能力较弱?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基金作为证券市场上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既能有效分散风险? 又能在客观上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制定基金法?规范基金运作?能够促进基金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为基金立法?能给基金以适当的法律地位。基金作为创新的一种投资工具?制定基金法给基金以适当的法律地位?严格保护投资者利益?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也有利于加速货币资金从银行向资本市场的转移。为基金立法?能有利于基金规范运作。在????年?基金业曾经因基金黑幕事件广受关注?而且?基金的投资行为也备受指责。目前?我国基金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基金运作不规范、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基金法律体系。为基金立法?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要求?也为外资参股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将允许设立外资参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从事基金管理业务。

为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以及为外资参股提供法律依据?并促进不同基金机构的公平竞争?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稳定?也需要有相应的法律作保障。

投资基金法草案起草历经?年修改?目前已日渐完善。投资基金法起草小组调查研究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场现状、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广泛借鉴了国外基金立法经验? 拟订出初稿? 以后又充分听取基金业界、国务院有关部门、银行系统、法院系统、大专院校和有关地方的意见?并据此对初稿和各阶段形成的稿子进行了反复修改?完成了草案的起草工作。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明确和调整基金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护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为国家对基金业实施统一监管提供依据?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我国基金业的健康规范发展?制定和出台基金法可谓恰逢其时。

200208242002824a00582012.htm 案例 17?铸币税与通货膨胀随着金属货币的产生? 历史上所有掌握政权并控制一定地区贸易的君主都愿意发行自己的金属货币?因为发行货币可以获得铸币税。铸币税就是发行的货币面值和铸币成本之间的差额。君主通过发行货币可以获得财富?而且铸造货币的成本与货币面值之间的差距越大?他们所获得的铸币税就越高。君主们在通过大量发行贵金属含量少、成本低的货币来获取财富时?也导致货币供应量大于实际经济能够提供的货物?引起物价上涨。

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帝国的皇帝

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

金属。大量发行贵金属含量不足的铸币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 138 301 年?古罗马军服的价格上涨了工 66 倍?自 2 世纪中叶

至 3 世纪末?小麦的价格(物价水平的主要标志)上涨了 200 倍。

白银与价格革命 16 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国家由于金银矿少、

通货相对不足而导致物价下跌。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方殖民者从殖民地?特别是从美洲掠夺和开采的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

仅 16 世纪内?欧洲的黄金数量大约从 55 万公斤增加到 119?2 万公斤?白银从 700 万公斤增加到 2140 万公斤。相对于已有的储存? 来

自新世界的金银数额相当可观。

这就改变了市场上货币与商品的供求关系?太多的金银追逐太少的商品?于是物价上涨?出现了价格革命。西班牙从殖民掠夺中获得的金

银最多?物价上涨得最早也最甚。16 世纪?由墨西哥和秘鲁的矿山产

出的 18.1 万公斤黄金和 1700 万公斤纯银流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计相当于官方进口的 10?。16 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 4 倍多?年上涨率 1.5?。

纸币与物价上涨 1923 年?德国在一战败北之后?丧失了 110 的人口?各种工业产品均减少?同时按 1921 年金马克赔偿 1320 亿赔款。在

操作中?德国不得不靠发行纸币来渡过难关。当时政府以极低的利率

向工商业者贷款?同时投放巨额纸币?债务人可以用廉价的马克偿还

贷款。

新富们在通货膨胀中发了大财? 旧富们则相应负债累累?纸币发行

过多产生了财富再分配的效应。

由于拿破仑的战车在欧洲大陆上驰骋?英国被迫于 1793 年向法国开战?为维持部队的军事支出? 政府大规模地向英格兰银行透支? 使该

行的金银储备不断流出。1795-1796 年间英格兰银行被迫紧缩纸币

发行?结果造成流通手段不足?迫使政府不得不发行国库券以减轻压力。由于军费支出不断增加?终于在 1797 年 2 月引起了对英格兰银

行的挤兑?为防止整个银行系统陷入危机?英国于同年 5 月颁布枢密

院命令 ?暂时中止英格兰银行用黄金赎回它所发行的银行券的义务?

但是这个原打算 6 月即告终止的计划?一直拖到 1821 年。英格兰银

行在此期间获得了大量发行不可兑换纸币的权力? 流通中的纸币大大超过了实际的货币需要量?英镑汇率下降和用纸币计算的金价相应上升。

案例 18?案例通货膨胀与保值贴补当通货膨胀率很高时?实际利率将远远低于名义利率。由于人们往往关心的是实际利率?因此若名义利率不能随通货膨胀率进行相应的调整?人们储蓄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比如在 1988 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高达 18.5??而当时银行存款的利率远远低于物价上涨率?所以在 1988 年的前三个季度?

居民在银行的储蓄不仅没给存款者带来收入?就连本金的实际购买力也在日益下降。老百姓的反应就是到银行排队取款?然后抢购?以保护自己的财产?因此就发生了 1988 年夏天银行挤兑和抢购之风?银

行存款急剧减少。

中国的银行系统三年保值存款的年利率、保值贴补率和总名义利率?其中总名义利率等于年利率和通货膨胀补贴之和。保值贴补措施使

得存款实际利率重新恢复到正数水平。以 1989 年第四季度到期的三年定期存款为例? 从 1988 年 9 月 10 日(开始实行保值贴补政策的时间)到存款人取款这段时间内的总名义利率为 21.5??而这段时间内的通货膨胀率?如果按照 1989年的全国商品零售物价上涨率来计算的话? 仅为 17.8?? 因此实际利率为 3.7?。实际利率的上升使存款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他们又开始把钱存入银行?使存款下滑的局面很快得到了扭转。

《金融学案例评析》 ?石家庄经济学院金融学教研室编?2004 案例19?通货紧缩困扰日本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不久? 在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就开始出现出一系列通货紧缩性征象。对此? 日本政府虽也一再告诫日本经济正面临着陷入通货紧缩恶性循环的危险 ? 但始终都未承认日本经济已经处于通货紧缩状态。直到2001 年年 3 月 16 日讨论 2001 年 3 月《月例经济报告》的阁僚会议上?前森喜朗政府才公开认定现在的日本经济正处在缓慢的通货紧缩之中。

根据日本官方观点?目前日本经济出现的通货紧缩状态在战后还是第一次。以往物价下跌大多具有局部性和短暂性的特点? 而目前日本的物价下跌却具有全面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即一方面表现为几乎全部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同时呈现下跌态势?如在 1999 和 2000 年?不仅综合批发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跌了3.3个和 0.1 个百分点?而且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分别比上年下跌了 0.3 个和 0.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还表现为物价下跌已成为日本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一种长期态势。如在 1991 年至 2000 年的 10 年间?日本综合批发物价指数有 8 年呈下跌态势。

尤其是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在 1999 和 2000 年也出现了战后从未有过的连续两年下降的情况。进入

2001 年?日本物价总水平的下降趋势更加强烈?前 6个月无论是批发物价还是消费者物价?月月都是负

增长?其中消费...

【篇二:金融经典案例】

戈尔茨但及其所代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东南亚国家并不那么受

欢迎,因为前者被亚洲的后起之秀视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言人和装

饰品。在这些昔日的殖民地国家的领导人看来,相信他(它)们无异于

出卖本国的民族利益。

这是一道由历史编织的隔阂,人类从此失去了相互信赖、相互协助

的可能。偏见使人的思维狭隘,愚昧又让人难以面对现实。

戈尔茨但先生并未得到东南亚诸国的重视,尤其是在泰国,朝野上

下都为一道描绘未来的蓝图所陶醉,如何又能接受得了前途未卜的

预言。

就这样,戈尔茨但被赶跑了。然而,被他所最先预言的灾难却如期

降临了。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和金融当局在手忙脚乱之中宣布放弃长

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顿

时一泻千里,处于无人救助、无人敢救的悲惨境地,并创出历史最

低点的黑色纪录,货币风暴终于在一夜之间爆发了。随即而来的是,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金融市场也开始剧烈动荡,

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新加坡元、甚至连经济闭

塞的缅甸货币也纷纷走软下滑。人们不禁担心,东南亚诸国会不会

重演一场由索罗斯担任导演而一手策划的类似于墨西哥式的金融大

危机?

直到此时此刻,泰国人乃至整个东南亚诸国人才认识到戈尔茨但先

生的预言是何等之准确,当然,对于戈尔茨但本人而言,东南亚危

机只是被不幸言中罢了。

第二节泡沫中的六色光

进入1997年,一直风平浪静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动荡不宁,5月以来,外汇市场更是倾刻间狂风大作,波涛汹涌。泰铣、菲律宾比索、马

来西亚林吉特不断大幅贬值,印尼盾、新加坡元等国货币也未能逃

脱这一大劫难,均处于四面楚歌,风雨飘摇之中。尽管有关国家的

中央银行采取了种种应急措施,打击市场上兴风作浪的货币投机行为,千方百计地维护本国市值稳定,却事与愿违,屡施各种方策之

后仍无法解脱困局。7月2日,泰国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一天之内

泰铢即狂跌20%。与此同时,眼看就要倾家荡产的泰王国政府向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美国等金融大户发出了求救紧急资金援助

的申请,使得在泰国酝酿已久的墨西哥式金融危机终于浮出水面,

让世人一睹其面目。

90年代前期,当西方发达国家在衰退中苦苦煎熬,西方文明的殒落

似乎就在眼前闪现之时,东南亚经济增长却势如破竹,所向无敌,

令世界为之惊叹,连那些一向眼中无人的白人老板也自愧不如,心

中充满着嫉恨。

9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一场大跃进,加快金融

自由化步伐,以求驱动经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并想当然地认为,

21世纪即是亚洲的世纪,而亚洲的世纪即是东南亚的世纪,世界权

力的重心从此将向这个渐露雏形的地区偏移,云云。然而,被舶来

的葡萄酒灌了个头重脚轻的东南亚人却忽视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东南亚过去几十年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外延投入的

增加,而非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因而在如此局限的增长模式基础

上竟相放宽金融管制,与世界顶尖金融强手争吃大金融市场的“蛋糕”,无疑是在沙滩上兴建摩天文厦,隐患重重,极易被外力击破。

然而,沉浸在“东亚奇迹”的喜悦和梦幻之中的东南亚诸国,对上述

忠告均置若罔闻,态度类同于对待戈尔茨但那样。这一切,索罗斯

一直在心中暗暗高兴。早在1992年,泰国的经济界人士,特别是金

融界人士,就不知从何处冒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以为曼谷应取代

即将回归中国的香港,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成为第二个香港。在这种简直就等同于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想法的推动和刺激下,泰国政府一厢情愿地对外国资本敞开了金融市场大门。果然,外国

银行带来了大量低息美元贷款,泰国金融业就此大尝了甜头,财源

滚滚,乐不可支,并开始对诸如房地产等基础产业产生浓厚兴趣,

结果许多银行一窝蜂似地把近30%的贷款投向了房地产业,使房地

产业就如同中国北京的小胖子一样盲目发展,供求严重失衡。随之

而来的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使得银行呆帐、坏帐激增,许多贷款难

以收回,资产质量严重恶化。据日本大和综合研究的援引泰国有关

方面资料,截至1997年6月底,泰国金融机构所有的风险债权数额

为4860 亿铢,为贷款总额的 31.5%。更有人估计,泰国金融业坏

帐高达8o00亿到9000亿泰株(约合310~350亿美元)。肆意挥霍低息资本,巨额所需项目赤字极易引发金融危机。1996年泰国所需项

目逆差已相当于它的国内生产总值的8.2%,而1994年墨西哥爆

发金融债务危机那一年也只不过为7.8%。这样,泰国爆发危机就

实属正常了。

泰国正在玩火自焚,索罗斯向部下发出了信息。从1997年初开始,

泰国房地产气泡开始失去了光泽,并很快趋于破灭,外国投资者偷

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便纷纷抛售泰铢。索罗斯一见时机已到,便浑

水摸鱼,亲率国际金融投机大家,集中全力进攻建立在沙滩上的泰

铢堡垒。一时间,泰国金融阵地发发可危,硝烟弥漫,其震动波及

到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

第三节进攻!进攻!再进攻

年代,国际金融市场风暴迭起,危机四伏。经济学家们均认为国际

金融市场周围游荡着一只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十分明显地感觉得到

的“巨手”,一只可怕的魔鬼般的巨掌。对于这只巨手,经济学家给

它冠以了一个比较通俗化的术语:热钱。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粗略统计,目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的短

期银行存款和其他短期证券至少有7.2万亿美元,并且有与日俱增

的趋势。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巨额热钱的全球快速流动成为

可能。要调动巨额资金甚至只需打个电话或接个键盘,天大的交易

在市场上一秒钟之内即可成交,相反,为规避风险。资金的快速撤

离也是轻而易举之事。自从1992年索罗斯率众将英镑打得一败涂地,1994年索罗斯又伙同其他大户在墨西哥大闹天宫,把这个中美洲最

大的国家弄到了几乎要砸锅卖铁的地步,国际社会着实领教了这个

来元踪、去元影的索罗斯的厉害,各国似乎对其均敬畏三分。在索

罗斯的率领下,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热钱尤如脱组的野马横冲直憧,

难以捉摸。当某一地区资本收益率可观时,热钱便会蜂拥而至,一

有风吹草动,尤其达到了目的后,便又会如风卷残云般消失得无影

无踪。

转眼又过了两年,东南亚国家经济爆涨,繁荣日趋明显。由于通货

膨胀节节上扬,景气过热的威胁不断加重,东南亚国家利率在各国

中央银行引导下水涨船高,不断攀升,此举虽可减缓通货膨胀上升

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大批热钱涌人套利,为索罗斯等人出兵再战。创造了新的机会。花旗银行曼谷分行一位高级主管指出,泰国银行

业者每天经手的海外套利热钱金额高达20至30亿美元。此外.由

于有利可图,银行业者本身也大肆从海外借人利率比泰铢、林吉特

等货币低上3一5个百分点的美元、日元和马克,然后出售这些货币,赚取利差。据统计,泰国各商业银行的海外借款总额已逾1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