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勘察方法指南

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勘察方法指南

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勘察方法指南
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勘察方法指南

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勘察方法指南

(第一稿)

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研究所

东北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中心

2004.5.25

目录

1 概述

2 公路岩溶勘察的特点

3 公路岩溶勘察的阶段和勘察的目的与任务 3.1 规划阶段

3.2 可行性研究阶段

3.3 初步设计阶段

3.4 施工图设计阶段

3.5 施工阶段

4 公路岩溶勘察技术方法

4.1 研究既有资料

4.2 工程地质调绘与遥感技术

4.3 地球物理勘察技术

4.4 勘探方法

4.5 公路岩溶勘察不同工程地质试验

4.6 监控与长期观测

5 阶段对勘察技术方法的应用及要求

5.1 规划阶段

5.2 可行性研究阶段

5.3 初步设计阶段

5.4 施工图设计阶段

5.5 施工阶段

6 结论

1 概述

公路岩溶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主要有研究既往资料、调查与测绘、勘探、试验与长期观测等几种。岩溶作为一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对公路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发现了岩溶对公路建设的诸多规律,也制定了相应的勘察设计、施工方法及岩溶病害的处理方案。

岩溶是指可溶性岩层,如碳酸岩类岩层(石灰石、白云石)、硫酸盐类岩层(石膏)和卤素类岩石(盐岩)等,在一定的地理条件(地质、地形、气候)影响下,受地质营力(地表水、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的长期作用所形成的特殊地貌形态和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由碳酸盐岩形成的岩溶在中国的桂、黔、滇、川东、渝、鄂西、湘西、粤北等地呈连片状分布,而西南地区石我国岩溶分布最为集中和典型的区域。岩溶类型以裸露型、覆盖型为主,次为埋藏型。岩层大部分露出地表,地表水渝地下水连通密切,低洼地带分布有厚度较薄的第四系覆盖层,地表岩溶景观显露,主要表现为可溶性岩被溶蚀后产生的溶沟、溶槽、石芽、漏斗、洞穴、洼地、峰林等不同类型的溶岩形态;覆盖在溶岩形体之上的土层经过岩溶水体的潜蚀作用而形成洞隙,土洞直至地面塌陷等。因岩溶形成特点所决定和多年的工程实践证明,岩溶环境具有易破坏而难恢复的特性,致使溶岩环境存在脆弱的一面。给工程建设带来了相当特殊的岩土工程问题。我国公路工程就岩溶地区的选线原则、工程勘察、路基填筑、桥基开挖、隧道掘进与支护等因素,在规范、规程中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提出了若干准则和规定,已在执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内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促进了新技术,新方法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运用,使我国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形成岩溶地区公路勘察技术体系,即达到了高速度优质量准确查明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又能实现经济合理使用勘察方法的目的。

2 公路岩溶勘察的特点

公路工程建筑在地壳表面,是一种延伸很长的线形建筑物,特别是要穿越复杂的岩溶地区,它受到岩溶不良地区因素的影响。

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的主要表现为:

①由于地下岩溶水的活动,或因地面水的流动使洞穴阻塞,导致路基基地冒水,水淹路基,水冲路基及隧道渗水等;

②由于可溶性岩层顶部风化、溶蚀现象造成起伏不平,覆盖层厚度不均而产生不均匀沉降现象;

③由于地下洞穴顶板的坍塌或地下水活动产生的吸蚀,潜蚀作用,引起位于其上的路基及其附属构造物发生坍塌、下沉或开裂;

④某些人为和自然活动因素造成的问题,如爆破、地震造成的边坡失稳、地表塌陷等;

⑤桥梁等大型构造物基底承载力及稳定性问题和隧道顶板层形变问题;

⑥路堤填筑材料适用性问题以及地下水侵蚀防护问题。

因此,在岩溶地区建设公路,应全面了解公路通过地带岩溶发育的程度和岩溶形态的空间分布规律,以便充分利用某些可以利用的岩溶形态,避让或防治影响路基稳定的岩溶病害。因此,公路工程岩溶勘察无论在内容、要求、方法上和广度、深度、重点等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岩溶发育在宏观上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在三维空间变化之大又正是反映其复杂性。在勘察过程中,由于受勘察阶段和工作量的制约,在可行性研究及初勘阶段难以揭露其岩溶发育的复杂性。而在详勘阶段和施工阶段发现其真面貌时,对线路的设计和构造物基础的奠基及桩形设计及边坡的稳定均带来较大的影响。

因此,针对岩溶地区特征,适当调整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阶段的勘察目的任务及勘察技术,为公路工程设计提供较详细的地质依据,避免施工过程中的重大变更及提前防治不良地质灾害是十分必要的。

3 公路岩溶勘察的阶段和勘察目的与任务

3.1 规划阶段

勘察目的是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范,公路网规范和公路建设机会等要求,通过现有资料的分析研究,对控制性工程地段和可能的公路工程建设区域进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提出比较方案,论证公路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勘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明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对区域稳定性进行研究与论证。收集现有工程地质资料,重点研究有关影响拟建工程方案的可溶岩层分布范围及岩溶发育特性,概略了解规划公路走廊地带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进行沿线工程地质分区,了解沿线筑路材料分布状况与采运条件等对工程的影响程度。

在控制性地段和第一期开发区布置少量勘探工程;填绘1:100000~1:500000公路路线方案示意图的地质要求,编制规划所需的工程地质报告。

3.2 可行性研究阶段

勘察目的是为选定公路工程建设建筑物的位址,拟定公路工程建设的布置方式及形式、规模等进行勘察。

勘察工作主要任务是研究区域地形、地貌、岩性、构造、不良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条件及其与工程的关系,对工程经过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评价。对控制路线区段内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发育规律进行重点勘察,结合地质灾害评估进行岩溶工程地质分区分段工作,对线路走向和桥址、隧址的比选工作提供较详细的地质依据。

在本阶段对控制路段区段内的岩溶地层应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

3.3 初步设计阶段

勘察目的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路工程建筑场地进一步的做好工程地质比选工作,为确定公路工程建筑物的具体位置。结构型式和具体规模设计方案和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依据。

勘察主要任务是查明公路工程建筑场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做出评价。进行综合地质勘察,基本查明对确定工程场地的位置其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评价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岩溶地区应详细查明岩溶发育规律和空洞形态及其对公路工程的不良影响,提供避绕或治理对策的地质依据。在基本查明场地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为选择构造物结构和基础类型提供必需的地质依据。

初步设计阶段是公路工程建设设计方案确定阶段,它基本确定了线路方向、桥址、隧址及其结构和基础类型、相应新要求的地质资料详细和评价准确。因此,该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投入的勘察工作量要相对较大,勘察方法要多,勘察精度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发育较强烈、复杂多变的岩溶地区,该阶段的勘察工作应达到详细勘察的深度。

3.4 施工图设计阶段

勘察目的是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中所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要求等资料,进一步对确定公路路线、工程构造物的位置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对初步设计审批过程中认为勘察程度不足之处进行更深入的勘察和分析研究,为编制施工图设计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条件,最终确定公路路线和构造物的布设位置;查明构造物地基的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准确提供工程和基础设计、施工必需的地质参数;准确提供不良地质,特殊岩土防治方案设计所必需的地质资料和地质参数;最终确定沿线筑路材料的料场。

3.5 施工阶段

勘察目的是对某些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勘察,布置工程地质监测工作及特殊工程的地质超前预报等工作。查明施工期间发生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的产生原因、性质及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提出防范与工程处理方法。

勘察任务视工程需要而定,主要视搜集施工困难或其他原因导致设计方案的改变,或增加建筑物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核对详勘地质资料的准确性,补完成修改原有设计文件中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为编制竣工文件准备资料。

4 公路岩溶勘察技术方法

公路岩溶勘察的目的是查明对路基有影响的岩溶发育规律,岩溶形态的分布、形状、规律,岩溶水情况和土层的工程性质等,并对建筑的适宜性和地基的稳定性做出评价。

由于岩溶地区往往分布面积较广,岩溶发育规律较复杂,对公路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影响较大,因此对其勘察工作的研究程度要求较高。目前,主要方法有研究既有资料、调查与测绘、物探、钻探、试验与长期观测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技术也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得到发展与应用。

4.1研究既有资料

主要是收集和研究路线通过地区的既有资料,初步了解可溶岩层分布范围及岩层发育特征。收集的资料应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

(1)区域地质资料;

(2)地形、地貌资料,包括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

(3)区域水文地质资料;

(4)岩溶地质分布情况,发育程度与活动特点等;

(5)地震资料;

(6)气象资料;

(7)工程经验资料,区内已有道路、铁路、采矿等工程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

措施等。

上述资料应包括政府和生产、科研、教学等部门所提交的一切有价值的地质图、文献、调查报告等。

对收集的资料应进行判释和研究,初步掌握路线可能经过地区的岩溶地质分布及发育特征,通过对区域地质和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的分析研究,粗略进行岩溶区勘察场地的分类,分区工作和大致判定可能遇到的岩溶工程地质病害问题,为下步勘察工作编制勘察工作纲要。

4.2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地质调绘与遥感技术

4.2.1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调绘)

调绘工作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工作方法。通过对公路经过地区工程地质条件的详细观测与描述,进行综合性的地区分析与研究,将查明的地质现象和资料,按各勘

察阶段测绘比例尺的要求将它们正确的绘制在地形底图上,配合工程地质勘察、试验等所取得的资料编制成工程地质图。

4.2.2遥感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空间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在多科学领域的应用迅速兴起并单有成效,为工程地质测绘增添了高效的技术手段。

今年来,陆地卫星影像的普遍应用,航空遥感和地质遥感技术的有效发展,光学、电子—光学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能力的迅速开展,使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测绘中应用范围得到推广,精度得到可靠的保证。

根据遥感的运载工具(遥感平台)可分为:航空遥感,它是在大气中用飞机等作运载工具的遥感,又称机械遥感;航天(星载)遥感,指在地球高空或太阳系内各行星之间,用人造星,飞航等作运载工具的遥感。

根据电磁辐射来源可分为:

被动式遥感,它是利用遥感仪器(传感器)直接接收,记录目标物反射太阳的或者目标物本身发射电磁波的遥感,目标物发射的电磁波的可见光为主。

主动式遥感,是用仪器主动地向被测物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然后接收,记录被测物反射回波的遥感。如侧视雷达像片成像遥感技术把人们的观察点从地面移到了空中,首先解决了用局部信息合成整体时的不足,真正让我们从不同高度的空中居高临下地来认识我们居住的地球。

宏观信息是一种控制性的信息,通过总体上的把握对局部信息起一种廓定的作用。此外,新的遥感器为人们提供的信息从可见光扩展到了微光,这些多谱的信息刻画了地质体更多的特征。

4.3地球物理勘察技术

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物探的优点是有效率高,成本低,仪器和工具比较轻便。物探方法是地层在自然状态下,各种物理力学指标均未受到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较好的原位测试方法。但是,由于不同岩土可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物理性质,或同一种岩土可能具有某些物理性质差异,因此有时难以得出可定的结论,必须使用钻孔加以校核和验证。另外勘察场地内存在一些干扰因素时,往往影响物探所获取资料的真实性,所以物探有其一定的使用条件。

物探按其工作条件的不同可分为地面物探,井下物探与航空物探、航天物探。按其所利用的岩土物理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电法勘探、电磁法勘探、地震勘探、声波勘探、

重力勘探、磁力勘探与放射勘探等。

现就国内外的物探技术方法,在空洞和岩溶方面的应用概述如下:

4.3.1 国外技术综述

国际上还没有专门的从事岩溶地区高等级公路路基和桥基的空洞和岩溶构造的稳定性检测与评价的勘察机构和组织,也未建立相应的技术规范或行业标准。美、俄、日等发达国家由于军事交通等目的,在路基下伏空洞检测实践中采用了以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的检测技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1)电法

国外探测地下岩溶构造常用的电法勘探方法有电阻率法,电磁法和自然电场法。电阻法作为传统的电法在探测岩溶中被广泛应用,它具有较好的垂向分辨率,适合于浅部和深部的空洞探测。

目前,高密度电阻率法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电阻率法之一,尤其是数据采集技术的改进使数据采集更迅速,可增大剖面覆盖面积,在强干扰的环境下,以高信噪比探测物体。它不仅可以有效地探测空洞、圈定空洞的空间位置,而且能探测充泥洞穴和充水空洞。

(2)电磁勘探

它具有快速简便、成本较低的特点,但缺点是受地表覆盖物的影响较大。地质雷达、瞬变电磁场法和井中无线电透视(也称井中电法)作为电磁法中的几项新的探测技术,在地下空洞调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已将地质雷达作为空洞探测中的一种必备的常规手段。地质雷达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适合于低导覆盖的地区,可比较准确地确定出地下空洞的埋藏深度,轮廓大小。但其探测深度较浅,一般为10m左右,在干燥的石英砂土覆盖区可达30m。而瞬变电磁法和井中电法可反映较大深度的溶洞,进而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

(3)地震勘探

用来进行地下溶洞的探测与评价的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震折射波,高分辨反射法和钻孔地震层析成相等。美国采用上述地震法较多,实践证明较为成功。日本VIC公司开发研制的“GR-810”全自动地下勘探系统采用的是地震勘探中的瑞利波法,该方法不仅代表日本目前对地下空洞、埋设物勘察的先进水平,也代表了当前的世界先进水平。这种地下勘探系统可用于地基勘探,滑坡调查,断层探测、填筑地基勘探,

地震地基勘察及地下埋设物勘察等方面。其中地下埋设物勘察包括空洞调查,铺路形状调查,构筑物老朽程度探察,防护堤、护岸勘察,土木结构的基础形状勘察以及考古遗迹勘察等。这种勘察手段被称为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地下勘察系统。

(4)重力测量

七十年代末,美国就把微重力测量用于寻找油并取得了成功。前苏联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先后应用这一技术寻找油田,地热及研究地球动力学等问题。近年来,微重力测量广泛应用于溶洞、地下空洞的调查,尤其是岩溶区的调查。大量测量结果表明,微重力测量效果较好,国外已有部门将微重力勘探定为岩溶发育区普查、详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微重力测量的局限性在于干扰因素较多,如地形起伏,浮土厚度和密度变化,近地表物资的不均匀性等。

(5)射气测量

将金属片或塑料片埋于地下,聚集气体中的放射气体沉淀物,测量其α射线,能清晰反映氡异常。由于在路基、桥基的空洞发育区一般都有射气存在,利用射气探测地下洞穴的平面分布状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且自然α卡简便易行,成本低,方法灵敏度高。

就目前国际水平来看,溶洞勘察的深度一般都小于40m。浅而大的空洞容易被发现,深而又小的空洞难于被发现。勘察所得出的结论一般能对是否存在空洞给出定性的解释,而对于溶洞的容积大小很难给出定量的解释。

4.3.2 国内方法综述

我国对溶洞、采空区的检测与评价目前仍以钻探为主。但近年发展工程物探来探测下伏溶洞的手段越来越增多,作用也越来越大。常用的物探方法有:瑞利波法,高分辨地震法,弹性波CT法,自动电阻率系统法(又称高密度电法),瞬变电磁场法,探地雷达,无线电透视法,微重力法和α卡法(射气测量)。

(1)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是从地下空洞与围岩电性差异的特征来研究空洞的大小、形态、深度和裂隙发育等,以采用剖面法和直线法或低频电流测深法为好。

(2)电磁勘探

根据激发场的类型,电磁勘探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磁场激发,另一类为电场激发。

地质雷达,低频电磁法等用来探测溶洞、充水洞穴、地下管道等,具有高效率、

高分辨率、低成本的优点。

(3)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主要包括了反射、折射、面波和地震探井。地震反射法主要用来确定基岩界面起伏和风化层的厚度,探测裂隙带、破碎带,计算岩土力学参数,估计岩石的可开凿性,检查地基改造效果,研究滑坡、塌陷、采空区和自然洞穴等。地震测井用来解决工程设计所需要的动力参数。

(4)微重力法

微重力测量是物探重力测量的延伸,多用于工程勘探,地下资源探查,小构造探测等方面。在勘察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地基条件,包括地层结构,基岩的完整性、小断裂、破碎带、地下洞穴等方面,国内外都取得了一些较满意的结果。

(5)射气勘探

射气勘探在我国始于六十年代,最初是利用一系列的瞬时氡气测量寻找隐伏矿床。七十年代出现的径迹测量开创了累计测氡的先声,以后又相继出现了P O法,活性炭吸附法,热释光法,硅半导体探测器法,氡管法,静电α卡法,自然α卡法等累计测氡法。同时测氡法不断开创新的应用领域,国内引进并仿制了多种射气勘探的仪器和设备,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氡射气勘探已在寻找基岩地下水,探测地热、地下洞穴,解决工程地质问题,开展地质和构造填图等方面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4.4勘探方法

勘探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方法,是获取深部地质资料必不可少的手段。尤其是岩溶地区,对隐伏和埋藏的岩溶地质必须采用钻探方法取得可靠的地质资料。

勘探工作是在地质调绘与物探工作基础上进行。在充分利用和分析研究地面调查及物探资料后,根据各勘察阶段规定的要求,合理布置勘探工程,对浅埋藏型的岩溶地层可尽量采用挖探方法,挖探方法主要为坑探和槽探两种。为了探明土层的厚度及土洞发育情况可采用简易钻探方法。如小螺纹钻、钎探、洛阳铲等。为获取深部地层的可靠地质资料,探明岩溶发育形态、高度、充填状态及地下水活动等必须采用钻探方法。

4.5工程地质试验

试验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环节,是对岩土的工程性质进行定量评价的必不可少的方法,是解决某些复杂的工程问题的主要途径。

工程地质试验分为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两种:

4.5.1室内试验

(1)常规试验

土的常规试验一般包括土的成分、物理性质、水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等四个主要部分,岩石的常规试验一般包括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两个部分。要求在溶洞顶板3m 以内采岩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实验,作为估算顶板安全厚度的计算参数。

(2)专门试验

对岩溶地区极其复杂的形态,不便与数值推理的工程地质问题,采用专门设计的模型试验或模拟试验做出解答或进行评价。

4.5.2野外试验

野外试验包括荷载试验、静力触探、动载触探与标贯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旁压试验、抽水试验、压(注)水试验和连通试验。

岩溶地区为了解决岩溶连通及边坡失稳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常采用连通试验、抽水试验、压(注)水试验等方法。

4.6监控与长期观测

物理地质现象与作用是在自然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发生与发展的。通过直接观察和勘探,只能了解某一个短时期的状况,要了解其变化规律,超前对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进行预测和防范,就需要进行地质监控和长期观测工作。

监控和观测点的选取为典型的地段,影响因素比较单纯的地段,便于观测的地点。

监控与观测工作可以在勘察设计阶段进行,也可以在施工阶段进行,也可以在营运阶段进行。观测时间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多年,主要视监控和观测的对象和任务而定。

监控方法:

(1)隧道

按规定布置监测点,采用高精密度全站仪定期进行量测。将取得的数据进行系统处理。计算隧道顶板及围岩侧向压力对隧道在空间位置上的形变迹象。

(2)大桥

埋设固定监测点,采用高精密度全站仪定期进行量测,观测桥基、桥岸以及桥面在空间位置上的形变迹象。

(3)路堤边坡

利用钻孔埋设测斜管,采用观测仪定期进行量测,观测边坡侧向位移情况。

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应对荷载较重的大桥、隧道,以及岩溶发育强烈的高边坡进行长期的监控和观测工作。

5 公路岩溶勘察不同阶段对勘察技术方法的应用及要求

5.1规划阶段(预可勘察)

(1)收集路线通过区域的1:100000~1:500000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及相应的说明书;收集航(卫)片资料,根据拟建路线走向,在航(卫)片上进行地质判释工作;收集路线通过区域内与路线有关的其他地质资料,如铁路、水电、矿山、城建等部门的地质资料;概略了解路线通过区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水文、气象、地震和不良地质现象等资料;

(2)将区域地质资料勾绘于路线可能通过地段的1:100000~1:500000地形图中;

(3)研究已有区域地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殊地质、新构造活动的特征、地震烈度及其他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及路线可能通过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初步掌握勘察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重点研究有关拟建工程方案的可溶岩层分别范围及岩溶发育特征。提出拟建路线绕避的可能性或通过的方案;

(4)进行沿路地质分区工作,重点对岩溶地层进行初步分类分区;

(5)提交规划阶段(预可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基本内容分为文字及图表资料两部分。

本阶段主要采用的勘察方法有调查收集,研究既有资料方法,遥感技术,和对岩溶地区投入少量物探工程。

5.2可行性研究阶段

(1)研究区域地形、地貌、岩性、构造、不良地质、水文、地震等条件及其与工程的关系,对岩溶地段进行分区分级工作,对工作所在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做出初步评价;

(2)对控制路线方案的大桥桥址,了解其地形、地物、地层、岩性、构造、岸坡的稳定性、河段与河床稳定程度等情况,提出桥址和比选意见,对大桥要求有纵向地质断面和两条以上的横向地质断面,在岩溶较发育地段,需用两种以上的物探方法进行探测;

(3)对控制路线方案的越岭地段,了解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及不良地质等,对三级以上切方区和路堤要进行初步稳定性评价,岩溶发育地段需进行物探,布置少量验证钻孔;

(4)对控制路线方案的隧道,了解洞身围岩类别,地应力分布、水文地质条件。

洞口稳定条件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岩溶发育地段需进行物探,布置少量钻孔验证,如隧道在地下水位一下,则需利用钻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和水文地质现测;

(5)了解沿线筑路材料的分布、质量、储量、开采和运输条件以及工程用水的水源及水质;

(6)对控制线路方案的不良地段进行地质灾害评估,评价其对公路工程影响程度并提出防治意见;

(7)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要求提交工程地质说明;

(8)要求提交全线综合工程地质图,该图的区测地质图为底图,综合分析主要地质资料和线路中心线两侧500m以内岩溶发育资料进行编制,比例尺为1:50000~1:200000;内容包括综合柱状图,地质纵断面图,公路工程地质条件分区表;应标示各路线方案和大型建筑物的位置,及主要的地貌界线、地层界线、地质构造线、岩层产状、不良地质、岩溶地貌、地震基本烈度分区界线、公路工程地质条件分区界线;

(9)要求编制主要工点工程地质断面图,利用1:5000~1:10000地形图点绘地形断面图;地层划分至组,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调查和勘探资料研究隐蔽地质现象,岩溶地区重点研究岩溶发育规律,赋存形态,埋藏深度及岩溶水活动情况,并对其进行分区分级工作;

(10)提交不良地质地段表,工程地质勘察,试验及描绘、照片等资料;

(11)编制沿线筑路材料分布图。

本阶段采用勘察方法为工程地质调绘;物探为主,钻探为辅。

5.3初步设计阶段

初步设计基本确定了线路的方向、桥址、隧址及其结构和基础类型,对地质资料的要求要详细和评价准确。尤其在山区岩溶发育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变化较大,由于勘察程度不够,地质资料较粗,到后期勘探发现问题后,再进行设计的修改和工程变更,这样对工程造价、工期乃至环境均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对山区岩溶地区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要求达到详细勘察的深度。

勘察工程要求除了执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第6款—详细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外还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5.3.1路基勘察

(1)根据岩溶发育程度的不同区段布置相应的勘探工程量,岩溶发育简单区段可采用100m设置1条横断面控制,岩溶发育中等地段可采用50m设置1条横断面控制,

控制工程应在物探基础上布置钻探工程,每条横断面不少于2个钻孔。

(2)岩溶区高路堤段应采用物探电法剖面进行控制,对岩溶发育的异常带应布置一定的测深点和少量验证钻孔,对钻孔必须进行地下水位观测。

(3)岩溶区深路堑段对三级以上的边坡须布置物探和钻孔相结合的综合剖面进行控制,线距为50m,孔深应在路基标高以下2m。

(4)改河(沟、渠)工程应对已完成的改河(沟、渠)河床采用综合手段进行详细勘察,查明岩溶分布和发育程度,地表水和地下水连通情况,要有纵向断面和横向断面控制,参考本节(1)规定布置勘察工程。

5.3.2岩溶区桥位勘察

(1)在桥位区要求采用钻探方法对桥墩进行逐桩钻孔,桥台采用扩大基础时不少于4个钻孔,在基础轮廓线周边控制。

(2)钻孔深度应钻入可能的持力层一下3~10m(视荷载计算)或墩台基础底面宽度的2.5~4倍。

(3)钻孔遇溶洞时,钻孔深度应转入溶洞底板以下5~10m(视荷载计算)

(4)岩溶发育强烈地段应采用地质雷达进行对孔量测,了解溶洞连通情况。

5.3.3岩溶区隧道勘察

(1)岩溶区隧道应采用地震勘探和电法勘探进行勘测,辅以钻探验证的综合勘察,物探以纵断面为主,横断面为辅,线距以20m为宜,点距为10m。

(2)岩溶地区的小型隧道一般只要在洞口和洞身布置2~3个钻孔,中隧道布置5~8个钻孔,长隧道和特长隧道应按200m~400m线距,布置控制横断面,一个横断面不少于2个钻孔。

(3)洞口钻孔一般布置在洞口以上30~50m范围之上的山体内,洞身钻孔在满足地质需要的前提下,尽量距洞身深度最浅位置布置

(4)钻孔深度要求穿过隧道底板5m,如钻孔在隧道底板遇溶洞钻孔深度应钻至溶洞底板完整基岩5m。

(5)岩溶区在地表水以下的隧道要沿隧道轴线两侧布置钻孔(包括河床内水中部分),钻孔距隧道轴线一般为20~40m,纵向孔距50m,钻孔深度应根据水下隧道埋深计算而定。沉管法施工隧道,一般孔深从河床底部计算为30~40m,其他方法施工隧道,根据隧道的埋深,钻孔深度一般超过隧道底部20m,特别复杂地段,个别孔深可能超过隧道底部50m。

(6)岩溶地区地表水以下和地下水位以下隧道勘察的钻孔除探明隧道上、下地层含水层、隔水层性质以外,还应结合物探查明地下水流向、流速,测试各种水文地质参数,因此要求物探进行综合测试。岩溶地区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工作要求,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提交详细勘察工程地质报告。

本阶段勘察方法在精度要求高的地质调绘基础上采用钻探为主,物探和各种试验为辅的方法。

5.4施工图设计阶段

5.4.1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文件已确定的修建原则、设计方案、技术要求等资料进一步对确定的公路路线,工程构造物的位置进行精查勘察。

5.4.2对初步设计审批过程中勘察程度不足之处进行详细勘察。

5.4.3对确定的公路路线存在一定隐患的岩溶发育强烈地段进行专门技术性勘察。

(1)对有暗河或埋藏较浅的水平溶洞穿过公路路线时,必须采用物探和钻探结合的综合勘探断面进行控制,线距一般控制在20~30m,物探测量点距为10m,钻孔孔距为20m,钻孔深度应钻入溶洞底板以下3m完整基岩。

(2)岩溶较发育地段三级以上的顺向深切边坡要钻孔进行横断面控制,线距为30~50m,孔深要求超过路基标高以下2m,钻孔要求进行注(压)水试验和水位观测。

(3)初步设计阶段勘探桥位区墩台有溶洞的桩位或物探有异常而钻孔来见溶洞的下5~10m

(4)

和洞探。导洞(或叫探洞)的大小和部位要根据地区条件而定,可以根据地质情况局部布置临时竖井和导洞,也可以全段进行洞探。

岩溶地区公路施工图设计阶段要求在详勘报告基础上提交更为精确和完整的地质报告,提供的地质参数作为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依据,最终确定公路路线和构造物的布设位置和结构,基础形式及深度,边坡治理及对公路工程有影响的岩溶处理方案。

本阶段采用勘察方法为钻探为主,各种试验为辅。

5.5 施工阶段

岩溶地区施工阶段的勘察工作主要为如下几方面:

5.5.1 路基切方或桩基开挖后,发现新的溶洞,暗河对工程有一定影响,须进行勘探查明。勘探方法按照详勘要求。

5.5.2 隧道工程需进行监控和地质超前预报工作

隧道的监控工作需采用物探电法和高精密度测量仪器结合,对布设的量测点按照设定的观测内容进行定期检查观测,量测点位置布置及观测内容根据工程要求确定。地质超前预报工作是在全面分析研究地质报告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地质调查工作,定期对隧道的纵侧面和横断面进行地质素描,采用TSP地震法对隧道前方可能遇到不良地质进行探测,探测长度要求100m,如发现异常时,可采用水平钻孔进行探测,要求在隧道断面上布置3~5孔,水平探测深度为50m以内,岩芯采取率要求完整段为85%,破碎段>50%。

5.5.3 由于其他原因改变施工设计或增加建筑物所需要进行的勘察工作,勘察方法和要求视工程要求而定。

5.5.4 通过公路工程施工,增补工程地质资料,修改设计文件中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为编制竣工文件准备地质资料。

6 结论

由于岩溶地区公路建设的复杂性,必须采取各种勘察手段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式,结合地使用遥感技术、地质调绘、综合物探、地质钻探,才能构较为准确地查明可溶岩溶地分布,岩溶发育形态、规律,岩溶水地活动规律,为公路工程建设提供避绕或处治方案的依据。

南方分布较广的岩溶地区正在发展公路工程建设,总结在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有如下几点结论:

(1)鉴于地质构造(例如断层、裂隙、褶皱等)是岩溶的发育的主要要素之一。因此进行岩溶勘察必须研究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勘察区域内地质构造的特征、发育规律、与岩溶发育的关系等;

(2)岩溶地区复杂多变,为避免设计方案确定后,又因地质复杂原因造成设计方案的较大变更和工程概算投资准确率较低的重大问题出现。在岩溶地区公路工程勘察程序中应将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程度提高到详细勘察,投入较多的勘察工作量,基本达到查明岩溶分布、发育规律及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程度,为设计方案的确定提供充分的地质依据。

桥梁勘察报告

1 概述 1.1工程概况 随着鄂尔多斯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鄂尔多斯市成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成为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为继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原工业发展中总量小、增长粗放、发展缓慢、污染严重、科技含量较低等问题,鄂尔多斯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东胜区机械装备业制造基地,以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六个高”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推进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构筑产业集群,开创工业化发展的新局面。 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位于东胜区罕台镇境内,场地内地势较为平缓,略呈缓坡状起伏。距康巴什新区9km,东距210国道0.7km,南距青春山50万伏变电站2.8km,西至补洞沟河沿,北至打坝渠,面积约为25km2。本次实施的基础设施包括产业区内道路、场平、供水、供热、供电、供气、排污及处理、排水(雨水)、通信、弱电、绿化等项目。拟建桥梁位于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内,为该工程的子项之一。四座桥梁横跨区内唯一季节性雨水冲沟——补洞沟,连接补洞沟两岸待建道路。 受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经济贸易局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了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机械装备业制造基地项目补洞沟桥梁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根据设计要求,本次勘察分两个阶段进行。初步勘察野外工作开

始于2007年11月14日,结束于2007年12月4日,历时21天,对拟建补洞沟1桥、2桥、3桥及4桥进行初步岩土工程勘察

;2008年3月6日,建设单位委托我单位对本工程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拟建补洞沟4桥由于桥位更改,不在本次详细勘察任务之列,故我院对补洞沟1~3号桥进行了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为保证成果资料的完整性与统一性,满足设计部门的使用要求与方便,我院综合初步勘察与详细勘察成果,编制本报告书。 1.2勘察目的与任务 根据拟建工程方案设计及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按照《市政工程勘察规范》,拟建场地为Ⅱ类,拟建桥梁为中桥;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确定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拟建主要构(建)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综合分析确定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本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按详细勘察要求进行,其目的是为本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地基基础设计及工程施工提供工程地质资料和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依据相应规范要求,结合拟建场地地质条件及拟建工程特点,确定本工程勘察工作的具体任务为:(1)调查了解拟建桥位场地的地形地貌与环境地质条件,详细查明拟建场地是否存在不良地质作用及可能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以及对工程安全和场地稳定性的影响,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提出防治或整治措施的建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目次 5 桥涵 5.0.1一般规定 1桥梁应根据公路功能、等级、通行能力及抗洪防灾要求,结合水文、地质、通航、 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设计。 2特大、大桥桥位应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河床地质良好、河槽能通过大部分设计流 量的河段,不宜选择在断层、岩溶、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带。 3桥梁设计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并考虑因地制宜、 便于施工、就地取材和养护等因素。 4桥涵的设置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考虑排灌的需要。 5特殊大桥宜进行景观设计;上跨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桥梁,应与自然环境和景 观相协调。 6桥梁结构应考虑桥面铺装进行综合设计。桥面铺装应有完善的桥面防水、排水 系统。 7采用标准化跨径的桥涵宜采用装配式结构,机械化和工厂化施工。 5.0.2桥涵分类规定如表5.0.2。 5.0.2桥涵分类 注:①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 ②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岸桥台内 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车道长度; ③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④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 准;拱式桥和涵洞以净跨径为准。

5.0.3桥梁全长:有桥台的桥梁应为两岸桥台侧墙或八字墙尾端间的距离;无桥台的桥梁应为桥面系长度。 桥涵的跨径小于或等于50m时,宜采用标准化跨径。 桥涵标准化跨径规定如下: 0.75m、1.0m、1.25m、1.5m、2.0m、2.5m、3.0m、4.0m、5.0m、6.0m、 8.0m、10m、13m、16m、20m、25m、30m、35m、40m、45m、50m。 5.0.4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5.0.4规定。 l二级公路的特大桥以及三级、四级公路的大桥,在水势猛急、河床易于冲刷的情 况下,可提高一级设计洪水频率验算基础冲刷深度。 2 沿河纵向高架桥和桥头引道的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本标准第4.0.2条路基设计洪 水频率的规定。 5.0.5 桥面净空应符合本标准第2.0.7条公路建筑限界的规定,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特殊大桥为整体式上部结构时,其中央分隔带和路肩的 宽度可适当减小,但减窄后的宽度不应小于本标准表3.0.4和表3.0.5—1规定的“最 小值”。 2桥上设置的各种管线等设施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 5.0.6桥下净空应符合以下规定: 1通航或流放木筏的河流,桥下净空应符合通航标准及流放木筏的要求。 2跨线桥桥下净空,应符合被交叉公路、铁路、其他道路等建筑限界的规定。 3桥下净空还应考虑排洪、流冰、漂流物、冰塞以及河床冲淤等情况。

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勘察目的与任务 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 (1)、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 (4)、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 (5)、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范要求。 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 (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

订本); (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2008年修订本); (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7)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8)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9)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0)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11)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2)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13)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14)福建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 (15)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 (1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等。 三、拟建工程概述 拟建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本次施工路段从K0+036.074至K1+165.795,道路全长为1129.721m,;道路设计起点坐标(X=35809.166 Y=14831.661),终点坐标(X=35519.613 Y=16014.400),设计起点位于濠江路,桩号为K0+000,设计路面标高为23.75m,西北至东南走向,终点相交于东环路,桩号K1+165.795,设计路面标高为40.89m;为城市Ⅱ级主干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为40 km/h,设计荷载城-A,设计年限30年,设计道路宽为26m,双向四车道,两侧设人行道,路面交通等级为轻等级,轴载标准BZZ-100,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规范标准 1总则 1.0.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 新建公路,必须按本标准执行。 改建公路,当利用现有公路的局部路段受条件限制时,对本标准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作合理变动;对于改线路段,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1.0.2公路分级 公路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用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 四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辆; 六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80000辆; 八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60000~100000辆。 其它公路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分四个等级。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

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3000~7500辆。 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4000辆。 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1500车以下;单车道200辆以下。 1.0.3公路等级的选用 公路等级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从全局出发,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 一条公路,可根据交通量等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车道数或不同的公路等级。 各级公路远景设计年限: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为20年;二级公路为15年;三级公路为10年;四级公路一般为1 0年,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对于不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已有公路,应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按照公路网发展规划,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提高通行能力及使用质量,以达到相关等级公路标准的规定。 采用分期修建和公路,必须进行总体设计,使前其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 1.0.4环境保护 公路建设必须重视环境保护。修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公路时,应做出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设计。 2一般规定 2.0.1设计车辆 公路设计所采用的各种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应符合表2.0.1的规定。 表2.0.1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单位:m)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一、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总则 (1)、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明确安全生产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根据公司的安全文件精神,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2)、本项目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坚持谁在岗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责任明确,落实到人,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原则;坚持分级管理,各负其责,自上而下逐级监督管理的原则。 (3)、项目经理是本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项目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负责安全的副经理负直接责任,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 (4)、项目部全体员工必须对各自岗位上的安全生产负责,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5)、全体员工除履行本本规定所列的安全生产职责外,还应完成上级组织和部门安排的其他的安全生产工作。 (6)、本制度适用于兴赣高速公路项目B8合同段。 2、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1)、安全生产事故控制目标 1)、杜绝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2)、事故重伤率小于0.6‰;

3)、事故轻伤率小于3.0‰; 4)、消灭重大交通事故和重大设备事故; (3)、安全指标目标 1)、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2)、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目标为:消灭不合格; 3)、员工安全教育率达95%以,;隐患整改率达到95%以上,各分部分项、各工序安全交底100%; 3、安全生产责任制 (1)、项目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1)、负责项目部领导班子成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分工,并定期检查其安全生产职责履行情况。 2)、定期参加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会议,分析项目部安全生产形势,讨论、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安排下一步安全生产工作。 3)、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时,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生产工作。 4)、建立健全安全监督机构,充实安全人员,支持安监部门和安全人员开展工作。 5)、保障职业安全健康和安全技术措施费的投入。对事故隐患整改和改善劳动条件的安全技术措施,要在技术、资金、物资上给予保证;对重大事故隐患要限期整改,要落实单位、落实责任人。 6)、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及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在检查生产的同时进行安全检查,检查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消除事故隐患,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施工前的准备 3.1 施工准备 3.2 施工测量 3.3 施工前的复查和试验 3.4 场地清理 3.5 试验路段。 4 路基施工的一般规定 4.1 基本要求 4.2 路基施工排水 4.3 路基施工取土和弃土 4.4 土方机械化施工 5 填方路堤的施工 5.1 一般规定 5.2 土方路堤的填筑 5.3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的填筑 5.4 填石路堤 5.5 土石路堤 5.6 高填方路堤 6 挖方路堑的施工 6.1 一般规定 6.2 土方路堑的开挖 6.3 石方的开挖 6.4 深挖路堑的施工 7 路基压实 7.1 一般规定 7.2 填方地段基底的压实 7.3 压实机械的要求与选择 7.4 填方路堤的压实 7.5 路堑路基的压实 7.6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填土的压实 7.7 填石路堤的压实 7.8 土石路堤的压实 7.9 高填方路堤的压实 8 路基排水 8.1 一般规定 8.2 地面水的排除 8.3 地下水的排除 8.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排水 9 特殊地区的路基施工 9.1 水稻田地区路基施工 9.2 河、塘、湖、海地区路基施工 9.3 软土、沼泽地区路基施工

9.4 盐渍土地区路基施工 9.5 风沙地区路基施工 9.6 黄土地区路基施工 9.7 多雨潮湿地区路基施工 9.8 季节性冻融翻浆地区路基施工 9.9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施工 9.10 岩溶地区路基施工 9.11 滑坡地段路基施工 9.12 崩坍岩堆地段路基施工 9.13 膨胀土地区路基施工 10 季节性路基施工 10.1 路基的冬季施工 10.2 路基的雨季施工 11 路基防护与加固 11.1 一般规定 11.2 坡面防护 11.3 路基冲刷防护 11.4 其他加固工程 12 公路绿化工程与环境保护 12.1 公路绿化工程 12.2 空气污染的防治 12.3 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 13 路基整修、检查验收及维修 13.1 路基整修 13.2 检查及验收 13.3 路基维修 13.4 质量标准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勘察目的与任务 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 (1)、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2)、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 (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 (4)、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 (5)、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范要求。 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 (1)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 (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 (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2008年修订本); (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6)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7)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标准

公路工程技术规范标准 1 总则 1.0.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 新建公路,必须按本标准执行。 改建公路,当利用现有公路的局部路段受条件限制时,对本标准规定的个别技术指标,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作合理变动;对于改线路段,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1.0.2 公路分级 公路根据使用任务、功能和适用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 四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 ~55000 辆; 六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 ~80000 辆; 八车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60000 ~100000 辆。 其它公路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线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分四个等级。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 为15000 ~30000 辆。 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3000 ~7500 辆。 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 ~4000 辆。 四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汽车的远景设计年限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双车道1500 车以下;单车道200 辆以下。 1.0.3 公路等级的选用 公路等级应根据公路网的规划,从全局出发,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一条公路,可根据交通量等情况分段采

公路工程技术管理制度汇编

公路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1、总则 公路工程技术管理是对公司及项目中各技术活动和技术作业的各种因素、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的总称,是公司管理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公路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目标的有力保障措施。 通过充分调动公司的各种技术资源,认真贯彻、执行设计文件、合同文件及各种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规范技术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及其具体环节,达到以技术管理工作保证实现工程质量目标;同时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施工技术管理秩序,为高效优质地完成工程施工任务,达到满足顾客要求而提供有利、科学的保障和措施。鉴于此,特制定本管理制度,望相关各项目部遵照执行。 2、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部进行管控和各项目部实施操作。 3、术语定义 3.1工程技术:指公司及各项目部参与施工的公路工程项目的相关的技术业务。 3.2施工组织设计:以施工项目为对象进行编制,用于指导建设全过程各项施工活动的技术、经济、组织、协调和控制综合性文件。 3.3施工方案:以单位工程或其中的某一个分项工程为对象进行编制,用以指导施工整个过程,并重点考虑施工方法、资源配置、质量及安全文明控制的具体文件。 3.4实施细则:是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及专业技术人员成熟的施工经验和行业通用的施工工艺编写,是阐明施工活动或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技术要求、质量标准、施工方法的技术性文件资料。 3.5技术交底书:实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向承包商施工作业技术人员明确设计意图、施工内容、工序要求、工艺方法、资源配置、质量标准、安全要求的基础性资料。 3.6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的水文、地理、交通等条件,合理规划施工用地,布置施工道路、机械停放、仓库料场、拌和预制、工地试验室等生产设施和项目办公和生活设施。 3.7公路工程质量目标:按业主或规范要求,按工程施工承包合同明确的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预期达到的水平。 3.8项目保修:承包人在施工项目竣工验收后对工程产生质量问题,在缺陷责任期内需按“工程质量保修书”的约定进行修理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3.9项目管理:在项目持续过程中对项目的各方面进行策划、组织、监测和控制,并把项目管理知识、技能、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中,以达到项目目标的全部活动。 3.10中间交工及竣工:分项工程完成或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项目,并通过验收合格,由项目业主确认签发中间交工证书或竣工证书。 3.11施工测量:工程开工前及施工中,根据设计图纸在现场回复道路中线、定出结构物位置等测量放样的作业过程。 3.12试验检测:公路工程开工前及施工中,对所有用到工程实体的原材料及成型的构筑物进行试验数据分析和验证,确保到达工程质量目的的作业。 4、技术管理主要工作内容 根据我公司目前主要经营范围,技术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公司技术管理工作;二是工程项目部技术管理工作。 4.1公司技术管理主要工作有:

岩溶地区路基施工(完整)

第四节岩溶地区路基施工 一、岩溶的处治 (一)疏排岩溶水 1 、岩溶水的工程特性 岩溶水是赋存于可溶性岩石裂隙或孔洞中的地下水。在可溶性岩石中存在着一些宽大的溶蚀裂隙和分布不均、规模不等的溶洞,以各种形式与地表水体相连,形成含水体系。在溶蚀基准面以上的岩溶水往往是流动的,呈脉管状分布,大的甚至形成暗河,水量和水位随季节的变化幅度大;在溶蚀基准面以下岩溶有水往往形成水池或地下湖。岩溶水有一定的径流系统,涌水量大,尤其是在山区,由于岩溶水径流的落差,使其具有较大的动水压力,在进行工程处治时应予重视。 2 、疏排岩溶水的工程措施 处治岩溶水一般原则是宜疏不宜堵,即采取疏导引离路基的排水方法,保证路基范围内的土石方不受浸润,不因温差作用而使水汽上升,聚集在路面基层下。处治方法有疏导、截流、围埝、改道等。处治前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地选用合适的勘探手段如槽探、井探、钻探、物探等,了解岩溶的发育情况、分布规律、断裂破碎带以及地下水的动力条件、潜蚀作用、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地下水的水位、流速、流向等,然后根据已查明的岩溶水的资料、其危害程度和处理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排水设施和位置,并与地面排水沟渠相互配合,构成统一的排水系统。把危及路基的岩溶水排除,防止漫流、滞积或下渗。 对出现在路基上方、流量较大但地势平缓的岩溶水,可设排水沟截离路基,用明沟把水引入公路边沟由涵洞排出;流量较大、地势陡峭的岩溶

水,则用急流槽或吊沟把水引入边沟通过涵洞排出;而流量小的岩溶水,宜用边沟排出,边沟应用浆砌片石防护,沟底抹面,防止渗漏。 对出现在路基基底的岩溶水,流量较大的应设涵洞将水排出。有的孔洞平时无水,雨季或暴雨时出现冒水,此处不能直接填土,以免岩溶水逐步将土冲走而引起下沉或形成湿软路基。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案是超挖反填,即将此路段超挖不小于0.5m深,用片石料按填石路基的要求填筑,上铺隔离层,同时加深边沟或将边沟砌成洞式渗沟以降低地下水位。 对于溶蚀洼地,因其地势低,地表水往往通过落水洞排出,有的溶蚀洼地暴雨时的消水量小于地表汇水量,或因落水洞被堵塞造成洼地积水,路基被淹没。一般淹没期3~7天,则可造成灾害,中断交通。因此,在暴雨易造成壅水的溶蚀洼地,宜设路堤通过。填料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材料,路堤最少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计算水位0.5m,路堤边坡宜作防护。 (二)溶洞的处理 1 、堵塞填实 对于路堑边坡上危及路基稳定的干溶洞,可采用干砌片石或浆砌片石堵塞;对于路基基底或挡土墙基底的干溶洞,当洞口不大、深度较浅时,可回填夯实;对于洞径大而浅的干溶洞,全部清除洞内填充物后,换填片石砼。必须注意,堵塞填实干溶洞应避免断地下水流径或堵死地表水通道,以防引起水患。 2 、清除爆破 对埋藏较浅,顶板破碎的溶洞,应清除覆土,炸开顶板,挖除填物,然后分层回填碎石、土石混合物,当回填接近地面500mm时,应逐层夯实至地面。

市政道路岩土勘察报告2015.10

xx市产业示范区 xx路(xxx~xxx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工程概述 本次勘察的xx市产业示范区xx路(xxx~xx路),道路总长约1953.984米,设计里程桩号K0+000- K19+53.984,呈南北向,设计道路宽24m,拟建道路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属支路,市政建设场地类别为II类,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岩土条件复杂等级为二级,市政工程勘察等级乙级。 我院受园区管委会委托,承接了该道路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 二、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 1、勘察依据 (1)勘察合同及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 (2)《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 (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6)《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2013);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8)《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 (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 (1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0年版)。 2、勘察的目的、要求

(1)查明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 (2)查明道路沿线的岩土的类型、性质及其分布; (3)提供道路沿线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地基承载力; (4)实测地下水位,并查明道路沿线各地段的地下水类型、来源、水位、排水条件及对路基稳定性影响; (5)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的分布; (6)查明沿线各路段路基干湿状况,提供划分土基干湿类型所需参数; (7)对地表水及地下水对路基稳定性进行评价; (8)查明道路沿线不良地质现象成因、类型、性质及空间分布等; (9)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10)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 3、工程进程 (1)准备工作:2015年3月20日~2015年3月20日 (2)野外作业:2015年3月21日~2015年3月30日 (3)室内试验:2015年3月29日~2015年3月31日 (4)资料整编:2015年3月29日~2015年4月1日 (5)提交报告:2015年4月1日 4、勘察工作 (1)勘察工作方法 本次勘察方法主要有:钻探、取样、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等。各勘探孔定位采用全站仪测放,原位测试主要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取土样采用厚壁敞口取土器,取样方法采用重锤少击法。室内试验主要对土样进行了常规试验、膨胀四项。 (2)勘探点布置及勘察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勘探点布置根据设计院要求沿道路中心、边线交叉布置,中线间距50.0m。遇水塘、沟增加钻孔,共布置勘探孔48个,本次道路线路勘察实际完成勘探孔48个,其中取土孔17个,标贯孔8个,鉴别孔23个,外业采用XY-1型工程钻机、小螺纹钻施工。 道路勘探工作量一览表表1

中交二航局双达公路建设项目SD合同段项目部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临夏双城至达里加(甘青界)公路建设项目 SD4合同段 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批准: 审核: 编制: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双达公路建设项目SD4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2017年5月1日

目录 5.3.19 专职安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21

中交二航局双达公路建设项目SD4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加强项目部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安全生产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有效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持项目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结合项目建设管理实际情况,特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1.2 编制依据 1.2.1 法律法规及政府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主席令第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主席令第5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9 年主席令第1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09 年主席令1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主席令第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主席令第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主席令6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2007年主席令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2013年主席令第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2004年主席令第19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11年主席令第47号) 《建筑工地安全生产管理条例》(2003年国务院令第393号)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6号)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年国务院令第493号)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2011年国务院令第593 号)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2005年安监总局1号)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2007安监总局16号) 《企业安全生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令),2003年11月24日发布,2004年3月1日起实施 《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2004年月5日

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及稳定性分析

《现代工程地质学》 读书报告 岩溶地区 地基处理及稳定性分析 姓名:罗国才 学号:15121158 班级:硕1508班 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指导老师:王连俊教授

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及稳定性分析 岩溶地区的地质构成常常会引起地基的不均与沉降、承载力不足以及地基的塌陷或滑动等严重破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在岩溶地区展开,岩溶地基就成为了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为突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岩溶地区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岩溶地区就是我们常说的喀斯特地貌,是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等可溶性的岩石在水的腐蚀和崩塌的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质形态、作用和现象的统称。在这样的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建筑物的基础很容易遇到土洞、溶洞等不良的地质问题。这些天然的土洞和溶洞都是由能够溶于水的石灰岩组成的,由于石灰岩长期受到水的冲刷和溶蚀,石灰岩的结构出现变化,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土洞和溶洞。这些天然的土洞和溶洞不管是大小还是分布都会造成工程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重大影响。 在岩溶地区进行工程建筑,地基处理是工程施工中的难点,更是重点。以下是岩溶地区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1)地基不稳及塌陷问题 由于地表的岩溶作用,石灰岩的表层会有溶沟发育,在这些发育的溶沟之间常常会残留尖棱状或者锥状的石芽,导致石灰岩地基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从而形成石芽地基。此外,石芽间的溶沟会被土填充,所以具有较低的强度和较高的压缩性,容易引起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从而无法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土洞地基和溶洞地基也容易在建筑物的荷重作用下产生塌陷,给建筑物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2)突水和渗漏问题 在岩溶地区,由于岩体中存在的缝隙、溶洞和管道,导致在地基基坑开挖或隧道开挖时,如果有承压水,那么很容易引起地下突水,从而导致地基基坑的排水困难,严重的还会把地基淹没。 影响岩溶地基稳定性的自身因素有:溶洞顶板的厚度和跨度,洞体完整程度和充填情况,岩体强度和产状分布,岩溶裂隙发育和。外部因素有:荷载大小和作用时间长度等。 二、岩溶地区的地基处理 岩溶地基变形破坏主要形式有地基承载力不足、不均匀沉降、地基滑动、地表坍塌等。

道路勘察报告

道路勘察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 径通道)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 告 工程编号: 勘察起止时间:2012年05月24日~2012年06月04日 提交单位: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赵翔 技术负责人:康景文 审定人:陈麟 审核人:颜光辉

工程负责人:余超贵 报告编写人:聂俊 提交日期: 2012年06月15日 中国建筑西察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 目录

1.概述 工程概况 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 勘察工作布置及方法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2.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地质概况 地层结构 水文地质条件 水和土的腐蚀性分析评价不良地质作用及埋藏物情况3.岩土的测试成果 标准贯入试验 室内试验 击实试验 4.场地地震效应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 场地和场地土的分类 砂土液化评价 5.岩土工程评价 拟建场地的稳定性 土的工程特性指标 路段区土基的干湿类型评价 地层工程特性评价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6.结论与建议 附件: 1.综合图例 1张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1张 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4张 4.工程地质横断面图 6张 5.岩土测试报告 1份 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概述 工程概况 拟建的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位于宜宾市临港工业园内,地处沙坪镇百胜村。本工程为1条规划城市道路,详情见表。该工程业主为宜宾临港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受四川中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拟建的道路作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勘察道路情况说明表表 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

公路工程项目部岗位职责以与管理制度汇编

项目部岗位职责 项目经理职责: (1)作为该工程的总负责人,全权管理本项目。认真组织全体施工人员履行工程施工合同,合理计划好工程承包所规定的期限。保证本工程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部实现。 (2)带头执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及有关规定,并组织贯彻实施工作,对各职能岗位的具体工作方案进行决策,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 (3)落实项目体责任人的责任,准确处理效益、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之间的关系,全面负责,齐抓共管,全权处理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4)做好与建设单位、设计部门、监理部门的全面协调工作。 (5)动态地控制好工程效益,强化资金管理,抓好项目体的各项基础工作,定期分析工程成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高度配置生产要素的优化运行。 (6)合理安排项目人员的岗位分工,抓好岗位责任的落实,搞好项目体人员的收入分配,使分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鼓励性。 (7)组织项目评审评估的内部工作,领导并组织项目管理总结。 项目工程师职责: (1)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对项目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负具体责任。 (2)负责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学习和贯彻国家和上海市颂发的施工技术规范规程规定、方法和标准等技术工作。 (3)组织项目体有关人员学习和熟悉施工图并按图施工,参加图纸会审,负责分项工程的技术、质量和安全交底。 (4)参加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并汇总上报,认真组织实施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在方案设计中做到效益、工期、质量、安全的有机结合,若施工中需要改变或补充施工组织设计,要负责提出书面申请。 (5)负责项目的翻样图和外加工计划的复核,负责解决施工中技术疑难问题,及时办埋设 计变更和技术核定,抓好资料的积累工作,并指导和协调项目体施工员、翻样、关砌的技术业务工作。 (6)具体负责“三令”的送审和签发工作,并抓好“三令”资料汇总和台帐登记工作。 (7)负责分部分项工程技术复核及汇总工作,并督促施工员、质量员、翻样员和关砌及时做好复核自检的申请工作。 (8)负责隐蔽工程验收自检和申请工作,并及时通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上级质量部门验收,做好隐蔽工程资料的签证汇总工作。 (9)负责项目技术节约措施的实施,利用技术优势,结合工程特点开展创新、革新活动。 质量员职责: (1)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负责整个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计量工作。 (2)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申规定的质量要求,并按施工规范、质量标准搞好计量控制和检测工作。

城市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

星子县西湖新区道路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 工程概况 拟建的星子县西湖新区道路工程,全长约2500米,路基宽度为18米,道路等级Ⅲ级城市次干道,设计行车速度20km/h。工程主要内容有道路工程、排水工程、桥梁工程、涵洞工程。 1.2 勘察目的及任务要求 1.2.1 勘察目的 为星子西湖新区道路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提供详尽的地质勘察资料,对道路修建的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适宜性评价,提供道路区域内的岩土的设计参数。 为道路中的桥梁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提供详尽的地质勘察资料。对建桥的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适宜性评价,提供桥型方案的基础类型、基底设置高程、地基岩土的设计参数。 1.2.2 勘察任务 1 查明场地土层成层条件和分布规律、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空间分布特点及地基土层岩土工程特性,为本工程设计、地基整体稳定性分析等工作提供地层分布资料和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指标。 2 查明有无影响本工程建设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若存在,分析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预测其发展趋势,并评价其对本工程建设的影响。 3 查明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基本规律,以及场区历年最高、最低地下水位标高,并分析其对本工程设计与施工可能产生的影响,判定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4 划分场地类别,查明有关砂土、粉土的地震液化可能性,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

应作出评价。 5 查明场地周围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 6 对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特性作出评价,结合本工程性质,对基础型式及相应的持力层进行分析论证。 7 查明本区域场地气象条件,包括降雨、温度等情况。 1.2.3 勘察技术要求 建设单位提出的技术要求如下: 1.勘察范围和钻孔布置 勘察范围为星子县西湖新区道路及桥梁部分,道路部分,孔位一般布设在道路中线,遇特殊地段,如水塘、小河等路段适当加布孔位。 桥梁部分孔位布设在桥梁墩台的原位处,拟建桥梁为3×10钢筋混凝土简支板梁桥,共设桥台两个,桥墩一个。 钻孔坐标见附表,另附勘探孔位平面图。 2. 钻孔深度 道路部分要求单孔总钻孔深度一般情况下不大于8米。 桥梁部分要求探明中风化或微风化层分布,钻孔进入中风化或微风化层深度不小于8米,总钻孔深度一般不大于30米。当土层深度变化较大及不能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时,勘察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钻孔和适当延长钻孔深度(增加钻孔和延长钻孔深度前请通知设计方,经双方共同研究后决定)。 3.取土样 原则上各土层均需取土样,一般要求每1~2m取一组试样。 4.室内土工试验内容 天然含水量、比重、容重、孔隙比、液限、塑限、非粘性土颗分;压缩系数、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和固结系数、c、φ值、土的承载比试验(CBR值)、土的击实试验、有机质含量及易溶盐含量试验等。 5.现场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根据本工程需要布置标准贯入试验孔,各土层均须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竖向间距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 静力触探试验:确定各土层的强度及桩周摩阻力、桩端承载力标准值;若为岩层,

公路工程施工单位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汇编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规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提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防止和减少人员伤亡事故,促进安全生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定义及围 1. 本办法所称特种作业,是指容易发生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的安全健康及设备、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 2. 特种作业包括: (1)电工作业; (2)金属焊接、切割作业; (3)垂直运输机械作业(包括桥、塔、门式起重机驾驶、起重信号工等); (4)施工船舶作业; (5)高处作业(包括登高架设及高处安装、维护、拆除作业)。 三、工作职责 1. 安全环保部负责对特种作业人员的需求审核,建立健全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档案,并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生产作业活动进行安全监督和指导。 2. 使用特种作业人员的工区或班组应建立健全特种作业人员管理档案,不得随意变动特种作业人员的岗位。如作业者本人不适合该工作岗位或因生产实际需要变动,必须事先报告安全环保部同意,方

可变动。 3. 工种发生变化时,应经安全环保部同意,进行备案,一般工种转变为特殊工种时,应接受特殊工种安全技术教育,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4.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要责任心强,熟悉本工种业务技术和本工种安全知识和检查标准与操作规程,不冒险蛮干,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基本条件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 年满18周岁,且不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2. 身体健康,无妨碍从事相应工种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 3.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备相应工种的安全技术知识,参加国家规定的安全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并成绩合格; 4. 符合相应工种作业特点需要的其他条件。 五、监督管理 1. 特种作业人员除应接受三级安全教育外,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中华人民国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无证上岗的,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2. 特种作业操作证申请复审或者延期复审前,特种作业人员应当参加必要的安全培训并考试合格。安全培训时间不少于8个学时,主要培训法律、法规、标准、事故案例和有关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等知识。 3.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定期(每三年一次)由原考核发证机关或

岩溶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LZK22+795-LZK23+770/LYK23+770-LYK23+997 岩溶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1)概述 1.1编制依据 (1)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坪石至樟市段工程招标文件和招标期间招标单位与投标单位所有来往的函件及补遗资料。; (2)《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坪石至樟市段路基施工设计图》; (3)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坪石至樟市段路基施工设计图设计说明、工程量清单及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的实地勘察、调查资料等有关资料。 (4)《施工承包合同书》; (5)原《施工组织设计》; (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 (7)《公路工程质量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8)《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TJ076—95); 1.2编制原则 (1)编制施工方案时做到总体部署和分项工程相结合、重点工程和一般工程相结合,使方案具有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思路清晰的特点;(2)坚持按项目法管理的原则。综合运用人员、机械、物资、资金和信息,实现质量和造价在保证安全和工期前提下的最佳组合;(3)遵循“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的原则,做到不扰民,重视生态环境,不污染环境。贯彻执行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方针政策,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和保护工程施工所在地的民俗风情; (4)坚持用工制度的动态管理。根据工作的需要,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5)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原则。精心组织施工,合理安排工期。坚持技术先进、方案优化、重合同守信誉、施工组织科学合理、按期优质安全高效、不留后患; (6)遵循与设计、规范和验标保持一致的原则。编写施工工艺时,严格按设计要求,认真执行现行本标段专用条款及施工技术规范和验收标准,确保工程质量优良; (7)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制定本施工组织设计时,根据我方施工经验和管理水平,坚持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均衡生产,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本工程建设; (8)本着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加强工序控制,确保优质、安全、快速、高效建成该工程。 2、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地处岩溶较为发育地区,较严重路段有LZK22+910-LZK 23+170,LZK23+590-LZK23+770,LYK22+790-LYK23+190,LYK23+490 -LYK23+770,LK23+770-LK24+010,该路段整体视电阻值较低,见闭合状、漏斗状异常分布,数量较多,埋深较浅,异常主要集中发育在30m深度范围内。岩溶主要为全充填及半充填溶洞,分布数量较多,呈多层状、串珠状分布,部分溶洞规模较大,溶洞顶板厚度较薄,岩溶地质灾害对线路施工影响严重。 2.1施工方案 根据岩溶类型、所处位置、溶泉状态等不同状况由人工配合机械分别采用引排、回填、封闭、堵塞、钢筋混凝土盖板跨越等方法处理基底。石方爆破后采用机械进行路堑开挖和路基分层填筑的施工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