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质成本

品质成本

品质成本
品质成本

品质管理成本简介

前言

品质”对消费者来说,是指他所购之产品之外观、尺码、效能、寿命、不良率、包装等问题。可是“品质”在制造商来说就比较广泛,不单是指物料、半成品及最后制成品所具有理想的状态。还有一项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制造成本。明显的,制造商是以盈利为目标,故此制造商只能在不亏本的情况下,使产品的品质符合消费者的要求。

品质成本包括企业内各部门的活动,例如采购、制造、设计、服务等等。有些成本是可以辨别的,这些成本包括检查、测量及品质管制人员的薪酬。但是有些成本却很难辨别和作分配,这些成本包括废料、再造等等。其他成本像顾客的不满和企业的声誉受损就更难量度

品质成本是一种很重要的管理工具,因为:

1.它为评估品质管制系统之有效性提供了方法;

2.它可作为衡量制程是否符合产品总要求的工具之一;

3.它可帮助决定生产过程中之困难所在以及行动之次序;

4.它为决定各种品质管制活动之适中量提供了方法;

5.它亦可作为制订产品价格和职级薪酬的资料。

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产高品质商品是不足够的,必须掌握每

一级品质的成本,做到在长期的品质管制影响下,为企业带

来理想利润。此乃品质管制之最终目标。

一、直接品质成本

直接品质成本可分为四类。1)预防;2)评估:3)公司以内之失效;4)公司以外之失效。

1)预防成本:

这类成本包括参与设计、执行与维持品质系统的员工薪酬。预防成本可以说是在制造产品之前的一个投资测定。这些成本可使企业确定在经济水平上能够遵照品质要求作生产

预防成本还可以再分类如下:

1.品质工程(Quality Engineering):这类成本包括总品质计划、检查计划、数据系统之建立以及执行、维持及Audit品质管制系统之各种活动之费用。

2.仪器的设计及设立(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这类成本是指参与测定性计划员工的报酬和品质管制的仪器价格等。

3.品质训练(Quality Training):这类成本包括制定、实行、营运和维持传统训练计划之费用。

4.其他预防费用:这些费用包括文职、Fax、交通和供应成本。这些都是一般办公室管理的分类。

5.其他工作人员进行的品质计划:这类成本是指其他工作人员在品质计划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神。

预防性活动与其有关的成本还包括有:覆查,审查供应商资

格;测定生产程序能力;程序管制计划和一些防预产品损坏

的活动。

2)评估成本(Appraisal):评估成本包括物料、零件及产品的测定、评核与审核,这样可以使物料、零件及产品符合品质标准和绩效要求。这类成本不但可以决定产品的状况,更可以确保产品符合规格。

评估成本还可以再分类如下:

1.物料的检查及试验(Inspection and Test of material):指供应物料的检查与试验,制造商可以将所供应的物料在其厂房进行检查与试验,也可以供应商的厂房进行试验,更可以按时审核供应商的品质管制系统。

2.检验及测试(Inspection and Test):检验成本是指检查产品制造过程的设立及在制造过程、成品和运输中产品的一致性。而试验则包括产品出货前的可靠性试验和性能测试。

3.产品品质审核(Produet Quality Audit):这类成本包括进行半成品及制成品的品质审核所需要的费用。

4.应用的物料与服务:是指进行破坏性试验及可靠性试验所花费的物料和产品的费用。

5.仪器的校准与保养:这类成本是指应用于品质管制的仪器校准与保养的费用。

3)公司内之失效(Internal Failure):在产品转移到顾客手上之前,物料、配件与产品未能符合品质要求,就有所谓公司内失效成本。这类成本还可细分如下:

1.报废(Scrap)。

2.返工(Rework)。

3.失效分析(Failure Analysis):这类成本包括找寻产品失效原因所花的费用。

4.重检(Reinspection).

5.降级(Downgrading).

6.供应商的过失(Fault of Supplier):未能发觉供应商的过失而招致损失的成本

4)公司以外之失效(External Failure):当产品转到顾客手上之后,产品未能符合品质要求,就是所谓公司以外耗损成本。当制造品毫无缺点时,便没有这类成本。外失效成本之细分类如下:

1.投诉(Complaints)。

2.拒收与退货(Rejected and Returned)。

3.修理(Repair)。

4.保修费(Warranty Charges)。

5.误差(Errors):因误差而造成产品对换之费用。

6.责任担当(Liabilty):产品责任担当之控诉之费用。

在直接品质成本中,预防成本与评估成本是可以控制的,但公司以内之失效成本及公司以外之失效成本则较难控制。下图表示可控制品质成本和不可控制成本曲线与及两者混合後的直接品质成本曲线的关系

二、间接品质成本

间接品质成本可分为三大类:(1)由顾客所承担之品质成本;(2)引致顾客不满之品质成本;(3)声誉受损之成本。

1.由顾客所承担引起之品质成本:在保用期过后之仪器失灵所需要之修理成本及运输成本。

2.引致顾客不满之品质成本:顾客对产品表示不满之态度属於这类成本。缺陷率越高,这类成本也越高。反之亦同。

3.声誉受损之成本:这是指顾客对整个企业的态度而言,并非对某一条生产线表示不满之态度。

间接品质成本属於无形的成本,故测定亦颇为困难。但是它们仍影响著总品质成本。

实际的间接成本是无法测定的,但对间接成本的存在及其与直接成本的关系有认识则可以协助我们对这些成本进行管制

三、收集与评核

1.品质成本数据的收集:

?实际品质成本的测定主要是一种会计功能。但品质成本制度的发展,则需要品质管制与会计互相合作。因为企业内各部门都设有成本资料,根据各资料填上品质成本数据,凭著这个制度就可以得到品质成本的数额。

?品质管制人员可以从生产线、工程计划、部门、操作人员、缺点分类及生产中心得到品质成本的资料。在品质成本的资料理集後,便可以进行品质成本分析

2.测定基础:单凭品质成本作为分析资料仍是不足够的,测定值基础在一些企业活动范围与品质成本有关,还对企业活动的转变特别敏感。基本的测定值基础分为劳工、成本、销售和产品单位。当测定值基础与品质成本比较,就可以得到一个指数(index)。

(1).劳工:每一个直接劳工工作小时的品质成本是一个最常见的指数。而直接劳工的资料也适合其他指数的计算。但直接劳工基础只适用于短期的比较。有时直接劳工币值更取代直接劳工工作小时作为计算单位,又由于劳工与品质成本币值单位在计算过程中可以互相抵消,这样便可以除去通货膨胀对其所造成之影响

(2).成本:每个制造成本币值的品质成本是另外一个常见的指数,制造成本包括直接劳工、直接物料及杂用。制造成本之资料也适用于其他指数的计算。由於制造成本由上述三项成本所构成,故此材料价格的波动或自动化都不会影响这个指数。

(3).销售:每次销售之收入币值的品质成本也是一个常见的指数,这个指数更是一种高层管理决策的工具。因为销售与生产之间有一段时间差,而销售又受季节变化所影响,故此销售指数不适宜作短期分析。这指数亦受产品售价变动与市场转移所影响。

(4). 产品单位:当每条产品线相近时,每产品单位之品质成本是一个很好的指数。产品单位分为盒、千克、米等等。当产品线有很大分别时,应用这指数作比较和解释则较困难。

由於上述各种指数均有其优点与缺点,所以在应用时,常常都选择三种指数,然後再凭经验选取最佳的指数作品质成本趋势之分析。

3.适中点:

?管理人员希望能从品质成本分析中得知最理想的成本。在14页图中曲线上亦可见最理想成本之出现。但这些曲线图表过于理论化,所以这些图表都不能满足各种工业的需要。

?决定适中品质成本应用方法之一,是作出公司与公司之间的比较。幸好很多公司都利用销售作为测定值基础,所以很容易作比较。但是各种制造业与服务机构都各有差异,这样引起成本之不同。所以当所制造之产品很复杂和具有高度可靠性时,品质成本会高至占销售额的20%,当生产之产品很简单和具较低之公差时,品质成本可达至一个现实水平,约占销售之百分之二。

?当进行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品质成本比较时,最重要的是比较品质成本之次分类。但只有在次分类相同的情况下,这些比较才属有效。

?决定最佳成本的另外一个方法是将次分类成本之相互关系加以分析。有一个调查访问了21间公司,结果发现失效成本占总品质成本百分之五十三,而预防及评估成本则占总品质成本百分之四十七。但必须注意以上的结果是由21间公司的数据平均後所得的结果。因此,从理论上可知预防及评估成本应等于或大于失效成本。这个调查的资料只能表示预防、评估及失效成本的相对比例,却不能说明每项成本的真正数值。

四、分析

1.品质成本报告:品质成本报告是最基本的品质成本管制工具,从这个每月份之品质成本报告,可将实际之品质成本与预算之成本比较,再行决定矫正行动。

2.趋势分析:每月份之品质成本报告主要是一种短期报告,而趋势分析则属於长期计划。趋势分析可提供指导及评估品质改良计划之资料。趋势分析数据来源,主要是每月品质成本报告及一些详尽的成本分类。趋势分析可以从各种不同的内容作分析活动,例如从成本分类、成本次分类、产品、测定值基础、公司之厂房、部门、生产中心进行分析活动。是分析图的一些例子。分析图的时间比例可以是月、季或年,这视乎分析之目的而定。

3.栢拉图分析:栢拉图是将公司或部门内品质不良项目表列出来,因而可以提供资料,有助于改善品质或矫正行动。研究之对象以部门划分,其他划分对象更加可以是产品或生产线,知道了研究对象的数据和各部门的划分後便可约出如2-3(a、b、c、d)的图表。如图所示,将各部门的不良品之数据,计算其所占直接品质成本之百分率,按其值的大小次序,用柱状表示,即成栢拉图。下图所示部门17、13、14、37、33所拥有的不良品比率较高可列为一组处理。而部门18、12、24、21、16、36、38、39则占不良品比率很低,列为另一组处理,而部门26、15、22、23则介乎上述两者之间,属於第三组。公司

需要根据问题产生影响的多少着手,应用栢拉图去分析这些情况是非常清楚的。

五、品质成本之其他

一个品质成本制度可分为三个时期:①执行时期、②计划时期、③管制时期。这三个时期都是互相连接的。

1.执行时期:是指由高级管理人员被说服而要设立一个品质成本制度开始,当制度设立之初时,公司内部必须要计划如何配合这个制度,而操作单位必须代表整间公司。与此同时,成本之分类亦需要挑选及订定。成本数据初时是可以估值,但亦可利用健全的会计制度协助搜集有关成本的数据。在这个时候,公司已可以编制报告表和作成本分析,再凭经验来反复复核这个制度,最后便可以扩展至其他部门或厂房去。

2.计划时期:这是第二个时期,从品质成本分析的结果,可得出如何改善这个制度的方向。但分析工作和执行改善工作需要大量人手,所以这个时期的评估成本便要增加。但如果企业本身已设有检查与试验组织,这时便可利用这些人员实行评估工作,以减少这期间评估成本之增加。很多品质成本改善计划的目的都是希望减少失效成本。所以公司都期望公司以外失效成本会减少,但是这种成本的递减程度则视乎产品改善后到达顾客手上时间之长短而定。但是如果公司以外失效成本减少,则公司以内失效成本同时亦会减少。

3.管制时期:这个时期是由品质成本达致最佳点的时期开始,这时期主要是维持品质成本标准与设立预算表。在这个期间,检查与试验方法必须经常复查,务求加以改善,其他的评估成本与预防成本亦必须详查,在许可的估况下,加以改善。

4.品质成本改善计划:大多数的成本改善计划都依赖成本分析法和品质预防工作计划人员的努力。而计划本身多集中于某些操作过程、机器、缺点种类、产品等等。

以下是一些改善计划的应用:

1.产品设计之复核;

2.过程设计之复核;

3.主管人员之品质训练;

4.零度缺陷激励计划;

5.供应商不合格物料之发现

6.供应商评审制度;

7.抽查计划分析(一次、两次、连续等等);

8.检查制度分析(第一件产品、半成品、制成品);

9.自动化之检查;

10.操作之检查(可分操作之前或操作后之检查);

以上十点仅是一些可以减低品质成本的常见品质成本计划的举例而已。

以上数节简单的讨论了操作品质成本,而在品质管制中,公司会花费很多资金于仪器检查、自动化管制程序等设备上,有时更需要改良生产机器。这些资金的投次会引致操作品质成本之减少。因此,资金运用成本与操作品质成本都会分别属于品质成本内的组合。

质量成本案例分析

专题报告 公司某事业部质量损失分析报告 一、文章概要 目前公司某产品品质特不脆弱,品质问题已成为制约该事业部可持续进展的关键瓶颈之一。本文希望从如下方面揭示问题:1、质量损失不仅包括显性损失,而且包含更大的隐性损失。 按照隐性损失ABC核算法保守估测,该产品03年隐性质量 损失是显性损失的2倍左右,达亿元;加上显性损失亿,质量损失高达亿元; 2、操纵质量损失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经营意义,假如按照实现 353规划既定质量目标保守推算,事业部因提升品质平均每 年可获得收益万元; 3、品质问题的解决宜从电控着手,以建立大品质体系与成本 品质均衡的决策机制为手段,逐步摆脱品质“监控残缺” 的尴尬局面,进入“全局掌控-重点突破-系统创新-全面收 益”的良性循环时期。 二、质量损失的内涵

1、质量损失的构成 所谓质量损失,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价值损失。它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因品质缺陷导致的价值流失。 依照可识不性质量损失分为显性质量损失和隐性质量损失,按照产生流程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损失成本(外部损失、内部损失)三部分(图1)。 图1:质量损失构成 2、隐性质量损失的内涵 由产品品质不良导致的价值链机会成本损失是隐性质量成本的本源,包括: 顾客流失——老顾客流失和新顾客流失:

老顾客流失——顾客因维修体验而在二次选购时放弃选择原品牌,导致企业损失原可获得的收益。据麦肯锡对中国该产品市场的研究,以后几年老顾客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将由02年的%上升至08年的%。 新顾客流失——经口碑传播而建立某品牌不良品质形象的潜在选购者,当其中部分人作现实购买时放弃选择该品牌,导致该企业损失原可获得的收益。科特勒曾指出,家电消费品是顾客购买决策受参照群体1阻碍最大的产品之一,一个有过维修体验的顾客会将痛苦体验传播给4—8个人。 价格损失——中低价位的该产品,与要紧竞争对手相比,产品品质差异因素带来的售价差异平均超过10%2。 生产率流失——将投入到不良品返修的劳动力和设备资源转化为生产合格品可获得的收益。事实上,同等条件下返修生产往往低于正常生产效率,目前下属某工厂按照正常生产工时的2.5倍来核算返修工时。 供方成本转嫁——从系统性、长远性来看,供方的部分质量成本损失必定会通过后期成交价格、供货质量、议价能力变化 1有过同类产品使用体验的同事、亲人、朋友。 2内部访谈一致认为,产品品质是阻碍价格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阻碍力至少超过50%。慎重起见,本文取10%。

降低产品质量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质量成本 八分厂王江 “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质量成本”是作为一个企业的生存只本,是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现在的社会竞争之中得到发展的根本,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层的管理水平。 因此,综合我厂的情况来说对于如何在生产中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更改,加强重视售后反馈信息,对反映出来的产品问题进行改进加工工艺流程。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部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而提出的具体工作措施。技术部门必须改掉以前的习惯,不能够只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设计。必须上至领导、下至技术员,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经常主动地深入生产现场,了解产品质量状况,及时修改设计方案,同时认真仔细的听取生产一线的意见,把所暴露出来的质量问题和产品的设计缺陷问题及时的进行更改。尽量的把质量问题卡在家里解决,从而降低了出厂产品质量故障损失成本。而技术部门派人每天到生产现场,把收集到的技术问题一个个排除,特别是对于新产品的试制前必须做好市场的调查。把开发产品和产品的长期收益以及对企业的后续发展的可持续性都必须考虑进去。因此,我认为企业必须用以下几点来加强质量的提高和降低质量成本的方法。

1、市场竞争的需要。特别是象我厂这种船用配件企业,进入的门槛不是很高,但是有是能够很快见到效益的行业,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压价风不可避免。因此要从市场需要研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 2、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大家知道,做为船用企业还有快速增长的趋势,而且生产人员、管理人员都比以前减少。原有的国有企业产品的管理、设计、制造理念与生产规模扩大、市场经济、公司的民营体制越来越显得不相适应,因此要用创新的思路来研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质量成本的方法。 3、生产管理的需要。由于我们图纸资料来自不同的时间,不同知识层面,而且新的科技人员不断加盟,我们的产品又属于船用内装饰,要不断的根据船厂的要求来更改设计方案。使得生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要从生产实际解决存在的问题,要研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质量成本方法。 4、企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实力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产品的竞争,企业没有名牌产品就谈不上有竞争力。我没有去过江南造船厂,但我知道江南造船厂是在上海并且知道他是我国大的造船企业。我没有买桑塔纳汽车,但我们知道桑塔纳汽车的原产地在德国大众公司。而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产品作强力

什么是品质成本.

什么是品质成本 品质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品质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品质未达到规定的要求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 品质成本的内容 品质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品质成本 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设计品质适合用户要求和生产能力所投入的费用,以及设计缺陷所造成的损失.它分为: ①设计品质投入:企业在产品研制过程编制可靠性大纲和设计试验规范,培训设计人员和品质、可靠性人员,进行可靠性试验、开展设计评审等活动所支付的费用.这些费用基本上都属于预防成本,企业可以通过有关会议和统计资料获得比较准确的资料. ②设计缺陷损失:由于设计方案存在修改设计或重新设计,从而导致设计、试验费用的无效增加;由于设计方案中选择的技术标准、原材料、零部件不适当,规定的品质不合理,从而导致采购、加工、检验费用的无效增加;设计缺陷导致企业在生产售后服务中的各种品质损失和用用户的品质损失.这些损失费用的少部分比较明显,绝大部分比较隐含,可能表现为以正常 的成本费用掩藏起来,也可能表现为其他原因导致的品质成本专案. 2.采购品质成本 为了促使和鉴定采购件达到合同规定的品质要求所支付的费用,以及采购件未达到品质要求给需方造成的损失.它分为三个部分: ①采购预防成本:评价供应商的品质保证能力,提出采购件的品质要求,帮助供应商改进产 品品质和完善品质体系等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②采购鉴定成本:对采购进行检验鉴定所发生的费用,这种检验活动包括货源地核对和进厂检验. ③采购损失成本:由于对采购件未达到合同规定的品质要求给顾客所造成的而供应商又能给予补偿的损失. 3.边际品质成本 品质成本对产品品质特性最小单位变化的变动成本.包括: ①边际品质投入:当产品品质处于某一水平时,产品品质特性最小单位的变化所发生的品质投入的变化量. ②边际品质损失:当产品品质特性处于某一水平时,产品品质特性最小单位的变化所导致的品质损失的变化量. 4.用户品质成本 用户为了获得品质满意的产品并使其有效的发挥功能所支付的费用,以及产品品质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它分为: ①用户品质投入:用户了解产品品质特性或特征及生产、经销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产品验收,学习产品的使用和维护,办理产品品质、安全保险等方面所发生费用. ②用户品质损失:指由于产品品质不适合用户要求,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它主要包括用户对品质不良产品进行附加的检查、修理、退换所支付的而未能得到补偿的的费用;用户使用品质不良的产品额外增加的人工费用、材料费、动力费;产品出现品质故障给用户造成的产量损失和信誉损失;用户处理产品造成公害的费用. 5.社会品质成本

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要求和步骤

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要求和步骤 一、质量成本分析内容要求 1)每月要做一次质量成本分析。 a)预防成本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预防成本数组成) b)鉴定成本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鉴定成本数组成) c)内部损失成本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内部损失成本数组成) d)外部损失成本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外部损失成本数组成) e)产值-内部损失率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产值-内部损失率组成) f)销售收入-外部损失率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销售收入-外部损 失率组成) g)产值-质量成本率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产值-质量成本率组成) h)对上述七项趋势图作出文字说明和解释;并遵守下列几条 ●连续3点上升或下降时,要找出上升的经验或下降的原因,并积累这些经验 或教训的原因;待积累多了时,确认其真实性和可重复性时,把经验纳入正 式工艺或操作作业指导书中,把教训的原因作为整改的对象,制定措施,以 消除这些导致失败的原因,确保产品合格和工艺的正常进行。 ●对拐点要进行分析,其方法和要求同上。但是,重点抓苗头,为以后的预防 措施提供情报和积累资料。 ●对突出的上升或下降点要专门调查和分析。这是分析的重点。其方法和要求 基本上同上。 i)对内部损失成本上升,要作失效模式的分类分析,要统计本月每次废品和返工返 修的失效原因;并由此作出排列图;由排列图找出失效的主要因素j)针对失效的主要因素作因果图,进一步找出更细的原因。(寻找失效原因的办法是记录→统计表→失效因素排列图→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因素作因果图 →又找出新的更深一层的原因→新的统计表→新的失效因素排列图→新的 主要因素……;一直找到可操作的真正原因为止。一般找两层就可以了。即作出 排列图和因果图就可以了。) 2)半年或一年要作一次质量成本分析。内容基本同上 二、针对部门的质量成本分析 如果组织由多个生产产品部门组成,在整体的质量成本分析时,还应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按部门进行质量成本分析。使用针对部门质量成本的统计表、排列图找出质量成本中占有量最大的部门,并将该部门列为分析的主要对象。方法同上 如果组织由只有一个生产产品部门组成;则无需做部门质量成本分析。 三、针对产品品种的质量成本分析 如果组织由多个产品品种组成,不论是否在一个或多个部门生产,在整体的质量成本分析时,还应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按产品品种进行质量成本分析。使用针对产品品种质量成本的统计表、排列图找出质量成本中占有量最大的产品品种,并将该产品品种列为分析的主要对象。方法同上。 四、针对产品零部件的质量分析 如果产品由多个零部件种组成,不论是否在一个或多个部门生产,在整体的质量成本分析时,还应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按零部件进行质量成本分析。使用针对零部件质量成本的统计表、排列图找出质量成本中占有量最大的零部件,并将该零部件种列为分析的主要对象。方法同上

品质成本管理

品质成本管理 二十一、戴明理念為預防及持續改善之根本: 戴明認為提高品質明智的辦法是采取預防為主.一般而言,預防措施分為兩類:一類為員工的工作態度;另一方面為應用正式技術,在開發早期,就確認出可能之問題,使其在未發生之前,即能防患未然. 主要是在員工方面:其包括高階主管,中堅幹部和一般員工三層來討論. 作為高階主管其主要責任為: 1.能開創改善產品品質及服務為組織的恒久目的,并發展一套能 在商場生存并具竟爭優勢的計劃,組織高階主管是指誰負責? (1).請用具體的話說明我們所提供的產品/服務之品質究竟指什 么? (2).請明確定今年及爾后五年的品質(或績效標準)是什么? (3).界客組織的服務對象(顧客)---現有的,想爭取的,以及失去 的客戶; (4).組織是否以創新為恆久之目的?即在品質/服務上不斷出陳 推新? (5).組織是否能在旣定之成本限制下,創造更令人滿意的服務 (不是偷工減料)?是否計畫將來應增強職員新技能,并加以再訓練和再教育,提昇客戶對組織產品/服務之滿意,研究新工程方 法,管理方法? (6).是否在設備及輔助器材上投入必須之資源?是否致力於事務 品質之改善? (7).工地主任及總經理等幹部知道具誰負責?他們如何表現組織 所定下的恆久目的?

(8).組織是否明白將上述之恆久目的轉換為社區住戶之服務? (9).董事會是否能連貫的持之有恆? 2.採取新理念:營建業處於新經濟之挑戰時代,應不再容忍以往習 以為常的遲延,錯誤,物料不良和手藝不佳. (1).所有員工(含小包)是否了解其份內工作?主管是否了解部屬 之工作?訓練方法是否落伍?督導是否不適,無效? (2).董事會是否信奉此新理念?是否投入資源實踐此新理念?是 否有再職訓練? 3.是否盡力採用統計等科學方法來獲得品管依據? (1).進料(各建材,設備)是否有統計品管之情報? (2).是否有組織各項服務之水準統計?是否建立客戶反映其對服 務是否感到滿意之制度? (3).是否有記錄失敗,缺點(如施工錯誤,用料錯誤等)之成本制 度. 4.不再僅憑標價來取拾供應商.除了要考慮價格之外,組織也應定 出有意義的品質衡量尺度,并責成供應商遵行. (1).組織決定(選擇)供應商之基準是什麼?是否僅採取比價方 式? (2).地於每一種建材,設備之供應商数目是否太多? 5.尋找問題改進: (1).主菅是不斷的對系統精益求精(設計,進料,物料成份,維護, 機器改進,訓練,督導,再訓練)? 6.創立新的在職訓練方法: (1).是否有發展導師之觀念? (2).有無加強在職訓練? (3).是否敎育員工在職務上應用統計方法? (4).是否明白,清楚界定所有工作的需求和考績辦法? (5).是否訓練幫助員工達到其管制狀況? 7.創立新方法督導職員:

如何做好质量成本控制

如何做好质量成本控制 --------企业如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将使企业管理成本更低,成效更为明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的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加强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企业产品价格竞争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 质量成本管理,重在方法管理。企业如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将使企业管理成本更低,成效更为明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认为,企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应高度重视以下几项工作。 分析企业质量成本构成情况 质量成本包括直接质量成本和间接质量成本。直接质量成本是指在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成本,一般由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四个部分组成。内部故障成本是指企业内部由于生产的产品质量有缺陷而造成的损失和为处理质量缺陷而发生的费用的总和,一般包括废品损失、返工费用、复检费用、停工损失以及不合格品处理费用等。外部故障成本是指在销售和使用中发现产品缺陷而产生的由制造企业支付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它同内部故障成本的区别在于不合格品是在发运给顾客后才发现的,一般包括保修费、索赔费、诉讼费、退货费、降价费。鉴定成本是指在“一次交验合格”的情况下,为检验产品质

量而发生的一切费用,一般包括进货测试费、工序和成品检验费、在库物资复检费、对测试设备的评价费、质量评审费。预防成本是指为了防止质量缺陷发生,保证产品质量,使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最低而耗费的费用,一般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费、质量管理培训教育费、工序控制费、产品评审费、质量信息费、质量管理实施费。间接质量成本是指在直接质量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和扩展的成本,它涉及到制造和销售过程以外的质量成本,一般包括:无形质量成本、使用质量成本、供应商质量成本、设备质量成本。 分析企业质量成本的构成,有利于企业明确质量成本可能发生的环节,建立必要的质量成本控制措施。一些企业建立了质量成本会计分录,分门别类地统计并核算各质量成本项目,以此发现质量成本发生的环节、发生的多少、发生的原因,为企业落实质量责任、采取质量措施,提供详实的资料。 建立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标准 为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企业可设立质量成本管理中心,制定质量成本管理制度,建立质量成本控制标准。例如,中国一汽集团四川专业汽车厂建立了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标准,标准规定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其中:内部故障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比例范围应在25%~40%;外部故障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比例范围应在20%~40%;鉴定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比例范围应在10%~50%;预防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比例范围应在0.5%~5%。企业规定,如突破上述规定标准,质量成本管理中心将责成有关部门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品质成本

CH19 01. Costs of Quality 质量成本,系指那些为预防发生质量不良产品或肇因不良产品所发生的成本。质量成本之焦点在一致性质量上,整个价值链所有职能均会面临此问题。质量成本经常被区分为四类: (1.)预防成本:系指为防止生产不合规格产品所发生的成本。 (2.)鉴定成本:是指为侦测出不符规格之各别产品单位所发生之成本。 (3.)内部失败成本:当非一致性产品在运交给客户之前被侦测出来,因而所发生之成本。 (4.)外部失败成本:是指非一致性产品在送交顾客之后才被侦测出来,因而所发生之成本。 02. SQC 03. SPC 统计质量控制(SQC)或统计过程控制(SPC)乃区别经营过程之随机与非随机差异之正式方法。 04. Pareto Diagram 柏拉图图之投入资料是那些失控之观察值,柏拉图图是表示各种失败(瑕疵)之发生频率。 05. Fish-Bone 鱼骨图,原名因果关系图(Cause-and-Effect diagram) 由柏拉图图找出发生最频繁与成本最高之问题后,再根据因果关系图辨认其之原因。因果关系图旨在辨认发生失败或瑕疵之潜在原因。 06.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Measures of C/S 顾客满意度之非财务性衡量包括: ◆顾各偏好的市场调查报告及顾客对特定产品特征的满意度。 ◆运交顾客之瑕疵单位数占总运送产品之比率。 ◆顾客抱怨之数目(公司估计每一实际抱怨之顾客同时,需了解约有10到20位之顾客亦有过产品不良的经验,但他们并未实际发出抱怨。) ◆产品过早或过大失败的百分率。 ◆运送延迟(计划的运送日期与顾客要求日期不同)。 ◆准时运送率(在计划运送日或之前运送之比率)。 07. Internal Processes 半导体制造商Analog Devices,依循下列质量标准之趋势作为判断: ◆各生产线之瑕疵数量

构成质量成本的内容有那些

构成质量成本的内容有那些 质量成本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 一、预防成本--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所需的各项费用。 a、实施各类策划所需的费用、包括:体系策划、产品实现策划; b、产品(工艺)设计评审、验证、确认费用; c、工序能力研究费用; d、质量审核费用 e、质量情报费用; f、培训费用; g、质量改进费用。 二、鉴定成本--用于评估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所需各项费用。 a、检验费用; b、监测装置的费用; c、破坏性试验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劳务费。 三、内部损失成本--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费用。 a、废品损失; b、返工损失; c、复检费用; d、停工损失; e、质量故障处理费; f、质量降级损失。 四、外部损失成本--产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而支付的费用。 a、索赔费用; b、退货损失; c、保修费用; d、降价损失; e、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 f、信誉损失。 什么是质量成本? 什么是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的高低主要与什么有关?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制造费用是否属于质量成本的范围?为什么? 质量成本又称质量费用。根据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质量成本的定义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它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根据国际标准(ISO)的规定,质量成本是由两部分构成,即

运行质量成本(或工作质量成本,或内部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1.运行质量成本运行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质量故障所造成的损失费用之和。它又分为四类,即企业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预防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等。①企业内部损失成本,又称内部故障成本企业内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而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废品损失费用、返修损失费用和复试复验费用、停工损失费用、处理质量缺陷费用、减产损失及产品降级损失费用等。②鉴定成本鉴定成本是指评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水平所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进货检验费用、工序检验费用、成品检验费用、质量审核费用、保持检验和试验设备精确性的费用、试验和检验损耗费用、存货复试复验费用、质量分级费用、检验仪器折旧费以及计量工具购置费等。③预防成本预防成本是指用于预防产生不合格品与故障等所需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质量计划工作费用、质量教育培训费用、新产品评审费用、工序控制费用、质量改进措施费用、质量审核费用、质量管理活动费用、质量奖励费、专职质量管理人员的工资及其附加费等。④外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成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等而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申诉受理费用、保修费用、退换产品的损失费用、折旧损失费用和产品责任损失费用等。2.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指为用户提供所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1)为提供特殊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所支付的费用。(2)产品的验证试验和评定的费用。 (3)满足用户要求,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所发生的费用。

质量成本分析案例(DOC10页)

精品资料网() 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题报告 公司某事业部质量损失分析报告 一、文章概要 目前公司某产品品质非常脆弱,品质问题已成为制约该事业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本文希望从如下方面揭示问题: 1、质量损失不仅包括显性损失,而且包含更大的隐性损失。按照隐性损失 ABC核算法保守估测,该产品03年隐性质量损失是显性损失的2倍左右,达亿元;加上显性损失亿,质量损失高达亿元; 2、控制质量损失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经营意义,如果按照实现353规划既定 质量目标保守推算,事业部因提升品质平均每年可获得收益万元; 3、品质问题的解决宜从电控着手,以建立大品质体系与成本品质均衡的决策

机制为手段,逐步摆脱品质“监控残缺”的尴尬局面,进入“全局掌控-重点突破-系统创新-全面收益”的良性循环阶段。 二、质量损失的内涵 1、质量损失的构成 所谓质量损失,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价值损失。它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因品质缺陷导致的价值流失。 根据可识别性质量损失分为显性质量损失和隐性质量损失,按照产生流程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损失成本(外部损失、内部损失)三部分(图1)。 图1:质量损失构成 2、隐性质量损失的内涵 由产品品质不良导致的价值链机会成本损失是隐性质量成本的本源,包括:顾客流失——老顾客流失和新顾客流失: 老顾客流失——顾客因维修体验而在二次选购时放弃选择原品牌,导致企业损失原可获得的收益。据麦肯锡对中国该产品市场的研究,未来几年老顾客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将由02年的%上升至08年的%。 新顾客流失——经口碑传播而建立某品牌不良品质形象的潜在选购者,当其中部分人作现实购买时放弃选择该品牌,导致该企业损失原可获得的收益。科特勒曾指出,家电消费品是顾客购买决策受参照群体1影响最大的产品之一,一个有过维修体验的顾客会将痛苦体验传播给4—8个人。 1有过同类产品使用体验的同事、亲人、朋友。

【品质管理】浅析企业品质管理过程中如何降低质量成本

【品质管理】浅析企业品质管理过程中如何降低质量成本关键词:品质管理 导语:在企业的生产运营中,成本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环。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成本的影响。企业在进行品质管理中,质量成本的降低是很重要的内容。 品质管理中,质量成本降低与品质管理可以同时进行。质量成本也称质量费用。它是总成本的一部分,包括产品得到客户认可产生价值的产品成本,还包括生产与未达到客户满意而造成浪费的隐形成本。 图示:浅析企业品质管理过程中如何降低质量成本 品质管理中,对质量成本的降低也是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质量成本分成两个组成部分:控制成本损失成本(或故障成本),控制成本与从生产过程中消除缺陷的活动有关。消除缺陷可以通过预防和鉴定两种方式来实现。预防成本包括诸如质量计划、新产品的评审、人员的培训和工程分析等活动的成本。这些活动发生在产品投入生产之前,其目的是防缺陷于未然。控制成本的另一类型是鉴定或检验成本,鉴定或检验的目的是在缺陷出现之后,但

产品还未交付用户使用之前消除缺陷,品质管理中质量成本的控制与降低需要理清这些成本的区别。 损失成本,又称故障成本,可以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内部损失成本或内部故障成本),也可以是在产品发运后产生的(外部损失成本或外部故障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包括不合格品损失费、返修费,质量降级费,机器设备停工损失费。外部损失成本包括理赔费,退货损失费,折价损失费等。 一、品质管理中质量成本的分类 预防成本(Prevention Cost) 质量计划费:为指定总的质量计划,许多专门的质量计划,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等所支付的费用。 新产品评审费:为制定或评审新产品的质量规范,评价新的设计方案,制定试验和实验计划,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以及对市场的销售情况进行研究以确定顾客对质量的要求等所支付的费用。 质量培训费:为制定和执行质量培训计划所支付的费用。 工艺过程计划费:为设计和开发用于工艺过程控制的设备所支付的费用。 有关质量数据的费用:为收集质量数据,对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制作报告所支付的费用。 质量改进措施费:对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计划的损失调查支付的费用。 鉴定成本(Appraisal Cost) 外购原材料的检验费:为确定外购原材料的质量所支付的费用。 工序检验费: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对产品进行的全部测试、抽样检验和其他检验所支付的费用。 成品检验费:在出厂前或售后对成品进行的全部检验或测试所支付的费用。 质量实验室的运行费:在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阶段,实验室为检验材料的质量所支付的运行费用。 内部损失成本(Internal Failure) 不合格品损失费:由于产品达不到质量要求,某些产品无法使用或售出所造成的原材料

品质成本分析手册

品质成本分析方法 1.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提供品质改进和品质策略规划之参考,并提供经营决策者成本分析和决策之参考,特制定本方法。 1.2.适用范围 本公司品质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之分析工作,均适用本方法。 1.3.权责单位 1)品管部负责本方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2)总经理负责本方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2.品质成本分类 本方法所指之品质成本包含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 1)预防成本:为防止所用之物料或制程中的产品产生瑕 疵、不良或其他品质问题所投入的成本费用。 2)鉴定成本:为了鉴定物料、产品、作业系统所投入的成 本费用。 3)内部失败成本:公司内部因为物料制造、仓储、搬运等

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4)外部失败成本:公司外部因顾客抱怨、退货等品质上失 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3.预防成本 3.1.品质管制工程 3.1.1.成本讲明 1)品管打算之制定与执行。 2)品管体系之稽核与评价。 3)数据的分析与纠正措施。 4)管制设备之设计与改善。 5)检验、量测治具之设计。 6)可靠性工程之打算。 3.1.2.计算来源 1)工作人职员资。 2)品管职员及主管之工资。 3)协助参与工作人职员时费用估算。 3.2.品质会议 3.2.1.成本讲明 1)公司各级品管会议(月、周)。

2)品质改善之专案会议。 3)因品质问题召集会议。 4)其他与品质有关的会议。 3.2.2.计算来源 1)非品管人员开会时刻乘以工资率或以实际工资比例计 算。 2)出差、交通发生的费用。 3.3.品管活动 3.3.1.成本讲明 1)改善提案活动。 2)品管宣传活动。 3)外界之品管观摩、研讨会。 4)加强品质意识之宣传活动。 3.3.2.计算来源 1)依实际发生之费用计入。 2)以参加活动之人职员时乘以工资率估算费用。 3.4.新产品审核 3.4.1.成本讲明 1)新产品试作费用。

品质成本管理与控制.

品質成本管理與控制引言品質成本COQ制度制度品質成本發源於美國。發源於美國。裘蘭博士在1951年裘蘭博士在年品質管制手冊》的《品質管制手冊》書中首先提出品質成本的觀念。本的觀念。費根堡博士估計失敗成本65%~70%、鑑成本、定成本20%~25%及定成本及預防成本5%~10% 。預防成本費根堡品質成本分類品質意識 vs 品質成本企業活動與品質成本品質成本增進經營效能 (1)會計系統發展衡量品質會計系統―發展衡量品質會計系統成本的科目和數據。 (2)績效衡量結合品質水準績效衡量―結合品質水準績效衡量以及改善成果的衡量。 (3)品質管理強調在內部品品質管理―強調在內部品品質管理質管理上的應用。 (4)預算動用管理層了解品預算動用―管理層了解品預算動用質成本的預算動用。質成本的預算動用。 (5)跨部功能跨越部門籓籬跨部功能―跨越部門籓籬跨部功能的制度與工具。的制度與工具。 (6)生產關聯資訊運用結合生產關聯―資訊運用結合生產關聯稼動效率與績效指標。稼動效率與績效指標。品質成本分類內敗成本外敗成本鑑定成本預防成本內敗成本 (1)材料報廢材料報廢 (2)重新作業重新作業 (3)重新生產重新生產 (4)失效分析失效分析 (5)重新檢驗重新檢驗 (6)選剔成本選剔成本 (7)管理浪費管理浪費(8)降級損失降級損失 (9)處置成本處置成本外敗成本 (1)保證費用保證費用 (2)抱怨處理抱怨處理 (3)產品退回產品退回 (4)折讓價錢折讓價錢 (5)產品責任產品責任 (6)商譽損失商譽損失鑑定成本 (1)進料驗收進料驗收 (2)製程及成品檢驗製程及成品檢驗 (3)儀器設備之校正和維護儀器設備之校正和維護 (4)檢查和試驗時耗用材料和人工成本檢查和試驗時耗用材料和人工成本 (5)品質稽核和診斷成本品質稽核和診斷成本 (6)存貨評價成本存貨評價成本預防成本 (1)品質規劃成本品質規劃成本 (2)新產品審查成本新產品審查成本 (3)教育訓練費用教育訓練費用(4)製程管制成本製程管制成本 (5)品質資訊收集分析成本品質資訊收集分析成本(6)品質報告成本品質報告成本 (7)改善專案費用改善專案費用 (8)合理自動化及電腦化成本合理自動化及電腦化成本 (9)其他雜費其他雜費品質成本獲得現有會計科目-最為簡易,現有會計科目-最為簡易,不必額外功夫。不必額外功夫。會計科目成分-會計科目成分-包含品質成本項目分離取得。成本項目分離取得。原始會計記錄-原始會計記錄-分離品質成本及非品質成本。成本及非品質成本。估計法-估計法-不易估計時可採工作 抽查。工作抽查。專用表單或記錄-專用表單或記錄-專用表單記錄品質成本資料。維持文件和記錄人員利用率或設備稼動率報表原材料用量及盤點報表銷售人員日報表顧客保證送修記錄重工、修理、重工、修理、置換及回收等之記錄和分析薪資資料建立及分析生產成本系統報廢報表處裡旅費申報單據檢驗、試驗、檢驗、試驗、查核及稽核等的記錄品質成本制度建立制度程序:建立制度程序: (1)評估企業內外:策略分析。評估企業內外:評估企業內外 (2)獲得

质量成本分析报告编写办法

质量成本分析报告编写办法 1 目的 ,以最经济手段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亦为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提供手段,为制定质量改进计划提供依据。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成本管理。 3 职责 3.1财务部是本办法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成本核算,编制《质量成本财务报表》,汇总 编制《质量成本综合分析报告》。 3.2 各职能部门负责收集、整理质量成本数据,填制《质量成本统计报表》,报至财务部。 3.3 技检部负责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 4 工作程序 4.1 工作流程 各职能部门按4.2条款有关内容按月或按季度收集、整理质量成本原始数据,报财务部; 财务部凭借会计帐目和统计帐目,分别对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填制有关成本报表;财务 部将统计结果报技检部,并与技检部共同对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并报告结果;技检部对分 析结果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或评估趋势和变异,视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 施。 4.2 质量成本:为了达到产品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和产品发生不合格所支付的费用。其一 般包括控制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 两部分。 4.3 质量成本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4.3.1 预防成本 a)质量工作费:开展质量管理所发生的办公、咨询、宣传、收集情况等活动支付的费用。 由财务部负责。 b)培训费:为提高员工素质,对有关人员进行质量意识、质量管理、检测技术、操作水平等的培训费用。由财务部负责。 c)质量评审费:二方审核、产品审核和制造过程审核---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体系审核、监督审核等费用。技检部负责。 d)质量奖励费:为确保并改进质量而支付的各种奖金,如:质量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奖。 由财务部负责。 e)质量改进费:为提高产品质量所进行的技术改造、工艺调整、产品特性改善、过程控制改进等费用。由各责任部门负责。 f)工资及福利费:质量管理相关人员的工资及提取的福利费。由财务部负责。 4.3.2 鉴定成本 a)检测试验费:对进厂的原材料、外协件及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半成品、成品进行检查、测试、试验时所发生的费用。质量部负责。 b)试验设备折旧费:检测、试验等专用设备的折旧费——由财务部负责。

品质成本分析办法(doc 12页)

品质成本分析办法(doc 12页)

品质成本分析办法 1.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提供品质改进和品质策略规划之参考,并提供经营决策者成本分析和决策之参考,特制定本办法。 1.2.适用范围 本公司品质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之分析工作,均适用本办法。 1.3.权责单位 1)品管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2)总经理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2.品质成本分类 本办法所指之品质成本包含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 1)预防成本:为防止所用之物料或制程中的产品产生瑕 疵、不良或其他品质问题所投入的成本费用。 2)鉴定成本:为了鉴定物料、产品、作业系统所投入的成 本费用。 3)内部失败成本:公司内部因为物料制造、仓储、搬运等 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4)外部失败成本:公司外部因顾客抱怨、退货等品质上失

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3.预防成本 3.1.品质管制工程 3.1.1.成本说明 1)品管计划之制定与执行。 2)品管体系之稽核与评价。 3)数据的分析与纠正措施。 4)管制设备之设计与改善。 5)检验、量测治具之设计。 6)可靠性工程之计划。 3.1.2.计算来源 1)工作人员工资。 2)品管职员及主管之工资。 3)协助参与工作人员工时费用估算。 3.2.品质会议 3.2.1.成本说明 1)公司各级品管会议(月、周)。 2)品质改善之专案会议。 3)因品质问题召集会议。 4)其他与品质有关的会议。 3.2.2.计算来源 1)非品管人员开会时间乘以工资率或以实际工资比例计

算。 2)出差、交通发生的费用。 3.3.品管活动 3.3.1.成本说明 1)改善提案活动。 2)品管宣传活动。 3)外界之品管观摩、研讨会。 4)加强品质意识之宣传活动。 3.3.2.计算来源 1)依实际发生之费用计入。 2)以参加活动之人员工时乘以工资率估算费用。 3.4.新产品审核 3.4.1.成本说明 1)新产品试作费用。 2)购买同类产品作比较分析。 3.4.2.计算来源 依实际发生之费用计算,由开发人员提供。 3.5.品管训练 3.5.1.成本说明 1)公司内部品质训练课程。 2)外界举办之品管训练班。 3)品管书刊杂志。

质量成本分析方法(模板)

**/QZ-ZG-07-2020 质量成本分析规定 编制: 审核: 批准: *********有限公司

目录 1、总则.。。。。。。。。。。。。。。。。。。。。。。。。。。。。。。。。。。。。。。。。。。。。3 2、品质成本分类。。。。。。。。。。。。。。。。。。。。。。。。。。。。。。。。。。。。。3 3、预防成本。。。。。。。。。。。。。。。。。。。。。。。。。。。。。。。。。。。。。。。3 4、鉴定成本。。。。。。。。。。。。。。。。。。。。。。。。。。。。。。。。。。。。。。。。。4 5、内部失败成本。。。。。。。。。。。。。。。。。。。。。。。。。。。。。。。。。。。。。6 6、外部失败成本.。。。。。。。。。。。。。。。。。。。。。。。。。。。。。。。。。。。。。6 7、作业单位。。。。。。。。。。。。。。。。。。。。。。。。。。。。。。。。。。。。。。。。。7

1.总则 1.1 制定目的 为提供品质改进和品质策略规划之参考,并提供经营决策者成本分析和决策之参考,特制定本办法。 1.2适用范围 本公司品质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之分析工作,均适用本办法。 1.3权责单位 (1)综合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2)总经理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批准。 2.品质成本分类 本办法所指之品质成本包含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1)预防成本 为防止所用之物料或制程中的产品产生瑕疵、不良或其他品质问题所投入的成本费用。 (2)鉴定成本 为了鉴定物料、产品、作业系统所投入的成本费用。 (3)内部失败成本 公司内部因为物料制造、仓储、搬运等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4)外部失败成本 公司外部因顾客抱怨、退货等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3.预防成本 3.1品质管制工程 3.1.1成本说明 (1)品管计划之制定与执行。 (2)品管体系之稽核与评价。 (3)数据的分析与纠正措施。 (4)管制设备之设计与改善。 (5)检验、量测治具之设计。 (6)可靠性工程之计划。 3.1.2计算来源 (1)工作人员工资。 (2)品管职员及主管之工资。 (3)协助参与工作人员工时费用之估算。 3.2品质会议 3.2.1成本说明 (1)公司各级品管会议(月、周)。 (2)品质改善之专案会议。 (3)因品质问题召集之议。 (4)其他与品质有关的会议。 3.2.2计算来源 (1)非品管人员开会时间乘以工资率或以实际工资比例计算。

制造业品质成本分析办法准则

制造业品质成本分析办法 准则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品质成本分析办法 1.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提供品质改进和品质策略规划之参考,并提供经营决策者成本分析和决策之参考,特制定本办法。 1.2.适用范围 本公司品质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之分析工 作,均适用本办法。 1.3.权责单位 1)品管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2)总经理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2.品质成本分类 本办法所指之品质成本包含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 1)预防成本:为防止所用之物料或制程中的产品产生瑕疵、不良或其他品质问题所 投入的成本费用。 2)鉴定成本:为了鉴定物料、产品、作业系统所投入的成本费用。

3)内部失败成本:公司内部因为物料制造、仓储、搬运等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 费用。 4)外部失败成本:公司外部因顾客抱怨、退货等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3.预防成本 3.1.品质管制工程 3.1.1.成本说明 1)品管计划之制定与执行。 2)品管体系之稽核与评价。 3)数据的分析与纠正措施。 4)管制设备之设计与改善。 5)检验、量测治具之设计。 6)可靠性工程之计划。 3.1.2.计算来源 1)工作人员工资。 2)品管职员及主管之工资。

3)协助参与工作人员工时费用估算。 3.2.品质会议 3.2.1.成本说明 1)公司各级品管会议(月、周)。 2)品质改善之专案会议。 3)因品质问题召集会议。 4)其他与品质有关的会议。 3.2.2.计算来源 1)非品管人员开会时间乘以工资率或以实际工资比例计算。 2)出差、交通发生的费用。 3.3.品管活动 3.3.1.成本说明 1)改善提案活动。 2)品管宣传活动。

品质成本分析

品质成本分析 品质成本(Cost of Quality)是企业销售成本的一部分,如何降低品质成本,增加企业收益是摆在企业每一位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需从加强品质管理入手,减少不良率,提高一次合格率(First Pass Yield 首次通过检查的产品数/产品总数=一次合格率,简称FPY),不断提高企业品质,使之达到6Sigma的工序能力。 一、品质成本构成分析 品质成本由内部缺陷成本、外部缺陷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组成。见下表: 合 格 品 单 位 成 本 合格率注:①鉴定成本+预防成本②内部与外部缺陷成本③总品质成本 品质成本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比例,一般为: 内部缺陷成本占品质成本的25%~35% 外部缺陷成本占品质成本的20%~35% 鉴定成本占品质成本的10%~20%

预防成本占品质成本的5%~15% 一般来说,当缺陷成本大于70%,而预防成本小于10%时,工作重点应放在研究提高质量措施和加强预防上。 当缺陷成本接近50%,而预防成本接近10%时,工作重点应放在使产品质量维持在原有水平上。 当缺陷成本小于40%,而鉴定成本大于50%时,工作重点应放在巩固工序控制的成效,减少检验程序上。 有质量专家认为:从经济的观点来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适当增加预防成本,使两种缺陷成本与鉴定成本下降,最终导致质量总成本降低,让过剩的品质成本变为公司的利润。 品质成本与制造过程的质量高低关系如上图所示。从中可以看出: (1)鉴定成本与预防成本是随着制造质量水平(合格品率)的提高而增加的,内部与外部缺陷成本是随着制造质量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的,质量总成本为这四项成本之和。 (2)鉴定成本与预防成本的增加可以使缺陷降低成本,当故障成本的降低额可以抵消甚至超过预防及鉴定成本的增加额时,从经济上来说是合理的。 (3)质量总成本存在着一个最佳点,即曲线的最低点。这个最低点表示四项成本的平衡点。与平衡点对应的合格品率,就是企业应选择的经济制造质量水平。这个质量水平下的质量成本就称为最适宜的质量成本。随着品质管理水平的提高,最佳点会不断下移。 二、品质成本的核算 品质成本核算(Compution Cost Quality)可以用下式计算: P COQ=品质成本占总成本比例(Proportion Cost of Quality) MS=材料报废费用(Material Scrap) LS=劳动力损耗费用(Labour Scrap) RC=返工费用(Rework Cost) AC=鉴定费用(Appraisal Cost) TMC=总的制造费用(Total Manufacture Cost) COQ=品质成本(Cost of Quality) MS+LS+RC+PC+AC 1.P COQ= TMC 2.COQ=MS+LS+RC+PC+AC 三、品质成本的降低 1.降低每个产品的生产时间,即提高生产率。 2.减少库存量所带来的其它成本,将WIP减少至最少。 3.尽量降低出货坏品数,杜绝不良品出厂。 4.减少每个单位产品的故障分析和维修成本。 四、成本的计算步骤 1.列表标明本公司须计算品质成本的项目。 2.计算各分项之成本。对设备,须计算折旧、维修及动力费用;对人,计算工资及福利。 3.将成本加总,得当月总品质成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