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爱》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家人的爱》教学设计(通用7篇)《家人的爱》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人的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家人的爱》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家人的爱》一课是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中的一个主题。
按照教材的编排,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主题一、家人的爱;主题二、读懂爸爸妈的心;主题三、来自社会的爱。
“家人的爱”是其中的第一个主题,本主题有三个教学重点:第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实际,感受、体会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哺育;第二是懂得正是由于有了家人的爱,才能使得自己健康成长;第三是知道感激、回报家人的爱。
《家人的爱》的编写,其时代感、生活性、针对性都很强,它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我爱我的家》教学内容是相联系的。
[活动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父母长辈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
2、了解家人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
3、懂得感恩,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家人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活动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录像、感恩孝心卡等。
学生:调查表、照片、亲情故事等。
[活动过程]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这个可爱的小姑娘是谁?(出示课件: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的照片。
)师:你们看,这就是我的女儿,这是我们一起在游乐场照的合影,看我们脸上的笑容,你们有什么感受?(出示课件:授课老师和这个孩子的合影。
)师:同学们和家人在一起也有很多快乐时光,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快乐的事情,感受大家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吧!引导学生回忆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感受家庭生活的快乐师:请大家在小组里讲讲和家人在一起快乐的事情,可以用自己的画、照片,把自己和家人的快乐跟同学分享。
家人的爱——思想品德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家人的爱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并能感受和体验家人间相互关爱的温暖。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
3. 借助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情感分享引导学生发掘并分析现实中存在的家庭问题,并学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家庭和什么是家人2. 家人间的相互关爱3. 认真对待恋爱与婚姻4. 解决和缓和家庭矛盾和问题三、教学重点1. 认识家人的爱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2. 学会用心去关爱家人四、教学难点1. 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家庭问题2. 不断提高自己的家庭意识五、教学方法1. 师生互动法: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表演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参与、思考,从而达到目的。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不同家庭和家庭问题的案例讲解和讨论,使学生认知到不同家庭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一些与家庭问题有关的相应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过程1. 由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堂课的主题和目的,让学生了解到这堂课的意义和重要性。
2. 通过案例介绍家庭和家人的概念,以及家人间的相互关爱,让学生情感共鸣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3. 通过讲解、演讲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恋爱和婚姻的重要性,并提出认真对待恋爱和婚姻的观点。
4. 通过分析不同家庭的实例,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家庭问题,教授和解释集中解决和缓和家庭矛盾的方法。
七、教学评估1. 学生上课发言的质量和数量。
2. 学生上课期间的表现和情感反应。
3. 家庭问题解决方案的设想和执行情况的表现。
八、教学建议1.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将教学难点完美地呈现给学生。
2. 学生要积极参与授课,主动思考,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学习。
3. 建议家长参与这种教育活动,与孩子一同参与课堂,交流并引导孩子的家庭观念。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成才、成熟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在这个城市里,我们如此奋斗和拼搏,是为了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幸福、温暖和美好。
家人的爱教学流程《家人的爱教学流程:一场暖心情感课》家人的爱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又像一堂堂生动的课,贯穿我们成长的始终。
以下就是我总结的家人的爱教学流程,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入学启蒙课:无微不至的照料这堂课从我们呱呱坠地就开始了。
就像新生进了一个温暖的小学院,妈妈是我们的班主任。
还记得小时候生病,妈妈那心急如焚的样子,她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一会儿拿来冰冰的毛巾给我降温,一会儿又端来热乎乎的粥。
这时候,家人的爱就是那些难喝的药里包裹着的甜蜜糖果,用温柔的话语劝哄着我们喝下。
而爸爸呢,虽然看起来笨手笨脚的,但他总是尽力满足我们在这个小课堂里提出的每一个小愿望。
哪怕是半夜去给我们找心爱的小玩具,他也毫无怨言。
这是对爱的初级教学,通过这些平时看起来琐碎的照料行为,让我们知道,我们是被珍视、被呵护的。
二、道德基础课:言传身教家人在我们渐渐懂事的时候,开启了道德基础课。
我小时候,奶奶总是告诉我,不能浪费粮食,她会跟我讲以前挨饿的日子,那些故事像古老的民谣,在我耳边回荡。
每次吃饭,奶奶看着我碗里的剩饭就皱皱眉头:“小娃娃,每颗粮食都是老天爷给的福分,可不许糟蹋。
”爷爷呢,他总是乐于助人。
邻居家有个小事儿,他总是第一个冲过去帮忙。
这种言传身教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当我开始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如果我抢了别人的东西,爸爸妈妈会严肃地告诉我这样不对。
在这个课程之中,家人用自己的行为和话语构建了我们关于道德、善良和正义最初的观念,这些观念成为我们人生的基石。
三、挑战成长课:挫折中的鼓励与支持随着年龄增长,挑战成长课接踵而至。
当我考试失利,觉得自己像只斗败的小公鸡时,姐姐便像个智慧的导师登场了。
她会拿着我的试卷,一点一点地给我分析哪里出了问题,然后摸摸我的头说:“这点小挫折算什么呀,就像过河的小石子,迈过去,以后你就能走大道了。
”而我在想要尝试新事物却又怕失败的时候,比如想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时,家人就站在我身后。
家人的爱-部编五·四学制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和关爱,体验家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
2.培养学生关注和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识,提高亲情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质,增强主动关心家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家人的爱2.我们身边的好人3.关爱家人、友好相处的能力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家人的爱”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其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并提出学习目标。
2. 学习环节(1)家人的爱1.讲解故事《小熊回家》,引导学生认识家人之间的关爱和相互帮助。
2.观看视频《一口气两米宽》,通过视觉感受家人之间的关爱和支持。
3.跟随课堂PPT,完成练习题,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归纳。
(2)我们身边的好人1.向学生展示《身边的好人》的图片和课文,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中的好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和对社会的贡献。
2.与学生一起讨论身边的好人,并引导他们思考自己是否能成为身边的好人。
3.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所认识的好人,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关爱家人、友好相处的能力1.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支持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关注和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识。
2.学生通过角色卡片游戏,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情境,操练自己友好相处和主动关心家人的能力。
3.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3. 总结反思环节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爱与关爱的区别,懂得尊重和关爱家人、朋友和社会中的好人。
四、板书设计知识点•家人的爱•身边的好人•关爱家人、友好相处重点句子•家人之间相互帮助是爱的体现。
•我们都应该尊重并关心身边的好人。
•家人之间应该友好相处,给予对方帮助和支持。
五、教学注意事项1.情感教育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体会,培养学生内心的爱和关怀。
2.教师要重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家人的爱教案【优秀15篇】教学过程:篇一导课:师询问: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辫子谁给梳的?早饭谁给做的?今天谁送你上的学?家人好不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家人的爱》(板书:家人的爱)。
一、“爱的百宝箱”——回忆成长经历1、出示自己的生活照或者有意义的物品,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向同伴分享家人对自己的爱。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你们的照片,还有家人送给你们的礼物。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以下这些照片和礼物背后的故事吧。
生:自己介绍照片和礼物背后的故事。
(学生分享不同的家庭故事,教师根据发言情况,引导学生从家人的表情、心情、语言中体会家人的爱;当学生讲到时平时生活中家人对自己的。
关心和爱护时,引导学生体会家人为照顾自己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他们的辛苦和辛劳中体会家人对自己沉厚的爱)师:孩子们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快乐吗?(板书:在爱中快乐成长)二、“爱的放大镜”——感受点滴细节中家人的爱师:对呀,从你们一出生就生活在爱的怀抱里,快乐地生长着,(课件图片)妈妈做家务是对家人的爱,爸爸辛勤工作是对家人的爱,爷爷奶奶做出香喷喷的饭菜是对家人的爱。
师:那老师想了解一下,在生活中,你的家人还为你做过哪些事呢?这里有一张调查表,我们来看一下。
请在相对应的事情后面画“☆”生:自由发言师小结过渡:家人为你们做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些,数也数不清,他们对你们的关心和照顾就是对你们的爱,这是一种“疼爱”(板书:疼爱的爱)。
那么我们是不只需要这一种爱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和奶奶的对话吧。
(课件)三、“爱的温度计”——辨析生活中爱生:观察图片。
师:明明希望奶奶怎样做?奶奶又是怎样说的?师小结:明明希望奶奶帮他做一切事情,包括背书包。
奶奶虽然很爱明明,但并没有一味地溺爱他,而是鼓励他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独立,才能更好地成长。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生举例:如:和奶奶顶嘴,妈妈会严厉地批评;作业写不工事爸爸要求重写;非要买玩具,妈妈不同意师小结:家人对我们的这种爱是一种“严厉的爱”。
小学道德与法治《家人爱》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中第10课《家人爱》。
内容主要包括:解家人关爱和付出,学会关爱家人,以及如何用行动表达对家人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家人对自己关爱和付出,学会珍惜和感激。
2. 培养学生关爱家人意识,懂得用行动表达对家人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家人爱,并将关爱家人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珍惜家庭和睦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2. 学具:学习卡片、彩笔、便签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家人关爱孩子图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家人关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展开:(1)观看视频《家人爱》,让学生感受家人对自己关爱和付出。
(2)小组讨论:如何表达对家人爱?(3)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关爱家人实际行动。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小明妈妈每天早晨都会为他准备早餐,小明应该怎做?(2)引导学生分析:小明应该感激妈妈付出,主动帮助妈妈做家务,用行动表达对妈妈爱。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自己感受到家人关爱,并思考如何回报。
(2)小组合作,设计关爱家人行动计划。
六、板书设计主题:《家人爱》板书内容:1. 家人关爱和付出2. 学会关爱家人3. 用行动表达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家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要求:描述自己感受到家人关爱,表达对家人感激之情,并提出自己关爱家人行动计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在关爱家人方面表现有哪些进步?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为家人做一件小事,将关爱家人行动落到实处。
同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家庭表现,促进家校共育。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我特别关注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从心底理解和感受到家人爱。
小学道德与法治《家人的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自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章节为《家人的爱》。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理解家庭中的亲情关系,学会表达对家人的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家人之间的爱是相互的,需要彼此关心和照顾。
2. 培养学生理解家庭中的亲情关系,懂得珍惜家人。
3.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对家人的爱,增进家庭和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家人之间的爱是相互的,需要彼此关心和照顾。
难点:培养学生理解家庭中的亲情关系,懂得珍惜家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作业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家人之间如何相互关爱。
2. 讲解教材内容: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家人之间的爱是相互的,需要彼此关心和照顾。
3. 例题讲解: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家庭中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家人之间的爱。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
6. 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主题《家人的爱》,旁边列出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家庭亲情关系、表达对家人的爱等关键词。
7. 作业设计:(1)请学生列举三个家庭成员,描述他们之间的爱。
(2)让学生画一幅家庭画,并在画中表达出对家人的爱。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观察家人的反应,下次课分享感受。
七、作业答案1. 家庭成员之间的爱:妈妈关心我的学习,爸爸陪我玩游戏,姐姐帮我整理房间。
2. 家庭画及对家人的爱: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画出家庭成员,并在画中表达出对家人的爱。
例如,画出家人手牵手的情景,旁边写上“我爱我家”等字样。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让学生举例说明家人之间如何相互关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后面的教学内容。
《家人的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人之间的爱,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家人的感恩之心,增强家庭责任感。
3.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爱意,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二、教学内容:1. 家人的定义: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等。
2. 家庭的功能:情感支持、生活依靠、教育培养等。
3. 家人的爱:无私、包容、奉献、关怀。
4. 家庭责任:尊重、关爱、互助、分工合作。
5. 表达爱意的方式:言语、行动、礼物、拥抱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家人之间的爱、家庭责任、表达爱意的方式。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家人的感恩之心,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家人之间的爱、家庭责任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的爱。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表达爱意,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4. 实践活动法:设计亲子活动,让学生体验家庭的爱。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人的爱。
2. 讲解家人之间的爱、家庭责任等内容。
3. 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体验家庭的爱。
4. 分组讨论如何表达爱意,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5. 总结讲解,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表达爱意,并记录感受。
7. 课后跟进:收集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在家庭中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人之间的爱、家庭责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观点阐述的准确性。
3. 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表达爱意的方式和记录感受的内容。
4.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变化。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家人的爱》相关章节。
2. 案例材料:关于家庭成员之间爱的真实故事。
3. 亲子活动方案:设计适合家庭成员一起参与的活动。
4. 作业模板:用于学生记录表达爱意的过程和感受。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家人的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家人之间的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2. 培养幼儿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3.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人的概念: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
2. 家人之间的爱:照顾、关爱、陪伴、分享等。
3. 家庭活动:一起吃饭、散步、游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家人之间的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2. 难点:让幼儿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家庭成员的照片、全家福等。
2. 教具:家庭成员的手偶、家庭场景图等。
3. 材料: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歌曲《家庭》引起幼儿对家庭的关注,引导幼儿思考家人之间的关系。
2. 基本部分:a. 观察家庭成员的照片,让幼儿说出家人的名字,了解家人之间的关系。
b. 展示家庭成员的手偶,让幼儿模仿家人的动作,感受家人之间的爱。
c. 讲述一个有关家人之间关爱的小故事,引导幼儿讨论故事中的家人是如何表达爱的。
d. 分组进行家庭场景搭建,让幼儿动手操作,展示家庭成员之间的爱。
3. 延伸部分:a. 让幼儿绘画家庭成员一起活动的场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b. 组织家庭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扮演家庭成员,体验家人之间的关爱。
c.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分享家人之间的爱。
4. 总结:通过回顾课堂内容,让幼儿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5.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一项家庭活动,感受家人之间的爱,并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家人之间爱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幼儿在家庭场景搭建、绘画等环节的表现,检验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感激之情的情况。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幼儿的情感波动,引导他们积极表达对家人的爱。
家人的爱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通过观察、采访,使学生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和照顾,进而产生要关爱家人的情感。
行为与习惯:通过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树立学生要爱自己家人的意识,从而落实到行动中去。
知识与技能:知道家人对自己非常疼爱,懂得家人关心照顾自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
培养学生对家人爱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感受关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家人的爱。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一年级的孩子能够感受到家人对他们的爱,但对于父母是怎样爱自己的还感受得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肤浅的感受上,不能体会到父母的爱渗透在关心和照顾他们的点滴小事上。
更不知道家人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出于对他们的关心和爱。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多的是接受家人对自己的爱,至于如何关心家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还很少考虑。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一方面传统中国人特别是农村家庭,家庭成员之间不善于表达爱。
另一方面家长们忙于生计忽略了与孩子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孩子们可能没有充分感受到家人的爱意。
同时,由于在我国农村也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多数家庭只有一、二个孩子,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对自己爱的付出,较少回报。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了解家人关爱自己的故事,使学生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爱,进而产生关爱家人之情。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懂得爱的表现方式除了生活上的呵护、学习上的关心外,还有道德品德、行为习惯上的严格要求。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就要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导入,通过填表、写观察记录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人对自己点点滴滴的爱。
通过正反对比,呈现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从中体会和思考家长对自己严格要求背后深藏的爱。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家人关爱自己的故事,使学生体会到家人对自己的爱,进而产生关爱家人之情。
教学难点
懂得爱的表现方式除了生活上的呵护、学习上的关心外,还有道德品德、行为习惯上的严格要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一天中家人为自己做的事,并写观察记录。
课时安排:1课时。
完成话题“点点滴滴都是爱”“这也是爱”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点点滴滴都是爱
1.[播放动画:点点滴滴都是爱]
2.提问:看到刚才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3.交流:你的家人在生活中是怎么关心和照顾你的,请你拿出课前的观察
记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播放课件:我的观察记录]
4.共同交流:请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向大家做汇报。
引导:通过调查,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我们的家人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我们,这些小事点点滴滴都渗透着他们对我们的爱。
(板书:家人爱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父母和家人对自己的牵挂、关心和爱护,及这种爱背后的种种付出。
】
活动二、家人的爱似海深
1.请学生把书包背在前面,扮成怀着宝宝的孕妇。
2.体验活动:请学生系鞋带,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宝宝。
3.交流: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
4.提问:只有妈妈是这样爱我们的吗?爸爸在我们出生后会做些什么?你有所了解吗?
小结:天底下最爱我们的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的爱就像大海一样深。
活动三这也是爱
1.过渡:可有的同学却说自己的家人不爱自己,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2.[播放动画:这也是爱]
3.提问:你对刚才的几个问题是怎么看的?这说明我们的家人不爱我们吗?为什么?
小结:爱不仅仅是对自己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对我们严格要求也是对我们的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和思考家长对自己严格要求背后深藏的爱。
】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