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一)
- 格式:docx
- 大小:13.74 KB
- 文档页数:2
对现阶段云南城市化发展的探讨
巴春生
【期刊名称】《经济论坛》
【年(卷),期】2004(000)015
【摘要】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云南是一个经济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任务十分艰巨,正确地认识和判断云南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对于促进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21-22,26)
【作者】巴春生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师范学院政教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9.277.4
【相关文献】
1.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兼对我国现阶段农村城市化建设方式的反思 [J], 张丽琴
2.我国城市化进程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与支撑——评《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对城市旅游的影响》 [J], 李小芳
3.论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与城市化发展 [J], 潘衡
4.浅析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的特点及发展策略 [J], 黄雪丽
5.关注现阶段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目标选择问题--评王雅莉新著《城市化经济运行分析》 [J], 胡代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城市化发展分析报告摘要:云南是我国重要的多民族省份之一,也是西南地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云南省逐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本报告旨在分析云南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
一、云南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势复杂,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
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取得了快速进展。
根据数据显示,云南城市人口占比从1990年的32%左右增长至2019年的58%左右。
城市化率提高明显,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二、云南城市化发展的特点1. 区域发展不平衡:云南省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城市规模较大。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偏低,经济基础相对较弱。
2. 多元民族文化:云南地区多民族聚居,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城市化进程中,应充分考虑和保护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 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云南城市化发展的问题1. 城市功能单一:云南省主要城市功能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城市应通过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推动城市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2. 城乡发展差距: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 地区协调发展不足:云南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推动云南省地区协调发展。
四、云南城市化发展的策略1. 坚持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云南城市化发展要坚持科学规划,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保护,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城市功能多元化:要加强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支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昆明城市近代化历程简述Schrödinger昆明城始建于南诏国时期的“拓东城”,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城市格局的雏型。
在明朝云南府设立后,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了清末,由于昆明此时处于国家边疆,周围受地形阻隔,成为四塞之地,这样的格局使昆明的经济缺乏外力对城市空间的推动作用,发展缓慢。
昆明城市近代化始于19世纪末期的中法战争,法国通过签订条约取得了修筑铁路权,为了加强对云南的控制,组织大规模人力物力修筑了滇越铁路。
20世纪初,昆明出现了大量商办企业,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1910年滇越铁路修通,1922年修筑了巫家坝机场,自此昆明彻底成为了全省的商品集散地、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打通了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
由于对外交通条件改善,此时城市的发展加速,清末民初的拆墙运动和城市发展对昆明的城市空间产生了重大影响,192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开始拆除城墙,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城墙,填南护城河并取名为“南屏街”,此时的城市发展围绕火车站进行,城市空间扩张,沿着主要的商业区和对外交通流线向外溢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昆明具备了作为战争时期战略后方基地的理想条件(对外交通方便,有天然屏障),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不同于陷入停滞的全国大多数城市,昆明这时由于外来经济的注入和影响,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全国的对外交通枢纽,这是昆明近代发展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此时,城市内部空间在旧城的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而城市外部空间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了城市中心,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城市郊区或周围城镇,此时的城市空间形态是跳跃式的,呈现出了一种不连续的空间扩张状态,这样做似乎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城市原有的文脉,让城市外部的工业区与老城区适度脱离,为后续发展留出空间。
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引言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云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本文将探讨近代云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背景、特点、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背景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云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
城市化发展不仅对云南地区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云南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这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云南的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资源资源丰富,水电资源丰富,以及特有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这些都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云南地处中国边境地区,与东南亚国家接壤,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对于推动云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特点1. 多核心城市体系云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表现出多核心城市体系的特点。
除了省会昆明外,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地也成为了重要的城市中心,形成了云南省内的多个城市发展极点。
这种多核心城市体系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云南省内各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2. 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云南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农业和第一产业逐渐减少,新兴的产业如旅游、现代服务业等逐渐壮大。
云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云南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也是云南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云南地区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矛盾。
云南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力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挑战云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1. 资金和技术短缺云南地区作为中国的相对欠发达地区,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不足是制约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浅论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的论文地方战略论文论文关键词:近代;云南;城市化论文摘要:伴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近代云南地区也出现了城市化的初兴。
但是,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不仅速度缓慢,而且水平较低,带有明显的空间上的不平衡和时间上的季节性等特征。
所谓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等的集中过程。
而近代城市化作为近代工业化的结果和反映,就是在工业化推动下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变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过程。
伴随着近代工业的缓慢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近代云南地区也出现了城市化的初兴。
1 近代云南地区城市化的初兴近代云南地区的工业化是在外力作用下被动地起步的。
同样,近代云南地区城市化的兴起,也与传统城市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兴起不同,它经历了一个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由工业化的内力作用,通过经济杠杆把传统的乡村社会逐步变为近代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
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的兴起,首先表现在城市(包括小城镇)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和规模的扩大,以及以昆明为中心的连接省内外的城市网络的强化。
它们集中地反映在以滇越铁路为纽带的沿线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通商口岸之一的河口,原是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仅有三、五户人家的一个停船滩头,铁路通车后,很快发展为有900余户,4000余人,20余家商店行号的小城镇,“街道极宽平,建筑亦皆西式。
电报、邮政、电灯俱备”,不仅成为进出滇越的重要门户,而且也发展成了西南边陲地区的一个重要商埠;离河口177公里的碧色寨,原名坡心,在铁路修建前还是一片荒地,铁路通车后仅一年,“忽变为一个小村镇”,成为铁路线上的一个重要车站;宜良县原是个小城镇,通车后发展成为滇中一带重要的大米集散地,县城一条街上有米行商店数十家,个旧、昆明所需大米多由此供应,还出现了经营煤油和日用杂货的商店;蒙自不仅是滇南的物资集散中心,而且还是近代云南地区最主要的外贸口岸,城市发展极为迅速;个旧成为世界闻名的锡都,最盛时矿工达10万人以上;而最具代表的是作为滇越铁路终点和全省中心城市的昆明,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云南人口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云南省是中国西南边陲省份,也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从云南人口城镇化的背景、云南人口城镇化的优势和挑战以及云南人口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云南人口城镇化的背景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国家接壤,同时也是中国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另外,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丰富的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这些资源为云南的城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另外,云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户籍人口占比较高,因此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可以有效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和收入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云南人口城镇化的优势和挑战云南省推进城镇化的优势在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云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丽江古城、大理洱海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同时,云南省还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热带水果、中草药等,依托城镇化可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然而,云南省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交通不便、环境保护困难等。
云南省山河巨大,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会对城镇化带来一定的阻碍。
此外,云南省还存在着自然环境保护问题,如水源污染、土壤退化等,这也会对城镇化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三、云南人口城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云南人口城镇化对于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云南人口城镇化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较多,农业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城市化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提高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同时,城镇化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农业产业向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等高附加值领域转移,提高农业收入和农民生活水平。
其次,云南人口城镇化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化。
云南省城市化问题的浅析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云南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落后省份,人口众多,尽管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不俗成效,城市化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但是其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尤其是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已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把握客观规律,针对省情,分析云南省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全面加快云南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云南省/城市化/问题/对策引言:城市化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是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它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由于城市具有生产集中高速增长,通讯、交通服务便捷,空间结构紧凑,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制度化,法律化程度高等特性[1],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势必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很低,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省的城市化还要低,这成为制约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为了打破这个瓶颈,必须大力加快云南省的城市化进程,使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早日迈上一个新台阶。
1.云南城市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从1990年起,云南省城市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1980年以前,我省仅4个城市,建制镇10个。
现共有15个城市,398个建制镇。
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12.77%提高到1998年20.6%。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是我省的必然趋势,也必须走城乡一体化的路子。
但是,云南城市化水平虽有提高,也存在许多问题。
(1)城市总体水平低。
我省城市总体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以位于全省头几名的昆明、玉溪、曲靖为例,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1695美元、1989美元、404美元。
论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一)
摘要:伴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近代云南地区也出现了城市化的初兴。
但是,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不仅速度缓慢,而且水平较低,带有明显的空间上的不平衡和时间上的季节性等特征。
关键词:近代;云南;城市化
所谓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等的集中过程。
而近代城市化作为近代工业化的结果和反映,就是在工业化推动下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变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过程。
伴随着近代工业的缓慢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近代云南地区也出现了城市化的初兴。
1近代云南地区城市化的初兴
近代云南地区的工业化是在外力作用下被动地起步的。
同样,近代云南地区城市化的兴起,也与传统城市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兴起不同,它经历了一个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由工业化的内力作用,通过经济杠杆把传统的乡村社会逐步变为近代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
近代云南地区的城市化的兴起,首先表现在城市(包括小城镇)数量的增加,城市人口和规模的扩大,以及以昆明为中心的连接省内外的城市网络的强化。
它们集中地反映在以滇越铁路为纽带的沿线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通商口岸之一的河口,原是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仅有三、五户人家的一个停船滩头,铁路通车后,很快发展为有900余户,4000余人,20余家商店行号的小城镇,“街道极宽平,建筑亦皆西式。
电报、邮政、电灯俱备”,不仅成为进出滇越的重要门户,而且也发展成了西南边陲地区的一个重要商埠;离河口177公里的碧色寨,原名坡心,在铁路修建前还是一片荒地,铁路通车后仅一年,“忽变为一个小村镇”,成为铁路线上的一个重要车站;宜良县原是个小城镇,通车后发展成为滇中一带重要的大米集散地,县城一条街上有米行商店数十家,个旧、昆明所需大米多由此供应,还出现了经营煤油和日用杂货的商店;蒙自不仅是滇南的物资集散中心,而且还是近代云南地区最主要的外贸口岸,城市发展极为迅速;个旧成为世界闻名的锡都,最盛时矿工达10万人以上;而最具代表的是作为滇越铁路终点和全省中心城市的昆明,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昆明开埠区和火车站,原来都是荒僻之区,几年内办起了商店,建起了楼房,成为闹市区;全市人口,“前清季年,由四万余增至八万余;民国以来,由八万至十三四万,复由十三四万至十八九万”,其中市内人口,1917年7万余人,1922年达到11.8万余人;1936年,全市人口14.2657万人,1937年增加到20.5396万人,到抗战结束时达近30万人;1949年,昆明市区(包括郊区、工矿区)人口为57.79万人。
同时,人口构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1912年,省城各区人口职业统计中,雇工11993人,商界7445人,工艺9132人,分别约占人口的12.6%、7.9%和9.6%;1922年调查,工业15013人,商业15006人,矿业67人,三者合计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5.3%;1935年全市20~60岁职业适龄人口73548人中,工业13506人,商业13927人,矿业43人,交通运输业837人,四者合计约占适龄职业总人口的38.5%,工商业人口占有一定份额,正在成为城市人口的主体。
这一切,都标志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值得指出的是,抗战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云南地区工、商业的较大发展,从而使之成为了近代云南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时期。
除上述以昆明为中心的城市网络继续得到强化和发展外,又在作为当时重要国际交通线的滇缅公路、中印交通线等沿线地区兴起了一些重要城镇。
例如,畹町在通车前仅只四间茅舍和不是常住户的4户农户,通车后三、四年间,人口激增至一万多,设立了交通运输机构、商店、旅馆、食馆、海关、税务、银行等,“平均每日往来车辆,由三百辆至八百辆之上”,一度呈现繁华景象;曲靖和沾益,随着铁路的修通及机场的兴建,变成通往川、黔两省的枢纽城市和重要物资转运站,商业兴盛,城市
规模不断扩展;中印交通线上的丽江,最盛时有中央及地方银行分支机构9家,大小商号1200余家,往来于丽江与拉萨之间的马帮,由原来的几千匹骡马增至1万多匹。
可见,正是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改善,近代云南地区开始出现了城市化的初兴。
近代云南地区城市化的初兴,还表现在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和城市间一体化程度的加强上。
传统城市的兴起,大都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这些城市的巍峨城墙,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已不完全将市场、商店或居民包围于其内,但却体现着政府权威的尊严”;城市与城市之间主要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城市体系表现为一种缺乏横向联系的垂直结构,其联系的纽带是行政命令而不是商品的相互流通。
随着近代云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传统政治性城市开始向区域工商业中心转型,原囿于手工操作和行会制度的个体性工商业经济结构开始向机器工业和近代股份制等经营方式和工业品经营转变,而近代交通、通讯方式则使之形成为开放与互为一体的联系网络。
昆明作为全省的中心城市,不仅是商业中心,而且也是工业、金融业中心,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近代昆明城市化的根本;个旧作为世界闻名的锡都,它的兴衰由大锡生产和出口贸易所决定;下关的发展不仅缘于其作为滇西物资集散地和商业中心,而且缘于其地处交通枢纽和茶叶加工等近代工业的兴起;而处于重要产茶区和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的思茅,受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而处于停滞状态,从而与蒙自的兴盛形成鲜明对比。
总之,城市作为第二、三次产业的载体,成了社会各产业发展及结构变化的舞台和推动力量,促进着产业间联系的扩大和加强。
城市间超越行政和地区范围而建立的新的经济交往机制,加强了城市间的一体化程度,从而改变着产业结构的封闭状态和结构关联水平。
近代城市化的初兴,不仅反映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而且使其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和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