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新课程自主学习系列训练(周考)(六)语文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181.40 KB
- 文档页数:14
舒城中学新课程自主学习系列训练(四)高二理综第I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编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种蚊子具有杀虫剂(尤其是DDT)抗性基因,该基因的等位基因为R R和R S.图统计了三种基因型蚊子的个体数量。
1965年开始喷洒杀虫剂DDT,1968年停止了喷洒DDT.据图可推断()A.1968年,R S的基因频率大于R R的基因频率B.停止使用DDT后若干代中,R R等位基因将从种群中消失C.自1968年停止使用DDT后,R R R R基因型的存活几率下降D.在1967~1968年间,基因型为R R R S的蚊子最可能存活下来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物种的形成一定不经过隔离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3.关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含有a个腺嘌呤的DNA分子第n次复制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a个②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G+C占碱基总数的M%,那么该DNA分子的每条链中G+C都占该链碱基总数的M%③细胞内全部DNA被32P标记后在不含32P的环境中进行连续有丝分裂,第2次分裂的每个子细胞染色体均有一半有标记④DNA双链被32P标记后,复制n次,子代DNA中有标记的占1/2n(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目前市场上食用的香蕉均来自三倍体香蕉植株,如图所示为某三倍体香蕉的培育过程。
综合训练(一)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分析①中国文化精神的结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原则等,是中国文化机制最核心的部分,而中国的文化机制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教育的内在机制。
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必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才能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内涵.从文化生态入手审视古代传统教育,不仅可以更为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其传统生成、发展的文化背景、原因及趋势,也对当前我们实现传统教育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教育目的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受中国文化精神生态的滋养最深,唯有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出发,才能深刻理解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目的.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明伦”说、“成人"说等,而这些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传统教育中的折射。
②“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
"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明人伦,即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之意。
孟子认为,人伦有五伦。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古代传统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使人懂得五伦、懂得那个时代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促使大家成为遵纪守“伦”的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的和谐。
从古代传统教育的文化生态去分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无疑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别是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
③中国古代社会系统框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系统体系,所以,在本质上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血统文化。
以此为出发点形成了宗法专制的社会结构,而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正是理解传统教育中的教育目标的关钮。
④因此,正是在这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体的自我、全面发展,不是对自由、平等、民主与人权的追求,个体也不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而有价值和意义,而是为了封建伦理纲常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培养更多体现在伦理道德培养上。
舒城中学新课程自主学习系列训练(二)高三语文2017.3。
18命题人: 审题人:第I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
它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是文化亲和力、国家凝聚力、民族生命力的源泉。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有无比悠久的历史、光彩夺目的创造、绚丽多姿的样式,在世界服饰文化中无与伦比,具有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的服饰可溯源到旧石器时代的用树叶、兽皮遮体,“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
后世的人们用丝麻的织品来替代兽皮,将丝麻织品染成五色,制成服饰,这便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
上衣下裳样式的确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思想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将宇宙天地、乾坤阴阳等形而上的道理寓于形而下的服饰之中的“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的服饰从一开始,便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的表征.殷周以后,服饰“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五色的不同颜色服饰表示不同等级,衣服上不同的纹饰亦体现不同等级,把服饰当作礼仪的内容之一.服饰作为社会政治典章制度、等级名分、贵贱之别的表征,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所以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
汉以后,历代冕服制度都有所改革,到隋唐而历宋元明清,服饰文化丰富多彩,灿烂美观,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又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服饰文化中独占鳌头,凸显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无限的魅力,为人们所赞扬敬服.隋唐服饰沿袭汉魏,有所改革,但无论男女都分礼服与便服两种。
隋文帝杨坚制定《衣服令》,规定皇帝服饰有衮冕、通天冠、白纱帽等,后又有所增加,皇太子、百官的服饰也各有规定。
唐初高祖李渊制定《衣服令》,对皇帝、皇太子、皇后、妃嫔等都做了规定;官员的常服服色基本按品级分为紫绯、绿、青等。
舒城中学新课程自主学习系列训练(三)高二文数 2016.10.29命题、审题:高二数学组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8个小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总分32分。
)1.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近几场比赛得分统计成茎叶图如图,甲,乙两人的平均数与中位数分别相等,则:x y 为( )5185123x y 甲乙A .3:2B .2:3C .3:15:3或D .3:27:5或2.已知等差数列{}a,n S 为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若244n S an n a =++-(a R ∈),记数列1n S ⎧⎫⎨⎬⎩⎭的前n 项和为n T ,则10T =( ) A .18 B .14C .940 D .5223.已知一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俯视图由一个直角三角形与一个半圆组成,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612π+B .624π+C .1212π+D .2412π+4.一个三棱锥P ABC -的三条侧棱PA PB PC 、、两两互相垂直,且长度分别为1、3,则这个三棱锥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A .16πB .32πC. 36πD .64π 5.执行如图所示的算法,则输出的结果是( )A .2B .43 C .54D .16.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若11101a a <-,且它的前n 项和n S 有最大值,那么当n S 取得最小正值时,n 值等于( ) A .11B .17C .19D .217.已知函数()sin()6f x x π=+,其中,3x a π⎡⎤∈-⎢⎥⎣⎦,若()f x 的值域是1,12⎡⎤-⎢⎥⎣⎦,则cos α的取值范围是( ) A .1[,1)2B .11,2⎡⎤-⎢⎥⎣⎦C .10,2⎡⎤⎢⎥⎣⎦D .1,02⎡⎤-⎢⎥⎣⎦8.已知向量(,2)a m =,(1,)b n =-(0n >),且0a b ⋅=,点(,)P m n 在圆225x y +=上,则|2|a b +=( )AB .6C.D.第II 卷(非选择题)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写在横线上,4个小题,每个小题4分,共16分。
舒城中学新课程自主学习系列训练(一)高三语文201 6. 09. 10命题:高三备课组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 9 分 , 每题 3 分)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从前并和唐朝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巧,不用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可是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长的传统,至唐朝又发生新变。
唐朝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辟,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进这类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专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限制于比较纯真的抒怀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势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宽阔、语言明畅,不单抒写波涛起伏的感情心理活动,还直接表达事件,刻画人物,铺设面景,生发谈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获得空前的发挥。
唐朝诗人中也有靠近于汉魏古诗委宛淳朴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此外,在音节上,唐朝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汲取声律的和睦与对仗的工整,或则存心走上反律化的门路,皆不同于晋、宋从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朝风格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 ,其实不算错。
不过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看法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甚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能够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成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重申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点,不可以拿汉魏古诗委宛委宛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堪称通畅之见。
2017年舒城中学高二学业水平文科综合试卷命题人:审题人: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答案请填涂在答题卡上)畅畅和同学尝试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下图是他们的制作过程。
据此回答1~2题。
甲乙丙1.乙图中,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多少度的角()A. 23°26'B. 66°34'C. 45°D.90°2.丙图中,将倾斜的铁丝穿过a、b,并用胶带把a、b裹几圈固定起来。
对铁丝a、b的说法正确的是()A. 铁丝按真实地球上的缩小而成B. a点指向北极星方向C. b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点D. a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3. 每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梅雨”天气后,会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天气,被称为“伏旱”,下图中是影响伏旱天气的天气系统是()[某地理兴趣小组观测当地某月全部五次降水过程,并记录了降水量(见下表)。
当地年平均降水量约1100mm。
据此回答4~5题。
本月降水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降水日期5日7日~8日11日15日~27日29日降水量15mm 21mm 25mm 153mm 41mm4. 该地当月降水量为()A.1100mmB.255mmC.41mmD.51mm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兴趣小组测量降水量的工具是温度计B.该地当月处于旱季C.该地当月中下旬持续降水时间长D.该地当月第二次降水的强度最大读“某区域平面略图”,回答6~7题。
6.云天池位于飞机场的()A.东南方B.西南方C.东北方D.西北方7.图中县界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河流B.公路C.山脉D.湖泊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折线图,回答8~9题。
8.图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①B.②C.③D.④9.当一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②→③的变化时,会产生()A.劳动力过剩B.教育资源紧缺C.国防兵力不足D.加剧环境污染下图为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舒城中学新课程自主学习系列训练(五)高二语文2016。
12.03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所强调的美是一种“大全”。
大全,不是大而全,数量上的巨大和知识上的包括都不是他要表达的意思.大,指的是一种绝于对待的美。
全,通常的意思是与“缺"相对,但庄子的“全”不是谈与残缺相对的周备,而是指圆满俱足.庄子所说的“备于天地之美”,是强调圆满俱足的美,突出其非分析性和体验性的特征。
关于美的认识方式,庄子通过一个故事将此中坚持和盘托出。
《庄子·内篇》的最后一篇《应帝王》最后一段说的是人皆熟知的有关浑沌的故事,浑沌是“一”,儵与忽两个聪明的家伙为他打开七窍,即打开感受外在世界的通道,知识的窗口打开了,打破了“一”,而进入“二”的分别中,分别意味着浑成世界的死亡,意味着美的消亡.郭璞注以“为者败之"来求解,可谓一语中的。
有为,机心,认知,都是美的破坏者,而浑全的、质朴的、至淳无为的体验,才能臻于大全的境界,方可得至美。
庄子提出追求美的方法,就是“原天地之美”——追求自然本然的美.这个美就是他所说的“性”。
《庄子·天地》中说酒器用色彩来涂抹,是丧失自然之性的行为,即使有再好的文饰,也不美,还不如让其长在山林之中.《庄子·知北游》篇中借一位得道高人被衣的口说:“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
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德将为汝美”,真正的美需要“德”——自然之性--来装点,顺乎自然之性的美是最高的美。
《庄子》中美是不可分析的思想,与老子哲学是一脉相承的。
老子认为,以知识为主导的美的判断,是对世界的曲解。
老子强调“大制不割”—-最高的“制"(或者说是“道”)是不分别的,分别是知识的特性,用知识解释世界,是人对世界的误诠.虽然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一样,但美的问题并不是其讨论的中心,他对此也有精深的见解。
舒城中学新课程自主学习系列训练(一)高二文综 2016.09.24一、选择题(每题4分)下图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海拔B.水分C.土壤D.热量2.关于乙地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粮食种植精耕细作B.全国最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C.与东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操作D.人口多,长期以来需要从区域外调入大量粮食“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是指从上海一直延伸到西藏樟木友谊桥的318国道。
这条带状景观长廊,几乎整合了中国所有类型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
读图回答3~4题。
3.这条景观大道上,东西方向自然差异较小的是( )A.海拔高低B.昼夜温差C.植被类型D.昼夜长短4.在该景观大道,杭州和西藏都有的景观是( )A.海滩浴场B.湖光山色C.林海雪原D.险峰飞瀑读“某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变化图”,回答5~6题。
5.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拉动为主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C.第二产业产值变幅最大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6.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C.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D.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上升极慢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7.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8.能分别正确反映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差别的排序是( )A.abc B.cab C.cba D.bac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9~10题。
安徽省舒城县2017届高三语文新课程自主学习系列训练(一)(无答案)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2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世人习惯以“俗文化”、“雅文化”来对文化现象品位进行评说和判断。
当雅文化与俗文化哪个更值得推崇的问题摆到面前,作何选择?②宋玉曾经跟楚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在郢这个地方唱歌,开始的时候他唱了两首,一首叫《下里》、一首叫《巴人》,唱起来的时候,周围好几千围观的人都跟着哼哼,最后他又唱了《阳春》和《白雪》,随着他唱的观众就剩下数十人了。
宋玉告诉楚王,所唱格调越高,能够击节欣赏的人越少。
人们后来以“下里巴人”对应“阳春白雪”来形容雅俗不两立,大概源于此故事。
看来雅俗是要分赏的。
③然而这也未必。
从宋玉讲故事的时代再往上看。
《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应该是中国文艺的雅乐的源头了。
但是就在这本诗集中,除了《雅》、《颂》这两个部分外,还有十五国风。
国风里的诗篇,虽然据说经过孔子删定,但还是保留了从民间采集来的民歌的风貌,都是老百姓平常哼哼的,而不是乐官们谱写的。
作为“六经”之一的《诗经》把雅俗融为一炉,实为雅俗可以共赏作了权威的注解。
④精英的日子也不是都好过,精英的作品也不是都能留存。
精英也分三六九等。
以他们生前的爵位俸禄来衡量,精英有等差;以他们作品在后世的影响而论,精英也有高低。
屈原、杜甫、苏轼等是一流的大诗人,他们的作品至今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而我们引之为骄傲的不仅是他们格律的精致,更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有时代风云、人世风情和民间风貌。
至于那些围着宫廷选材的精英们,如“台阁体”、“西昆派”、“酬唱集”,于今不仅草根们不认识,就是精英也得翻箱倒柜才知道。
⑤俗文化就像原上草,虽不会都得到历史的放大,但延绵不绝。
一如精英们推崇的高雅作品一样,数量更多的俗文艺作品也消泯在历史的长途上。
为什么?因为俗文化也有等差,孔子保留了“国风”,但坚决抵制靡靡之音,所以主张“放郑声”。
舒城中学新课程自主学习系列训练(六) 高二语文
2016.12.24 组题人: 审题人: 时间:100分钟 分值:100分 一、现代文阅读(1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毎小题 2分) 在中国气论哲学看来,气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人因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命之气就必然要表现到艺术作品之中去,成为艺术作品的生命。美与艺术的形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的合乎规律的、同时又是自由自在的运动形式,而这种运动用“气”来描述,最令中国人心惬。书法中以表现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为根本目的的艺术观念,就是在元气论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 生命是由“气”决定的,世界万物皆由一团元气构成,这种思想,对书法的发展影响至深。书法以表现宇宙大化的活泼流行为根本,书法家以湿笔濡染,去摹仿天地混沌、迷离朦胧的根源之气,并不是要刻画出某一个固定的形象,而是着重表现出虚空流荡的节奏和氤氲气化的境界,而对于鉴赏者而言,扑面而来就是一个“气”字。自然万物均源自混元一气,书法从根源上说,还是要写出宇宙根源之气。 三国时期书法家钟繇有两句话,一为“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一为“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他以“天”和“地”来说“用笔”和“流美”,显示了从《周易》以来自然元气化生万物思想的影响。他认为用笔的神妙莫测,隐蔽难形,就像清气上腾、尘埃飞扬之难言;而玄妙的用笔一旦流注于笔墨,则形成了笔迹,书法的美感遂形于目前,就像浊气下凝、聚为大地万物一样。书法的美,是一种动感的美,它是随着笔墨的运动而成。书法家以一画之笔迹,界破虚空,凿破鸿蒙,所以,书法家就是要吮吸造化的元气,发为生机流荡的生命形式。 书法虽然是一艺之成,却要和宇宙万物的本原相通。因为元气未分,所以是一个整体;因为原始混沌,所以还没有秩序。世界大概就是从元气混沌向理性和秩序不断演变的。书法要追根溯源,那么,秩序的美、理性的美、分割的美、排列的美,都不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后来傅山所批评的“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书法家要回归到那种美丽的无秩序之中去,那里有浑整的生命存在。因为秩序的美是人为的美,元气淋漓的混沌之美才是天然的美,是大美。 有很多书法理论家都喜欢称书法为“书道”。书道就是要以书达道,以书体道“道”,是混沌未分之元气,就是“同混元之理”。这一思想,被后来很多书法理论家所继承。他们或
舒中高二语文 第1页 (共8页) 言“自然”,或言“道”,或言“天机”,或言“造化”,但都与“元气”异名而同质,都触及到世界的本体和书法艺术的根源,是气的宇宙论思想在书法领域里的落实,或者说,是书法的“形上学”。 书法本来不过是墨涂的痕迹,但我们却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是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气是人自身生理和精神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生命力,把这种生命力灌注到点画中去,并与宇宙永恒运动的生命精神相同构,才是书法创作最后的目的。我们反复练字,就是练习并养成把自我生命力融入点画的能力。中国书法强调要“活”,要有活趣,因为中国人是用变动的眼光来看世界的。而书法,就是要去把握和体现这个变动不拘的世界的风神。 (选自崔树强《气:中国书法的生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中国气论哲学认为,“气”是宇宙和万物的本和源。人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命气表现到 艺术作品之中,艺术作品才能获得生命。 B.从本质上说,美与艺术是一种生命的合乎规律的同时又是自由自在的运动形式,用“气”来 描述这种运动,最令中国人心惬。 C.书法不仅要刻画固定的形象,更要表现出虚空流荡的节奏和氤氲气化的境界,从根源上说, 书法就是要写出宇宙根源之气。 D.气作为一种生命力,是由人的生理和精神所形成的,书法就是要将这种生命力灌注到点画 中,并与宇宙永恒运动的生命精神相同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 ) A.“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意即用笔如清气上腾、尘埃飞扬等天象之难言,一旦形 成笔迹,书法的美感便形于目前,如同浊气下凝、聚为大地万物一样。 B.书法的美是动感的,是随着笔墨的运动而形成的。“界破虚空,凿破鸿蒙”,书法家因而要 吮吸造化的元气,产生出生机流荡的生命形式。 C.书法理论家所说的“书道”,是有关书法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其和后来一些书法理论家所 说的“自然”“天机”“造化”等概念说法不同但实质相同。 D.秩序酌美、理性的美、分割的美、排列的美不是天然的美,而是人为的美,那里没有浑整 的生命存在,不是书法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书法是以表现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为根本目的的,而书法作品中扑面而来的“气”,便是这 种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的体现。 B.美有有序和无序之分,无序的美里有浑整的生命存在,书法家要摆脱理性的束缚,顺其自 然,努力表现元气淋漓的混沌之美。 C.书法虽然是墨涂的痕迹,但是有生气和性格的,书法作品或潇洒飘逸,或酣畅遒劲无不体 现着书法家自身的生气和性格。 D.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深受人们喜爱,就是因为其作品笔法瘦劲有神,融入了王羲之的生 命力,体现了变动不拘的世界的风神。 (二)阅读刘易斯•托马斯的《这个世界的音乐》选段,完成4~6题。 (6分,毎小题 2分) 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是随着我们生活在一起越来越拥挤,我们的通讯系统越来越复杂,我们彼此发出的声音变得更像噪声,是偶然的或无关紧要的,我们很难从这噪声里选择出有意义的信号来。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通讯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假如有任何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我们好像一定会用它来进行大量的闲聊。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 使人聊以慰藉的是,听说较新的学科生物声学须得研究别的动物相互发出的声音中存在的类似问题。不管它们有什么样的发声装臵,大多数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需要长期的耐心观察,才能把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分加以剔除。为保持聚会进行而设计的那些无关紧要的社交谈话占了主导地位,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 然而总有一种持续不断的音乐潜在于所有其他信号之下。白蚁在蚁穴中黑暗的、发着回响的走廊里用头部敲击地面,彼此发出一种打击乐式的声音。据描述,这声音在人的耳朵听起来,像是沙粒落在纸上,但最近对这种声音的录音进行的摄谱学分析显示,在这敲打声中,有着高度的组织规律。这敲击声以有规律的、有节奏的、长度不同的短句出现,就像定音鼓部的谱号。
舒中高二语文 第2页 (共8页) 某些白蚁有时用上鄂的颤动来发出一种很响的、高音的咔嗒声,10米之外都能听见。费这么大的力气来制造这样一个音符,其中一定有紧急的意义,至少对发音者是这样。发出这样的大声,它必顺猛力扭动身体,以至于让反冲力把它弹到两三厘米的空中。 蝙蝠必须几乎连续不停地发出声音,以便借助声纳来察知周围所有的物体。它们可以在飞行时准确地发现小昆虫,并像有导向装臵一样准确无误地向喜欢的目标快速前进。有这种高超的系统来代替眼睛的扫视,它们必定是生活在一个常伴有工业声、机器声的蝙蝠的超声世界里。然而,它们也彼此交流,也发出咔嗒声和高调的问候。另外,有人还听见,它们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的可爱声音。 4.对“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中“面临的问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随着通讯系统的复杂,我们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嘈杂。 B.由于“声音”的嘈杂,一些有意义的信号我们很难从中选择出来。 C.我们在通讯中所传递的信号并非全部是携带信息的、切题的。 D.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 5.对“大自然不喜欢长时间的沉寂”一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大自然中短暂的沉寂是可以的,但长时间的沉寂就会令人恐惧。 B.自然界中需要对生物改进发声装置,过滤那些含糊不清的嘟哝声。这时就要有短暂的“沉 寂过程”。 C.大自然中虽然存在着令人厌烦的“嘈杂”声,但生物的发声是必须的,有些还非常可爱,所 以完全摒弃“声音”是绝对不行的。 D.因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在树林深处倒挂身体休息时,还发出一种奇异的、孤凄的、清脆如铃 的可爱声音,所以我们不能禁止生物休息。 6.下列根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我们为了利用声音来进行大量的闲聊,必须通过新的技术来传播信息。 B.要从动物都要发出大量含糊不清的嘟哝声中剔除那些缺乏句法和意义的部份,需要我们人 类长期的富有耐心的观察。 C.蝙蝠用连续不断地发出声音来代替眼睛的扫视,目的是用来准确无误地发现小昆虫。
舒中高二语文 第3页 (共8页) D.蝙蝠只有在进化中配有一定的导向装置才能在飞行中准确地发现周围的一切小昆虫。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7~11题。(18分) 睢州汤公,其治绩,吴淞十郡儿童妇女,皆耳熟焉。立朝之节,同时士大夫多知之。惟受特知于圣王,而卒困于佥壬,其致愆之由,相构之迹,虽门人子弟,或不能详也。 公巡抚江苏时,执政明珠有家隶,言事多效,公卿震慑,所至大府常郊迎。过苏,畏公威声,弗敢谒。自监司以下,朝夕候其门。公闻使召之,将命者用故事以客礼请。从骑数十至辕门,顾谓左右,曰:“主人出迎何迟也?”久之,入至阶下,见公南面坐。公曰:“汝主与吾同朝,闻汝来,以酒饮犒汝。”命门卒为主人。其人惭沮,即日去苏。归诉之,谋致难于公。而公声绩甚焯,上方向公,念公在外无从得事端。会东官出阁读书,乃为上言,汤某以理学为时所崇,辅教太子,非某不称。上然之,遂以詹事征。 公之内召也,比郡士民,争以农器什物塞水陆,道不可行。公示谕:“吾在外不能为父老德,往者屡请核减浮粮,并为廷议阻,今入见天子,且面陈之。”余相国国柱者,执政私人也,得此以告曰:“曩议皆上所可也,善则归君,过则归己。而市于众以为名,使上知此,立蹶矣。”比公至,语已上闻,而公未之知。进讲东宫,首《大学》“财聚民散”数则。毕讲,东宫入侍。上问所肄,具以闻。上曰:“此列国分疆时语也。若海内一统,民散将安之?试询之。”公具陈秦隋土崩状,且言一统而民散,祸更烈于分国时。上闻,犹谅其忠。 会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及执政大臣,下内阁九卿廷议,执政惶悚,不知所为。议与同列囚服待罪。王相国熙继至,貌甚暇,徐曰:“市儿妄语,立斩之则事半矣。”执政曰:“上阅奏至再三,亲点次,类嘉与之,奈何君言若是?”王笑曰:“第以吾言入,视何如?”时公为宗伯,最后至,余相国述两议以决于公,公曰:“彼言虽妄,然无死法,大臣不言,故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国柱曰:“此论可上闻乎?”公曰:“上见问,固当以此对。”执政入奏,国柱尾其后,而与之语。命下,董汉臣免议。自是上滋不悦公。 (节选自方苞《汤司空逸事》)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二十六年,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诂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清史稿·汤斌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上方向.公 向:偏爱 B.上问所肄. 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