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63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共包括8个单元,分别为:1.万物皆有声2.能量在转化3.天空的变化4.照亮你我5.身体的机器6.海洋探秘7.回归自然8.探索太空本教案将针对以上各个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的创新思维,学会探究和实验2.培养创新意识,发展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内容和安排单元一:万物皆有声教学内容1.什么是声音2.听觉的机构3.语音可爱4.轻重的声音5.音乐的魔力教学安排1.了解声音是什么,如何产生2.实验观察吸管传声、探究声音的传播3.了解听音过程中涉及到的耳朵和听觉神经系统等4.通过语言的发音和听取进行训练和练习5.理解声音高低与音量大小的区别6.了解音乐的类型、特点,并发现音乐中包含的自然声音元素单元二:能量在转化教学内容1.什么是能量2.直线运动3.圆周运动4.风力转动器5.光能中的秘密教学安排1.介绍能量的定义和作用,并以化学能、机械能和光能等为例进行解释2.了解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对能量转化的影响3.通过风力转动器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认识风能的转化过程4.了解光能的概念以及日光浴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单元三:天空的变化教学内容1.观察天空的现象2.云彩的种类和形状3.雨的形成和周期4.彩虹的成因5.闪电和雷声教学安排1.经过观察、实验、动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天空的变化2.了解不同云的形态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天气的影响3.了解雨的形成机制和周期4.了解彩虹的成因,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光的照射、折射和反射5.介绍闪电和雷声的形成机制,以及安全避雷的知识单元四:照亮你我教学内容1.不同光源的类型和特征2.使用小灯泡实验3.探究镜子的反射作用4.独立实验——白纸反射阳光成彩虹教学安排1.了解不同光源的类型和特征,并通过对小灯泡实验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通过实验使用小灯泡,增强学生对电流和电路连接的理解3.探究镜子的反射作用,包括平面镜和弯曲镜等并进行练习4.独立实验——白纸反射阳光成彩虹,加深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认识单元五:身体的机器教学内容1.生物的构造和功能2.体温调节3.肺和呼吸4.生物的心脏教学安排1.了解不同生物的不同构造和功能,包括人体、动物和植物等2.了解人体对外部环境温度的不同反应和调节方式,掌握身体保暖方法3.介绍肺和呼吸的作用,了解吸入氧气与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4.探究人体的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学习与之相关的健康知识单元六:海洋探秘教学内容1.海水的成分及特点2.海洋的动物资源3.海洋的植物资源4.海洋能源教学安排1.了解海水的成分及特点,掌握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了解珍贵的海洋生物和动物资源,并掌握其分布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3.介绍海洋中植物资源的种类和用途4.了解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单元七:回归自然教学内容1.自然与环境2.自然资源开发3.生态平衡4.土壤的保护与利用教学安排1.了解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概念2.介绍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3.探究生态怎样影响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和经济发展4.介绍土壤的构成、保护与利用方式,提高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单元八:探索太空教学内容1.宇宙探索历程2.太阳和太阳系3.星座和专业术语4.星云、星际云和星体的不同教学安排1.介绍宇宙探索历程,了解人类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探索太空2.了解太阳的形成和特点,掌握太阳系内各行星的特征3.了解星座和天文学专业术语,并进行排布和观察4.介绍星云、星际云和星体的不同,引导学生对宇宙气象有深入的了解总结本教案的设计和安排是根据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各个单元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观察、实验、动画、独立做实验等),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发挥创新思维,加深对科学认识。
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2.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3.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图:打乱的《风力等级歌》图片,让学生看图抢答,说出与图片对应的《风力等级歌》。
(师生共同补充评价)2、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3、学生回答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问题。
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1:方位的认识。
在教室里学会辨别方位(八方位);介绍学校操场的方位走向。
2:风向的认识。
教师帮助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实例讲述。
3:风向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
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1)在操场较空旷的地方测量;(2)不能挡住其他组测量;(3)观测要细致,要多测几次,才能记录;(4)动作要快,注意安全和保护校园环境。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1、选择地点测量。
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第5课气候与季节教学目的: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以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计划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全册内容情况:《科学》三年级下册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
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计了“观察大树”和“寻访小动物”等活动。
作为这一线索的延续,三年级下册的主题确定为对“物质特征和变化的观察”,在这一册中共安排了“混合”、“空气”、“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沉和浮”、“冷与热”等六个单元。
(三)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1.混合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质混合的现象进行观察,认识有些物质混合后其中的各个成分不会发生变化,而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初步建立混合物的概念;亲自动手制造混合物并学习对固体混合物进行简单分离的方法。
2.空气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空气作为物质的一般属性。
并设计了有关认识空气的特殊性质的探究活动,最后一课时则引导学生探讨空气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植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种植凤仙花的完整过程。
通过对凤仙花各个生长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并引导他们学会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
4.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引导学生经历养蚕的完整过程。
通过对蚕各个生长时期不同形态特征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感受生物的生命过程并学会描述这个过程。
5.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及如何利用沉浮的原理来制作小船和潜艇等问题。
6.冷与热单元:是由“冷水与热水”、“热胀冷缩”、“温度和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4部分组成。
本单元主要引领学生亲历探索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他们将获得“冷与热”的有关知识和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一些技能,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朗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单元由4课组成。
1.我们周围的土壤 2.了解土壤3.肥沃的土地4.土壤的保护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本单元的重点是进行一次“种油菜”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作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孩子们真正去“种”的一个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要了解种子、花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使用镊子进行解剖和制作标本的简单方法:完成种子和花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探究实验;连续记录下油菜生长各阶段变化的详细情况并进行资料汇总,总结规律,使学生对继续探究植物世界的奥秘充满浓厚的兴趣。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种子发芽了教学目标:1.观察番茄和黃瓜的种子,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黃瓜并设计栽种记录,了解一些种植知识,并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3.通过收集和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认识到不同的种子大小、形状、颜色等各不相同。
4.做种子萌发对比实验,初步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重点1.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番茄或黄瓜,并做好记录。
2.动手做探究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初步认识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番茄和黃瓜的种子、课件、实验记录表、带盖透明玻璃瓶4个、活动手册等。
学生分组材料:花盆、土壤、水杯、小铲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然界中有很多植物的种子,谁来说说,你们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学生列举自己见过的植物的种子。
教师引导:植物的一生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植物种子的发芽。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观察并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1.出示黄瓜的种子,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
2.再出示番茄的种子,引导学生将番茄的种子和黄瓜的种子比较起观察来。
看一看番茄和黃瓜种子的特点。
预设:黄瓜种子是乳白色的,扁平光滑,边缘薄,比较小,形状细长。
与黃瓜种子相比,番茄种子小,呈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外面有茸毛,形状圆而扁,有点像小耳朵。
教师小结:不仅是番茄和黄瓜的种子,其他不同植物的种子在大小、颜色、形状等各方面都不相同。
3.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1)出示一些植物的种子,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是什么植物的种子?这些植物的种子各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从种子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各方面,去观察这些植物的种子,发现他们的特征。
活动二:种番茄1.学生观察课本第2页下面种番茄的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种番茄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材料:番茄种子、花盆、土壤、水杯、小铲子等。
【板块二】互学一、云量的划分1.下面几幅云的图片,你会像天气预报那样描述它们的云量吗?2.你是根据什么来描述云量的?小结:如果把天空看成一个圆,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我们就可以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
空白的部分表示天空,涂色的部分表示云。
这种方法叫作四分法。
气象学家将只占天空四分之一以内云量的天气称之为“晴天”;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称之为“多云”,四分之三以上的称之为“阴天”。
如图所示:3.视频:如何判断云量(播放视频)4.实践应用:判断下面几张图片显示的是什么天气?5.云量是按照云遮蔽天空的程度来估算。
室外观测云量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小结:①一般选择在能看到全部天空及地平线的开阔地点或平台观测。
②当天空部分被障碍物(如山、房屋)遮挡时,云量应从未被遮挡的天空部分中估计。
二、云量和雨量的关系1.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云的多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请问天空中出现什么样的云会下雨呢?2.哪一张图片上的天气更容易下雨?小结:从云的颜色和云量两个因素来判断,左边天空出现的情况可能会下雨。
3.判断下列三张照片分别是在哪个时刻拍摄的。
(将照片和对应的时刻连线)我发现:下雨后与下雨前相比,天更亮了、云少了,能见度更好了。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许多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播放视频)你还知道哪些呢?5.通过看云,可以大致判断天空是否会下雨。
生活中,下雨了,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场雨下得有多大?6.仅凭生活经验来判断是不够的,怎样才能准确知道雨下得有多大?阅读“天气预报中关于24小时的降水强度有界定标准”,你读出哪些对你有帮助的信息?小结:气象学家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不同高度,列出这样一个雨量等级表。
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种子发芽了【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8.2“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和12.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例如,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的影响”。
本课第一课时内容首先询问学生平时对于植物的观察情况,了解学生前概念。
然后通过观察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这一活动,明确观察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入手。
同时引起学生对种植植物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完成活动一“种植植物”。
最后,设计活动二“找到弄混的种子”,让学生学会利用种子的特征,把不同的种子和对应的植物联系起来的简单方法。
第二课时内容通过对上节课种植的西红柿生长情况的观察,思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
再分别对每一种影响因素提出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在一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植物》中,学生学习了观察植物不同的方法;通过二年级下册《栽小葱》,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但是并没有观察过小葱从一颗种子变成一株完整植株的过程。
在这一课的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种子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愿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不同。
2.知道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方法。
3.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能够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
科学探究:1.能够用语言描述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西红柿和黄瓜。
3.能够设计栽种记录的内容,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 28 课时。
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 1 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
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 。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根本情况分析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开展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 28 课时。
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 、?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展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开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 、?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展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开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谢,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 1 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
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根底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拟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局部,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一、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8课时。
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
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
讨论天气与人的关系,介绍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
指引观测天气,包括“气温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风“指出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方式。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观察与测量是收集数据的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本单元将两个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介绍并实施对学生训练,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通过简单实验了解土壤的成分,探究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况,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2、指导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一层的研究。
引导学生开展“种植物”活动,通过种植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测量、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
3、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4、通过认识现象和展开观测活动,使学生更加关注天气,初步掌握观测天气的方法,加深对天气变化的认识。
5、让学生认识到观察与测量是收集数据的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难点:关心天气五、教学措施: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单元分析在我们生活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乡村的田野里,城市的花圃里……土壤为绿色植物提供着养料。
许多小朋友在田地或花圃边玩耍的时候,会发现土壤里有许多秘密——土壤里面有虫子、岩石等。
他们也许会在菜园肥沃的土壤上栽花种树,或者挤压潮湿的黏土来塑成各种有趣的形状。
本单元就是在孩子们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简单实验,学习怎样分析、了解土壤中有沙、黏土和腐殖质,探究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况,并且能够观察到枯死的植物是怎样在虫子的帮助下分解并变成土壤的一部分的。
同时,从日益严峻的土地问题出发,我们还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土地意识和保护耕地”的教育。
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人均国土资源却很少。
如今,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乡村也越来越城镇化,土地资源也相应地减少。
环境的恶化和水土流失的加剧,也使沙漠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土地意识,进而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显得特别重要。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构建的,目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一、科学探究: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二、收集证据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分析与解释1、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和动植物腐烂变成的微粒等组合的物质。
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3、愿意合作与交流。
4、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本单元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研究土壤、生物、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土壤的概念,促进学生探究技能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单元从实用价值出发,引导学生从了解土壤概况开始,去了解土壤的成分、月巴力以及如何保护土壤,呈逐渐深入的编排体系。
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1 课时第一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1、土壤由()、()、()、()、()等物质组成。
二、选择题1、腐殖质是由()变成的。
①泥土②动植物遗体③塑料袋2、能够改良土壤,并在成肥中发挥作用的是()。
①蜗牛②蚂蚁③蚯蚓3、能保护家乡土壤的活动是()。
①挖土烧砖②植树造林③过量喷洒农药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肥料。
()2、所有的土壤都适合庄稼生长。
()3、含沙量越多的土壤,渗水越快。
()4、任何物质在土壤中都能变成腐殖质。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分析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学生已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进行了观察讨沦,建立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一层的研究。
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做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一次亲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个阶段的活动,伴随着这个种植活动,可以围绕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学会观察、测量、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下列要求来建构的。
一、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2、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二、提出问题1、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
3、能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三、收集证据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
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4、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四、交流与质疑1、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能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
3、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五、科学知识:1、通过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2、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3、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活空间。
4、了解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2、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在地球上的万物之中,植物是人们最常见、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生物。
本单元采用“先分后总”的方法来安排教学内容,由“果实和种子”、“根和茎”、“叶和花”、“植物和我们”四课构成:前三课是并列的关系,采用观察、比较、实验、解剖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认识植物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知道植物能通过自己的“器官”制造养分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1课时第二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1、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一般都有()、()、()、()、()、()六个部分。
2、()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3、取一株有茎、叶的植物,插入红水中,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茎里的导管都变红了,说明茎有()的功能。
4、有()、()和水,种子才能萌发。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花开了,就会结出果实。
()2、种子需要水才能发芽,把种子完全浸泡在水里,发芽速度会更快。
()3、有些植物的种子是可口的食物,有些植物的种子不能吃。
()4、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养料的作用。
()5、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会结出种子。
()三、连线题我们吃的食物属于植物的哪部分,请你用线连起来。
西红柿根甘薯茎马铃薯种子花生果实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分析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意在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初步掌握“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研究思路。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有:一、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收集证据(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
(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