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词牌的源流考
- 格式:pdf
- 大小:246.07 KB
- 文档页数:3
虞美人诗句
摘要:
1.虞美人诗句的起源与特点
2.虞美人诗句的著名作品与作者
3.虞美人诗句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正文:
虞美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诗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兴盛于唐代。
虞美人诗句以优美的辞藻、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律而著称,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喜爱的文学形式。
虞美人诗句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艺术价值和影响深远。
虞美人诗句的起源与特点
虞美人诗句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其名称来自于楚国美女虞姬。
虞美人诗句以七言歌行体为主,具有浓郁的楚国文化特色。
其诗句形式独特,以四句为一篇,前三句写景、叙事或抒发情感,最后一句点明主题,寓意深刻。
虞美人诗句的韵律优美,抒情性强,富有音乐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虞美人诗句的著名作品与作者
虞美人诗句的著名作品有《虞美人·听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
这些作品的作者包括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李煜等。
其中,《虞美人·听雨》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雨夜江南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虞美人诗句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虞美人诗句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优美的辞藻、独特的韵律和深刻的情感上。
虞美人诗句以其优美的诗句形式和韵味,成为了古代诗歌中的佼佼者。
同时,虞美人诗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创作过虞美人诗句,对这种诗体进行了传承和发展。
总之,虞美人诗句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优美的形式、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韵律赢得了世人的喜爱。
《虞美人》诗词鉴赏《虞美人》诗词鉴赏1虞美人·寄公度原文作者: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
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
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虞美人·寄公度译文及注释译文夏天已过,荷花凋落。
寥廓的天空与浩瀚的江水相连,暮色中秋风吹起碧波。
比翼的双燕各奔东西,贴着高寒的云天,远远飞去。
我独倚在小楼东边的栏杆。
人生应当饮酒尽欢,在半醉半醒中最好。
长安大雪漫天,阻断了通行的路道。
我知道朋友早晚登楼远望,盼望我的归来。
江南春来早,请赠我梅花一枝,让我早早感到春天的温暖和明媚。
注释芙蓉:指荷花。
涵:包含,包容。
沧:暗绿色(指水)。
阑:栏杆。
合:应该。
尊:同“樽”,酒杯。
虞美人·寄公度赏析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芙蓉,即荷花。
荷花落尽,时当夏末秋初。
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
这两句视野开阔,而所见秋风残荷、落日沧波等外景,则透示出一派苍茫萧索的情调。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
“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
《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
”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
“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
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
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
“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
长安,借指京城。
“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作为帝王,他是亡国之君,曾以风花雪月的生活饱受后人非议。
作为词人,他以自己纤弱的气质、细膩的笔触创作了大量的名作,嬴得了盛名,因此有人评价他是最有争议的帝王、最没争议的词人。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史称李后主。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李煜的《虞美人》。
课件虞美人,词牌名,也是后世对虞姬的称呼,虞姬,项羽的宠姬,姓虞。
貌美,善剑舞。
虞姫与项羽形影不离。
楚汉之战,项羽困于城下,兵尽粮绝,四面楚歌,美人虞姫为绝项羽后顾之忧,拔剑自刎。
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唐无名氏根据这一凄美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
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哀婉。
课件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课件李煜是个传奇,颇有大名。
但他的大名并非来自安邦治国的才能,而是来自缠绵悱恻的词作以及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十一个儿子中的第六子。
在讲究立嫡立长的时代,排名第六的李煜想当国君,没戏,但是李煜的二哥三哥、四哥、五哥早夭,排行第六的李煜一下子成为南唐中主李璟的次子了。
而长兄太子李弘冀有做皇帝的条件,却没有做皇帝的命。
毒死叔父不久,他自己竟然意外病亡。
排行第六的李煜,成为实际上的长子。
受封吴王,迁往东宫。
父亲李璟死后,他成了南唐的国君。
但是此时的南唐,半壁江山已纳入了中原。
中原统一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朗了,李煜有心图治,无力回天。
他越来越明白,终有一日,南唐会被北方的强邻吞噬,他只能靠不断的巨额进贡获得一个暂时的苟安,同时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趁着有限的机会尽情享乐。
于是李煜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亳无节制地投入到享受生活中。
李煜并非一个人在玩,有人陪着他疯。
伴陪李煜肆意享乐的姐妹花是大周后与小周后。
她们陪伴着李煜演绎着一场又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
课件这首词分为上下两片。
上片四句说:春花秋月的往事何时能忘得了?昨夜吹来的东风让我在小楼上感受到春天的光临,我失去的故国啊,只存在于不堪回首的明月之中。
常见词牌的来源
源于人名:《念奴娇》,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音调高亢悦耳,据说唐玄宗很喜欢听她演唱。
这个词牌是为了纪念她而创立的。
《虞美人》,最初为歌咏西楚霸王项羽宠爱的虞姬而创制。
源于地名:《沁园春》,据说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有座园林,美轮美奂,金碧辉煌,名为“沁园”,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去,有人作词咏此事,词牌《沁园春》也就产生了。
《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因写劫后扬州,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即慢词,曲调舒缓,一般较长。
源于故事:《浣溪沙》,以春秋时西施浣纱的故事为背景而得名。
源于诗词:《一剪梅》,又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满庭芳》,出自晚唐吴融诗“满庭芳草易黄昏”。
《忆秦娥》,李白词中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句子,词牌《忆秦娥》由此得名。
白居易有一首咏《忆江南》的词,开头一句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所以词牌又叫《江南好》。
《蝶恋花》出于梁简文帝的乐府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
《如梦令》是出于后唐庄宗所写的“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子。
源于乐曲名: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颠沛流离,苦不堪言。
他曾在蜀地栈道中遇雨闻铃声,百感交集,他悼念贵妃,不由悲从心来,痛不欲生,因而作了《雨霖铃》曲。
后来《雨霖铃》成了词牌。
《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李煜诗词《虞美人》赏析【词牌简介】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
《虞美人》即是如此。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
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
中华诗词《虞美人》中华诗词《虞美人》_李煜《虞美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
以下是关于《虞美人》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虞美人原文翻译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赏析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经典虞美人古诗词鉴赏虞美人是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
《虞美人》即是如此。
下面是分享的经典虞美人古诗词鉴赏。
欢迎阅读参考!经典虞美人古诗词鉴赏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五代〕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栏同:阑)译文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鉴赏《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女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
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
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叁壑篁塑!!!:兰!墨兰圭里型叠_冒岛譬盈瞄冒《虞美人》词牌的源流考陈秋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与文化专业,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虞美人》词牌的由来有两种观点,一是美人虞姬,二是虞美人草(舞草),本文通过相关资料的比较,得知舞草之说早于虞美人草之说,曲调《虞美人》的记载亦早予虞美人草的记载,虞关人草的歌咏则在其后;再通过“调即是题”和《词谱》的一般原则,考察唐五代宋词的内容、形式和音韵。得出《虞美人》词牌源于美人虞姬的观点。关键词:虞美人舞草虞美人草
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春花秋月何时了”唱响了《虞美人》,直至今天仍为人称道,但是关于词牌“虞美人”的得名至今仍未有统一的定论。长期以来,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源于美人虞姬。持这种观点的有《碧鸡漫志》,卷四谓:“《脞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後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乐府诗集》持同样的观点,《力拔山操》的解题云:“汉书日:项羽壁垓下,军少食尽,汉率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惊日:‘汉已得楚乎?何楚人多也?’起饮帐中,有美人姓虞氏,常从,骏马名骓,常骑。乃悲歌慷慨,自为歌诗,歌数曲,美人和之。羽泣下数行,遂上马溃围南出。平明,汉军乃觉。按《琴集》有《力拔山操》,项羽所作也。近世又有《虞美人曲》,亦出於此。”…(9嗍。8㈣
第二种说法与第一种截然不同,认为是源于虞美人草,即舞草。《贾氏谈录》云:“褒斜山谷中,有虞美人草,状如鸡冠,大叶相对。或唱《虞美人》,则两叶如人拊掌之状,颇中节拍。”《益州草木记》亦云:“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如鸡冠花。叶两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应拍而舞,他曲则否。”旧。不论是以草还是以人来命名,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也都符合词牌的命名方式。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保留了大量曲调名,有以人命名的,如武媚娘、杜韦娘、柳青娘、小秦王、女冠子等;也有以花草树木来命名的,如杨柳枝、迎春花、倒垂柳、竹枝子、水仙子等。关于第一点是学术界普遍认知的,至于第二点,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加以证明。其实,在唐代已有文
字记载,段成式《酉阳杂俎》载:“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必动,叶如舞也。”[3]‘H87’这里的舞草就是宋人所称的“虞美人草”。就现有的资料来看,舞草在唐代还不为人熟知,唐人的诗歌中还没有找到类似的描述,更没有虞美人草的记载,有的只是歌咏项羽或虞姬的事,如胡曾的《垓下》和冯待征的《虞姬怨》。段成式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或稍后,卒于懿宗咸通四年(863),段氏乃书香门第,家中藏书甚多,成式从小博闻强记,入仕后又得饱览秘阁书籍;而崔令钦是唐玄宗至唐德宗时期的人,远早于段成式,但在崔的《教坊记》中已有“虞美人”的记载,而后期的《酉阳杂俎》却仅有舞草的记载,可见“虞美人”的记载早于“虞美人草”或舞草的记载,那么“虞美人”的由来便不可能是虞美人草。其次,如果词牌是源于舞草即虞美人草的话,那虞美人草不可能如此默默无名,不入唐人记载,更何况是“虞美人”这么美丽的名字。
虞美人和虞美人草的真正结合是在宋代。除了有《贾氏谈录》和《益州草木记》记叙舞草的特性之外,宋范镇《东斋记事》、沈括《梦溪笔谈》、《益部方物图赞》以及《碧鸡漫志》对此都有进一步的记述。《东斋记事》卷四云:又有虞美人草,唱《虞美人曲》,则动摇如舞状,以应拍节,唱他曲则不然。予熙宁乙卯还乡,见朝日莲,日出则出,日没则没,无东西也;虞美人草,唱他曲亦动。此传者过尔。L41《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云:高邮桑景舒性知音,旧闻虞关人草,遇人唱虞关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亦动,乃目日虞美人操。其声调与旧曲始末不相近,而草辄应之者,律法同管也。今盛行江湖间,人亦莫知其如何为吴音。∞1187
万方数据_圜叠阉!!!!!!墨兰圭塑型叁整篁型《益部方物图赞》云:今世所传虞美人曲,下音俚调,非楚虞姬作,意其草纤柔,为歌气所动,故其茎至小者,或若动摇,美人以为娱耳。∞o《碧鸡漫志》除了综述前人的观点之外,还进行了辨析考证,王灼认为:予考六家说,各有异同。方物图赞最穿凿,无所稽据。旧曲固非虞姬作,若便谓下音俚调,嘻其甚矣。亦闻蜀中数处有此草,予皆未之见,恐种族异,则所感歌亦异。然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中吕宫,近世转入黄锺官,此草应拍而舞,应旧曲乎、新曲乎。桑氏吴音,合旧曲乎、新曲乎,恨无可问者。又不知吴草与蜀产有无同类也。【_7J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可知,世间确有舞草,昆明世博会展出过三盆,引起了国内外观众极大的兴趣。舞草(Desmodiumgyrans),是“隶属于蝶形花科(有的专著归为豆科)的小灌木,高可达1.5m。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较大,矩圆形至披针形,2枚侧生小叶很小,矩圆形或条形。顶生小叶着生在总叶柄顶部,2枚侧生小叶着生在总叶柄近1/2位置。小叶与总叶柄相连处有叶枕,成为叶片活动的‘关节’,当叶片受到外界的声、光等刺激后,就会不停地舞动;特别是2枚极小的侧生小叶,舞得更欢。”旧1舞草在宋代已被称作虞美人草了,它会随音乐而舞动,虞美人草的出现是伴随着《虞美人曲》而闻名的,虽然经后人考证得知,即便曲子不是《虞美人曲》,舞草依然因曲舞动,但我们仍可推断出,舞草本身的命名是它会因曲而舞动的特殊性质。舞草,即能因曲舞动的草,符合《酉阳杂俎》的记载。只是在宋代的文献记载中出现了《虞美人曲》这首特殊的曲子,两者相依相存的密切关系,是否意昧着舞草改名为虞美人草的来由是《虞美人曲》呢?即最初记载的舞草只因《虞美人曲》而舞动的特殊事件(虽然是伪的),导致了舞草因此而命名为虞美人草?毕竟“舞草”的名称更能体现它的本质。不仅如此,宋代诗词中开始大量出现咏“虞美人草”的诗篇,而这些诗篇中无一例外的都结合了虞姬的故事,可见,虞美人草一出现就与虞姬结下了不解的关系,如:曾子宣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云:鸿门玉斗纷如雪,十万降兵夜流血。咸阳宫殿三月红,霸业已随烟烬灭。刚强必死仁义王,阴陵失道非天亡。英雄本学万人敌,何用屑屑悲红妆。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188剑光飞,青血化为原上草。芳菲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哀怨徘徊愁不语,恰如初听楚歌时。滔滔逝水流今古,楚汉兴亡两丘土。当时遗事久成空,慷慨尊前为谁舞。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辛弃疾《虞美人・赋虞美人草》: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黄载万《虞美人》世间离恨何时了。不为英雄少。楚歌声起霸图休。玉帐佳人,血泪满东流。葛荒葵老芜城暮。玉貌知何处。至今芳草解婆娑。只有当时魂魄,未消磨。此外还有姜白石《赋虞美人草》,陈师道《咏虞美人草》等一系列作品,由此可以看出,虞美人草已经作为一种歌咏对象出现在宋代文人的作品中,但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虞姬,或隐指虞姬,或让虞姬和它一起见证着历史的心酸,就像一个小孩拉着母亲在体味母亲的故事,只不过转换成了小孩的视角和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故事内容会有多大变化,孩子的独立也不意味着可以否定母亲的存在。所以,虞美人草的来由仍是虞姬。而魏妇人的“青血化为原上草”就变成了虞美人草的美丽传说:虞姬死后,在虞姬的坟头开出了如血的美丽小花,随风轻轻舞动,一如当年的虞姬。而这似乎又成了虞美人草变成丽春花的缘故。在明代,很多文人诗歌中所谓的“虞美人草”其实指的是丽春,祁振声先生的论文《闲话舞草》有很详实的论据与充分的说明。《辞海》解释“虞美人”就是丽春,这似乎已成了一种定论,殊不知在唐宋时期的虞美人是指舞草。而虞美人的原名当来自楚汉时期的虞姬。事实上,在唐五代的24首《虞美人》词中,敦煌词有两首,调名原作“鱼美人”,《全唐五代词》据《教坊记》改作《虞美人》: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香和红艳一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坠金钗。金钗钗上缀芳菲。海棠花一枝。刚被蝴蝶绕人
万方数据叁垫篁塑!!!:!!望兰圭叟型霍_聋圈圈飞。拂下深深红叶落,污奴衣。一o《宋代大辞典》¨刨认为这两首词“皆为单片29字,四平韵,系最早之体”,《词调名辞典》引用《全唐五代词》卷七云:“敦煌此调乃单片者,全片叶三平韵,为过去传辞之所未有,在谱书中应列为《虞美人》之第一体……依《词谱》之一般情形,单片发生在前、双叠在后,叶平韵在前,叶仄韵在后,韵疏在前,韵密在后。敦煌此体,既具单片,叶平,韵疏之三条件,当为此调最早之体。”¨1]‘P723’早期的《虞美人》虽看不出是咏虞姬之事,但是至少能看出咏的是美丽的女子,而不是会舞动的草。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克斋词》云:考《花闲》诸集,往往调即是题,如《女冠子》则咏女道士,《河渎神》则为送迎神曲,《虞关人》则咏虞姬之类。唐末五代诸词,例原如是。后人题咏渐繁,题与调两不相涉。若非存其本事,则词意俱不可详。按“调即是题”的观点,那么《虞美人》若以草为名,最早之体当咏草,而非咏人,据现有资料可知,真正咏草之作当在宋代,而且是与虞姬相融合。由此,更能断定虞美人的来由是虞姬。至今尚有疑问的是顾卞和文珏的《虞美人》,因为不能断定二人具体的生活年代,词摘录如下:顾卞《虞美人》帐前草草军情变。月下旗旌乱。褫衣推枕、陪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抚鞍欲上重相顾。艳态花无主。手中莲萼凛秋霜。九泉归路是仙乡。恨茫茫。文珏《虞美人》歌唇乍启尘飞处,翠叶轻轻举。似通舞态逞妖容,嫩条纤丽玉玲珑,怯和风。虞姬珠碎兵戈里,莫认埋魂地。只应遗恨寄芳丛,露和清泪湿轻红,古今同。这两首词出现在宋陈景沂《全芳备祖》的“虞美人草”下“乐府祖”里,分别署上了名。从词的内容看,融合了虞美人草和虞姬的故事;从词的形式和音韵上看,两首词皆是双叠,叶仄韵,当不是早期作品,至少比敦煌作品要晚出。由以上可看出,舞草和虞美人的记载分别早于虞美人草,虞美人草的真正出现当在五代或宋代,所以,由时间的先后可知,词牌《虞美人》的命名不是来自虞美人草,而是源自虞姬;并且,就虞美人草从出现之初就与虞姬结合的紧密联系来看,虞美人草的由来当来自虞姬。此外,就“调即是题”和《词谱》的一般原则,《虞美人》咏的是人而非草,后期比较完善的词也是虞美人草和虞姬的结合,所以,《虞美人》的命名当源自美人虞姬。
而之所以把虞姬改为虞美人,原因可能与教坊曲的命名有关。据崔令钦《教坊记》所记载278支曲子中,绝大多数是以三字命名,如破阵乐、天仙子等,除了为数不多的两字,如:掺弄、三台、上韵、中韵、下韵、木笪、师子;四字如:西河狮子、西河剑器、怨陵三台、麦秀两歧、西国朝天、杨下采桑;五字如:巫山一段云、望月婆罗门、玉树后庭花、武士朝金阙,儒士谒金门。即使在大曲中,也是以三字为主。这种现象的形成可能是三字正好构成一个和谐的单位,既涵盖准确丰富的内容,又赋予平仄音韵之美,琅琅上口。所以,把虞姬改为虞美人,既符合曲名的规格,又符合虞姬这个历史人物所蕴含的内容:美人。美人不是一种亵渎,而是一种真诚的赞美。虞姬是美丽的,她的美丽不仅在于外貌容颜的秀丽端庄,更在于离别项羽,当剑一刎视死如归酬知己的决决。虽然虞姬只不过是项羽的一个侍妾,但红颜知己却是男人们津津乐道的。屈原也常以香草美人喻君臣关系,可见美人不是一种罪恶。再者,美人作为唐代后宫妃嫔的一个级别,似乎也符合虞姬的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