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发病趋势及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159.00 KB
- 文档页数:40
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概况及主要影响因素【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概况,包括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趋势以及主要类型。
随后分析了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涵盖了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方面。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结指出,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促进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愿每个人都能关注自身心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概况、影响因素、引言、背景介绍、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据了所有死亡原因中的首位。
心脑血管疾病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了解其流行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概况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心脑血管疾病流行概况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脑和血管系统出现的各种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
这些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及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长寿。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统计,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
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冠心病和中风。
在发达国家,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经有所下降,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呈上升趋势。
除了死亡率高之外,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经济负担。
浅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摘要】在当前社会,人类生活质量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铺天盖地的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最为致命,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每死亡 3人中,就有1人的死因是心血管病症。
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仍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在我国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老年人涉及心血管疾病的有冠心病占19.6%,接近五分之一,高血压 12.9%,心率失常 7.o%,脑供血不足 5.6%,3项疾病累计占到 45.1%。
心血管疾病危害巨大,据统计:每年因疾病死亡的人口当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由此可见心血管疾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治疗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心脏及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对健康危害极为严重。
以下我们来一一看看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一:冠心病导致的猝死心血管疾病除了包括心脏先天器质性疾病,主要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起因主要是心脏血管硬化,无法供应心肌足够的血液和氧,导致死亡率极高。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二:血栓导致的中风、猝死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有血管壁硬化。
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血管壁上的沉积物加上粘稠的血液,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血液凝块进入血循环。
血液凝块可能造成血管堵塞,形成血栓。
心血管疾病的危害三:大量危险并发症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由于心脏长期泵血不良,全身器官都可能淤血缺氧而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肺部淤血造成易发肺部感染,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可出现肝硬化,高血压造成肾衰……这些又反过来加重心血管疾病病情。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四大注意事项一、积极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经常检查。
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该怎么做?最佳答案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该怎么做?所谓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被称为“富贵病”的“三高症”(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如今,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血管的老化、硬化使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要预防这些疾病就要保持血管年轻,以维持人体血液运输线畅通无阻,避免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多食鱼:鱼肉富含甲硫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及牛黄氨酸的鱼类等优质蛋白,有改善血管弹性、顺应性及促进钠盐排泄作用。
此外,富含W-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脂质沉积及改善纤溶功能。
◆◇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富含精氨酸补肾填精食物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管舒张因子--氧化的合成,减少血管损伤。
这类食物有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多吃富含叶酸食物:若膳食中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6、B12,会使血中高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补充叶酸对降低冠电讯病和中风的发病率有重要作用。
专家建议中老年人尤其是心血管病人,应注意多摄食富含叶酸的食物,如红苋菜、菠菜、龙须菜、芦笋、豆类、酵母及苹果、柑桔等。
参考资料:北京华军中医院URL。
URL分享给你的朋友吧:请问心脑血管疾病吃什么食物预防好呢,最佳答案五种食物有利心脏健康很多营养学家推荐以鱼、谷类、水果、蔬菜、豆类、坚果和种子为主的地中海式饮食。
美国《新闻周刊》日前刊登文章说,如果你的饮食与之迥异,那么你应该考虑在餐桌上增加以下5种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食品,同时还应少吃3种食物。
应该多吃的5种食物鱼美国心脏学会推荐多吃鱼,尤其是鲑鱼、鲭鱼和长鳍金枪鱼之类含脂肪较多的鱼,每周至少吃两次。
这些鱼富含Ω-3脂肪酸,能减少冠心病风险。
大豆最近研究人员发现,大豆、豆奶、豆豉之类的豆制品可以降低人体内的总胆固醇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工9-2030年)》有关要求,深入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切实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统筹,有效降低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为共建共享健康中国奠定重要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30年,建立覆盖全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和早诊早治体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和质量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心脑血管相关健康素养显著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水平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
二、实施危险因素控制,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三)强化部门责任,落实健康政策。
将居民心脑血管健康促进融入各有关政策中。
加大健康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场所数量和覆盖范围,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低收费或免费开放;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倡科学运动;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强化食品营养标签的指导作用;鼓励食盐企业生产和销售低钠盐;单位食堂、餐饮机构、养老机构等推广合理膳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企事业单位完善职工年度健康体检和健康档案;落实65岁以上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积极推动健康老龄化;加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保障在校运动时间,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控烟宣传,强化戒烟服务,广泛禁止烟草广告,持续推进控烟措施。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相关要求,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结合我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依托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医防融合,有效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推进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有效遏制心脑血管疾病发展趋势,增进群众健康福祉,为共建共享健康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心脑血管病防治体制机制,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水平;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对象筛查,实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三高共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防控效果,降低远期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二)具体目标到2025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不低于58%,35岁及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不低于27%,高血压高危人群健康管理人数达到150万,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0%,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治疗率和控制率持续提高。
三、主要任务(一)开展居民健康体检行动1.普及血压监测。
18岁及以上成人至少每年1次自我监测血压,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和其他高危人群经常测量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每月监测一次血压。
医疗机构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
2.开展血脂检测。
40岁以下血脂正常人群,倡导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及以上人群至少每年检测1次血脂。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血脂异常人群至少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
3.开展心脑血管病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监测。
通过居民健康体检,开展血糖、血尿酸、体重指数、腰围、生活方式等健康因素的调查。
对于诊室血压正常但已患心脑血管病或高危人群,建议动态血压监测。
(二)开展“三高”管理行动4.开展血压管理。
全面引导患者开展高血压自我健康管理。